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周邊游
1. 獲嘉周邊旅遊哪裡好玩
嘉縣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3°′42″~113°44′20″,北緯35°9′34″~35°15′37″。獲嘉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東至新鄉市15公里,西鄰焦作30公里,是中原經濟區新、焦、濟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2014年,獲嘉縣域面積473平方公里,轄8鎮3鄉,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19個行政村,其中,獲嘉縣城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2012年獲嘉縣總人口43萬人。
[1] 獲嘉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986-2004 年年均氣溫14.6°C ,年均無 霜期 221.2 天,年均降雨量557.2 毫米,年均降雪日14.1 天,年均日照2058.4 小時。獲嘉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鐵礦、鋁土和煤等。獲嘉縣風景名勝有同盟山、武王廟,獲嘉縣特產有獲嘉大白菜、黑豆、餄餎條等。
2010年,獲嘉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4535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119971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291206萬元,增長9%;第三產業123358萬元,增長10.7%。公路客貨運周轉量增長33.3%,超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24.6個百分點。[2]
2. 獲嘉的遺跡武王廟作文按游覽順序來
河南新鄉的旅遊景點
比干廟
位於新鄉市東北20公里處,是我國第一忠臣殷太師比乾的墓冢和祠廟,有「天下第一廟」之稱,佔地4.4萬平方米。是天下旅客和林氏兒女觀光和祭藹的聖地。現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林氏尋根拜祖
全球林氏華人每年一次的尋根拜祖活動在比干廟舉行。
萬畝刺槐林
位於延津縣國家級森林公園內,五、六月份這里簡直是花的世界、香的海洋,是一處自然生態游勝地。
系馬槐
位於陳橋鄉的東岳廟大殿前東側,樹高三米有餘,樹圍5.4米。傳說當年趙匡胤曾在這珠樹上栓過馬,老樹是歷史的見證
京華園潑水節
每年七月份舉行傣族吉祥的潑水節。使遊客在中原大地也能領略到邊遠山區的民族風情
潞王陵
位於新鄉市北郊十三里處的風凰山腳下,是我國保存現狀最好、佔地面積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黃河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鄉市東北25公里處,佔地12萬畝,保留著華北平原原始的自然風貌。是華北平原最大的一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青龍湖景區
位於新鄉市封丘縣的曹崗鄉,總佔地6000餘畝,是河南、山東沿黃流域最大的一處自然湖,歷經二百多年未曾乾涸過,素以清靜淡雅著稱。
同盟山武王廟
位於新鄉市西17公里處的獲嘉縣彥當村。同盟山是武王與八百諸侯在此同盟誓師,共伐商紂的會盟地。武王廟建在同盟山上。為省級文保單位。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位於新鄉市封丘縣的陳橋鎮,因趙匡胤在此舉行兵變,又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江山,可謂一方名勝。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百泉風景區
位於輝縣市西北2公里處,是河南省最大,保護最完好,集南北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古園林建築群。祠廟殿堂,金碧輝煌;亭台樓閣,星羅棋布;小橋石徑,匠心獨具,被譽為「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百泉的秀山麗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引來了歷代文人墨客,名流學士到此游覽隱居,留下了許多贊譽百泉的詩歌散文、碑碣、石刻。
石門風景區
位於輝縣市西北25公里處的石門溝內,因溝口兩山對峙如門而得名。荒古自然的石門景區,有著泰山的巍峨,黃山的秀麗,嵩山的挺拔,華山的險峻。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八里溝大瀑布、太行山獼猴保護區、三龕、三潭、石門湖、老爺頂、西蓮寺等景點。這里薈萃了太行山水之精華,集奇、險、峻、秀、幽於一谷,園林專家稱此為「亞洲一絕」。
白雲寺風景區
位於輝縣市西30公里的白鹿山腳下,境內林木茂密,翠竹蔥蘢,名木古樹,濃蔭蔽日;古塔寺院,金碧輝煌,環境幽雅,景色宜人。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自古即為探古尋幽,旅遊避暑之勝地。主要景點有:唐白果樹、普照大禪師石塔、風水塔、五百羅漢碑、金沙銀沙泉、徽公塔等。
寶泉風景區
位於輝縣市西北60公里處的寶泉溝內,其山勢險峻,溝壑縱橫;奇峰怪石,造像逼真,山泉瀑布如白帳飄落;谷深幽靜,變幻莫測;諸景薈萃,景觀迷人。是一處水上游樂、溝內探勝、環境優美、游覽避暑的人間仙境。主要景點有:寶泉湖、龍王廟、二龍戲珠、潭頭瀑布、西溝四級瀑、西溝水簾等。
萬仙山風景區
位於輝縣市西北55公里的太行山腹地。境內有四大雲梯、四大洞穴、四大仙潭、四大奇景,紅岩絕壁大峽谷堪稱國內一絕。這里峰奇嶺峻,潭長漳深,洞奇林密,氣候宜人,被譽為「太行明珠」、「華夏奇觀」,是一處難得的游覽避暑勝地和影視創作、寫生繪畫基地。
