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台灣景點的小故事
1. 有關台灣開發的小故事
根據可抄靠記載,到了三國時代,台灣明確稱為夷洲。三國時的吳國立國於江南,領域包有會稽及東南濱海地帶,和海外的關系極為密切,造船事業與海上交通的發達都超過了前代,所以孫吳政權對於海上經營頗為注意。據《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230年)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求夷洲及
2. 關於寶島台灣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灣台東縣出現標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的
長濱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時代為特徵的台灣大坌坑文化出現。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縣出現牛馬頭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灣屏東出現鵝鑾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灣地區出現與大陸文化有密切淵源的新石器文化"鳳鼻頭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現園山文化。
200年,從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區出現標志進入鐵器時代番仔園文化。
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將軍朱寬兩次橫渡台灣海峽,到達流求(台灣)。
610年,隋煬帝派將領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兵萬餘人到達了台灣。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間房屋,派水軍長期駐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討日本,途經台灣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台灣"宣撫"。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前往流求招諭。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檢司,將在澎湖居民盡遷內地。後澎湖巡檢
司又恢復。
1403―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船隊曾在台灣停留。
1500年―1683年大事記
---------------------------------------------------------------------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繼光追剿海盜林道乾入台。
l580年,西班牙耶穌會教士前往澳門,歸途遇台風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盜侵擾台灣雞籠、(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豐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孫七郎到台灣催促納貢未成。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1602年,荷蘭派韋麻郎率領船隊東來,進攻澳門,遭到中國軍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殲竄入台灣的倭寇。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名為"游歲"的軍事管理機構,並屯軍.以防倭寇侵擾。
1604年8月,韋麻郎又率領船隊進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戰艦50艘驅逐進犯澎湖的荷蘭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遠征台灣,中途因台風遇難。
1616年,日本軍閥政府派船進犯占灣,遭到明軍重創。
1621年,顏思齊率人居台灣,鄭芝龍附之。
1622年6月荷蘭再次派遠征艦隊總司令雷約茲率領軍艦14艘,再次侵入澎湖並對福建沿
