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完整系統

鄉村旅遊完整系統

發布時間: 2020-12-16 22:13:23

❶ 你的關於鄉村旅遊的論文寫好了么,可以發一份給我參考下么 3Q

中文摘要: 國家旅遊局確定2006年全國旅遊的主題為「中國鄉村游」。這種大環境下,深入研究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廣大的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鄉村旅遊如何可持續發展,以促進該區域的資源的科學利用,完善旅遊系統結構,解決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持續發展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是在對前人相關研究進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應用系統科學理論、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新農村建設理論開展研究。通過文獻資料和定量及實證分析研究,重點對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系統進行了構建。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建立起了鄉村旅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影響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指標體系進行了模型分析,並運用該模型對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太子岩旅遊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通過對河北省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SWOT分析,構建了河北鄉村旅遊發展戰略。 論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創新:對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系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首次將技術環境運用到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中,提出了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系統運行目標,構建了系統運行的保障機制,創建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系統運行的動態調控機制。論文...
英文摘要: In 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entitled the year the theme of「Rural Travel in China.」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D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gion』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
目錄: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緒論 10-19
1.1 鄉村旅遊本質及其發展 10-13
1.1.1 鄉村旅遊本質 10
1.1.2 鄉村旅遊的起源與發展 10-12
1.1.3 鄉村旅遊的類型 12-13
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3-15
1.2.1 理論研究方面 13-14
1.2.2 開發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 14-15
1.3 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5-16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6-17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創新點 17-19
第二章 國內外鄉村旅遊相關研究進展 19-33
2.1 國外鄉村旅遊理論相關研究 19-27
2.1.1 國外鄉村旅遊研究的主要內容 19-26
2.1.2 國外鄉村旅遊的研究方法 26-27
2.2 國內鄉村旅遊相關研究 27-30
2.2.1 國內鄉村旅遊研究的背景 27
2.2.2 國內鄉村旅遊研究的主要內容 27-30
2.3 國內外鄉村旅遊研究比較 30-32
2.3.1 研究內容的差異 30-31
2.3.2 研究層次的差距 31
2.3.3 研究方法的差異 31
2.3.4 研究理念的差異 31-32
2.4 本章小結 32-33
第三章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分析 33-47
3.1 我國鄉村旅遊興起的歷程 33-35
3.1.1 我國鄉村旅遊的起步和逐步形成 34
3.1.2 我國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階段 34-35
3.2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 35-40
3.2.1 發展模式現狀 35-36
3.2.2 主要的開發形式和分布 36-37
3.2.3 鄉村旅遊運行機制的現狀分析 37-40
3.2.4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總體特點 40
3.3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0-46
3.3.1 對鄉村旅遊的認識 41
3.3.2 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41-43
3.3.3 缺乏系統的營銷策略 43-45
3.3.4 負面影響日益加劇 45-46
3.4 本章小結 46-47
第四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 47-67
4.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47-50
4.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50-66
4.2.1 可持續旅遊發展理論 50-54
4.2.2 旅遊系統理論 54-56
4.2.3 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 56-60
4.2.4 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理論 60-66
4.3 本章小結 66-67
第五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系統分析 67-90
5.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體系 67-69
5.2 鄉村旅遊系統的結構 69-71
5.2.1 旅遊客源市場系統 69-70
5.2.2 旅遊目的地系統 70
5.2.3 旅遊出行系統 70-71
5.2.4 旅遊支持系統 71
5.3 鄉村旅遊運行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分析 71-76
5.3.1 區域生態環境 72
5.3.2 區域經濟環境 72-73
5.3.3 社會文化環境 73-74
5.3.4 政治法律環境 74-75
5.3.5 技術環境 75-76
5.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運行目標分析 76-81
5.4.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76-77
5.4.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目標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77-81
5.5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保障機制分析 81-87
5.5.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系統 81-82
5.5.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系統 82
5.5.3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保障系統 82-83
5.5.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系統 83-84
5.5.5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保障系統 84
5.5.6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支持系統 84-85
5.5.7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 85-87
5.6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調控系統分析 87-89
5.6.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聯與反饋分析 87
5.6.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系統的調控 87-89
5.7 本章小結 89-90
第六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 90-107
6.1 鄉村旅遊評價與指標體系建立原則 90-91
6.1.1 評價標准 90
6.1.2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90-91
6.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91-96
6.2.1 評價目的 91
6.2.2 評價內容 91-92
6.2.3 指標的篩選 92-93
6.2.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單項指標評價及其賦值 93-96
6.3 綜合評價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數學模型 96-106
6.3.1 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96-98
6.3.2 各評價指標的評分 98-99
6.3.3 評價模型 99
6.3.4 靈敏度分析 99-101
6.3.5 案例分析: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太子岩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101-106
6.4 本章小結 106-107
第七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省為例 107-129
7.1 河北省旅遊業發展現狀 107-108
7.2 河北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108-111
7.2.1 河北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108-109
7.2.2 河北省鄉村旅遊資源特徵 109-110
7.2.3 河北省鄉村旅遊市場定位與發展前景 110-111
7.3 河北省鄉村旅遊發展的SWOT分析 111-118
7.3.1 優勢分析(S) 112-114
7.3.2 劣勢分析(W) 114-116
7.3.3 機遇分析(O) 116-118
7.3.4 威脅分析(T) 118
7.4 河北省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118-127
7.4.1 總體發展思路 118-121
7.4.2 發展策略 121-127
7.5 研究展望 127-128
7.6 本章小結 128-129
參考文獻 129-139
發表論文和科研情況說明 139-140
致謝 140

