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淺析旅遊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淺析旅遊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15 21:22:23

⑴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以山西為例)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

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
前景分析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場。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轉變。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遼闊、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⑵ 以某個城市或鄉鎮為例,談談旅遊業發展給當地的綜合影響,並談談如何協調旅遊業發展與社會經濟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⑶ 試分析城市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城市是以一定城鎮體系和相應的鄉村背景、以及山川農田等風光組成的市域,旅遊,現在對於人們也不陌生了,但人們對其的理解還多限於通過景區良好的景觀建設,特別是環境衛生、安全保衛以及相關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等,給予旅遊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這種觀點僅僅是對旅遊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將城市旅遊形象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加以系統認識的新觀念尚未普及。事實上,國際旅遊發達的地區斥巨資研究、設計、推廣國家、省(州)或城市的旅遊形象的實例不在少數。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地旅遊形象推廣工程已經影響到我國,「無限的新加坡,無限的旅遊業」、「魅力香港,萬象之都」等形象口號漸漸為人所知。城市旅遊形象設計悄悄地在我國一些旅遊城市興起,廣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長三角」等一批經濟發達、城鎮密集的區域也都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城市旅遊形象。
現代旅遊實際上是背離現代城市而產生的,工業化城市的迅速發展所導致的諸如環境污染、工作緊張、身心疲憊等所謂「城市病」的傳播,推動著人們逃離城市,尋找鄉村、綠野、海濱、溫礦泉休療養地……,追求天然的綠色、久遠的古跡、明媚的陽光、碧藍的海水和松軟的沙灘。因此,留在人們心目中的旅遊地不會是高樓林立、水泥充斥、汽車喧嚷的現代城市。城市的旅遊功能退居於工業、居住、商業、交通等城市基本功能之後,城市旅遊只在某些特殊城市得到重視和發展,如山水城市、歷史古都、文化名城等地。即使在這些旅遊城市,旅遊者也僅僅被其天然賦予的桂林式山水或西安式古跡吸引,而不是因為它們城市的屬性而前往旅遊觀光。
進入90年代以來,旅遊市場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是,由於已經有了多樣化的旅遊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以單一形態出現的一般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這一趨勢在可見的未來必將越來越明顯。即即便是人造景點都要堅持有旅遊吸引力和參與性,並且必須是精緻和高品位的,才能有客源市場。
來自旅遊市場的種種跡象也都表明,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不僅願意選擇那些更「獨特」、更「奇異」、更「新穎」的旅遊景點,而且,他們特別看好那些具有綜合性特徵的旅遊地和旅遊項目(即奇異獨特的自然景觀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從而在一次確定的旅遊過程中獲得集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為一體的多重滿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同各種旅遊資源在總體上不斷得到新的開發,各種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人們休閑生活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使旅遊者對旅遊地和旅遊項目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一些新型傳媒的出現,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戶卻已能對很多旅遊景點獲得大致的了解。
此外,由於假日的增多,特別是實行了大禮拜制,加上高速公路的發展、特快旅遊列車的開通、電訊交流的便捷、城市郊區(近郊與遠郊)旅遊與城市周邊旅遊和短線區域旅遊重合,以城市為中心的輻射旅遊區大大擴大了范圍,使各界外出休閑、特別是團體、親朋、家庭、情侶、單身漢等外出旅遊日益增多。休閑生活的越來越受重視,休閑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很多人對旅遊線路旅遊項目的選擇都越來越「精挑細選」,傳統旅遊動機中以「到過某名山名水即可為榮」的心理滿足已經有所弱化,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想要尋求的是旅遊過程中的真正樂趣了。雖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乃至不同年齡、性別的旅遊者,對上述滿足指向會有一定的差異側重,但希望在其旅遊過程中能同時獲得多重滿足的需求卻是一致的。此外,旅遊行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平均出遊次數增多等,也是旅遊者對綜合性旅遊項目的需求期待越來越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旅遊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人們普遍期望在單位時間和一定經濟支出內能夠獲得盡量多一些收益。
二十世紀以來,在國內旅遊需求興旺、城市經濟日漸開放和發達的背景下,平凡無奇的中、小城鎮和復雜成熟的綜合性大城市不約而同地重新審視旅遊業這一朝陽產業,並試圖將之納入城市經濟的動力機制。其中以創造人工旅遊景點、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會議展覽等商務旅遊為核心策略的城市有以深圳和「珠三角」等中小城市為代表,而像廣州、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則正邁向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的發展目標。這批城市的旅遊發展逐漸接近世界其它城市的旅遊發展模式,即都開始追求將城市整體而非若干獨立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因素推向市場。城市旅遊發展的核心是建立獨特、鮮明、有招攬性的旅遊形象,依靠形象吸引遊客前來旅遊。從此,旅遊形象成為當今城市旅遊發展的新領域,而且毫無疑問,沒有鮮明旅遊形象的城市是難以長久吸引旅遊者的。總之,城市旅遊發展需要全面實施旅遊形象戰略。

