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鄉村旅遊資源
㈠ 結合桂林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案例,談一談農家生態旅遊如何進行實際的模式開發與構建
(1)恭城縣概況。
①自然條件簡介。恭城縣地處桂林卡斯特地區的東南部,縣境周圍環山,地形高低懸殊,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土壤以紅壤、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為主,多為壤質或碎塊狀結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之地,茶江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屬於珠江水系,水資源豐富。
②農業發展概況。果園面積大,農業工作為主,土地利用結構以園地為主,大部分地區主要從事單純的農業生產耕作活動。農業資源豐富,已經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除糧、油、蔬菜外,還有柑橘、桃、李、梨、柿等,因此,恭城被稱為「中國特產之鄉」。
③自然風景資源。恭城縣境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有近百處,包括生物景觀、現代田園風光景觀、河湖風光景觀、岩貌景觀、泉井景觀和山嶽風光景觀等。
④經濟與旅遊發展現狀。恭城縣經濟結構逐漸優化,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表4-1),具有一定旅遊開發基礎。形成農村旅遊市場,客源市場規模逐漸壯大,旅遊開發潛力大。
恭城縣農業生態旅遊從影響力上分析,排在前六位的影響因素依次為農業靜態景觀面積、農業動態景觀面積、恩格爾系數、生態農業游覽區地域容量、生態農業游覽區空間集聚度、生態農業游覽區規模。
(2)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的提出。回顧恭城發展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恭城縣被列為廣西49個「老、少、邊、山、窮」縣之一。自1983年以來,縣政府領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即「恭城模式」。「恭城模式」不僅帶動了全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全縣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而且還帶動了全縣旅遊業的發展。近五年來,恭城縣利用其優美的鄉村景觀、完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使其一舉成為該縣旅遊業的支柱。過去,恭城歷屆縣委縣政府曾試圖利用其文、武、周王三廟和湖南會館等文物古跡大力發展旅遊業,但效果並不理想,每年到恭城旅遊的人數僅停留在2萬~3萬人次。自從恭城人民憑借其獨特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柑橘之鄉」、「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金字品牌開發新的旅遊產品類型,以生態農業成果為基礎的生態農業旅遊在全縣悄然興起。如今的恭城縣,陽春三月,大嶺山桃園萬畝桃花相映紅:金秋時節,茶江兩岸果場千頃水果競飄香。這種與城市高樓大廈、繁雜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田園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前往游覽觀光。盡管恭城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態勢良好、發展前景廣闊,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沒有統一的開發模式,農業景觀資源單一、不具備帶動性,生態農業旅遊缺乏深層次項目等。為解決此問題,本案例針對恭城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提出開發模式,指導地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
(3)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構想。基於上述分析,在園地模式的指導下,根據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等特點,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布局應該為「三區、一帶」結構。
①大嶺山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包括桃花長廊、仙竹林、野生蓮花塘。本區為恭城縣重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對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起帶動作用。這里交通方便,距桂林市區107千米,最接近城市消費群體和旅遊客源市場。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屬於園地景類,代表景點有桃花林、仙竹林、野蓮花等。發展方向以觀賞農業靜態景觀為主,可以重點開發花卉觀賞、文化休閑等觀光型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項目。