❷ 旅遊復合生態系統由哪些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之間有什麼關系

組成:編輯
旅遊生態系統由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與旅遊社會經濟系統復合而成。

自然生態系統通過環境容量對旅遊生態系統的發展規模、發展水平及其內部結構特徵起到支配作用,而旅遊社會經濟系統則通過旅遊需求深刻地影響著區域旅遊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旅遊生態系統能否得到健康發育取決於系統的環境容量與生態旅遊需求在總量及其結構上的匹配關系。系統科學認為,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對其結構的優化旨在改善和加強系統功能。在區域生態旅遊的開發中,旅遊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根本標志就是保障生態旅遊區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穩定平衡、生態旅遊產業的優化高效和社會文化的和諧進步。

5系統地位編輯
盡管旅遊生態系統結構復雜,各種矛盾相互交織,但基於對我國旅遊生態系統發育現狀及其關聯要素的分析,可以發現,旅遊生態系統健康發育的墓本矛盾是:快速增長的旅遊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生態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相對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對自然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在生態旅遊區突出表現為人們快速增長的生態旅遊需求給自然生態旅遊資源供給相對不足所帶來的挑戰.一方面,人們的生態旅遊需求不斷呈幾何級數增長;另一方面,由自然生態超負荷運轉和環境污染而產生的自然生態的供給力卻在不斷縮小,其結果必然導致旅遊生態系統矛盾的不斷激化。

6旅遊生態系統及其要素配置結構編輯
旅遊生態系統是生態旅遊區自然生態要素與旅遊經濟社會要素復合而成的復雜體系,快速增長的生態旅遊需求與自然生態環境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構成了該系統的基本矛盾。文章認為,為了確保生態安全和促進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生態旅遊利益相關者的互惠共生,創新生態旅遊區的"小眾旅遊"模式,保障區域內自然生態要素與旅遊經濟社會要素協同運轉和實現旅遊生態系統的立體網路化布局。

❸ 生態旅遊解說系統的結構

摘要:生態旅遊已經成為當前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國內眾多旅遊景區爭相冠以「生態」之名,但當前國內眾多旅遊景區的解說系統仍停留在傳統觀光旅遊層次,難以體現生態旅遊產品的原則和功能。本文通過對現有旅遊解說系統的調查分析,提出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概念,並初步探討了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原則和功能。
關鍵詞:解說系統;生態旅遊;教育;自然保護