⑷ 淺析影響現代旅遊業的發展

你的問題好像不太完整,是談影響還是發展。好像是要談影響,論文很多,不知道側重什麼,可以補充說明,以下參考,再附1篇論文。先謝謝100分
參考:
現代旅遊業的發展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一直保持著較高速度的發展,尤其進入20世紀9 0年代以後,全世界每年旅遊者人數和旅遊收入的增長速度均超過10%,旅遊業發展的前途非常 光明。然而20世紀旅遊業的超高速發展並不僅僅帶來成群的遊客和繁榮的經濟,也帶來了成堆的 問題。旅遊業一直被稱為「無煙工業」、「朝陽產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 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在人們回歸自然奔赴鄉村的時候,環境旅遊已成為現代旅遊的重要形式。所謂 環境旅遊就是發生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旅遊活動的總稱。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發展十分迅猛,市場潛 力巨大,因此許多城市已經把發展環境旅遊業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環境旅遊業也是發展我國現代旅遊業的先決條件。1發展現代旅遊業的基本條件旅遊業雖說是低門檻、低投入的第三產業,但是要想成功地把其建設成為 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1.1旅遊環境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刺 激了人們對於野外空間的需求。回歸自然的旅遊方式被看做是醫治城市病的良葯,良好的環境質量 已成為強大的旅遊吸引力。在環境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高質量的自然環境 ,哪怕旅遊資源再好,也不可能成為旅遊勝地,所以要發展現代旅遊業就必須把環境搞好,良好的 旅遊環境是發展現代旅遊業的先決條件,也是首要的條件。1.2旅遊產品的開發旅遊產品的內涵 和外延極其豐富和廣泛,很難簡單地用一般產品的分類方法加以明確界定。有些事物與現象今天還 不能列為旅遊產品,但難保今後永遠不會被列為旅遊產品;有些事物與現象對於一部分人有吸引力 ,也許對另一部分人沒有吸引力。旅遊產品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旅遊產品的復雜性;所以 旅遊產品的開發不僅要遵循一般產品的共同規律,而且應考慮其特殊的規律。首先,旅遊產品的開 發既要重視「有為」,更要重視「無為」。其次,旅遊產品開發既要「求實」,也要「求虛」。再 次,旅遊產品開發主要是一種產品的創新。最後,開發旅遊產品要注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時在旅遊產品開發時,必須注意遵循以下四個原則:①環境效益原則,②因地制宜原則,③經濟效益原則,④社會效益原則。1.3開發能力與效率一個國家要想成功地進 行旅遊開發,必須注意旅遊開發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將資源盤活,市場做大,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 大的回報。一是現有的經濟結構的改善,經濟開發程度越高和經濟越健康發展越有利於旅遊開發的 成功。二是旅遊接待設施的現狀和潛力。這是旅遊開發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遊效益。三 是交通便捷性,要能夠讓遊客來得容易走得輕松。四是旅遊開發的容量。五是地方政府管理和引導旅遊業發展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既要規范旅遊從業者的市場行為,又要疏導客流使其有序運行。2現代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模式2.1政府主導型模式就是按照旅遊業的自身特點,在以市場為主配置資 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爭取旅遊業有更大的發展。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體是政府 ,基礎是市場。各級政府與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和各類旅遊企業之間形成多重交叉組合的相關關系。 雖然它們在市場中的職責、分工各不相同,但市場的運作、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它們共同協作,由此 構成一個完整的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體系。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觀念主導、政策主導、管 理主導和資金導向等方面。實現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和完善旅遊法制體系,使旅遊 管理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將旅遊管理部門納入政府部門序列,提高和擴大其許可權和職能,以適應 旅遊業大發展的需要;開征旅遊稅;增加宣傳促銷的投入等等。2.2市場需求型模式就是根據旅 游市場潛力協調各環節旅遊商品供給者之間的關系,使得他們在時間上、地區上協調地提供旅遊服 務,使得旅遊者的需求充分得到滿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 平也大大提高,這在很大意義上促進了現代旅遊業的大發展。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必然要尋 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而一些城市卻由於嚴重缺乏傳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從而只得大力發展各種 休閑娛樂設施來滿足需求。同時,自身的都市文明和經濟引力向這些城市以外的區域輻射。它的最 大特徵就是旅遊業的起步是在城市自身休閑娛樂需求的作用下成長起來的,雖然市場需求旺盛,但 是旅遊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滯後於需求的增長。