齊王寨景區
位於輝縣市三郊口鄉境內,西鄰山西陵川縣,西北毗鄰山西壺關縣,亦稱「兩省三縣交匯處」,距輝縣市區45公里,輝陵公路貫穿其境,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景區內高山聳立,峰巒疊嶂,陡岩絕壁,峽谷幽深,山泉溪流,怪石嶙峋,植被茂密,林果遍地,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最高海拔1654米。登山俯視,北觀群山起伏,南視黃河金帶,東望層林盡染,西矚秀雲飄渺,如臨人間仙境。
參考資料: http://www.ziyouyou.com/自由游
3. 獲嘉的歷史,人文,及旅遊
獲嘉,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西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縣境東連新鄉縣,南接原陽縣,西鄰武陟縣、修武縣二縣,北與輝縣市隔大沙河相望,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獲嘉歷史
傳說時代(約公元前2070年以前)人們生存的地球形成於46億年以前,之後的10億年內地球上有了生命。800餘萬年前,人類直接的祖先——臘瑪古猿誕生。170萬年前,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誕生。80萬年前,境內有人類活動,且已開始直立行走。50萬年前,境內人們已經懂得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10萬年前,境內人們完成了向智人的過渡,逐漸由猿人向現代人進化。
石器時代,境內人們打制的石器由簡單、粗大向規整、細小發展,種類也不斷增多,學會了取火、用火,開始使用犁耕技術,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均大有增加。約從公元前(以下簡稱為前)6000年開始,境內的農耕、畜牧比漁、獵、采擷變得更為重要,從東張巨、大清、羊二庄等地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的灰坑、土坑墓、紅燒土和大量陶片、石器,表明當時社會已走向新的文明。前2600~前2070年,三皇五帝時代中的神農炎帝為發明醫葯而遍嘗百草,在境內留有他的足跡,後人為紀念他,在今馮庄鎮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農廟」(現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殘碑一通)。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縣境,屬夏部落管理。境內人民積極參與治理為害多年的洪水(蘇章營村,今存有群眾為紀念堯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堯舜禹三元宮」,今名「堯舜禹紀念館」)。全國分為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共九州,縣境屬冀州,稱寧邑。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縣境稱寧邑,屬冀州。從境內東張巨遺址發掘的石斧、石鏟、帶齒蚌鐮、骨簪、骨錐、大鹿角、動物牙齒化石等文物來看,當時境內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發懷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領八百諸侯在孟津北面渡過黃河來到境域(當時的寧邑,今獲嘉縣)。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說這是「天潤我軍」,武王遂命令全軍駐兵於寧邑「修兵練武」,為滅商作準備。在大戰前夕,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在今縣城東北2.5公里處讓士兵積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丘上設壇盟誓,為「牧野大戰」取得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歷史上稱此丘為中華第一壇,後人稱此丘為「同盟山」,並在山上修建武王廟,以示紀念,此廟為周朝第一廟(全國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武王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軍隊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為紀念在「寧」修兵練武,遂更「寧」為「修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並把其分管區域設為邶、衛、鄘三個小諸侯國,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境域屬鄘國,後屬凡國。前1038年,「三監叛亂」被平後,遂撤「三監」並為衛,封武王弟康叔為衛侯,境域屬衛國。前1035年,周朝進入「成康之治」的強盛時期,境域內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當地民間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產生了大量的歌謠並且廣為流傳,以致於到了春秋能吸引大聖人孔子游歷衛地,並將流傳於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謠收集編入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其中《鄘風》篇中的詩歌就直接產生於境域廣大地區的民間。前841年,各諸侯國推舉共國(今輝縣市)國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稱「共和元年」,境內開始使用確切紀年。前827年後的「宣王中興」時期,施行「不藉千畝」,廢除藉田典禮,境內農業得到發展,冶銅和銅制器具在境域先後出現。
