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景點介紹
① 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的景區簡介
琅琊台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旅遊區。2010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A級景區。2013年,琅琊台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琅琊台為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其「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當下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三個層次,遞級而上。海拔高度 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 7.5公里,平坦的台項周長 130米。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及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跡及自然風光。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有許多帝王來這里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三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三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啟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地方。所以,琅琊台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自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里舉行全國與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跡探訪活動。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里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慶典。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與大海碧波驚濤,和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使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自1993年開發建設以來,景區先後開發建設了徐福殿、跺腳溝、雲梯、御路、望越樓、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入海求仙群雕、秦琅琊刻石、徐福東渡啟航處、觀龍閣、鯨館、琅琊文化陳列館、秦闕、觀龍台、觀龍亭、龍灣海水浴場等景點,建成了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服務的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及展示秦代市井風貌的徐福街。在龍灣岸畔的王家台後村、台西頭村開展起漁家宴民俗游。當下的琅琊台景區,服務完善,游覽環境優美,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匯、特色鮮明、海內外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② 滁州琅琊山好玩的有哪些
滁州琅琊山好玩!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水聲潺潺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一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雲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遊者所青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光臨過琅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美的琅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醉翁亭景區·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二賢堂: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讓泉聲聲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編輯本段]·墨苑景區·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與民同樂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深秀湖景區· 蔚然生秀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編輯本段]·琅琊寺景區·琅琊寺: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 漫步琅琊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 南天門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碧霞宮: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③ 琅琊山有哪些名勝美景
采
④ 琅琊山一共多少景點景點介紹
醉翁亭
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喻戶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二賢堂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 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
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
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
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
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1649—1725)等人所題。
釀泉
讓泉
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釀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釀泉」二字碑刻。釀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琅琊墨苑
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其中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琅琊寺
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尊玉佛殿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
