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污染

鄉村旅遊污染

發布時間: 2020-12-15 21:56:12

Ⅰ 堅決向污染宣戰 我們必須樹立怎樣的生態文明理念

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觀念。一要樹立正確的平等觀。人類與自然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馬克思說的「自然天生為人,人天生為自然」,閃爍著跨越時空的人類智慧之光,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說到了級致。二要樹立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節約資源,適必有資源枯竭的時候,因此,一定要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著力發展循環經濟。三要樹立節約的消費觀。工業文明時期,人們以為更多的消費就是對經濟發展更大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著名經濟學家布朗認為,「自願地簡化生活或許比其他任何倫理更能協調個人、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各種需求,可緩和爭奪稀少資源而產生的國際沖突。」
其次,要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要加強植被和水土保護,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從而始終把綠色、生態、環保理念貫穿到農業發展的全過程;二是著力發展生態工業。要嚴把市場准入關,堅決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審批,堅決不搞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三是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一定要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遊資源,特別要提倡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把農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發揮旅遊資源的作用,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再次,要著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包含5個「R」:Re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evaluat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us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類,循環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種,保護自然。崇尚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營造綠色生活方式的輿論氛圍,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讓人們懂得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義,引導人們自覺樹立以「綠色、自然、和諧、綠色生活方式的消費習慣;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提倡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二次使用;養成日常生活垃圾分揀處理;提倡使用生態建築、生態建材;倡導生態旅遊,使用綠色食品、再循環食品,不食用野生動植物;提倡使用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徒步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綠色消費、生態消費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習慣、一種時尚。
最後,要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目前包括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國民環境教育制度等等在內的環保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要真正貫徹落實環保制度,關鍵是要落實好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因為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是通過綠色GDP指標體系來強化官員的正確政績觀,把生態政績作為考察幹部政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它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樹立和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僅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社會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那種認為多修幾個廣場、多蓋幾幢標志性建築、抓好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謂政績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就要求做到: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受到嚴懲。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擔負著重要責任,應當是生態的代言人、環境的代言人,從而克服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的政績觀,實現「多贏」,真正擔負起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職能。

Ⅱ 生態旅遊:一種新的旅遊觀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環境污染概述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老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認為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我熱愛地球,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但曾幾何時,人們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大自然的報復讓人類尷尬啞然。梅水溪曾經說過,沒有自然,便沒有人 類,這是世界一大樸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奪自然,征服自然,只會破壞生態系統,咎由自取,使人類瀕於困境。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塵暴,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人們亂捕亂殺,使人類的朋友慘遭塗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就是對捕殺動物後果的最真實的寫照。我們生命的搖籃是地球母親。地球母親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貴的是它有生命,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母親可以供給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親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著它的兒女,我們在地球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幸福地成長。我們為什麼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為地球母親可以供給我們充足的氧氣,可以供給我們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可是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說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顧地球母親的身體,工廠亂排放污水,煙囪冒著濃濃黑煙,亂砍伐森林樹木,亂浪費資源等等。破壞了地球周圍的大氧層,清澈的河水變得混濁,茂密的森林變得狼狽不堪,蔚藍的天空變得灰暗,碧綠的青山變得光禿,泥石流、森林火災、動物絕跡、水源嚴重缺的後乏,一連串的災害接踵而來,已使我們的地球母親難以承受。而我們面臨的確是地球毀滅的現實。我們人類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我們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現在我們已經開始保護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了,比如,我們建起了水力、風力發電站,開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森林,保護水源,節約用水,開始綠化、美化我們的地球了,這是可喜的,這樣可以延長我們地球母親的壽命,使她越來越年輕,身體越來越壯。
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國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確的治理目標。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後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
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於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當工業文明進入20世紀後,它對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對資源的使用走向了濫用,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高度的警惕。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採取了許多措施,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且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今天,提起環境保護,幾乎沒有什麼人會公開反對,但是真正做到自覺長久地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還有許多工作在等待著我們去做。我認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樹立起環保意識,具體地說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繫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

Ⅲ 農家生態旅遊區的水體環境保護有哪些有效方法

農家生態旅遊中水體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有機污染物,造成水體渾濁、觀賞功能降低、生態系統破壞等惡果,具體防治方法有:

(1)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景觀娛樂用水水質標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暫行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

(2)農家生態旅遊地不進行工業項目建設,並嚴格控制周邊地區的工業建設項目,杜絕工業污染源,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生產向農村轉移。

(3)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科學化施用化肥和農葯,降低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積極採取措施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養殖業的污染,發展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葯,發展和推廣生物農葯,保證食物供給的環境安全。

