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殷墟的各個景點介紹

殷墟的各個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1-23 17:33:52

Ⅰ 殷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宮殿宗廟

殷墟王陵遺址

約250米,總面積約11.3公頃。自1934年以來,在這里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餘處,並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辟為M260展廳。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6]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花園庄,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築的城牆基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范圍。

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於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於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後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匈奴墓葬

2017年5月3日報道,考古人員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18座匈奴墓葬。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齊,墓葬形制相同。從出土的器物判斷,這些墓葬晚於殷墟時期,且與中原墓葬的形制內容有所不同。它的時代應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距今1800年左右。

Ⅱ 安陽殷墟

呵呵,這個我復知道!因為我制就是殷墟的,樓上的說的都是殷墟的概況,並不是地下博物館的內容!
殷墟博物館於2005年3月動工,9.25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的建成彌補了殷墟一直以來都沒有展示真品的缺憾!整個博物館分為5個展廳向我們展示殷商文化:1.大亦商廳 2.青銅廳 3.玉器廳 4.文字廳 5.特別展廳-司母戊鼎真品展示! 整個博物館只有兩件是復原品,其餘都是真品!很值得一看!
現在通票價格是:51RMB,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
歡迎你的到來!

Ⅲ 安陽的殷墟是處名勝嗎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 Xu。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2001年3月,在由國內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
根據最近的考古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並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庄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在這里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朴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庄東地H1甲骨窖穴、54號基址和花園庄M54號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發現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於1936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現於1973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發現於1991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畋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王陵遺址共發現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中」「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深達15米。墓內槨室、棺木極盡奢華,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34年起,這里共發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有8座4條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M1217,最東為M1001、M1550,位於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西北部為M1003、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東區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後期的王陵。在王陵遺址的東區和西區,還分布著2,000餘座小墓葬,其中東區已發掘1,383座,西區發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跡。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規律地成組排列。坑內埋葬著數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演變為製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文化潛力。如1999年在傳統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現洹北商城,面積達4.7平方公里,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M54墓,成為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築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築形制的又一重大發現;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庄東地甲骨窖穴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系列的新發現表明,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先後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相繼成立了專業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行政管理和游覽服務,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已經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巨資,編輯製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築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編輯本段]殷墟建築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牆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編輯本段]殷歷法為農歷所沿用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准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採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採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採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葯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本段]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編輯本段]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起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
1928年10月13日,受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委派,董作賓與臨時工作人員開始對殷墟進行試掘,在18天的發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餘片及銅、陶、骨、蚌等若干,一個有別於傳統史學與金石學的中國現代考古學時代由此開創。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的李濟擔任史語所考古組主任,並於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發掘,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發掘。 1931年,國內首次將地層學原理應用於高樓庄後岡發掘,釐清了殷代、龍山和仰韶文化發展序列。1934年至1935年,侯家莊西北岡商王陵區被發現,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轟動學界。1936年殷墟第13次發掘,考古隊員在一處編號為YH127的窖穴中發現了形狀規整、數量龐大、積疊有序的甲骨,這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材料。1950年,武官村大墓發掘,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發現商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保存完好,極富學術價值。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編輯本段]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佔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童明康認為,相對於寺廟、建築、石窟等可視性遺產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產非常不易,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庄,南起劉家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禮制、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後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Ⅳ 殷墟簡介 短一點