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大雄寶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
大雄寶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 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琅琊古道
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 南天門
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南天門
碧霞宮 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⑤ 琅琊山的人文歷史
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勝,聽聞傳說琅邪王司馬伷曾率兵駐此,因名,又稱琅耶山。後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
世事更替,歷史變遷,琅琊山的古建築歷盡滄桑,多有毀損。現留存的大部分古建築,多為清代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營建或修復。
建國後,1956年和196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兩次發文,決定將琅琊寺、醉翁亭、豐樂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滁縣文教局於1959年秋派出專人負責在醉翁亭成立了「歐陽修紀念館」,負責醉翁亭風景區的維修和管理。「文化大革命」中,琅琊山的古建築和碑刻等文物,又遭到很大的毀壞。
1974年夏,滁縣地區革委會決定成立「琅琊山文物管理所」。
1980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滁縣地區琅琊山管理處」,加強了對琅琊山風景區的管理和修建。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除豐樂亭風景區因境內建造了油庫,尚未修復開放,已對琅琊寺、醉翁亭風景區的殿宇、亭台全部進行了修繕,增加了一部分新建築,並新辟了野芳園、深秀湖兩個新風景區,為發展琅琊山的旅遊事業打下了基礎。
1985年12月經國務院林業部批准,由部、省、地、市聯合在琅琊山建設「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園」,被列為全國10個重點森林公園之一。
1986年成立「琅琊山森林公園管理處」以後,對於琅琊山風景區的建設,已經制定了全面規劃,經國家計劃部門批准,決定在第七個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陸續撥款進行修建擴建。
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1年1月11日琅琊山森林公園成為全國首批獲得AAA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合肥到琅琊山自駕游攻略:交通路線
自駕路線:合肥市區——朝南京/安慶/包河大道方向,靠右進入合肥繞城高速——朝滁州/南京/G40/G42方向,靠左進入滬陝高速——從全椒/滁州出口離開靠右行駛——S206——豐樂大道——花園西路——西澗中路——觀景路——抵達琅琊山景區 醉翁亭景區是以中國著名的古亭——醉翁亭為主景區。已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醉翁亭景區距離琅琊山腳一公里。醉翁亭建築群,布局緊湊別致,亭台小巧獨特,總面積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多處互不雷同的建築、景緻。中國古代文化的珍寶《醉翁亭記》碑,是琅琊山森林公園最吸引遊人的一個主景區。
醉翁亭景區有35處景點和古跡遺址,大多數景點都可供游覽。區內有醉翁亭、二賢堂、寶宋齋、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六一亭、寶宋新齋、醒園、解酲閣、菱溪石、洗心亭、讓泉等景點,其中醉翁亭居全國四大名亭之一,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譽。
野芳園原名「盆景園」。始建於1985年8月,是進入琅琊山山門牌坊後的第一個風景區。此園的建築風格仿蘇州園林建築的基本特點,亭堂建築飛檐翹角,白色馬頭牆,嵌砌漏窗,上復青灰色的筒瓦和小瓦,色彩和諧淡雅。園的總面積約在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園內主要建築有賞心齋、盆景長廊、玻璃溫房、擁霞軒和晨曦堂。結合建築的布局,辟有池沼,置有小橋、亭台、假山,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綉球等花木,整個布局聚散相間、疏密有度。園內四季飄香。屬於本景區的還有山門牌坊、醉翁石、張飛賣肉處等景點。
野芳園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碑廊是集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步入野芳園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深秀湖景區位於琅琊山醉翁亭至琅琊寺的山道邊。因其青山環抱,景色秀麗,而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意,故名。深秀湖古為一天然深水潭,是遊人垂釣之所。1958年將水潭擴建為水庫。1983年整修為景區,湖面約1.54平方千米。湖水源自琅琊溪,下通余家窪水庫,清澈透底。湖中有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水榭等景點,在此可泛舟垂釣。 沿「二九徑」或「天溪雲徑」可登攀琅琊山頂峰南天門,上有會峰閣和古碧霞元君殿等建築群。這里是道教活動場所,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涌而至,初九廟會熱鬧非凡。
神話
相傳很久以前琅琊山並不向現在這樣秀麗多姿。東岳大帝的女兒碧霞仙姑因嫌天宮冷清寂寥,便想到人間遊山玩水,恰巧落在琅琊山上。仙姑定睛一看琅琊山一片荒涼,大失所望。仙姑稍作休息,於是就決定留下來美化琅琊山,碧霞仙姑知道天宮里的甘霖能夠使花草變香,清泉變甜。她便每天往返於天上人間,取來甘霖,灑在琅琊山上。她不辭勞苦,終於是琅琊山開始長樹長花,風景漸漸秀麗起來,如同仙境一般。碧霞仙姑造就了一處人間仙境的消息傳到天宮,她的姐妹紛紛要求下來觀賞,並約定在每年仙姑的生日正月初九下凡聚會,賜福人間。久而久之,滁人為了紀念碧霞仙姑和眾姐妹,祈求人間平安,便在琅琊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清流關在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於南唐,宋以後陸續有所擴建。此關形勢險峻,深10餘丈,用塊石壘砌關洞呈拱形,現基牆尚殘存2米以上。南唐置關口以御北師,關洞呈拱形,深十餘丈,巨磚塊石壘砌,氣勢雄偉。關洞門額上嵌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等。清流關昔為南北交通必經之道,號稱「九省通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⑥ 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
這一風來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自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韋應物、歐陽修、曾鞏、蘇軾、宋濂等均以詩文記其勝。故琅琊山為我國24座文化名山之一。 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樑,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里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里有歸雲洞和石上松等景點。
