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景點介紹
A. 天目山好玩嗎都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世界之最。
天目山古名浮玉。《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
「大樹王國」西天目山
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胸徑2.33米,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
「大樹王」柳杉
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
相思鳥
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筍干
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
名僧輩出,屢受皇封
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還是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
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唐代 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元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元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
宋代 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
元代 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
明洪武四年(1371) 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
清代 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
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禪源寺
最佳旅遊時間:6-9月份。
天目山位於浙江臨安,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年均溫16℃左右,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冬季的臨安氣溫常在0℃以下,此時萬木蕭條。而一到春、夏、秋季則生機盎然,尤其夏季,萬物茂盛,欣欣向榮,山、水、林原始風光,盡情宣洩。
B. 天目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天目山推薦理由:這里有層出不窮的樹王,春季木蘭和野櫻怒放,農家菜也內值得吃吃。
2、「大樹王國」西容天目山
3、東天目山
4、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5、神龍川風景區
6、天目大峽谷
7、禪源寺
8、冰川大峽谷
9、四面峰
10、五世同堂
還有195條相關問答,更多天目山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C. 東天目山有哪些景點
東天目山歷史悠久,名揚中外。據《天目祖山志》載,梁天監七年(公元503年), 僧人寶志飛錫居之,來此開山,修廬結庵開拓佛事。梁大同年間(公元535年), 興建昭明禪寺。東天目山的興起,當然是因昭明太子而來。梁武帝長子蕭統,天監元年立為太子,因殯葬其母帝被宮廷太監鮑邈之誣陷後,十分氣憤,不願見梁 帝,出走宮廷游歷名山大川。他跋山涉水來到臨安東天目山修禪,並取秦漢六朝 文字撰寫《文選》二十卷;分《金剛經》三十二節。據傳,他用神過度,心血以 枯,雙目俱瞽(內毆障)。禪師志公和尚導取兩峰石池水洗之,雙目復明(東西 天目至今留有洗眼池),不數年,武帝遣人來迎太子回朝,兵馬候於山麓而建寺, 俗稱「等慈庵」,山崗建「昭明禪寺」,山下建有「昭明院」。元末被毀,清康 熙年間修復,規模宏大,僧人數百,香火旺盛,有詩贊:「八方香客雲集來,十 萬煙火散江南」。近代享有盛譽的海燈法師也曾在此修煉過。但如此雄偉的禪寺, 毀於一場大火。現在,昭明院和昭明禪寺的大雄寶殿已修復。 東天目山,東西兩瀑蔚為壯觀,可與廬山飛瀑媲美。黃鼎象詩:「白龍澤注石泉聲,瀉出石崖匹練明;疑是廬山移到此,九天半落碧河聲」。此瀑自香廬、龍須兩峰之間的龍池飛奔而下,跳珠濺玉,迎面仰望,水簾飄逸,水沫洗臉,響聲震耳,望崖巔浩緲不可測,俗稱「東瀑」。另一山泉水從二仙頂峽谷直瀉而下,竄入虹橋,狂歡而去。「萬仞懸崖看玉劍,一聲長嘯度飛橋」。名曰「西嶺垂虹」。 雲海也是東天目山一大奇觀,古稱「雲海奇觀」。攀登天目山攬勝,常是去霧繚繞變幻無窮,猶如身臨海上,漂緲虛無,觀銀濤萬頃, 而越水吳山皆在飛花滾浪之中;瞬息間雲消煙散,萬道金光。