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城市化演變機制及其影響研究
1. 演變機制與演變趨勢是同一個概念嗎
演變機制和演變趨勢的話,他們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2.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3. 結合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分析技術進步對城市化的影響
謂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從而就業、生活、文化、價值觀等諸多方面與城市逐漸趨同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的,主要有;(1)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2)農業人口就地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從而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同時形成了一些顯著特點。
按城市非農業人口規模,20萬人口以下為小城市,20萬~50萬為中等城市,50萬~100萬為大城市,1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
由於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隨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1997年的43.8%,市區非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8.3%上升到1997年的17.7%。由此可見,我國市區人口中農業人口佔了很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有:①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更加自由、靈活,農閑時進城打工,形成了「打工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分農忙農閑長年在城市打工,逐漸發展到在城市就業、居住,生活、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城市逐漸趨同,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小鎮發展成為小市,小市發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發展為大城市,這一現象,體現了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客觀規律。②農業人口就地轉化為非農業人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地區的非農業不斷形成和聚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工廠的新建、擴建,高等級公路以及鐵路的修建,城市的新建、擴建等大量用地,從而使一部分農業人口就地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由於耕地被佔用轉為非農業人口,這些人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進城打工、經商、從事服務行業等長期居住、生活在城市,這就使城市人口進一步增加。另外,新農村城市化,如大邱庄、華西村等,逐步與城市趨同這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社會現象。實現農村城市化是我國所期望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其城市化是必然的。
2.我國城市化的特點
①數量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從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間,城市由193個發展到668個,增長了246%;從行政區級來看,縣級市增長較快,從92個發展到442個,增長380%;從地區分布看,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更快,從69個發展到301個,增長336%,而西部地區只增長了202%。從城市規模看,中小城市發展快於大城市,中等城市從60個發展到206個,增長243%,小城市從93個發展到381個,增長309%,而大城市只增長了74%。②城市水平與城市密度,東部沿海地區高於中、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先開放發展,商品經濟發達,現代工業發展較快,城市水平較西部高。③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絕對量比大、小城市大,體現了我國城市發展堅持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針。這一基本方針與世界各國的城市發展是一致的。世界各國都在設法控制大城市人口過快增長,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在一些發達國家還出現了城市人口向郊區移動的趨勢。④城市群、城市帶逐步形成和擴大。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日益增強,我國的遼寧中部、京津唐、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沿鐵路的京廣線、津滬—滬杭線、京哈線、隴海—蘭新線、焦枝—枝柳—湘貴線、浙贛—湘黔—貴昆線、寶成—寶昆線逐步形成過帶狀態的城市帶;1990年在開發上海浦東新區的基礎上,又開放蕪湖、九江、武漢、黃石、岳陽、重慶、合肥、南昌、長沙、成都等城市,形成了以上海浦東開發區為龍頭的沿長江黃金水道的城市帶,它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橫向中軸線。這些城市群、城市帶的形成,使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如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水平為34.3%,高出全國18個百分點。又如日前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水平為38.2%,高出全國的22.3個百分點,該地區每0.27平方千米就有一個城市,是我國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區。
3.我國城市化發展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西部地區的大開發,以及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完善,我國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又一個高速發展時期。近來,國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戶籍管理的新措施,這些措施更加靈活,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穩定的職業,有穩定的收入,就可將戶口轉到所在城市。這樣,使原來「打工族」的一部分就轉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長,促進城市化進程。另外,隨著中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深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的開發者、投資商將不斷地湧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城市不斷增加。最近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發表文章透露,未來20年每年有1200萬農村人口要轉移到城鎮地區,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每年增設20個左右的新城市,設市堅持向中西部傾斜。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地區,這將大大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再過20年我國的城市將達1000個以上,城市人口將佔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4. 旅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留著地理寢室的是一個主要體現是什麼?體現是正常。午休好地方別擔多的
