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鄉土性喪失
㈠ 鄉土中國的鄉土性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從社會學的角度,分多個方面來介紹鄉土社會。其中,新穎的理論與概念也有很多,我們挑出書中的幾個重要部分講述這本書。
1、鄉土本色
本書從開頭就講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句話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說中國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大多數階層都是從鄉土社會中分離出去的,在很多行為習慣上都有相似之處,帶有鄉土性。另一層是說這個鄉土性只局限於基層,其他的社會階層在長時間的發展下,與鄉土社會有了很大的不同。
作者說到「土氣」並不是一個貶義的詞彙,「土」的本意為泥土。在鄉下,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如果沒有土地,在當時根本就沒有生活來源。所以人們熱衷於土地,向土地去討生活的傳統。「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終老是鄉、落葉歸根。人們都在鄉土社會中這樣生活著。「土」在這種文化里所佔的地位顯然也是很高的。比如說,土地神。它作為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上的神,管著鄉間的一切閑事。再比如說,在人們思想時,灶上的泥土,成了人們水土不服時的「良葯」。
作者在這一章里提到了一個重要名詞「熟悉社會」。人們對人、對物,都是熟悉的。這個熟悉社會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從土地去看,就很好理解了。土地是穩定的,所以鄉土社會有個很大的特性——不流動。不管人口如何繁衍、遷徙,老根是不常動的。又因為其附有地方性,讀後感也就是說人們在空間上受到了阻隔,因此就形成了熟悉社會。作者重點提到了「熟人社會」。什麼叫熟人社會呢?在農村裡長大的人應該明白,他們每天接觸的哪些人,都是從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認識,慢慢熟知的人。只要是有人向他們打聽某一家姓,如姓陳,姓李的住哪兒,再說上幾個長者的名,他們基本上就可以馬上反應出來他們打聽的是哪一戶人家,住在哪兒。
而與熟悉社會相反的,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鄉土社會中的生活方式不適應這種環境。於是本篇末尾講就到,鄉土本色逐漸消失,土氣成為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人們衣錦還鄉的去處了。
2、文字下鄉
我們一直都認為,鄉下人是「愚」的,而這種「愚」從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表現出來,那就是不識字。而作者的觀點卻是,並不是他們不認字,而是文字並沒有太大的用處來幫助到他們社會生活。這一點可以從空間阻隔和時間阻隔兩方面上來說。
從空間阻隔上來說,鄉土社會並沒有易於識字的環境,人們在熟人社會中面對面交流,可以輕易地辨別別人。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足以代替姓名,作為區分其他人的符號。而文字,在作為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來說,本身是有缺陷的能達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鄉土社會中並沒有發揮到它的用處,所以文字也就可有可無了。
從時間阻隔上來說,鄉土社會生活安定,他們的個別經驗就等於世代經驗。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演,是歷代不移的。人們在同一環境中,後代所走的全是前人的腳印,時間沒有阻隔,語言也足夠傳遞世代的經驗。文字也自然無關緊要了。
綜上所說,鄉土社會受空間限制小,時間阻隔上的影響也基本不存在。文字對於他們來說,在生活中沒有幫助沒有需要。所以,他們不識字並不能說明他們是「愚」的,而如果文字要下鄉的話,只有在基層發生改變後,才能進行。
㈡ 什麼是農家生態旅遊規劃設計中的鄉土性原則
鄉土性原則是指農家生態旅遊的規劃設計應體現農村原本的景觀和文化特色,要展示出當地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旅遊活動的設置要體現野趣天成、返璞歸真;景觀設計如植物配置上要注重適地適樹,強調多樣性和穩定性。
㈢ 鄉土文化與鄉村旅遊有著什麼樣子的關系
鄉土旅遊的興起和發展一定是要以鄉村文化為依託的。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沒有鄉土文化的存在,俺么鄉土旅遊簡直就是一個空談,沒有人會願意去鄉村;同樣如果沒有鄉村旅遊業現如今的發展,鄉土文化也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所以如果要發展鄉土旅遊,那麼鄉村文化的振興一定是重中之重。
03、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好了起來
正是因為這么多年鄉土文化的存在,才有了如今的鄉村旅遊的興盛。其實沒有人是忘本的,大概很多人往上到三輩兒都是農民吧,其實現如今的農村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農村了。農村不僅有了平坦的馬路,甚至都開始有了清潔工人掃街,安裝了垃圾桶。農村的整體環境越來越好,也有利於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㈣ 《鄉土本色》後為什麼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有很多的農業資源是可以利用的,包括土地的使用。所以說國家很重視這一方面。
