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紹興景點的導游詞
❶ 紹興導游詞
浙江紹興會來稽秦望山自佛教文化旅遊區,坐落在紹興平水鎮平江村,這里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景點書法聖地-雲門古寺、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佛教聖地-天衣寺(法華寺)、崇福寺(崇福祠)、美麗的若耶詩溪、會稽湖風景區、秦始皇皇登臨過的秦望山、會稽刻石(李斯碑)、雲門山、雲門明覺寺、雲門普濟寺、雲門雍熙院、雲門廣福院、雲門看經院、芍師院、顯聖院(雲門顯聖寺)、雲門廣孝寺、王獻之故居、辯才香閣、辯才塔、陸游草堂、王獻之洗硯池、洗筆池、麗句亭、智永和尚(鐵門檻、退筆冢)、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王子敬筆倉、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王勃仿蘭亭之"曲水流觴"遺址、五雲溪、白乳亭、五雲山亭、火者塔、溪風閣墓、日本杉木祖師墓、雪嶠和尚塔、「雲門卓立」石牌坊、「雲門古剎」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築景點 自己再修改下
❷ 紹興兜率天宮導游詞
大香林兜率凈土位於浙江紹興會稽山脈,景區由原東晉高僧支遁創建的彌勒庵和寶林回峰組成,位答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南毗書法聖地蘭亭,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相呼應,西臨杭州市區。景區規劃面積1300畝,中軸線長達2500米,建築面積近10萬余平方米,由兜率天宮(天上凈土)和會稽山龍華寺(人間凈土)兩大建築群組成。
景區建築依《上生經》及《下生經》等經典進行規劃,秉持南懷瑾先生「資源集約、道法自然」的規劃設計理念:佔用最小的土地面積,創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間。建築群依山起勢,匠心獨具,充分的空間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將區區110畝建設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萬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遊景區。
❸ 求 紹興 沈園 魯迅故居 會稽山蘭亭 的導游詞 謝謝!!
先提供一篇蘭亭的導游詞,其他內容太多了,這里的字數有限制。
大家好!歡迎來到紹興蘭亭參觀、指導。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聖地,這是因為早在1600多年前,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來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這是一種坐在曲水邊飲酒賦詩的活動,在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聖,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聖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聖之地。千百年來,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蘭亭是清•康熙年間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的,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築的風格。整個景區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概括起來講蘭亭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鵝 池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大家可以看到池邊真的有幾只大白鵝,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王羲之有一次在山陰道上散步,碰到一個道士趕著一群白鵝,潔白可愛的樣子,王羲之非常喜歡,於是向道士買鵝,但道士早已認出是王羲之,故意不肯賣,而讓他抄一本經書作為交換,結果王羲之竟然真的抄了一本《道德經》給道士,換取白鵝高興而歸。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麼愛鵝!或許有些人會問:「王羲之為什麼會愛鵝呢?」王羲之曾經是這樣表述的:鵝高昂著脖子以及全身潔白的羽毛象徵了一種清高和潔白無暇的高尚品格,這也是他自身品性的一種寫照;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他認為握筆時食指高鉤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如鵝掌撥水,把全身的精力貫注到筆尖;他還從鵝游水的體態美演變到了書法的線條美,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所以王羲之非常愛鵝。
我們再看那三角亭下的鵝池碑,這塊碑我們稱之為「父子碑」。相傳王羲之在紹興做官時,有一次興致勃勃的寫下一個「鵝」字,剛准備寫「池」字時,皇帝的聖旨到了,王羲之不得不擱下筆出去接聖旨,而在一旁觀看的王獻之趁此機會提起筆補寫了一個「池」字,於是父子合璧。仔細看還真的不同,「鵝」字顯得娟秀挺拔,而「池」字卻較為粗曠、豪邁奔放,父子兩人的書法風格有所不同。王羲之有7個兒子,王獻之最小最有成就,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我們稱之為「小書聖」。相傳他寫「池」字時才只有8歲。一會兒我們在接下去的景點中還會了解到關於他的一些故事介紹。
蘭亭碑亭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蘭亭第二個景點「蘭亭碑亭」,也是標志性的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不過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碑上有所殘缺,這是因為在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兵砸成了多塊,到80年修復時中間那塊卻找不到了,所以是經過修補,「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留下了遺憾。因為是皇帝的字大家不敢隨意加補,只能這樣隱約勾出,而且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我們給這塊碑取了一個名字叫「君民碑」。
講到這,許多人可能會問「蘭亭」就是指這個亭子嗎?其實蘭亭並非特指某個亭子,而是一個地名。據記載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曾在蘭渚山下種蘭花,蘭渚山就在蘭亭景區後面,春蘭的故鄉就在蘭亭,所以這里有著悠久的種蘭歷史。到了漢代這里曾設置驛亭,就是傳送公文休息的驛站,這驛亭被以蘭花命名取名為蘭亭,並作為地名流傳了下來,至今這里仍有蘭亭鎮、蘭亭村的稱呼,當然蘭亭還是因王羲之故事而出名的。據統計世界各地建有7個蘭亭:北京2個,台灣2個,日本1個,寧波1個,加上紹興蘭亭。但是想必大家都知道,紹興蘭亭才是原汁原味的,其它都是仿造蘭亭。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就去看下一個景點。
曲水流觴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這里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個字。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就是公元353年,農歷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如東山再起的謝安,一代文宗孫綽等,大家圍坐在曲水兩邊,「觴」是東晉時的一種酒杯,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觥(音:公)。「觥」是一種容酒器,一觥相當於現在半斤,當然那時是米酒。在這個曲水流觴活動中共有11個人各作詩兩首,15個人各作詩1首,16個人因沒有賦詩被罰了酒,而王羲之作了2首詩也喝了不少酒。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大家推薦主人王羲之為這本《蘭亭集》寫序,王羲之欣然答應下來,趁著酒興,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蘭亭集序》,其書既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氣,又有「龍跳天門,虎卧鳳闕」之勢,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整篇文章氣度安詳,筆調瀟灑,神完氣足,也稱之為散文史上的千古絕唱。所以蘭亭成為了書法聖地。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每年這時中外許多書法家雲集蘭亭參加書會,大家來此朝拜書聖,也要在這里模仿王羲之當年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那場景可真是熱鬧!