5. 如何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以下都是旅遊經濟理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第一章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教學要求:通過研究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推動旅遊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1.旅遊經濟活動的概念2.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二,旅遊經濟活動的發展1.第一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2.第二個時期,蓬勃發展時期第二節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一,國內外對旅遊經濟的研究1.國外對旅遊經濟的研究2.我國對旅遊經濟的研究二,旅遊經濟學的產生1.旅遊經濟學是一門具有獨立性的專門學科2.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三,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率喲經濟活動中旅遊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2.旅遊經濟學研究旅遊經濟活動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現象,經濟關系與經濟規律四,旅遊經濟學的研究結構五,旅遊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1.解釋影響合作用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基本經濟因素和經濟關系2.選擇旅遊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3.為制定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提供理論基礎六,旅遊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旅遊產品的生產與供給旅遊需求及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的矛盾運動和調節機制旅遊產品的消費旅遊經濟效益旅遊經濟結構與旅遊經濟發展第三節旅遊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一,游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二,旅遊經濟學與旅遊學的關系三,旅遊經濟學與其它旅遊學科的關系第四節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經濟活動的發展,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第二章旅遊產品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了解旅遊產品和旅遊產品特點,掌握旅遊產品組合與旅遊產品開發的涵義與原則.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產品的概念和構成一,旅遊產品的概念旅遊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憑借著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的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二,旅遊產品的構成旅遊吸引物旅遊設施可進入性旅遊活動三,旅遊產品的內外部關系及其轉化旅遊產品構成間的互補關系旅遊產品構成間的互代關系旅遊產品內外部的互補關系與互代關系的轉化第二節旅遊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一,旅遊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特點1.旅遊產品的價值2.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二,旅遊產品的價值構成服務價值量吸引物價值量第三節旅遊產品的特性一,綜合性旅遊產品既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勞動產品,又包括非勞動產品和自然物.二,無形性旅遊產品主要表現為旅遊服務,具有無形性.三,不可轉移性旅遊產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離的,物流只表現為旅遊產品信息的流動而不是旅遊產品的轉移.四,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旅遊服務和旅遊消費在時空上同時發生和同時結束表現為旅遊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割性.五,游產品的不可貯存性旅遊產品的核心是服務,因此不可貯存.六,旅遊產品的易波動性旅遊產品受季節,假日,氣候以及政治,經濟,戰爭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波動性.第四節旅遊產品的組合與開發一,旅遊產品的生產要素及其組合全面全線組合專項系列組合專業性組合二,旅遊產品開發的原則根據目標市場需要對旅遊資源,旅遊設施和旅遊業人力資源進行規劃,設計,開發和組合.第五節我國旅遊產品的發展歷程(自學)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產品及其特點,旅遊產品的組合與開發原則第三章旅遊需求與供給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旅遊需要與供給的基本規律與影響因素,熟悉需求與供給彈性及我國旅遊供求關系的發展演變過程.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需求一,旅遊需求概念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餘暇時間的人們在一定時間內,願意按照一定價而購買某一旅遊產品的數量.二,旅遊需求產生的條件1.旅遊需求的客觀條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時間.2.旅遊需求的主觀條件:動機(心理類型,文化修養,年齡性別等)三,旅遊需求規律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人們在一定時期內對旅遊產品的需求量與旅遊產品價格呈負相關.四,需求彈性和需求彈性系數旅遊需求量隨某一因素的變化而出現相應變化的現象稱為需求彈性.