旅遊解說系統是目的地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旅遊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務功能、使用功能得以發揮的必要基礎。[1]解說系統的涵義就是運用某種媒體和表達方式,使特定信息傳播並到達信息接受者中間,幫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關事物的性質和特點,並達到服務和教育的基本功能。[2] 生態旅遊已經成為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但當前旅遊景區的解說系統仍停留在傳統觀光旅遊層次,解說系統的內容和形式缺乏生態旅遊所應具備的旅遊者教育、環境保護、當地文化保護等多種功能,難以體現生態旅遊的特色。提升旅遊解說系統的質量,建立旅遊生態解說系統已經成為旅遊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當前旅遊解說系統存在的問題
1.1導游員自身素質存在的缺陷
向導式解說系統是當前我國旅遊景區的主要解說方式之一。它以專門的導遊人員向旅遊者進行主動的、動態的信息傳導為主要表達方式。因此,向導式解說系統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確性取決於導游員自身的素養。當前國內眾多景區的導游員往往缺乏本景區生態知識的專業化培訓,對於旅遊的保護與教育功能缺乏足夠的業務知識,導致他們難以向旅遊者提供生態旅遊所應具備的保護和教育功能的服務。
1.2解說牌示的設計忽視了生態保護的功能
解說牌示即解說標識牌,是解說服務中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一類設施。[2]就一般景區而言,解說牌示可歸為以下四類,即交通引導牌示、景物解說牌示、警戒忠告牌示和服務導引牌示。
首先,在解說牌示的設計上,當前旅遊解說系統的解說標識牌在選材、樣式、顏色、內容等方面存在諸多與生態環境保護相悖的因素。如許多景區的牌示選擇用砷或銅等處理過的防腐木材作為材料,其本身就成為一種污染物;部分景區的牌示樣式和風格與景區主題和生態保護不協調;各類標牌樣式、顏色混雜等。
其次,各類解說牌示文字、圖形和語法組織人性化不強。當前我國多數景區解說標牌的多語種解說薄弱,外語語法和用詞不當現象較為普遍;交通標識路線混亂,不夠醒目,圖形應用不符合規范;景物解說或過於簡陋或過於繁雜,不利於旅遊者閱讀;警戒忠告牌示用語強硬,造成旅遊者心理上的不適;服務導引牌示不夠明晰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旅遊者的出遊興致,更加不利於旅遊生態保護與教育功能的開展。
1.3遊客中心解說功能薄弱
當前許多旅遊景區的遊客中心偏重於旅遊集散、接待等功能而忽視了作為全局性的解說功能,部分小型景區甚至不設遊客中心的解說設施。這導致遊客到達景區後缺乏對景區的全局性了解,直接影響遊客的旅遊質量。
1.4解說內容陳舊、缺乏知識性
解說內容尤其是景物解說內容的缺陷是當前旅遊解說系統存在的最大問題。我國旅遊業已經
進入生態旅遊大發展階段,但多數景區的景物解說內容仍停留在傳統觀光旅遊層次。
首先,從解說內容所佔比例來看,當前旅遊景區的景物解說中像形解說和玄幻傳奇占據了重要地位乃至主導地位,而有關於該景物的科普性和知識性內容則相對薄弱。當前多數解說往往以景區內的像形山石為主體,圍繞這些像形山石憑空捏造出許多傳奇神話,而有關該類景物的地質、環境、生態、史實資料等則少之又少,對於區內部分觀光價值不高但生態、科學價值較高的景物往往是棄之如弊履,黃山李四光發現的冰川遺跡竟沒有任何解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3]。
其次,解說內容的翔實性存在較大問題,尤其是景物解說內容普遍存在虛構、杜撰、誇張等弊病。景物解說信息的來源經不起推敲考證,牽強附會者甚多。如浙江臨安大明山風景名勝區根據當地的傳說推出了朱元璋發跡、出家、巧遇劉基等內容,並以史實形式向遊客提供解說,但據筆者多方查證,所有這些內容並無史料記載,其真實性存在極大問題,在實際旅遊活動中嚴重誤導了遊客。
第三,景區解說系統缺乏更新,解說內容刻板陳舊,缺少時間上的更新變化。當前許多景區在解說系統尤其是景物解說系統的設計上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解說系統是一個靜止的范疇,不需要更新,一個景區的景物解說往往在該景區建設初期確定以後就一成不變。在信息化的今天,旅遊者對目的景區的了解變得相對簡單,一成不變的解說系統使遊客出遊時僅具有按圖索驥的尋覓感,而缺乏旅遊活動的新奇性和教育功能,對於回頭客,平淡無奇的瀏覽感覺則更為突出。這種模式下的解說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適應當前生態旅遊發展的要求,在客觀上限制了解說系統的教育、環境保護等功能。建立景物解說隨時間、季節以及社會時代觀念的變化而及時更新的體系已經成為生態旅遊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當前旅遊解說系統存在較大問題,在許多方面已經與旅遊發展現狀不相適應。如何對現有旅遊解說系統進行改造,建立適應生態旅遊大發展的旅遊解說系統迫在眉睫。筆者就當前旅遊解說系統的現狀和遊客對解說系統的期望在景區中對遊客進行了問卷調查,掌握了當前旅遊景區尤其是生態旅遊景區的旅遊解說系統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概念。
2.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涵義
2.1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概念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是指在現有解說系統基礎上,應用生態的方法和技術將生態旅遊的功能傳播並到達旅遊者,為旅遊者提供環境解釋、自然保護和教育機會的旅遊解說系統,其核心內容是教育和自然保護。
2.2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原則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生態兼容原則