一天門至大仙頂,樹茂林深。參天大柳杉,千年古松鬱郁蔥蔥,挾道而侍,密林翠竹風光無限。 在東天目山梅家頭東首馬面顴山下,傳昔為昭明太子修禪處,始建於梁大同年間(535—546)。明洪武、萬曆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2年)重修。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遭戰火焚燒,僅存大殿;光緒年間,重建前殿及東西配殿。禪院建築總體略呈方形,原有山門、圍牆、月亮塘、前殿、大殿;大殿左右有配殿。山門和圍牆早廢。前殿撐柱上雕刻昭明太子人物故事像,大殿寬22.7米,深10.3米。斗拱上雕獅、鹿圖像。殿中左右立石柱。鐫有楹聯。東配殿系樓房,民國初被大樹壓塌後重建。解放初期,部分寺舍分給當地農民,西配殿由農戶拆建。1985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理,為縣內僅存的高大寺宇。
編輯本段東天目山民俗節慶活動
相約龍井-春茶會 4月8日-5月8日 舉辦地在龍井村,主要活動有:踏青、採茶、炒茶、茶藝茶道表演、做一天茶農活動等。杭州花圃「春之韻」-蘭花展 4-5月 西湖杜鵑節4月20-5月20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公 東天目山
園。民間民俗「花朝節」5月1日-10日 舉辦地在東方文化園。西湖荷花節 7月-8月 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西湖桂花節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滿隴桂雨、滿覺隴村、杭州植物園登等地同時舉行。有賞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藝表演、畫展等內容。西湖中秋賞月晚會 農歷8月14日-16日 舉辦地在平湖秋月,主要活動有: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夜遊西湖等。杭州金秋國際旅遊節 9月16日-10月21日 主要活動:中秋賞月、錢江觀潮、滿隴賞桂、吳山廟會、煙花大會等。「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活動 陰歷8月15日-18日 在西湖湖心亭、環湖各茶樓、金沙港文化村等同時舉行。主要活動有:賞月、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西湖夜遊等。西湖國際桂花節 9月16日-10月31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主要活動有:賞桂、品桂、桂香、桂雨、桂文化。每當金秋季節,這里珠英瓊樹,百花爭艷,香飄數里,沁人肺腑。在金粟世界裡,用桂花製作的桂花粟子羹和糖桂花等佳點,香甜可口,深受游者歡迎。西湖國際煙花大會 10月中旬 主要活動有:異國煙花並放,倒印西湖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 每年 東天目山
10月下旬-11月上旬 第一屆西湖博覽會辦於1929年。現在西湖博覽會已經成為最集中展示杭州歷史、文化和風景的盛會,每年一度為杭州人民及到杭州旅遊觀光的遊客獻上一道文化風景大餐。在此期間來杭州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 西湖博覽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剛剛閉幕的第五屆西博會就涵蓋了西湖藝術博覽會、集郵文化展、國際煙花大會、絲綢時尚節、國際絲綢博覽會、商業街風采展示周、最佳人居環境展覽會、國際電腦節、西湖書市、國際汽車展覽會、美食節、攝影作品展覽及各種文化論壇等精彩盛會。
D. 想要去臨安天目山玩,是東天目山好玩還是西天目山,都有些什麼景點西天目山有漂流還是東天目山
西天目山和東天目山應該是差不多的吧,西天目山我去過,有大樹王國(掛牌價140元,如果你住農家樂打八折),天目激情第一漂(這個,不太清楚,好像是買大樹王國與冰川石寨的聯票,可以送的),禪源寺(如果你住農家樂,可以免費玩),冰川石寨(不清楚,貌似是可以和大樹王國買聯票),天目大峽谷(110元,住農家樂打八折)。
E. 西天目山哪三個景點最好玩
景點瀏覽
仙人頂
即西天目山峰頂,仙人頂海拔1505.7米。有一石柱,名天柱峰,柱上原有清代石刻"天下奇觀",因1955年建造氣象站時被炸,現僅存"可觀"。天氣好時,在仙人頂可東瞰錢塘江,西眺黃山。
獅口雄關
在開山老殿西,有岩石雄踞,岩首軒然昂起獅口雄關形似獅首,耳目俱全,故名獅子岩。中有一凹處,酷如獅子口,因此得名。有「雄關」、「死關」之稱,元代高峰禪師入山時,坐禪於此,以示其坐斷萬緣之志。高峰臨終書偈:「來(即生)不入死關,去(死)不出死關,鐵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坐化於此。明代劉基有《登獅子岩》詩遺世。30年代方幼壯有「獅子岩」詩:「西來獅子獨稱尊,千丈危岩頂上蹲;似盼文殊來駕爾,狻岩常自禮清 。」獅子岩旁,元代建有二重檐懸空寺,現留有「高峰塔院」。1985年,於獅子口東側建「獅子亭」。
