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足跡鄉村旅遊
❶ 生態足跡方法
生態足跡方法作為度量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工具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應用[36]。生態足跡理論認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和排放相應數量的廢棄物,而提供這些自然資源並消納相應廢棄物則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予以支持;在給定人口和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和排放的廢棄物越多,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則越大,經濟發展對環境壓力也就越大。生態學家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形象地以「生態足跡」來表示。換言之,生態足跡是支持一個地區的人口所需的生產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納其所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之總和,簡稱生物生產性土地。一個地區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為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如果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足跡超過了其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於其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態盈餘。區域的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反映了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1992年,加拿大生態學家Rees提出了「生態足跡」的思想,認為區域生態足跡是為生產特定區域人口消費所需的資源和同化這些人口消費所產生的廢物,需要生態系統提供的生產性土地面積和水體面積[37]。1996年,Wackernagel和Rees出版了專著《生態足跡:減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系統提出了生態足跡理論及其計算方法[38]。Wackernagel等於1997年提出了國家與全球尺度的生態足跡評價框架,並對52個國家生態足跡進行了計算[39]。此後,生態足跡方法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研究與應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自2000年起每兩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國的生態足跡。愛爾蘭、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等國開展了長時間序列的生態足跡核算與分析。1999年生態足跡的概念被引入我國,隨後有關生態足跡的研究在國內迅速展開。在WWF的支持下,有關研究部門自2008年起每兩年發布一次《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區域、城市開展了生態足跡實證研究,推動和豐富了生態足跡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40]。
由於生態足跡方法具有的概念清楚、計算方法簡便、涵蓋信息量大、所需數據易於獲得等優點,該方法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包括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評估、城市建設過程中建築用地規劃、景區的旅遊生態足跡、能源生態足跡、地區的生態適度人口、水資源生態足跡以及國家的大型工程建設評估等。但是,一些研究者認為生態足跡方法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生態足跡方法是一種靜態分析方法,只能對區域的發展現狀進行評估;實際中土地功能具有多重性質,而生態足跡方法對土地的功能進行了簡化,造成了計算誤差等。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態足跡方法在政策規劃等方面的應用。
❷ 國家級自然生態景區有哪些
一、陽朔縣城游覽區
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陽朔縣城陽朔鎮是全縣旅遊主要集散地,是全縣旅遊接待的中心。錯落其間的奇峰、古色古香的街貌、幽靜雅緻的環境,使整個縣城猶如一座大公園。主要景觀有:西街、碧蓮峰、山水園、陽朔公園、碧蓮洞、西郎山、獨秀山、書童山、曹鄴讀書岩、孫中山演講處、徐悲鴻故居、白沙漁火等十餘處。
西街 : 是陽朔一條最古老的街,以其「半是鄉村半是店」的古樸風貌和庭院般的環境被西方遊客青睞,來朔的西方遊人大多在這里餐飲、休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西街就成了東西文化融會的窗口,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語角」,成為舉世聞名的「地球村」,成為陽朔獨有的一大景觀。
