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清遠龍頸鄉村旅遊規劃

清遠龍頸鄉村旅遊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16 15:12:29

㈠ 急求在龍源期刊網下載文章

蓬萊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探討字數:3143來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3年37期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蓬萊葡萄與葡萄酒產業規模迅速膨脹,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有了良好的開端,蓬萊應抓住這一機遇,打造 「葡萄採摘、酒堡度假、加工體驗、美酒品鑒」為一體的葡萄酒文化旅遊新業態。
關鍵詞:葡萄及葡萄產業;旅遊業;融合發展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in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come irreversible trend, penglai grape and wine instry scale expands rapidly, and tourism instry have made a very good start, Penglai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build "fort wine grape picking, vacation, processing experience, wine tasting," as one of the wine culture tourism new formats.
Key words: grape and the grape instry; Tourism in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美麗的山東蓬萊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城市,有著世界「中國葡萄酒名城」之美稱,葡萄與葡萄酒產業規模迅速膨脹,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有了良好的開端,蓬萊應抓住這一機遇,以發展精品酒庄游為主線,開發「葡萄採摘、酒堡度假、加工體驗、美酒品鑒」為一體的葡萄酒文化旅遊新業態,促進葡萄酒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互動。
加快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發展葡萄酒旅遊的設想,但是市場和投資條件還不夠成熟,葡萄酒旅遊停留在概念分析階段。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和旅遊業作為蓬萊的兩大支柱產業,都在蓬勃發展,二者融合發展已經具備了條件,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旅遊市場迅速壯大,為產業融合堅定信心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綜合國內外形勢看,旅遊業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12年全球跨國旅遊仍將以3%-4%的速度繼續增長。從國內看,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指出,到2015年國內旅遊人數可達33億人次、年均增長10%。從蓬萊旅遊市場看 ,2012年接待遊客525萬人次,綜合收入實現50億元,表明葡萄酒旅遊市場前景廣闊。
2、旅遊產業轉型升級要求。蓬萊旅遊業在產業結構上,要求從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模式轉變,加快與文化業、工農業、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融合,拉長加寬產業鏈條。2012年是蓬萊旅遊提升年,提出發展「葡萄與葡萄酒地域風情板塊」,以酒庄集群,打造特色採摘、加工體驗、美酒品鑒、文化推廣等旅遊產品,促進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和旅遊產業有機融合。
3、旅遊者旅遊觀念轉變。隨著生活觀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旅遊休閑的要求不斷更新,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日益成為一種新時尚。蓬萊積極探索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葡萄酒鄉村游、葡萄酒工業游),每年數十萬遊客到蓬萊參加葡萄酒旅遊,感受葡萄酒文化,消費觀念的轉變對葡萄酒旅遊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二)葡萄及葡萄酒產區迅速發展,為產業融合奠定基礎
1、蓬萊葡萄酒產區發展迅速。至2011年底,葡萄種植面積16萬畝,葡萄酒生產企業70家,葡萄酒產量1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利稅5.7億元。已成為國內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先後榮獲「中國葡萄酒名城」、「最具競爭力葡萄酒產業之都」、「中國百佳產業集群」等榮譽稱號,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發展葡萄酒旅遊奠定了基礎。
2、精品酒庄集群各具特色。蓬萊目前已建成酒庄9個,在建酒庄7個,新建酒庄6個,各具特色的酒庄依託自身的優勢條件、各自的背景和文化底蘊,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酒庄建築群,引領蓬萊產區葡萄酒向著集群化、優質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具備了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萬事俱備只欠「旅遊」。
3、葡萄酒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新一輪消費結構的調整升級,葡萄酒消費呈不斷增加趨勢,僅2009年至2010年間就增長了33.4%,未來二三十年,亞洲,尤其是中國葡萄酒市場將呈現巨大的消費增長,而蓬萊是亞洲唯一的海岸葡萄酒產區,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就是蓬萊葡萄酒旅遊的潛在客源。
二、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蓬萊,葡萄酒旅遊還處於開發、探索階段,沒有真正形成互動互連的葡萄酒旅遊產業鏈,葡萄酒旅遊業也存在的很多問題。
(一)資源整合不夠完善
目前葡萄種植基地、葡萄酒庄、酒堡及其他葡萄旅遊項目,都在積極的建設、完善之中,基礎設施不夠健全,遊客參觀酒庄,不止看重葡萄酒、酒廠,還需要周邊其它配套景點、娛樂設施。如健身、美食、購物、生態居住、體驗庄園風光、浪漫樂章等等雷同現象比較多,並且停車場、遊客能恰當使用的功能性衛生間、配水點、座椅、一間品酒室等設施為遊客著想不到位,安排遊客參觀其它酒廠酒窖、預定餐館、賓館等一條龍服務欠缺。
(二)產業間連貫性缺乏
盡管葡萄酒產業和旅遊業在吸引遊客並給遊客提供獨特的經歷方面有共同目標,但實際上這兩個行業之間缺乏整合和連貫性。主要原因:一是葡萄酒旅遊業的不成熟性,正處借鑒國外經驗處於探索階段。二是在葡萄酒生產企業中,葡萄酒旅遊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它的目是為了藉助旅遊的優勢增加知名度和葡萄酒的銷量,而不是為了提供葡萄酒這一獨特的吸引物,開發葡萄酒旅遊。三是葡萄酒產業缺乏旅遊業運行的經驗,不管在營銷和旅遊知識、旅遊人才方面都不成熟。
(三) 專業服務機構缺位
隨著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壯大,同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品牌競爭、廣告競爭、價格競爭、終端競爭、經銷商競爭……競爭手段越來越多。沒有專門的強有力的行業組織穿線搭橋,葡萄酒旅遊也必將步履艱難。葡萄酒旅遊作為新成長起來的旅遊產品,需要全行業共同的參與營銷,如果只是生產企業級的推廣,不僅社會效果差,局限性也較強,專業的旅遊機構的缺位,是未形成實效的葡萄酒旅遊產業鏈的主要矛盾。
(四)葡萄酒文化氛圍不濃
葡萄酒文化是葡萄酒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根本原因,和國外葡萄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是,我們的酒庄缺乏有生命力的酒文化,酒庄以及葡萄園只流為一種展示品,沒有獨特文化內涵。酒企多了,酒庄多了,並不能代表酒文化的發展,與國外相比,我們的酒文化,過於淺顯,過於利益化。
三、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幾點建議:
蓬萊葡萄酒產業發展迅速,但長期以來未能與旅遊業接軌,經濟效益及知名度受到嚴重製約。所以我們應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葡萄酒旅遊運作模式。具體建議如下:
(一)政府引導,做好專項策劃
通過認真分析蓬萊葡萄與葡萄酒產業與旅遊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要素投入的能效比、經濟文化的結合點,制定《蓬萊葡萄酒庄聚集區整體規劃》,《規劃》以「一帶三谷」為框架,在傳統的「生產型酒庄」和現有的「旅遊度假型酒庄」的基礎上,引入「消費型」酒庄的概念。根據「一帶三谷」的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及現有的產業基礎,劃分不同功能的酒庄聚集區,以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加快建設葡萄酒旅遊餐廳、酒吧、配套景觀小品、戶外休閑平台、導覽標識、電瓶車等服務設施;加強旅遊服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完善酒庄旅遊接待功能。
(二)多方融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拓寬引資渠道,採取政府、集體、社會、個人等多元化投資方式進行投資,抓好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遊客信息服務中心,建立地區葡萄酒旅遊業協調機構及開發葡萄酒產地的旅遊線路等,著重完善交通、水利、電網改造及旅遊等配套設施建設,把配套設施建設與產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突出重點,加快解決產業發展頸瓶問題,逐步構建有利於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網路體系。
(三)創新手段,拓展營銷渠道
首先強化蓬萊形象宣傳。建立葡萄酒旅遊的營銷組合,在主流媒體、主要客源城市持續開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名城整體形象宣傳活動;加大商務考察、企業年會、貿易洽談等高端會議的引進力度,通過開展各種專題研討會等節會活動,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立旅遊電子商務平台,實現網路在線推介、預訂、支付等一條龍服務。
(四)完善管理,培養人才資源
葡萄酒旅遊業要用到葡萄酒業和旅遊業兩個行業的人才,具體包括三類人才:葡萄酒業的專業人才,如專業的釀酒師、品酒師以及葡萄酒種植專家等等。旅遊業的專業人員,如旅遊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員和導游等等。所有的人員都要求對葡萄酒業和旅遊業的知識有所了解,在專業知識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因此,培養和打造一支了解並掌握葡萄酒業和旅遊業的專業知識和運作情況的葡萄酒旅遊人力資源隊伍是開發葡萄酒旅遊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有福.盧大晶;《寧夏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優勢和問題探討》 《農業科學研究》 2008、2
【2】王躍偉;陳航 《遼寧省濱海旅遊發展戰略研究》.《海洋信息》2010、2
【3】王芳. 《品味生活品味葡萄酒》.《經濟》2012.4