東周(前770~前221)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初,境域稱寧邑,屬衛國。衛武公(衛康叔10世孫)任衛國的國君時期(前770~前757),將其子季亹(為寧姓的受姓始祖,張巨鄉李村東北角有季亹墓,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封到境域內的邑治(今徐營鎮宣陽驛村),食采於寧。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於蔡丘(今蘭考、民權之間),制定修築黃河堤防盟約,由武陟經獲嘉、新鄉、延津到封丘的黃河堤防築成(今縣境南部有其遺址,舊志稱其為古陽堤、太行堤,西自張堤村,經梁堤、固縣、古牆、忠義、亢村、劉固堤、郭堤、山頭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將陽樊、原、攢茅之田賜給晉文公,包括修武(今獲嘉),通稱南陽(今南陽屯村有其遺址),屬晉國。楚國有個大夫叫伯賁,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就把晉的南部苗邑(即世傳的「苗庄王城」,今張巨村西的齊州故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封給賁皇作食邑,陳庄就是苗庄王的花園。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南遷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學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時稱晉國南陽的南陽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間孔子在境域活動約五、六年之久,居住在衛國賢大夫籧伯玉退隱時的居住地(今巨柏村)。當孔子在衛國不能展其志,便帶其部分弟子從獲嘉出發,順驛道沿黃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處(今亢村),其弟子陳亢病卒於此,其村名遂改為亢村。前570年,晉大夫祁黃羊,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薦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陽令,境內傳為佳話。戰國前期,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境域屬魏。期間,各諸侯國連年爭霸,最後出現「戰國七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壯大自身實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間對《詩》、《書》、《易》、《禮》、《春秋》皆為之註疏,並為《詩》作序,在《禮》中著有「禮儀喪服」,與冉雍等合著《論語》一書。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今鄧庄村有其陵墓,城內新華小學對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寧氏族中寧贏、寧子、寧跪、寧靜、寧俞、寧相、寧殖、寧喜皆為大夫,寧戚則被齊桓公拜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陽於秦,境域仍名南陽,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境域時稱修武縣,隸屬於三川郡(今洛陽市東北)衛州(今衛輝市)。前215年,秦王朝對戰國時期各國分管的黃河堤防進行統一治理,「決(疏)通川防,夷(鏟)去險陰」,境內的黃河堤被建成馳道。前214年,境內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發北疆去修築萬里長城。
西漢(前206~25) 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郡,郡統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並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並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地群眾為他建廟並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並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後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餄餎條的創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縣張固城村)東北築新樂城(原新鄉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後,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後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市內老新鄉縣城),治今新鄉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首尾兩字「新」、「鄉」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河、黃河相接,南通餘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於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4家為鄰,5家為保,並規