流觴亭
「流觴亭」是為進行「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的,歇山屋頂、青石台基、木雕門窗、四周環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築。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清•光緒年間江夏太守李樹堂題。再看旁邊的這副對聯「此地似曾游,想當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這是紹興著名書法家、蘭亭書法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他的老師徐生翁撰文的。
走進亭,抬頭還可以看到一塊匾額題有5個字「曲水邀歡處」,其中「歡」字很難認,是歡樂的「歡」,繁體字草書的寫法,此匾楷書與草書結合在一起較為特別。中間屏風上是一幅扇面作《流觴圖》,是紹興著名人物畫家陳力農所創作,描繪出了當時王羲之他們曲水流觴的盛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下面的展櫃里,我們可以看到「觴」的樣子,它是由青瓷燒制的,旁邊有兩只小耳朵,所以又稱「耳杯」,可以增加一點浮力並保持平衡,當然酒只能盛放少許,不能斟滿,否則也是會沉的。我們再來看一下旁邊的這幾張展櫃,裡面陳列的是明•永樂年間所刻流觴圖的拓片。圖片共9張,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作詩的情景:「一十一人詩兩篇成,一十五人詩一篇成,一十六人詩不成飲酒三觥」。而王羲之在亭中邊看著鵝邊寫《蘭亭序》。再看這一張;把人連同所作的詩一起刻下來,而沒有賦詩的當然就是被罰酒的,一一對應。大家看,最左邊的這人就是王獻之,他怎麼罰酒了呢?因為當時他還小,身為晚輩他不敢在長輩面前賦詩,因此只有喝酒的份。最右邊的這人就是「東山再起」的謝安,他賦詩兩首。中間這人就是孫綽,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他也賦詩兩首。
我們再看一看屏風背後的這塊木匾,文章內容就是孫綽(也叫孫興公)的《蘭亭後序》全文,但這字是湘潭人楊恩澍所書,他是清•同治年間紹興府山陰縣知事,書法文筆瀟灑流暢,評價較高。旁邊是中國書協顧問柳倩所書的對聯:「曲水繞華筵,蘭亭雨露添新色;流觴成雅集,翠竹蕭疏憶古人」。
御碑亭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因為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於1693年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於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所以稱為祖孫碑。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很多人不禁會問:「還是原碑嗎?」回答是肯定的,「是清代原碑」。當然的確經歷了很多劫難,如56年一次強台風,將清代木結構的亭子吹倒,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亭子是83年重建的。但碑沒倒,完好無損。而文革時也得以倖存,這要歸功於醫務工作者。當時,蘭亭設立血吸蟲防治所,駐扎著醫療隊,那些醫生們得到紅衛兵要來砸碑的消息之後,想保護這塊碑,於是想了一個好辦法,大家連夜在碑上塗上了石灰,再用紅漆在正面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最高指示在上面,紅衛兵們當然不敢砸了,祖孫碑就這樣倖存下來。
接下來,就讓我們先欣賞正面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這是《蘭亭序》臨摹本中現存最大的一個刻本。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這篇《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王羲之寫的時候是長的28行,而康熙因為豎碑格式變成了豎的13行,這篇文章想必大家也比較熟悉,高中、大學課本和《古文觀止》中都有收錄,稱為書文並茂,屬抒情散文,文章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時間:「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歲在癸丑(癸丑年)暮春之初(晚春三月上旬)」。地點:「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聚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事情是「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祭祀活動,就是曲水流觴的原始意義)。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既邀請了名士,也帶來了兒侄,所以年輕年長的都來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描寫當時的景色環境很美)。「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列坐曲水旁,雖然沒有樂器的伴奏盛況)。「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但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也足以暢敘內心深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氣也很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抬頭看宇宙遼闊,低頭看萬事萬物昌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所以縱覽開懷,足以達到了視覺聽覺的娛樂)「信可樂也」(實在是高興啊!)到這里是文章的敘事部分,講述了曲水流觴的情景。後半部分則為抒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之間相處,俯仰之中很快一世就過去了)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悲感人生之短,可謂樂極生悲。整篇文章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當然更主要的是書法,王羲之將他創造的妍美流暢的行書這一字體運用到這一文章中,將自己由歡樂到感傷的情感流露到書法中,同時又是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創作了《蘭亭序》,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登峰造極。據說當時他是酒微醉時所寫,第二天酒醒之後,多次重寫,都達不到初稿的效果了。文章中有20個「之」字,7個「一」字和「以」「不」「為」雖然重復,但寫法各不相同。所以蘭亭序成為了王羲之的代表作,也奠定了書聖的地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讓我們再來仔細看康熙的書法,康熙皇帝寫得較為嚴謹,非常工整,顯露出一派帝王之風,作為滿人能將漢字書法寫得如此之好,的確是位不簡單的皇帝。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之」字,如第一行、第三行、第四行的「之」及最下面一排的3個「之」寫法也是各不相同,可見康熙皇帝臨寫時是多麼認真,當然他也自認為寫得不錯才敢豎碑在這書法聖地。不過我還是要補充,有些內行人指出他也有敗筆之處,有一個字沒有寫好,什麼字呢?就是這個「一」字。全文共7個「一」,大家可以看看哪幾個「一」不好,對了,倒數第三行和第六行上面的「一」字寫得特別長,還有中間的這個「一」字又寫得很粗,顯得特別死板,因為書法上講究「氣意流動,脈絡相通」也就是說字詞之間要有一股氣貫通,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到王羲之的「一」字就非常靈活多變,而康熙皇帝的「一」字缺少變化,較為死板,還又長又粗,把字詞之間的氣也隔斷了,文章布局被間斷了,所以這個「一」字沒寫好。不過也有很多人為康熙解釋:有些人說「他可能沒喝酒」,有些人說:「筆畫越少的字就越難寫」。還是金庸先生說得好:「康熙是皇帝嘛,他一統天下,天下第一,當然這個『一』有著帝王的霸氣,又長又粗,他也就不會照著王羲之的寫法了。」的確很有道理,康熙的《蘭亭序》是有著一股帝王的氣魄,包含在書法中,當然風格與王羲之不同,不過能寫得如此之好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讓我們到背面再看一下乾隆皇帝所寫的。乾隆是1751年農歷三月初八到蘭亭的,當時他看見爺爺已刻下正面的碑也是有感而發,於是即興作下了這首七律詩,但乾隆沒有再去豎碑了,而是作為皇帝心甘情願讓工匠把詩刻在了爺爺的背面,屈尊於碑的陰面。我們可以看到乾隆的書法字如其人瀟灑飄逸,柔媚有餘,而且這首詩內容也寫得非常不錯,讓我們來看一看:「向慕山陰鏡里行」(從來都很仰慕山陰,山陰是紹興舊稱,「鏡里行」描寫了水鄉特色。