②紅岩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本區位於縣城的西南部,是恭城縣生態旅遊的核心區。擁有萬畝月柿林,果園景型園地類農業景觀旅遊資源豐富。由於國家級生態示範村——紅岩村位於其中,故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利用「紅岩」魅力,吸引國內外遊客走進農村,觀賞、了解農村地區情況,帶動子景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結合「紅岩村」及「月柿節」,以觀賞採摘、體驗農業耕作為主,發展觀光果園、採摘農園、沐浴森林、體驗新農村生活等項目。除此之外,在控制客流量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同時,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大力推薦本縣自產農業產品,使遊客除觀賞美麗的農業景觀外,深刻認知該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從而對農業生產起到間接推廣效果。尤其是每年10月的「月柿節」,以農業產品自身作為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開發時不應只局限於「月柿」為遊客營造的金黃色農業景觀,也可推出各種「柿」宴,讓旅遊者在品嘗各種柿品美味的同時,了解「月柿」產品的加工過程,間接促進「月柿」生產,提高月柿銷量,使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豐富的農業景象,而且體驗到濃厚的月柿文化。
③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由一些吸引力弱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點)構成,包括橫山生態村、社山生態村、古樟林、古楓林。由於該區包含的生態旅遊區開發較早,加之各項旅遊服務設施的不斷退化,吸引力相對較弱,所以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被帶動的子景區。此區可利用自身優美的農村風光,完善旅遊服務設施,豐富目前單一的觀賞內容、單調的遊玩活動,增大農業景觀游覽范圍,依靠母景區的帶動,逐步開展以反映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集度假、垂釣、賞楓等感受體驗型的生態旅遊項目。
④公路沿線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由恭城境內的桂林——灌陽省級公路及恭城鎮——蓮花鄉縣級道路組成。該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作為景觀廊道,連接大嶺山、紅岩、平安三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三個生態旅遊區空間集聚度,對母、子景區的帶動起到橋梁作用。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充分發展景觀廊道的作用,利用景觀異質性理論,選擇與三個生態旅遊區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互補的農作物栽種在道路兩旁,遊客游覽完任何一個生態旅遊區,可沿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一邊採摘,一邊觀景,不知不覺地進入下一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了景觀的連接度和穩定性,使恭城縣成為一個整體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
(4)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政策建議。
①政府導向型戰略。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應該堅持政府導向型原則。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開發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旅遊相關機構分層管理,建立相互協調的組織管理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恭城縣生態農業旅遊區從無序發展、規模分散、粗放經營管理向集聚、規模效益型的有序帶動方向發展。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的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指導,完善和改革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
②強化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農業景觀旅遊資源是農業景觀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也是使遊客產生旅遊動機的吸引物。只有保護好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才能維持農業、旅遊業共同可持續發展。保護目標的達成,必須以管理人員、遊客、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作為先決條件。在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要倡導生態教育,特別是生態道德教育。對進入旅遊區的所有人員要開展廣泛的以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培養和增強管理人員、當地居民、遊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恭城縣可以在各生態農業游覽區入口處建立各種規模、形式多樣的生態旅遊者服務中心,用標本、圖片、圖書資料、影視、錄像、宣傳手冊等向遊客介紹景區概況、宣傳生態環境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關注生態、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③突出農業靜態景觀的立體美和時序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成敗的關鍵在於農業景觀是否具有魅力。立體化的意義在於發揮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集約化功能,使農業景觀成為一個有機的二維架構體,但是並不忽略生態環境的問題。相反,通過農業景觀要素的開放和整合,最終會使原有的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原先沒有綠化基面的環境空間可以通過基面的立體化處理增添寶貴的綠化系統;沒有購物與休閑、娛樂環境的空曠公共場地,也可以通過整合農業景觀要素對二者進行有機的立體化整合處理,提升生態環境的宜人度。時序化的意義是結合旅遊目的地的氣候,使地區的季相更加豐富、美好,產生花開花落、葉綠葉黃的變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美的組合。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存在著檔次低、重復率高等諸多問題。因此,恭城縣應吸收先進的景觀開發經驗,立足本縣生態優勢,根據山地丘陵地區不同的垂直高度、不同的氣候特徵,因地制宜的耕種不同農作物,使區域隨時間變化、地點轉移形成不同的農業景觀,達到四季異景、移步換景的目標。
