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定義
A. 旅遊者的定義及分類
旅遊者是構成旅遊的主體,是旅遊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沒有旅遊者,自然旅遊就無法實現。旅遊者,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遊客,即從事旅遊活動的人們
基本可分為國際旅遊者和國內旅遊者
B. 誰能告訴我保護性旅遊開發的准確定義
目前,旅遊業界對此還沒有準確的定義,只能大概理解。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內涵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活動的客體和對象,是旅遊業發展的首要基礎。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戰略措施,這一理念直接源於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觀點。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理論認為:生態旅遊作為一種以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為特徵、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造成負面影響為直接目的的旅遊方式,最終目標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對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強調環境的美化與優化,協調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在保護和開發關系處理上,堅持保護是開發的根本前提,保護與開發融為一體。事實上,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對傳統旅遊開發思想的革新,對其它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藉助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理論的啟示,將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概念界定為: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是以保護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旅遊資源所進行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理念具有以下內涵:第一,以保護作為旅遊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在傳統的旅遊資源開發中,也提保護的問題,並把保護和特色、效益、市場等一起列為導向原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以市場和經濟效益為先,保護則被忽視成一句空口號,很難落到實處,因此才出現了旅遊發展中的諸多弊端和問題。而在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中,保護為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諸如特色、效益、市場等其它原則必須居於保護原則之下,這徹底改變了傳統旅遊開發中 「保護」只能作為附屬原則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大目標。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在全球性能源危機與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下環境意識的覺醒,這一理論形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蘭特夫人向第42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為標志,在這份報告中,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構成危及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根據UNEP《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的實質是「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其目標體現為:讓人們更加明白和理解旅遊能給環境和經濟帶來的好處;在發展中維護公平;提高旅遊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感受;保持上述幾個目標所依賴的環境質量。在傳統旅遊開發、旅遊經營管理的實際操作中,經濟效益總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和評價依據,而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常常是經濟效益的陪襯。但保護性開發以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最大綜合效應為衡量指標,以實現旅遊業和旅遊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所以,保護性開發必然成為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選擇。第三,強調開發利用性保護。在保護與開發的關繫上,強調合理的開發、利用是積極有效的保護手段,強調通過合理利用來實現保護。即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是積極的、開放式的保護,是把合理開發利用作為保護與持續發展手段的理念,這與封閉、保守的絕對性保護不同。第四,擁有一個以保護性開發為核心構建起來的運作體系。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由旅遊規劃、旅遊項目建設、旅遊經營管理、旅遊監測四個環節組成,使保護與開發得以緊密結合,且各環節都以「保護性開發、利用性保護」為指導思想,在管理上,藉助法律政策、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教育引導、社區參與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證在實際操作中使保護得到真正落實。相比之下,在傳統旅遊開發中,缺少旅遊監測環節和保護設施,並且,傳統旅遊開發以經濟效益為首要原則和最大追求目標,再加之投資主體多元化,而政府宏觀調控乏力,規劃執行隨意性大,所以,在傳統旅遊開發中,從早期的旅遊規劃,到中期的項目建設實施,再到後期的經營管理,都以經濟效益為驅使動力,缺乏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和運作體系,科學利用與資源保護在政府、企業和旅遊者三個層面上脫節。第五,開發過程前後聯系、有機循環。傳統的旅遊資源開發一般由旅遊規劃、旅遊項目建設、旅遊經營管理三個環節組成,規劃設計與建設開發、經營管理過程往往是分離的,這樣,前期旅遊規劃中提到的保護問題很難在後期的具體實施建設、經營管理中得到落實,而後期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反饋回規劃之中,致使規劃因難以重新優化而成為紙上談兵。與傳統旅遊開發過程的直線僵硬程式化不同,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過程是一個前後緊密聯系的有機循環體系,包括旅遊規劃、旅遊項目建設、旅遊經營管理、旅遊監測四個環節。
C. 怎樣理解生態旅遊者的概念
生態旅遊者是旅遊者生態意識不斷提高的產物,是生態旅遊活動的主體,是生態旅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對生態旅遊者的定義十分重要,但目前理論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下面,我將從三種定義理解來分析生態旅遊者: ①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者是指到生態旅遊區,以消費生態旅遊產品為其旅遊活動的主要內容的旅遊消費者。這種定義的優點在於方便統計生態旅遊者的人數及相關指標,有利於旅遊企業和旅遊的研究生態旅遊市場,為其市場分析及生產經營提供有利的數據。但是,該定義過於商業化,並不能准確定義真正的生態旅遊者,只涉及到生態旅遊固定場所生態旅遊區,生態旅遊所提供的生態旅遊產品,都是對生態旅遊經營者活動的要求,不能確保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其進入生態景區後的活動是否是生態活動,是否有保護環境的行動?所以,這種定義存在明顯缺陷。 ②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生態旅遊者指那些具有一定生態和環保知識並能再起旅遊活動中隨時體現出生態和環保的旅遊者。該定義,就我來看,這對生態旅遊者本身。非常適合。它既強調生態旅遊者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又能指出生態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表現生態和環保的行動,是一名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者。但是,這種生態旅遊者十分的被動在景區的選擇上,沒有明確的生態要求,只是被動接受旅遊市場上的安排,恪守其份,在自身上表現生態性,只能是大眾化旅遊活動中的生態者。 ③ 第三種定義是對前面兩種定義的綜合,認為生態旅遊者是指那些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願意並能購買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者。這一定義的生態旅遊者,既避免了第一種定義生態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的不足,又彌補了第二種定義生態旅遊者被動進入生態旅遊區的缺陷,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不過,該生態旅遊者只有小規模的群體,可進入性要求過高,對生態旅遊市場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抑製作用。 總的來說,生態旅遊者既不同於大眾化旅遊的傳統旅遊者,不注重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的學習,只追求較低層次的旅遊體驗;也不同於環保提倡者那樣過分關注環境保護,而忽略了旅遊本身和其所帶來的旅遊體驗。而目前,在所有的生態旅遊者定義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生態旅遊者必定是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演繹到生態旅遊區消費生態旅遊產品,同時主動與當地居民交流,對服務要求低,學習當地文化,並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旅遊者。
D. 生態旅遊資源的概念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態旅遊」這一概念。它不僅被用來表徵所有的觀光自然景物的旅遊,而且強調被觀光對象不應受到損害,是在持續管理的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旅遊活動。隨著經濟的增長、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卻面臨下降的威脅,廣大旅遊者對回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風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卻面臨著許多旅遊區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壞的被動局面,有些旅遊區的環境和生態污染十分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如何使旅遊業的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怎樣既發展旅遊業,又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既開發旅遊資源,又保證持續利用,諸如此類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和應對措施。因此,生態旅遊這一內涵豐富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雖然,2002年被世界旅遊組織定義為生態旅遊年,並要求各會員組織相關的生態旅遊活動,但是只是一個口號,並沒有在普通旅遊人群中獲得認可。同時,在中國,除了2004年由國家林業局主辦的范圍相對狹窄的「中國森林生態旅遊博覽會」讓業內過了一把作秀生態旅遊的癮,國內各旅遊機構並不重視生態的開發。尤其在地方政府,許多是具備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的,是當地官員不重視推介,同時,國內外的主流旅遊展會均以」高、大、全「的目標為主,謝絕生態旅遊的展示。另外,各地的旅行社在組織線路上只重視熱點旅遊地區的開發,缺少前進性的戰略性眼光,不看重生態旅遊的潛在市場。
不過,隨著政府《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的發布,關於生態旅遊的目標已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認同:生態旅遊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突出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意義,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在召開的世界生態旅遊峰會上,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E. 鄉村旅遊的定義
鄉村旅遊網路的定義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杯具
我還將其分為傳統和現代,分別定義。分數下等了
F. 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縉雲
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G. 鄉村旅遊的簡介
西班牙學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將鄉村旅遊分為傳統鄉村旅遊(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遊(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
傳統的鄉村旅遊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主要源於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遊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並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遊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遊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遊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
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遊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遊形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與Oded Lowengart和美國的Ady Milman(1999)簡明扼要的說:鄉村旅遊就是位於農村區域的旅遊。具有農村區域的特牲,如旅遊企業規模要小、區域要開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
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認為:鄉村旅遊不僅是基於農業的旅遊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遊活動,它除了包括基於農業的假日旅遊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遊,生態旅遊,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遊,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遊,文化與傳統旅遊,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遊活動。
國內有關鄉村旅遊的定義較多,何景明和李立華認為狹義的鄉村旅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H. 鄉村旅遊的鄉村旅遊相關的概念和定義
概念1:游居
定義:游居即旅遊式居住。
概念2:居游
定義:居游即居住式旅遊。
概念3:第二居所
定義:第二居所即以游居為主的旅遊式居所。
概念4:詩意棲居
定義:詩意棲居即生態文化游居方式。
概念5:野行
定義:野行是以強身養性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行走無路徑為特色的村野徒步運動。
I. 生態旅遊管理的定義是什麼
生態旅遊的定義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回影響,確保旅答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遊活動。
而旅遊管理是一門研究旅遊業經營管理的新興學科。目的是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與各類企業從事旅遊事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由此可見,生態旅遊管理的定義可以認為是:
研究生態旅遊業經營管理,以培養具有生態旅遊管理專業知識,協助促進生態旅遊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並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與各類企業從事旅遊事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學科。
J. 生態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旅遊的意義:
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生態旅遊是一個區域或一個保護區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激勵保護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