㈡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規劃思路

根據湖北省政府下發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總體規劃》,一是在後現代理論指導下確立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跨越式發展的整體戰略。強化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度的激勵與約束,保證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既展示出後現代的核心理念,又藉助於後現代視野來揚棄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傳統現代化的局限,借鑒並超越世界上先發國家的歷史經驗,避免現代化進程對資源環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破壞性影響,實現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是創新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投融資體制和利益機制。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欠發達而生態文化資源賦存的初始條件,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動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升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生產力形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完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經濟空間布局,打造「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產品集成—產業集聚—綜合效益」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支撐內生增長方式的原動力。在實施步驟上突出「交通先行」戰略和「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重點,整合提升利用資源,形成新的發展機遇,實現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與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呼應互動的「兩圈一帶」區域發展新格局。 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總體規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基本原則為:
1、統籌規劃,有序發展;
2、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3、改革體制,創新機制;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5、資源共享,開放合作;
6、保護優先,和諧發展。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來召開了多次高規格現場會和工作會,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做了重要講話,主要精神如下:
2009年7月9日至10日,在宜昌召開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省委書記羅清泉指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要培育品牌、發展主體、強化基礎、創新機制。他強調,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定要加強領導。各市州(林區)及省直相關部門的領導要拿在手上,親自動手,下重手抓。要有專門的班子抓,要加強工作協調和聯動。
常務副省長、省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憲生大會發言,要求正確處理好5個方面的關系,即規劃與落實的關系、省與市州(林區)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突出旅遊特色與促進全面發展的關系。他部署當前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頒布「一總三專」規劃,全面推進規劃實施;強化目標責任,著力推進12大工程建設;盡快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和優化圈域發展環境;擴大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融資平台,完善投融資運營體系;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宜昌市、神農架林區、十堰市沿線,召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工作現場會」。會上,羅清泉說,一年多時間以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各項工作開展井然有序,各項建設和發展取得突出成績,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實現生產總值4980億元,同比增長14.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2010年前5個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工業增長31.2%,城鎮以上的投資增長41.5%,高於全省5-6個百分點。
省長李鴻忠因為防汛工作,在現場會上做了書面發言,他說,當前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建設和發展面臨一系列重要戰略機遇。全省要更新發展理念,從省級層面規劃統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交通、生態環保、文化旅遊,將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由單純的旅遊圈建設成經濟、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示範區。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就是前不久,在宜昌召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現場會」,常務副省長李憲生部署:做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培育市場主體的基礎性工作;通過進一步推進規劃實施引導市場主體有序參與,創造拓展市場主體發展的招商引資平台和融資渠道;策劃打造十大核心景區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建立完善項目庫並推進項目與市場主體對接。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的關系,鄂西生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與當地群眾切身利益的關系,總體規劃與具體實施的關系,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的關系;做強做大旅遊龍頭企業與培育中小企業的關系。對於中小企業,他要求體現「專、精、特、新」這四個字。 概括起來說,規劃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和跟進措施穩步實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市場主體培育發展迅速。
關於規劃,在宏觀層面,形成了省「一總三專」 + 市州林區「一總三案」規劃體系。
在中觀層面,編制了《湖北省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總體規劃》,該規劃在2009年9月30日湖北省政府召開的專題會議審定並下發實施。對武漢-武當山-神農架-宜昌-武漢沿線1139公里打造景觀廊道,讓遊客實現邊旅邊游、旅就是游的享受。「生態景觀工程」核心內容是「兩段兩區十村落」:
「兩段」:武神生態公路(G209)房縣城關至房縣銀坪鄉龍洞溝,路段全長64.3公里;宜神生態公路(S312)夷陵區姜家灣(K11)至霧渡河集鎮橋頭(K58),路段全長47公里。
「兩區」:改造漢十公路孝感服務區、武當山服務區。
「十村落」:打造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10個景觀段各1個特色村落,分別為丘陵田園風格的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辦車站村,重丘山林風光的隨州市隨縣均川鎮松樹埡村,崗地田園風光的襄陽市襄城區張灣鎮張家灣村,山林水庫風光的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元和觀村,低山林地風光的房縣土城鎮塘梗村,高山原始森林風光的神農架林區木魚鎮三堆河村,低山河谷風光的興山縣水月寺鎮杉樹坪,重丘風光的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趙家灣村,水鄉田園風光的荊州市沙市區觀音檔鎮丫角村,平原田園風光的仙桃市沙嘴街辦葉家河村。
已實施完成一期工程。 造景5萬余畝,改造特色民居4411戶,豎立旅遊交通標牌227塊,還有山體水體和村莊環境整治及相應的環保工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交通建設項目,這是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交通先行決策的具體措施。2008年首戰全長225.1公里武神生態公路改造,經過兩年多的奮斗,從武當山到神農架由原來的6小時車程縮短到4小時,又將沿途打造為植樹造景生機盎然,旅遊標識標牌清晰明麗,特色民居改造鱗次櫛比古色古香。全長173公里的宜巴高速公路2009年開工,將一線穿珠串起三峽畫廊,昭君故里和神農雄峰,對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隨岳、十房、武荊等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景區道路、三峽翻壩公路、宜昌—十堰等鐵路工程、神農架機場、王昭君碼頭等「鐵水公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建設,如火如荼,有的已經建成投運。據統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公路總里程已達123685公里,佔全省的62.7%,其中高速路達1662公里,佔全省的50.6%。根據審議通過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交通規劃》,交通規劃布局為六大綜合運輸通道、八大綜合交通樞紐和一大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到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綜合交通將形成「一線穿珠、路景相融、便捷舒適」的特色旅遊交通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交通圈;「內暢外聯、輻射全國、換乘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集約高效、安全優質、文明規范」的現代交通服務網路,交通在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先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據統計,圈域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同比增幅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佔全省的比重達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旅遊產業高位增長。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5841萬人(次),同比增長20.5%;實現旅遊總收入338.7億元,同比增長31.4%。2010年「五一」及暑假期間,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主要景區景點接待旅遊人數成爆發式增長。武當山、神農架、宜昌三峽人家及白果樹瀑布、恩施騰龍洞等景點景區接待旅遊人數、旅遊收入都比2009年同期增長50%左右,有的甚至翻番。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先期啟動的12大重點工程,總投資達1222億元,其中,2009年湖北省政府專項投資3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8.5億元,撬動倍數達6倍多。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工程、武神生態公路等「鐵公機」交通項目、十堰武當山太極湖景區項目、隨州炎帝神農故里景區項目、宜昌嫘祖、屈原和王昭君故里景區及清江北緯30度島之世外桃源項目、神農架整合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一體化運作的神旅集團公司重大項目、襄陽古隆中景區、習家池漢代私家園林等項目、恩施大峽谷等項目,洪湖岸邊是家鄉、烏林高端溫泉等項目、荊門長壽之鄉旅居項目、圈域7個旅遊名鎮、62個旅遊名村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了《荊州風》、《三峽風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藝作品,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十堰國際武當武術節、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文化論壇、襄陽諸葛亮文化旅遊節等一系列有影響的節會活動,尤其是由湖北省牽頭申報的「中國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已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靚麗的文化名片。(八)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組織機構保障和政策措施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領導小組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辦公室,鄂西圈辦機構編制和人員已於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
湖北省鄂西圈建設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決定>的責任分工方案》。湖北省政府已經頒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政府投資項目實施辦法》。《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產業優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後續政策已經起草完成,正在廣泛徵求意見,擬經過省政府常務會議陸續審定出台。

㈢ 楊安娣:「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但是,在如何看待旅遊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上,吉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楊安娣認為普遍都存在著一個認識誤區:隨著旅遊大眾化、全域化時代的到來,旅遊市場是「需大於供」,不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吉林省旅遊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宏觀報喜,微觀報憂,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與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產業規模迅速壯大與管理服務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集中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與供需錯配同時並存。一是旅遊經濟增速較快,但質量效益不高且發展不均衡。從全國看,吉林省旅遊經濟總量偏小;從全省看,區域結構嚴重失衡;從企業主體看,小、散、弱、差,缺少龍頭和骨幹。二是市場需求旺盛,但旅遊產品號召力和吸引力不強。產品開發與項目建設呈低質化、同質化發展,造成產品結構單一,質量不高,熱點不多,特色不鮮明。三是資源稟賦優越,但旅遊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不夠。作為全國旅遊資源大省,卻是旅遊產品小省、旅遊品牌弱省。四是戰略目標宏偉,但產業發展基礎與之不相匹配。

