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鄉村旅遊指導
Ⅰ 如何提高紅色旅遊景點的經濟效益
淺談周山紅色旅遊發展經濟效益;一、背景;周山,全稱周佳山或周家山,位於福鼎市東北部的佳陽;周山鄉村旅遊區核心區是周山村和西坑村為核心的區塊;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三、原則;1、體現特色;以保護好現存風景資源為前提,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突;2、休閑體驗;景區建設緊扣休閑度假的發展方向,在景觀營造和服務;3、就地取材;開發
淺談周山紅色旅遊發展經濟效益
一、背景
周山,全稱周佳山或周家山,位於福鼎市東北部的佳陽鄉,距城關28公里,坐落於閩浙交界的天湖山下,西北與「世界礬都」浙江蒼南礬山鎮接壤,東北與蒼南馬站鎮為鄰。周佳山因周姓族人聚居於此而得名,系閩浙邊界千年歷史文化名村,素有「進士村、秀才村」、「邊界延安」、邊界「紅色堡壘」、「南國牡丹之鄉」等美譽,是「福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小記者福鼎實踐基地」。
周山鄉村旅遊區核心區是周山村和西坑村為核心的區塊。景區距縣城車程28公里,交通較為便利,旅遊資源相對豐富,是福鼎市鄉村旅遊發展的優先開發項目,是福鼎市環太姥山旅遊帶的重要節點。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方針,貫徹休閑度假與觀光相結合的規劃理念,通過對景點的整理修繕和重新設計以及旅遊活動項目和服務設施的建設,讓遊人多方位、多層面地接觸周佳山,體驗牡丹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獲得愉悅身心的旅遊體驗,把周山鄉村游打造成為閩浙交界地區的鄉村旅遊知名品牌。同時,充分考慮投資方企業經營的機會和風險,以費用——效益理念為基點,讓投資方的投入產出比達到最佳,幫助政府達到招商引資的目標,促進周山鄉村游迅速啟動,快速發展。
三、原則
1、體現特色
以保護好現存風景資源為前提,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突出「鄉村旅遊」的個性特色。在尊重歷史傳統的基礎上,以概括性、藝術性的手法,加工提煉牡丹特色文化,再賦予時代的新內容,創造一個富有個性魅力的文化鄉村窗口的形象。
2、休閑體驗
景區建設緊扣休閑度假的發展方向,在景觀營造和服務設施配置中,以鄉村休閑度假為主導功能,融入鄉村旅遊活動的開展和旅遊項目的體驗。
3、就地取材
開發中充分利用當地建材,不求華麗,不求排場,但求質朴、韻味、自然。廣場、園路、坡坎的鋪砌、美化亦提倡逐步完善。以地方化和低成本原則為核心,由骨至肉有序開發,滾動發展。
4、美化環境
堅持綠化先行,加強自然生態、水土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原則,盡量依山就勢進行景觀設計。同時,重點做好周山村和西坑村的環境整理,把旅遊區建成一個旅遊功能設施較為完善的旅遊村。
四、范圍與期限
1、范圍
工作范圍集中於近期開發目標中的「周佳山古村落旅遊核心區和西坑古村落生態休閑區」,具體為周山行政村管轄的周山自然村和西坑自然村所轄范圍,面積約31.04公頃。
2、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5-2018年;遠期2019-2020年。
五、依據
《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農家樂經營服務規范》、《旅遊規劃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旅遊發展規劃管理辦法》;《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等指導文件和法律法規。
《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福鼎市旅遊發展規劃》、《福鼎市城市總體規劃》、《周山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和其它有關規劃等。
六、目標
規劃區以「歷史文化、牡丹文化、紅色文化」為靈魂,實施旅遊扶貧戰略,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功能,延長遊客的逗留時間,提升整體經濟效益,把周山鄉村旅遊區建設成環太姥山旅遊帶上的一顆新星、在閩浙邊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綠、古」相融合的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和國家3A級旅遊區。近期2015年遊客量達到8萬人次,遠期2020年遊客量達到20萬人次。
基礎概況
一、文物古跡
周山千年的歲月積淀,呈現出周族的榮光和生生不息的文脈。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乾隆皇帝、宰相蔡新、刑部尚書孫希旦、四庫全書編撰者陳科捷、翰林院侍讀學士阿肅、大理寺卿藍應元題匾、溫州知府張慎和、福寧府郡守李拔等重要題匾。乾隆皇帝御賜「牡丹」、精巧的「木雕、石雕、磚雕」、明清「書法、詩詞、繪畫」 、清代石獅欄桿、明清古墓等。
傳統建築有周氏宗祠、明清古戲台、古戲台、土地宮、明清古民居、古代水渠等。
二、生態環境
周山的祖先注重風水,也注重樹木的種植和保護,在周氏家譜「族訓規則」中規定:「??周圍樹木,原以培護闔族風水,如敢盜砍強伐者,雖一枝之微,必從重懲治」。所以,使得現在的周山綠樹成蔭,古樹名木眾多。周山的古樹主要有:千年古樟樹、西坑古樹群、後門山楓樹林等。
四、革命傳統
周山是閩浙邊界紅土地,鼎平革命的發祥地。20世紀三十年代,閩東革命迅速發展。1933起,在本村周建生、周欽明、周廣達、周招黨等進步青年的推動下,周山也融進了革命浪潮中。為進一步開展閩浙邊革命斗爭,閩東特委於1935年6月在周山成立中共鼎平縣委(轄今福鼎、平陽、蒼南一帶),周建生擔任委員。同年,上東區蘇維埃政府也在周山成立,組織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1936年初,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的領導下挺進鼎平地區,革命力量不斷壯大。懾於形勢的發展,國民黨八十師曾在周山建起炮台長期駐扎清剿,共有87戶人家113間民房先後被燒毀,周山根據地人民慘遭嚴重摧殘。戰火紛飛,周山革命先輩,繼續奮戰在閩浙邊區,為中國革命作出偉大貢獻。
Ⅱ 生態美理論對於農家生態旅遊有何指導意義
由生態美的特點和實質可知,生態美是人與自然界關系和諧的體現,它存在於環境的整體感受里,旅遊者感知的不僅僅是外在的顏色、形態等直觀形式,還切身融入到了自然環境之中,深刻體會了包含著與生命存在密切相關的生態規律和道德規范的內容,感悟到了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生態美為農村生態旅遊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了直觀的尺度和導向,生態美的開發對提高鄉村人的生活質量,推進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提供了途徑,對傳播生態文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動的手段和形式,生態美的環境有助於促進人的生態價值觀、強化人的生態倫理觀,提高人們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自覺性。在旅遊區的規劃中,生物景觀要盡可能保持其原始風貌,盡可能減少人工修飾成分,讓旅遊者充分享受原生態美;同時,加強旅遊者的環保意識,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盡量減少遊客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Ⅲ 為什麼生態旅遊需要生態旅遊環境理論的指導
因為生態旅遊的性質、目標決定必須以生態環境理論作為指導。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回生答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生態旅遊的內涵應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二是要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