碧蓮峰: 亦名鑒山、壽陽山,是陽朔縣城主山,故陽朔又名「壽陽城」。山形似一朵從灕江浴水而出的蓮花。山北麓即西街,唐詩名句「碧蓮峰里住人家」,指的就是這里。
山水園 : 原為碧蓮峰東麓瀕灕江處一古道,道上不僅風景幽雅,且是觀賞周圍各景點的最佳處。道旁石壁上有數十處歷代石刻,其中有著名的「帶」字碑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詩碑等精品。北端有鑒山樓,迎江閣等古建築,1960年周恩來總理曾在此留影。這一帶現已辟為「古文化山水園」。2001年榮獲國家3A級景點。
陽朔公園 : 從宋代開始辟為園林,民國初年建成公園,名「壽陽公園」,後改名「陽朔公園」。獨秀、西郎、陳摶等名山錯落期間,雙月溪穿園而過,園內柚樹成林,桂樹成蔭,果甜花香,景緻宜人。
孫中山演講處 :1921年,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督師北伐途中駐蹕陽朔,在此向陽朔各界人士作了《陽朔遍地皆黃金》的演講。
徐悲鴻故居 : 1936年,我國傑出的畫家、美術家、教育家徐悲鴻先生來陽朔,居住在李宗仁先生送給他的這座房子里,期間創作了《灕江春雨》等大批傳世之作。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月亮山游覽區
從縣城的南面出發,沿公路兩側,奇峰排插,濃蔭疊翠,宛如畫卷,把人們逐步引入一個如詩如幻的境界,這就是通往月亮山游覽區的「十里畫廊」。月亮山一帶位於遇龍河和金寶河匯合處,山光水色,田疇村舍,構成一幅迷人的天然圖畫,是陽朔開發較早的游覽區。清人詩句「名勝人爭羨碧蓮,此地風光更天然」,寫出了這一帶的景觀特色。主要景點有大榕樹、月亮山、聚龍潭、蝴蝶泉、鑒山寺等。歷村、鳳樓村等地的民居民俗旅遊,也是這里的一大特色。
月亮山 : 從山下賞月路的不同角度看這個「月亮」,能看到一個月亮圓缺的不同變化,堪稱天下絕景。
大榕樹 : 已有1400多年樹齡。相傳當年歌仙劉三姐曾在樹下對歌談情,加上樹形奇特,周圍環境殊佳,使它成為聞名遐邇的特色景觀。
聚龍潭 : 是一處水陸兼游的溶洞景觀,洞室氣勢恢宏壯麗,景物別具特色。景點內建有集岩溶奇石之大成的「奇石宮」。
蝴蝶泉 : 是一處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為一體的生態游覽點。入口上方的帝王蝶模型平面面積達280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蝶」。
鑒山寺 : 總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堪稱廣西之最朔鑒山寺。原在縣城的碧蓮峰下,佛學大師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返回時曾駐足鑒山寺。 1999年由陽朔牛頭嶺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遷至月亮山景區,與大榕樹、駱駝過江等景點相連。
三、福利游覽區
福利鎮原址在東郎山東側,唐宋時名「黃道街」,後逐步往灕江邊遷移,民國時改今名。這里不僅山光水色幽美,還以「人文蔚起」著稱,相傳壯族歌仙劉三姐曾在這里隱居數年,留下不少遺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拍攝電影《劉三姐》時,就是根據這段傳說,把這里作為主要外景地的。近年來,福利人發揮文化特長,大力發展畫扇工藝品生產,成為全國聞名的「畫扇之鄉」。主要景點有:古鎮風貌、三姑仙石、麒麟送子、仙人巴掌、東郎幽境、隱龍奇洞、唐門觀景、留公三潭、白面古戰場(陽朔紀事碑)等游覽點。
古鎮風貌 : 濱臨灕江處的奎星樓、天後宮、接龍橋、龍母亭、更樓、大光亭等古建築,使福利鎮古貌依然。
三姑仙石 : 平列石台上的這三塊石頭,相傳是當年劉三姐為解救三位村姑而「點衣成石」的傑作。
東郎幽境 : 山的東面就是唐宋時期黃道街的遺址。當地有民謠「頭上無金釵,莫過黃道街」,可見當時的繁盛。這里宋代莫氏「一門七進士,兄弟三登科」的典故傳誦至今。山麓尚存宋代所建的「應誠廟」及「東山亭」等古跡。
陽朔紀事碑 : 明朝嘉靖年間,當地的壯族農民起義武裝在這里與官兵進行殊死激戰後全軍復滅。指揮這次圍剿農民起義武裝的朝廷命官刻下了這塊《陽朔紀事》碑,以紀其「功」。
留公得月樓 : 留公村(屬普益鄉)是陽朔著名古村之一,附近有留公三潭(三潭奇觀)、唐門觀景、隱龍奇洞等景點,這座「得月樓」是古村的代表性建築。
四、興坪游覽區
興坪是陽朔最古老的圩鎮,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熙平縣,至公元590年建陽朔縣的300多年期間,熙平縣治都設在這里(後訛為「興坪」),1700多年來一直是灕江沿岸重鎮之一。從楊堤至興坪河段是灕江景觀中最佳且最具代表性的部分,1974年葉劍英元帥游後賦詩贊為:「果然佳勝在興坪」。主要景觀有熙平遺址、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僧尼幽會、老寨新景、乾元幽境、武聖遺蹤、漁村、蓮花岩、騰蛟庵等。
九馬畫山 : 是灕江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這幅天然畫圖上,隱約可見群馬形象。有民謠曰:「看馬郎,畫里駿馬有幾雙?看出八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
僧尼幽會 : 人們面對這個畫面,不由為他們敢於沖破世俗觀念,敢思敢愛而喝彩。