去年以來,針對上述問題,吉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以冰雪旅遊為突破點,率先實施了旅遊業攻堅行動計劃,產業地位得到實質性提升,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發展,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但是,隨著「冷」資源熱起來、遊客多起來、市場活起來,產品供給、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等短板問題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加強優質供給,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四)優化環境供給,營造濃厚發展氛圍。市場主體培育工程。以實施「冰雪英雄榜」計劃為載體,安排千萬引導資金,扶持獎勵旅行社、旅遊航空、鄉村旅遊、旅遊商品等市場主體提升競爭力。發展環境優化工程。投入千萬資金建立旅遊誠信基金,倡導「誠信回家」;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相關市場主體採取相應獎懲措施;推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實行動態管理;構建旅遊新型政商關系,主動真誠為企業服好務,既要樹牢底線意識,又要牢記「親、清」二字。人才興旅工程。面向東北乃至東北亞區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選拔「吉林名導」;組織開展「導游面試考官培訓」,繼續開展「旅遊企業人才業務提升培訓」和以本省戶籍從業人員為重點的「千人導服人員基礎技能培訓」。

(五)創新機制和平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以「多規合一」為突破口,創新產業促進機制;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形成梯次有序的項目體系。創新市場推廣機制,實施精準營銷,整合全省資源,廣泛開展交換季節等互動式營銷推廣活動,探索「智力支持型」服務外包的市場營銷模式。創新統計運行機制,圍繞解決「統什麼、誰來統、怎麼統」,銜接國家標准,制定符合吉林省實際的旅遊統計模板,搭建覆蓋全省的統計組織架構。

打造統一的宣傳平台。圍繞「22℃的夏天」和「冬季到吉林來玩雪」雙品牌建設,充分運用各類媒體資源,統籌做好全省旅遊形象宣傳。打造統一的智力平台。建立核心智囊團隊,提升智庫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持續開展「送智下基層」行動。打造統一的融資平台。整合國家和省級各類產業扶持資金,加快推進設立省級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加大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統一的招商平台。在省級各類大型推介交流活動中,集中對外包裝發布項目、旅遊商品、航空信息,提前對接,跟蹤推動,提升招商引資成效。

㈣ 各部委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了哪些舉措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㈤ 關於某地區的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前景分析,論文大綱。

