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多措並舉鄉村旅遊

多措並舉鄉村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3-11 20:14:27

『壹』 如何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但也應清醒看到,目前全國扶貧對象規模依然很大,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仍嚴重滯後,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問題突出。同時,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生存條件艱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問題呈現區域性、綜合性特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要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確保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奮斗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要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改革創新,形成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組織、更加堅韌的毅力,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打好扶貧開發的攻堅戰,要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國家扶貧資金和政策向這些地區傾斜,努力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引導產業轉移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創造有利於「造血式」扶貧的大環境。加快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確保任務舉措和工程項目得到落實。把扶貧規劃、城鎮化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統籌起來,加快發展中西部交通設施特別是鐵路,帶動產業轉移和脫貧致富。拓寬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和視野,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對於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群眾搬遷願望強烈的地方,要切實保護好環境,探索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對於有開發條件的地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培訓轉移則培訓轉移,提高開發式扶貧成效。
要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一是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利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從主要考核GDP轉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促進貧困縣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要切實摸清誰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為何貧困、怎樣脫貧、誰來幫扶,然後逐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把「大水漫灌」變成「滴灌」,既節約資源,又確保扶貧到村到戶。三是健全乾部駐村幫扶機制。發揮駐村幫扶幹部牽線搭橋、引資引智、參與管理等作用,把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稀缺資源輸送進去,增強貧困村的發展活力和動力。把駐村幫扶的成效和扶貧單位、駐村幹部的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建立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向社會公示扶貧項目,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監督,讓公共資金在陽光下運行。依法嚴管扶貧資金,對貪污侵佔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嚴肅處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務機制。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導向作用,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增加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和保險覆蓋。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貧困地區合作性金融發展,發揮其貼近農民、靈活多樣的優勢。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六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以多種形式幫扶農村困難群眾。建立有效的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確保善款能直接用於扶貧對象,維護社會扶貧良好信譽。每5年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進行一次社會扶貧表彰,營造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的良好氛圍。
要組織實施好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在繼續做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就業促進、生態建設等工作基礎上,抓好10項重點工作。一是村級道路暢通工作,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和通班車。二是飲水安全工作,到2015年解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內貧困地區剩餘的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年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三是農村電力保障工作,到2015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貧困地區存量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貧困農戶住房安全問題。五是特色產業增收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六是鄉村旅遊扶貧工作,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七是教育扶貧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有較大提升,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訓就業銜接更加緊密。八是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九是文化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十是貧困村信息化工作,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通過實施好這些重點工作,不斷提高扶貧開發質量和水平。
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扶貧開發,實行最廣泛的社會動員。扶貧開發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全黨動手、全國動員、全社會參與,匯聚各方資源,採取綜合舉措,形成強大合力。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於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加快發展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扶貧任務重的縣要選好配強扶貧部門領導班子,充實工作力量;扶貧任務重的鄉鎮要有專門幹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同時,要構建好的機制和辦法,更為有效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在全國范圍內配置好扶貧資源。
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政府要在不斷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做好扶貧開發頂層設計,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國家加大對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
基本公共服務;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做好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基本生活兜底、拓展致富門路等工作。在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使扶貧開發更有成效的領域,政府要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創新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託、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要著力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充分挖掘內部發展潛力,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賀達水)(來源:國研室)

『貳』 內蒙古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遊實現脫貧了嗎

在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梨花鎮東壕賴村,村民姚四宏談起旅遊業發展的效益樂得合不攏嘴,他說:「我們村原來種大田,靠天吃飯,現在村裡辦起了農家樂,環境好了,營生也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陸續回來了。」東壕賴村黨支部書記喬屹基說:「在旅遊扶貧政策指引下,我們開辦了農家樂富民山莊。目前,該項目吸納本地村民、民間藝人和無業人員30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約1500人就業。」

11月20日從自治區扶貧辦了解到,近年來,內蒙古多措並舉推動扶貧工作,尤其是旅遊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以發展鄉村旅遊為抓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積極推進鄉村旅遊重點旅遊項目建設,舉辦形式多樣的鄉村旅遊節慶活動,開展全方位立體式鄉村旅遊宣傳營銷,實現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廣大百姓分享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實惠。