漁村 : 是當地著名古村之一。1921年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從梧州乘船到桂林督師北伐經此,特意泊船到該村一游;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期間,到漁村游覽時流連忘返,比預定時間多呆了近1小時。
蓮花岩 : 以岩內有百餘塊炭酸鈣凝成的形似蓮葉的雲盆著稱,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擁有:一個是南斯拉夫,僅有八朵蓮花盆;一個是中國興坪有108朵蓮花盆。我國地質學家孫大光游後,題詞稱贊它是「世界岩溶奇觀」。
老寨新景 : 日本人林克之從1998年開始自籌資金在老寨山山頂和山腰分別建了「友好亭」和「和平亭」,並築登山道,為興坪添了一處新景。
五、遇龍河游覽區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大的支流。河水清澈,水流平緩,兩岸田疇農舍,碧樹綠稼,奇峰包擁。乘筏舉目,綠浪擁懷,青山舒眼,使你感到心曠神怡;登高俯瞰,綠綢般的河水從彩毯般的河谷緩緩滑去,好似一幅會動的錦綉;河邊村婦浣衣,水上群鴨戲水,古橋下竹伐穿梭,田地里農人耕耘,此情此景,見者皆「無酒自醉」。人們稱遇龍河為「小灕江」,其實,它比灕江更別有韻味。這一帶的主要景點有:遇龍橋、富里橋、歸義遺址、舊縣古村、仙桂橋、朱家寨、川岩、犀牛塘、朝陽寨、七星堆等。
遇龍橋 : 是廣西著名的古橋,始建於明代,橋長60米,寬5米,高9米,跨度18米。太平天國軍隊和中國工農紅軍都曾在橋上留下足跡。
富里橋 : 始建於明代,是縣內最高的單拱古石橋。
歸義縣遺址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析置歸義縣,建縣城於此。現尚存城牆殘垣、歸義古井等。
舊縣古民居 : 舊縣村是遇龍河流域的古村,宋代以前名「仙桂村」。現尚存30多座明、清古民居。
仙桂橋 : 是至今已發現的廣西最古老的單拱石橋,其不僅建築結構獨特,橋拱內側的石刻還是研究遇龍河文化的寶貴資料。
六、桂陽公路沿線游覽區
桂陽公路陽朔縣內路段兩側自然景觀幽美,景點遍布。近年來,沿途村民大力興建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工程,給家鄉風景錦上添花。這一帶的主要景點有:群星伴月、古石城、觀音岩、世外桃源、澎窿洞等。
古石城 : 是一座神秘的古城。城牆及東、西、南、北四門保存完好,城內面積約10平方公里,尚有古井、古樓台遺址和工藝精良的古建築石雕。過去,石城一直「躲在深閨人不知」,近年來,人們紛紛來這里探秘和野遊。至於這座石城是何時建的,為何而建,至今仍是一個謎。
群星伴月 : 葡萄鎮翠屏村群山環繞,四周有四個形態各異的穿山岩洞,形同四月相照,又似群星伴月般地拱照著翠屏村。這一帶水源豐富,竹木繁茂,環境幽靜,成為一大景觀。
世外桃源 : 是首批獲得國家4A級的景點,是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情景非常吻合的天然景觀,充滿了怡人的自然情趣和豐富的文化內蘊,有遊人題詩贊曰:「秦人古洞何處是,陽朔世外有桃源」。
七、水上游覽區
陽朔灕江漁火節 : 鸕鶿捕魚是灕江漁民傳統的生產方式,每當夜幕降臨,漁民們便乘上竹筏,點上火把,帶上幾只鸕鶿,成群結伙在灕江上吆喝,包圍魚群,然後由鸕鶿潛入水中把魚叼上來。江面上漁火穿梭如流螢飛舞,漁歌陣陣,構成了一幅迷人的夜獵圖。「灕江漁火」在宋代就被列為「陽朔八景」之一。近年來這個活動演變成了一個民俗拳頭項目。從1999年開始,每年在十月份舉辦「陽朔灕江漁火節」,把漁火與焰火、篝火結合起來,還把劉三姐對歌和其它文藝表演納入活動的內容,在海內外引起了很好的反響。
灕江《劉三姐歌圩》: 位於陽朔灕江書童山風景區,由國際一流導演張藝謀工作室製作、世界著名作曲家何訓田等作曲、國際頂級燈光設計師設計:十里群峰在絢麗多彩的燈光中演繹輝煌;數十隻魚鷹竹排在暮色夕陽中和歌起舞,一片天人合一的田園風光;大型演員陣容及超大背景歌隊,打造世界前所未有的壯麗人文景觀及世界水平的超大型山水劇。「劉三姐歌圩」集廣西壯侗苗瑤文化之大成,融銅鼓文化,壯錦文化、干欄文化於一體,形成灕江新的人文景觀,讓灕江之旅飽覽山水秀色之餘,親歷壯鄉文明,實地感受壯鄉文化之精髓。
劉三姐水上公園 : 陽朔灕江下游(陽朔——普益)綿廷20公里的劉三姐水上公園,就是聞名中外的電影《劉三姐》外景拍攝地,這里江面寬闊、青峰倒影、村莊田園、翠竹掩映,寧靜空曠,宛如世外桃源,人稱旅遊「鑽石水道」。遊客可在「水上公園」駕帆船、撐竹排、捕魚蝦,還可按電影《劉三姐》中的情景,遊客扮演阿牛哥、秀才與劉三姐對歌,既觀絕佳風景,又享獨特風情,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❸ 生態足跡分析法可以應用在哪些研究方面
生態足跡分析法是一種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方法。主要用於旅遊、規劃等設計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定量研究。 生態足跡(EF)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來的比較成功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之一。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Rees等在1992年提出並在1996年由Wackemagel完善的一種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其定義是:任何已知人口(某個人、一個城市或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面積。
