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遊鄉村有哪幾個
⑴ 河北要建設11個現代旅遊城市是真的嗎
根據《河北省旅遊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按照「山海相連、城鄉交融、全域覆蓋、區域協同、核心帶動、多點支撐」的發展要求,形成「一圈帶動、兩翼齊飛、五區支撐」的全域旅遊空間新格局。
環首都休閑旅遊度假圈
依託草原冰雪、溫泉地熱、海濱海島、避暑氣候和自然山水等資源,打造京西太行、京東山海、京北草原、京南小鎮等品牌和功能區,加快運動康體、溫泉養生、避暑療養、森林草原度假等旅遊休閑度假區建設,大力推進京西百渡休閑度假、京承皇家御道、張承草原天路、京東商務會展、京南旅遊新業態發展,構建環首都優質生活圈,形成京津居民康養休閑首選地。
運河風情文化旅遊區
以運河流經我省的主要城鎮為重要節點,對重要文物及相關環境進行修復,建設博物館、主題公園及休閑街區,部分河段實現通航,在運河沿岸打造文化演藝、雜技研修、民俗體驗、特色小鎮、主題節慶等多業態復合型旅遊產品,建成高品質的濱河休閑帶。
現代鄉村休閑度假區
依託我省中南部平原濕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產業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培育採摘基地、休閑農庄、國家農業公園、濕地公園、特色小鎮、民俗鄉村等,推動環省會休閑農業、衡水湖濕地民俗、邢台平原花海、廣府古城歷史文化等旅遊產品發展,促進平原旅遊崛起。
⑵ 你的關於鄉村旅遊的論文寫好了么,可以發一份給我參考下么 3Q
中文摘要: 國家旅遊局確定2006年全國旅遊的主題為「中國鄉村游」。這種大環境下,深入研究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廣大的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鄉村旅遊如何可持續發展,以促進該區域的資源的科學利用,完善旅遊系統結構,解決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持續發展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是在對前人相關研究進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應用系統科學理論、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新農村建設理論開展研究。通過文獻資料和定量及實證分析研究,重點對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系統進行了構建。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建立起了鄉村旅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影響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指標體系進行了模型分析,並運用該模型對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太子岩旅遊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通過對河北省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SWOT分析,構建了河北鄉村旅遊發展戰略。 論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創新:對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系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首次將技術環境運用到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中,提出了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系統運行目標,構建了系統運行的保障機制,創建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系統運行的動態調控機制。論文...
英文摘要: In 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entitled the year the theme of「Rural Travel in China.」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D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gion』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
目錄: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緒論 10-19
1.1 鄉村旅遊本質及其發展 10-13
1.1.1 鄉村旅遊本質 10
1.1.2 鄉村旅遊的起源與發展 10-12
1.1.3 鄉村旅遊的類型 12-13
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3-15
1.2.1 理論研究方面 13-14
1.2.2 開發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 14-15
1.3 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5-16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6-17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創新點 17-19
第二章 國內外鄉村旅遊相關研究進展 19-33
2.1 國外鄉村旅遊理論相關研究 19-27
2.1.1 國外鄉村旅遊研究的主要內容 19-26
2.1.2 國外鄉村旅遊的研究方法 26-27
2.2 國內鄉村旅遊相關研究 27-30
2.2.1 國內鄉村旅遊研究的背景 27
2.2.2 國內鄉村旅遊研究的主要內容 27-30
2.3 國內外鄉村旅遊研究比較 30-32
2.3.1 研究內容的差異 30-31
2.3.2 研究層次的差距 31
2.3.3 研究方法的差異 31
2.3.4 研究理念的差異 31-32
2.4 本章小結 32-33
第三章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分析 33-47
3.1 我國鄉村旅遊興起的歷程 33-35
3.1.1 我國鄉村旅遊的起步和逐步形成 34
3.1.2 我國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階段 34-35
3.2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 35-40
3.2.1 發展模式現狀 35-36
3.2.2 主要的開發形式和分布 36-37
3.2.3 鄉村旅遊運行機制的現狀分析 37-40
3.2.4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總體特點 40
3.3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0-46
3.3.1 對鄉村旅遊的認識 41
3.3.2 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41-43
3.3.3 缺乏系統的營銷策略 43-45
3.3.4 負面影響日益加劇 45-46
3.4 本章小結 46-47
第四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 47-67
4.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47-50
4.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50-66
4.2.1 可持續旅遊發展理論 50-54
4.2.2 旅遊系統理論 54-56
4.2.3 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 56-60
4.2.4 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理論 60-66
4.3 本章小結 66-67
第五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系統分析 67-90
5.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體系 67-69
5.2 鄉村旅遊系統的結構 69-71
5.2.1 旅遊客源市場系統 69-70
5.2.2 旅遊目的地系統 70
5.2.3 旅遊出行系統 70-71
5.2.4 旅遊支持系統 71
5.3 鄉村旅遊運行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分析 71-76
5.3.1 區域生態環境 72
5.3.2 區域經濟環境 72-73
5.3.3 社會文化環境 73-74
5.3.4 政治法律環境 74-75
5.3.5 技術環境 75-76
5.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運行目標分析 76-81
5.4.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76-77
5.4.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目標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77-81
5.5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保障機制分析 81-87
5.5.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系統 81-82
5.5.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系統 82
5.5.3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保障系統 82-83
5.5.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系統 83-84
5.5.5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保障系統 84
5.5.6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支持系統 84-85
5.5.7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 85-87
5.6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運行調控系統分析 87-89
5.6.1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聯與反饋分析 87
5.6.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運行系統的調控 87-89
5.7 本章小結 89-90
第六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 90-107
6.1 鄉村旅遊評價與指標體系建立原則 90-91
6.1.1 評價標准 90
6.1.2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90-91
6.2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91-96
6.2.1 評價目的 91
6.2.2 評價內容 91-92
6.2.3 指標的篩選 92-93
6.2.4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單項指標評價及其賦值 93-96
6.3 綜合評價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數學模型 96-106
6.3.1 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96-98
6.3.2 各評價指標的評分 98-99
6.3.3 評價模型 99
6.3.4 靈敏度分析 99-101
6.3.5 案例分析: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太子岩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101-106
6.4 本章小結 106-107
第七章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省為例 107-129
7.1 河北省旅遊業發展現狀 107-108
7.2 河北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108-111
7.2.1 河北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108-109
7.2.2 河北省鄉村旅遊資源特徵 109-110
7.2.3 河北省鄉村旅遊市場定位與發展前景 110-111
7.3 河北省鄉村旅遊發展的SWOT分析 111-118
7.3.1 優勢分析(S) 112-114
7.3.2 劣勢分析(W) 114-116
7.3.3 機遇分析(O) 116-118
7.3.4 威脅分析(T) 118
7.4 河北省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118-127
7.4.1 總體發展思路 118-121
7.4.2 發展策略 121-127
7.5 研究展望 127-128
7.6 本章小結 128-129
參考文獻 129-139
發表論文和科研情況說明 139-140
致謝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