生態兼容主要指解說系統的材料選擇應符合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解說系統所選用的材料以就地取材為原則,大量採用再生建材,不使用砷、銅等元素處理木材,摒棄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總之,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材料選擇應尊重自然、體現自然,並保證對當前生態環境的保護。
2.2.2景觀兼容原則
景觀兼容要求指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應確保與周圍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相協調,尤其是各類解說牌示的樣式、色彩應與周邊環境保持景觀上的一致性。對於景觀敏感地段應充分考慮解說牌示的位置,達到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2.2.3系統實施原則
旅遊解說系統應該是由人員解說、解說牌示、遊客中心、可攜式出版物等各解說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系統。因此,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應以系統的觀點統一設計實施,將各解說要素綜合考慮,根據遊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說方式。解說內容的取捨詳略應充分考慮不同解說要素自身的特點,做到各有側重,有偏有全。
2.2.4人文關懷原則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即解說的人性化,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旅遊者接受解說服務時的心理需求。
解說系統的人文關懷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首先,解說服務應充分尊重遊客。這又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解說員應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解說用詞盡量摒棄生硬的禁止用語,採用溫婉的勸戒忠告詞彙;引導解說充分考慮旅遊者的需要,適應各類旅遊者閱讀理解;將殘障人士列為解說服務對象,解說系統的設計應適合殘障遊客的需求。其次,解說服務應充分尊重自然。自然保護是生態旅遊的核心功能之一,作為生態旅遊與旅遊者之間互動的主要方式的解說服務應體現其核心功能,解說內容宜將自然與人置於平等的地位進行設置,充分體現人類對自然的尊重。
2.2.5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原則主要是指生態解說系統解說內容的翔實性要求。對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目的地風土人情以及自然山水的科學價值等各旅遊要素的解說應力求真實性,解釋信息應有充實的來源考證和科學依據,切忌憑空捏造、牽強附會。
2.3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功能
一個完整的旅遊生態解說系統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2.3.1基本信息和導向功能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應以多樣化的方式給遊客提供旅遊目的地的基本信息和服務導向功能,使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有便利、舒適、愉悅的感受。
2.3.2幫助旅遊者了解和欣賞旅遊資源功能
這是所有解說系統都具備的一個功能,生態解說系統應幫助旅遊者在真實的基礎上了解旅遊資源的價值,並從中得到美的感受。
2.3.3建立旅遊者與目的地互動交流平台的功能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應致力於建立和加強旅遊者與旅遊目的地的互動交流,包括旅遊者與旅遊資源之間的「人-物」交流和旅遊者與目的地居民之間的「人-人」交流。通過這兩個平台達成旅遊者與社區居民的雙向互動了解,進而促進旅遊三大效益的實現。
2.3.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教育對象應包括旅遊者、社區居民和目的地經營者,其中以旅遊者和社區居民為主要對象。教育的內容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當地的自然、文化和社會價值;生態旅遊的原則及其在產品中的體現;保護自然的意義和有效方法;遇到緊急情況採取的應對措施、探險類旅遊活動應具備的專業技能等。
2.3.5自然保護功能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另一個核心功能是自然保護功能。生態解說系統應該制定環境解釋計劃,該計劃在符合大多數遊客需要的基礎上應包括當地自然保護的意義、減少環境影響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文化、環境敏感區域的恰當行為,還應包括自然環境監測和評估數據及影響該數據的各類行為。
綜上所述,教育和自然保護功能是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自然保護通過教育實現,教育是自然保護的條件,自然保護又為教育提供優良的載體。
3總結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生態旅遊成為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但當前的旅遊解說系統在解說內容、形式等各方面均存在較大問題,不能適應當前生態旅遊發展的要求,對現有旅遊解說系統進行生態化改造,建立生態解說系統是提升現有景區生態旅遊形象的重要途徑。
旅遊生態解說系統的建設應綜合考慮生態兼容、景觀兼容、系統實施、人文關懷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和自然保護,還應包含基本信息和導向,幫助旅遊者了解和欣賞旅遊資源以及建立旅遊者與目的地互動交流平台的功能。

