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濱河新區濕地景點介紹詞
⑴ 從張掖濕地的變遷談濕地的利用
在佔地1826畝的城市濕地公園,湖堤修葺一新,數十隻遊艇倚岸待客,白茫茫的水域一望無際,葦枝叢生,島嶼成群,水鳥游弋,恰似置身江南水鄉一般。隨後換乘電瓶車一路北行,但見小徑兩旁綠樹成蔭,百鳥低回。水面上新建成的觀景棧道,猶如一條條蜿蜒曲折的水蛇,款款伸向天邊。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作為水資源的「貯存庫」和「凈化器」,不但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循環功能,而且還具備降解污染、凈化水質的有效功能。據了解,北京市已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五類惡劣水質流入濕地後,流出時即被凈化為三類以上水質標准。
張掖市境內共有各類濕地315萬余畝,因其地勢低平,狀若盆地,且有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在甘州、臨澤、高台縣的黑河兩側形成無數季節性積水的河汊、塘壩、湖灣,清流潺潺,湖光山色,交映成輝,加之當地保留的隋代木塔、明代鍾鼓樓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坐落其間,曾享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的盛名。然而,多年來的建設與開發中,肆意墾荒、過度放牧、填湖造房、埋池造路,使地下徑流梗阻、堰塞或破損,城市排水不暢,城區水位上升;工業生產中污水、污物隨意排放,形成了一條條臭水溝、垃圾塘,昔日「甘州城北水雲鄉」的風光早已湮沒風塵。再加之黑河流域跨省調水,擠佔了中游大量生態用水,從而使張掖市大片濕地因缺少水源補給,部分沼澤、湖泊出現乾涸現象,導致濕地面積持續萎縮,生物多樣性逐年銳減,對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為此,拯救濕地保護綠洲的嚴峻形勢已迫在眉睫。
從2005年起,該市率先完成了《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資源調查》,先後出台了《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管理辦法》及6個建設規劃,並利用爭取到的698萬元國家項目資金,迅速拉開了9個濕地保護點的建設序幕。2008年7月,政府提出整理濕地,治污引水,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按照「一區一帶兩園」的總體思路規劃,以打造「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長遠目標,將濕地項目核心區域的2600畝墾荒地整體退耕,圍欄保護,恢復原貌,使濕地核心區集中連片面積達1萬畝以上。
去年年底,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濱河新區項目開工,這一生態新區佔地7.8平方公里,集高檔居住、商務會展、教育科研和旅遊休閑四大功能於一身,本著基礎先行、綠化並進、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原則開工建設,以此帶動整個濕地保護工程有計劃、快節奏、高速度的發展。
今年3月1日,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開工建設。這一工程規劃佔地33.4平方公里,其中濕地2.6萬畝,規劃建設分為濕地生態體驗、生態產業、教育科研、保育和封育五大區域。5月29日,濱河新區湖區水源涵養工程開工建設。工程建設遵循「因地制宜、依形就勢、巧妙布局、彰顯特色」的思路,充分利用現有采砂石坑,規劃建設了2250畝的大水面,著力改善地表水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連通濕地公園萬畝葦盪,從而形成別具特色的「戈壁水鄉」美景。
截至目前,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基礎工程已完成水系疏浚工程圍堵壩11道8.6公里,重點區域退耕還濕地3099畝,補種蘆葦、檉樹、沙棗等植物近3000畝,建設濕地棧道4.8公里、非機動車道18.2公里,形成約2200畝濕地水面。濱河生態新區建設防洪堤3.6公里,建成濱河大道、濱湖路、水韻街及西環路為主體的路網框架及綠化工程567畝,栽植樹木40餘萬株,從而使「生態張掖」的雛形逐漸浮出水面。記者赴高台縣部分濕地進行采訪,在今年新修的大湖灣濕地公園,但見碧波盪漾的浩渺水域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景色重現眼前。該縣林業局局長張永祥介紹說,高台縣共有濕地面積43.5萬畝,佔全市保護區總面積的70%以上,今年共投資1900萬元,對大湖灣和西腰墩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設施綠化和綜合治理,目前已形成大片蘆葦叢林、漫水淺灘等原生態地貌特徵。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記者在張掖濕地保護區采訪時的由衷感嘆。
⑵ 張掖濱河新區農貿批發市場坐多少路公交車
濱河新區農貿市場全名為張掖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地處於張掖市甘州區嘉信路版與發展大道交叉權口西側區域,距離張掖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最近的公交站,名為嘉信市場公交站與綠洲嘉信市場公交站,對應的公交路線有20路/新2路,兩地之間步行最短距離約249米左右。
⑶ 張掖新加坡生態城是不是濱河新區
好像是在沙漠那吧,之前看新聞說市政府和新加坡哪個集團簽合同,投了20個億搞旅遊,那個老總說是要用三年時間把沙漠做出樣子來
⑷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張掖發展
(一)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張掖的生態建設集中表現為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保護、中部綠洲的優化保護和北部荒漠戈壁的防護治理,這三個部分是一個自然系統,其經濟社會發展活動絕不可超越這個系統的承載閾值。積極順應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時代要求,把國家利益與張掖的特色、「三農」工作的特點緊密結合。
南部,積極推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加強冰川、森林、草原、濕地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生態恢復和保護工程,探索和運用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將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農牧民轉為生態管護人員,發展生態旅遊,加快緩沖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提高水源涵養能力。
北部,加快實施「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構築北部荒漠區「綠色長城」,阻擋風沙南侵,保護綠洲安全。
中部綠洲,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橫穿全境,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帶――張掖綠洲。這是一道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天然生態屏障,是古絲綢之路的生命保障線,是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集聚區,也是生態最為敏感的脆弱區。首先申請建立了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整個長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納入了保護區,使其成為國家戰略性的生態公益項目,得到了國家支持,全市六個縣(區)也因此全部成為國家生態補償縣(區)。以生態建設引領城市建設,把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保護黑河濕地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使黑河流域兩岸的甘州、臨澤、高台三縣的城市建設別具一格,宜居宜游的田園般生態城市正在應運而生。特別是市府所在地的甘州區,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1+5」的城市發展框架已全面形成。老城區,保護古跡,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以大佛寺文化廣場為中心的文化傳承中心,拆除了張掖賓館歸還於大佛寺,搬遷區委區政府讓位於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凸現了文化名城的風韻。