殷墟簡介

安陽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一帶,古名「北蒙」,亦稱「殷」。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紀,帝乙之子辛繼位,即紂王。他寵妲己,排忠良,建鹿台,驕奢淫逸,殘酷暴虐,眾叛親離。周武王聯合諸侯討伐,紂王自焚於鹿台。商王室在此共傳八代十王。歷經273載,史稱殷朝,亦稱殷商。周滅商後,國都他移,小屯一帶的繁華王都逐漸荒蕪,光華閃爍的商文化被淹沒地下,淪為一片廢墟,後人稱「殷墟」。
星移斗轉,歲月流逝。3000年過去了,19世紀末期的小屯人,辛勤地耕耘在這片古老的 土地上。他們時常翻掘出一些骨片,有的上面帶刻痕,但沒意識到是前人所為,統稱「龍骨」。剃頭師李成第一個發現並賣給葯店治療瘧疾和創傷,一斤僅值六文錢。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冬,山東濰縣古董商范春清從河南安陽購得許多「龍骨」,作為珍貴葯材販賣到京師一家葯店——北京菜市口達仁堂。次年,在京任國子監祭酒的金石學家王懿榮患瘧疾,抓了一帖中葯。他在檢認葯物時,驚奇地發現「龍骨」上有紋道,或像人或像獸,經仔細研究考證,系遠古圖象文字,多記載商代帝王之名,「始知為商代卜骨」。他追蹤尋源,曾與古文學家羅振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一起找到這位古董商,其人故意含糊其辭,未能求得「龍骨」真實產地。而范春清藉此連販近千片,大塊骨升值到二兩銀子,從王懿榮手中撈了一大筆錢。國寶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是對中國考古和文化史的重大貢獻,而且轟動了海內外。羅振玉第一個高價買知「龍骨」的真實產地,「殷墟」引起世界矚目。
1928年至1937年,國人對殷墟組織了15次大規模發掘;「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殷墟進行了挖掘盜運活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殷墟考古有計劃地進行。前後經過80多年的發掘,一座座地一下 「檔案庫」被陸續打開,基本弄清了「殷墟」的布局和數據;佔地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共出土甲骨16萬余片,其中大陸90多個單位收藏10萬片,台、港收藏3萬多片,外國收藏26萬多片;甲骨文總字數達160餘萬個,單字4500多個,能認識和隸定為漢字的1700多個。還有出土青銅器「司母戊鼎」,居世界之首:「婦好墓」等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史學界和考古學界。1961年,國務院將殷墟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中國殷商文化節」的舉辦,「殷墟」這座豐姿多採的地下文物寶庫,將會更加光耀中華惠及炎黃子孫!

Ⅳ 安陽殷墟景區都有什麼好玩的

殷墟景區包括殷墟博物院,婦好墓,殷墟王陵遺址,主要就是這三大景點,頗有商代風情,自然風光也還不錯的說

Ⅵ 有去過殷墟的朋友沒請介紹一下吧

自7月16日免費開放1個月,開車大約6個小時吧,花費不多,加上住宿也就600元吧
殷墟安陽景區景點一覽
岳飛廟 安陽市 林慮山風景游覽區 修定寺塔
羑里城遺址 二帝陵 分水苑風景區 絡絲潭風景區
萬佛溝 安陽萬佛溝 文峰塔 袁林
仙台山 青年洞風景區 洪峪山 太行大峽谷
紅旗渠名勝游覽區 冰冰背 桃花谷景區 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
殷墟是中國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約30平方公里。商後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後達273年。周滅殷後,曾封紂之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史記》、《括地誌》均有關於殷墟的記載。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中葯龍骨上發現契刻文字(甲骨文),其後有學者考證出這些甲骨文出土於小屯一帶,並從中釋出商代的先公和商王名謚,從而證實這里就是古文獻中記載的殷墟。1928年開始發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掘概況: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開始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參加者有李濟、梁思永等人。從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進行了15次發掘。發掘面積共約4.5萬平方米,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跡:在後崗首次發現了晚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個地層的疊壓關系;在西北崗西區和東區發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證明這里是王陵區;在小屯發掘出一批宮殿和宗廟遺址。出土遺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發掘出土24794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龜四版」、「大龜七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殷墟的發掘工作繼續進行。1950年春,發掘了武官村大墓。其後,在小屯西勘探出一條南北長1100米,折向東西長650米的濠溝,環繞宮殿區西側和南側,與洹河共同構成宮殿區的防禦設施;在苗圃北地發掘出一處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鑄銅作坊遺址;在後崗發掘出圓形祭祀坑。1971年冬,在小屯西地發現21枚牛胛骨,其中10片有刻辭。1973年在小屯南地一次發掘出4829片有字甲骨和一批無字卜骨。1976年發掘婦好墓,在武官村大墓南側,發掘出一批祭祀坑。1969~1977年,在殷墟西區發掘出900多座平民墓。1978年春,在殷墟王陵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之北,發掘甲字形大墓1座,是這一帶新發現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其後,又發掘了相傳曾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墓道內發現不少殉葬的奴隸頭骨。

