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興起
⑴ 農家樂興起的原因
農家樂是新興的旅遊休閑形式,是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鬆、愉悅精神的休閑旅遊方式。一般來說,農家樂的業主利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滿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較低,因此消費就不高。而且農家樂周圍一般都是美麗的自然或田園風光,可以滿足舒緩現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輕人的歡迎。
起源
「農家樂」旅遊的雛形來自於國內外的鄉村旅遊,並將國內特有的鄉村景觀、民風民俗等融為一體,因而具有鮮明的鄉土烙印。同時,它也是人們旅遊需求多樣化、閑暇時間不斷增多、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劇的必然產物,是旅遊產品從觀光層次向較高的度假休閑層次轉化的典型例子。
我國農家樂最初發源於四川成都,具體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縣、溫江等說。後來發展到整個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國。真正以「農家樂」命名的鄉村旅遊始於1987年在休閑之都——成都郊區龍泉驛書房村舉辦的桃花節。這次桃花節把農事活動、鄉村田園風光、鄉土民俗文化、鄉村民居和聚落文化與現代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旅遊形式。
發展
農家樂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遊、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地方依託本地農業資源,分片開發出「農家樂」品種系列,像湖南南嶽衡山、昆明的團結鄉等地的農家樂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農家樂發展起來後,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收入,還有產品信息、項目信息和市場信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農家樂成為農民了解市場的「窗口」,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梁。各地遊客為農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使農民及時了解到市場信息,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接軌。開辦農家樂的農民經常到旅客中間調查市場需求,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有的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則做起農產品深加工的生意。
當今中國的農家樂模式主要出現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為主,農家樂最吸引旅遊客的地方是:消費合理,價格實惠。
⑵ 什麼樣的背景下興起了鄉村旅遊
世界最原始的鄉村旅遊緣於古人求生存謀發展,捕獵和馴養是其最初形式。遠古的先民們為生存而進行的奔波、流浪之旅,飽含行路過程中勝利的愉悅、失敗的懊喪和明天的希望,是原始人從生存斗爭中引發出的旅行或旅遊的原始模式,揭開了鄉村旅遊序幕。夏、商、周時期的男女相約而游、春天「修禊之旅」、先秦游學、帝王巡遊、外交聘問、宮廷婚旅、學子游學、謀士游說、王侯游獵等豐富多彩的功利旅遊活動,都發生在廣袤的鄉村地區。自唐朝起,城郊遊樂,旅遊下移,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等時節踏青游春,附以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拔河、斗雞等游樂活動,形式多樣。
18世紀後半期,鄉村旅遊作為一種社會休閑活動而正式出現歐洲,受「浪漫旅遊者」的影響,尤其在斯科特的文學作品和特納油畫的感召下,大量的旅遊者湧入蘇格蘭高地。1865年義大利「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的成立拉開了國際鄉村旅遊序幕。20世紀20年代,鐵路的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去鄉村,從而使鄉村旅遊發展迅速。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鄉村旅遊逐漸已成為大眾化的社會活動。
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遊在我國出現較晚,以1978年台灣苗粟縣大湖葡萄園的偶然開辟為發端。此後,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舉辦荔枝節,各地效仿,也紛紛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廣東、上海、蘇南、山東等地鄉村旅遊悄然興起,並 以1998年 「華夏城鄉游」正式拉開鄉村旅遊序幕,1999年推出「生態旅遊年」,以 「返璞歸真,怡然自得」為口號,推出觀鳥、徒步、垂釣、探險、登山等鄉村旅遊活動,2002年推出「民間藝術游」,2004年為「中國百姓旅遊年」等。至此,中國鄉村旅遊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鄉村旅遊市場也出現了空前繁榮。2004年、2005年國務院1號文件先後兩次將「三農」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鄉村旅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助推劑,是旅遊扶貧的「試金石」,受到各地鄉村的高度重視。
但是,在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兩種思路。一種是無視或輕視鄉村建設,用資本代替人本,用商人消滅農人,用人造妄為的設計來改造鄉村,用城裡的奢華之風浸染鄉土。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多年從事專業的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看到過好幾個業內非專業公司做了這樣的鄉村旅遊規劃,在我們看來不過是用拙劣的商業化投資來毀壞鄉村的自然與人文。
而另一思路是立足於鄉村建設,將鄉村旅遊作為鄉村建設的一個牽引機,用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旅遊的基礎。鄉村建設涉及到鄉鎮規劃、鄉村經濟和鄉土文化;在鄉鎮規劃中保持農村的特色,在鄉村經濟中保留農業的份額,在鄉土文化中保存農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該意識到鄉村建設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意義,在中國的鄉村建設中留下了他們的思考和行動。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