㈤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
(1)開發經營者的思想認識不足。鄉村旅遊業是一種農業和旅遊業相交叉的產業,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人們對鄉村旅遊業的認識產生了兩種誤區:一是只注重其旅遊功能,未以生產為核心,無農業經營收入,僅靠旅遊收入維持其發展;二是農業經營者只專注於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單一經營思想,認為旅遊業可有可無,如有些地方對旅遊者的接待,要視自家房屋的空餘而定。因此如何使農業和旅遊業得以交融,互為補充,形成特色產業,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在景點建設和項目開發上缺乏科學的規劃,產品檔次較低
第一、項目單一,缺乏內涵和特色。遠景設計院談到由於忽視了農業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使觀光農業旅遊項目功能、內容單一,如觀光果園只供遊人觀光、採摘果實,民俗旅遊產品多限於民俗文化村、民俗節慶活動項目、民俗博物館等,開發的廣度、深度不夠,許多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無法跟上現代旅遊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項目模式雷同,重復建設。我國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尚不多見,各地開發模式雷同。在民俗文化旅遊開發過程中,許多地區一哄而上,既無市場考察,也無自身的民俗旅遊資源條件分析,結果形成了民俗資源開發無序,民俗村重復建設。如僅北京一地,以民俗風情為題材的便有三處:朝陽的中華民族風情園、懷柔的中國民族文化城、大興的中國第一文化村。
第三、人工傾向化、城市化嚴重。部分開發經營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不顧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過分依賴非自然的技術手段,大興土木,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也使其失去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3)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完善。受農村土地分散,小規模經營方式的制約,我國鄉村旅遊的項目存在著總體規模狹小的特點,尚未形成參觀、購物、旅遊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體系。在經濟較落後的地區,休憩服務設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娛樂、餐飲等設備,尤其是在貧困地區,交通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4)管理與經營體制不健全。一是大多數民營資本進入後,採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極不完善,任人惟親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內部管理混亂;二是立法機制幾乎空白,因項目雷同,爭奪資金等而導致的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等的市場營銷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規制;三是在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方面有很大欠缺,由於執法渠道不暢,執法手段不嚴,而使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出現了「旅遊開發到哪裡,環境破壞到哪裡」的局面。
㈥ 如何破解鄉村旅遊規劃同質化現象
目前,我國各地鄉村旅遊可謂遍地開花,鄉村旅遊規劃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規劃項目創新性不夠,項目雷同,規劃思路和規劃原則通用,發展思路與理念近似,區域旅遊形象、目標、定位、產品同化,失去了個性和特色。在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今天,新形勢下的鄉村旅遊規劃如何創新,銘智旅遊策劃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起交流探討。
一、溝通是前提。良好的溝通能提高效率,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溝通又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打標階段多與甲方溝通,又要在中標後規劃編制的整個過程與甲方多交流,貫穿於整個規劃的始終。縱向方面是指既要與甲方、業主多探討,又要向旅遊局、規劃局、環保局、建設局等各個部門多匯報,涉及旅遊相關的各個職能部門。
二、資源是基礎。任何旅遊規劃都不能脫離資源現狀進行天馬行空的亂編,必須立足當地資源基礎,實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資源價值最大化,將資源轉化為產品。而鄉村旅遊景區更多的屬於資源依託型景區,因此更不能脫離資源談規劃,要將鄉村旅遊資源的鄉土味發揮到極致。
三、文化是靈魂。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景區是缺乏生命力的。對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眾多的鄉村旅遊規劃中顯得尤為缺失,因此導致眾多的鄉村旅遊景區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嚴重,大多數遊客去就是「爬爬山、賞賞花、嘗嘗果、吃吃飯」,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區變得蒼白,缺乏長久的吸引力。