生態足跡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來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在短時期內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尺度和不同社會領域進行了運用和實踐。目前,已有近20個國家利用生態足跡計算各類承載力問題,WWF和RP世界兩大非政府機構自2000年起每兩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國的生態足跡資料。在國外,生態足跡評價方法得到了廣泛積極的開展,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從全球、國家、區域和城市3個空間尺度開展。
該方法通過估算維持人類的自然資源消費量和同化人類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空間面積大小,並與給定人口區域的生物承載力(BC)進行比較,來衡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生態足跡以面積作為其計量單位,易於為廣大民眾和決策者接受,計算簡單,重現性好,其結果也易於交流,能夠喚起廣大民眾和決策者的環境意識,備受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決策者的關注。現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已經成為計算國家及地區之間物質和服務貿易的重要工具。十幾年來,一些組織和學者已經對不同尺度的生態足跡進行了研究,有國家水平上的、國家水平、地區和城市水平、組織及個人水平的。研究表明,目前存在著全球性的生態赤字,人類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自然資源將逐漸枯竭。
❹ 地球生態的資料
據新華社柏林10月21日電(記者劉向)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21日公布的有關地球生態系統狀況的報告稱,過去30年地球上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報告對人類,尤其是西方工業國家的資源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狀況發出了警告。
報告批評說,人類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過了其恢復速度,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國家。
這份報告多次提到一個概念———「生態腳印」。人類的「生態腳印」就是可供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報告說,地球有114億公頃適於生產的陸地和海洋面積,按人均計算,每個人可以有1.9公頃「生態腳印」。而實際上,1999年地球人均「生態腳印」已達2.3公頃。也就是說,人們生存需要的面積,已經超出了地球維持其可再生資源消耗的能力范圍。這種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德國人均「生態腳印」需要4.8公頃,北美甚至達9.2公頃。
生態系統包括下列4種主要組成成分。
(一)非生物環境
非生物環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參加物質循環的無機元素和化合物,聯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糖類、脂類和腐殖質等)和氣候或其他物理條件(如溫度、壓力)。
(二) 生產者
生產者(procers)指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autotroph),主要包括所有綠色植物、藍綠藻和少數化能合成細菌等自養生物。
這些生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化合物,並把太陽輻射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合成有機物的分子鍵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葉綠體內才能進行,而且必須是在陽光的照射下。但是當綠色植物進一步合成蛋白質和脂肪的時候,還需要有氮、磷、硫、鎂等15種或更多種元素和無機物參與。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不僅為本身的生存、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而且它所製造的有機物質也是消費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來源。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間接依賴生產者為生的,沒有生產者也就不會有消費者和分解者。可見,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生物成分。太陽能只有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生態系統,然後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三)消費者