王羲之說過這樣一句話:「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清游得勝愜平生」(清游:平平淡淡的遊玩,沒心事、政事是我平生最愜意的事),「風華自昔稱佳地」(蘭亭自古稱為好地方),「觴詠於今紀盛名」(曲水流觴詠詩的活動至今負有紀念盛名),「竹重春煙偏澹盪」(蘭亭景色是茂林修竹,春煙繚繞,澹盪是給人以池水輕漾、恬靜舒適的感覺),「花遲禊日尚甫榮」(乾隆是三月初八來蘭亭,禊日指三月初三曲水流觴的日子,比王羲之遲來五天,尚甫榮:花木依然茂盛的樣子),「臨池留得龍跳法」(稱贊王羲之的書法是「龍跳法」,引用了梁武帝稱贊王羲之書法的一句話:「龍跳天門,虎卧鳳闕」。)「聚訟千秋不易評」(是乾隆對王羲之《蘭亭序》的稱頌,但因為「訟」是訴訟的訟,打官司的意思,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其實是因為歷代對王羲之寫《蘭亭序》的評論、爭論都有,甚至有人認為《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寫的,當代郭沫若也有這種觀點,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是王羲之所寫,而從宋代到清代也有爭論,所以乾隆寫道「聚訟千秋」。「不易評」是乾隆的態度,但因「易」字一字多意,就產生了幾種解釋:有人說是「輕易」,不輕易下評論,是乾隆謙虛;有人說是「容易」,不容易下評論,難以評論;還有人說應該解釋為「改變」,乾隆是說不要改變王羲之所寫的評論了,不要再改變他的書聖地位了。)
這塊碑再簡要概括一下,此碑高6.8米,寬2.6米,重18噸,三萬六千斤,這么大的碑,祖孫兩代皇帝又同刻一碑,這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也是蘭亭的鎮亭之寶了。
臨池十八缸
大家接下來看到的是近兩年新擴建的一個參與性的景點:臨池十八缸,這是紀念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所建的。王獻之小時候練字的故事很多。有一次,王獻之請教父親練好書法的秘訣是什麼,王羲之指著院子里的十八隻水缸說:「你把這十八缸水都練完練幹了,就知道練好書法的方法了。」因此這里有十八個小缸,十八塊地坪磚,遊客到蘭亭手癢想揮毫的話,可在這里練習操作。當然王獻之練字的水缸可要比這缸要大得多啦。那麼這個「太」字碑是什麼意思呢?相傳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後就不想練了,認為已經寫得很不錯有些驕傲。有一次他寫了一些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覺得寫得還不好,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大」字,上緊下松,一撇一捺結構太松,於是隨手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就沒說什麼,而是說「拿給你母親去看吧」。而王羲之夫人也是精通書法的,看了兒子寫的那些字後,說了這樣一句話:「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聽後非常慚愧,知道了自己的差距,於是刻苦練習書法,練完了十八缸水,長大後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王右軍祠
王右軍祠像艘畫舫座落水中,四面環繞荷花池,夏天荷花盛開,清香宜人。祠門額匾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所題,「王右軍」就是王羲之,他曾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祠堂是康熙年間所建,環境幽雅,進門見山,祠內有池,即墨池,池中有墨華亭,亭旁連橋,祠左右設環廊,整個建築「山、水、廊、橋、亭」融為一體,獨具匠心。每年書法節開幕式和書藝交流活動都是在祠內舉行的。祠內的廊壁上鐫刻的是歷代書法家臨摹的《蘭亭集序》,大家可能會問那麼《蘭亭集序》真跡還能看到嗎?請大家看這里的一段文字介紹:《蘭亭集序》原來是作為王氏傳家之寶,傳到第七代孫,出家做了和尚,就是智永,他也是著名書法家,他又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那時已是唐代唐太宗執政時期,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書法,想得到《蘭亭序》,多次召辨才讓他交出來,但辨才始終不肯示眾,唐太宗不死心,命臣子蕭翼假扮成書生從辨才手中偷走了《蘭亭序》真跡,辨才後來驚氣而死,唐太宗得到真跡後,命書法家大臣們去臨摹,但他很自私,臨死前交代太子李治要將《蘭亭序》殉葬,所以《蘭亭序》是作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了昭陵。如今臨摹本中以唐摹本為好,如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他們是陪葬之前照著真跡臨摹,其中馮承素公認為是最接近真跡的摹本,接下來我們就參觀他們所臨摹的碑刻和復制本。
首先我們看到這里有「墨池」兩字,這是清代同治紹興的山陰知縣楊恩澍所書。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第一本便是公認為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馮承素摹本,為什麼說他最接近真跡呢?這是因為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搨書人遵唐太宗旨意按王羲之真跡用雙鉤填廓的方法摹描下來的,也就是透過光線用很細的筆將字的輪廓鉤出,再將墨填進去,完全照著王羲之原樣,保持了自然書寫的神韻,如修改塗抹也是與王羲之一樣,因為這本摹本上有唐中宗蓋下的年號「神龍」印,而我們取名為「神龍本」,還有許多印子,這些都是歷代收藏、認可或鑒定的人所蓋下的。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臨寫的《蘭亭序》,此臨本也稱「張金界奴本」。乾隆曾評出八個臨本為最好,而虞世南的這本評為第一,是《蘭亭八柱帖》的第一柱。但因為虞世南是臨,而馮承素是摹,所以我們現在人從接近真跡角度來講還是以馮承素為最好,也就是說各有各的評法。下面我們看到的是隋朝開皇年間的《開皇蘭亭》,這是現存最早的一本版本。這本又是唐代著名大書法家褚遂良的摹本,可以看到這寫著「蘭亭八柱第二」。下面這本是唐臨絹本,因為在安徽穎上所發現又稱為「穎上蘭亭」,明末戰亂中被損,殘缺27個字了。接下來是宋游相所收藏的「洛陽本」和「家藏石本」,游氏共收藏了一百多本,在當時是收藏版本最多一位。最後的這本是最特別的版本,它是清•乾隆年間的狀元石韞玉的一篇狀元文,他將《蘭亭序》全文打亂,重新編寫成新的文章,內容變了,但《蘭亭序》中的324個字不變,所以稱之為「顛倒蘭亭序」。
好,讓我們看一下大廳。走進大廳可以看到上方的匾額,這是光緒宣城劉樹堂題寫的「盡得風流」四個大字。中間的王羲之畫像是中國美院的副院長宋忠元老師創作的。圖下有王羲之生平簡介:王羲之原來是山東臨沂人,因避亂而南下定居在紹興,曾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紹興人有開玩笑的稱之為「最早的南下幹部」。王羲之的故居仍保存至今,位於紹興市區的戒珠寺,死後葬在嵊州金庭,有王右軍墓,享年58歲。王羲之以作書養鵝為樂,一生薄功名利祿,好山川形勝。沙孟海曾題了一副對聯概括:「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說的是王羲之一生寄跡在山水之中,熱愛山水自然,且為人耿直,敢於放言直言,可謂史無前例。)所以王羲之後來辭官隱退,這副對聯是對王羲之一生的寫照。
在旁邊的陳列櫃中,我們還可以再次看到馮承素的「神龍本」,為復制本,其真跡收藏在北京故宮。除此之外這邊的廊旁我們還可以看到朱熹作跋的《蘭亭序》、元代趙孟頫、明代王鐸、清代鄭板橋等人臨寫的《蘭亭序》等各種版本,風格各不相同。由此可見《蘭亭序》已作為書法家的必修課,版本也已不計其數。
蘭亭古跡區的介紹就到此結束了,稍作休息後,我將帶領大家由新的出口返回。
蘭亭碑苑
蘭亭古跡區佔地50畝,而現在正在進行的蘭亭保護整治工程將原有面積擴大到近300畝,大家可以看到在王右軍祠右邊的這塊區域就是蘭亭碑苑。苑中有:王羲之、王獻之二王館,蘭亭序館,書法陳列館以及碑廊等景觀。
驛 亭
剛才給大家介紹過:漢代時蘭亭此處設過驛亭,因此我們在這里開辟了驛亭這個景點。驛亭也相當於古代的郵局,所以在這里我們設置了老郵筒,遊客在這里可以購買蘭亭的風景明信片、蘭亭特種郵票,蓋上蘭亭的特色郵戳,寄給親朋好友以作紀念。
走進驛亭,大家可以看到陳列了一些重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蘭亭參觀指導時的照片資料,還有老一輩的著名書法家在蘭亭書藝交流、潑墨揮毫時的珍貴照片,以及海內外各界書法愛好者來蘭亭朝聖活動的情景。
之 鎮
走上惠風亭便是景區的出口了,下面展示在大家眼前的便是蘭亭的之鎮商貿服務區,它以王羲之、王獻之的「之」字命名。之鎮仿造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築風格,分為古硯街、蘭坊和水街,商鋪中蘭亭特色的旅遊紀念品種類繁多,大家不妨去逛一逛!走出之鎮,便是停車場。
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歡迎下次再來。
謝謝大家!