近兩年,自治區旅發委以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加快布局鄉村旅遊發展,加大創建鄉村旅遊和休閑農牧業示範縣和示範點、星級家庭接待戶、組織特色旅遊村、特色家庭旅遊線創建和開展鄉村牧區致富帶頭人培訓等工作,大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周末內蒙古」旅遊品牌。截至2016年底,內蒙古共有農業與鄉村旅遊點597家、鄉村旅遊接待戶4317家,2016年接待遊客約30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0億元,有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遊實現脫貧。

『叄』 如何打造生態農業特色小鎮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特色小城鎮的建設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新型城鎮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同時也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舉措,加快城鎮化特別是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後,是探索推動小城鎮建設的科學方法。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建設需要資金引導,土地支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項目帶動,加快建設;創新體制,激發活力;夯實責任,嚴格考核五項措施並舉。從而強化示範特色、打造空間特色、凸顯地域特色、營造文化特色、夯實產業特點。最終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全面落實新型城鎮化規劃。
特色小城鎮規劃設計必須要有三產融合的產業規劃思想作為支撐。應立足高起點、高標准,統籌農業、鄉村、生態、文化、景觀等各層面要素,重點以科技示範為引領,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為支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為特色,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打造科技示範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產村互動一體、模式機制創新的特色小城鎮,引領示範帶本區域及周邊地區的發展。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對於一些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遊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鮮明、地形地貌獨特等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後期建設運營上,應大力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解決農村就業,提供回鄉創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特色小城鎮。

『肆』 秦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有利條件

黑河森林公園美景

秦嶺生態保護區 記者 王健 攝

秦嶺的美,四季分明。

告別了鬱郁蔥蔥的春夏時節和層林盡染的深秋,在一場初冬大雪的裝扮下,巍巍秦嶺展現出了另外一種大氣磅礴的美,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含義,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於大秦嶺的依戀和熱愛。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其中就包括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提出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安。

保護好大秦嶺,讓綠水青山永續,是西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近5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恆、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與維護其生態功能不懈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效機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大中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山而專門設立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了「法治」時代。這部條例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各部門法規一起編織起了一道「法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秦嶺保護法規體系。

同時,我市在《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相繼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翠華-五台、樓觀、太平、灃峪、湯峪五個片區控制性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空間規劃沖突、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等現實矛盾。

市秦嶺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提出調整理順市、區(縣)秦嶺保護機構職責,夯實區(縣)政府主體責任和鎮(街道)直接責任,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等建議,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完善。

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西安已經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主動作為

全面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如今,提起環山公路的綠道,許多騎行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這一標志性路段,不僅成為沿山群眾工作休閑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嶺北麓一條最重要的景觀長廊。

近年來,全市上下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精心施工,已累計投資30億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踏踏實實地做了許多深受百姓好評的工作。2011至2014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工程造林2.89萬畝;2015年起,高品質推進環山路兩側166公里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類喬、灌木310萬株,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太乙宮至灃峪口轉盤21公里太陽能路燈建成點亮。2個生態節點廣場、4個農貿市場和21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戶縣21公里綠道示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節點、重點峪口、子午大道及東西出入口等7個界碑標識建設完成;灃峪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已完成;老沿山路連接改造工程和秦嶺北麓18條河道的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順利;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

數字的背後,是艱辛而扎實的工作。「保一山碧綠,護八水長流,建美麗西安」的目標已經取得實效,樹多了、燈亮了、路寬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審批,嚴格執行禁止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內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壞環境的建設項目這一規劃保護要求。2013年以來,共審核准入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項目88個,多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被「拒之門外」,秦嶺北麓的生態也一天天地向好發展。

鐵腕治亂

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說「不」

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說「不」。近5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整治,嚴打「亂占亂建、亂采濫挖、亂排亂放、亂砍濫伐」行為,「四亂」得到有效遏制。

