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與傳統村落空心化的思考
Ⅰ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人為本、抄因地制宜,做好防污處理,兼顧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凸顯村鎮特色。
Ⅱ 淺談如何做好鄉村建設規劃
1、鄉村產業在空間的落地和建設指引
鄉村產業的發展是鄉村的關鍵,之前鄉村往往做了很多產業的研究,但是絕大多數並沒有在空間落地,沒有具體建設指引,沒有規劃。產業的研究與規劃落地,形成兩張皮。比如申報場具體放哪裡,在哪裡搭建大棚,在哪裡放牧,在哪裡種植,哪裡保護山林,都沒有落到空間實處。
2、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規劃的重點
鄉村的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產業真正的發展更多靠市場去推動,農村公共環境卻是政府應該重點提供的,因此鄉村規劃的主要工作對象是鄉村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所涉及的垃圾用什麼模式收集、清運和處理、污水怎麼處理或利用、基礎設施用什麼標准或選型、鄉村風貌用什麼風格、綠化的樹種和數量等多方面的內容都是我們鄉村規劃的工作重點。
3、加強空間和土地的精細化管理
鄉村個體小,分布散,土地情況復雜,有各種不同用地,如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坡地等,這些用地都需要是具體的在空間的研究、精細的管控、用途的指引,需要具體在土地的落實,需要精細化、准確化的管理。
4、針對鄉村建設的熱點
當前鄉村建設需要什麼內容,就是我們規劃的重點。要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實用性。農村建什麼,我們重點規劃什麼,讓我們的規劃與建設結合起來,以需求為導向。一些不著急,未來要發展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農田怎麼整治,農村住房怎麼建、溝渠邊坡用什麼材料、橋梁用什麼形式、大棚、村莊入口怎麼布置、村內道路用什麼材料、樹木花草怎麼栽、路燈選用什麼形式……還要針對村內的綠化、村入口、村中心、公共服務設施,村內道路、曬谷場等。
5、指導具體的設計和建設
傳統的城市規劃是成體系成建制的規劃,往往側重宏觀,但是在鄉村規劃中需要大量的中觀規劃來指導微觀的設計和操作。
中農富通長三角在鄉村規劃中,既要考慮產業研究,也需要產業在空間上落地,具體的產業項目、產業內容進行具體指導和定位,包括規模、建設方向等。
Ⅲ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設開發的管理工作機制
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不少古村成為空心村,保護、修繕工作難以開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築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進行修繕,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築需要修復,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的資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並沒有改變,用公共資源用於私人物業的修繕存在不合理,在現實中很難開展。
為解決古村落中的產權問題,部分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中都傾向於採取通過收回老建築的產權進行保護開發。
2.統籌新村和古村建設
新村、古村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一方面要保護舊村的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規劃、整治,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並建設完善古村旅遊服務的各項設施,如餐館、旅店、商品等,這些設施應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過度的建設而破化古村的古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和措施紛紛出台。我們認為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農村的拆舊建新,絲毫不保留農村的特點。我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為大拆大建,將原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無形中抹殺,興建了大量現代的建築,使大部分村莊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較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一方面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以各種臨時性的補助居多,而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致使我國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較城市滯後,歷史欠賬較多,不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縮小城鄉差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要就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路通信等方面。
對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以保護古村的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切不可全部鋪上水泥或大理石,對部分破爛,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進行平整,固定石塊,清理雜草碎石,完善路燈等照明設施;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維持原狀,不進行上蓋密封,以清理淤泥雜物、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路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避免亂拉亂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較高的標准進行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4.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繕,採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對所有的古建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詳細了解古村內每棟老建築的現狀如權屬、破損程度、市場價值、需修繕的工作量、資金投入量等,在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制訂老建築的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前提下,採取原來的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的建築工藝,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維持老建築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築裝飾;二是可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如廁所、水電、網路、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辦公的需要。
