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科學鄉村旅遊

科學鄉村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1-24 11:30:32

⑴ 生態農業學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式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 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生態市建設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⑵ 廣東景點哪裡好玩

有丹霞山、長隆歡樂世界、華僑城、白雲山、雁南飛等。

1、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

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

5、雁南飛

雁南飛景區,背靠梅州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三高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全國青年文明號。

雁南飛景區包括:雁南飛神石,雁南飛大道,遊客中心和茶情閣,茶藝表演,會議中心,圍龍大酒店,圍龍食府,笑傲江湖瀑布,龍那山生態谷,仙茶閣,高級別墅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

鄉村旅遊開發中的景觀規劃,要注意那些事項

鄉村旅遊應是和諧發展的結果, 也是可持續科學發展的結果, 且因有利於鄉村自身綜合發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協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保護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遺跡, 發展當地適宜又具地方特色的產業, 建立科學進步的生活方式, 在這種背景下發展鄉村旅遊才具有吸引力。
一、加強鄉村景觀規劃, 科學設計本土景觀
規劃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前提, 科學有序的規劃能解決鄉村旅遊開發中發展生產、擴大旅遊規模和景觀保護開發等的矛盾。鄉村景觀規劃是圍繞著人與景觀共生發展的原理展開的, 人類對自然改造的各種活動不能違背景觀生態特點, 二者互利共生、和諧統一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標。因此, 從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發, 在鄉村旅遊開發建設中應積極做好景觀規劃工作。同時,鄉土情結是鄉村旅遊需求的根本動機, 銘智旅遊策劃認為只有為遊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態的鄉村景觀,才能長久地吸引遊客。
二、完善旅遊接待服務場所
1、遊客接待中心
遊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規模、等級的鄉村旅遊區應該具有的服務性建築, 它除了向初來乍到的遊客展示旅遊區概貌, 還為遊客提供休息、觀景、娛樂的場所,多位於景區入口附近。
2、遊客食宿服務場所
鄉村旅遊區發展初期, 很少設置獨立的遊客食宿服務建築和設施, 遊客的食宿大多在農家宅院中進行, 是為玩農家樂的遊客提供的附加服務。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發展, 增加獨立的食宿服務, 提升食宿服務的檔次和品味變得越來越有必要。此外, 在一些發展較好的鄉村旅遊區, 也正在出現餐飲一條街、茶館、酒肆、鄉村酒店這類建築。從運作的情況看, 設置這樣的服務場所和設施必須認真分析市場需求、開發的各方面條件, 避免盲目開發。
3、遊客購物服務場所
旅遊購物是旅遊活動的必然現象, 大多數鄉村旅遊區都存在不小的遊客購物需求: 鄉村農產品、手工藝品以及鄉村的農副土特產品等, 往往能激起遊客的購買慾望。這樣的買賣對遊客與村民雙方都是有益的,是雙贏的。購物場所的設置應當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 可以規劃適宜的場地, 採用趕集的方式, 為鄉村農產品買賣提供服務, 避免隨意擺攤設點, 影響景觀。也可以把購物與生產加工作坊結合起來, 形成前店後坊的購物街, 使遊客參觀生產性作坊之後, 能購買相關產品。
4、商務會議辦公服務場所
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 鄉村旅遊區的接待服務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多層次化,比如某些有商務會議服務需求的鄉村旅遊區, 可附屬於鄉村酒店等設置一定檔次的會議場所。也可在某些鄉村旅遊區規劃設置獨立的小型辦公會議建築, 提供休息、會議、辦公的需要。
三、鄉村景觀意象規劃
鄉村景觀意象是人們對鄉村景觀的認知過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個具有個性化特徵的景觀意境圖式(Mentalmap )。鄉村景觀意象具有以下特徵:鄉村景觀意象的個性化、鄉村景觀意象的地方性、鄉村景觀意象的社會性。鄉村景觀意象是鄉村景觀建設的基礎上所滲透的景觀意象思想, 它的形成離不開歷史過程的積累、硬環境以及文化軟環境的建設。著力鄉村景觀意象的規劃有助於樹立鄉村整體目的的形象, 而一個能綜合反映鄉村地方特色、具有強大市場吸引力的整體目的地形象, 是提升鄉村旅遊質量的重要前提。
四、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
鄉村旅遊區的道路交通系統主要包括線狀的車行道路、步行道路、馬道、自行車道等和點狀的停車場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一方面能令功能場地空間合理組織聯系起來, 另一方面能為遊客帶來交通體驗的樂趣和舒適性。