沖天樹
學名「金錢松」,落葉喬木,以高驚人, 沖天樹樹干端直,有樹脂;樹皮開裂較深,成狹的鱗狀塊片;枝分長、短枝。葉線形,柔軟,長3—7厘米,頂端尖。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地帶。平均樹高45.5米。生長在開山老殿前面的第15號金錢松,1988年實測,胸徑106厘米,高達56米,高度居世界同類樹種之冠。古銀杏、柳杉、金錢松堪稱天目山古老森林之「三絕」。
五世同堂
五世同堂景點位於大樹王景區,在開山老殿下方懸崖上,是一棵最古老的銀杏樹,在其基部世世代代已萌發出22枝小植枝,可謂五世同堂。銀杏是中生代孑遺植物,為我國特有,野生狀態僅本保護區有分布。銀杏不僅是良好的觀賞樹種,更是名貴的葯用植物,而且全身都是寶,經濟價值相當高。
大樹王
西天目山以「大樹華蓋」聞名於世,擁有世界罕見的大柳杉群落,據2002年全省古樹名木調查,胸徑2米以上的有19株; 大樹王1米以上的664株。最大的胸徑2.75米,單株材積81立方米。柳杉以大為奇,如同頂天立地的綠色屏風,又像撐起一頂頂綠色的華蓋,集中成片,蔚為壯觀。天目柳杉樹齡在五百年以上的有500餘株,集中分布在五里亭至開山老殿一帶。胸徑2米以上的15株,1.8米以上的36株,1米以上的398株。1米以下的「青少年」柳杉數以萬計。有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稱為「千秋樹」,明代已是四五圍大樹,樹齡長達徑2米以上2千餘年;清代高宗純皇帝乾隆南巡遊覽西天目山時,封此樹為「大樹王」,但是,由於人為的破壞和環境的影響已於二十世紀30年代死亡。在「大樹王」的141號柳杉,材積已達75.4餘立方米,生長旺盛,雄姿勃勃,已被大家公認為天目山的新大樹王。專家考察認為,天目山的柳杉群為世界罕見,可稱中華一絕。
開山老殿
開山老殿位於大樹王景區,獅子岩東。正式寺名叫獅子正宗禪寺。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5年)。 元延右七年(公元1320年)賜額。西天目佛教開山於晉永和間(公元350年左右),但彼時入山僧侶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屬於草創階段。唐末雖在九思塢建寶智禪院,在南麓建明空禪院,唯規模仍很小。到獅子正宗禪寺建成,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輩出,僧侶盈千。在國內,成為臨濟宗中興之地;在國外,一批又一批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十三世紀初,就有高麗、蒙古、南韶、暹羅、天竺等僧侶到此,仍常有日本佛教團體來天目山尋祖、參拜。獅子正宗禪寺在元末明初,先後兩次毀於兵火。清初禪源寺建成後,香火遷於山下,舊址則稱開山老殿。民國17年(1928年)徐世昌題「大樹堂」。民國24年(1935年)胡適手書對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1985年葉淺予手書「開山老殿」額。中堂有聯「天目靈山端賴前人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系張學理撰文,郭仲選手書。
四面峰
在倒掛蓮花峰東方百米處,北連玉龍崗, 四面峰三面臨深谷,峰上有松樹、杉樹等,葉色翠綠,樹冠如蓋。峰突出眾壑之間,居高臨下,峭壁萬丈,莫測其底,形勝險絕,峰前遠眺,猶如萬馬騰雲,腳下山巒起伏,林海蒼茫,深谷幽壑,雲蒸霧繞,色彩絢麗,如入仙境。明代慎蒙《游天目記》稱四面峰曰「深、邃、幽、寂、奇、麗六者兼之,古稱蓬菜仙島,真為不忝,此天目第一奇絕處也。」峰頂有立玉亭,駐足亭內,全山景色一覽無余,1934年,繪畫大師徐悲鴻率中大藝術系學生來西天目旅行寫生,住開山老殿,在此作畫,留有油畫作品《天目秋色》。
倒掛蓮花峰
又稱蓮花台,有青壁石峰如同刀斧劈開, 倒掛蓮花峰上有一方台,台旁石筍聳立,高數丈,五石分峙,各自高撐,狀如蓮花。傳說元代高峰和尚為降伏睡魔,坐禪峰上三晝夜,疲憊下墜,山峰倒轉,托住和尚。此峰由此得名。方台上,古有「西方庵」,後建「穿雲亭」。
太子庵
相傳為梁代昭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分別建於東天目、西天目兩山奇松怪石之間。在西天目山又稱「太子庵」,它位於禪源寺西北邊的昭明峰下,竹林遮徑,山泉濺玉,林懸碧帳,禽轉珠簧。庵佔地5畝許,門樓書「抱翠流彩」。內有昭明遺跡:讀書樓,又名「文選樓」,昭明太子在此撰成《昭明文選》,便得名「文選樓」始建於明代,磚木結構,浮雕木刻,古樸華麗,讀書樓內有古井,名「太子井」,終年不涸。讀書樓東側,有「洗眼池」,傳為昭明太子讀書分經,雙眼癉,用池水洗眼,雙目復明。錢文選游此賦《昭明峰》詩:「父知修道子修文,慧業詞宗兩不群。同泰昭明何處覓,一峰猶是倚松雲。」現在,在庵西側新建休養所,風景秀麗,環境幽雅。
周恩來演講紀念亭