❹ 紹興魯迅故里導游詞的結尾應該怎麼寫
各位來賓,紹抄興還有許多與魯迅襲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❺ 求紹興魯迅故里`柯岩·蘭亭·沈園導游詞
sddffgsd
❻ 用簡潔生動的語言為紹興百草園景點寫一段導游詞 快快快,明天要交了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台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❼ 導游詞的解說
紹興的小鎮的自駕游手冊 紹興的景點對我們來說,實在是熟悉不過了,然而在紹興還有許多的水鄉小鎮不為人所知。這些陌生的小鎮往往保存了真正屬於紹興的原汁原味,在那裡坐上烏篷船,戴上烏氈帽,「咪」點紹興黃酒,切切實實做回紹興人,一定感覺十分不錯。 感受東浦的黃酒文化紹興本地人把東浦鎮叫做「酒窠」,因為這里是紹興黃酒的發祥地。東浦鎮里很平靜,人們悠閑地做著自己的事,忙家務的大嬸在河邊洗衣服,帶烏氈帽的老漢劃著烏篷船緩緩前行。鎮上有一座叫「新橋」的三眼石拱橋,橋上一對聯:「浦北中心為酒國,橋西出口是鵝池」。來到東浦,想看的就是地道的釀酒工藝,聽說這里幾乎人人都會做酒,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正規的黃酒釀造要經過浸米、蒸飯、攤飯、落缸、發酵、開耙、灌壇、壓榨、煎酒這幾道工序。東浦人自家釀酒卻沒有這許多步驟,但濃郁的酒香卻是相同的,同樣滲入了這座古鎮的空氣中,滲入了酒鄉每一個人的血液里。一塊在咸豐七年八月立的「酒仙神誕演慶碑記」石碑至今還坐落在東浦鎮內,「東浦十里聞酒香」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無半點誇張之意。路況指數★★景點指數★★特色指數★★★走進魯鎮的小說世界「魯鎮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一文銅錢買一碗酒……」這的確是我們對魯鎮的第一印象,如今這里已沒有「羼了水」的紹興黃酒,也沒有孔乙己的絮叨言語。現在的魯鎮,享受到的就是這片寧靜與輕松。魯鎮鎮口是用青條石鋪砌成的魯鎮廣場,坐落著魯迅先生的青石座像。魯鎮傍著鑒湖而建,是紹興的「母親湖」。魯鎮街道店鋪林立,一色的黛瓦粉牆,燈籠高懸,酒幡飄翻。魯府、趙府、錢府是魯鎮的重點建築,魯府是祥林嫂聊以寄身的「魯四老爺」的宅第,趙府是《阿Q正傳》中「趙太爺」的家,錢府則是《狂人日記》中「狂人」的住宅,進入宅內,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彷彿歷歷在目,宅外社戲台上戲文連軸,感覺彷彿走進了小說世界中。路況指數★★★景點指數★★★特色指數★★一睹紹興師爺的故里安昌古鎮位於紹興縣,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古鎮保存有數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古色古香的店鋪、民居,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小巧的小石橋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在安昌,你還可以看到濃濃的江南民俗風情,紹興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等江南風俗一應俱全。隨著根據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紹興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和「安昌文史館」等景點開館迎客,古鎮又增添一份濃濃的人文氣息,真正成為「水鄉文化的長廊」。路況指數★★景點指數★★特色指數★★
❽ 著名景點導游詞
大香林景區導游詞
大香林風景區位於紹興縣西南15公里處的湖塘街道,總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是以千年桂林和自然山水為特色,融宗教、民俗、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這里山青水秀,景色優美,冬暖夏涼,四季飄香。綿延數十里的千年桂花林,香披遠近,巍為壯觀;深藏寶林山的古剎群落,梵音裊裊。一代宗師密參大師曾在此住持並圓寂,留下200多顆舍利子,在佛教界聞名遐邇。歷史上許多名人雅士曾游此地,留下諸多詩篇,如南宋詩人陸游,明朝學者張岱,現代台灣佛學大師南懷瑾等。
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厚的人文景觀,構成了大香林景區較高的旅遊品位。景區於2005年在原香林花雨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改造。一、二期總投資5個億,一期景區投資2個億,於2006年10月對外開放,由空山梵音、香林花雨、花前月下、竹海天風、幽谷清韻等五大部分組成,以鄉村休閑度假為主調。二期景區由一閣(萬佛閣)、一館(問禪館)、一寺四院(寶林新寺、觀音院、普賢院、文殊院、地藏院)組成,以避暑養生和佛教文化為主調。整個景區秉承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自然景觀,是一處田園式的新山莊,一個天然的大氧吧,也是國家級生態環境示範區。
景區以「香」為特色,有桂花飄香、煙火熏香、花果蘊香、民居古香,堪稱四絕:
一為「桂花飄香」。據《嘉泰會稽志》等史志記載,自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以來,村民據山川之利,在此廣植桂子,歷經千年而不間斷,如今萬株桂樹,廣袤數里,譽稱「江南桂花林」。 每年金秋時節,「金桂銀桂萬千桂,天香地香山水香」,金粟萬點,如雨飄灑,或落發際,或浮杯中,遊人可以真正融入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一樣的意境。