④動態參與與靜態觀賞相結合。生態旅遊成為當今旅遊主題的熱點,讓遊客親自參與和親自體驗是感知生態氛圍的最直接方式。恭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形式,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予以高度重視。在考慮農業景觀與生態旅遊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營造優美的農業景觀特色是不夠的,還應充分掌握旅遊者的消費心理和傾向。在提高靜態景觀觀賞性的同時,建立起使旅遊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組織一些趣味性強的、知識含量高的活動,比如可讓遊客一起參與耕作、採摘等務農活動,和農民一起製作綠色食品等。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遊客,延長逗留時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⑤加強景觀廊道的建設。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屏障等功能。加強景區間的連接廊道建設,以旅遊交通線路為基礎,形成旅遊、景觀廊道。恭城縣境內部分作為景觀廊道的道路不僅要具有交通性,還應具有生活服務性和觀賞性。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來說,是組織農業景觀的骨架,應該成為遊客體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因此,道路的建設,除了必須滿足道路交通的功能與技術要求外,還必須重視研究如何使道路成為富有觀賞性的農業景觀廊道連接母、子景區,從而使道路景觀同周圍環境達到高度和諧與統一。將恭城境內桂林—灌陽國道、恭城—蓮花的縣道作為輸送旅遊客源、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共享的重要通道,進行西嶺—恭城鎮—蓮花一線的道路建設,將三個生態農業游覽區連通在一起,加強了景區的可進入性和空間集聚度,同時為沿線村莊旅遊經濟發展和其他經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
⑥做好旅遊規劃設計。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認真規劃。因此,在開發之前應對恭城縣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研究—開發規劃—管理體制的科學的開發程序,避免「一哄而上」。規劃設計時,根據投資數額選擇資質合理的編制單位,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開發工作,制止開發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統籌安排各項目;在開發規模上,堅持大、中、小相結合,重點抓紅岩、大嶺山生態農業旅遊區,打造成生態型的精品農業景觀旅遊區;在檔次上,堅持高、中、低相結合,既要有高檔次的生態農業旅遊點(區)和娛樂項目,也要開發一些適合大眾旅遊者的觀光、休閑項目;在項目選擇上,堅持農業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開發緊密結合,充分吸取經濟發達地區先進經驗,項目獨特,反映地方特色。
㈡ 恭城瑤族自治縣的自然資源
恭城縣內資源豐富來。鉭、自鈮儲藏量在中國占重要地位,鎢、錫、鉛、鋅和高嶺土儲量居廣西前列;花崗岩儲藏量25億立方,大理石儲藏量15億立方。
水力資源11.07萬千瓦,可開發6.31萬千瓦,有林面積16.5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7.09%。
主要旅遊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周渭祠和湖南會館,新開發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景點大嶺山、橫山、紅岩。
優農產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檳榔宇和紅瓜子等;地方特產有甜酒、月柿果酒、黃筍等。
㈢ 恭城問題
看到」風憐世間「的回答就想到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看到懸賞分那麼多,馬上網路一下,然後CTRL+C,CTRL+V ,接著就是這個非常非常長的回答了
㈣ 恭城燕子山的自然資源
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風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該草原處於山巔,地形廣闊而舒坦,為南方稀有的大型山地草原,生態系統完全處於原始狀態,該類型草原在嶺南甚至華南范圍之內都是非常罕見的。此地長久以來一直久居深山無人識,直到被發現其資源價值。根據地質學者的考證,燕子山的形成大約經歷了2.17-2.35億多年的漫長歷史,燕子山周邊山地長滿高約0.3—0.5米左右的青草,千百年來這片區域從未被人為破壞,完全處於原生態。草原上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16℃,夏季最高氣溫為18-20℃。
2015年12月11日,恭城瑤族自治縣燕子山、西嶺兩大風電場同時並網發電,有效填補了恭城風力發電的空白,昔日偏遠落後的瑤鄉開啟了享用「綠色能源」的新生活,也為整個廣西電力「大河」增添一條源源不斷的支流。
國電燕子山風電項目是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位於恭城東北部的嘉會鎮、龍虎鄉境內,機位布置在燕子山至圓石山之間的山脊上,平均海拔1500米。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裝機容量4.95萬千瓦(1500kW×33台),設計年均發電量達到1.3億度,於2012年年底正式開工建設,建設歷時3年,工程項目投產後年上繳稅金1800萬元左右。