❹ 森林公園發展競爭力的概念是什麼有沒有一個體系來說明競爭力

具體可鏈接到以下網點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現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森林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森林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森林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遊,旅遊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遊方式[2]。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並且森林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遊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目的和旅遊的持續發展。

1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群落類型繁多。從80年代開始,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的森林旅遊業在我國悄然興起並獲得長足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各級森林公園有800餘處,其中國家級270處,總經營面積達720萬公頃,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此外,1995年在全國4萬多個國有林場,99個自然保護區,119個風景名勝區中,也有大部分已開辦了森林旅遊項目。從黑龍江的北極村到海南的尖峰嶺,我國森林公園跨越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類型的森林景觀資源,為人們進行觀光、避暑、野營、度假、科考、探險等活動提供了適合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1995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3000多萬人次,森林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發展到1276處,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44%,還擁有1億hm2的森林公園,並已建成了近1100個森林公園[4]。另外,目前全國森林公園擁有賓館、飯店、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約40萬m2,接待床位10萬多張,游車、遊船4000餘台(艘),主要游路15萬km,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滿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遊公司約1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的森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接待森林旅遊人員6000萬人次[5]。這為開辟我國森林特色旅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廣袤的林區內,分布的高等植物達32萬種,還鳥類、獸類、爬行類和兩棲動物近2千種[6]。還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溫泉、林草、花卉、珍禽、異獸,輔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對遊人充滿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營、騎馬打獵、採集標本、游泳釣魚、繪畫攝影、休息療養等,這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旅遊內容是其他大眾旅遊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2.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和不計成本或少計成本而引發的森林旅遊利潤虛增,促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森林生態旅遊確定為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但許多地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投入後遊人甚少,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經營,也無法保護資源,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損害[7]。某些景區不研究旅遊生態容量,在特定的節假日遊客大量進入後,由於無合理安排,遊人四處踐踏,破壞了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一些資源因遊人過量而失去原有特質而逐漸喪失欣賞價值。

2.2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8]。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9]。

2.3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11]。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1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2.5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13]。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14]。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3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15]。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6]。

3.1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17]。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1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19]。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3.2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20]。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1]。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22]。

3.3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24]。

3.4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25]。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3.5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26]。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27]。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28]。

3.6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9]。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30]。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逸.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2]池麗月.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3]鍾新民. 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74-76.

[4]可 亭.國森林旅遊資源[J].中國林業(森林旅遊專刊),2001,(4):8-10.

[5]陳秋華.試析我國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對策[J].生態經濟,2000,(4):58-61.

[6]劉紫青. 試論森林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2,(2):122-124.

[7]李肇榮. 廣西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2):35-36.

[8]陳逢珍. 試論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M]. 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開發與三峽庫區旅遊業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黃成林.黃山九華山客流季節分布和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華,何 平,童顯德.林旅遊資源開發要走可持續利用之路[J].森林旅遊,1998,(試刊號):12-13.

[12]羅美安,向風行.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3]傅岳瑛,劉 琴. 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曉春,蘆維忠. 甘肅省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發研究,2001,(3):63-64.

[15]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6]趙新民 楊松茂 馬 蘭. 陝西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分析[J]. 陝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1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38-45.

[18]馬澤斌. 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遊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19]王爾康.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J].旅遊學刊,1998,(2):14-16.

[20]楊桂華.生態旅遊的綠色實踐[M].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28-32.

[21]葛漢棟. 湖南實現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M].湖南林業科技,1999(4),1-7.

[22]張濟民.生態旅遊與湖南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J].旅遊調研,1998,

(10): 16-18.

[23]包國章,李向林,謝忠雷,等.淺談生態旅遊德利弊與政策導向[J].中國環境管理,2001,(1):71-75.

[24]賈振虎,吳應建,劉永紅.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與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002,(1):39-42.