所謂消費者(consumers)是針對生產者而言,即它們不能從無機物質製造有機物質,而是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生產者所製造的有機物質,因此屬於異養生物(heterotroph)。消費者歸根結底都是依靠植物為食(直接取食植物或間接取食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直接吃植物的動物叫植食動物(herbivores),又叫一級消費者(如蝗蟲、兔、馬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動物叫肉食動物(carnivores),也叫二級消費者,如食野兔的狐和獵捕羚羊的獵豹等;以後還有三級消費者(或二級肉食動物)、四級消費者(或叫三級肉食動物),直到頂位肉食動物。消費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動物的雜食動物(omnivores),有些魚類是雜食性的,它們吃水藻、水草,也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許多動物的食性是隨著季節和年齡而變化的,麻雀在秋季和冬季以吃植物為主,但是到夏季的生殖季節就以吃昆蟲為主,所有這些食性較雜的動物都是消費者。食碎屑者(detritivores)也應屬於消費者,它們的特點是只吃死的動植物殘體。消費者還應當包括寄生生物。寄生生物靠取食其他生物的組織、營養物和分泌物為生。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四)分解者
分解者(decomposers)是異養生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
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基本功能是把動植物死亡後的殘體分解為比較簡單的化合物,最終分解為最簡單的無機物並把它們釋放到環境中去,供生產者重新吸收和利用。由於分解過程對於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分解者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動植物遺體和殘遺有機物很快就會堆積起來,影響物質的再循環過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很快就會發生短缺並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瓦解和崩潰。由於有機物質的分解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逐步降解的過程,因此除了細菌和真菌兩類主要的分解者之外,其他大大小小以動植物殘體和腐殖質為食的各種動物在物質分解的總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如專吃獸屍的兀鷲,食朽木、糞便和腐爛物質的甲蟲、白蟻、皮蠹、糞金龜子、蚯蚓和軟體動物等。有人則把這些動物稱為大分解者,而把細菌和真菌稱為小分解者。
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密切交織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的,土壤系統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的一個很好實例。土壤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決定著什麼植物能夠在它上面生長、什麼動物能夠在它裡面居住。但是植物的根系對土壤也有很大的固定作用,並能大大減緩土壤的侵蝕過程。動植物的殘體經過細菌、真菌和無脊椎動物的分解作用而變為土壤中的腐殖質,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反過來又為植物根系的發育提供了各種營養物質。缺乏植物保護的土壤(包括那些受到人類破壞的土壤)很快就會遭到侵蝕和淋溶,變為不毛之地。參考資料:http://www.nb-eco-cit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5
❺ 對生態旅遊的認識論文1500字左右
出門長學問,旅遊本身就是文化產業。所有旅遊者出行,的動機都是暫時離開所在的熟悉環境,但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環境去尋找一種新的體驗,以豐富自己的閱歷。但旅遊的項目和目的決定了其文化含量,於是除了常規旅遊項目外,還有許多為滿足專門目的開展的旅遊活動,如:漢詩旅遊、歷史探秘旅遊、書法學習旅遊、圍棋交流旅遊、名人足跡尋訪旅遊、民族風俗旅遊-----,可謂種類眾多,文化深厚,這類旅遊活動酒杯冠名為文化旅遊,其實這種稱謂並不科學,應當稱**專項文化旅遊。其特徵是有明確的求知目的,通過旅遊有目的地學習某種專業, 研究發現對這一專業的現狀,發展和運用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使得參加這種旅遊活動的人,在這一專項領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幹,提高技能,有所作為。