二為「煙火熏香」。香林寺、寶林寺始建於公元950年,千年古剎,聲名遠播。寂靜寺為一代高僧密參大師住持並圓寂之處,留下200多顆舍利子珍藏塔內,寺內建有台灣學者南懷瑾先生為之題字的「舍利塔塔園」。一代又一代僧人,繼承大師「心無旁騖,潛心事佛」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佛教文化氛圍。在煙香繚繞中審讀人生,感悟世事,這是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三為「花果蘊香」。層巒疊嶂的寶林山,常年溪澗叮咚,四時花果不斷,空氣中彌漫著花的芬芳,果的甘甜。小溪蜿蜒,竹林如海,綠蔭似雲,如詩如畫。遊客到此可以賞玩舊時農家器具,領略四季田園風光;又可種豆植瓜,牧養六畜,體驗農作;至於摘茶掘筍,品嘗時鮮,自然益發情趣盎然。
四為「民居古香」。山居台門,明清建築,式樣古樸,設計精妙,雕梁畫柱,古色古香,極富觀賞與研究價值。還有附著眾多民間傳說的桂花產品和楊梅燒等特產,獨有風味,令人驚奇之餘,更增玄妙之想。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剛者劍膽,柔者琴心。因香而生的山村幽谷,寂靜而清新的山巒林地,大香林景區正象一部傳奇,等待您細細解讀神秘。
一、入口廣場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通過新建的香林大道,這條道路全長4.6公里,其中景區段全長約4.3公里,寬15米,投資7400萬元。朋友們,你是否感覺到這里的空氣特別清新。試看景區南西北三面環山,會稽山余脈在這里奇峰突起,山勢層巒疊嶂,大片林木供給新鮮氧氣。景區所在的香林村是紹興縣有名的長壽村,就是得益於此地的山水和空氣。西楚霸王項羽起事前一度居住在離這里不遠的山下,舊名項里村。傳說項羽手下三千子弟兵,都是型塘嶺下人。原來這一帶男性特別英武有力,敢拼敢搏,所以項羽招去作了親兵。
現在車子已到了入口廣場。入口廣場佔地50畝,廣場右前方是景區管理處辦公樓,後面是餐廳,左邊是遊客中心。另設兩個露天停車場及一個地下停車庫,共有車位280個。性急的遊客可能會問,前面似乎「山窮水盡疑無路」,大香林景區在哪兒呢?大家別著急,我們先一起坐上觀光車,穿過入口廣場與景點之間的隧道,去看看裡面的世界。這條隧道全長168米,寬6米。到了那裡,你會眼前一亮,果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空山梵音
這里是一期景區的第一個景點:空山梵音。空山梵音位於大香林景區的東南部,蟬鳴空山靜,金鍾掩梵音,故名空山梵音。這個景區由香林寺、漱石流、潛龍井、飛雲潭及忘情坡等五處景點組成。「水流曲曲樹重重,樹里春山一兩峰」,正是景區的最好寫照。
〈潛龍井〉
潛龍井位於景區的東北角,是一口古井。為什麼叫潛龍井呢?傳說在道林寺(即香林寺前身)山門外,本有一泓泉,隱蔽在崖壁下,不易發現,且終年不竭。有一年山外大旱,小和尚來汲泉水,舀水時碰到一樣硬物,似乎水底長出竹筍,他想試試能不能折斷。不想那東西一動,竟是活的。小和尚吃驚不小,忙跑去告訴當家的老和尚。老和尚提起燈籠,來到泉邊,往下一照,頓時大驚失色,這原是龍的角呀!道是「神龍藏於淵」,這下可不得了啦!果然沒多久,山洪暴發,山下人畜受害無數,香林寺卻安然無恙。後來和尚讓人鑿了一個井圈,護住泉眼,從此就有了這口潛龍井。年年歲歲,神龍一直保佑著香林寺的平安。
〈漱石流〉
各位遊客,請跟我往左邊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家知道這是唐朝哪一位詩人的名句嗎?對,這是王維的詩句,皓月當空,萬籟俱寂,靜謐的山谷,山泉淙淙奔流,不絕於耳,所以我們把這個景點叫作漱石流。如此空山,真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虛籟傳鍾過,清泉漱石流」。巍巍青山,涓涓流水,悠揚如詩,清新如曲。大家可以在這里盡情地放鬆自我,忘卻城市的繁華和嘈雜。如果哪位遊客想尋找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這兒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腳踩鵝卵小道,耳聽梵音法雨,這是何等意境。大家看不遠處一片青翠之中,露出黃牆一角,這就是梵音繞耳的千年古剎——香林寺。
〈香林寺〉
據紹興最早的一部地方誌《嘉泰會稽志》記載,香林寺時稱香林院,後漢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建成,到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稱香林禪寺,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現存建築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前後兩進加兩側廂房。第一進山門,第二進大雄寶殿,山門是五開間,通面寬19.5公尺,二進三開間通面寬10.2公尺。香林寺內,至今保留有清乾隆年間的一鍾、一磬、一碑,十分珍貴。尤其是古碑,嵌立在第一進東次間後壁。通高2.83米。此碑兩面鐫文。向殿內這一面為正面,碑額是精湛的雙龍浮雕圖案,中間鐫刻「重建碑記」四個楷體大字。碑文及兩邊的篆草紋均還清晰。背面,即向廊下這一面,鐫有《永禁碑記》一篇。如此山嶺如此寺,香林寺前對竹海,後枕松濤;門前百餘顆金桂,掩映黃色院牆,空山梵音,相得益彰。此地最妙的是觀賞夜景。月出於東山之上,清輝泠泠,香風微微,桂影憧憧,鳳尾森森。「萬籟此俱寂,惟余鍾磬音。」人到此地,人世間種種煩惱拋之腦後,精神世界為之一新,這不也是大香林之游給予您的一大收獲嗎?