⑷ 麻煩能人給我一些介紹國內外農業生態園現狀的文字~多多益善哦~

要: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範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文章提出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顧的原則,結合實例探討了具體規劃方案,將生態園建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綠色食品生產園」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最終實現生態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觀光農業;生態園;生態農業;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2175(2005)03-0439-04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遊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觀光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觀光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旅遊[1]。進入21世紀,觀光農業將是重要的娛樂產業,農業觀光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2]。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許多項目由於盲目開發或規劃不當而慘淡經營。本文就如何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進行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探討,以期對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設計和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1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1.1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3]。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原則和總體思路
2.1 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2.1.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4]。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1.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2.1.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2.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目標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2.2.1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2.2.2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2.2.3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3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3.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5,6];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7];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8]。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3.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3.2.1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3.2.2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3.2.3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4 小結
「農業生態示範園」以生態學原理作指導,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使農林牧漁各業科學組合,各種模式物盡其用。最終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充分利用和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農業資源的目標,為生態園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將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綠色食品生產園」建設採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有機農業栽培方式,主要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作為生態園的拳頭產品,突破國際「綠色壁壘」,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進行出口創匯,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觀光農業旅遊園」和「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設各種旅遊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科普,必將產生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益。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方向[10]。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第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最後,這一生態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示範作用,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業生態園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二、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三、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四、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⑸ 與生態旅遊有關的幾個問題(高分懸賞)

國內外生態旅遊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進展

摘 要:本文從旅遊對環境的影響著手,通過對生態旅遊研究現有的文獻分析,主要闡述了作為可持續旅遊實現形式的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旅遊概念與內涵的研究,生態旅遊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和生態旅遊的地理學研究等幾個方面,生態旅遊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旅遊概念、內涵和特徵的探討,而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主要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的研究,同時指出了生態旅遊今後應加強的幾個研究領域。

關 鍵 詞:生態旅遊;研究方向;景觀生態學;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旅遊的概念首先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得以廣泛地傳播和發展,1999年中國生態環境游標志著中國生態旅遊系統工程的開端,生態旅遊的年增長率達25-30%,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遊的發展造成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眾多的「非生態現象」,實踐中的問題與理論研究的缺陷有關。就現有的文獻來看,目前生態旅遊領域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開展生態旅遊條件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1 對生態旅遊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

隨著生態旅遊在世界各國的普及,世界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充實,生態旅遊概念和內涵的模糊造成生態旅遊業發展中面臨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H.Ceballo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並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環境會議上被正式確認,此後,伊麗莎白·布(E.Boo,1990)、Gunn(1991)、加拿大環境咨詢委員會(CEAC)(1992)、scace(Scace1992,Grifone&Usher1993)、美國的生態旅遊學會(EcotourismSociety)(1993)、Valentine(1993),Allcock,Jones,Lane&Grant(1994),Buckley(1994)、ErcanSirakaya,VinodSasidharann和SevilSonmez(1999)、世界旅遊組織(WTO,2000)等對生態旅遊概念做了探討。國內生態旅遊始於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盧雲亭(1991)、陳傳康(1996)、郭來喜(1997)、劉家明(1998)、王躍華(1999)、李緒蔭(2000)、宋子千(2001)等對生態旅遊的概念做了界定。生態旅遊的內涵研究主要在於三個層面:

1.1 作為旅遊發展理念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區域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區域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人口等方面的發展。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發展理念,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遊是生態旅遊。

1.2 作為旅遊產品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旅遊業的角度提出的,生態旅遊產品是指在生態資源優勢地區開發的,能滿足旅遊者體驗生態環境、豐富生態知識等需求,並有助於維護生態平衡的旅遊產品。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就是要將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控制到最低限度,而盡量發揮其有利影響。

1.3 作為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的生態旅遊這主要是從旅遊者角度提出來的,不管是旅遊發展模式,還是旅遊產品,最終都將歸結到旅遊者的活動上來。所謂生態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是指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旅遊者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價值取向,以生態學原則指導自身行為,盡量減少自身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或不良影響,是一種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或碰到一些問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更多的是關注生態環境的發展,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產品,更多的是注重區域旅遊業的發展,幾乎所有的旅遊開發都被貼上「生態旅遊」的標簽,結果旅遊區出現嚴重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遊客嚴重超出了旅遊區的生態承載能力,這說明對生態旅遊概念和內涵認識的模糊造成生態旅遊業正在成為對旅遊區生態環境產生威脅的產業。

2 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旅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影響、容量與評價等方面。生態旅遊發展是一枚雙刃劍,侯立軍(1995)、彭希喜(1998)認為生態旅遊被普遍看好主要在於它能賺取巨額外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普教育和科學考察場所,增加收入和就業機會,減輕農村壓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生態旅遊發展對環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導致環境容量研究的進展。60年代,萊佩奇(Lapage,1963)率先提出了旅遊容量的概念,但他並沒有作更深入的研究,此後關心旅遊環境容量問題的人逐漸增多,勞森(F·Lawison,1977)、皮爾斯等(D.Pearee,1986)、謝爾比等(B.Shel-by,1987)、愛德華·英斯基普(Edword.Inskeep,1989)等;國內趙紅紅(1983)、劉振禮和金鍵(1985)、汪嘉熙(1986)、保繼剛(1987)、楚義芳(1989)、馮孝琪(1991)、崔風軍(1994)、胡炳清(1995)、俞孔堅(1999)等對旅遊容量做了探討。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全面評價是最近幾年才被正式提出的。Orams(1995)提出了結果評價指標體系,Orams的指標體系是生態旅遊研究的一大進步,但他的指標體系過於簡單化,可操作性較差。加拿大人Ross和Wall(1999)認為評價旅遊對環境的影響的方法可以包括環境影響評價(E1A)、環境容量評價、可接受變化的極限(LAC)、投入產出分析(CBA)及遊客影響管理(VIM),他們提出了生態旅遊的總體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體系更全面,更具體,且更有操作性(這一體系已被運用於印尼的NorthSalawsi旅遊區的評價中),但是他們的評價體系由於是從不同的幾個方面去分別評價,再將結果重新結合分析,其結果之間的差異如何彌補,另外,在分級的指標體系中沒有包括遊客本身的因素,這樣的評價結果可能會造成偏差。生態旅遊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容量的研究,現仍處於分散、小區域和嘗試性實用的初級階段。關於旅遊環境容量和概念體系,目前世界上尚無公認的旅遊容量的定義,也缺少透徹的理論解釋和系統的實證研究。國外文獻中也只有從「舒適度」出發的旅遊區域的遊客容量的經驗性結果,還沒有形成一套可以實施的針對不同自然基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容量的計算方法,另外,旅遊業隨時間演化的環境容量也較少涉及,旅遊環境容量研究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化,使其理論上有所突破,實際應用上具有可操作性。生態旅遊的評價還處於初始階段,還沒有一個統一基本的模式。

3 生態旅遊的理論基礎研究

生態旅遊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在全球快速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指導與支撐較為重要。