古村內的老建築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因此除了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外,還需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築內部現代設施的基礎上,採取各種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內的老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糧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國僅有、規模最大、現狀保護最完好的皇家倉廒。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成為一座展示文化與時尚的會所,承辦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演出、酒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里屯1949會所原是1949年北京機電研究院在這里開設了一家紅磚廠房的工廠,在荒棄多年後,經過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廳綜合建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鬧中取靜的休閑去處。皇家糧倉、1949會所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中關於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部分中提出「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為了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村鎮(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否則將會陷落「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6.加強對古村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圍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於古村落的開發也極具意義。
Ⅳ 如何看待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
農村到底怎麼了?傳統村落式鄉村是不是衰敗了?農村的發展水平究竟怎樣?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要不要堅持既有發展方式和路徑,選擇什麼樣的鄉村發展道路,都是一道必答的思考題。
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是正常的歷史現象
如果認為傳統村落式鄉村會一直延續下去,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靜止的思維。這種情況只存在於浪漫的文學和封閉的農耕社會。在今天城市商業文明無孔不入、無遠弗屆的大趨勢下,信息和資本的互聯互通,使得任何桃花源都難以存在。
社會演進的規律表明,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是一種必然趨勢。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細密,農耕文明必然要被工商業文明所代替,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的演進規律。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說過,法國農民走向終結,由千千萬萬戶小農組成的傳統農業文明被現代化大規模工商業文明所取代。應該說,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終被城市工商業文明取代也是歷史難以阻遏的潮流,除非像曾經的二元社會那樣將城鄉強行割裂開來,將農民的雙腳固化在土地之上。否則,農村全方位向城市看齊就不可阻擋,農村的人員、資金向城市大規模流動也難以遏止,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公共服務是農村的人心所向,尤其是農村年輕人更為焦灼的渴望。試想,一個傳統村落,最有活力的年輕人、最有知識的讀書人、最有本領的手藝人、最有錢的生意人,甚至連最有姿色的女孩子,都義無反顧地湧向城市和城鎮,只剩下老弱病殘幼留守,白天尚有偶爾的雞鳴犬吠,夜晚就只能聽老鼠打架。那這個村落還有什麼人氣、還有什麼財氣?活力何再?不衰敗才怪!所以說,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是城市化大潮下的大趨勢,只不過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階段,其速度與城市化進程呈正相關,城市化快,村莊凋敝得也快;城市化慢,村莊衰敗得也慢。總之,衰敗是必然的。
但也應該認識到,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是整體鄉村演變進程過渡階段的暫時現象。現在的鄉村就像在一個老地基上蓋房子的工地,舊的還沒拆完,新的尚未建成,自然是一片狼藉,觸目皆是破敗,但等一段時日,舊的清除干凈,新的建起了,再裝修裝修,馬上就煥然一新,一片生機勃勃。為什麼這樣說呢,不是盲目樂觀。試想,那些離開傳統村落的人去哪兒了?有些去城市了,有些去本地城鎮和小集鎮了。去城市的,一些人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但在城市混不下去的或者有衣錦還鄉想法的,遲早還是要回來的。但這些回來的人絕不會再回到傳統村落了,他們最有可能的是回到縣城和集鎮。這些年來,進城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在集鎮買房或建房是潮流,這種潮流也帶動著其他農民紛紛向集鎮集聚,加上各地開展的農村社區化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上樓、在集鎮或中心社區集中居住,於是, 一種有別於傳統村落的新型農民社區出現了。在這種社區里,原有村落人員相對集中居住,也有進行文化、體育和人際交流活動的小廣場,以及一些簡單的生活設施。這種社區化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村落成為一種新型村落。這些農民社區或者叫新型村落,如果在整體布局設計上,能夠體現親山樂水重人情的鄉村文化理念,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協調共生的生存智慧,以及更重要的是,還能讓生活在鄉村的人不僅有更好的環境、空氣和水,一樣還有類似城市完備的現代生活設施和無縫對接的公共服務,那這大概就是理想鄉村的樣子了,也是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傳統村落式鄉村衰敗並不意味著大農村的整體凋敝。相反,正是由於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嚮往,加速了傳統村落的走向沒落。也就是說,農村的基礎單元和核心地帶已經從傳統村落轉移到集鎮和社區。因為農村大部分在地人口都在一股腦兒地向集鎮靠攏,鄉村財富之基、創意創業之源、活力之本,都在向集鎮綿綿不斷地漂移。傳統村落只是一些老人不願離棄的故園和經濟困窘農民的棲息地,以及離鄉經年知識分子用來憑吊和懷舊的場所,主流的農村已經在集鎮找到了現時代的存在方式。要看今日農村的整體發展得怎樣、是否繁榮,不能看傳統村落,得去當地中心社區、去小集鎮、去縣城看,這是市場規律的自然選擇。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就在那裡;不管你樂不樂見,他們都要離開村莊。
農村社區化是探索鄉村復興的重要路徑
