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柳州龍潭鏡湖景點介紹

柳州龍潭鏡湖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1-26 15:10:54

⑴ 大龍潭風景區的景點特色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恆(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翀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卧,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張翀垂釣遺址「張釣台」。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 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於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卧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築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卧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彷彿笙歌陣陣回盪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坐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干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 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⑵ 柳州龍潭公園必去景點

現在柳州幾乎所有的公園都免費開放了 ,只有少數幾個 收,比如動物園~~

龍潭公園都是大山環繞(五一的時候為了逃票看小丑還真費了不少力氣去爬山),裡面水資源也挺豐富。
裡面的山都大家豐富的想像力說得有點玄乎,什麼美女照鏡了~~
沒有導游的話估計你很難能看得出來。
不過裡面的滑雪場和鬼屋倒是挺爽的``

⑶ 柳州大龍潭鏡湖介紹,面積是多少長度是多少

大龍潭風景區是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 544 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大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 ( 鏡湖 ) 二潭 ( 龍潭,雷潭 ) 周圍。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之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沏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蓮花山下的溶洞,消失得無影無蹤。雷龍二潭水常年恆溫 (18- 22 ℃ ) ,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張(羽中)釣魚台」、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岩廈貝丘古人類遺址
景區(景點)類型: 園林公園
景區等級: AAA
景區(景點)簡介:
龍潭公園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恆(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卧,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張垂釣遺址「張釣台」。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 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於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卧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築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卧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彷彿笙歌陣陣回盪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坐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千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 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風雨橋(wind-rain bridge)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簡介
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多建於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歷來由民眾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鐫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已成侗鄉的一項公益事業。
具體介紹
實用價值
風雨橋,為侗族建築「三寶」之二。風雨橋又稱花橋,亦叫福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風雨橋,也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在眾多的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橋身莊重巍峨,如巨龍卧江,氣吞山河,十分壯觀。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建造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幾處不同的風雨橋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新昌風雨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東南約40公里的巧英鄉上三坑村,在舊時三涇至寧海的古道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今存風雨橋,木拱橋,橋而上有橋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涼聚談。橋長16.8米,寬4.78米,水底至橋廊檐高8.13米。橋廊用36根木柱支撐,每邊13根,兩側木製板作橋欄。橋腳為23根圓木按二個八字形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進兩岸石坎中,上鋪橋板。橋廊樑上有「時嘉慶拾玖年拾月吉總理國學生俞熠、劉正輝督造」廿六字,墨跡尚可辯讀,1992年5月,我國橋梁專家唐寰澄教授應邀來新考察,認為此橋是從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簡化而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管陽風雨橋:管陽西陽風雨橋,又名老人橋,始建於明正得年間,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橋是明代十七都民眾為紀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橋位於福鼎縣管陽鄉西陽行政村老人橋自然村,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木結構的弧形古式橋梁,橫跨於溪潭之上,規模頗具壯觀。橋長30.8米,寬8米,主體(橋架)結構為五段三層交岔銜接而成,用整條木筒135支,(不包括橫架木筒)其中兩端四支「地龍木」直徑85公分。橋架頂部架枕木鋪釘橋板,上造橋亭一座,豎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龍木銜接,上架梁釘椽蓋瓦為棟,橋事兩側架本欄,設坐凳,全橋外側均用木板披釘,以御風雨的侵襲。設計合理,建造牢固。橋亭形似長廊,中央設神龕兩間,一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藝精巧,神態如生,前置石香爐一口。調查獲悉,這些石象、香爐是在老人橋落成時從潘坑橋(在乾頭店對過,今不存在)搬來的。一龕供奉邱老人,龕中置一「明排難解紛邱阜公神位」的木製浮雕雙龍戲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歷時悠久的石香爐,鐫有「邱老人公」字樣,背邊有破損缺口,據說是「文革」中被拋棄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跡,清光緒間,知縣黃鼎翰所編的《鄉土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邱阜,瓦洋人,有齒德,為遐邇排難糾紛者數十年,有某甲,婦悍甚,小忿涉訟。阜勸諭弗聽,自恥德薄,赴水死。閭里感其誠,建橋設主以祀,至今呼為老人橋雲。」
龍津風雨橋位於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兩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 芷江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徵。(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但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龍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龍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龍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復修、水毀、火燒、征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龍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龍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線。因此,機場和龍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龍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卧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復修龍津風雨橋,當地群眾籌資600多萬元,整個施工工程於1999年初全面啟動,當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藝術如此獨特的仿古建築,掌墨師竟是芷江縣壠坪鄉李秀清、鄒小龍兩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56歲的李秀清十幾歲就開始跟隨師傅學藝,做工全憑刻有尺寸的三尺棍。縣委、縣政府不拘一格,大膽用人。幾位無職稱無級別的掌墨師,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比原來預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號人施工,未傷一人、未損一物,連榫頭都未損壞一個。 如今復修的芷江龍津風雨橋,是一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侗族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跡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位置:位於湖南省芷江縣 重新修復的龍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人行道寬5.8米,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17.99米,撫扶木欄,登上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明山疊翠,舞水拖藍,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令人神往,浮想聯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築群,就是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河東是中國侗鄉最大的吊腳樓群,把芷江侗鄉披上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慣東西兩岸。深藍色的琉璃瓦、6組金黃色的雙龍搶寶和獸頭,白色的檐口、脊等,隱含著當代園林風味。懸柱、懸瓜、柱角、石鼓則體現了侗族木建築藝術。樓閣觀賞廳、亭、廊、柱枋、店面門牌等對聯、條幅系全國名家書法精品,由名匠雕刻製成,展現了當今名人書法和木刻藝術風采。風雨橋整體設計建造簡潔明快,工藝精雕細琢,既保留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的風雨橋,橫跨在美麗的南江河上,橋身長約70米,寬約4米,距水面高8米。橋上建有三座橋樓,中樓高約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攢尖頂的鼓樓,頂上安裝有葫蘆寶頂,橋兩端是三重檐歇山頂高約3米的鼓樓。橋翼角巧裝套獸,橫廊頂脊裝飾泥塑鴦鴦、鳳凰。廊內兩側繪有侗族風俗畫和花鳥山水畫,形象生動。橋北端配建一座高約9米的六角攢尖頂的風雨亭。亭中常住著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在這里沏上茶水,供來往行人飲用。橋的柱頭上掛著一捆捆由熱心的侗族婦女扎制的草鞋,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節,寨里的人還輪流挑柴來生火,供行人歇息時取暖。這些暖人的情意,顯示了侗族人民樂於助人,熱情待客的美德。
風雨橋獎
鼓樓和風雨橋,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創造,是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所以將侗族文學的最高獎項定名為「鼓樓獎」和「風雨橋獎」。 「風雨橋獎」每五年評選一次。首次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年(1949—1999)。不分等級,均按得分多少排列名次。 「風雨橋獎」主要頒發給那些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侗族文學創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含學術資料),包括侗族作家、學者的創作和研究成果,及兄弟民族作家、學者反映或研究侗族的創作或研究成果。每次20件,首次100件。 「風雨橋獎」以精神鼓勵為主,目前只頒發印有侗族鼓樓或風雨橋圖案的精製獎狀或獎牌。今後如有條件,也可頒發獎品或獎金。 「風雨橋獎」採用個人申請與單位或集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申報,每人限報一項;由「風雨橋獎」評選工作委員會評選;由侗族文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侗族風雨橋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是侗族人民標志風物,也是傳統交通建築。此橋又稱「花橋」,以其能避風雨並飾彩繪而得名。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築,是侗族橋梁建築藝術的結晶。這種橋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沖擊。中部為橋面,採用密布式懸臂托架簡支梁體系,全為木質結構。橋梁跨度一般不超過10米,以適應有限的木材長度。上部為橋面廊亭,採用榫卯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廊亭木柱間設有座凳欄桿,欄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台之間沒有任何鉚固措施,只憑橋台和橋墩起著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學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風雨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風雨橋遍布侗鄉,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有關部門統計,這些地區共有風雨橋330餘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