我來自安陽,對安陽的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相對較為了解,下面我就愛談一下自己對安陽旅遊業的一些認識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安陽旅遊業發展相當迅猛,繼殷墟甲骨文紅旗渠太行大峽谷之後,又有了中國文字博物館,和現在爭議熱點曹操墓。我們安陽的旅遊業可以說已成為安陽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但是與省內旅遊業發達城市相比,安陽旅遊業的發展還是不成熟,旅遊業仍處在初期萌芽的後一個階段。我查了一些資料:2008年,安陽旅遊收入僅佔全市GDP的5.03%,不僅比焦作低5.88個百分點,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個百分點;同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門票收入超過9000萬元,而安陽殷墟還不到1000萬元。明顯的差距引起了關注安陽旅遊的業內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觀評價安陽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促進安陽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先說一下安陽旅遊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吧
1.安陽旅遊業發展的優勢與面臨的機遇
(1)旅遊資源豐富,人文名勝與青山秀水交相輝映
三千年歷史,留下名勝無數。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悠久歷史造就了許多令人神往的名勝古跡,像包括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市建設在內的殷商文化,周易發祥地的羑里城等。這塊神奇的土地還哺育過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賢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繹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飛就出生在安陽市的湯陰縣。
與名勝古跡相輝映的還有青山秀水。集「雄、險、奇、秀」為一體的太行大峽谷重巒疊嶂,平湖碧綠;被稱為人間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原始質朴、風光奇特。
(2)地理位置優越
安陽歷史上就是較為著名的商貿集散地,區位優勢明顯。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端、晉冀魯豫四省交匯處,東望黃河近齊魯,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經新鄉達鄭州,北隔漳河臨河北,距省會鄭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內交通發達,鐵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輻射性強。京廣鐵路、湯鶴鐵路、湯台地方鐵路、即將開工的京港澳客運高速鐵路和長日鐵路連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國道、219國道、302國道縱橫交錯,通向四面八方。
(3)市場空間大,旅遊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從發展規律看,國內旅遊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世界旅遊業發展規律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旅遊消費需求迅速膨脹,旅遊業將出現爆發性增長。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預示著包括河南省在內的國內旅遊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從發展階段看,旅遊業轉型升級方興未艾。隨著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旅遊消費結構正由觀光旅遊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健身旅遊並重轉型,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發展空間大大拓展,蘊藏著彎道超越和跨越發展的歷史機遇。
(4)政策環境好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政策,旅遊業發展的底氣更足、動力更強。2006年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兩大跨越」的歷史任務,把發展旅遊業作為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圍繞建設文化強省,著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旅遊立省」戰略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來發展,使旅遊業成為實現中原崛起的強大支撐。
2.安陽旅遊業發展的劣勢與面臨的威脅
(1)尚未形成龍頭品牌和拳頭產品
品牌打造重點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國叫得響的拳頭品牌和龍頭產品。現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點規模較小,配套設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進入性、可逗留性較差,對遊客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這已成為制約安陽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2)旅遊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
旅遊項目設計和開發深度不夠,產品單一,產業鏈條有待拉長。目前安陽旅遊收入主要來源於門票,遊客在文化娛樂和購物方面的消費還不夠,其占旅遊總收入的比例還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安陽旅遊景區大部分處於低層次的經營水平上,文化娛樂項目類同,缺乏娛樂性、參與性。旅遊觀光多以爬山、看廟、聊風情為主,休閑娛樂僅能提供簡單的食宿和棋牌、釣魚之類的活動,無法滿足遊客休閑娛樂、文化風情體驗、學習考察等多種需求,吸引不了回頭客。另外,作為旅遊資源大市的安陽,旅遊購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遊商品開發滯後,旅遊者的主要購物對象是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和農村手工藝品,文化內涵不高,種類單一。
(3)對外宣傳和推銷力度有待加強,方法、手段有待創新
整體看,圍繞旅遊的對外宣傳和推銷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夠豐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紅旗渠等少數景區外,安陽所轄各縣景區的宣傳推介工作較為薄弱,在新聞媒體上做廣告的還不多。
另外,許多新的方法、手段還沒有嘗試,難以完全覆蓋各種遊客群體。與旅遊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4)旅遊服務條件及環境條件不盡完善
旅遊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不盡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設施不健全。通往一些鄉村旅遊目的地的道路較差,景區之間缺乏專業旅遊線路,停車位不能滿足旅遊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飲食安全和公共衛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在一些景區,廚房、廁所的衛生條件與預期標准相差甚遠,對蒼蠅、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設施不健全。中高檔次的涉外賓館、飯店和能夠為散客提供醫療保健、金融保險、加油檢修等綜合服務的遊客服務中心較為缺乏。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旅遊接待的質量和消費者的滿意程度,限制了遊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
(5)周邊地市的「先發優勢」給安陽旅遊業發展帶來了挑戰
近年來,安陽周邊地市的旅遊業發展迅速,占據了「先發優勢」。河南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現象」、「欒川模式」等著名的旅遊發展模式,打造出了鄭汴洛「三點一線」沿黃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遊名牌。這一方面給安陽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榜樣和區域聯盟、共榮共贏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安陽旅遊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安陽人我深知安陽在旅遊業方面還有很多任務等待我們這代人去完成。
1.我認為安陽需要進行全面、細致的創意策劃和科學規劃
我們可以邀請全國各地旅遊業精英來安陽進行創意策劃比賽,一是集思廣益開發出新型旅遊產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傳促銷的作用。在綜合各路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安陽旅遊業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做大做強旅遊產業。
高起點、高標准地抓好旅遊景區的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國內外旅遊業發展趨勢科學制定規劃,對旅遊項目的投資方向和方式、產品開發、建設布局等進行整體規劃。加強對各重點景區、星級飯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規劃管理,科學安排景點、線路,注重周邊環境和文化品位。
2.安陽的標志性的地物較少幾乎沒有,或者說不夠顯著特別,我們要塑造旅遊形象
關機其實還是在於宣傳,以便進一步用好獨特的旅遊資源——殷墟、周易、紅旗渠、太行大峽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強力推介。藉助我們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陽旅遊形象的旅遊符號和城市名片。
3.開發自己的旅遊產品不能局限於門票。
可以重點建設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和旅遊購物項目,拉長產業鏈條。借鑒香港迪士尼、深圳歡樂谷等國內外旅遊景點的成功經驗,在旅遊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創意實現產品創新,讓遊客得到超值體驗和享受,從而延長逗留時間,超越「門票經濟」。
4.強力宣傳與推介,提高旅遊市場佔有率
(1)利用多種媒介資源進行高頻率、立體宣傳,樹立安陽旅遊形象
一是策劃與安陽名勝有關的電影、電視劇,提高安陽知名度。二是製作安陽旅遊形象廣告,在中央電視台、重要客源地及周邊縣市新聞媒體上投放,提高全國人民對安陽旅遊的認知度。三是編印與安陽名勝有關的照片集、連環畫冊、書籍等,向更多的遊客展示安陽獨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聯網、手機平台等新型渠道開展經常性的廣告宣傳,使安陽成為遊客和旅行社關注的熱點。
(2)定期策劃、開展專題活動,宣講和推介安陽旅遊產品
一是召開專題活動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大河報》等重要新聞單位全程報道,使安陽旅遊品牌逐漸在全國叫響。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舉辦專題旅遊推介、促銷活動,如在鄭州、北京、香港等地舉辦「殷商文化旅遊節」、「周易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感悟紅旗渠精神、走進安陽旅遊」等主題活動,宣傳推介安陽旅遊資源,吸引遊客走進安陽。
(3)加強與各地旅行社、旅遊主管部門的合作,拓寬市場
一是加強與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安陽旅遊。與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建立辦事處、聯絡點和聯營等多種形式,為安陽輸送遊客。
二是加強與周邊地區旅遊主管部門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榮共贏的格局中。例如,聯合新鄉、鶴壁、濟源、焦作、邯鄲等城市,實施南太行旅遊協調開發和統一營銷,積極打造南太行聯盟。
5.完善旅遊基礎設施
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重點投資建設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政府投資引導社會投資,創造一個優良的旅遊公共服務環境。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加強道路、通訊、水電以及食宿設施升級改造的力度。
6.加強旅遊人才引進和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
一是引進、培養旅遊開發和經營管理人員。對於具備高度創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進「外腦」,為主;對於日常經營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養。二是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素質。通過各種途徑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尤其要對導游、賓館接待、餐飲服務等一線從業人員進行旅遊服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三是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文化傳統教育,提高旅遊開發者、經營管理者及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實現旅遊生態、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少不了與資金投入掛鉤,這就關繫到經濟問題,徐喲其它產業包括重工業加工業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傳,吸引外資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國越來越有影響力,這期間我們會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我們安陽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每一個安陽人的積極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決策,這樣安陽的旅遊業才能夠得到大力發展。
作為安陽人,為安陽的今天的蓬勃發展感到自豪,為安陽的將來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畢業後有打算在安陽發展的想法,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陽的明天會更好,終會有一天,我走在安陽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遊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國人在點頭稱贊。那是怎樣一種美美妙的情景。