因此今後要加大人造景觀的建設、城市環境的改良、 旅遊服務設施的提高以及服務的多樣化,盡快地把巨大的市場需求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2.3 經濟新增長點模式就是通過確定旅遊業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緩 解目前的就業壓力,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與其他行業相比,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優勢在 於:一是市場前景廣闊,是永遠朝陽型產業。二是創匯能力強,換匯成本低,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 優勢。三是關聯帶動功能強,能直接或間接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四是提供就業機會多,並且就 業成本較低。五是擴大國際交流,促進改革開放。六是促進區域間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 選擇和確定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現實可行性,經濟增長點戰略也成為旅遊發展戰略體 系的一個重要方面。2.4資源主導型模式就是根據我國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地合理開發旅遊資源 ,爭取更大的旅遊空間和更適宜的旅遊環境。傳統意義上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如優美的山水風光 、眾多的名勝古跡、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建築風貌以及典型的民風民俗等等。它們發展旅遊業 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擁有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是我們發展旅遊業的最有利最重要的 因素,屬於典型的「資源型」發展模式。總觀這類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明顯地看出,正是自然與文化 資源的獨特性和綜合品位,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基礎設施、接待條件以 及人文環境等方面的改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讓旅遊業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就必須採用 保護性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杜絕過度開發或不合理開發的發生,否則就會給旅遊業發展帶來不 可挽回的損失。2.5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旅遊業,除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外,還要注重環 境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從而保證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和 旅遊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旅遊目的地自然環境的損害,並對其社會文化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正 是迄今為止人們對發展旅遊和旅遊業的利弊產生激烈爭論的主要原因。旅遊研究者和旅遊工作者對 此應有較清醒的認識。1989年,「各國議會旅遊大會」通過的《海牙旅遊宣言》指出:保護自 然、文化和人文環境的不受損壞,是發展旅遊業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重視和保護好旅遊目的地 的環境,是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必然。《關於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指出:旅遊業必須在環境保護 方面採取行動,否則「可能對風光、野生動物、紀念物和建築物以及文化多樣性等造成無可挽回的 損失」,為此「從道義上講,旅遊業有責任帶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既反映了旅遊和旅遊業對環 境的嚴重威脅,同時也說明旅遊行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對旅遊資源 和包括資金、原料、能源、技術、人才等在內的經濟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和大力保護,通過採取各種 有利措施,一方面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並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使經濟資源得到綜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旅遊和旅遊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戰略@龐海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系!武漢430060
@王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系!武漢430060 中國;;現代旅遊業;; 戰略 環境旅遊業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戰略之一。發展現代旅遊業就必需突破過去「就資源論開發」的傳統 思想誤區,但還需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在實際操作過 程中,還應該注意可持續發展、投資負擔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問題。<1>魏向東主編.旅遊概論.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趙西萍主編.旅遊人力資源管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邸德海主編.旅遊管理信息系統.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4>歐陽斌.城市旅遊.城市發展研究,2001(4)

