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南京人文景點介紹

南京人文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1-11 04:53:19

1. 有關南京的人文歷史資料

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lywh/lyls/2003-10/1065691189.html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自此之後,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

在孫吳之後,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後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因此今日雖然南京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歷史歲月並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餘韻。

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你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的歷史名稱極多(依照時間順序):

例如:金陵邑、建康、建業、江寧、集慶、上元、南京。 因為地理環境的伏勢,歷代南京皆為軍事或商業重鎮,甚至是為首都。所以宮殿遺址極多。

(1)冶城:吳王夫差所建。
(2)越城:越王勾踐滅吳,建越城,算是最早的古城。
(3)金陵邑:楚滅越,建「金陵邑」。
(4)漍東吳建業城:就是前的「金陵邑」。
(5)東晉;南朝改名「建康」。
(6)隋代南唐又改「江寧城」。
(7)明代改名「南京」-相對於「北京」,朱元璋改建重修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設防城市。

黃帝 - 屬江南。

唐虞夏商 - 屬揚州。

周 - 為吳國,吳王夫差築治城。

春秋戰國 - 初為吳國,後為越所滅,范蠡築城於長干(今名越城),楚滅越,置金陵邑,屬江都郡。

秦 - 改為秣陵縣,又置丹陽江乘二縣,均屬鄣郡。

西楚 - 項羽稱霸,地屬西楚。

西漢 - 先後屬楚國、荊國、吳國,景帝時屬江都。武帝元朔初析江都為丹陽、湖熟、秣陵三侯國。
元狩元年後屬丹陽郡。為揚州刺史治理,隸縣有秣陵、江乘、丹陽、湖熟。

東漢 - 因襲西漢,存湖熟侯國置丹陽,分揚州置吳郡,置建業。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城石頭,改為建業。二十六年徙丹陽郡,治建業。

三國吳 - 自武昌徙都建業,南京之建都自此始。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封孫楷為丹陽侯,復改建業為秣陵縣。

東晉 - 元帝渡江建都於此,改建業為建康,改丹陽太守為尹,以江寧為琅琊國,東平蘭陵等郡,屬南徐州。成帝時置淮南郡,屬揚州。

南北朝 - 宋建都於此,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並隸丹陽尹。齊因宋舊。梁武帝於秣陵置同夏縣,改南琅琊為琅琊郡,置丹陽尹及南丹陽郡。陳文帝天嘉五年,罷南丹陽郡。宣帝太建十年立建興郡,屬揚州。

隋 - 廢丹陽郡,於石頭置蔣州,依漢置太守。江寧縣屬蔣州。大業初改蔣州,後名丹陽郡。揚州初治蔣州,後以江都為揚州。

唐 - 高祖武德二年,置揚洲東南道行台尚書省,三年H江寧、搮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陽、安業二縣。更江寧曰歸化。六年並安業入歸化,又更歸化曰金陵。七年平輔公佑,更名蔣州,置金陵縣,廢東南道行台為揚州大都督府。九年廢都督,徙置江都,更金陵名曰名下,丹陽隸宣州。

五代 - 吳天佑十二年楊吳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義二年改都督府為金陵府。太和五年楊溥建都於金陵。天祚元年以金陵為齊國,封李升為齊王,又二年禪位給升,都金陵者四年。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宋 - 宋太祖開寶八年平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真宗天禧二年以升州為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高宗南渡改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於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宋地誌》:「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高宗南渡,詔改建康府,紹興七年駐蹕,置留守。」

建康 - 是孫吳及東晉建都之處,龍蟠虎踞,北枕長江,東有鍾山,南有秦淮,西有鳳凰台,行勢險要。建康是南宋重要的戰略據點,又是南宋行都,管轄一路軍民財刑賦重任大員都雲集在此。宋代方誌中可以看出南京具備了軍事以及經濟的角色,在地位的重要性上不言自表。

元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開省,大德元年,益都新軍萬戶府自寧國移鎮建康路。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 -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直隸中書省。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金陵遂為留都。

清 - 順治二年平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設經略招撫內院大學士。四年改經略招撫為總督,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治所及江寧府治皆在此。十八年為左布政使,領安慶等府州,分置右布政使,駐蘇州,領江寧等府州。康熙三年改總督,專轄江南省,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二十一年復改總督,轄江南、江西二省。乾隆二十五年,復設江蘇布政使司於江寧府。

2. 哪位高手詳細地介紹下南京的秦淮河,最好兼具歷史性和人文性

【秦淮來歷】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又名「龍藏浦」,相傳當初秦始皇東巡至金陵,有方士說金陵乃王氣之城,秦始皇為了江山永續命人挖河斷龍脈,因成「秦淮河」。

【秦淮簡介】

它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縣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縣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污濁,昔日繁華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復,已再度成為著名游覽勝地。

【秦淮地位】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人文景觀】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里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她既有歷史 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她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她慷慨放歌!