周恩來演講紀念亭位於韋馱殿東「百子堂」舊址。1989年,臨安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周恩來西天目之行50周年而建造。亭中立有「周恩來講演舊址」碑,碑石是著名的藝術大師劉開渠題。1939年3月,周恩來曾在此地向浙西行署軍政人員、政工隊員、干訓班學員和浙西臨時中學師生作團結抗日講演。紀念亭造型精巧,獨具一格。周圍松柏蔥郁,花卉葉香。登亭四眺,天目山景,歷歷可指:旭日峰雄峙亭南,滿山流翠;昭明峰、陽和峰高聳亭北,松竹挺秀;東繞清泉,西傍古寺,集古今於視野,匯山水精華,發緬懷而沉思,啟激情而奮發。
禪源寺
禪源寺位於昭明、旭日、翠微、陽和四峰之下,青龍、白虎兩山環抱,古木蒼龍,清溪環繞。寺始建於明代(1425年)。清康熙四年,玉琳國師於雙清庄舊址重辟甬道,新創門徑,增新葺舊,漸復叢林。全寺佔地四十餘畝,房舍五百餘間,有子院十六座,殿堂齊備,屋宇儼然,全盛時有僧一千三百多人。雍正十一年,帝御書「禪源寺」額以賜寺。乾隆皇帝兩次南巡臨寺賜經。咸豐十年寺遭兵燹,後數十年間營修不輟,然已不復舊觀。同治十五年,以韋馱菩薩禱雨靈應,帝御賜「福佑潛城」(潛城,清之於潛縣,今臨安市於潛鎮)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轟炸,部分房屋被毀。 天王殿,是進山門第一殿,磚木結構,朱紅油漆。殿前庭院中,有一古羅漢松,枝幹盤曲,古樸蒼勁,為玉琳國師手植。天王殿後,登石階36級就是韋馱殿。磚木結構,浮雕門窗。院內有清代所植的金桂、銀桂和枇杷等古樹名木。
雙清池
在禪源寺東側青龍山下。周邊有古銀杏、柳衫、丹楓蔽日,綠竹垂楊飄逸,金桂玉蘭吐香,倒映山景如畫。
F. 信陽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
天目山小金頂
主峰小金頂海拔813.5米,雙龍山猶如兩條長龍飛舞,出沒於林海之間。白練溝瀑布
由大瓶寨飛流直下,落差巨大,注入山下人工湖;大瓶寨腳下的黑龍潭、白龍潭中。
奇石
山上的大石,曲卧蹲距,如卧佛、如虎豹、如鳳凰,如石床、石桌、石櫃,堪稱鬼斧神工。其中最奇異的是名為「寫字石」者。
其他景觀還有「神仙腦」、「仙人洞」、「千佛岩」、「五金洞」、「玉石洞」、「老寨溝」、「天目溝」、「上馬石」等。
天目湖(原名羅樓水庫,又稱白廟水庫),修建於上世紀1977年。位於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羅樓村,是處於山區深處的羅樓村的主要水源地,國家一類水源保護地,目前屬於天目山旅遊綜合開發的項目之一。天目湖位於秀麗的天目山腳下,是邢集鎮羅樓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里青山秀水,藍天白雲,碧水浩淼,清風習習。
雖然這里風景美如畫,但由於距市區偏遠,山路顛簸,所以少有遊人的光臨,使得水庫周邊環境靜謐中透著祥和、神秘。水面幽靜的像面鏡子,映襯著藍天白雲,水天一色玉空明的景緻映入眼簾。遠處重巒起伏的天目山,以蔥蔥鬱郁的樹木植被映襯出了山區特色風光,美不勝收。每到秋冬交替的季節,繞過碧波瀲灧的水庫,穿過青翠茂盛的樹林,一直進入天目山的懷抱。大壩左側沿路步行上山,走過山腳下的小村莊,走過繽紛的雜果林,再順著小路邊走邊欣賞原生態的森林景觀,感受漸有的秋意,直至山谷幽幽出,秋意就頗為濃郁了。
殷商時期,這里曾經是南伯侯姜文煥的封地,小山頂道觀即為其祭祀廟。此廟始建於北魏,廟內有天王殿,娘娘殿。原廟現雖已毀壞,僅存一些殘碑和廢墟。
春秋時期,楚昭王被吳國打敗,曾逃到此地避難,隨後到長台關建了城陽城。
秦末,楚霸王項羽為了尋找楚王後裔,也曾到過此山。山上「霸王台」,據說就是為紀念霸王所建。
東晉抗擊外敵的名將祖逖,也曾在此屯兵,當時他與同為司州主簿的劉琨常互相勉勵,苦練殺敵本領,「聞雞起舞」的典故便產生於此。
唐初,大將尉遲恭也曾在此屯兵,相傳,山麓的高大寺(原名慧照寺)即為他所監修。
大水瓶寨也叫水平寨,俗稱大寨,為晚清寨牆遺址。
其他古跡還有「祖師頂」、「情人谷」、「還魂坡」、「殉情崖」、「鴛鴦池」、「陳平寨」、「斬將台」等。
G. 天目山景區簡介
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1]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MAB網路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 動植物奇觀 大樹王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復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匯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 天目山雲海奇觀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游覽勝地。位於浙、皖毗鄰地區。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為界。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屬江南古陸的東南緣。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觀,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岩性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 胸徑2.33米, 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天目山歷史