孟德拉斯說過,20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農民融入城市是個大趨勢、大課題,但不可能農民都融入城市,因為只要有農業,就還得有農民。特別是我們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以我為主」的農業,即使將來城市化進程完成了,也還會有四五億人生活在鄉村。所以,我們與其嘆息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不如思考如何復興鄉村或者說建設新型鄉村,這才是體現我們時代的歷史擔當。
農村社區化是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融合互動的選擇。這些年來各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一個如何讓站在工商業文明入口的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的課題。說得簡單點,就是如何找到更好更快更小成本的辦法,讓農民過上城裡人生活、讓農業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農村延伸來和覆蓋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讓農民上樓、建設農村社區就是一個這樣的探索,它既較快推進了新農村與小城鎮融合發展,又通過市場手段叫醒了農民沉睡的土地財產權利。實踐過程中,各地依託既有條件,通過縣城吸附一批、集鎮聚攏一批、中心村集中一批,形成若干農民社區。這些農民社區,是鄉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結合體。它既是一種新型農村,也是一種新型城鎮。准確地說,是農民在地的城鎮化,是有城鎮內容的新農村,是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合互動、相生相長的選擇和成果。
農村社區化是資源集約化、服務便捷化的客觀需要。讓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題中之義。但是農村居住分散,特別是丘陵山區,水電路氣網要想進村入戶,成本很高,而且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員遷徙流動快,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這里剛剛將基礎設施延伸到,那裡人家就搬走了、進城了,你的設施投入都打了水漂。這方面的教訓在韓國新村運動中屢見不鮮。如何集約資源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難題。同樣,公共服務便捷化對於分散居住的傳統村落也很難,城裡人習慣的打個電話服務就上門的便利,對住在山裡的農民來說還很奢侈,對提供服務的供應商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難以做到持續。但如果這些分散的客戶和需求集中到一個地方,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社區化建設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不僅是資源集約、服務便捷的需要,也是創造商機的契機。
農村社區化是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的強烈願望。其實,反對農民上樓的不是農民,農民還是盼望上樓的。倒是那些自以為替農民著想、反對農民上樓的人,並不真正了解農民、並不知道農民真實的願望是什麼。這些人不僅應該與農民換位思考,最好還要與農民換房居住。讓他們體驗一下農民的生活,讓他們體驗一下沒有上下水、沒有抽水馬桶的滋味,特別是南方農村,冬天室內比室外更冷,夏天茅坑裡蒼蠅蚊子嗡嗡叫,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趕上雨季屋裡還要穿膠鞋,出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樣的生活條件,憑什麼要農民忍耐?農民又為什麼要忍受?還不是沒有錢、沒有條件!如今有機會上樓,哪個不歡呼雀躍、由衷歡迎?設身處地為農民想想,拿自己的宅基地、加點錢換樓房,政府還有補助,為什麼不呢?事實也說明,農民上樓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明顯的。也許有人會說,用宅基地換樓房可能吃虧了,農民自此失去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故園,但在換來生活立即得到改善的樓房面前,農民是顧不了那麼多了。當然,一要上樓,二要維權,農民還是希望權利能夠得到更多的保障,也堅決反對嚴重侵害他們權益的行為。這也是政府和社會工作著力的重點。
建設新型鄉村尤以保護農民權利為要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權利問題。歷史已經證明,什麼時候我們尊重農民的權利、保障農民的權益,我們的農業農村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就穩步發展;什麼時候我們剝奪了農民的權利、漠視了農民的權益,不僅農業農村工作陷入停頓,全局工作也難有起色。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歷史時期,在建設新農村、打造美麗鄉村以及推進農村社區化過程中,必須牢牢守住「農民權利」這個不容突破的底線。
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權利。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城鄉二元壁壘被打破,城鄉之間自由遷徙流動的體制障礙基本消除。農民進不進城、上不上樓,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權利,農民的自由選擇權利必須切實得到尊重和維護,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容置疑。不要不放心,農民是很聰明、很實際的,你把選擇權交給他,他絕不會胡亂選擇,一定會作出符合他最大利益的選擇。在這方面,我們有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需要銘記和汲取。當然,我們強調尊重,不是消極無為,不是不要引領。對待農民,我們可以引導,可以鼓勵,但不能強迫,不能欺騙。總之是不能損害,不能傷害;要有益,要有利。
要保障農民的平等共享權利。就是要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惠及本地城市居民的權利要同等惠及農村居民。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延伸覆蓋,逐步弭平城鄉居民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創造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衛生、文化等方面的弱勢和不足,著力消除各種或顯或隱的福利差距。要重視農民融入城市問題,維護他們在城市的就業、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著力消除農民工參與城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障礙,不能讓他們繼續在城市納稅,去農村投票,不能讓城鄉差距和分割在城市在地化、復雜化,更不能讓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城市的「第三元」、「蝙蝠人」。
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是法律賦予農民的經濟、政治權利,也是農民的基本權利和核心權利,是農民生存發展的「命根子」, 其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任何人都不能打任何的「小算盤」!尤其要防止以社區化建設等理由強迫農民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如果要農民的地,惟一的辦法就是交換!當然,交換不僅要農民主觀願意,要符合市場規律,而且,農民權益要得到保障,其就業、居住、社保等要有穩妥安排。當前,各地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正在走向全覆蓋,相信這既是對農民法賦土地權利的再確認,對農民土地權利的明晰化和財產化,也是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數目化和檔案化,有利於更好保護農民土地權利。