㈥ 求《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課程論文一篇,3000字左右就可以

我來自安陽,對安陽的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相對較為了解,下面我就愛談一下自己對安陽旅遊業的一些認識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安陽旅遊業發展相當迅猛,繼殷墟甲骨文紅旗渠太行大峽谷之後,又有了中國文字博物館,和現在爭議熱點曹操墓。我們安陽的旅遊業可以說已成為安陽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但是與省內旅遊業發達城市相比,安陽旅遊業的發展還是不成熟,旅遊業仍處在初期萌芽的後一個階段。我查了一些資料:2008年,安陽旅遊收入僅佔全市GDP的5.03%,不僅比焦作低5.88個百分點,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個百分點;同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門票收入超過9000萬元,而安陽殷墟還不到1000萬元。明顯的差距引起了關注安陽旅遊的業內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觀評價安陽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促進安陽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先說一下安陽旅遊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吧
1.安陽旅遊業發展的優勢與面臨的機遇
(1)旅遊資源豐富,人文名勝與青山秀水交相輝映
三千年歷史,留下名勝無數。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悠久歷史造就了許多令人神往的名勝古跡,像包括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市建設在內的殷商文化,周易發祥地的羑里城等。這塊神奇的土地還哺育過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賢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繹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飛就出生在安陽市的湯陰縣。
與名勝古跡相輝映的還有青山秀水。集「雄、險、奇、秀」為一體的太行大峽谷重巒疊嶂,平湖碧綠;被稱為人間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原始質朴、風光奇特。
(2)地理位置優越
安陽歷史上就是較為著名的商貿集散地,區位優勢明顯。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端、晉冀魯豫四省交匯處,東望黃河近齊魯,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經新鄉達鄭州,北隔漳河臨河北,距省會鄭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內交通發達,鐵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輻射性強。京廣鐵路、湯鶴鐵路、湯台地方鐵路、即將開工的京港澳客運高速鐵路和長日鐵路連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國道、219國道、302國道縱橫交錯,通向四面八方。
(3)市場空間大,旅遊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從發展規律看,國內旅遊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世界旅遊業發展規律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旅遊消費需求迅速膨脹,旅遊業將出現爆發性增長。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預示著包括河南省在內的國內旅遊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從發展階段看,旅遊業轉型升級方興未艾。隨著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旅遊消費結構正由觀光旅遊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健身旅遊並重轉型,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發展空間大大拓展,蘊藏著彎道超越和跨越發展的歷史機遇。
(4)政策環境好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政策,旅遊業發展的底氣更足、動力更強。2006年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兩大跨越」的歷史任務,把發展旅遊業作為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圍繞建設文化強省,著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旅遊立省」戰略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來發展,使旅遊業成為實現中原崛起的強大支撐。
2.安陽旅遊業發展的劣勢與面臨的威脅
(1)尚未形成龍頭品牌和拳頭產品
品牌打造重點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國叫得響的拳頭品牌和龍頭產品。現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點規模較小,配套設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進入性、可逗留性較差,對遊客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這已成為制約安陽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2)旅遊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
旅遊項目設計和開發深度不夠,產品單一,產業鏈條有待拉長。目前安陽旅遊收入主要來源於門票,遊客在文化娛樂和購物方面的消費還不夠,其占旅遊總收入的比例還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安陽旅遊景區大部分處於低層次的經營水平上,文化娛樂項目類同,缺乏娛樂性、參與性。旅遊觀光多以爬山、看廟、聊風情為主,休閑娛樂僅能提供簡單的食宿和棋牌、釣魚之類的活動,無法滿足遊客休閑娛樂、文化風情體驗、學習考察等多種需求,吸引不了回頭客。另外,作為旅遊資源大市的安陽,旅遊購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遊商品開發滯後,旅遊者的主要購物對象是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和農村手工藝品,文化內涵不高,種類單一。
(3)對外宣傳和推銷力度有待加強,方法、手段有待創新
整體看,圍繞旅遊的對外宣傳和推銷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夠豐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紅旗渠等少數景區外,安陽所轄各縣景區的宣傳推介工作較為薄弱,在新聞媒體上做廣告的還不多。
另外,許多新的方法、手段還沒有嘗試,難以完全覆蓋各種遊客群體。與旅遊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4)旅遊服務條件及環境條件不盡完善