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介紹說,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持續開展對秦嶺非法采砂採石的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問題已得到全面遏制,沒有發生大面積、系統性非法開采現象,礦山監管形勢總體可控。2015年,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已全部取締到位;有序關閉各類礦產資源開發,由2004年的106個合法礦權減至45個。4年來,已關閉礦山40個。到2020年底前,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數量比2014年減少72%,達到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在對環山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市秦嶺辦按照「一根綠線穿到底」的思路,協調組織區縣秦嶺辦開展常態化的環山路兩側旅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拆除清理違規亂設門頭立柱、燈籠、門頭牌匾、佔道經營攤點;及時清理生活、建築垃圾;及時清查整改違規超高建築,如今那條縱橫東西的環山路景觀廊道,變得更加亮麗多姿。

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法建設愈演愈烈,使青山綠水傷痕累累,傷疤不斷,使原本屬於西安市民的後花園變成了少數人私人領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動出擊,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對違法建築的打擊力度,讓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了嶄新局面,這一作為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棟違法建築處置任務,依法拆除145棟、沒收57棟,並對拆除點及周邊環境實施了生態恢復145.06畝。2015年,新查處違法建築10棟(周至縣2棟、長安區8棟),依法拆除5棟,整改4棟,沒收1棟;重新核定拆除202棟違法建築中的3棟(戶縣)。西安以實際行動遏制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的蔓延、擴散,不僅極大震懾了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也從整治規模、執法程序、懲罰方式上,為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整治違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參與

為後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綠水

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與富民工程相結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貧攻堅工作中,全市涉貧鎮(街辦)共72個,秦嶺保護區內就有40個,占總數的56%。為盡快幫助秦嶺地區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藍田核桃及長安區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規模農業;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和採摘旅遊為依託的農家樂經濟模式;進行藍田縣玉山古鎮、葛牌古鎮和周至縣厚畛子古鎮為代表的古鎮建設,推進戶縣化羊廟、阿姑泉等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灞橋區洪慶山風情小鎮;對6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8.4萬群眾進行移民搬遷,加強水源保護,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秦嶺生態旅遊經濟,與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關中平原旅遊帶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西安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框架。依託6個自然保護區、14個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遊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宗教寺廟,開發旅遊資源,突出「秦嶺山、水、森林自然美與古長安悠久歷史文化美」相結合的地域特色;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遊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讓保護秦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嶺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市民展示秦嶺的人文生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愛護秦嶺的行動中來。從2012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願者活動;2013年組織「第三屆秦嶺高峰論壇」和「呵護與守望——大美秦嶺」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百年經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賽活動;2014年舉辦「重走紅軍路,感恩大秦嶺」教育活動;2015開展「守望大秦嶺——問道終南山」專題活動,就秦嶺保護問計於群眾、問計於社會、問計於名家;今年,還組織了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志願者護綠行動」公益活動。潤物無聲,這些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已進入新階段,這種保護還將持續下去,也必將成為一項惠及西安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伍』 貴州如何讓貧困戶吃上了「旅遊飯」

近年來,貴州「生態扶貧」漸入佳境,在這里,大生態和大扶貧「交融」,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致力於將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

其中,生態護林員精準扶貧工程將覆蓋5.2萬戶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在銅仁市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6名生態護林員全部從貧困戶中產生。村民胡永江家因病致貧,去年他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做好巡山工作,一年下來有1萬塊收入。」他說。過去,村民燒火用柴,還有的燒木炭增加收入。而這些,現在已被山地旅遊取代,一些村民開設農家樂,挖掘民俗文化,開發地方菜品,逐漸吃上了「旅遊飯」。

『陸』 內蒙古有多少貧困人員通過旅遊實現脫貧

近年來,內蒙古多措並舉推動扶貧工作,以發展鄉村旅遊為抓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積極推進鄉村旅遊重點旅遊項目建設,舉辦形式多樣的鄉村旅遊節慶活動,開展全方位立體式鄉村旅遊宣傳營銷,實現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廣大百姓分享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實惠。

截至2016年底,內蒙古共有農業與鄉村旅遊點597家、鄉村旅遊接待戶4317家,2016年接待遊客約30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0億元,有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遊實現脫貧。