㈤ 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地理氣候
位置境域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與富川瑤族自治縣及湖南江永縣交界,南與鍾山縣、平樂縣毗鄰,西接陽朔縣、靈川縣,北臨灌陽縣,縣城距桂林市108公里;全縣東西最長橫距56千米,南北最長縱距75千米,版圖總面積2149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4°37′-25°17′,東經110°36′-111°10′之間。[10]
地形地貌
恭城瑤族自治縣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流沿岸有較為平坦的小沖積平地。全縣東、西、北三面為中低山環抱,中間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間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錯。縣內最高處為銀殿山頂,海拔1885米;最低處為恭城鎮古城村嶺尾屯,海拔130米。[10]
氣候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桂東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夏濕冬干,夏長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熱量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13.7小時,年平均氣溫20.1℃,年降雨量1453.1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4%,年平均蒸發量1524.0毫米,無霜期336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乾旱、低溫陰雨、霜凍、冰雹、雷暴、大風、寒露風。[10]
水文
恭城瑤族自治縣境內河流大部份屬於珠江水系,很小一部份屬長江水系。屬珠江水系河流集雨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8.3%。屬長江水系的河流,只有位於都龐嶺北坡栗木鎮泉會村一帶的山溪,流入灌陽縣牛江,然後匯入湘江,集雨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7%。[10]
恭城河屬桂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恭城縣境東部三江鄉黃坪村北卡山,幹流長126千米,集雨面積3129.15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有馬林源河、栗木河、蘇陂河、龜山河、上蕉河、路口河、北洞源河、西嶺河、勢江河、蓮花河等10條。恭城河段年徑流量與降水量趨勢一致,多年平均徑流深1009.9毫米,多年平均流量為84.1立方米每秒。
㈥ 桂林恭城有哪些旅遊景點
桂林恭城有「恭城紅岩村 恭城周渭祠 恭城湖南會館 恭城武廟 恭城文廟」等旅遊景點。
恭城紅岩村——以前是個經濟欠發達的貧困縣,經過二十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探索出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簡稱「恭城模式」),「恭城模式」催生了當地以生態工業和方興未艾的以生態農業旅遊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遊,正在形成「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遊」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恭城生態村的榜樣——紅岩村,成為恭城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經濟的一個典範。
恭城周渭祠——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廟。大殿為兩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磚牆混合結構,廂房面寬和殿進深一致。門樓重檐歇山式,面闊五間,分明間、次間和梢間。門樓構造具有廣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體形在中間驟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
恭城湖南會館——建於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此館現在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會館布局嚴謹,紅牆黃瓦,泛翠流金,飛檐挽天,蔚為壯觀。大殿裝修華麗,壁畫花飾繁多,前後風檐鏤雕細致,檐牆彩繪構畫新穎。館內有戲台矗立,呈凸字形,105平方米,青石壘砌台基,台底淺埋水缸36口,以增強音響效果。看台能容納1000餘人。
恭城武廟——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廟的右側。印山一山分二脊,一東一西,一左一右。左為文廟,右為武廟,文武兩廟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恭城文廟——位於桂林市恭城縣西山南麓,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文廟座北朝南,俯視茶江,背靠印山,依山而建,逐層布置,顯得庄嚴肅穆。文廟由兩邊耳門出入,東向門叫禮門,西向門叫義路,門外立禁碑一塊,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孔廟的庄嚴。正面是照壁,沒有開大門,據說等有人中了狀元,才在照壁中間開大門,稱狀元門,想從大門步入欞星門,唯狀元莫屬。1963年文廟經修復後成為廣西最大的孔廟,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如想了解更多,你可以網路hi我!