文化旅遊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素稱「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憑借眾多著名音樂家的遺跡成為歐洲著名的文化旅遊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盧浮宮、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別以音樂會、電影節或藝術寶庫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在形式多樣的文化旅遊中,以親身體驗雖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某些生活方式為主題的懷古文化旅遊,是當今頗為風行的專題游覽項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與約克河間的美國古城威廉斯堡,由於完整地保存了18世紀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城鎮風貌,使參觀者彷彿時間倒流了200多年,從而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歷史名勝之一:亞洲的泰國故城、香港宋城和北京大觀園也都以模擬古代生活方式而成為門庭若市的文化旅遊勝地。
文化旅遊既不是一種產品,又與旅遊文化大不相同,所謂文化旅遊,關鍵在文化,旅遊只是形式。文化旅遊之「文化」應解釋為對旅遊之效用及旅遊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故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文化旅遊的核心:創意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❻ 旅遊生態足跡怎麼計算
計算方法
汽油:____公升×轉換系數2.7=____KgCO2
用電:____度×轉換系數0.785=____KgCO2
食肉:____kg×轉換系數1.24=____KgCO2
飛機里版程
短途(小於200km):____km×轉換系數
0.275=____KgCO2
中途權(200-1000km):(____km-200)×轉換系數
0.105+55=____KgCO2
中途(200-1000km):(____km-200)×轉換系數
0.105+55=____KgCO2
長途(大於1000km):____km×轉換系數
0.139=____KgCO2
什麼是「碳足跡」?
·「碳足跡」來源於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
·它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
·在林林總總的碳足跡計算器中,我們選取了北京市林業碳匯工作辦公室監制的個人碳足跡計算器,可以從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別進行碳排放計算。
·那麼,你每年的碳排放是多少呢?
❼ 寧波哪些地方比較好玩啊
你可以先去中國第一私人藏書樓看看,你可以去天一廣場看看寧波的百貨和亞洲第一噴水池,可以去城隍廟吃寧波特色的小吃,如果去鳳凰山
路比較遠,在寧波的北侖的.
❽ 啞柏鎮的發展生態旅遊
啞柏鎮歷史文化悠久,人文資源薈萃,優美的山水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啞柏鎮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自然風景幽美,名勝古跡眾多,漢唐離宮、別墅、園林星羅棋布、茂林修竹的樓觀台、隋文帝曾消夏避署的行宮仙游寺、東西文化交流見證的大秦寺、李白秋訪的玉真觀、聚說紛紜的老子墓、黃巢誓師的黃池峪、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巴蜀的古棧道等,都留下了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此外「太白積雪六月天」的太白山、舉世罕有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瑰麗雄奇的首陽山、青山碧水的黑河風景線、神奇迷離的翠峰山等,都點綴在周至境內。啞柏鎮沿渭苗木花卉產業發展已集聚規模效應,極具觀賞性;黑河入渭段濕地大片蘆葦覆蓋,水面遼闊,各種飛鳥、水禽達30多種。二者交相輝映,構築了啞柏鎮旅遊經濟發展新的亮點,是一個休閑、垂釣、觀光、游覽極佳之處,開發、保護和發展生態旅遊有著廣闊的前景。
❾ 哪個網站可以找到有關旅遊的論文
生態旅遊規劃在國外起步較早,並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對生態旅遊專規劃的研究目前主要在三大屬塊:理論、方法和實踐。理論研究主要集中於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在生態旅遊規劃中的體現,也有有部分學者將生態足跡理論和旅遊環境容量理論應用到生態旅遊規劃上;實踐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和鄉村生態旅遊資源的研究,針對人文生態旅遊資源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主要從生態旅遊規劃的基礎性理論,如含義、目標、原則、內容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探討。
文章來源:http://www.zzqklm.com/w/yl/11298.html
打開中州期刊聯盟網站,在搜索欄輸入「旅遊」,就會出現旅遊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