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精準扶貧與鄉村旅遊
Ⅰ 作文搞好精準扶貧,建設美麗鄉村作文
在教場村,史書娥查看了教場小學的建設情況,向教場小學捐贈了一批內圖書,並叮囑老師們容要充分利用暑假調整身心,學習研修,不斷進步提升,同時做好學生暑期安全工作。
史書娥還從市人民醫院、省眼科醫院帶來義診分隊,為教場村村民開展義診活動,並向村裡捐贈了一批體育器材、文娛器材和醫療器械。就該村扶貧工作,史書娥強調,要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切實做好扶貧工作,通過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的文化素質,帶動全縣貧困村的脫貧工作。
在梁村,史書娥強調,要按照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要求,強化規劃引導,採取多種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業發展,建設富有特色的美麗鄉村。
Ⅱ 全精準扶貧乾的最好14個省市是哪
貴州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河北省,天津市,安回徽省,四川省,答陝西省,福建省,重慶市,江蘇省,浙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北京市,江西省,雲南省,山東省,遼寧省,上海市,廣東省,海南省,甘肅省,全精準扶貧乾的最好14個省市是107。
Ⅲ 如何利用精準扶貧政策推進鄉村旅遊
轉變傳統的以發放扶貧款項為主的「救濟式」扶貧,以旅遊開發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村落及村民的特徵,創新扶貧方式,制定不同的旅遊扶貧手段,實行精準化扶貧。根據村民的能力和發展旅遊的意願,將村民分成三類。通過鄉村旅遊扶貧,將為鄉村提供多種種創業類型和就業崗位,開發8種分紅收益,輻射多個村落,對全縣的鄉村旅遊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Ⅳ 最好的精準扶貧就是發展旅遊業嗎
不一定,但是如果當地的環境適合的話,發展旅遊業確實能做到精準扶貧。
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按國際極端貧困人口標准,我國目前仍有4%左右的貧困人口。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等千差萬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讓那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最適合的方式和路徑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旅遊扶貧是全國旅遊界積極參與國家行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和推進機制,本著「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旅遊業界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歷史性工程中來。政策內容應包括資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訓等,推動機制應包括社會動員、獎勵和激勵、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通過系統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把旅遊扶貧做得更加精準、扎實、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了2015年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取了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旅遊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廣泛動員力量、擴大社會參與、組織開展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切實把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Ⅳ 精準扶貧國家怎麼做
一是堅持方針。精確幫扶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重在從「人」「錢」兩個方面細化方式,確保幫扶措施和效果落實到戶、到人。
二是到村到戶。要做到「六個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結對幫扶到村到戶。真正把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含量釋放出來。
三是因戶施策。通過進村入戶,分析掌握致貧原因,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幫助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四是資金到戶。在產業發展上,可以推行遂寧市船山區唐春村的專項財政資金變農戶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過現金、實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補到戶;在住房建設上,可以推行南江縣農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補助資金可以直補到人;對讀中、高職學生的生活補貼、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學的資助費用,可通過「一卡通」等方式直補到受助家庭;異地扶貧搬遷、鄉村旅遊發展等項目補助資金可以直接向扶貧對象發放。
五是幹部幫扶。幹部幫扶應採取群眾「點菜」、政府「下廚」方式,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發展實際的扶貧規劃,明確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並落實嚴格的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Ⅵ 旅遊精準扶貧與傳統旅遊扶貧有什麼區別
不一定,但是如果當地的環境適合的話,發展旅遊業確實能做到精準扶貧。 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幫助那些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對我國旅遊界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即要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在促進我國鄉村經濟轉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發展鄉村旅遊一直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我國鄉村經濟和旅遊業多年的發展經驗充分證明,鄉村旅遊在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家庭脫貧致富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長期的旅遊產業發展實踐中,我們也創造了許多成功的旅遊扶貧模式和經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指向性、目標性更加明確的工作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用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案來實現。 一是切實貫徹五中全會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創新發展;通過城鄉統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實現協調發展;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綠色發展;通過實施互利共贏的合作戰略,東西聯動、雙向開放,實現開放發展;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等,實現共享發展。要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探討通過發展鄉村旅遊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路徑和模式。 二是堅持讓農民成為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受益主體的原則。鄉村旅遊的投資、管理、經營等有不同的模式和類型,有的是政府主導,有的是企業租賃或買斷經營權,有的是鄉村旅遊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有的是農民自主投資經營。無論鄉村旅遊開發採用哪種模式、誰作為開發主體,農民都應該是鄉村旅遊業發展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發展鄉村旅遊,農民不應該只是出租資源、拿租金的旁觀者,而應該是主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是熟練掌握鄉村旅遊這種「漁」並用其脫貧致富的實踐者。不然「鄉村旅遊扶貧」、「鄉村旅遊致富」就無從談起。 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按國際極端貧困人口標准,我國目前仍有4%左右的貧困人口。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等千差萬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讓那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最適合的方式和路徑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旅遊扶貧是全國旅遊界積極參與國家行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和推進機制,本著「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旅遊業界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歷史性工程中來。政策內容應包括資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訓等,推動機制應包括社會動員、獎勵和激勵、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通過系統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把旅遊扶貧做得更加精準、扎實、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了2015年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取了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旅遊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廣泛動員力量、擴大社會參與、組織開展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切實把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Ⅶ 如何通過鄉村旅遊發展帶動鄉村 旅遊精準扶貧的模式和具體措施
直接與村委聯系不要與相關部門打關系。
Ⅷ 鄉村旅遊能帶動精準扶貧嗎
近年來,恩施州堅持以美麗鄉村為發展平台,帶動當地的精準扶貧。
恩施楓香坡毗鄰恩施城郊,雖有區位之優卻無增收之門,自發展鄉村旅遊之後,修通了循環路,建起了農家樂集群,打造了侗族建築群,組建了農民藝術團,形成了生態茶園景觀帶和「恩施玉露」品牌,成為國家3A級景區。
希望更多地區能實現以旅遊帶動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