在老城區以北,設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發展通道經濟中的資源轉化、建設循環工業加工項目提供宜商宜業平台。在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老城區之間,恢復了3萬畝天然濕地,建成了中國離城市最近、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依託國家級濕地公園,借黑河治理項目,治理亂墳崗、采砂場,建設了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濱河新區。在老城區南部,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緊靠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將原有20平方公里的沙漠沙丘正努力建設為離城市最近的國家級沙漠地質公園。如此,著力彰顯著「濕地之城」、「戈壁水鄉」的獨特魅力,使新老城區和諧共生,古韻新風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以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西有濱河新區,北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南有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和沙漠地質公園,中間有國家濕地公園為屏障的5個新型功能區集成的「1+5」的生態城市框架,從而把城市的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代、人與自然、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有機統籌起來,構成了宜居宜游宜商、更宜人的生態城市。
(二)以生產綠色農產品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大市。水是張掖綠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態用水在沙漠戈壁之中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因此,尋求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的平衡點,則成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科學而現實的重大問題。這樣,客觀要求必須發展節水、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改變用水方式,把節約的水還給自然、還給生態,把發展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把張掖的地方要求與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需求相統一。為此,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一道發起舉辦了「綠洲論壇」,以求指導張掖在流域系統內,積極探索建立統籌生態建設與現代農業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使區域內以水為主線的生態經濟系統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協調發展,從而步入生態越好→農產品質量越優→農業綜合效益越高的良性循環。
按照「多採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結合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節水、生態、高效為主要特徵,大力發展制種、肉牛、釀酒葡萄、馬鈴薯、番茄等特色優勢產業,就會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加快張掖向農業強市邁進的步伐。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建了「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現已成為全國首批、甘肅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把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建設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起來,已連續3年實施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近20萬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得到較大提升,形成了「前引後推」的發展格局,為現代農業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三)以發展通道經濟為重點建設服務型特色城市。加快改善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通省際「斷頭路」,擴大通道截面,構建「暢通張掖」。通過打通南至青海祁連縣的通道,改造北至內蒙阿右旗的公路,使現有通道承東啟西的作用發揮得更充分,覆蓋的范圍更廣,成為連接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大通道。發展通道經濟,必須得有豐富的經濟流。積極推動區域旅遊產業合作發展,南與青海門源、祁連縣的生態旅遊相結盟,北與內蒙古阿右旗沙漠旅遊相聯合,東西與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相銜接,打造區域旅遊精品線路,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形成無障礙旅遊協作區,把張掖打造成「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中心旅遊城市。
與張掖接壤的南北兩大高原都是資源富集區,但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然要藉助於河西走廊的交通優勢。張掖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公共保障能力相對較好,具有宜居、宜游、宜學、宜行、宜醫、宜商、宜業的優勢,將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青海、內蒙等周邊省區的相鄰縣區共建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幫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樹立在為人服務中發展自己、在給人以便利中發展自己的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優化通道軟硬環境,完善服務功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法制環境,使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流動更加活躍和通暢,加快通道經濟發展。
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和通道經濟三項工作重點相對應,張掖的奮斗目標就是建設生態文明大市、現代農業大市、通道經濟特色市。張掖本身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南北兩邊都與民族地區接壤,不論是維護自身團結穩定,還是發展通道經濟,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所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市也就成為張掖發展的應有目標之一。
⑸ 張掖濱河新區的定位是什麼
張掖濱河新區位於張掖市主城區西北側,與規劃中的張掖國家級濕地公園專緊密相連,規劃范圍總占屬地面積676公頃。濱河新區定位為高檔居、商務會展、教育科研和旅遊休閑四大功能,按照生態化、市場化、人文化的要求,本著基礎先行、綠化並進、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原則,規劃建設以城市會展中心為核心的城市景觀,打造金張掖地標性建築;建設貫穿商住區和會展中心的濱河大道,完善路網框架,帶動建設高檔住宅區、休閑居住區及商務聚集區,構築新區景觀帶;建設疊層狀人工湖,構築特色水景,詮釋張掖「戈壁水鄉」、「濕地之城」的自然神韻。
⑹ 張夜濱河新區的九孔橋怎樣簡介
九孔石砌拱橋橫跨在河的東西兩岸,由於河面較寬,古人就採用九個半園回形孔洞相連的方答法將橋面連接為平坦的大道供人過車跑。橋孔多是為了洪水來時行洪方便,不會對洪水形成堵塞
沖垮橋梁,說明古人設計時的遠見卓識和科學性極好。九孔橋是當時居住在橋西的人們進入沾益縣城的必過之橋。九孔橋的悠久歷史和造型藝術簡潔別致美觀大方,結構精巧古樸,充分顯示了古代建築設計師的聰明智慧和建築工匠的高超精湛的建築技藝,以及把橋建成好似玉帶彩虹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