天目山歷史悠久,擁有璀璨奪目的綠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於一體的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於天目山並在此修煉多年,現有遺跡「張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隱居於天目山太子庵分經讀書,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點;唐代李白、宋代蘇軾、元代張羽、明代劉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覽並留下優美的詩章。現存「太白吟詩石」等人文景觀;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攬勝,並賜封「大樹王」;1939年,周恩來同志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等,為天目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賦予了天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東晉傳入,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靈山」之稱。鼎盛時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餘座,僧侶千餘人。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42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天目山是韋陀天尊者道場。
氣候環境
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又由於獨特的山體影響,形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4℃。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豐富的「負離子」和其它對人體有益的氣態物質。在天目山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十萬余個,居同類風景名勝區之冠,具有除塵、殺菌等功效,對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年平均溫度仙人頂8.8℃,山麓14.8℃。茫茫林海,清靜幽雅,夏天特別涼,冬季無嚴寒。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2005年,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測量發現,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立方厘米,刷新了全國紀錄。因此,天目山是人們健康、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
自然保護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地處臨安市西北部,面積4284公頃,經度范圍:119°24′11″-119°28 ′21″,經度范圍:30°18′30″-30°24′55″,海拔范圍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景觀。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12張)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六年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為全國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在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是因為她是生物種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點,不僅生物資源,保存較好,旅遊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原1050公頃范圍內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37種,國家保護植物35種;有高等動物2274種,昆蟲200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4種,以\"天目\"命名的動物48種,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基因庫\",被七十餘所大中院校定為教研實習基地。