前些年,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延慶縣並庄鎮的堆臼石村和密雲縣的古北口鎮的河西村進行綠色鄉村試點工作,與當地政府和村民一起,共同摸索了「生態保護、環境教育、鄉村建設、民俗旅遊」四位一體的模式,這種用環境教育啟動農戶環境,用農戶帶動民俗旅遊,又用民俗旅遊拉動經濟發展的鏈條,山合水易堅持在低碳、環保和原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運用我們創新的理念相結合的獨有方式,促進祖國的綠色鄉村建設。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一些貴州鄉村旅遊試點項目中,與旅遊局、民間組織、村民和企業正在建立新的合作夥伴機制,特別是引進了「良知企業」的理念。由這些相關利益集團聯合制定的綜合的鄉村旅遊規劃又以保證當地農民利益、保護當地的文化多樣性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為重心。在這里,鄉村旅遊作為政府支持、企業和民間力量參與的一條新農村發展之路,將為鄉村建設帶來新的希望。
展望推動可持續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需要對於旅遊者的價值重估和能力建設,讓城市旅遊者不是帶著一種獵奇和所謂的消費者是上帝的感覺去體驗他們的旅程。城裡人享受鄉村寧靜生活、空氣、水以及文化的時候,作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種心靈荒了、自然毀了、身體垮了、擁有的財富還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種不健康不快樂的生活。領導者和開發商的觀念也需要價值的轉變。我們對一個鄉村、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評價不能僅用經濟的眼光來看待,還應包括另外一些參考坐標;文化的價值,生命的價值,生態的價值。認識到原生態的價值,就不要人為地在厚生生境、包括荒野上隨意設計和改造;認識到耕讀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內涵,就需在發掘這些內涵上做文章;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了解傳統養生的對於身處亞健康狀態的作用,就可以開發各種的身心調養的項目。旅遊者感受到開啟生態智慧、改善生命狀態、提高生活品質的功效。通過鄉村旅遊,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自然會久駐、自然會回頭,自然會帶來綠色的幸福。
⑶ 修改病句: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使長沙鄉村旅遊已逐步上升到一個產業化階段。
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使長沙鄉村旅遊已初步達到產業化階段。
⑷ 生態旅遊興起的原因
生態旅遊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人類處於工業文明的後期。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世界。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多,於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人類社會在過去的數百年的發展中一直表現為對經濟高速增長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論戰在擁護經濟增長派和反對經濟增長派之間展開,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後,將論戰歸結為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1972年,第一次人類的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首次將環境問題提到了國際議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要求把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滿足人類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後代人的需求,改變了過去保護環境與發展相對立的觀點。1987年,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MCED)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主持下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比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報告並提出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來迎接人來面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挑戰。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進一步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全球的100多個國家首腦共同簽署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這一未來環境與發展的行動綱領,將可持續發展有概念轉變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共識的基礎上的發展戰略。這是人類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的一個里程碑。
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第一,人類要發展;第二,發展要有限度。所以雖然可持續發展可以從生態、經濟、社會、倫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不同的側面理解,但從根本上說,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目標的改善、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經濟的發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及基礎,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談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只有關心世代之間的平等,地區之間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才能從主觀上為可持續發展的事實、實現提供可能;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是資源的可持續問題,資源是基礎,沒有資源,沒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衡量標准,發展的質量與水平就體現在發展過程對生態系統的保護程度;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問題,是人類的共同目標。
當世界上許多資源和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廣泛合作,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才可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⑸ 鄉村旅遊的涵義和興起
◆什麼是農業旅遊?