〈飛雲潭〉
「飛雲潭」景點位於空山梵音景區東南部。各位團友,大家看到,從上面下來,山泉在這里匯聚成一個小湖泊,它的名字叫飛雲潭。山中新雨後,澗水高低流,這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澤。宋代文豪歐陽修有名句說道:「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此地不是釀泉,但情與景,略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把瀉出於兩峰之間的潺潺山水,採用機械迴流手法,暫當它們在這里循環往復。潭上有一道道飛簾,折成二疊,如銀練當空飛舞,陽光下虹霓添彩,形成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畫卷。
〈忘情坡〉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兩相許。」大香林景區的忘情坡則是專為遊客留著的自由空間。在這兒,你可以去燒烤,去露營,去充分體驗山居休閑生活;還可以飽覽群山疊翠的天然丹青。在這如詩如畫的天地中,讓我們拋卻愛怨情愁,共同祝福天下有情人,永遠幸福安康。
三、香林花雨
香林花雨景區是大香林的第二個景點,位於空山梵音的西北部,因桂成景,由桂而得大名,是大香林景區的核心。自宋治平三年(1066年)以來,金鮑兩姓村民廣植桂子,此後歷代栽種,迄今多達一萬四千餘棵,成片面積四百餘畝,被譽為「江南桂花林」。現存桂樹多數已有數百年樹齡,其中一株樹齡為九百多年,為國內罕見,堪稱「江南桂花王」。這個景區分為:天樂苑、含月池和五個桂花園。每個桂花園中都有一棵代表性的桂花樹:東桂王、西桂王、北桂王、天桂王、地桂王。
〈五個桂花園〉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已經置身於大香林景區的精髓和靈魂部分:香林花雨。每年桂花盛開,香飄雲外,清風過處,花落似雨,故有「香林花雨」之名。有遊客會問:香林花雨的獨特之處,不衰魅力,究竟在哪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我們現在所處的山稱寶林山,屬於會稽山脈分支的西干山脈,主峰海拔339米。山下的村莊叫西路村(現已改名香林村)。村中居民以金、鮑、柯、方四姓居多。這片桂花林過去是屬於西路村的,總面積達400餘畝。那麼西路村什麼時候開始種桂花的呢?據說,始自北宋治平三年,本村金、鮑兩家開始種植桂樹。你可知道,桂花林能興盛至今,誰的功勞最大?這要數如魁公。如魁公姓金,清乾隆年間西路村人,至今後代已逾8代。如魁公少時家貧,砍柴度日。後做賣柴生意。在這以前,因為天災人禍,桂樹只有減少,沒有增加,碰上兵荒馬亂,只能當柴賣,如魁公正趕上康乾盛世,國泰民安,他創造了壓枝繁殖的方法,開始在自家的雜地上種植桂樹。此後,他的子孫們又陸續增添,桂樹數量越來越多。就這樣,西路桂花在歷經幾番盛衰之後,再次繁衍興盛。
如此大規模的桂花林,這在江南堪稱一絕,譽為「江南桂花林」。我們得感謝先人,正是他們的勞作,才讓我們看到如此佳境。
各位團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著名的《江南憶》詞,有這樣的句子:「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今天,杭州滿覺隴桂花還是一道風景,大香林的桂花歷經滄桑,更勝滿隴,請各位循著木棧道,慢慢地尋,慢慢地游吧。
桂花屬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0米。常見的品種有四: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這兒的桂花以金、銀桂為主。在這里你還會驚奇地發現桂花也稱王吶!
〈東桂王〉
這顆在景區東面的桂樹稱為東桂王。桂花不僅給我們帶來芬芳,還給我們帶來美味。秋桂盛開時節,這里家家山民忙著製作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餅,用桂花羹、桂花茶待客。最熱鬧的是9月中下旬開始的桂花節,村口搭起戲台,四鄉八村的人都趕來看戲,馥郁桂香氣息里,聽那江南絲竹清音纏綿,越劇軟韻宛轉雲天。這些風俗保留至今。
〈天樂苑〉
天樂苑中設置了一些70年代的游戲,這里將是大人與小孩共同玩樂的天地。城裡的孩子恐怕還不曾見到過這樣的土玩藝兒,一定會既驚且喜,樂不可支,大家游嬉完後,我將帶領大家去看園中的寶貝。
〈中國桂花王〉
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看到的這顆枝繁葉茂的桂樹,被譽為「江南桂花王」。這顆樹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高18米,樹冠直徑20.2米,根基徑圍4.3米,有三根主幹,覆蓋面積一畝有餘,達360多平方米。比湖北咸寧的「桂花王」還大,這在國內較為罕見,是整個景區的「鎮園之寶」。如果在桂花盛開的時節來,這里流金溢銀,幽香撲鼻,令人賞心悅目。您可在樹下小坐,品茗清賞,如果您運氣好,還可以遇到當地老人用長長的竹竿打落滿樹桂花。黃燦燦,像灑了一地的金珠子,如果你正從花下走過,花雨飄灑,落到你的發際鬢邊,或者落到你的茶杯里,那真令你心醉神迷了。
〈含月池〉
在這如詩如畫的天地中,我們會想起多少動人遐想的傳說。「寂寞嫦娥舒廣袖」,蟾宮里的嫦娥仙子,偷吃了神葯,雖則長生不老,可是那有多凄清呀,本來只有玉兔和桂樹陪伴在她身邊,後來又來了一個犯錯的人,叫吳剛,他被罰到月亮上面去砍桂樹枝。天上的桂枝怎麼說砍就讓砍了呢?所以那桂花樹隨砍隨合,總也砍不下來。要知道這位神見神愛的嫦娥仙子也不忍心呀。虧得浪漫詩人毛澤東寫了《蝶戀花》詞,說:「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詩人說吳剛就地取材,在月亮上面生產桂花酒了,真是聰明絕頂。正是這個美麗的傳說催生了桂花林中的含月池,給予我們每一位團友藝術的審美愉悅。
不用說,含月池畔最美的風景當在圓月之夜,天上明月,佳人如玉,傳情寄意,撩人心扉,哪裡還有比這里更好的去處?為了給予白天的遊客以某種補償,景區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設施,供到此一游的團友,發揮你豐富的想像力。你可以在這里眺望遠山,俯視波光,看芳草如茵,雜花滿地,看山間的清風帶著宜人的芳香從樹間林梢掠過,無論坐著,躺著,都是如此的宜人。這兒自然也是情侶們談情說愛的好地方,因為在這里扯一把綠葉就可以表達愛意;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滌心靈,剪一縷清風就是一篇風花雪月;……那邊還有北桂王、地桂王和西桂王,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您可以在此拍照,留住青山綠水。
朋友們,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是否讓您渾身舒暢,神清氣爽,平生出許多情思?香,有益於身心健康;香,最能動人遐想,香是人類感情生活最不可缺少的東西。金風送爽時節,這樣浪漫的賞桂勝地,豈能錯過? 您說是嗎?