海進行騷擾。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撫南居益迫使荷軍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隻航行台灣。
1624年9月,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
1625年,荷蘭殖民者建築熱蘭遮城(今赤嵌城)從此開始在台灣近38年的殖民統治。
1626年 ,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軍在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鄭芝龍來台拓墾。
1634年,荷蘭軍於台南建造的熱蘭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舉行反荷武裝起義。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蕭壟社被攻破。
1641年,荷蘭人出兵佔領北部的雞籠(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蘭人建普羅民遮城。
1652年,郭懷一與福建、廣東等移民密謀反荷起義。
1652年9月7日,郭懷一聚集義民16萬人,襲擊赤嵌樓。
1656年,清政府實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將士2萬5千餘,戰船百餘艘進軍台灣。
1661年4月30日,鄭成率軍在台灣登陸。
1661年5月3日,荷蘭方面派出兩名高級官員與鄭成功進行談判。
1661年5月4日,普羅文查城荷軍簽署投降協議。
1661年5月5日,鄭成功進入大員市區,形成了對熱蘭遮城的包圍。
1661年8月中旬,荷蘭援兵抵達台灣。
1661年9月16日,荷蘭援軍配合熱蘭遮守軍向鄭軍水師發動攻擊戰敗。
1661年12月,荷軍主帥逃回了巴達維亞。
1662年1月25日,鄭軍向熱蘭遮城發起猛烈攻擊,粉碎了荷蘭殖民者的頑抗。
1662年1月27日,荷蘭的台灣評議會決定投降。
1662年2月3日,鄭、荷雙方的代表在大員市鎮的稅務所完成了協議換文。
1662年2月9日,荷蘭人退出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6年,台灣第一座孔廟落成。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與鄭經談判。
1673年,沈光文設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大陸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從海上出兵,遭失敗。
1680年,鄭經撤出廈門,完全退守台灣。
1681年,鄭經病逝,島內因爭權出現混亂。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向台灣、澎湖進發。
1683年10日,清軍向澎湖發起進攻。
1683年10日16日,鄭軍與清軍進行激戰,鄭軍大敗。
3. 誰知道台灣的故事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劉銘傳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
4. 關於寶島台灣的故事
中國的一部分
5. 有沒有介紹台灣風景,故事的電影。最好把裡面說了什麼告訴我,速求。我要寫一篇600字的觀後感。
青春像場雨雖我曾淋冒我想要再青春像遼闊海我像海魚借著青春自由自游盪歡笑淚水都淹沒海洋海水咸我青春流淚水;海水藍我青春清澈靈泛黃印記光痕跡純真笑臉青春書簽
部清新浪漫純電影情節讓覺真實、電影故事普通普通像我每青春投影;平凡每都段錯美
故事發90代台灣彰化柯景騰班調皮搗蛋惡作劇師安排坐班沈佳宜前面沈佳宜直同壞差別使始終保持著距離柯景騰手相助使兩交集漸漸增系列事件柯景騰喜歡績優異、氣質絕佳始兩青春代純美戀故事
電影許情節都充滿著青春純美氣息吸引著我想些純真甜美段光沈佳宜總溫柔罵著柯景騰笨考卷給圈滿重點參考書柯景騰聽沈佳宜喜歡比笨男讀書變件熱血事情身發光散發著奮斗光芒努力使自變更優秀使自能夠配柯景騰說:我都我超自信我才發現自喜歡孩面前我膽鬼
柯景騰沒沈佳宜沒手機代每公用電前沈佳宜聊聊睡著聊自連吃飯錢都沒說著身邊趣故事著玩笑想像著電邊模莫名吃著醋戀酸酸甜甜、簡簡單單
進入第聖誕節倆終於再相見約比約更甜蜜、更浪漫沈佳宜害怕柯景騰想太美想像自於要再想想柯景騰假思索堅定答卻認沒想清楚柯景騰害怕沈佳宜委婉拒絕式致柯景騰放孔明燈告白敢聽答案請現要告訴我我沒問拒絕我請讓我繼續喜歡柯景騰知道沈佳宜燈寫願望起呢
殘忍部孩比同齡男孩**孩熟沒男孩招架住柯景騰沈佳宜面前展現自勇敢強面舉辦荒誕聊格鬥比賽自弄遍體鱗傷沈佳宜充滿關辦種比賽自弄傷非理解於兩吵架其實兩都想著卻錯誤造雙傷害與隔閡
真深刻喜歡論間傷害與隔閡危難際定想關別兩9.21震構起兩再聯系橋梁通聊聊些柯景騰努力讀書靠近沈佳宜聊午靜謐陽光紮起馬尾聊雨滂沱夜晚剃光柯景騰講初沒能起沈佳宜答說:都說戀幸福階段曖昧階段等真起覺沒沈佳宜初知道柯景騰深情想要情節每都怕激情減退慢慢變懶