[25]於法穩,尚傑 實施生態旅遊認證的緊迫性[J]. 生態經濟,2002(5):48-50

[26]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2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148-150.

[28]吳楚材 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齡.西藏旅遊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30]李晴 發展重慶的森林旅遊[J].生態經濟,2002(6):48-49.

❺ 下面哪個不屬於生態旅遊商品的特點

(一)產品使用價值方面突出環境教育和保護功能
生態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除使旅遊者對生態旅遊資源及相關設施的享用外,還應使旅遊者在享用過程中獲得生態知識,學會保護環境。相對於一般的旅遊者,生態旅遊者在行、食、住、游、購、娛等方面對舒適、方便、快捷程度的要求會有所減弱,而對環境教育和保護方面的要求會有所增加。
(二)產品功能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旅遊產品開發集中於不同生態學特性的自然景觀和不同歷史階段的人文景觀。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強調其生態功能,走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路子,最終目標是實現整個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產品規模和組合方面服從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屬於有限開發、節約型開發,更注重考慮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從旅遊產品規模來看,生態旅遊產品的容量相對較小。生態旅遊的最高容量以不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為目標,保持旅遊環境的完整性、和諧性、平衡性是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的前提。此外,生態旅遊產品組合主要源於自然本身,組合與建設也不再以遊客的便利與舒適為前提,而是服從於環境保護,服從於可持續發展。
(四)產品資源取向為具有脆弱性的自然、人文生態旅遊資源
生態旅遊產品構成的基本因素及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自然、人文旅遊資源,生態旅遊產品是對自然、人文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產物。生態旅遊產品的資源取向是自然原始性的生態資源系統和具有深厚人文背景的人文資源系統,它們對於作為外界干擾的旅遊開發和旅遊活動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資源取向的自然人文特徵表明生態旅遊的運作場所是純自然環境或受人為影響較小的自然環境或具有普遍價值的歷史人文景觀環境。原始性自然資源系統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與當地地理、氣候、水文、生物系統相互共生而形成的。不同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了具有獨特特質的由生態結構、能量流、信息流、物質流組成的有機系統,並與當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旅遊活動作為一種外來因素參與這一系統的同時,對這一自然生成系統的演繹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這影響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時候,會引起系統的失調、紊亂,嚴重時甚至產生系統的崩潰。
(五)產品層次上具有高品味性、資源利用上的可持續性和產品內容上的專業性,產品具有的高消費性
生態旅遊產品具有高含量的自然、歷史、文化和科學信息,在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動植物、建築、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美學、科學、歷史價值,能夠使旅遊者在進行旅遊的同時。獲取生態系統和人文傳統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加深對自然人文現象的了解,相對於大眾旅遊產品,具有科學與文化方面的高品味性。層次上的高品味性意味著生態旅遊產品不但應具備美學觀賞價值,而且要富有科學普及和生態文化價值,這就要求在生態旅遊產品開發中,應考慮給予旅遊者足夠的體驗空間。就資源利用方式而言,生態旅遊的開發是一種可持續開發,這種開發方式能更好地協調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更加註重和強調生態旅遊產品的科普教育功能,這就決定了開展生態旅遊內容上的專業性。生態旅遊產品科技文化含量高,層次上的高品味性決定了其高消費性。對生態旅遊產品的消費不鼓勵消費者討價還價,消費生態旅遊產品應有一個起碼的標准,這個標准應大大高於全國旅遊人均消費水平。

❻ 生態旅遊規劃的設計內容有哪些

生態旅遊規劃的內容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准和規范,而且不同的規劃層次其內容也不一樣。對於區域性的生態旅遊規劃而言,主要是強調戰略性與宏觀性,以發揮政府在生態旅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情況的介紹
對生態旅遊地的基本現狀(包括自然地理概況、社會經濟狀況、生態環境質量等)、生態旅遊資源的規模與質量、開發建設條件、規劃的理論依據與指導思想逐一分析說明,以提供規劃的基礎理論與數據,為更好地理解規劃思路奠定基礎。
(二)生態旅遊產品系統的規劃
生態旅遊產品系統是指生態旅遊區內開發的對生態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滿足各種旅遊需求的吸引物體系,包括景區景點、娛樂設施等有形實體的設置和社區形象、民族文化等無形吸引物的挖掘,以及這些吸引物通過空間組合形成的專項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產品系統規劃應結合規劃地的自然地理特徵、社會經濟特徵,還要結合生態旅遊者的旅遊動機與出遊規律,力求供需一致。
(三)配套設施系統的規劃
生態旅遊活動離不開配套設施的支持,配套支持系統是保證生態旅遊活動;同時起著協調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作用。生態旅遊配套支持系統主要包括保護工程規劃(含生物資源保護、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安全工程),基礎設施規劃(包括交通、能源、通訊、金融、供水、排水、環保等),服務設施規劃(包括餐飲、住宿、娛樂、購物、醫療、標牌等),組織管理規劃(主要有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機構設置、開發建設策略等)和投入產出分析(包括投資概算與效益分析)。