四、花前月下
各位團友,走過花,穿過月,我們來到了花前月下景區。也即第三個景點。景區分為花神廟、月老祠和百花苑三個部分。花真是美的極致,給予人的聯想都像花那樣的美麗無比。如若不信,請大家跟我一起通過這片桂花林,看看裡面的景點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百花苑〉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兒種的各色花卉,品種豐富,顏色各異。您在任何季節,任何時候來香林景區,都能欣賞到繁花似錦的景色。梅花是冬花的盟主,冰清玉潔,冷中帶熱,果敢堅毅,一身傲骨尤為世人鍾愛。二月杏花初放,朵朵美若天仙,柔若無骨。桃花三月盛開,明媚動人,猶如仙姝,所以古人都把美人臉比作桃花。牡丹開於農歷四月,世人稱其國色天香。它曾經因為驕傲,被武則天貶到洛陽,而今遍布國中,說明它到處都受歡迎。五月石榴,艷紅似火,火一般的熾烈,正是愛情的濃烈。六月荷花,清香遠溢,人道「出淤泥而不染」,猶如愛情專一,難能可貴。花朵大而嬌媚的七月秋葵,象徵愛情的樸素和純潔。桂花是八月花盟主,沁人心脾,經久不衰,故而為了取悅佳人,鍾情男子多會不辭勞苦,遠遠地去採得數枝以示殷勤。九月菊花端雅大方,多姿多采,百花苑裡,數它品種最多,惹人憐愛。十月木芙蓉,又名木蓮,另一種花色朝白暮紅的叫醉芙蓉,深秋時節唯有它不甘寥落,大張艷幟。山茶花開放在農歷十一月,花朵五彩繽紛,有大紅,粉紅,紫白,純白等,寒風細雨中,以它對於愛情的堅定贏得芳名。十二月水仙花別名金盞銀台,花如其名,亭亭玉立於清波之上,宛若水中仙子,超塵脫俗。置身百花苑,一種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是一個春意盎然的地方,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一個令人心醉的地方。
〈月老祠〉
月老祠中布置著一些具有紹興地方特色的婚俗習俗,並且設置了一些具有遊客參與性的活動。我們將邀請畫家以項羽與虞姬、梁山伯與祝英台、陸游與唐婉、祁彪佳與商景蘭、大禹與女嬌、梁鴻與孟光等六個經典愛情故事作為內容創作大型壁畫。
花前月下從來都是談情說愛的代名詞,不過你或許不知道,在古老的中國,歷來有一種說法,婚姻是由婚姻之神主宰著的,他說了算。他是誰呢?他就是月下老人,俗稱「月老」,過去喜日人家用大紅紙寫四個字貼在壁上或床上,哪四個字?「天作之合」,意思說是上天讓他們配為夫妻,月老就是代表天意的。
你們看,大門外這一副楹聯分明寫著:「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世註定事莫錯過姻緣。」月老說,婚姻都是前生註定的,對錯與否我們暫且不管,但他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句話,討得普天下鍾情男女喜歡。唐代詩人盧照鄰說:「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說得最明白不過了。不是么,七仙女、六仙女還下凡來配夫妻哩!
各位團友,請你跨進門檻,你們看,上面這一位白眉毛的長者,他就是月下老人,看他多麼慈祥、多麼和藹。過去說:「千里姻緣一線牽」,他手中那根紅線就是為人世間牽姻緣的。中國過去的婚禮,新郎新娘交拜之後,用一條大紅綢,讓新郎牽著新娘步入洞房。這條大紅綢,就是月老手中幾百十倍地放大了的「紅線」。有的團友說,婚姻是愛情的結晶,這話也不錯,說到愛情,莫說青年男女,即便兒孫滿堂的長者,也會湧起感慨。有各種各樣的婚姻,也有各種各樣的愛情,許多事我們說不明白。如果月老祠引出你的不盡回憶,那麼這也應該是月老祠本身的不盡之意。戀愛中的姑娘小伙,如果你正憧憬著未來,企盼著愛情,那麼你就趁此良機,默默地求告他老人家吧。
〈花神廟〉
各位團友,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花神廟,花神廟與舊的寺廟形式不同,採用了新穎別致的現代建築理念,選擇了十二位女性分別代表十二位花神。請大家看門外廊廡中間的一副楹聯:「莫謂山中閑草木,從來管領屬花神」,說明它是管理山中花花草草的領導機構。中國是一個多神的國家,神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內涵十分廣泛,關系十分復雜,說到花神,源於中華先民的自然崇拜,是不能簡單以「迷信」二字否定它的。
請大家隨我進去參觀。一片神奇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耳邊水聲潺潺,鳥鳴啁啾,眼前百花爭妍,斗奇出俏,花團錦簇,令人目不暇接。
現在我請大家特別注意,中心位置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十三位豐姿綽約的女子,居中一位是總管百花的百花仙子,她天生麗質,飄逸動人。中國有許多關於花神的傳說,但她為女性的形象卻歷來是一致認可的。明代以後的花神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她手持中國的花魁芍葯、牡丹,或手提盛有這兩種花的花籃,安詳地守候著善良人們心中美好的夙願。民間認為農歷二月十五為她的生日,所以中國許多地方都以這一天為「花朝節」,其他十二位仙子,分別為十二月花卉之神。全國各地流傳的十二月令花並不完全一致,因地區而異。主要是因為南北氣候、溫度濕潤程度差異較大,一些花卉不為南北共有,所以十二月令花神因地域原因存在些許差異。這里的花神選用以下十二種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秋葵,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水仙花。
關於花神的神話傳說,始於唐、宋兩代。民間傳說,為花掛紅的習俗起源於初唐的武則天。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看見宮庭中的臘梅盛開,突然花興大發,寫了一首催花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令百花次日一齊開放。次日,果然各種花果都承旨遵命。武則天到御花園賞花時,氣候似乎變得特別暖和,池中冰塊都已融化,陡然變成初春光景。武則天見林苑青翠,花開滿園,萬紫千紅,十分高興,立即命令宮人給這些花木掛以紅綢並懸以金牌表示獎勵。在百花叢中,唯有牡丹花遲遲未曾開放。武後震怒,命宮人燃炭火燒炙枝梗,牡丹方才怒開。然武則天氣憤不息,下令將御花園中幾千株牡丹逐出長安,移植東都洛陽,以示懲罰。洛陽因此成為牡丹之鄉。百花生日,春花盛開,群芳爭艷,南方許多地方常於此間舉辦花節、花市,供人觀賞。繁花似錦的成都「蓉城」,每年二月十五日開始舉行花會,屆時將奇花異卉置於會場展覽交流,是典型的花朝節的遺風。有的地區在花朝節尚有母親用五綵線給女兒穿耳孔的習俗,盼女兒長大成人如花枝招展。也有一些地方於此日成群結隊去郊外春遊娛樂,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時光。浙江省湖州一帶,人們在花朝節這天,在花盆中插三角小彩旗,以祝賀花的生日。當地人認為此日種花、嫁接,最容易成活。二月二日過花朝節的地方,男女青年有在此日吃露天飯的習俗。
五、幽谷清韻
踏著歷史的腳步,走一段長長的山路,彷彿是年代久遠的古道。在溪水的流淌聲中,我們彷彿還能聽到清脆的馬蹄,聽到李白的吟詠,陸游的唱和。這里山更深,壑更幽,水更清澈,耳聞丁丁冬冬泉,眼觀高高下下樹,這就是幽谷的神韻。也是今天我們所到的第四個景點。
〈吟芳圃〉
各位團友,有道是山高林密,清風蕭散,幽情更多,大家正好藉此以待片刻,緩一緩神,慢慢地領略山林野趣,幽谷清韻,對於從小生長在城市裡的人來說,這里無疑是給了你一個回歸自然的機會,絕對浪漫,絕對OK。
吟芳圃里有一些從古至今歌吟桂花的詩詞。歷朝歷代多少詩人騷客,為桂花傾心折服,他們徜徉花間,淺吟低唱,從而創造了桂花文化的璀璨篇章。刻在這些石碑上的僅僅是一小部分,請各位隨意瀏覽,吟詠。讀詩的好處在於愉悅身心,加深修養,你不認為這也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嗎?