3.1 生態旅遊的景觀生態學方向研究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主要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及協調功能。楊桂華、呂永龍(1998)、劉家明、楊新軍(1998)、劉忠偉(2001)等認為景觀的結構及其相應的功能理論可以對功能分區、結構規劃、旅遊設施設計等提供理論支持;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及景觀多樣性與穩定性理論對塑造和控制原有旅遊景觀的美學特徵及旅遊設施的視覺美學設計提供理論支持;生態位理論和景觀變化理論為確定旅遊區的環境容量、監測點的設立及通過步道和游徑調控遊客流量與空間分布提供指導,實現對遊客的科學化管理。

3.2 生態旅遊的地理學方向研究區域生態旅遊開發與生態規劃研究是我國旅遊地理學界研究最多,取得成績也最大的領域。旅遊地理學家的研究涉及到旅遊產生的條件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資源、旅遊環境容量、旅遊交通、旅遊區劃、旅遊線路設計、旅遊地域系統等諸多與區域旅遊規劃相關的內容。陳傳康(1988)較早闡述了旅遊地理學與旅遊業的密切關系,提出旅遊開發的基本原理即「旅遊區內部結構對應變換理論」;劉振禮、王湘等(1987)、盧雲亭(1988)、秦關民、武裕仁等(1991)在其旅遊地理著作中都對旅遊業或旅遊區規劃做出專門闡述;范家駒提出了旅遊規劃要從規劃思路、旅遊市場需求研究、旅遊產品(包括項目開發、利用、組合)和旅遊規劃程序這四個方面來實現優化;郭康探索了一條包括三維空間、時間、心理、行為、經濟、社會等多維度的旅遊研究開發途徑,總結出「點-線-網-面」的開發規律;劉鋒在全面回顧國內外旅遊規劃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針對國內旅遊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種把旅遊系統作為規劃對象,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引入系統科學理論的動態的旅遊系統規劃新思路。

3.3 生態旅遊的經濟學研究經濟學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主要使用三個工具:其一是產業結構理論;其二是產權理論;其三是「外部性」理論。其中,結構理論認為,對環境施加很多且很大的負面影響的資源配置通常是和產業結構低度化聯系在一起的,產業結構不升級,就無法遏制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惡化的趨勢,它強調的是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把生態不可逆閾值作為低水平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底線。產權理論強調的是規范個人行為的重要性,並把明確界定人們利用和保護資源與環境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作為規范個人行為的關鍵。外部性理論強調的是有關各方合作的重要性,並把雙贏(或「共贏」)作為衡量合作成功與否的標准。旅遊區的構建依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對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的保護與恢復做出空間結構上的安排,在此基礎上提出各種修復技術和實施相應的修復工程。但與很多從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自然科學一樣,現有的景觀生態學對生態旅遊的研究成果並不做經濟可行性的研究,甚至連「成本和效益」的假設都從來沒有關心過,也很少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僅是將人類視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進行研究,所以,不顧及「發展」的科學研究是不合適宜的。同時,生態旅遊體現了在當代環境危機情況下,人類的一種新的人地關系思維觀念。地理學家在區域生態旅遊規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資源開發方面具有專業優勢。但是,區域生態旅遊規劃是旅遊地理學為地方政府服務的基本領域,在各地普遍的旅遊開發願望驅使下,對空間競爭力的論證成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其結果必然要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相反,即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效益。

4 結語

4.1 生態旅遊研究主要特點

第一,生態旅遊概念的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旅遊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同時也說明生態旅遊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最完整意義的生態旅遊應將生態旅遊三個層面同時包括在內。在這三個層面中,作為旅遊發展模式的生態旅遊居於主導地位,其實施主體是政府,並涉及到當地居民,企業及其它行為主體;作為旅遊產品的生態旅遊居於核心地位,其實施主體是旅遊業(旅遊企業);作為旅遊消費方式或行為方式的生態旅遊居於基礎地位,是生態旅遊的實際內容,其實施主體是旅遊者。三個層面之間的關系呈金字塔形(見右圖)。圖1 生態旅遊的三層內涵圖(據宋子千等,2001)