區內的森林生態有高、大、古、稀、美特點。有全國最高的57米的金錢松,整個老殿景區的樹木均為30米以上的喬木;有古柳杉群,區內胸徑1米以上的古木600餘棵,僅柳杉就有400餘棵,胸徑2米以上的柳杉19棵,最大的材積達75.4立方米;野生野杏、連香樹、香果樹,迎春木均為珍稀的古老種類,被稱為\"活化石\"。豐富的森林生態形成了優美的森林景觀,春至野花遍地香氣襲人;夏到綠樹成蔭,清新涼爽;秋來翠竹紅楓,金黃的銀杏滿山皆是;冬天則是玉樹銀花的優美景象。現代肖草《雪·天目山》詩:「天山初寒添素妝,漫空飛絮盡蒼茫;層林銀槍數萬千,崗上呼嘯勝嗷狼」給予真實詮釋。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獨特的復雜多變多類型的森林生態氣候。年平均氣溫仙人頂為8.8℃,山麓禪源寺為14.8℃,特別是受地勢小環境影響,禪源寺景區形成了冬暖夏涼小氣候,常年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6℃,是避暑的\"清涼世界\"。天目山距臨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處在黃山至杭州的黃金旅遊線上,為東南沿海的綠色明珠。天目山自古就為宗教名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建於元代的開山老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於清代的禪源寺佔地40餘畝,曾有齋堂500餘間,僧侶1000餘人,是全國最大的韋陀道場。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時珍、乾隆及近代的郁達夫、徐悲鴻、胡適名人都到過天目山,為天目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保護區的旅遊接待設施已初具規模,有接待床位1300餘個,旅遊車輛30餘輛,成為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態旅遊的首選地。 浙江天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8年,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核定計財科、經營管理科、辦公室、保護科、科研所五個科室為副科級,定編人數48人。行政上由臨安市人民政 府領導,業務隸屬浙江省林業廳。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加強生態旅遊開發,為保護區的建設積累資金,提高幹部職工的福利待遇。建局十餘年來,天目山人勤儉創業,甘於奉獻,以保護為宗旨,加強保護力度,曾獲林業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進單位。以科技為依託,不僅是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場所,也是學校教學實習重要基地。據統計,來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的大中專院校70餘所,每年有30餘所的中小學來天目山舉行各種科教活動。不僅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天目書院,天目山詩書畫院相繼成立;生態旅遊開發已初具規模。局設立了旅遊科,加強了旅遊的管理,整個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科研、開發三位一體,事業逐步完善。正如詩人張學理的對聯\"天目山名山端靠前賢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所說,天目山管理局現任領導班子和職工以護名山,愛名山為榮,立足高起點,確定高標准,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禪源寺景區詳細規劃已經完成。即將投建,恢復天目山佛教勝 地禪源寺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二十一世紀的天目山將更加的輝煌。
歷史文化
天目山歷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里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風光片紀錄片已經有60餘部。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臨安縣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