根據國家旅遊局2002年頒發的《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所謂農業旅遊,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遊活動。
1 農業旅遊的概念、特點及發展模式
1.1 農業旅遊的概念
農業旅遊是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遊產品,並為遊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遊業的統稱,也稱觀光農業、旅遊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業旅遊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遊、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農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講,發展農業旅遊有以下作用:(1)有利於拓展旅遊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願望。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遊、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遊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遊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旅遊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於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遊農業,有助於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遊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3)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遊為招徠遊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1.2 農業旅遊的特點
開發農業旅遊,要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興辦休閑旅遊事業,然後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從而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地域上尋找並創造出城市旅遊點無法與之媲美的農業旅遊景觀特色。根據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為了在農業旅遊系統中建立不同門類的子系統,從而建設各具特色、內容多樣、輕松愉快的不同農業旅遊模式,我們就要研究農業旅遊的基本特點。一般認為農業旅遊具有以下基本特點:(1)農業特性。旅遊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其旅遊功能的,旅遊農業的引人入勝主要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開發旅遊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局部地改變原來的農業生產結構,但農業生產仍是旅遊農業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遊農業的過度開發,避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等。(2)生態特性。旅遊農業的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調整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旅遊農業的興旺也要得益於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以及純朴的鄉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開發建設旅遊農業過程中,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娛樂特性。旅遊農業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外,還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性,否則也不能吸引大量的遊客。娛樂性主要體現在觀光、農業體驗、民俗活動和自然探險等富有農村農業和自然風光特色的游樂活動中,而人工游樂設施則適可而止。
1.3 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
綜觀目前國外農業旅遊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旅遊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1)傳統觀光型農業旅遊。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入內摘果、拔萊、賞花、採茶,享盡田園樂趣。如法國農村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遊客不僅可以參觀和參與釀造葡萄酒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並可以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向親朋好友炫耀,其樂趣當然與在商場購買酒不一樣。而日本興起了務農旅遊,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為契機,組織都市人去農村體驗農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區還組織遊客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海帶的採集及加工等活動,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賜。(2)都市科技型農業旅遊。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徵,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興建了10個農業科技公園,在公園里不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種植,而且還精心布局一些名優花卉,觀賞魚,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同時也相應建有娛樂場所,養魚池由縱橫交錯的水道組成,並配有循環處理系統。菜園由新穎別致的栽培池組成,由計算機控制養分,遊人漫步其中不僅可以心曠神怡,還可以大飽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3)休閑度假型農業旅遊。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遊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遊活動。如澳大利亞人則常於周末或假日,自己駕車,帶上小孩,選一個離家不遠的牧場小住幾天,大人可以放鬆一下身心,而孩子們則可了解都市裡無法見識的牧場生活。而美國的庄園主在蘋果、梨子、葡萄、西瓜之類的瓜果快熟的時候,就在報刊上登廣告,招攬遊客去農場摘水果度假,城裡的人熱烈響應,紛紛根據廣告上的示意地圖開車前往,水果隨便吃,累了可以在樹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鮮空氣,聆聽鳥兒的歌唱,直到太陽西斜,人們還可以在農舍小住一夜,品嘗農莊主人准備的別有格調的晚餐,享受到一個別致的假期。農家樂是新興的旅遊休閑形式,是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鬆、愉悅精神的休閑旅遊方式。