第二,生態旅遊理論研究比較零散,主要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而論,系統性不夠,研究所使用的手段還主要是旅遊學上的理論基礎,尚未有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而且理論研究的成果落後於實際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態旅遊的經濟學研究只注重生態旅遊業的經濟發展,而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造成旅遊不「生態」現象;生態旅遊的生態學研究更多關注生態旅遊區的環境保護,形成生態不「經濟」現象,生態旅遊區面臨各種形式的沖突,迫切需要完善的理論來指導旅遊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機制,達到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論文希冀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

第三,與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較少,由於生態旅遊又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行業,所以生態旅遊的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同等重要。國際上對生態旅遊的研究已從概念探討走向案例研究的階段,因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只有從大量的實踐中去總結、探索,才能豐富其理論。而且定性研究相對較多,對一些問題的探討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較少,只是在環境承載力方面有量化指標,但可操作性較差。

第三,研究的區域大致有這樣兩種類型,一是集中在欠發達國家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非洲的肯亞和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先驅,主要原因是這些區域擁有開展生態旅遊豐富而獨特的資源,生態環境原始性相對較好,經濟上相對貧困,地方政府把生態旅遊作為扶貧的重要手段,而且這些區域旅遊與環境的矛盾相對比較突出。二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巴西、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西歐等一些國家的生態旅遊也搞得有聲有色,但其研究范圍僅限於自然保護區或受人類影響較小的自然地帶。在我國,各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圈保護區也正在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探討如何開展生態旅遊業,但至今也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僅僅停留在可行性研究之中,理論和實踐並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

4.2 生態旅遊的研究應加強的領域生態旅遊的研究僅有十幾年的歷史,在這十幾年中雖然有許多的學者專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生態旅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問題還很多,這項研究也還很不成熟,沒有解決的問題要多於業已解決的問題。第一,在研究內容上,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產品,進行生態旅遊開發,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與地區生態環境發展是矛盾的;而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理念,是以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與地區經濟發展是矛盾的。這就要求理論工作者投入到生態旅遊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充實生態旅遊的理論體系,生態旅遊要擁有一套科學的「範式」理論進行旅遊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生態旅遊區產業的適宜布局,生態旅遊分區的合理規劃的研究。可以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生態經濟的理論方法和地理學的區域綜合研究方法,進行「產業內控制、產業外開發」,協調解決生態旅遊區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的矛盾。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應加強生態旅遊的實證研究。自然保護區內幾乎所有行業都是為旅遊服務的,其旅遊經濟系統邊界是十分明確的,同樣,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生態系統邊界也是自然形成的、易於確定的。所以,自然保護區是開發生態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地域,怎樣在自然保護區內使旅遊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生態旅遊研究的重要課題。第三,在研究方式上,應積極提倡跨學科的合作研究。生態旅遊具有綜合性,它是一門集生態學、旅遊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環保學、經濟學等各種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涉及的因素多。同時,生態旅遊是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技術可行是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應當在科技的密切參與下運作,在相應的理論指導下才能有效地發展生態旅遊業。

參考文獻:[1]盧雲亭.生態旅遊與可持續旅遊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01):106-112.[2]申葆嘉.國外旅遊研究進展[J].旅遊學刊,1996,(1):62-67.[3]陳忠曉,王仰鱗,劉忠偉.近十幾年來國內外生態旅遊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0,15(04):556-562.[4]劉忠偉,王仰鱗.生態旅遊及其景觀生態學透視[J].人文地理,2001,16(03):11-15.[5]楊開忠,許峰,權曉紅.生態旅遊概念內涵、原則與演講[J].人文地理,2001,16(4):6-10.[6]宋子千,黃遠水.對生態旅遊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01,21(4):214-215.[7]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8]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⑹ 農家生態旅遊項目開發中,如何做到科學規劃、合理開發