⑷ 有關柳州龍潭公園的介紹

龍潭公園

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恆(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卧,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張垂釣遺址「張釣台」。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於傳說:惟妙惟肖、神形畢至,形成卧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築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卧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彷彿笙歌陣陣回盪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坐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千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廣西各個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⑸ 柳州市龍潭公園的景點

風雨橋,鏡湖等

⑹ 廣西柳州大龍潭公園內的景點介紹(詳細!)

雷龍潭分為龍潭,雷潭。

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之間匯成「龍潭」,內古稱「雷塘」。容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龍潭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沏後蜿蜒如游龍,因而得名,潭水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蓮花山下的溶洞,消失得無影無蹤。雷龍二潭水常年恆溫 (18- 22 ℃ ) ,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

「龍潭風雨橋」系仿古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是近代建築自然沒有傳說。

⑺ 柳州龍潭風雨橋介紹

靜卧鏡湖抄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襲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

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7)柳州龍潭鏡湖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龍潭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坐落風雨橋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干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

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

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廣西各個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⑻ 柳州龍潭公園的資料

大龍潭風景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內 是一個融斯特自然山水景容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景觀 為一體的大型風景瀏覽區。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卧,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

⑼ 介紹柳州龍潭公園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回到我們的旅遊車。我們將要游覽的下一個景點是龍潭風景區。龍潭風景區是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 544 公頃。景區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 為主要建園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恆(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
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羽中的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卧,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張羽中垂釣遺址「張釣台」。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於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卧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
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築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卧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
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彷彿笙歌陣陣回盪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干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景區內的民族歌舞餐廳依山傍水,開展少數民族特色菜餚及風味小吃服務,展演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其間穿插敬酒對歌助興、美酒飄香,歌舞傳情,雅俗共賞,其樂融融。

雷塘廟
雷塘廟位於柳州市龍潭風景區內龍山西麓,雷、龍潭之北,此處古稱雷塘。相傳有神龍潛居,能出雲氣、作雷雨,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曾來此禱雨,著有《雷神禱雨文》,其後邑人依潭建廟,雷塘廟佔地面積 636.13 平方米,廟內建有游泳池,立香爐塔、正殿中央塑有雷、龍二神像,像後彩繪雷電交加,雲水翻騰壁畫,兩側有天神、水怪塑像八尊,立柱和門額上懸有柳州文人墨客題書的楹聯 6 副、匾 6 塊。廟的西側念古代祈天舊制建有祭台,祭台南邊為柳宗元禱雨文碑亭。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