『柒』 鄉村旅遊建設應把重點放在哪些方面

1.科學編制規劃 准確定位
「旅遊大發展,規劃要先行。」各級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市委市政府旅遊興市戰略,按照大力推進、全面提升鄉村旅遊整體形象和精品民宿建設質量總要求,對鄉村旅遊的功能進行科學定位;邀請省內外著名的旅遊規劃編制單位,根據本溪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高標准、高起點實施本轄區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工作,把重點鄉村旅遊資源納入旅遊業總體發展布局,予以重點保護、重點建設,並出台鄉村旅遊的中長期規劃和近期發展規劃,確保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個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規劃;做到先規劃後開發,堅決避免低水平開發、重復性建設、同質化競爭問題。同時,要統籌和對接其他相關規劃,如土地利用規劃、各項農業產業規劃等,做到相互協調、相互支撐,不能相互沖突。
2.加大投入力度 鼓勵建設
鄉村旅遊產業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地方政府要統一部署,多措並舉,綜合協調,把有限的扶持資金重點放在體現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效益、拉動經濟、保護環境等方面,加大前期性、導向性資金投入力度。要設立用於鄉村旅遊示範區獎勵、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投資貸款貼息、旅遊產品開發營銷等專項旅遊發展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杠桿作用。有條件的縣區要鼓勵企業投資開發建設一些公園,如休閑廣場、健身樂園、森林公園等。要鼓勵盤活農村房產資源,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民採取合資、合夥等形式參與建設,鼓勵他們出租或自辦農家樂和民宿,吸引更多的人到農村體驗生活,拉動更多的人參與就業。要充分發揮當地酒店、賓館、娛樂場等服務業經營公司的優勢,鼓勵他們參與創建農家樂、民宿、庄園等鄉村一線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乃至跨界經營等,為星級農家樂、精品民宿的提檔升級奠定堅實基礎。要深入研究國家、省市在發展交通、水利、環保等民生工程方面的政策,把鄉鎮景區公路、停車場、旅遊廁所建設、河道改造、污水處理站、畜禽集中養殖場、垃圾集中收集點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省市建設的「大盤子」,提升建設標准,借力推進發展。
3.積極協同推進 形成合力
樹立「一盤棋」思想,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職責,制定並推進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發展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宣傳部門要發揮中心城市營造旅遊氛圍的優勢,利用電視、網路、報刊、微信、宣傳標語、雕塑小品等各種形式,打造統一的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形象,讓遊客產生深刻的認同感。文化旅遊部門要結合當地的民族風情、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紅色文化等資源,支持各地定期舉辦一些民間藝術節、文化節和休閑體育、旅遊論壇等節慶活動;在大型商場、賓館酒店、火車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人流集聚區設立旅遊咨詢中心,方便服務遊客,提升鄉村旅遊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美譽度。發改經貿部門要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引導社會各類資本投資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建設。國土交通部門要深入研究多方式供應鄉村旅遊項目的用地政策,在道路改造、交通指示牌設立等方面,充分兼顧鄉村旅遊發展需求。公安消防部門要出台適合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經營的治安管理辦法和消防安全標准。農委部門要在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方面,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在「三化」「三農」建設方面向鄉村旅遊給予傾斜。
4.抓好典型示範 建立標准
當前,我市各縣區的鄉村旅遊呈現出散、小、低狀態,難以產生大的影響力和持久的顧客群。破解這個難題,一是要確立一批鄉村旅遊發展示範典型,利用重點旅遊資源打造好龍頭示範景區,以龍頭帶動全域鄉村旅遊發展;二是要充分發揮桓仁縣、南芬區等「全域旅遊示範縣(區)」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三是要結合各村獨特產品優勢,重點打造農業觀光園、農產品產業基地、休閑體驗園等特色主題品牌項目,使之成為地方鄉村旅遊的代表性景點,並利用節慶造勢,重點塑造一些具有代表鄉村旅遊節事品牌的民間民俗文化旅遊產品;四是要建成科學合理的鄉村旅遊線路,按照全域旅遊的發展理念,科學布局景區、景點,科學規劃適合自駕游的旅遊線路;五是要出台鄉村旅遊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環節的服務規范和安全標准,提升鄉村旅遊的品質和檔次,滿足不同類別遊客的消費需求;六是規范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數據統計,要在統計范圍、指標口徑、測算方法以及數據反饋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機制,夯實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建設工作的基礎。