旅遊需求價格彈性旅遊需求價格彈性系數五,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客源國方面的因素:總人口,人口結構,城市化和程度;目的國方面的因素:旅遊供給因素(旅遊資源,設施,交通等);通貨膨脹因素;雙方相關因素:經濟距離,貨幣匯率,政治因素.六,旅遊需求指標入境旅遊人次;旅遊者消費總額;旅遊者人均消費額;旅遊者停留天數或旅遊人天數;旅遊者人均數旅遊出遊率(旅遊密度)旅遊重遊率(旅遊頻度)旅遊開支率(旅遊消費率)第二節旅遊供給一,旅遊供給的概念旅遊供給是旅遊目的地在一定時期內以一定的價格向旅遊市場提供旅遊產品的數量.分為基本旅遊供給和輔助旅遊供給.二,旅遊供給的內容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旅遊基礎設施旅遊供給規律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願意並且有能力向市場提供的旅遊產品的數量將隨著市場價格的漲落而增減.游供給價格彈性旅遊供給價格彈性旅遊供給價格彈性系數影響旅遊供給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環境容量當地政府對發展旅遊業的態度和政策第三節中國旅遊供求關系的發展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供給的發展旅遊飯店業的發展旅行社的發展旅遊景點,景區建設旅遊交通的發展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需求的發展1.入境旅遊市場需求2.國內旅遊市場需求三,中國旅遊供求關系發展的階段性1.限制發展階段2.不協調發展階段3.比較協調發展階段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需要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和旅遊供給的產生及運動規律第四章旅遊經濟運行與調節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經濟活動的規律與特點,掌握旅遊價格調節和市場競爭調節的機理,理解宏觀調控對旅遊經濟運行的作用及其應用.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活動運行規律與特點一,旅遊經濟活動運行規律旅遊經濟活動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體之間的經濟聯系和所反映出來的經濟關系.遊客與旅遊經營者之間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運動構成旅遊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等經濟規律都也體現在旅遊經濟運行過程中.二,旅遊經濟活動運行特點旅遊經濟活動中物流與商流是分離的一次集中組合,多次銷售需求的明顯指向性和供給的常年性第二節旅遊市場調節一,旅遊供求矛盾的運動與主要表現旅遊接待能力與遊客總人次之間的矛盾旅遊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旅遊供求在季節上的矛盾旅遊供求在結構上的矛盾二,旅遊供求矛盾的靜態均衡與動態均衡1.旅遊供求矛盾的靜態均衡2.旅遊供求矛盾的動態均衡三,旅遊價格調節機制旅遊價格的概念與構成旅遊價格的制定及其影響因素旅遊價格的制定的目標與策略旅遊價格的實現旅遊競爭調節機制旅遊市場競爭的目標旅遊市場競爭戰略與策略的形成第三節旅遊經濟的宏觀調控一,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必要性二,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主體1.政府管理部門2.行業管理組織三,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對象與內容1.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對象2.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內容四,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手段對旅行社業進行宏觀調控對旅遊涉外飯店業進行宏觀調控對旅遊服務質量等級進行宏觀調控對旅遊信息方面的宏觀調控旅遊發展規劃方面的宏觀調控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供求矛盾的運動與主要表現,旅遊供求矛盾平衡,旅遊價格調節和市場調節第五章旅遊消費效用理論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使學生掌握旅遊消費的特點,認識旅遊消費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遊消費效果的評價原則.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消費的性質與特點一,旅遊消費的性質二,旅遊消費的特點旅遊消費是綜合性消費旅遊消費是一種以勞務為主的消費旅遊消費與旅遊產品生產交換的同一性旅遊消費的不可重復性旅遊消費是彈性較大的消費三,旅遊消費在旅遊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節旅遊消費的構成一,旅遊消費結構的概念和分類二,影響旅遊消費結構的因素遊客的收入水平遊客的構成旅遊產品的結構旅遊產品的質量旅遊產品的價格遊客的心理因素三,旅遊消費結構的合理化1.要在旅遊消費多樣化的基礎上實現結構的優化2.要有利於實現旅遊消費市場供需的平衡3.要有利於旅遊環境的保護第三節遊客效用滿足最大化一,旅遊消費者最大效用均衡1.無差異曲線分析法2.無差異曲線在分析旅遊消費效用最大化中的應用二,研究遊客效用滿足最大化的意義第四節旅遊消費效果評價一,旅遊消費效果的涵義二,評價旅遊消費效果的原則1.旅遊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一致性2.微觀旅遊效果與宏觀旅遊效果的一致性3.旅遊消費效果與生產效果與社會效果的一致性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消費及其構成,旅遊者效用滿足最大化,旅遊消費效果評價第六章旅遊經濟效益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了解旅遊經濟效益的內涵;熟悉旅遊經濟運行產生的乘數效應與收漏損現象;掌握旅遊經濟效益評估的方法.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效益的涵義與范疇一,旅遊經濟效益的涵義二,旅遊經濟效益的研究范疇1.旅遊微觀經濟效益的概念2.旅遊宏觀經濟效益的概念第二節旅遊經濟運行的乘數效應一,乘數效應二,旅遊收入的乘數作用收入乘數居民收入乘數就業乘數政府收入乘數進口額乘數三,旅遊漏損1.旅遊漏損的概念2.減少旅遊漏損的途徑第三節旅遊經濟效益的評估與測量一,主要旅遊統計指標人均停留天數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客房出租率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全員勞動生產率利潤總額人均實現利稅利潤率平均職工人數二,旅遊微觀經濟效益分析方法損益平衡分析法目標利潤分析法最佳利潤分析法成本結構分析三,旅遊宏觀經濟效益分析遊客消費及其影響衡量旅遊成本估計旅遊的純經濟效益第四節我國旅遊經濟效益測評一,我國旅遊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效益水平二,旅遊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經濟效益的范疇,旅遊經濟運行的乘數效應,旅遊經濟效益分析方法第七章旅遊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的基本知識,了解我國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實施旅遊產業政策方面的實踐情況.