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韓城市旅遊文體

韓城市旅遊文體

發布時間: 2020-12-15 20:44:28

❶ 韓城的文化

韓城民間藝術,遠在宋、元時期已初具規模。明清時期,韓城秧歌從「地攤子」走上舞台;南原上的百面鑼鼓和抬芯,聲勢浩大,粗獷壯美;北原上的耍神樓和背芯,奇巧飄灑,別具一格;人們在節日和婚嫁中,用花饃、布玩、刺綉等,傳遞著相互間的美好感情和祝願。民國年間,山西蒲劇和陝西秦腔逐步占據了韓城舞台。韓城解放,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以後,韓城的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間的藝術遺產不斷得到挖掘、整理,社火不只芯子、高蹺、鑼鼓活躍在節日的城鄉,1985年春節,塵封多年的「神樓」重新和群眾見面了。民間手工藝品,通過多次舉辦展覽,得到進一步發展。民間文學創作日益繁榮,同時又崛起煤炭文學創作。群眾性的書法美術創作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各鄉鎮文化站由單純的吹拉彈唱,逐步發展為以宣傳科學技術為中心,全面開展各項活動的「文化大院」,既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
韓城鑼鼓
在過年過節,喜慶之日,祈福求雨之時都會看到鑼鼓表演,陝西鑼鼓具有節奏明快、粗獷勁雄、激昂高越、形式多變、氣勢宏大的獨特風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適宜於舞台演出。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梢,振奮人心,一派陽剛之美。陝西鑼鼓種類較多,比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陽牛拉鼓。但是講起種類來,還是要數韓城的鑼鼓,它可是有著白面鑼鼓之稱,韓城鑼鼓形式多樣,但就其主要派別與形式來劃分,有韓城行鼓和韓城圍鼓之分。
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歷史上,幾乎大一點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不論逢年過節,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韓城行鼓歷史悠久。
韓城圍鼓
韓城圍鼓原名西川鑼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內的西川沿線而聞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內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內,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爭期間,薛峰川境內為戰爭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將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里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將,便將楊家將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韓城圍鼓。 逢年過節,韓城的社火隊列中,總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約丈余,驚險熱烈;而北塬則盛行背芯,歡快瀟灑,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歷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謎)穿插其間,文化韻味很濃。
韓城秧歌是在韓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濃的地方戲,其優美的唱腔很為韓城群眾喜愛。在別的劇種占據了舞台的情況下,它也走進了社火的隊列之中。鑼鼓是社火的樂隊。黃河鑼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繽紛的社火隊有聲有色。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為歡慶豐收而表演的百面鑼鼓也很為韓城群眾所喜愛。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從除夕的前幾天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日,歷時20多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編《韓城縣續志》載:「元旦前一日,貼門神鍾馗,換桃符,貼春聯,掛錢馬,插柏葉於門首。宅中高懸寶蓋,旁系以竹葉、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燭祀天地、家宅六神及祖先,大放爆竹至競夜。黎明著新衣,拜尊長親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隨以新春恭喜相稱賀。初二日,婿同婦拜丈人、丈母,甥拜舅家,遲者輒獲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謂之『吃節酒』。五日忌出門,謂之『五窮』。十四夜試上元燈,十五夜祀諸神,大張燈火。南北二街結鰲山各一,其他街巷燈火熒熒星燦,放花炮,士女競觀。或陳劇戲,列珍玩,笙簫如沸,看月游燈,謂之『鬧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請新婿並女之新嫁者。是夜觀燈尤盛,女多集柏樹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殘炬送道旁,為『送毒蟲』」。民國時期,仍依清俗,唯送「五窮」、「送毒蟲」等已不多見。解放後,封建迷信活動越來越少。80年代以後,年節風俗簡化,群眾貼對聯,放爆竹,走親訪友,各級政府組織慰問烈軍屬、老幹部等。焚香敬神者大為減少。守歲的內容變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文藝節目。但請客送禮、鋪張、賭博之風有所抬頭。

❷ 韓城傳統文化600字作文

我回家鄉了。我回家鄉味爺爺奶奶打棗。滿山都是紅彤彤的,就像農回民朴實火熱的心答。早晨,露水在光滑的棗面上打鼾,不一會兒,就摔了下來…… 太陽睜開眼,山上的霧氣都是紅的。轉身看院子里,那朴實火熱的心在搏動。鄉間,四季飄渺,總有一股淡淡的泥土香。春,春雨潤物,土地復甦。夏,熱土熱汗…… 秋,豐收、喜悅。冬,白雪皚皚…… 不忘鄉情,鄉情不忘,四季都有可愛的一面。鄉情……

❸ 韓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韓城黨家村民居
2、韓城市博物館-韓城古城
3、司馬遷祠
4、古渡龍門風景區
5、梁帶村遺址
6、渭專南毓秀橋
7、東營屬廟
8、古城三廟
9、韓城市博物館
10、韓城城隍廟
還有196條相關問答,更多韓城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❹ 韓城周邊的旅遊景點

韓城游景點

韓城黃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陝西黃河濕地被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按照資料顯示,陝西黃河濕地保護區韓城轄區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北起禹門口南到合陽界,東以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為界與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黃河老崖為界。濕地總面積106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5%。韓城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是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不可缺少的棲息地,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回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

司馬遷祠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庄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黨家村

韓城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距今約670年歷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韓城古稱「龍門」。陝西省所轄的副地級市。位於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

韓城歷史悠久。西周初,周武王封子於此,稱韓國。戰國時,秦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置韓城縣。1984年元月改為韓城市,1985年列為陝西省對外開放城市。