琅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
⑦ 狼牙山景區有什麼著名的景點給簡單介紹一下
狼牙山舊稱狼山,狼牙山位於保定西北約50公里的易縣境內。因其群峰狀似狼牙,直刺雲天,故名狼牙山,狼牙山風景秀麗,號稱有「五坨二十六峰」,為易州十景之一「狼牙競秀」。
狼牙山東西、東南各長15公里,面積為225平方公里。環山共有五坨36峰,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均為峭壁懸崖,山勢險峻。東、南兩面稍緩,各有一條羊腸小路通向主峰,「閆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非貼壁不可逾越。「棋盤陀」上有一小片開闊地,靠南面山崖旁有一棵古松,松下即是「棋盤」,相傳為神仙之遺物。
1941年9月25日日寇向我晉察冀邊區發動全面大掃盪。我軍一團七連奉命掩護部隊主力和附近的老鄉安全轉移。一連六班為了吸引敵軍主力,邊打邊退,一直退到棋盤坨,彈盡糧絕,最後五勇士捨身跳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為國捐軀,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二人被崖邊葛藤樹拌住,倖存,後被游擊隊長冉雲等人發現救下。
1942年春天,晉察冀邊區政府為了表彰五勇士的功勛,激勵根據地軍民的鬥志,除把山後的「五馬義村」改名為「五勇村」外,還在五勇士堅守的棋盤坨主峰頂建立了紀念塔,塔為五角形,共五層,高十餘米,塔真正面有聶榮臻手書的「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九個紅色大字。塔門上部鑲嵌著楊成武署名的三烈士碑文刻石。塔內第二層的周壁上和塔旁周圍的石階上,豎有羅瑞卿、楊成武、羅雲發等人的石刻題字,紀念塔的左右兩側,還有紅柱、灰瓦頂的五角涼亭各一座。在文革時期,這些建築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涼亭也不復存在。1985年對紀念塔進行重修,塔仍五角五層,通高約19米,鋼筋水泥結構,漢白玉浮雕五勇士半身像嵌在塔的正面。
中國人民為有這樣的英雄兒女而驕傲,巍巍狼牙山,滔滔易水河,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見證。
狼牙山離保定市單程80公里,行車時間約需1.5小時,參觀狼牙山用時約2.5小時。
⑧ 琅琊山有哪些著名風景區
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深秀湖等幾大景區。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
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200多篇,鑲刻於此。
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
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在醉翁亭上的玄帝宮旁立有兩塊樂譜碑刻。一首是北宋時期的古琴曲《醉翁操》;一首是笛子曲《琅琊神韻》,均是為琅琊山自然景觀所作。對景生情,聽曲賞景,真令人飄飄然!
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碣石、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
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
⑨ 寫琅琊山的風景
琅琊山位於安抄徽省東部滁州市境內,古名摩陀嶺,系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一支余脈。這里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豐富,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自古有「皖東第一名勝」之贊譽,成為歷代達官顯宦、文人名士旅遊雅聚之地,是我國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1985年國家林業部批准在此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園」,並列為全國十個重點森林公園之一。1998年國務院公布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⑩ 琅琊山有什麼景點
琅琊山的主要景區有醉翁亭,野芳園,同樂園,深秀湖,琅琊寺,南天門,豐樂亭,清流關。
醉翁亭景區:以中國著名的古亭——醉翁亭為主景區,已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醉翁亭景區距離琅琊山腳一公里。有35處景點和古跡遺址,大多數景點都可供游覽。區內有醉翁亭、二賢堂、寶宋齋、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六一亭、寶宋新齋、醒園、解酲閣、菱溪石、洗心亭、讓泉等景點,其中醉翁亭居全國四大名亭之一,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譽。
野芳園景區:始建於1985年8月,是進入琅琊山山門牌坊後的第一個風景區。屬於本景區的還有山門牌坊、醉翁石、張飛賣肉處等景點。
同樂園景區: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庭廊兩側有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
深秀湖景區:位於琅琊山醉翁亭至琅琊寺的山道邊。因其青山環抱,景色秀麗,而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 「蔚然深秀」之意,故名。深秀湖古為一天然深水潭,是遊人垂釣之所。1958年將水潭擴建為水庫。1983年整修為景區,湖面約1.54平方千米。湖水源自琅琊溪,下通余家窪水庫,清澈透底。湖中有九曲橋、湖心亭、玉帶 橋、水榭等景點,在此可泛舟垂釣。
琅琊寺:為全國重點寺廟,因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俗稱「琅琊寺」,是皖東著名的佛教勝地。寺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可供游覽的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無梁殿、三友亭、濯纓泉、明月觀、念經樓、祗園、悟經堂等40餘處,其中「琅琊古剎」是古滁州十二景之一。佛寺依山就勢,隱於密林之中,寺內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珍寶。
豐樂亭景區:位於琅琊山風景區豐山腳下,為北宋歐陽修親手所建於北宋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 並撰文《豐樂亭記》以記之。亭中存有許多碑文石刻,其中首推蘇東坡所書《豐樂亭記》石刻。其它著名的石刻有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畫。豐樂亭為16立柱挑檐翹角的四方亭,與醉翁亭一樣,豐樂亭堪稱中國亭中之秀。
清流關:位於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於南唐,宋以後陸續有所擴建。此關形勢險峻,深10餘丈,用塊石壘砌關洞呈拱形,現基牆尚殘存2米以上。南唐置關口以御北師,關洞呈拱形,深十餘丈,巨磚塊石壘砌,氣勢雄偉。關洞門額上嵌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等。清流關昔為南北交通必經之道,號稱「九省通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