一般來說,農家樂的業主利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滿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較低,因此消費就不高。而且農家樂周圍一般都是美麗的自然或田園風光,可以滿足舒緩現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輕人的歡迎。
[編輯本段]起源
農家樂最初發源於四川成都,具體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縣、溫江等說。後來發展到整個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國。
[編輯本段]發展
農家樂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遊、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地方依託本地農業資源,分片開發出「農家樂」品種系列,像湖南嶽衡山、昆明的團結鄉等地的農家樂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農家樂發展起來後,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收入,還有產品信息、項目信息和市場信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農家樂成為農民了解市場的「窗口」,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梁。各地遊客為農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使農民及時了解到市場信息,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接軌。開辦農家樂的農民經常到旅客中間調查市場需求,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有的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則做起農產品深加工的生意。
當今中國的農家樂模式主要出現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為主,農家樂最吸引旅遊客的地方是:消費合理,價格實惠。
[編輯本段]分類
1.農家園林型。以郫縣友愛鄉農科村、溫江縣萬春鎮等西部川西壩子農家民俗旅遊為代表。這里位於「國家生態示範區」內,是享譽全國的花卉、盆景、苗木、樁頭生產基地,「農家樂」發端於此。它薈萃著川西平原農家休閑旅遊的主要特色,展現著「農家樂」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觀賞型。以龍泉驛的書房村、工農村、桃花溝、蘋果村等東郊丘陵的農家果園游樂為代表。龍泉山果品遠銷全國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龍泉驛區的經濟支柱。但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以春觀桃(梨)花、夏嘗鮮果的花果觀光旅遊,使其旅遊收入已經大大超過果品收入。賣果不如賣花,讓人先飽眼福,後飽口福,它反映了人們消費觀念的嬗變。龍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後又著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觀光農業,開啟了宜林山區發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區旅舍型。以遠郊區都江堰的青城後山、蒲江縣的朝陽湖、彭州市的銀廠溝、大邑縣的西嶺雪山等自然風景區為代表。低檔次農家旅舍價格低廉,遊客感覺彷彿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風景區,花費居家度日的錢,享受景區的自然環境,景區「農家樂」因而受到中低收入遊客的歡迎。
4.花園客棧型。以新都縣農場改建的泥巴沱風景區、邛崍市前進農場改建的東岳漁庄等為代表。把農業生產組織轉變成為旅遊企業,把農業用地通過綠化美化,使之成為園林式建築,以功能齊全的配套設施和客棧式的管理,使之成為在檔次上高於「農家樂」低於度假村的一種休閑娛樂場所。向現代化譜寫上光彩的一筆。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風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審美情趣,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⑹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背景條件是什麼
(1)國家政策的支持。為了「扶貧」和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推出一系列方針政策,政府把旅遊作為傳統農牧業的替代形式加以大力推廣。通過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得以從傳統農牧業中脫離出來,投入到旅遊服務業中去。這樣既提高了農村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據統計,中國在過去的25年,通過發展旅遊直接受益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8000萬,佔全部貧困人口的1/4~1/3。
(2)綠色理念的產生。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由於沒有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綠色理念應運而生。綠色理念注重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注重有限制的資源開發利用,要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並重,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農家生態旅遊以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託,以休閑和諧的鄉村純朴鄉情為特色,正好滿足了都市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中,人們感受到的是田園風光、自然風景,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吃到的是新鮮的食物,體驗到的是淳樸和諧的鄉村風情,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把都市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現代都市人的追求,也是農家生態旅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在需求是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根本原因。
(3)供需機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費總支出越來越多,按照一般經濟規律,人們在溫飽狀態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的物質產品上;在小康時期,人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加工業)的物質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上;小康水平以後,人們的消費熱點必然轉向第三產業,尤其旅遊業所提供的非物質產品轉移。可以說這種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動力所在。再加上雙休日和「黃金周」等休假制度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夠的閑暇時間,使農家生態旅遊成為現實的可能。另一方面,農家生態旅遊因其投資少、規模小、見效快而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所以由於供需機制的雙重影響作用,而推動了農家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