❺ 韓城有哪些民族文化

逢年過節,韓城的社火隊列中,總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約丈余,驚險熱烈;而北塬則盛行背芯,歡快瀟灑,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歷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謎)穿插其間,文化韻味很濃。
韓城秧歌是在韓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濃的地方戲,其優美的唱腔很為韓城群眾喜愛。在別的劇種占據了舞台的情況下,它也走進了社火的隊列之中。鑼鼓是社火的樂隊。黃河鑼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繽紛的社火隊有聲有色。"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為歡慶豐收而表演的"百面鑼鼓"也很為韓城群眾所喜愛。[15]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從除夕的前幾天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日,歷時20多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編《韓城縣續志》載:「元旦前一日,貼門神鍾馗,換桃符,貼春聯,掛錢馬,插柏葉於門首。宅中高懸寶蓋,旁系以竹葉、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燭祀天地、家宅六神及祖先,大放爆竹至競夜。黎明著新衣,拜尊長親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隨以新春恭喜相稱賀。初二日,婿同婦拜丈人、丈母,甥拜舅家,遲者輒獲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謂之『吃節酒』。五日忌出門,謂之『五窮』。十四夜試上元燈,十五夜祀諸神,大張燈火。南北二街結鰲山各一,其他街巷燈火熒熒星燦,放花炮,士女競觀。或陳劇戲,列珍玩,笙簫如沸,看月游燈,謂之『鬧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請新婿並女之新嫁者。是夜觀燈尤盛,女多集柏樹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殘炬送道旁,為『送毒蟲』」。
民國時期,仍依清俗,唯送「五窮」、「送毒蟲」等已不多見。解放後,封建迷信活動越來越少。80年代以後,年節風俗簡化,群眾貼對聯,放爆竹,走親訪友,各級政府組織慰問烈軍屬、老幹部等。焚香敬神者大為減少。守歲的內容變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文藝節目。但請客送禮、鋪張、賭博之風有所抬頭。

❻ 韓城的旅遊

司馬遷祠墓、大禹廟、文廟、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魏長城遺址、普照寺、毓秀橋、赳赳寨塔、龍門大橋;八路軍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龍門、禹甸園、太史園、三義墓、魏長城、象山、梁山。
外地人到此尤為進謁司馬遷祠墓,陳運和就寫了詩《司馬遷祠》「一步步登上司馬遷的忍辱人生,一步步登上《史記》中的雄文膽略,望天邊曙色已映亮了關中,映亮了韓城」發表。
三義墓:即趙武、公孫杵臼以及程嬰的合葬墓。相傳趙氏孤兒的發生地就在這里。
韓城市民間社火種類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蹺芯子、鑼鼓、煙火、跑旱船、耍神樓、跑竹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樓為代表。在游藝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耍神樓本來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廟時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別具一格,被譽為韓城社火之王。西庄鎮東庄村的耍神樓社火節目多次在省內外表演,聲名遠震。
黃河龍門是黃河的咽喉,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此處兩面大山,黃河夾中,河寬不足40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一瀉千里。傳說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人們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就是指這里。黃河流經此地,破山巒而徑出,瀉千里而東流,據《名山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農」可越,故名「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
2011年10月1日至7日,韓城國慶假日旅遊出現了少有的持續火爆局面,據統計數字顯示,十一黃金周韓城全市共接待遊客37929人次,同比增長116.63%;門票直接收入549312元、同比增長43.61%,旅遊綜合收入494.37萬元,同比增長40.33%。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遠超過往年「十一」旅遊黃金周,達到黃金周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的歷史最高點。 黃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陝西黃河濕地被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按照資料顯示,陝西黃河濕地保護區韓城轄區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北起禹門口南到合陽界,東以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為界與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黃河老崖為界。濕地總面積106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5%。韓城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是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不可缺少的棲息地,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回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庄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黨家村
韓城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距今約670年歷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禹門春浪,猴山秋韻,橫山煙雨,象嶺春曉,嵬峰摩霄,圓覺晨鍾,蘇柏南柯,龍泉秋稼。
禹門春浪
即就是禹門口禹門三疊浪,又鯉魚跳龍門之說發於此;
猴山秋韻
即就是薛峰山西北處一風化石形極類頑猴,故稱,又,猴山深秋之美景令人嘆服自然;
橫山煙雨
即指板橋火炬村橫山(道)觀之煙雨與香火交互產生之幻化美景;
象嶺春曉
象山中學西邊象山,因其形似俯卧之大象,象首南面飲獅山潭中之水,故稱。舊時每年三月遊客
滿山,現時有今人開辟象嶺山莊供遊人歇腳住宿;
嵬峰摩霄
韓城西25公里處,舊時建有廟宇,多植松柏,多為文人騷客造訪,另,其西香山亦為韓城一名
勝,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於此,後人有「九老圖」傳世,詩人故後葬於龍門山;
圓覺晨鍾
即今烈士陵園,舊時為圓覺寺,寺東為鍾,以西為鼓,古人所稱晨鍾暮鼓是也;
蘇柏南柯
韓城西北處,漢蘇武墓建其上,古時合抱松柏常青,柯樹皆南向;
龍泉秋稼
因泉處於寺內龍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傑之一王勃與韓城好友曾觀龍泉之美景。

❼ 寫韓城的一處景區100字作文

韓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旅遊景點眾多;著名的有:黃河龍門,司馬遷祠,梁代村遺址,黨家村、文廟等,韓城的老城也是少有的保留得很好的古城。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
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❽ 陝西韓城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❾ 韓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回鄉」和「關中答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7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❿ 韓城的旅遊景點

韓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旅遊景點眾多;著名的有:黃河龍門,司馬遷祠,梁代村遺址,黨家村、文廟等,韓城的老城也是少有的保留得很好的古城。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