四、創新是關鍵。創新是多方面的,涉及規劃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理念的創新,又有要產品和項目的創新,大到一個項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區,小到一個標識系統、景觀小品,都需要創新。尤其是在項目的設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創新性,才能滿足需求日益多樣化的遊客需求。鄉村旅遊規劃的創新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在鄉村生態景觀為基底的基礎上,引進高科技的生態體驗農業項目,也可以打造一種情趣化的鄉村生態環境,也可以營造一種創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五、落地是標准。落地性、可操作性對旅遊規劃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落地性成為了檢驗旅遊規劃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准。參與不同規劃項目的過程中,筆者都深深感覺到,幾乎所有的甲方都把落地擺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一個旅遊規劃再有創新性,再能打動領導者的心,如果最終不能落地,這個規劃也是失敗的。
六、多元是趨勢。多元化包括旅遊產品和產業互動兩方面的內容。單一的旅遊產品已經不適應旅遊發展的趨勢了,必須根據不同的旅遊市場,設置不同的旅遊產品,滿足不同遊客需求。此外,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產業,因此,旅遊規劃還必須突破單一的旅遊產業,形成泛旅遊產業整合,產生產業聚集效應。
鄉村旅遊規劃更應如此,既要關注旅遊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關注與之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㈦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存在問題
鄉村旅遊發展無論在其發展模式、發展特色還是在發展規劃、發展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矚目成就,為今後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而不可避免的也逐漸顯現一些問題,制約著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具體有以下表現:
缺乏統籌規劃
鄉村旅遊發展所在地,很多是經濟發展落後的地方,因此,資金不充足,導致很多鄉村旅遊缺乏合理規劃,甚至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詳細的總體規劃來指導其發展,最終導致鄉村旅遊發展的總體形象、發展戰略以及發展布局、發展目標不明確,這樣很容易導致鄉村旅遊發展與初衷出現偏差。
旅遊產品獨特性缺乏
鄉土氣息是鄉村旅遊的特質,也應該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點打造對象,然而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發展,很多地區忽視了這一點,逐漸趨於大眾化旅遊,造成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忽略了鄉村旅遊遊客的參與性項目,而只是單純地滿足遊客旅遊的最基本的六大要素。對於項目地文化、民俗的深度挖掘不到位,長期下去,這些基本旅遊功能的鄉村旅遊產品根本無法支撐其長久有效發展,也是鄉村旅遊今後發展的一個瓶頸。
資金回收期較長,經營效益不理想
鄉村旅遊的白熾化發展,導致其盲目開發,缺乏對鄉村旅遊項目的投資回收期的合理預算,即便進行合理預算,在具體經營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偏離規劃目標,導致實際的投資回收期遙遙無期,加上很多鄉村旅遊旅遊宣傳意識薄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這是任何旅遊發展致命的弱點,結果是旅遊地經營效益不理想,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4、鄉村旅遊發展的季節性導致資源的浪費
大眾旅遊中出現的旅遊旺季「人看人,人擠人」,旅遊淡季「旅店關門、旅遊基礎設施擱置」的現象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究其原因,主要是鄉村旅遊產品的單一性、鄉村旅遊觀光化發展以及鄉村旅遊發展中營銷策略的不到位等原因所導致的鄉村旅遊的季節性所致。
「硬」服務與「軟」服務均有待提高
「硬」服務是鄉村旅遊發展所依託的基礎配套設施,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鄉村旅遊發展所在地大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後,發展旅遊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礎設施也是,還處於不完善狀態。同樣,旅遊服務等「軟」服務雖然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不斷提高,但是要支撐其繼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㈧ 我們的社會未來有可能徹底擺脫鄉土性嗎
未來中國農村的田園生活會消失嗎?