農家生態旅遊項目開發中,規劃滯後帶來的結果要麼是資源破壞,要麼是資源閑置,缺乏規劃或低水平規劃的開發容易形成盲目性,導致破壞性。那麼,因地制宜地設置旅遊項目,做到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做到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農村應加速農家生態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農家生態旅遊基地。只有科學制定規劃、合理進行開發,才能保證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更加規范有序。

在開發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調城鄉文化差異。城鄉文化差異是城市居民嚮往農家生態旅遊的深層次動因。城市居民去農村觀光、休閑、度假的目的,就是觀新賞異,體驗清新、潔凈的鄉村生態環境和悠久的農耕文化,感受淳樸的鄉情鄉味。所以發展農家生態旅遊要在特色上下工夫,突出「農」家特色的培育,注重農家生態旅遊的動態開發。許多地方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節慶活動,如民間傳統娛樂舞龍燈、風箏節等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要把這些特色旅遊資源培育轉化為特色旅遊景點。這有利於開發出獨特的旅遊產品,提高當地農家生態旅遊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農家生態旅遊產品的設計突出生態性、自然性、參與性和娛樂性,加強其自然鄉土氣息的營造和農村民情風俗文化環境的渲染,少點「洋氣」,多點「農趣」。用創意創造特色,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有的原則,把旅遊景點打造為精品。充分結合實際,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起農家生態旅遊的品牌形象。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浙江富陽新沙島的農家生態旅遊園,那裡既沒有現代化建築,又沒有珍貴文物,卻一直受到中外遊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遊客的青睞,原因在於它推出農家牛車作為進村的交通工具,將路途時間無形地轉化為旅遊時間。另外,外國客人還可在這里看到許多中國古代農村的縮影:蓑衣、谷礱、石磨、紡車……有的甚至要求親自踩水車,推碾推磨,其樂融融。這些參與性的旅遊活動不僅可讓遊客獲得新的感受和得到休閑的樂趣,還可以增長見識,積累經驗,達到怡情益智的效果。

⑺ 如何促進我國鄉村旅遊的科學發展

一、發展鄉村旅遊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作用。 一是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產業鏈的延伸,帶動農副產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如鄉村旅遊特色鎮尤溪依託江南大峽谷景區的鄉村旅遊,帶動了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生態農業,磨豆腐、做年糕、搗麻糍、釀米酒等傳統產業重新興起,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這些農副產品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湧泉柑橘、羊岩茶葉、嶺景葡萄、括蒼大白桃等各類遊客嚮往的特色農業觀光園。 二是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使許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農民既可以通過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遊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如尤溪鎮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來在江蘇打工,見老家發展旅遊業就回來在江南大峽谷景區擺了個小攤,專賣紅糖薑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凈賺好幾百元,相當於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報酬。一些在家無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農家樂幫忙做鍾點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遊帶來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如小芝、括蒼等鎮的大批農民自辦了旅遊服務館店,還通過互聯網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實現網上預訂。 四是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尤溪下漲村,有了軍事探險漂流項目後,村裡除了建起大型停車場、公園等,還將村民的房前屋後都進行了綠化,以往垃圾亂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五是有利於推進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遊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農村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村管理、決策更民主了;一些農村還成立了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尤溪鎮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鎮級農家樂協會,協會定期舉辦經營戶經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和諧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當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項目規劃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考慮旅遊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設等項目在規劃時欠考慮旅遊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村鎮,等項目實施完畢後想到旅遊又去重新建設,造成投資浪費。 二是村莊整治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護古村古建築。村莊整治按照建設部門的政策要求,農村建房必須「拆老屋、建新屋」,一戶只允許有一處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樓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為數不多。有些村莊因人口稀少或地處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鎮進行整體搬遷,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但在推進過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莊改造沒有很好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大同小異,「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此外,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逐漸消失,如很多農家樂辦得像城市酒店,還專門聘請廚師掌勺,農家菜成了點綴。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旅遊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有條件的村鎮要把發展鄉村旅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注意各規劃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本地旅遊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要避免無潛力可挖的地方人為造景和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卻視而不見,要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且市內各規劃在制定時要相互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於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生態,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對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把一個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一個鎮當作一個功能區塊來建設,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要善於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給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此外,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項目建設的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鄉村旅遊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樣需要資金投入。兩者在資金投入時,尤其是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鎮在建設項目包裝上報時,要積極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各級職能部門也要多為村鎮出謀劃策,幫助爭取資金支持。村鎮一級也要發揮主動性,多方籌措資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農民主體,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同時,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遊常態化發展。如積極落實旅遊惠民工程,創新推出鄉村趕集游活動,把鄉村旅遊與農村集市日有機結合,鄉村趕集游擴大了旅遊惠民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各農家樂經營戶、土特產購買點、種養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販,均能從中得益,農民得到實惠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⑻ 檳榔種植給海南等地帶來了哪些影響