1989年,在小屯北側發掘出一處大型宮殿基址,三排房呈凹字形連成一體,面積約5000平方米。布局和遺跡:殷墟的范圍和布局已基本搞清。宮殿區在小屯村東北,已發掘出建築基址53座,分為甲、乙、丙3組。乙組面積最大,甲組次之,丙組最小。甲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遺址的北部,靠近洹河,多東西向,年代最早;乙組基址21座,分布在遺址中部,門多向南,年代晚於甲組;丙組基址17座,分布在遺址南部稍偏西,門多向南,還有一些向東或向西,年代最晚。這些建築基址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近正方形,還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時,有的先挖基槽後填土夯築;也有的僅把原來的文化層堆積挖掉,再回填凈土夯築。皆用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有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經常用人「奠基」。乙八基址規模最大,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其西與乙七基址相接。在乙七正南,發現3組排葬坑。坑內少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頭葬,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此外,還有葬獸坑。這些大規模人祭遺存,說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廟類建築。1989年發掘的大型宮殿基址,使殷墟宮殿宗廟建築向南延伸了130多米,向東擴展了50多米。此外,在大司空村、高樓庄、花園庄、王裕口、四盤磨、白家墳、梅園庄等地都發現了居住遺址。王陵區在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崗、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已經發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個祭祀坑,可分為東西兩區。西區有8座大墓(其中1567號墓為未竣工使用的「假墓」)。這些大墓分別有4個、2個和1個墓道,平面呈十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規模很大,如西區的1001號墓,南北長18.9米,東西寬13.75米,深10.5米。墓葬總面積為712.75平方米。西區的1217號墓更大,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發掘的西北崗東區217座祭祀坑皆為長方形豎穴,每坑掩埋人骨8~10具,多為青壯年男性,也有少數女性和兒童,總數達1387具。處置方法有砍頭、肢解、腰斬、活埋。這是多次人祭的遺存。

著名的婦好墓在小屯西北約100米。婦好為武丁配偶,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年代與墓主的商王室墓葬。此外後崗、大司空村南和孝民屯東有3處貴族墓地。平民墓葬多分布在遺址邊緣,其中以孝民屯南的殷墟西區和大司空村北二地最為集中,已發掘約3000座。殷墟西區900多座墓較有規律地分布在8個墓區內。各個墓區之間有一定的界限,在埋葬習俗、隨葬陶器組合以及銅器銘文等方面各具特徵。一個墓區往往有數件青銅器上帶有同樣的族徽,表明一個墓區應是一個族的墓地。這批小型墓中,除部分青銅器外,還有隨葬陶觚、爵等禮器,有的還有生產工具和兵器。

在殷墟還發現一批手工業作坊遺址。如苗圃北地發現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鑄銅遺址,發掘出房基和工棚的遺跡,出土有大型坩堝和煉爐以及大批鑄造青銅禮器的陶范;在小屯東南0.5公里的薛家莊和孝民屯西地也發現鑄銅遺址;北辛庄南地和大司空村南地則發現有制骨作坊遺址,出土有銅刀、鋸、鈷和礪石等工具和大批骨器、骨料,還發現貯存骨料的窖穴和與制骨有關的地穴式房屋等;此外,在小屯村北還發現有製作石器和玉器的作坊遺址,發掘出房基,出土大批礪石,石器半成品以及少量玉料、石料和雕琢精緻的藝術品,說明當

Ⅶ 求這幾個景區內各景點平面的分布圖:安陽殷墟,焦作雲台山,內鄉縣衙,嵖岈山,黃帝故里,清明上河園,龍

圖片插復入不了制 發下網址 內鄉縣衙平面圖 http://www.neixiangxianya.com/html/xianyafengjing/2009/0531/156.html

Ⅷ 殷墟王陵遺址的介紹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與小屯村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與東面的洹北商城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了聞名中外的殷墟遺址。

Ⅸ 殷墟的介紹

《殷墟》,是學科發展史和學術研究史叢書。其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敘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

Ⅹ 安陽都有那些名勝古跡

1、定國寺,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東北側九公里處的韓陵山之頂。始建於公元532年(北魏中專興二年)。「韓陵片石屬」為安陽八大景之一,定國寺附近還有其他名勝古跡十一處之多。

2、水冶珍珠泉,早在1600多年前,珍珠泉這處天下名泉就被載入了史籍。傳說自宋代開始,珍珠泉就有了號稱「安陽八大景」之一的「柏門珠沼」奇觀。

3、韓陵片石,位於安陽市東北8.5公里處,為安陽八大景之一。「韓陵」之名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

4、九龍山,位於安陽城東南25公里的天喜鎮東南。其巍然挺立而峭拔,蒼翠秀麗而壯觀,一面環安陽河,三面環山而高山諸山,能瞰彰武水庫之全景。

5、安陽河,在河南省安陽市北5里,元至元二年建,即今安陽橋,站在安陽橋上看東西兩邊,河水泛瀾景色十分壯觀。從大生禪寺北行不遠便是洹河,也就是安陽老百姓說的安陽河。安陽八大景之一的鯨背觀瀾就位於此處。在金元時期,洹河一帶就有著秀美的自然景色。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