㈦ 鄉村旅遊是一種區域性的什麼旅遊
鄉村旅遊的一個是一個區域,記者,景旅遊局有嗎?當然是什麼旅遊?他應該是一個旅遊景點。所以給我們來個不的
㈧ 恭城縣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
(一)地理位置與區位條件
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風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與湖南省江永縣交界處的都龐嶺南部邊緣,東經110°52′13〃,北緯24°59′22〃,面積共計約10平方公里。風景區內主峰燕子山海拔1562米,因其外形像只展翅飛翔的燕子而得名。燕子山上草原廣布,向來有「草經冬不萎,花非春常開」之美譽。草原內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圈,山上常年雲霧繚繞有如仙境,山腳下又有座天仙廟,故將這片草原稱為「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
燕子山景區處於中國大地構造江南古陸南緣,次一級構造海洋山隆起、都龐嶺—銀殿山隆起、灌陽—恭城地槽的南端,由於地殼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地層時代較多,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復雜。該區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年平均降雨量1437毫米,年均無霜期319天。
燕子山景區附近區域物產豐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古跡甚多。燕子山風景區北面連接湘桂交界處的號稱「五嶺第一關」的龍虎關,該關隘歷來為湘桂水陸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古時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也是中原文化傳入粵桂的重要通道之一;燕子山緊鄰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是一個有1380多年的歷史的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在此互相交融,造就了獨特的瑤鄉地域文化並產生了眾多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資源;恭城縣境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78%,縣城盛產柿、桃子、沙田柚、香菇、紅瓜子、椪柑等,被譽為「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椪柑之鄉」;此外縣城分布有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還有分布於蓮花、巨塘一帶的晉代古墓群等眾多人文景觀。
(二)交通條件
景區距恭城縣城30公里,距旅遊明珠陽朔縣75公里,距桂林135公里,景區附近有省道201、305和國道321及連接廣東的國道323通過,包茂高速、桂梧高速、貴廣高速亦穿行於附近,景區所處恭城縣以省道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外部交通便利,可達性較強。
(三)資源概況
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風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該草原處於山巔,地形廣闊而舒坦,為南方稀有的大型山地草原,生態系統完全處於原始狀態,該類型草原在嶺南甚至華南范圍之內都是非常罕見的。此地長久以來一直久居深山無人識,直到最近才被發現其資源價值。
根據地質學者的考證,燕子山的形成大約經歷了2.17-2.35億多年的漫長歷史,燕子山周邊山地長滿高約0.3—0.5米左右的青草,千百年來這片區域從未被人為破壞,完全處於原生態。草原上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16℃,夏季最高氣溫為18-20℃。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所在地區地貌整體相對落差較大,但內部地表卻較為平坦。該區內峽谷高深,飛瀑廣布;霧繞群山,恍若蜃樓;竹草攢動,碧浪相接;獸藏深澗,群猴嬉戲,百鳥啾啾。
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風景區內山脈連綿如波瀾起伏,草木蔥蘢,兼有北方景觀的粗獷厚實和南方景觀的婉約清秀。在不同的季節燕子山都表現出不同的姿色美。「山有四時之色,春山恬淡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正是對於燕子山貼切的描繪。天仙草原主體是連綿起伏草地,但又不僅僅只有草地,草原內亦有泉水叮咚的幽深溪谷,有千姿百態豐富多樣的植被,有出沒於草叢之中的各種野獸,有聲色形並茂的風雲雨霧變幻氣象……這些無不顯現出原生態處女地的神秘、美麗與質朴,
草原自然形成的景觀有數十個,各個景觀之間曲徑神通,景緻各異。抬眼望去狀如飛龍、燕子、玉兔、天書、龍宮等景觀在雲霧中時隱時現,漫步於草原之上,步移景異,猶如神仙造就的盆景大觀園,讓人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被眼前的奇觀異景所震撼。目前,景區已分類整理出以下景點:燕子山、南風坳.仙風口、大佛祈福(拜佛廣場)、拜龍廣場、仙竹坪、天仙花園、天仙人家、野豬林、美女競秀、五針松海、大泊水瀑布等,此外草原邊緣的天仙橋、子龍庵、天仙廟、古人遺址、古戰壕等自然及人文景觀正在進一步發掘之中。
燕子山天仙生態草原風景區的自然景觀充分展現出以下幾種審美特徵:
雄:燕子山位於都旁嶺南端,山體雄偉,高聳入雲,山坡陡峭,相對於嶺南喀斯特地貌景觀更能彰顯其雄渾之勢。