〈萬桂園〉
各位團友,桂花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花木,常見的品種有金桂、銀桂和四季桂等。桂花不同於大多數花卉的一點,在於它的花不是長在枝葉的頂端,它生在葉底部,有羞於見人的意思,而或許正因為這樣,它的香氣遠而愈溢,因此有「九里香」之稱,其它的花則無法與之媲美。據西路村民說,每年秋天到來時候,還沒有看到桂花開放,早上打開窗戶,就有香氣撲鼻而來,人們會說,不知哪裡已經有一枝開花了。
因為久經人工栽培,桂花變種很多。比如紹興本地,有庭園里的「庭桂」,有山岩間的「岩桂」,西路桂花自然屬於「岩桂」的一類。大家現在看到萬桂園里的桂花,是從全國各地採集來的,共68個品種,現在每棵樹上都有吊牌,寫著它們不同的名稱,其中分為五大區塊,木樨珍園區有11個品種,金桂園區有8個品種,四季桂園區有17個品種。五大區塊已栽樹692棵,小苗12298棵。由於栽種不久,現在還看不到林相,但三五年之後,小苗長成大樹,萬桂園自然將是另一番面貌。大香林風景區的規劃,是要將萬桂園建成桂花大觀園,南方北方形形色色朝朝晚晚的桂花共聚一園,全國獨此一家,屆時必令每一位游者大跌眼鏡。
〈鑒湖第一源〉
「鑒湖第一源」位於萬桂園的北面。各位團友,眼前深藏山野的一池聖水,就是「鑒湖第一源」。紹興鑒湖,聞名全國,尤其文人,一下筆必稱「稽山鑒水」。 這「稽山鑒水」已經成了紹興的代名詞。大家知道,所謂「稽山」即會稽山,所謂「鑒水」即鑒湖。鑒湖是東漢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時,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眾建造的,所謂攔堤築湖,主體工程也就是東面從上虞蒿壩起,西面至紹興錢清,那一條橫亘東西的大堤。堤全長127里,湖周長358里,納會稽、山陰36源之水。有了鑒湖,紹興才得為魚米之鄉,所以鑒湖實在是紹興的母親湖。
那麼,這里何以稱「鑒湖第一源」呢?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名句「少小離家老大回」,幾乎老少皆知。他告老還鄉時,請求皇上賞賜「鏡湖一曲」。原來他早已嚮往稽山鑒水的無限美景,「還鄉」住到鑒湖邊上來了。他所住地方,人稱「道士庄」。賀知章好老莊之學,不是真做了道士,是做了閑人,可以很隨意了。因為賀知章,後人才稱那一帶為「鑒湖第一曲」。寶林山水下入型塘江,與湖塘相距最近,確是鑒湖主要的水源,因此寶林山成為鑒湖第一源頭。湖邊舊有「七尺廟」,本是祀為大禹所殺的防風氏的,然又稱「鑒湖第一社」,奉賀知章的長子壽聖為社主,並祀賀知章父子二人。大家由香林大道進來的途中,一處地方過去稱「壽勝埠頭」,原來賀知章的長子住在那裡,現在大約屬於友誼村的范圍。有興趣的團友,不妨安排時間到那裡去作一番考察。
喜歡喝黃酒的朋友,不知您是否知道,這兒是鑒湖的源頭,也是紹興酒的源頭。據說,這里是誕生第一滴紹興酒的地方。清代學者梁章鉅是一位嗜愛紹興酒的名士,他認為,紹興酒之所以能通行海內獨領風騷,原因在於「蓋山陰、會稽之間,水最宜酒,易地則不能為良,故他府皆有紹興人如法制釀,而水既不同,味即遠遜」。優質的鑒湖水造就了紹興酒的獨特品質,更造就了紹興人柔中寓剛自強不息性格。
〈釣魚台〉
各位團友,從「鑒湖第一源」再往北走就是釣魚台了。大家一路爬山,感覺略為疲勞,到了這里,正好稍事休息。這是一個聚天地靈氣,納山水精華的高山湖泊,當地人因此稱之為「天池」。現在這兒已開辟為「釣魚台」。天光雲影,徘徊水中,碧波清漣,賞心悅目。這里的山水,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態。捧一捧聖水,你能感到它的聖潔;抓一把清風,你能感到它的典雅。每逢月夜,一輪明月倒映水中,富有別樣的詩情畫意。
看著這個 「釣魚台」,不由讓我們想起兩句宋詩:「閑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非有特別之人,才能見特別之景,今天大家真是三生有幸。您如果還想一試垂釣之樂,不妨下去,不曾帶來釣竿也無妨,早已在那裡的朋友會幫助你的。
六、竹海天風
各位團友,這里是一期工程的第五個景點:竹海天風。
景區內除了桂,最多的就是竹了。這里竹子品種豐富,漫山遍野的嫩綠翠竹掩映著陽光,山風乍起,竹影婆娑。這個景點由修篁澗、貢茶嶺和遊仙村等三個部分組成。竹海曲徑,自然風光與田園情調相得益彰。
〈修篁澗〉
各位團友,綠竹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物種,大多遍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各地,種類多達250餘種,如毛竹、剛竹、箬竹、淡竹等主要品種,大香林景區無不盡有,其中尤以山坡地的毛竹為最。綠竹,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有極強的觀賞功能。清代著名詩人鄭板橋的《竹石》詩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就是謳歌竹的堅強品格的,他還有一首詩說:「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鄭板橋愛蘭愛竹,畫蘭畫竹,對於竹的高貴品格表示了深深的贊嘆。
❾ 百草園的導游詞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門西首。周家新台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台門,原系周家新台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後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卧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卧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卧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卧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卧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後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穀、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台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築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台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台門建築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於覆盆橋,營造這座台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台門主體建築有台門斗、大廳、香火堂、後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台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台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台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台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台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台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牆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台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台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門行禮。魯迅最後一次到老台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牆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後,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後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後,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❿ 紹興魯迅故里的導游詞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內屋容,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里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這里還有一個後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里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卧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游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里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裡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夥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里的事情。
.魯迅故里已經游完了,一天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