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於812年生於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河暢通,農業、水利和漕運事業進一步發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於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治域內由戰爭留下的創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築城建社,創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並入新鄉縣,三年後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庄鎮古牆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飢」,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飢」,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徵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佔了15個,出現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於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於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築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蘊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餘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牆改為長方形的磚砌牆,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迴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並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雲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庄陳恆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鎮)鄧庄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台、票房等建築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庄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於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旅遊資源
3000年前,武王伐紂會盟諸侯於此誓師,謀成牧野之戰,奠定周朝之基。有武王廟(即同盟山)2000年前,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武帝討伐,平息叛亂,獲呂嘉首級,逐以其地置縣,名「獲嘉」。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
毗鄰南太行八里溝旅遊區10公里,距離國家地質公園焦作雲台山風景區30公里。
1.武王廟
同盟山、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前八百諸侯於此設壇誓師而得名。現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聖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鍾鼓樓、太公校閱台、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跡。
2.獲嘉餄餎條
傳說是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德才俱佳,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面,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
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麵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獲嘉餄餎條由是留名。流傳到民間的餄餎條雖然用料簡單了許多,不過倒真的是由祛風避寒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餄餎條會吃得身子暖呼呼的,要是就著大蒜再放點辣椒,保准會讓你吃的通身冒汗,舒舒坦坦。
獲嘉餄餎條因其味道鮮美,好吃不貴,成為聞名全國的食品。
3.十月物資交流大會
大會圖片[8]
獲嘉縣十月物資交流大會,始於明朝嘉靖七年,由最初的祭祀廟會逐漸演變而來,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八到十八日舉辦,會期十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剛開始,各種物品還比較奇缺,平時買不到的生活用品,在大會上都能買的到,周圍四區八縣的人們潮水般湧向大會,對獲嘉縣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獲嘉人民文化生活。
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十月大會物資交流的功能已經被逐漸淡化, 但是它依然是每一個獲嘉人心中的無可替代的盛會。
。
4. 平原農業縣獲嘉發展旅遊的4個「什麼」