要堅決防止農民「被上樓」。讓農民平等分享現代化成果,是中央的政策,也是農民的期待。農民改善居住條件,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好事。但是好事要辦好,不能辦壞。不能不顧本地和農民實際,不顧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漠視農民意願,強迫、欺騙農民上樓;不能讓農民上樓後經濟上吃虧了,生活水平下降了,就業工作受影響了,生產生活不便了;也不能在農民上樓後不聞不問了,承諾不兌現了,公共服務不跟上了。總之,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引導農民上樓,要堅持穩妥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操之太切。畢竟,多一些審慎,就多一些妥善;多一分憂患,就多一分周全。不妨把困難考慮得再多一些,把准備做得再足一些,把道理講得再直白一些,真正做到既有戰略視野又能切合實際,既有統籌謀劃又能辨證施策,既有推進機制又能及時完善。
在中國的行政版圖上,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約70個村落消失,每一年都有上萬的村落失去蹤影。這些千百年綿延的村落的解體,表明傳統村落式鄉村的衰敗已是不爭的現實,這在令人傷感的同時,也表明中國鄉村正在進行艱難而堅定的轉型。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的信念,在強大的工商業文明的觀照下,我們就一定能夠以符合現代要求和鄉村特點的新形式,實現21世紀的中國鄉村復興。
Ⅳ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源農村社區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源農村社區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這位知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具體意見。鄉村規劃對落實意見中夯實農業生產能力,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文化等要求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新時代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如何編制出高質量、可實施的鄉村規劃,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環境治理等方面做好戰略部署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就鄉村而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居住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生活富裕,文化豐富,當然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綜合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產業的支撐。鄉村規劃不是簡單的建設工程安排,是對整個鄉村發展的統籌安排,包括對鄉村的經濟、土地、公共服務等內容。因此新型的鄉村規劃,要避免為完成規劃編制任務,在不經過充分調研的情況下,隨意確定主導產業,圈定各類有名無實的各類園區和基地。跟風套用鄉村旅遊、採摘種植等發展模式,而忽視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鄉村規劃的編制要對當地的現有資源進行充分調研,就擬定的主導發展產業要在用地、資金、勞動力、農民意願、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確保產業能夠順利啟動、發展、收益。規劃編制和管理單位,要摒棄套用城市規劃思維,學習了解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新方式,如: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民宿、康養基地、休閑觀光、特色小鎮等,用心挖掘鄉村發展潛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規劃編制要牢固樹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規劃編制。一是要綳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二是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臟亂差絕不是我們要的全面小康社會。新型鄉村規劃,應將環境治理作為單獨篇章進行詳細安排,決不能為了整治而整治,搞「塗脂抹粉」。三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加法,補齊民生短板。我認為應該將道路、排污、垃圾回收、危房改造等內容作為近期規劃優先實施。四是統籌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特別是開發脆弱自然生態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時,要先保護後開發。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規劃要做好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提升。一是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跡。二是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支持農村地區優秀傳統戲曲曲藝、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當然編制新型鄉村規劃還需要我們去了解新時代的農民對鄉村的需求,畢竟鄉村不只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住的。規劃的再好如果住在裡面的群眾不滿意,這就違背了我們規劃的初心了。
摘自網路
Ⅵ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你有哪些感想
古村落也被稱為「傳統村落」。古村落中保留著最根性的文化記憶和多版元文化發展的可權能性。鄉村是一個文化寶庫,但寶庫也是需要經營的,需要人們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許多優秀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循環利用、低碳生活、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鄉土知識與經驗等,不僅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所重視,也常常為自然科學家的新發現提供啟發和思路。這些優秀品質和傳統同樣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的寶貴財富、重要基礎和內容。
古村落保護的基本原則是既要保護古村落的文化要素,又要讓當地居民享受現代生活。旅遊、休閑度假等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途徑,但要堅持適度有序。各地要從村落經濟、交通、資源等條件出發,正確處理資源承載力、村民接受度、經濟承受度與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間的關系,反復論證旅遊和商業開發類項目的可行性,反對不顧現實條件一味發展旅遊,反對整村開發和過度商業化。已經實施旅遊等項目的村落,要加強村落活態保護,嚴格控制商業開發的面積,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更不得將村民整體或多數遷出由商業企業統一承包經營,不得不加區分地將沿街民居一律改建商鋪,要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