旅遊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不盡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設施不健全。通往一些鄉村旅遊目的地的道路較差,景區之間缺乏專業旅遊線路,停車位不能滿足旅遊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飲食安全和公共衛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在一些景區,廚房、廁所的衛生條件與預期標准相差甚遠,對蒼蠅、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設施不健全。中高檔次的涉外賓館、飯店和能夠為散客提供醫療保健、金融保險、加油檢修等綜合服務的遊客服務中心較為缺乏。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旅遊接待的質量和消費者的滿意程度,限制了遊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
(5)周邊地市的「先發優勢」給安陽旅遊業發展帶來了挑戰
近年來,安陽周邊地市的旅遊業發展迅速,占據了「先發優勢」。河南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現象」、「欒川模式」等著名的旅遊發展模式,打造出了鄭汴洛「三點一線」沿黃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遊名牌。這一方面給安陽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榜樣和區域聯盟、共榮共贏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安陽旅遊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安陽人我深知安陽在旅遊業方面還有很多任務等待我們這代人去完成。
1.我認為安陽需要進行全面、細致的創意策劃和科學規劃
我們可以邀請全國各地旅遊業精英來安陽進行創意策劃比賽,一是集思廣益開發出新型旅遊產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傳促銷的作用。在綜合各路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安陽旅遊業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做大做強旅遊產業。
高起點、高標准地抓好旅遊景區的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國內外旅遊業發展趨勢科學制定規劃,對旅遊項目的投資方向和方式、產品開發、建設布局等進行整體規劃。加強對各重點景區、星級飯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規劃管理,科學安排景點、線路,注重周邊環境和文化品位。
2.安陽的標志性的地物較少幾乎沒有,或者說不夠顯著特別,我們要塑造旅遊形象
關機其實還是在於宣傳,以便進一步用好獨特的旅遊資源——殷墟、周易、紅旗渠、太行大峽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強力推介。藉助我們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陽旅遊形象的旅遊符號和城市名片。
3.開發自己的旅遊產品不能局限於門票。
可以重點建設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和旅遊購物項目,拉長產業鏈條。借鑒香港迪士尼、深圳歡樂谷等國內外旅遊景點的成功經驗,在旅遊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創意實現產品創新,讓遊客得到超值體驗和享受,從而延長逗留時間,超越「門票經濟」。
4.強力宣傳與推介,提高旅遊市場佔有率
(1)利用多種媒介資源進行高頻率、立體宣傳,樹立安陽旅遊形象
一是策劃與安陽名勝有關的電影、電視劇,提高安陽知名度。二是製作安陽旅遊形象廣告,在中央電視台、重要客源地及周邊縣市新聞媒體上投放,提高全國人民對安陽旅遊的認知度。三是編印與安陽名勝有關的照片集、連環畫冊、書籍等,向更多的遊客展示安陽獨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聯網、手機平台等新型渠道開展經常性的廣告宣傳,使安陽成為遊客和旅行社關注的熱點。
(2)定期策劃、開展專題活動,宣講和推介安陽旅遊產品
一是召開專題活動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大河報》等重要新聞單位全程報道,使安陽旅遊品牌逐漸在全國叫響。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舉辦專題旅遊推介、促銷活動,如在鄭州、北京、香港等地舉辦「殷商文化旅遊節」、「周易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感悟紅旗渠精神、走進安陽旅遊」等主題活動,宣傳推介安陽旅遊資源,吸引遊客走進安陽。
(3)加強與各地旅行社、旅遊主管部門的合作,拓寬市場
一是加強與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安陽旅遊。與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建立辦事處、聯絡點和聯營等多種形式,為安陽輸送遊客。
二是加強與周邊地區旅遊主管部門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榮共贏的格局中。例如,聯合新鄉、鶴壁、濟源、焦作、邯鄲等城市,實施南太行旅遊協調開發和統一營銷,積極打造南太行聯盟。
5.完善旅遊基礎設施
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重點投資建設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政府投資引導社會投資,創造一個優良的旅遊公共服務環境。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加強道路、通訊、水電以及食宿設施升級改造的力度。
6.加強旅遊人才引進和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
一是引進、培養旅遊開發和經營管理人員。對於具備高度創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進「外腦」,為主;對於日常經營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養。二是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素質。通過各種途徑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尤其要對導游、賓館接待、餐飲服務等一線從業人員進行旅遊服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三是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文化傳統教育,提高旅遊開發者、經營管理者及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實現旅遊生態、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少不了與資金投入掛鉤,這就關繫到經濟問題,徐喲其它產業包括重工業加工業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傳,吸引外資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國越來越有影響力,這期間我們會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我們安陽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每一個安陽人的積極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決策,這樣安陽的旅遊業才能夠得到大力發展。
作為安陽人,為安陽的今天的蓬勃發展感到自豪,為安陽的將來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畢業後有打算在安陽發展的想法,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陽的明天會更好,終會有一天,我走在安陽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遊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國人在點頭稱贊。那是怎樣一種美美妙的情景。