❼ 地理信息系統在風景區規劃中的應用

GI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繪遙感學、環境科學、城市科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為一體的多學科新興邊緣學科。是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描述和應用整個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氣層)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數據的計算機系統。它針對特定的應用任務,存儲事物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記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演變過程,可根據事物的地理坐標對其進行管理、檢索、評價、分析、結果輸出等處理,提供決策支持、動態模擬、統計分析、預測預報等服務。其結果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地圖、影像、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加以直觀表達。通過一系列空間操作和分析,為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和工程設計,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及企業經營提供對規劃管理和決策有用的信息。目前,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已深入到科研和教學的諸多領域,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一種技術將給很多學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其對生態學的發展就更具深遠意義。
GIS在生態旅遊中的應用

(1)在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在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龐大的空間和屬性數據以及復雜的數據分析,如果採用傳統的手工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很難盡如人意。若依託GIS技術,建立生態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不僅可以方便地查詢、管理、更新、修改這些信息,實現各類地圖的電子化,而且借用GIS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還可以快捷、方便地完成研究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各項工作。

(2)在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規劃中的應用 在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規劃中,GIS技術主要用於各種開發規劃圖件的編制。如金麗芳、劉雪萍等採用GIS在浙江仙居風景區以地形圖為底圖編制完成了風景區總體規劃圖、綜合現狀圖、風景資源分布圖、保護規劃圖、服務設施規劃圖、基礎設施規劃圖、交通道路規劃圖、近期建設規劃圖、景觀風貌圖、綠化規劃圖、土地利用規劃圖以及風景區區點陣圖等12張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圖件。

(3)在生態旅遊區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生態旅遊的發展促進了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因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生態旅遊資源遭受破壞、生態旅遊區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如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山西太原晉祠泉流量逐年減少,甚至斷流。因此,很有必要利用GIS技術,分析影響生態旅遊環境質量的因素,尋求相應的保護措施和最佳治理方案。
GIS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究景觀生態系統及其空間格局 一方面,由於地理信息系統中貯存的有關底圖文件數據,其加工功能強大,形成完善的人機對話系統,能快速、准確地對遙感圖像進行有關處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專題信息和專家智慧能對遙感圖像進行專題監督分類,其結果以計算機地圖形式輸出。

(2)究景觀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動態 由於地理信息系統中貯存大量專題數據和豐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計算機、遙感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因而能採用多層次、多因子的區域綜合和系統分析,既可以從時間與空間、質量與數量、內部與外部、靜態與動態、自然人為等角度綜合認識景觀的結構和功能,從而進行景觀功能模擬和動態預測。

(3)進行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規劃 在綜合、系統地對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研究之後,依靠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專題研究模型,加上專家系統,首先對景觀生態特徵進行評價、然後根據具體的目的要求,產生其設計和規劃模型。

(4)研究全球性問題 景觀生態學經過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門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領域、把人類和環境統一起來進行綜合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力圖為協調人類與景觀的關系提供理論基礎,對於這樣一門全球性科學的研究,單一學科、傳統手段與方法已無能為力,而GIS對此則大有可為:首先,有全球性的資源與環境大容量資料庫;其次是綜合了各有關學科專家的智慧;第三,有先進的信息網路支持,可將在物理上離散的各地資料庫、模型庫聯系起來共享;第四,處理數據的速度相當快,能在自然過程的形成時間之內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並提出對策。