秀:燕子山草原形態婀娜多姿、輪廓清晰和諧、線條流暢修長,並且草原內植被茂密,鮮花野果遍布其中,山谷內溪流婉轉漫步其中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此外美女競秀景觀給人展現的完全是一種女性秀美的神態。燕子山生態草原給人的是一種甜美、安逸、清新悅目的感覺。
險:燕子山最高峰達1562米,四壁陡峭如斧劈,山下即是深淵,山頂風勢強勁置身其上使人心驚膽顫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尋求刺激、征服艱險的心理訴求,有道是「千仞高台誰築成,登臨一望客心驚」。另外,草原及山谷中時有野豬等獸類出沒,更增添了燕子山之「險」。
奇:奇,指的是獨特的自然景觀給人的感受非同一般、出人意料。在燕子山景區到處都可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站在拜龍廣場向南望會發現對面的大山頗似一尊大佛,而大佛的下面山丘則像眾多匍匐在地的朝拜者;景區周圍群山連綿,每一條山脈都像一條巨龍,彷彿群龍守護著這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大草原;在美女競秀景點,群峰跌宕起伏猶如眾多美女之乳,俯瞰之,令人嘖嘖稱奇;此外,草原內千百年來人跡罕至,但是卻有一條長龍般的古道自南風坳起始,逶逶迤迤的扭動在草原深處,此古道猶如一條繩索把草原上美麗的景緻串聯在一起。此路是山神開辟亦或是野人踩踏而出,無從得知,漫行於宛若游龍的此草徑之中感受到的一種神秘和神奇。
幽:幽,是一種美,一種恬淡的意境。幽之美在於深,在於藏,景藏之越深,越顯之美。燕子山天仙草原處於高海拔的山頂之上,少有人問津,完全是遠離現代社會氣息的世外桃源地。景區內蒼松翠竹,碧綠成蔭,山路曲折靜謐,山谷中泉水聲潺潺入耳,間或傳來的鳥鳴與獸叫,給人一種幽深莫測的神秘感。自南風坳沿山坳古道向東依山緩行,繞山坡、涉清溪、穿竹林,山路曲折千回,古道兩邊芳草萋萋,野花爭艷。悠哉漫步於草徑之中,猶如閑雲野鶴,在清幽靜謐中體味著人生之逍遙,此時彷彿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境,又似「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曠:從南風坳上山後站在天仙草原之上,空曠之感油然而生,蒼茫的原野一望無際,微風吹過綠草低傾,浩大空曠、簡潔寧靜的茫茫草原只有牛群低頭吃草,來此之人都能體會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意境,此刻彷彿親臨蒙古大草原之上。
野:天仙草原一直處於原生態,未受到破壞和干擾,千百年來此處一直是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人處此境能深切體會到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之感。在此荒野之地將自己置身於茫茫草原,靜心去感受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溪流,腳踏青青的芳草,呼吸著帶有泥土芳香的空氣,讓自己的思緒擁抱白雲,感受回歸自然的喜悅。那種回歸自然、與自然對話、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彌漫於心扉之間。
㈨ 恭城怎麼樣,恭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恭城很漂亮,恭城好玩的地方有恭城文廟、恭城武廟、湖南會館、周渭祠、紅岩生態旅遊新村。
1、恭城文廟
文廟始建於1477年,是為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的聖廟。整座廟宇氣勢恢宏,是迄今廣西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式明代建築。位於桂林市恭城縣西山南麓,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
2、恭城武廟
恭城武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清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燹,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度重修。
恭城武廟,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內設有戲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後殿、兩側還有東西廂房。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廟的左側。
5、紅岩生態旅遊新村
紅岩生態旅遊新村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南面,距蓮花鎮圩1.2公里,交通和通訊十分便利,自然環境優美,蓮花河流經該村,河畔翠竹林立、綠柳成蔭,河水清澈緩流,是泛舟休閑之佳處。
紅岩人注重水果生產及養殖業的發展,也注重生態農業旅遊業的發展,萬畝月柿園觀光、庭院養殖觀光、吃、住、玩一條龍服務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完善。
㈩ 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什麼發展旅遊業
這個問題就大了。
可以從恭城有什麼開始說。
恭城,瑤族自治縣,有民族特色,文廟武廟保存回良好,還有答個會館,,包括後面的月柿節,桃花節,還有草原,都是旅遊資源。之前還因為交通有點問題,不過高鐵一通,就好很多了,縣領導還是有些前瞻性。
而其他行業,恭城還是先天不足,礦沒有什麼,房地產也發展不起來,旅遊業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