現平行空起真羨慕啊謝謝喜歡我我喜歡初喜歡我兩條平行線雖沒彼相交 總依偎彼身旁離棄攜手同行
讓我影片結局沈佳宜婚禮些追男孩都穿著帥氣西裝參加男孩說著要敬酒候伸腳絆倒新郎柯景騰說真喜歡孩候看其結婚肯定完全真祝福才真其實道理情自私與其希望別給幸福自努力奮斗爭取自給幸福眾玩笑要親新娘新郎條件:想親新娘要先親眾吐槽新郎氣柯景騰二說抱著新郎嘴嘴親起情節既讓點乎意料外其實情理柯景騰與其說繼續幼稚說繼續熱血份沈佳宜獨熱血份熱血使追沈佳宜使即使知道兩能起想再靠近點沈佳宜每笑著罵柯景騰幼稚總美
柯景騰阿與沈佳宜五月戀情嫉妒已震撥通沈佳宜電說:我追N哎要我找誰憶我故事啊甚至接沈佳宜通知結婚消息電玩笑要再追沈佳宜畢業說柯景騰向我告白我甚至喜歡難覺別喜歡我種種都已往些錯情奈與遺憾呢
覺太美值沉醉、流淚沒結情至少花、燦爛定值用紀念
6. 關於台灣的故事有哪些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7. 台灣的傳說和故事
台灣椰子樹的傳說 台灣的椰子樹,長得非常粗壯高大。站在椰子樹底下,朝天仰望,一片片綠葉像孔雀尾巴一樣,好看極了;樹上結的椰子又圓又大,裡面裝的椰子漿,清涼解渴,是人們愛喝的天然飲料。在高山族人眼裡椰子樹也是有神氣的,它的由來也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台灣島上只有高山,沒有河流。泉水也埋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無法挖出,人們只能用器皿來接雨水喝。遇到乾旱,天不下雨時,人們只好到海邊去喝那又苦又澀的海水。有些離海邊遠的人,不等到海邊就活活渴死了。這年,台灣島上又發生了乾旱,一連半年沒有下雨,渴死的人不計其數。有個名叫椰子的年輕姑娘,家住在台灣島西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她看到因缺水而失去了那麼多生命,心裡非常難過。為了讓人們能喝上水,一天,她就拿著鏟子,到海邊去挖泉水。她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連手指都磨破了,挖了一個又大又深的沙土坑,可是還是看不到半點泉水的影子。
就在這時,瑪祖婆來了,對她說:「乖孩子,你這樣挖,怎麼能挖出泉水呢?」椰子姑娘一聽,流著淚說:「那怎麼辦!難道就這樣看著大家渴死嗎?」瑪祖婆說:「把人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的辦法是有的,可就是要以生命為代價!」椰子姑娘一聽有辦法,急忙問瑪祖婆:「只要能把人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不管用什麼辦法,我都願意。」瑪科婆見這個姑娘為了別人甘願犧牲自己,心裡非常感動。於是就從懷里摸出一個像火炭一樣的紅果子,遞給椰子姑娘,說:「乖孩子!你把這個果子吃下去,就能為人們找到甘甜的水了。」椰子姑娘一聽,毫不猶豫地把果子吞了下去。眨眼的功夫,椰子姑娘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大孔雀。她感到肚子里像燃燒著一團火,嘴裡渴得火燒一樣,非常難受。她扭動著身軀,一頭扎進沙土坑裡,尖尖的嘴巴不停地往下鑽。她鑽呀鑽呀,她的嘴巴終於碰到了清涼的泉水,她痛快地喝著。她邊喝邊想:我要多喝些水,把泉水含在嘴裡帶到地面上,送給那些渴極了的人們。可是她的頭被沙土埋著無法動,怎麼拔也拔不出來了。這可怎麼辦呢?她猛一用勁,一下子變成了一棵大樹,那高大的樹干是她的身軀;寬大的樹葉是她的尾巴。她的頭和嘴變成了樹根。她用勁吸吮著地下的泉水,然後把吸到的水通過樹干送到村上結出的又圓又大的果子里,讓人們摘下來就能解渴。很快,找水的人們知道了椰子姑娘的奉獻,紛紛來到大樹下,他們喝了果子里的漿液,終於渡過了旱期。人們為了紀念椰子姑娘,把這種樹叫椰子樹,把它結的果叫椰子。也就是從這時起,台灣有了椰子樹,而且越來越多。
8. 台灣的民間故事
台灣民間故事「十二生肖」
很久很久以前,還沒有日歷和月歷,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計算年份,於是去廟里拜拜,請求玉皇大帝幫忙。玉皇大帝聽了人們的話,也說:「咦!對喔!人們怎麼計算年歷呢?應該幫大家想個辦法。」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一個好主意。他說:「動物和人類非常要好,如果用動物來代表人間年份的話,非但大家容易記得住,而且也很好用。我就叫動物來比賽渡河。最先到達對岸的十二種動物,依抵達順序排列下來,作為年份的名稱。」
這個命令發布以後,森林裡的動物很高興,大家鬧哄哄地商討著關於十二生肖比賽的事。 那時候的貓和老鼠像親兄弟一樣,關系非常密切,時常在一起吃飯睡覺。當他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聰明而奸詐的老鼠心想:「如果能夠當上十二生肖的第一名,不知道有多好!可是不會游泳,怎麼渡過河去呢?」這時同樣不會游泳的貓剛好拼著頭想出了一個主意。它告訴老鼠說:「我有一個法子。水牛大哥很喜歡幫助別人,請它幫我們渡河,它一定會答應的。」