⑸ 旅遊對城市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託旅遊資源、以旅遊設施為條件,通過旅和游為動線,串連起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為遊客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產業。其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產業,形成了多元復合、多重經濟屬性的產業生態集群,每一重屬性都對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賴山水景觀、歷史遺址、地質遺跡、城市風情和工業遺產等資源的產業,是一種綠色、低碳經濟,對環境的污染相對工業比較小。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有利的避免了各種工業廢氣污染。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旅遊時也會為對一些生態脆弱區帶來破壞,以及開發不當對一些原有文化要素的破壞,需要在實際的運營中進行研究、平衡、評估和風險的動態監測。現代旅遊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經歷了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再到體驗經濟的過程中,迅速爆發的一種產業形態和生活方式,目前其已經超越了石油和汽車成為了第一大產業。而一些城市發展旅遊業這種體驗經濟,有利於城市被外界感知,被外界體驗,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旅遊業是由「旅」和「游」兩個動詞串聯的產業組合,流量經濟的特性十分明顯。把遊客從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形成巨大的消費聚集,帶動城市和區域的消費經濟的蓬勃發展,繁榮當地經濟。同時旅遊流量經濟的特性,也帶動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旅遊業有別於傳統的工業經濟的「條塊化特徵」,是有人的動態消費形成的經濟經濟,具有很強的行為交叉性和產業融合性。能很好的當地的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和組合出新的產業業態。例如:旅遊和第一產業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二產業融合形成的工業旅遊、旅遊商品;和第三產業融合形成的文化旅遊、體育旅遊、旅遊演藝等。

旅遊業是典型的現代服務業,對一個城市的服務業的水平、服務環境和服務人員的素質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發展旅遊業必然對一個區域的軟硬環境改造帶來倒逼機制。反向拉動城市的服務意識、文明素質、基礎設施和城市風貌,提升城市的發展品質。旅遊業還是典型的文化經濟,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有賴於主題化、文化的統領,才能形成旅遊消費者的購買。發展旅遊有利於激活或一些當地被埋沒和即將消逝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例如:古鎮、古鄉村、各種地方風情的手工藝品都借旅遊的東風再次獲得生命。

旅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全景式的影響,除了發展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資源觀外,還包括城市品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繁榮、城市的服務品質、城市綠色發展、城市的消費經濟和城市的產業聯動發展等方面,符合我們上面所說的「新三觀」。

⑹ 說一說,現代旅遊業對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有以下幾點:(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⑺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⑻ 旅遊業的發展對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影響

1、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國內旅遊經濟收入。

2、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保護弘揚當地文化特色。

3、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遊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對其它行業有明顯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如,旅遊業對能夠帶動地方旅館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商貿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4、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當下居民就業問題。

5、協調環境和社會發展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了新黨章,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所訴求的也是城市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黨中央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8)淺析旅遊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各地在發展旅遊業時,為實現環保,城市需要限制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產業和生活習慣,比如對高標准污水處理、大氣質量的控制以及噪音控制、土地改善等,是與旅遊業的特徵相符的,也是調整城市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①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②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③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⑼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9)淺析旅遊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