作為一名90後來說,今年回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批80後和90後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掙錢,農村現有留守人口只剩下老年人,基本是40後到60後。那麼等個10年或者20年後,老一輩人逝去,80後、90後又不會種地,中國農村的田園生活是不是就消失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近幾年來,一方面,隨著農村機械化的發展導致農業所需勞動力的減少,另一方面,農作物的價格普遍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導致現在年輕的農村人大多不願意回去種地,老年人不願意出來,出現了「地無人耕種,房屋無人居住」的「空心村」現象。此外,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早在之前就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注意到這個問題,並進行了深刻研究。造成當前農村這種困境的直接原因是現行法律制度對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嚴格限制,現行法律明確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只允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成員享有,不得轉讓給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這樣的後果是導致農民進城以後,老家的耕地和宅基地無法順利轉讓出去,由此出現了所謂的地無人耕種,房子無人居住的現象,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與此同時,廣大農民進城以後,在現階段我國嚴格的戶籍制度下,廣大農民很難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尤其是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僅僅只是農民工的子女的上學問題就是一大難題,這還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問題如醫療、住房等。
上述出現的種種問題,給我國現階段的城鎮化提出了嚴峻挑戰,黨中央和國內學界對此問題高度重視。從現行國家政策和科研成果來看,未來我國農村改革的思路大體如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一、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首先應當明確的是農村土地的集體性質不能變,嚴禁將土地私有化,但同時要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搞活。將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同時其可將土地經營權自由流轉,不受約束。
第二、改革宅基地使用權。其大體思路是放寬宅基地的流轉,永許農民有償退出和轉讓宅基地。
第三、改革戶籍制度。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性質的區分,保證農民與市民享有同等的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
上述改革的影響是:一方面隨著放寬農地的流轉,我們的土地資源將得到大大的利用,從而更進一步實現我國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所以80後、90後的年輕人以後不會種地也無所謂啦!)另一方面,隨著農業戶口性質和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取消,進城的農民以後將獲得市民身份,從而享受與原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住房和社會保障福利。相反,以後有可能城市人會來農村賣房子居住,之前的市民變為農民哦!
城鎮化加速發展的今天,農村人口向城鎮擁集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也一樣。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導致現階段我們的城鎮化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換而言之,只要我們未來經濟不出意料的處於總體上升期,社會將保持同步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將變為城市,農民將變為市民,未來的某一天,這樣的田園生活將
㈨ 鄉村旅遊的特性有哪些
我國鄉村地域廣大遼闊,種類多樣,很多的地區都還保持著自然風貌,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具有獨特性特點,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這種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的優勢,為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提供了優越條件。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鄉村旅遊有以下一些特徵。
1、風格鄉土性:因為鄉村旅遊是從鄉村發展而來的,其鄉土性是吸引眾多都市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吃農家飯、住農家舍、體驗農家情都是鄉村旅遊開發的重要項目依託,所以鄉土性是鄉村旅遊獨一無二的特性之一。
2、地域異同性:鄉村旅遊資源形態各異,且大多以自然風貌、勞作形態、農家生活和傳統習俗為主,受季節、氣候和水土的影響較大,因此鄉村旅遊時間差的可變性、布局的分散性,可以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求。
3、行為多樣性:鄉村旅遊不僅指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還包括觀光、娛樂、民俗等多功能、復合型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復合型導致遊客在主題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如垂釣、劃船、捕撈、娛樂、參與勞作活動等。鄉村旅遊重在體驗,能夠體驗鄉村的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愉之餘,還可購得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㈩ 鄉村旅遊的三要素
鄉村旅遊,簡單地說就是依託鄉村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農業資源等要素,開展的一切遊憩、休閑、參與、娛樂、體驗、科普活動。近年來,隨著人們休憩時間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鄉村旅遊越來越受到城市居民和遊客的青睞。
一、 鄉村旅遊的定義
要把握鄉村旅遊的概念和內涵,應充分認識到以下幾點:
①從地理角度來看,鄉村是與都市相對的一個空間概念,它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鄉村旅遊資源是指存在於鄉村的資源。它包括鄉野風光等自然旅遊資源,還包括鄉村建築、鄉村聚落、鄉村民俗、農事活動等人文旅遊資源,以及鄉村社會文化等無形的旅遊資源。
③鄉村旅遊有別於農業旅遊,前者是按旅遊的地域空間來分的一種旅遊形式,後者是按旅遊對象來分的一種旅遊形式
④要區分鄉村旅遊與民俗旅遊之間的關系。民俗旅遊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加以保護開發的旅遊產品。兩者含有公共部分——鄉村民俗旅遊的關系。
⑤鄉村旅遊不僅能觀光游覽,亦可度假休閑,遊客還能親自參與體驗農家生活與生產以及購買時新農產品和其他土特產品。
⑥鄉村旅遊的特色是鄉土性,其目標是生存環境與鄉村有較大差異的城市居民。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1994年定義: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2004年,在貴州鄉村旅遊國際論壇上,中國專家形成統一意見,認為我國的鄉村旅遊應包含三方面:一是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民俗文化為靈魂,以此提高鄉村旅遊的品位豐富性;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充分體現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民俗特色;三是鄉村旅遊的目標市場應主要定位為城市居民,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的願望。
二、現代鄉村旅遊的基本類型
鄉村旅遊一般具有休閑、觀光、度假、娛樂、體驗等功能,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綜合服務功能強,適合於群體團隊活動,一般以家庭單元、企業團體為主,兼以零星散客。組織鄉村旅遊,對家庭而言,有益於親情培養,心靈溝通,充分享受家的溫暖和關懷;對企業團體來講,有利於放鬆心情,增進了解,融洽關系,加深友誼,增強團結協作能力,提高企業凝聚力和戰鬥力。
現代鄉村旅遊由於受到其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和發展條件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①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旅遊。山清水秀,碧空萬里的自然風光使遊人留戀忘返,幽雅清靜、舒適宜人的綠色空間,是人們返樸歸真的最佳選擇。
②以拓寬視野和增長見識為主題的教育型鄉村旅遊。集知識、考察、學習、娛樂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區。例如:寧波奉化滕頭村。
③以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鄉村旅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民族56個,就有56種風情,富饒的國土形成燦爛的風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多彩的民間文化,引人入勝。
④以觀花采果和品嘗美食為主題的參與型鄉村旅遊。以觀賞花卉、採摘果實為主題的「動手果園」,以特產參觀、品嘗、購買為主的工藝特產一條街等,都對廣大遊客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⑤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注意的康樂型鄉村旅遊。與都市生活的「灰色空間」相比,富有鄉野情趣的「綠色之旅」更能使遊客放鬆身心,消除疲勞,陶冶情操。
三、發展鄉村旅遊的三大要點
全球鄉村地域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對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旅遊業正逐步成為鄉村地區和社區發展重要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因素。旅遊業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的貢獻是可以估算的,但機制和過程尚不完全明確。旅遊業對地方發展的貢獻過高估計,會導致發展停滯、後退,甚至導致地方旅遊業獲得利潤能力的損失。過高估計必然會過高估計對旅遊設施的需求。1991 年美國國家(州) 旅遊局的調查表明,60 %的州正致力於鄉村旅遊的發展,50 個州中的30 個州具有目標具體的鄉村旅遊發展計劃,70 %以上的美國居民在鄉村娛樂。1993 年英國每天接待的鄉村旅遊者為90000 人,估計84 %的人口每年進行一次鄉村旅遊。反觀我們中國國內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但發展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中國發展鄉村旅遊應注意以下三大要點。
1、天時
①給予政策扶持。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遊,爭奪客源的競爭空前激烈。僅靠鄉村旅遊一家一戶的小打小鬧,靠口碑宣傳和散發傳單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唯有政府的主導、群體的力量方能形成規模效應,促進鄉村旅遊的正常穩態發展。
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鄉村旅遊年」。這足以說明我國對鄉村旅遊越來越重視,但是光有足夠的關注是不行的,還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扶持政策。現在我國關於旅遊的法律法規幾乎沒有,更不用說是關於鄉村旅遊的了。致使很多開發商利用這個機會,打著「鄉村旅遊」的幌子進行著圈地、開發房產的行為,導致了鄉村的鄉土面貌被嚴重破壞。
因此國家,乃至當地政府都要從妥善解決「三農問題」的政治高度,出台鼓勵發展鄉村旅遊的實質性扶持政策。比如: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補助鄉村旅遊開發項目的規劃編制、人才培訓和重點項目的開發等等。
②完善管理辦法。
一是,實行服務質量監督。對每戶農家建立檔案,並採用鄉村旅遊點的標志授牌、等級評定、記分考核、實施獎懲等可行辦法,對於經驗優良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於做出違反管理的農戶則給予相應的處罰,直至取消該鄉村旅遊經營內容。
二是,加強服務動態管理。即積極組織經營農戶參加服務禮儀禮貌、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細分目標市場,明確服務原則。要做好值班工作,確保隨時向遊客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務,並記錄在案。
③加大宣傳力度。
例如:目前,龍塢茶村的主要旅客是杭州人,而且大都是回頭的老客戶。這些遊客是來自開業之初遊客高峰期的,而近來的新客戶則非常至少。散客的數量有限,而且時間也較為分散,不利於實際經營。此時,龍塢茶村的服務容量顯然是未飽和的,大量的開業農戶仍在「待業」狀態,因此暫時可以放下對遊客容量問題的憂慮,一心加大宣傳力度。只有有了足夠的客源,才談得上分攤客戶,才能讓農戶看到項目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