㈦ 怎樣協調發展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是中國第一家專業鄉村旅遊規劃設計院。作為鄉村旅遊設計與鄉村度假開發的專業機構,山合水易擁有多位國家級休閑農業規劃與鄉村旅遊設計專家,與農業部、農業規劃設計院、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協會、CCTV農業頻道等緊密型外部資源。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有多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發展產業模式、旅遊為導向的產業結構調整與休閑化升級、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築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經具備了大量休閑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意農業產業園區、高新農業示範園區、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農業旅遊教育科普園區、特色採摘度假區、鄉村旅遊示範縣、鄉村旅遊示範村、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特色新農村景觀建築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遊景區規劃、田園俱樂部、民俗村落規劃、古村古鎮、農家樂聚集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鄉村會所、溫室建築、水庫旅遊開發等等項目的實踐經驗與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農村旅遊、新農村民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鄉村旅遊發展、休閑漁業旅遊、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經驗研究、古村古鎮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個專項研究報告,並已經結合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若干意見的最新精神,為北京、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個鄉村旅遊項目提供了咨詢與規劃設計指導工作。

以旅遊產品休閑化升級、度假區規劃設計、鄉土景觀與生態建築設計為核心競爭力。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多年專注於休閑產品設計與度假項目開發,積累了大量業界的知名專家、專業團隊與專業技術合作夥伴,形成了項目總體實施、專業資源整合以及後續服務跟進的實戰項目理念。

國家旅遊局明確要求旅遊業要發揮優勢,服務三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所建樹,引導鄉村旅遊特色化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如何實現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鄉村旅遊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發展鄉村旅遊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於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加強城鄉交流、優化旅遊產業結構、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都能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是發展方向的引導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和戰略目標。旅遊產業的發展應將鄉村旅遊發展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中,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產業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實現農民增收等方面的貢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要求鄉村旅遊發展要注重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同旅遊開發、經濟效益相結合,促進城鄉互動,打破城鄉分割的制度障礙,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實現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是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鄉村旅遊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體現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現有資料表明,中國第三產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10.6個百分點,今後工業時代,第三產業將是財富的主要創造者,農業發展應與第三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鄉村旅遊在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實現農民增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風貌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優勢。同時,鄉村旅遊與農業的發展互動,對豐富旅遊活動,完善旅遊產品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將發揮著巨大作用。