比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那一天早上,公雞還沒有睡醒,水牛已經來到河邊。貓揉揉眼睛站了起來。老鼠也伸了伸懶腰,還站都站不穩。水牛看了笑一笑,蹲下身來說道:「瞧你們這樣迷迷糊糊的!都爬到我的身上,我帶你們一起過河吧!」牛背上又寬大又溫暖,貓和老鼠一起爬到上面去,牛載著它們,開始過河。
水牛渡河的時候,奸詐的老鼠心想:「假如我們三個一起渡河,前三名一定是我們的;可是不行呀!我一定要排名第一呀!」於是它在水牛快渡過河的時候,虛心假意地靠到貓的身邊說:「貓哥哥,那頭的雲好漂亮呀!」貓一分神,老鼠一推,把貓推到河裡去了。
水牛並不知道它的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老鼠看到不會游泳的貓掉到水裡去,好得意地喊說:「牛大哥!快呀!我們快到了!」然後,它很快地鑽進水牛的耳朵里去。當水牛快要抵達終點的時候,老鼠從牛耳朵里跳到牛前面去,首先上岸,所以老鼠得了第一名。而水牛則是第二名。
過了一會兒,老虎全身濕淋淋地遊了過來。它很自信地以為自己一定會得到冠軍,結果玉皇大帝說:「你太慢了,只得到第三名。」
兔子也趁著別的動物過河的時候騎在它們的身上,得到第四名。但是因為兔子跑得太快,嘴唇被樹枝劃傷了。所以一直到現在,它的嘴巴還是好像裂了一半似的。
第五名是龍。因為它跑到南海去降了一場大雨,雷聲打得太響,把它自己的耳朵給震壞了。我們現在稱呼耳朵聽不到聲音的人為「聾」子,就是這麼來的。
接著,一條大蛇從草叢里鑽了出來,得到第六名。可是因為它跑得太快了,把腳給跑斷了,所以現在的蛇都沒有腳,只能在地上爬行。
第七名是馬。過了沒多久,羊、猴子、雞也都趕到了。其中第八名是山羊,它先在河邊和猴子、雞相遇。它們恰好看到河裡有原木漂流,於是一起跳到原木上過河。
過河的時候,猴子坐在中間。因為它在木頭上坐太久,把屁股坐紅了,所以現在的猴子屁股都是紅紅的。
雞原本有四隻腳,但是渡河的時候,兩只腳被原木壓斷了,所以現在只剩下兩只腳。
調皮的狗也慢慢地遊了過來,它的游泳姿勢好像在洗澡一樣。
豬也慢慢地過了河,一上岸,就一直大聲喘氣,好像在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它得了第十二名。
9. 台灣的故事傳說
從前,在一座禿山北面的一個溝岔上,住著一個以打獵為生的小夥子,名叫阿里。
有一天,阿里到北山坡上去打獵,突然,看見山下有一隻吊睛猛虎,正在追趕兩個採花姑娘。阿里急忙從山坡上跑下來,一下跳到老虎的背上,手起刀落,只聽「咔嚓」一聲,老虎的腦袋被砍落在地,順著山坡滾了下去。兩個採花姑娘得救了。
當他剛要回北山坡上打獵時,又見從天上落下來一個手持龍頭拐杖的白鬍子老人,老人一邊笑,一邊拽著兩個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阿里是個見義勇為的好小伙,他見這兩個姑娘剛脫離虎口,又遭到這壞老頭的調戲,心中燃起陣陣怒火。
他大喝一聲:「住手!」便一個箭步沖到那個壞老頭的面前,奪下他的龍頭拐杖,狠狠地照著老頭的前額打了一下。那老頭痛得大叫一聲,放開那兩個姑娘,再看他的前額起了一個很大的疙瘩。他一甩袖子,向空中飛去,一轉眼,就不見了。
沒過多久,晴天響起了雷聲,那雷聲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只見那兩個採花姑娘嚇得渾身亂顫,她們焦急地說:「這下可糟了,這下糟了!」
阿里奇怪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兩個姑娘說:我倆本是天宮里的仙女,聽說台灣島景色怡人,就偷偷來到這里。不想,遇見了惡虎,多虧你救了我倆的性命。誰知,由於貪戀這里的美景,誤了回去的時辰。
玉帝派老壽星下來捉拿我倆回天宮治罪。我們懼怕玉帝的刑法,不願意回天宮。正在老壽星拉我們的時候,你就跑過來把他打跑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玉帝,玉帝震怒,下令讓雷神用雷火將這一帶的生靈全部燒死。
阿里聽她倆這么一說,大吃了一驚,沒想到自己做好事反而給這一帶的生靈帶來了大災難,於是焦急地說:「難道就沒有什麼辦法,搭救這一帶的生靈嗎?」
兩個仙女說:「有倒是有,不過要有一個肯於犧牲自己性命的人,跑到南面那座禿山頂上,把雷火引開,使雷火不能蔓延,才能保住這一帶的生靈。阿哥你趕緊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吧,我倆這就到禿山頂上去引雷火。」
阿里搖著頭說:「不,老壽星是我打的,禍是我惹的,怎麼能讓你們去呢?還是讓我去引雷火吧!」說罷,他就拿起那根龍頭拐杖,急忙向南邊的那座禿山上跑去。不大一會兒,他就登上了禿山的山項。