一、發展旅遊為什麼? 也許我們獲嘉的領導、幹部都有這樣的疑問。實際上走到今天,發展旅遊在全國特別是旅遊發達地區包括河南旅遊發展紅火的地區,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象我們這樣的地區,對「發展旅遊為什麼」的問題並不是很清楚。 那麼,獲嘉為什麼要發展旅遊? 站在區域文明、縣域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認識,我們發展旅遊的有這樣幾個理由: 1、發展旅遊就是進一步開放 對外開放是是一個地區走向文明的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現在獲嘉開放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心裡應該有一本帳。在我們獲嘉,能夠暢開大門迎接發達地區的客商,讓他到我們獲嘉隨便任何一個地方去看嗎?昨天我們走過的村莊,絕大多數村莊都不具有現代文明村莊的標志。街道,還依然是我們過去的老樣子,院子裡面很乾凈,門樓很漂亮,但是街道臟乎乎的,什麼東西都掃到街道外面。這就不具備旅遊開放,不具備開放地區的環境條件、衛生條件、文明條件,它反映出的是文明意識的不具備。 發展旅遊恰恰是在這方面提升每一個公民的一種公共意識。它不再以有形的院門、或無形的區域的村界、鎮界、鄉界、縣界來隔離,它是一個開放的,向全省全國全世界人開放的空間。發展旅遊就是讓我們獲嘉真正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你只要去發展旅遊,什麼東西都做到了,不必遮掩。不發展旅遊,你就做不到。因為旅遊就是一個印象,是一個感受,你這個地方不好,遊客就不願再來。你的地方臟、亂、差,遊客印象差,他就不來。所以發展旅遊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開放事業。 2、發展旅遊就是為了調整產業結構 獲嘉是個農業大縣,將近45萬畝的基本農田,我們的工業達到16.7億,我們整個的總產值是47.4億。從工業發展這個比例來講,我們還是個農業縣。那麼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間,受到了國家土地宏限的制約,如何去發展我們的產業,我們得大量去招商。將來我們在產業結構發展上調整和提升中間如何去把握?從現在全國包括我們河南省成功的經驗,包括那些貧困縣、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旅遊帶動產業的調整的提升,有成功的經驗。關於這點我會在後面細講。 3、發展旅遊促進小城鎮建設的新農村建設 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建設如果不從旅遊的角度去發展,很容易把我們的城鄉做成千村千鎮千城一面。國家建設部門在這方面中間制約性的東西太弱。我國現在扒完了城市扒縣城,扒完了縣城扒鄉鎮,扒完了鄉鎮扒村莊。許多專家都指出,現在的城鄉現代化建設正在毀滅有價值的有型文化遺產,使中國城鄉喪失中國元素。實際上,這是歷史傳下來的中國傳統。一個朝代,接一個朝代,對有型的東西我們不斷在拋棄。但是今天,我們不能再拋棄,再拋棄我們就再沒有了。只要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有多少中國傳統的有形東西在使用?這是中華文明的悲劇。而發展旅遊恰恰是要保留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尤其是在我們河南,在我們中原這些地區。所以說,促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如果我們把旅遊帶進去,我們就能夠做出特色來,中原文化的特色,我們獲嘉的特色。我們有這么厚重的文化遺產,我們在這方面有足夠的文章做,不需要去到哪個地方發掘。所以我們說,就是發展旅遊促進小城鎮建設的新農村建設。 4、發展旅遊就是抓文化建設 現在都在講,社會文化發展的時候到最後,競爭力強弱是什麼競爭呢?是文化競爭!不是企業,不是經濟,是真正文化的競爭,軟實力的競爭是現在社會最關鍵的。我們國家已經把它提到非常高的高度。那麼,我們獲嘉在整個工業化的進程中,要依託我們豐厚文化的積淀,做好文化,把整個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統籌做起來。這本身就是在發揮我們的優勢。 所以,我在這裡面講為什麼發展旅遊,給你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祖先留的這個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有足夠的理由發展旅遊。 二、現代旅遊發展趨勢是什麼? 如果我們下決心做旅遊,就應該清楚我們面臨的旅遊是什麼樣的發展趨勢。現代旅遊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由初級觀光性旅遊向休閑旅遊的轉變。我們獲嘉發展旅遊的條件正好可以與這個趨勢同步。可以大力發展以體驗為主題的休閑旅遊和深度觀光旅遊。 二是旅遊開發由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型轉變。過去我們說我們縣沒有什麼資源,不能發展旅遊,從現在的趨勢來看不是了。現在的趨勢是,誰擁有市場,誰就可以在旅遊開發時做到「無中生有」,「弄虛作假」,不需要資源照樣能發展,不需要高級別的資源照樣能發展高水平的旅遊業。深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深圳的資源在全國來評價來講,整個城市的資源評價不超過三級(省級),但是它做出了五級(世界級)的旅遊產業。為什麼?就是因為它距市場太近了,它緊靠著最發達的一些城市。它靠創意來發展旅遊。它的發展優勢不再是資源,而是市場。誰靠近市場,誰就有優勢。 三是從單一景區的開發向旅遊的集群發展轉變。過去的旅遊開發是先開發一個景區,然後把它做起來了,其它東西做不做反正都跟著走,完全順其發展。現在已經不是。現在再走當年像2000年雲台山的那個路已經很難了。把一個景區做好,然後一打廣告就轟起來了。現在這樣做已經很難了,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地方。我們現在發展旅遊產業是綜合考慮,要從產業集群的角度把整個景區的要素產業全部集中打造,這樣才能集體形成一種產業經濟,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趨勢,是我們能夠利用的趨勢。 四是市場推廣從賣資源賣產品向賣文化賣服務轉變。當前在我國我省,擁有好的旅遊資源,好的旅遊產品卻賣不出好的價錢,開不出好的市場,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為什麼?就因為這是趨勢,是消費者心理的趨勢,是旅遊者心理的趨勢。現在旅遊賣的就是文化,就是賣服務,文化和服務已成為旅遊產品最重要的部分。