三是資源利用的依託關系。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有賴於鄉村良好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以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田野風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風情等為吸引物,能夠向城市居民提供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康體娛樂、學習購物等旅遊活動。而僅僅依靠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挖掘是難以實現鄉村旅遊的大發展的,因此鄉村旅遊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更依託於一定的農村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基礎的配套服務設施。當前國家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不僅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開闊了發展空間,更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在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鄉村旅遊在資源開發、活動開展、服務接待等各個方面也才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鄉村旅遊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旅遊業不斷切入農業,實現與「三農」的直接對接,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解決「三農」問題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途徑,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內容豐富,旅遊接待增長迅猛。隨著人們出遊觀念的轉變,健康休閑、回歸自然的旅遊度假方式已成為新的時尚。我區積極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引導、扶持有條件的鄉村發展鄉村旅遊,吳中特色鄉村旅遊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邊省區、市遊客的青睞,接待總量呈高速增長趨勢。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鄉村道路硬化率不斷提高,旅遊交通指示牌、停車場、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標志牌等硬體設施不斷完善。各種鄉村度假別墅、農家樂、休閑娛樂項目等旅遊服務設施,既滿足了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又增強了鄉村旅遊的發展後勁。與此同時,我區還積極探索了星級農家樂等先進的鄉村旅遊管理模式。發展熱情日益高漲,鄉村旅遊後勁十足。現已建成的鄉村旅遊區(點)正積極追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呈現出滾動發展的局面。新上鄉村旅遊項目競相開工,抓緊建設。鄉村旅遊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新的就業途經,緩解了就業壓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島當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從事鄉村旅遊開發。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旅遊推進和諧發展。鄉村旅遊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的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遊活動中感受農村生活風貌,傳播城市文明,農民群眾在旅遊服務實踐中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潔,環境條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通過開展鄉村旅遊,對縮小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鄉村旅遊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資金問題成為發展的瓶頸。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不斷加大對鄉村旅遊的資金投入,但是由於農村發展鄉村旅遊基礎設施薄弱,融資渠道不暢,單靠政府投入明顯不足,影響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由於鄉村旅遊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加上資金投入不足,一些鄉村旅遊點在交通、食宿、衛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市場意識有待增強。鄉村旅遊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漸成氣候,但是,有些鄉村旅遊經營者市場意識不強,缺乏主動宣傳和參與集體促銷的積極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有限,市場佔有率較低。策劃、管理人才匱乏。把握鄉村旅遊規劃策劃、設計包裝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嚴重匱乏,造成一些鄉村旅遊區(點)規劃布局不夠科學。有些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由於缺乏必要的培訓,服務不規范,小農思想較重,缺乏全局和長遠觀念,有時甚至出現拉客宰客等現象。五是產品品質急需提升。目前,有的鄉村旅遊產品還比較粗糙,挖掘民風民俗內涵及體現知識性、參與性等方面還很不夠。尤其是有些農家樂,「農」的味道不夠濃、「家」的環境不夠雅、「樂」的項目也不夠多。

三、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應注意把握的問題

目前,鄉村旅遊在很多歐美國家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旅遊產品,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意義巨大。作為一個充滿生機的新領域,鄉村旅遊在許多國家被認為是一種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層面得到有力扶持。應著力把握好以下幾點:

1. 推進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相結合。無論是發展鄉村旅遊還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強化政府主導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門要在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設置鄉村旅遊發展補助性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資金投入鄉村旅遊開發。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注重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扶持與發揮農民作用關系,發揮好廣大農民的主觀能動作用。鄉村旅遊和新農村建設,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統一的標准,只有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將鄉村旅遊充分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使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2. 推進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統一規劃和因地制宜相結合。要牢固樹立「先規劃、後開發,無規劃、不開發」的觀念。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制定切合實際的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當前,發展鄉村旅遊要高起點規劃,統籌城鄉規劃編制,抓好新型村鎮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發展壯大特色經濟;通過開發鄉村旅遊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構築「一村一品、多村一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格局,開展「以旅助農、以旅興農」活動,助推新農村建設。

3. 推進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開拓創新和保持本色相結合。發展鄉村旅遊,要瞄準國際同類產品,本著保護生態、延續民俗、傳承文化的原則,開發與國際水準接軌的高檔優質旅遊產品。吳中鄉村旅遊開發,應將吳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其中,以鄉村旅遊資源為依託,深度挖掘吳地人文、民俗、歷史內涵,突出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天然、質朴、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趣、閑趣、野趣,展現鄉村旅遊的魅力,為鄉村旅遊注入持續旺盛的生命力。對於各種形式的「農家樂」,要突出特色化經營、規范化服務;對於現代科技、生態、觀光、採摘等農業旅遊,要按照「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標准,突出地域特色和產品特色;對於現代新農村、古鎮古村、生態農庄等,要以開發復合型觀光、度假、休閑、體驗類旅遊產品為目標,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旅遊附加值。

4. 推進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結合。「開發是最富成效的保護,保護是最具遠見的開發」。發展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為主要吸引物的鄉村旅遊,要大力倡導「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強調保護環境和永續利用資源,避免造成旅遊資源浪費和破壞。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大直接關繫到遊客和農民身心健康相關設施的建設力度,引導教育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和廣大農民自覺養成講衛生、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營造潔凈、健康、衛生的旅遊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把吳中鄉村旅遊推向新的發展階段,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出現的困難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產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創新發展模式十分重要。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提升產業素質和擴大產業規模的關系。規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素質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數量擴張的同時要注重品質和效益的提升。要著力推動揚州市鄉村旅遊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由單一依靠投入拉動向依靠資源整合、體制創新和內涵提升轉變。要促進鄉村旅遊形式和產業功能的多元化,在滿足遊客需求、延長逗留時間和提高人均消費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市內外投資開發商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通過多年的旅遊咨詢與規劃設計,傳統旅遊項目的休閑化升級、城鄉綜合休閑商業與特色休閑街區開發、休閑度假地產、旅遊服務區與集散中心、郊野休閑公園設計、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開發、休閑目的地規劃與整合營銷等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與跨專業合作的實踐規劃模式,突破常規,注重細節與創新理念是我們不變的理念。
理念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是促進鄉村旅遊邁向新目標的動力。隨著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進程,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規劃制定、環境優化、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組織、領導、協調、推動作用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投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經營服務等方面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模式創新

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出現的困難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產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創新發展模式十分重要。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提升產業素質和擴大產業規模的關系。規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素質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數量擴張的同時要注重品質和效益的提升。要著力推動揚州市鄉村旅遊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由單一依靠投入拉動向依靠資源整合、體制創新和內涵提升轉變。要促進鄉村旅遊形式和產業功能的多元化,在滿足遊客需求、延長逗留時間和提高人均消費上做足文章。

機制創新

推進鄉村體制機制的創新,關鍵點應放在激活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在活力上。要培育壯大鄉村旅遊龍頭企業,引導旅遊企業以農民參與等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改變「大產業、小景點」的現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市內外投資開發商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

山合水易通過多年的旅遊咨詢與規劃設計,傳統旅遊項目的休閑化升級、城鄉綜合休閑商業與特色休閑街區開發、休閑度假地產、旅遊服務區與集散中心、郊野休閑公園設計、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開發、休閑目的地規劃與整合營銷等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與跨專業合作的實踐規劃模式,突破常規,注重細節與創新理念是我們不變的理念。

㈧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