吳江東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Ⅰ 保護母親湖太湖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秦伯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面臨的問題、原因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