(4)完善排污系統,從「面上」控制水體污染。在農家生態旅遊示範點建設污水治理工程,不僅可以緩解農家生態旅遊區出現的水體污染問題,而且能為廣大農村在改善水體環境方面樹立樣板。農家生態旅遊區應在現有農田灌溉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城市排水系統的經驗,推進灌溉系統和污水系統分流改造工程。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監測達標後再並入農村灌溉系統,這樣才能保障農家生態旅遊區遊客、經營者和當地村民的用水安全,也才能保證這些區域的農產品真正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標准。

(5)推廣生物治理工程,對農戶排水進行處理。由於鄉村聚落分布較散,不可能對各個農家生活污水進行收集集中處理,所以應該針對各家各戶(尤其是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展開「潔源」的治理工作,建議農家經營者建設污水沉降池,通過物理作用凈化生活用水;在沉降池中可以栽種對氮、磷等具有較強吸收作用的濕生植物;而這些植物又可以用於家畜的喂養,建立起一個小型的庭院循環經濟生態系統。

(6)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醒旅遊者不可將垃圾、紙屑等丟入溪流、河水、水渠、井水等水體中。

(7)開展水上游樂項目的農家生態旅遊地,水上游樂船隻應以非機動船為主,盡量不使用動力船。各種水上游樂項目的展開,應以不污染水體為前提。

(8)加強水源涵養林的建設,改善林分結構,不斷提高其水源涵養能力。

Ⅳ 關於保護太湖的建議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秦伯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面臨的問題、原因與建議"

Ⅳ 保護母親湖太湖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秦伯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面臨的問題、原因與建議"

Ⅵ 農家生態旅遊區的空氣環境保護有哪些有效方法

(1)避免引進污染嚴重的企業。旅遊區周圍要劃定保護區范圍,對周圍污染嚴重的廠礦企業,或者取締、搬遷,或者採取治理措施,為旅遊區創造較好的大氣環境。鄉鎮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進行第二產業的招商引資時,要把好項目關,不能為了創造「政績」而給廣大農戶留下污染的後果。

(2)旅遊區范圍內要合理規劃、布局。廁所、污水處理廠、垃圾集中和處理場地等,應建在游覽區、體驗區、野營地、交通道路和住宿農家、餐廳的全年主導風向或旅遊季節主導風向的下風側。停車場在下風側,但應在廁所、污水處理廠、垃圾集中及處理地的上風側,並與游覽區、體驗區、野營地、住宿農家、餐廳等保持相應的空間距離,以減少汽車和灰塵對大氣環境的污染。餐館等飲食服務設施應建在住宿農家、野營地、體驗區和游覽區的下風側。這些布局需要在農家旅遊開發之初就進行整體上、宏觀上的科學規劃。

(3)改變傳統能源結構,採用除塵設備,減少炊煙廢氣污染。一方面要改進燃燒設備,使燃料充分燃燒,減少煙塵等有害物質;另一方面,對燃料要進行選擇和處理,改變燃料結構。在農家旅遊區,要杜絕使用燃煤鍋爐與薪柴燃料,推廣使用天然氣、煤氣和電能作為日常能源供應。對工業和生活用的鍋爐,採用適當的除塵裝置,減少粉塵的排放量。創造條件實行集中供熱,以減少能源浪費。

(4)治理交通污染,合理分佈道路,推廣污染少的交通工具。公路交通,特別是車輛對空氣的影響是沿道路向兩邊擴散的,距離道路近的地方空氣污染相對嚴重,距離道路遠的地方空氣污染相對緩和。因此,在農家生態旅遊點布局時,應與公路有一定距離,最好不要布局在公路沿線;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應遠離交通線路。同時,要求進入旅遊景區的車輛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尾氣排放標准,並安裝除塵裝置,以減少交通工具造成的大氣污染。

(5)杜絕不文明建築施工。建築施工應嚴格審批,對其過程加強管理和管制,減少粉塵的污染。

Ⅶ 農家生態旅遊中面臨哪些方面的污染

(1)水體的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在於,旅遊生活用水水源受到威脅,影響人體健康,版同時影響以水體為主權的旅遊景點的觀賞。

(2)大氣環境的污染。遊人進入旅遊區,汽車排放的尾氣、揚起的煙塵,農家、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3)固體廢物污染。當旅遊活動活躍起來,廢棄物的產生量增加,超過自然界的自凈能力,就會對旅遊區游覽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和危害:影響旅遊區美觀,污染土壤、影響草木花卉生長,污染水體、破壞水景,污染大氣,影響旅遊區環境衛生,滋生病原微生物和病媒昆蟲,傳播疾病。

(4)雜訊污染。旅遊區雜訊的污染源多種多樣,來往機動車輛的停靠聲、鳴笛聲,汽車、摩托車行駛的聲音,導游手持擴音器召集遊客的聲音,不文明遊客的高聲喧嘩,以及旅遊區內商販的大喊大叫等,都給原來相對寧靜的鄉村農家社區帶來了巨大影響。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