⑺ 鄉村旅遊成為史上使得特色名宿蓬勃興起,這說明生產往往收到消費的影響。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對,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鄉村旅遊成為史上使得特色名宿蓬勃興起,
這說明生產往往收到消費的影響。
⑻ 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以什麼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應然興起
記得主要形式春遊必然興起,所以說靠的是抑制自己對旅遊的景點更加的新奇和自己的繁榮主義
⑼ 修改病句 1、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使鄉村旅遊已逐漸上升到一
修改病句
1、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使鄉村旅遊已逐漸上升到一個產業化階段。
2、好作品往往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和美好。
3、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有準備的人總是有能力戰勝困難而且有勇氣面對困難。4、大學城體育中心在設計上結合了充分的地形地貌特點。
5、書籍成了我寫作的源頭活水之一,對我在寫作上獲益良多。
6、今夏「電荒」提前到來,預計電力缺口至少將達到3000萬~4000萬千瓦以上。
答案:
1、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鄉村旅遊已逐漸上升到一個產業化階段。
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鄉村旅遊已逐漸上升到一個產業化階段。
2、好作品往往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和美好的記憶。
3、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有準備的人總是有勇氣面對困難而且有能力戰勝困難。
4、大學城體育中心在設計上充分的結合了地形地貌特點。
5、書籍成了我寫作的源頭活水,對我在寫作上獲益良多。
6、今夏「電荒」提前到來,預計電力缺口至少將達到3000萬——4000萬千瓦。
⑽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1)第一階段:萌芽階段。這一階段農業生產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一部分農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責任田從事旅遊接待活動。若追溯我國農業旅遊活動產生的歷史,應該說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遊和田園休閑活動等,在很早就已產生,後來出現的城市居民到城郊遠足度假旅遊雖然十分活躍,但這種傳統的郊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自助式的休閑和觀光活動,他們外出旅遊多是自發和自助式的,自己選擇旅遊地點,自己選擇或准備交通工具,自己解決旅遊過程中的食宿問題,即一切活動都自己解決。另一方面,他們的旅遊對象也都未經過專門的旅遊開發,處於一種「純自然」狀態。因而,他們的旅遊活動一般也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僅是城市居民的一種休閑方式,不是現代的農業生態旅遊。
(2)第二階段: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展的指導思想為「先發展後規范」。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從事旅遊接待的農戶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真正意義上的農家生態旅遊最早以農家樂的形式興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20世紀70年代末,以宗竹林為代表的少數農科村青年農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開始種植花草苗木。隨著經濟效益的顯現,周圍的人們從驚訝到眼紅,再到跟從,農科村人擺脫了思想的束縛,逐漸使農科村成為川西平原上遠近聞名的花草苗木種植和銷售基地。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斷解放,到農科村購買花草苗木的人越來越多,好客的農科村人總是熱情地免費招待遠遠近近的客人。由於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農科村地道的農家菜和因種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態風光,逐漸吸引了一些遊客,於是,1986年,中國首批農家樂在農科村出現了。農家樂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1987年4月,成都日報上第一次出現了「農家樂」這一名詞。一時間,農科村地道的鄉村菜品和原生態的農業觀光傳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擔任四川省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馮元蔚在考察了農科村之後,為徐家大院題寫了「農家樂」,於是,這一新興事物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此時,整個農科村已有近40家農家樂,主要形式是利用本鄉生態優勢,組織部分農戶利用自家小院接待遊客。遊客在農戶家花十元人民幣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歡迎。農業旅遊逐步成為大型休閑農家樂和觀光農業基地,並被中央領導肯定。
(3)第三階段:「品牌化、規范化」階段。經國家旅遊局驗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標志著農家生態旅遊進入樹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階段。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的農業特點、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相繼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面積的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優良品種、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綠化設計和道路規劃方面遵照了園林的規劃原則與要求,有的還設立了一些園林藝術小品和其他娛樂服務設施。整個園子除生產農副產品之外,還可供人們參觀游覽,這就是農業觀光園的雛形。而這些項目的開展,大多是設在農業資源基礎好、特色明顯、交通便利的城郊結合部。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自摘自炒茶園,建陽縣黃坨鄉蛇園、東山縣「海上新村」、「鮑魚觀嘗村」,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傣族的民舍,廣西柳州水鄉農家生態旅遊區,安徽黃山休寧縣鳳凰山森林公園,山東棗庄石榴園,吉林凈月壇人工林場,四川三台新魯橄欖林公園,海南亞珠庄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四川成都市郊區的「小農庄度假村」,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河南周口市「傻瓜農業園」、睢陽縣的綠雕公園等。這些農業觀光基地大多項目獨特,條件優越,既可觀光游覽,又可度假,還有許多農業節活動相輔,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