【秦淮八艷】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艷的事跡聞名於世。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今日秦淮】

如今,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融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情趣,魅力空前。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復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餘。

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里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秦淮河歷史】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流入城裡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檐漏窗,雕梁畫棟,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游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3. 南京歷史文化,人文

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長江三角洲,寧鎮丘陵山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
南京總面積6598平方公里。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其中,鐵硫儲量佔全省40%左右,鍶儲量和品位居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江寧的湯山溫泉、江浦的湯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礦泉尤為聞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可見南京美景勝境之一斑。
今天的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一座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全國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國華東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大商埠。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與北京、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1949年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紅旗插在了門樓上,建立了人民政權。

4. 南京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人文環境怎麼樣

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長江三角洲,寧鎮丘陵山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
南京總面積6598平方公里。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其中,鐵硫儲量佔全省40%左右,鍶儲量和品位居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江寧的湯山溫泉、江浦的湯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礦泉尤為聞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可見南京美景勝境之一斑。
今天的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一座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全國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國華東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大商埠。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與北京、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1949年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紅旗插在了門樓上,建立了人民政權。

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

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

歷史人物眾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5. 南京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點是什麼

南京的自然風光: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十里秦淮為軸線、明城牆為紐帶,串聯起眾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儒家思想與科舉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內涵。

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鄉土人情、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節慶文化於一體,是南京歷史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南京的人文特點:

南京大部分地區通行南京官話,高淳區大部、溧水區南部地區的方言則通行吳方言。

南京話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官方語言,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准音,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加之六朝以來漢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清代中葉之前歷朝的中國官方標准語均以南京官話為標准。



(5)南京人文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明清時期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

截至2018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71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於北京;211高校8所、雙一流高校12所、兩院院士81人,均穩居中國第三;全球科研城市50強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12、中國第3。

2019年1月27日,南京明城牆十二座城門掛上大紅迎春聯。

參考資料:網路-南京

參考資料:網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

6. 南京有哪些名勝古跡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歷朝人文薈萃之地,沉澱了無數歷史古跡,包括南京故宮、九龍橋、鼓樓、江寧織造府、六朝陵墓、明孝陵、雞鳴寺、雨花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王安石故居等莫屬等等,數量空前絕後的!

  1. 南京故宮

    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位於南京城的東部,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系列建築旨在突破皇權「神聖」為內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為大明王朝核心區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門外),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7. 南京人文、環境最好的區域

    玄武和鼓樓都不錯

    8. 南京的一些人文旅遊景點

    中山陵: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餘分別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 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 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 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 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於此。 明孝陵: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 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隻,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台、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 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台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 米。 夫子廟: 子廟即是孔廟,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築群,周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會的格局,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這里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這里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爭奇壯舉勝,風味獨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小吃供應干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普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遊客產生著久遠的吸引力。目前風味小吃已達200多個品種,經濟效益顯著,成為夫子廟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一地區的特色文化。近年來,相繼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洋快餐,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檔,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檔共存的餐飲新格局。今日夫子廟已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食中心」。 此外還有: (收費) 南京靈谷寺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陳列館 南京中華門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南京瞻園(大明王府) 南京長江大橋公園 南京長江二橋公園 南京海底世界 南京總統府 南京美齡宮 南京玄武湖 南京朝天宮 南京珍珠泉 南京閱江樓 南京莫愁湖 南京電視塔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傅抱石紀念館 南京陽山碑材 南京湯山古猿人洞 南京湯山蔣介石別墅 南京夫子廟 南京王謝古居 南京棲霞山 南京雞鳴寺 南京將軍山 南京綠博園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碑 南京綉球公園 南京寶船遺址公園 南京白馬公園 南京太子山公園 南京燕子磯 南京天妃宮 南京中山植物園 南京白馬石刻公園 南京月牙湖公園 南京情侶園 南京天生橋 南京無想寺 (免費的有): 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 南京科學宮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南京靜海寺 南京甘熙故居 南京高淳淳溪老街 南京鼓樓公園 (登樓5元) 南京雨花台