Ⅶ 農村以後的房屋統一規劃建設,與農村傳統村落建設比較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統一規劃的好處很多,第一農村現在的攀比風氣很重,你家蓋的高,回鄰家要比你家的還要高,你蓋答的面積大,別家的要比你家面積還要大,你家裝修的好,別人家裝修的更豪華。現在農村的好多適齡青年娶不上媳婦,就亂攀比,造成表面風風光光,實則囊中羞澀。第二是村容村貌,我們村的情況比較復雜,由於歷史原因好多胡同都不通,就是死胡同很多,走著走著就沒路了。還有好多宅基地要麼放不展要麼多佔著,所以蓋起來的房子和別家的看起來格格不入。還有有糾紛的地方乾脆一直空著不蓋房子,時間久了堆滿雜物,看起來特別破敗。第三亂占土地,好多的房子許久就沒人住了,還有一家人好幾處宅基地的,。總之統一規劃以上弊端會沒有
Ⅷ 簡要闡述中國傳統村落與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關系
村落造就了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又鞏固了村落
兩者相輔相成
Ⅸ 談談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我國是農業大國,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但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垃圾多樣化、集中化、露天化現象日益突出,垃圾圍村、垃圾圍路、污水隨處排放在農村許多地區依然普遍存在。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圍村之困?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方面工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設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綜合協調、資金整合、項目實施和監督管理等工作,統一部署,共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把垃圾處理列入鄉鎮規劃和鄉鎮領導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近年來,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以為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蓋樓房、鋪水泥路,忽視了環境問題。對此,應把農村垃圾長效管理列入鄉鎮規劃,納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列入幹部年度績效管理評價體系中。因鎮、因村制宜,制定農村環境衛生及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將農村垃圾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培育新型農民,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當前農民環境意識還相當薄弱,多數農民沒有養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亂扔亂丟垃圾和廢棄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對生活垃圾特性、生活垃圾資源化水平、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生物降解垃圾系統管理和利用等方面還存在很多認識誤區。對此,應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使廣大農民逐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改變消費方式,號召村民盡量減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能夠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減少白色污染。逐步轉變農民多年來形成的垃圾處理習慣,普及垃圾處理的科學方法和意識。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一要增加對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入。必須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切實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環保的投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積極推動農民投資投工投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保,各級排污費、土地出讓金等專項經費必須按一定比例用於農村環境整治。二要建立農村環保長效投入機制,加大農村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執法、宣傳教育和應急能力投入。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層農村環保科技隊伍,研究推廣適合農村地區的環保技術等,強化農村環保科技支撐。建立健全農村垃圾回收處理機制。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一要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綜合回收利用。為農民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提供相應條件。對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置堆肥;對難以回收的廢棄物,採取衛生填埋,以減少對水源、土壤、空氣的污染。二要推廣先進、綠色農業科技。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盡量把垃圾處理與利用可再生資源結合起來,利用有機廢棄物資源,如豬糞、秸稈、柴草等作為生產沼氣原料,既可以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決生活用能,還可以有效促進種植和養殖業發展,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利用科學技術對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這是消除環境污染、化害為利的積極措施。開展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工作,既可減少污染物,創造大量財富,又擴大了就業渠道。加快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強化農村地區工礦業環境監管。加快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主要包括農村環境保護專門法律、法規,農村環境保護標准,農村環境質量考核和統計體系,鄉鎮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和人員,農村環保工作多部門協調和管理機制等。合理調整農村工礦業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合理布局,對污染源實行集中控制。嚴格農村地區工礦業企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准入,加強工礦業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王金水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