他仰起頭來,朝著天空高聲喊道:「雷神噢!老壽星是我阿里打的,那兩個仙女是我阿里放的,禍是我阿里惹的,這一切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與他人毫無關系。你那雷火,朝我阿里身上擊吧!」
這時,雷神正好來到禿山上空。他舉起雷鑽和閃錘,只聽「轟隆」一聲響,一個沉雷,一下子把阿里的身體擊個粉碎,雷火在禿山項上燃燒起來。雷神見火著起來了,轉身到天宮交差去了。因為這座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和花草,雷火還沒燃燒到半山腰,就自己熄滅了。
阿里雖然被雷火擊死了,但他死後不久,這座禿山的漫山遍野卻長出了一片片的樹木。人們都說,這些樹木,是阿里被雷火擊碎了的皮肉和頭發變成的。
那棵神木呢?據說就是老壽星的那根龍頭拐杖所變成的。那兩個仙女,見到這種情景,深受感動,她們核計了一下說:「阿里阿哥是為我倆和大夥而死的,他死後,皮肉頭發都變成了樹木,為人們造福。我們倆就變成花草,好給阿里阿哥做伴,也為人們造福。」
從此以後,這座一無所有的禿山有了樹木和花草,漫山遍野,樹木鬱郁蔥蔥,花草飄香。人們為了紀念這個舍己為人的好後生,就把這座山改名叫阿里山。
(9)介紹台灣景點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阿里山,位於台灣省嘉義市東方75公里,地處海拔高度為2,216米,坐標為北緯23度31分,東經120度48分,東面靠近台灣最高峰玉山。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台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是台灣省的著名旅遊風景區。
阿里山和玉山山脈與玉山公園相鄰,平均氣溫為攝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氣溫6.4度。阿里山森林游樂區西靠嘉南平原,北界雲林、南投縣,南接高雄、台南縣,總計面積高達1400公頃。
阿里山以五奇著稱,即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日出、雲海、鐵路、森林與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它們不但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
10. 台灣蛇郎君故事簡介
大概是這樣喔,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找了兩個給你看看。
(一)
一個老人誤采蛇的花朵,或蛇幫他拾回失落的斧頭。老人有三個女兒,蛇要老人把其中一個嫁給他。三個女兒中只有小女兒為解老父之憂而嫁蛇,嫁後蛇恢復了人形,夫妻生活美滿。但這引起大姐的忌妒,把妹妹引到井邊照影而把她推落井中淹死,並冒充她到蛇郎家中。妹妹的亡魂則變形為一隻鳥,譏諷她的姐姐。鳥被姐姐殺死後,從鳥屍長岀一棵竹子,姐姐用來制床或椅,但一坐上去就跌倒。姐姐把床或椅燒掉,結果火星蹦瞎了她的眼;或亡魂又變成一條蛇咬死了姐姐。連續變形後,女主角變回人形,設法讓丈夫認岀,夫妻團圓。
(二)這段是口述的所以有點白話
有一個老公公有三個女兒,每天早上就挑菜去賣,都會經過一遍花園的地方,每次走過就會摘三朵花,給他家的三個女兒,就在那時,蛇郎君經常看老公公,有天就抓了他,尋問他為何一直偷摘他的花,要做什麼?蛇郎君要抓老公公,就把他抓走了,老公公說:「不行啦!我有三個女兒很愛漂亮」,摘了三朵花給他三個女兒,就有天蛇郎君說:「好,那你這樣子的話,其中一個給我作太太,肯的話,我就不會把你帶去關,不肯的話就要被關」。結果老公公回去後,女兒就問他:「爸爸爸爸,你在煩惱什麼?」我(老公公)苦惱的是,蛇郎君要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他,問大的,大的不要,問老二,老二不要,小的看爸爸這樣愁眉苦臉的樣子,小女兒就答應嫁給他。
有一天就蛇郎君要來娶她,要娶她的時候,小女兒不知蛇郎君就是蛇變的,長得很英俊,然後就結婚了,結婚後過得很幸福,穿得好,吃得又好。大姐二姐就嫉妒她,想盡辦法想害死小妹,然後又想要嫁給蛇郎君。有天妹妹在洗衣服,就把她推到水裡淹死她。淹死了以後,姐姐就很高興要假裝成妹妹,到蛇郎君家住,結果妹妹雖然是掉到水裡淹死,但是她變成一隻鳥在竹子上,就一直在竹子上一直叫:「不要臉不要臉,你霸佔你妹妺的丈夫」,姐姐一聽到,妹妹的聲音喔~,她就把鳥給打死,拿去烤~烤鳥仔巴,烤好的時候雖然妹妹被烤成鳥仔巴,但是她又變了,姐姐還是沒有得逞在那邊過好生活。結果妹妺又變成一個凳子,姐姐一邊燒火煮飯的時候,凳子就一直搖搖搖搖,姐姐又想,那一定是妹妹,就給它砍下來燒火,把凳子放到灶里燒。
個蛇郎君就知道這件事情後,知道這個是姐姐,心這么壞,妺妹給她害死了幾次,還要害她,結果蛇郎君有天,等姐姐在床鋪時,引來蛇,在蚊帳和床鋪到處,結果姊姊就被嚇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