5.打造「特色小鎮」 建設帶動發展
特色小鎮不但具備與鄉村聯系緊密,在地理空間上一體化、在經濟關繫上資源互補、在產業鏈上相互協作的功能優勢,而且其優越的生活設施、優美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公共服務,更容易跨界融合產生新興產業,吸引更多資金、技術和人才。因此,要充分發揮我市合鄉並鎮後的整體優勢,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綠色產品資源,打造一批集農業產業、休閑、觀光、度假於一體的特色生態小鎮。一是以本地區滿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手工加工為重點,做強手工藝術特色小鎮;二是利用地方現有花卉品種基地,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依託,帶動其他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做好農產品特色小鎮;三是利用現代農業觀光示範園,著重打造農業生態旅遊和農業科普觀光、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四是充分發揮特色小鎮的跨界融合發展平台作用,在現有鄉村自然資源豐富、旅遊業取得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旅遊業與教育、醫療、養老、金融等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盡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特色小鎮。
6.壯大隊伍 調動農民參與熱情
農民是國家推動全面脫貧致富、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受益人,是繁榮農村文化、推動產業興旺的建設者,更是發展鄉村旅遊、提高農村幸福指數的生力軍。調動我市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旅遊建設的積極性,一是要加快出台支持農民參與鄉村旅遊創業創新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立足當地旅遊產業實際,不斷挖掘、拓展新領域,對符合政策條件的新型旅遊經營主體給予相應的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的扶持。二是要搭建孵化平台,按照就地就近和個人自願原則,充分依託現有閑置土地、廠房、校舍、科技孵化平台等存量資源,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整合創建一批農家樂、民宿、休閑農園、採摘園等旅遊園區,為農民提供經營場所、創業服務、拉動就業等支持。三是要把營造包容、和諧、創新、平等、競爭的人才成長環境,列為與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樣重要的工作議程;結合農民創業創收的特點需求,實行免費的旅遊職業技能培訓和旅遊產業創新培訓,進行技術幫扶指導。四是引導成果轉化。要鼓勵和支持當地旅遊龍頭企業、領軍企業,以及有返鄉創業意願的外在成功人士建立市場化的新型旅遊產業平台,幫助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企業拓展與科技創新的有序對接和聯動發展。五是要結合各鄉村社團和行業協會改建擴建「鄉村村史館、企業榮譽室、廣場閱覽板」等工作規劃設計專欄,心懷崇敬、濃墨重彩地記錄各類鄉村旅遊經營戶、企業帶頭人和能工巧匠傳承人的典型事跡。各縣區政府部門要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路微信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大力褒獎他們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要樹立用人導向,結合鄉村換屆,破格選拔使用一批優秀人才充實到各鄉村幹部隊伍中來,激發農民熱情,吸引更多農民加入到推動鄉村旅遊產業興旺、繁榮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

『捌』 廣西通過政府搭平台發展旅遊取得哪些成果

近年來,廣西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打響鄉村旅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旅遊統計抽樣調查綜合測算,2017年,廣西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2.19億人次,同比增長約24%;鄉村旅遊消費約1405.8億元,同比增長約29%。根據廣西14個設區市旅遊主管部門直報,預計2017年廣西鄉村旅遊扶貧輻射帶動142個旅遊扶貧村脫貧摘帽,帶動33724戶約14.71萬貧困人口脫貧。

廣西組織全區鄉村旅遊產品和貧困村旅遊商品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首屆特色旅遊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了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國際旅遊商品展、「廣西有禮」伴手禮評選等活動。其中在2017年樂游廣西——鄉村旅遊嘉年華活動期間,組織20個重點旅遊扶貧縣的21位貧困村第一書記代表現場推介,反響熱烈。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