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產業的構成一,關於旅遊業構成的"局限論"與"寬泛論""局限論"中旅遊業的構成"寬泛論"中旅遊業的構成二,關於旅遊業構成的傳統認識三,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衛星賬戶中的旅遊業的構成四,關於旅遊業構成的理論分析界定旅遊業構成的特殊性旅遊業構成的約定性約定化思想需要統一可比的標准第二節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一,關於產業結構的基礎知識產業產業結構研究的特點產業結構的研究內容產業結構研究方法的特性二,旅遊產業結構旅遊產業結構的概念旅遊產業結構研究中的困難產業結構優化和旅遊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節旅遊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一,產業政策的特點及分類1.產業政策的特點2.產業政策的分類二,產業政策實施的手段及作用1.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2.產業政策的作用三,旅遊產業政策實踐四,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發展背景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制定的原則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內容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產業構成及其理論分析,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旅遊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及其實踐第八章旅遊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勢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響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狀況及戰略選擇.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發展模式一,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概念二,旅遊經濟發展模式類型超前型發展模式與滯後型發展模式市場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與政府主導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延伸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與推進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三,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四,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徵概括性階段性相對穩定性特指性第二節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一,確定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依據我國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條件我國發展旅遊產業面臨的問題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二,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徵1.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為先導,然後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區逐漸推進的2.旅遊產品以觀光旅遊為主向多種旅遊產品推進3.旅遊形式以團隊旅遊為主向散客旅遊居優勢,團隊旅遊與散客旅遊相結合的方向演進4.旅遊設施建設以高級為主,有高等級向中低等級推進,最終形成以中等級為主體的高,中,低等級結合的設施體系5.旅遊產業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主要進行微觀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觀的調控和管理演進第三節世界旅遊經濟發展趨勢一,世界旅遊經濟發展概況世界旅遊經濟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世界旅遊經濟的產值不斷增長世界旅遊產業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不斷增強二,世界旅遊經濟發展趨勢第四節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選擇一,不同類型的旅遊發展觀經濟動力型發展觀雙重動力型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二,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1.旅遊經濟發展戰略2.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三,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1.適度超前戰略2.可持續發展戰略本章重點(重要問題):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特徵,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及其戰略選擇,我國旅遊發展戰略重點章節第一章:第2,4節;第二章:第1,2,3節;第三章:第1,2節;第四章:第1,2,3節;第五章:第1,2,3,4節;第六章:第2,3節;第七章:第2,3節;第八章:第2,4節.參考書目⒈[美]斯蒂格里茨,1998:《經濟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⒉黃亞均郁義鴻,2000:《微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⒊黃亞均袁志剛,2000:《宏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⒋林南枝,2000:《旅遊經濟學》,南開大學出版社,⒌張輝,191:《旅遊經濟學》,陝西旅遊出版社⒍鄒海梅,1998:《現代旅遊經濟學》,青島出版社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旅遊經濟》⒏國家旅遊局,1998:《中國旅遊統計年鑒》,中國旅遊出版社⒐魏小安,1993:《中國旅遊業:產業政策與協調發展》,旅遊教育出版社⒑張建春金世勝,2001:《旅遊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⒒羅明義,1998:《旅遊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⒓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遊新論》中國旅遊出版社⒔張伯山,1998:《旅遊文獻檢索與利用》南開大學出版社⒕WTO.⒖Witt,StephenF.andLuizMoutinho.,NewYork:Prentice-Hall,1998課時分配章次章節名稱總計課時授課課時輔導練習課時1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2202旅遊產品3303旅遊需求與供給6424旅遊經濟運行與調節4405旅遊消費效用理論6426旅遊經濟效益6427旅遊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3308旅遊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勢