❽ 生態旅遊景區的解說要遵循哪些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化規劃應該遵循整體性原則,既要考慮景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又要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要考慮景區內外生態環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態化的要求貫穿於景區各項規劃之中。 二、協調共生原則 生態化規劃面對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多元化和組成的多樣性特點。子系統之間及各生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直接影響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景區生態旅遊規劃中堅持共生就是要使各個子系統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資源利用率;協調指保持系統內部各組分、各層次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協調、有序和相對平衡。 三、區域分異原則 不同地區的生態系統有不同的結構、生態過程和功能,規劃的目的也不盡相同,生態化規劃必須在充分研究區域生態要素功能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如森林公園與主題公園,一個偏自然景觀,一個是偏人工景觀,前者注重生態服務功能,後者生態服務功能會少些,社會效應會重些。 四、高效和諧原則 生態化規劃是要建設一個高效和諧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生態規劃要遵守自然、經濟、社會三要素原則,以自然環境為規劃基礎,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人類社會對生態的需求為出發點。

❾ 鄉村旅遊策劃有什麼實用寶典嗎

鄉村旅遊規劃策劃寶典就是掌握鄉村旅遊發展的內涵及規劃重點。前瞻產業研究院在鄉村旅遊規劃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做過詳細探討,以下觀點作為參考:
旅遊產品及重點項目策劃:本部分主要根據鄉村旅遊地的資源、產業、市場等開發基礎,提出項目地的產品設計思路,構建休閑、觀光、度假產品體系,完成重點項目的設計構想。
(2)土地利用協調規劃:本部分主要對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進行統籌安排,合理確定建設用地面積和布局,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對敏感地塊的用地指標進行控制,明確鄉村未來的用地發展方向。
(3)基礎設施規劃:包括給排水、供電系統、道路系統、燃氣系統、電訊系統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基礎設施規劃要求各項指標能夠滿足鄉村原著居民和未來旅遊發展後的遊客需求,規劃方法和規劃程序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准規范進行。
(4)環境保護與環衛設施規劃:本部分規劃是通過對鄉村環境的保護和培育,實現鄉村整治。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明確保護目標,合理規劃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公共廁所等環衛設施,落實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固體廢棄物、雜訊等各類污染源控制指標,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
(5)鄉村遺產保護及風貌控制規劃:鄉村遺產保護規劃主要對鄉村地區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構築物、服飾、景觀等物質實體和民歌、舞蹈、手工藝、傳說等非物質體制定保護計劃,實施保護措施。鄉村旅遊規劃應重視編制風貌控制規劃,通過建築風貌的協調規劃,保護鄉村景觀和特色建築,維護鄉村意象,充分展示鄉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統一建築風格,突出整體性,避免雜亂無章。
(6)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是對鄉村地區的植物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在綠地系統規劃中,植物配置上應多採用鄉土樹種,力求打造自然隨意、注重總體、色彩成片、單樹成景的綠地景觀,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綠色環境。

❿ 農家生態旅遊區的環境監測系統的建立有哪些主要步驟

對農家生態旅遊建立環境監測系統,是一項龐大的工作,僅僅依靠專門機構的專業人員遠遠不夠,應集眾人之力,共同對環境進行監測。環境監測系統的運作宜採用工作坊形式,即以專業機構為核心,取得被監測地的合作與協助,邀請相關單位、院校、機構共同參與,並將當地居民甚至旅遊者吸收進來,採取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集思廣益,達成共識,縮短規劃與應用之間的距離,使之發揮切實的作用。建立生態旅遊環境監測系統,需要三個步驟:

(1)資料搜集與整合。搜集農家生態旅遊地的相關資料及環境監測相關文獻,分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兩大類。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用以規劃未來各項環境因子監測的詳細對象、地點、范圍、時間及方式,並確定環境監測所需要的各種軟、硬設備。

(2)建立環境資源的數字化監測信息系統。包括自然人文景觀查詢系統、觀光旅遊行程規劃系統、旅遊區深度導覽系統、區內稀有動植物查詢系統、農林災害查報系統、道路測修系統等,供政府決策和執行人員、科研及教學單位、旅遊者共享。

(3)完成監測系統。研究人員確定了環境因子、監測對象及方式、監測時間及區域,並設置了監測軟硬體設施後,建立景觀監測信息系統,在GIS、GPS及其他數字化技術的輔助下對信息系統的資料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解決問題。

以上過程循環進行,構成一個動態系統,並以研討會、座談會的形式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同時吸納公眾的參與。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