三、發展旅遊我們獲嘉有什麼? 1、我們有文化旅遊資源 我們山水的並不是完全自然的,比如400畝水面、那是人造的湖,我們以後要打造的很多景區景點都是依託人文旅遊資源。獲嘉擁有的文化旅遊資源包括:(1)同盟山、同盟文化。它們是我們的核心資源。(2)400畝的人工湖。符合於休閑產業發展。(3)陳家花園。它是一個社農的項目。要從花木的種植面積,計劃做10萬畝,得有規模。同步進行,發展旅遊促進花木業發展,農業發展。(4)共產主義渠。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很大,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中間,這是很有價值的。(5)狐狸園。可以按照旅遊的方式來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名人故居,還有一些寺廟,還有一些無型的資產,如木版年畫這此都可以成為我們旅遊創新的最重要的資源。 2、我們有客源市場的區位優勢 1小時車程是我們標準的旅遊一級市場。在1小時車程半徑市場區域內,有4個省轄城市,17個縣級城市;2小時車程內,有11個省轄城市,有50多個縣級城市,而且這50多個縣都河南經濟最發達的縣。 3、我們有產業發展的後發優勢。 (1)借大勢。現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遊立省」戰略,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旅遊的形勢,發展旅遊可獲得政策上的支持。(2)借經驗。前人在發展旅遊上的成功的、失敗的經驗教訓都可以供我們借鑒,使我們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3)借市場。我們可以利用區位優勢,利用其他旅遊地已開發的客源市場,我們可以做過境旅遊,也可以作短程目的地旅遊,這是後發優勢所具有的。(4)借資源。借資金和借人才。現在吸引投資比過去要容易的多,在河南經過近20年旅遊教育的發展和旅遊產業發展實業人才的培養,人才已經積累了一批,包括後備人才,現在河南省包括大專以上的旅遊在校生達2萬多人(十幾年前全部旅遊專業在校生只有1000多人)。
四、發展旅遊我們做什麼? 1、做動力產業。旅遊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在今天來講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再是孤立的,都具有關聯性。而旅遊它的關聯性非常強。突出的表現在發展旅遊可以直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這種推動一個是可以介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像第一產業,旅遊在我們這個縣可以以推動花木種植業快速發展。現在我們3000畝花卉,如果我們發展旅遊了,那麼就給花木業發展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動力。同時也為我們特色種植業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發展。水面做好400畝出來的,水產業可以出來。第二產業,現在獲嘉的工業以化工、機械、紡織、造紙、電子為主,其中有三個是重污染行業。如果發展旅遊,就必須注重生態和環保,就促進輕污染、無污染工業項目的引進發展。包括一些直接可以進入的食品工業、旅遊產品生產、旅遊設備製造等項目,都可以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是三產的先導產業。上旅遊速度最快,直接可以帶動餐飲、住宿、娛樂、商業、文化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2、做支柱產業。獲嘉旅遊業能否成為獲嘉縣的支柱產業?我認為可以。獲嘉可發展三個板塊旅遊業經濟點,一是景區景點。獲嘉可建成綜合性旅遊景區至少3個,可以做出來的景點8-12個,這樣的規模在3-5年以後收入可以直接達到億元以上。二是旅遊要素產業。獲嘉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產業上百個,旅遊產業直接收益也會達到上億。三是旅遊商品和設備生產企業。包括旅遊紀念品、土物產品加工、旅遊用品、旅遊設備製造等工業和手工業,應著手發展出來一批。 按照4.5 : 4.5 : 1的比例,3-5年後,獲嘉旅遊業的總收入可達3-4億。按旅遊作為支柱產業所佔GDP的最低比例5%計算,那麼我們只需要旅遊總收入達到3.7億元,就完全有可能達到支柱產業的標准。因此,獲嘉旅遊成為支柱產業是有希望、有條件,有市場優勢的。 3、做創意產業。發展旅遊如何做產品?缺少世界級旅遊資源的地區,同樣能做大旅遊業,靠的就是創意。今天的旅遊就是創意為王。有了創意,平庸的資源也可以做出一個頂級的產品。旅遊就是個創意產業。策劃階段要突出創意,規劃階段依靠創意設計產品,開發建設階段更是離不開創意製造,市場推廣也要靠創意包裝。創意景區、創意服務、創意形象。創意商品。 總之,獲嘉的旅遊不是不能做,也不是簡單的小做,而是真正能夠做大,因為我們有十分有利的旅遊發展新趨勢,我們還有好的資源,有壟斷性的同盟文化這個獨占資源,更有市場優勢、區位優勢。我們一定可以把旅遊業做起來。
5. 獲嘉自駕游去輝縣哪個免費景區比較好
如果去免費的景點,我建議去輝縣市的西溝村,西溝村的景色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