    9. 南京的人文歷史資料

    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lywh/lyls/2003-10/1065691189.html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自此之後,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

    在孫吳之後,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後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因此今日雖然南京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歷史歲月並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餘韻。

    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你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的歷史名稱極多(依照時間順序):

    例如:金陵邑、建康、建業、江寧、集慶、上元、南京。 因為地理環境的伏勢,歷代南京皆為軍事或商業重鎮,甚至是為首都。所以宮殿遺址極多。

    (1)冶城:吳王夫差所建。
    (2)越城:越王勾踐滅吳,建越城,算是最早的古城。
    (3)金陵邑:楚滅越,建「金陵邑」。
    (4)漍東吳建業城:就是前的「金陵邑」。
    (5)東晉;南朝改名「建康」。
    (6)隋代南唐又改「江寧城」。
    (7)明代改名「南京」-相對於「北京」,朱元璋改建重修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設防城市。

    黃帝 - 屬江南。

    唐虞夏商 - 屬揚州。

    周 - 為吳國,吳王夫差築治城。

    春秋戰國 - 初為吳國,後為越所滅,范蠡築城於長干(今名越城),楚滅越,置金陵邑,屬江都郡。

    秦 - 改為秣陵縣,又置丹陽江乘二縣,均屬鄣郡。

    西楚 - 項羽稱霸,地屬西楚。

    西漢 - 先後屬楚國、荊國、吳國,景帝時屬江都。武帝元朔初析江都為丹陽、湖熟、秣陵三侯國。
    元狩元年後屬丹陽郡。為揚州刺史治理,隸縣有秣陵、江乘、丹陽、湖熟。

    東漢 - 因襲西漢,存湖熟侯國置丹陽,分揚州置吳郡,置建業。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城石頭,改為建業。二十六年徙丹陽郡,治建業。

    三國吳 - 自武昌徙都建業,南京之建都自此始。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封孫楷為丹陽侯,復改建業為秣陵縣。

    東晉 - 元帝渡江建都於此,改建業為建康,改丹陽太守為尹,以江寧為琅琊國,東平蘭陵等郡,屬南徐州。成帝時置淮南郡,屬揚州。

    南北朝 - 宋建都於此,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並隸丹陽尹。齊因宋舊。梁武帝於秣陵置同夏縣,改南琅琊為琅琊郡,置丹陽尹及南丹陽郡。陳文帝天嘉五年,罷南丹陽郡。宣帝太建十年立建興郡,屬揚州。

    隋 - 廢丹陽郡,於石頭置蔣州,依漢置太守。江寧縣屬蔣州。大業初改蔣州,後名丹陽郡。揚州初治蔣州,後以江都為揚州。

    唐 - 高祖武德二年,置揚洲東南道行台尚書省,三年H江寧、搮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陽、安業二縣。更江寧曰歸化。六年並安業入歸化,又更歸化曰金陵。七年平輔公佑,更名蔣州,置金陵縣,廢東南道行台為揚州大都督府。九年廢都督,徙置江都,更金陵名曰名下,丹陽隸宣州。

    五代 - 吳天佑十二年楊吳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義二年改都督府為金陵府。太和五年楊溥建都於金陵。天祚元年以金陵為齊國,封李升為齊王,又二年禪位給升,都金陵者四年。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宋 - 宋太祖開寶八年平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真宗天禧二年以升州為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高宗南渡改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於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宋地誌》:「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高宗南渡,詔改建康府,紹興七年駐蹕,置留守。」

    建康 - 是孫吳及東晉建都之處,龍蟠虎踞,北枕長江,東有鍾山,南有秦淮,西有鳳凰台,行勢險要。建康是南宋重要的戰略據點,又是南宋行都,管轄一路軍民財刑賦重任大員都雲集在此。宋代方誌中可以看出南京具備了軍事以及經濟的角色,在地位的重要性上不言自表。

    元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開省,大德元年,益都新軍萬戶府自寧國移鎮建康路。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 -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直隸中書省。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金陵遂為留都。

    清 - 順治二年平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設經略招撫內院大學士。四年改經略招撫為總督,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治所及江寧府治皆在此。十八年為左布政使,領安慶等府州,分置右布政使,駐蘇州,領江寧等府州。康熙三年改總督,專轄江南省,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二十一年復改總督,轄江南、江西二省。乾隆二十五年,復設江蘇布政使司於江寧府。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