以海南省萬寧市為例,檳榔種植能夠開發檳榔加工區、生態展示及研發區、檳榔交易與倉儲區、檳榔文化公園、生態文化旅遊區、鄉村旅遊區等六大園區重點開發項目。

萬寧檳榔城項目選址在萬寧市北大鎮、後安鎮和大茂鎮交界處,223國道的西側,國營東興農場水聲作業區。用地規模為600公頃,其中建設用地規模為200公頃。

檳榔城以檳榔產業為主導方向,重點發展檳榔深加工、菠蘿、檸檬、諾尼加工、生物制葯、南葯養生、鄉村旅遊、工業觀光、文化休閑度假等產業;

是一座兼配套、物流、交易、展銷、居住等關聯服務業的現代化檳榔城。目前有檳榔加工區、生態展示及研發區、檳榔交易與倉儲區、檳榔文化公園、生態文化旅遊區、鄉村旅遊區等六大園區重點開發項目。

(8)科學鄉村旅遊擴展閱讀:

「中國檳榔之鄉」萬寧市是海南省檳榔產業主要發展區,有「海南檳榔半萬寧」的美譽。為更好發揮地區資源優勢,萬寧市委市政府、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協商建立「萬寧檳榔城」,帶動海南的檳榔行業從種植初級加工,向深加工等更高層次發展。

計劃依託萬城鎮的城市輻射影響、區域檳榔種植產業與加工、區域公路交通、水聲水庫資源,建成以檳榔等熱帶現代農業種植業為基礎、檳榔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熱帶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葯、物流業、檳榔文化為特色的文化休閑旅遊度假產業全面發展的綜合產業城。

⑼ 慶陽放羊娃啥事件

為從「放羊娃」到「致富帶頭人」。

上世紀90年代初,高中畢業的李志鋒接手家裡的牛羊,成了村裡的「放羊娃」,單調重復的日子過了五六年,村裡一批又一批進城務工的年輕人,讓他羨慕不已。

他說:「農家樂想賺錢,還得專業人引路,環境不能差,及時了解政策動向和市場需求,挺過『開頭難』的幾年,一定會有奔頭的。」隨後幾年,李志鋒的生意如滾雪球,街邊小店成了日接待300多人的度假村。

⑽ 自然保護區開發旅遊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1、全面規劃,有序發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

2、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3、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教育,針對目前生態旅遊開發中普遍存在的重開發、輕宣傳教育的問題,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4、加強生態旅遊的科學研究和生態監測,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時間短、發展速度快,許多技術難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

5、嚴格控制規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必須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

6、科學解決能源問題,對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解決,堅持「最小消耗」的原則,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設「環保型」設施。

(10)科學鄉村旅遊擴展閱讀:

文化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文化、旅遊、環保等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宏觀掌控、精準「把脈」,制訂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使文化旅遊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建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平台並完善相關機制,為企業建設旅遊文化項目做好指導。

避免項目的重復建設;禁止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強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的執法力度,設置不得觸碰的「高壓線」。

對破壞文化資源和在文化旅遊建設中破壞周邊環境的企業進行嚴懲,對違反法律的企業交有關部門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