6. 影響因素與演變機制
影響區域地下水系統演變的主要驅動因子是補給量和地下水開采量。天然補給量減少和地下水開采量增加兩個方面的共同影響,導致地下水系統發生不可逆轉的演化,而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是導致主要驅動因子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1.氣候變化的影響
根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2007),近100年中國年降水量變化沒有明顯的長期增減趨勢,但年代際波動較大。近50年來,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呈微弱減少趨勢,平均減少2.9mm/10a,在1991~2000年間略有增加(丁一匯,2003),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北方區域水循環條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新疆、河西走廊降水增加,50年降水量已經增加了50%~75%,平均值最大達到10%~15%/10a;而以整個華北地區為核心的區域,包括東北東南部以及陝西、甘肅南部,年降水量則表現出普遍性的減少趨勢,減少幅度一般大於5mm/10a,部分地區達30mm/10a以上,華北平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降水量減小最為明顯(秦大河等,2005;丁一匯等,2007)。降水減少的同時,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水面蒸發量經歷了顯著的下降過程,這種下降主要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水面蒸發量下降最明顯的地區在華北和西北地區,黃准、江淮變化速率在-40mm/10a以下,新疆東部和甘肅北部變化速率則達-150mm/10a左右(任國玉和郭軍,2006)。相應於降水和蒸發量的變化,河川徑流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黃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580×108m3,全流域的來水量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明顯減少,相對多年平均來水量下降22%,黃河上游唐乃亥站1951~2000年實測流量基本上沒有變化趨勢,而中下游的三門峽和花園口站則顯著減少,20世紀的最後10年明顯減少,下游發生了頻繁的斷流現象(葉柏生等,2004)。根據劉春蓁等(2004)研究結果,在近20年的少雨期,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分區、滹沱河分區及滏陽河分區、永定河分區、潮白河分區及大清河北支分區天然年徑流量有明顯的減少趨勢,達到了99%的顯著性檢驗水平。總體來說,50年來,我國北方水循環條件向不利的方向發展,降水減少導致地表徑流量隨之減少,地下水的天然補給量減少。以河北平原為例,降水入滲補給量下降幅度23.6%,地表水體入滲補給下降幅度22.6%(張石春和張建平,2005)。
2.人類活動的影響
除了氣候變化影響之外,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一方面是對水循環條件的影響,改變天然徑流和蒸發的時空分布及含水層的補給。如山區大量修建水庫,地表水被截流,使平原區河道斷流,河流補給地下水量大為減少,尤其是山前平原河流補給地下水量減少最大。水利化工程及配套項目建設的日臻完善,渠系入滲量減少,田間灌溉入滲量變化隨著灌溉方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入滲量減小。以河北平原為例,1991~2000年與1975~1984年相比,井灌回歸補給量平均下降36.1%,地表水體滲漏補給量下降21.6%,其中,渠灌田間入滲補給量下降48.8%,地表水體滲漏對地下水的補給量佔地下水資源量的比例由19.7%下降到16.5%(張石春和張建平,2005)。
另一方面,人類對含水層的高強度開發直接導致地下水系統的加速演化,由於經濟、人口的增長,各地區地下水開采量急劇增加(圖7.2),水位大幅度下降,包氣帶厚度加大,人為地改變了地下水的補給條件,造成降水入滲量大幅度減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圍逐年擴大,使盆地內第四系地下水系統的水動力場發生根本變化,已由單純的自然系統變化為一個自然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復合系統。
圖7.2 典型平原地下水開采量變化
(a)准噶爾盆地;(b)松嫩平原;(c)河北平原淺層;(d)河北平原深層;
可見,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加劇了流域水循環條件和含水層的補排條件變化,影響了對地下水的有效補給和含水層系統的水量平衡,眾多的水庫及農業灌溉工程,改變了河流系統水循環的天然模式,減少了中下游地下水的補水與蓄水功能;城市化過程和工農業發展加速了深層地下水的消耗和水污染,降低了區域水資源的可再生性,導致地下水系統向非穩定狀態演變,並相繼出現漸變與突變現象。
7. 南京大學陸林教授簡歷
陸林,男,1962年11月生,安徽蕪湖人。199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並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後出站,1997年晉升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皖江學者,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名師,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地理科學》、《人文地理》、《中國旅遊研究》編委,《旅遊學刊》特邀學術委員,上海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安徽大學「泛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財經大學合蕪蚌自主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點負責人。現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范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和安徽省省部級項目5項,獲省部級獎勵3項,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2部、教材2部。
主要研究領域:
人文地理學、旅遊管理。
主講課程:
人文地理學、旅遊規劃原理;旅遊社會學、旅遊科學進展、地理學基本問題。
代表性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海濱(島)旅遊地發展特性及運行機理研究》(49871027)。
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村鎮型旅遊地發展特徵及運行機理研究》(40471035)。
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旅遊城市化過程及機制研究》(40771059)。
4、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山地旅遊發展過程和機制研究》(40971083)。
5、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非耕地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潛力和對策》(98BJY034)。
6、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機制與調控研究》(03BJY084)。
代表性科研成果:
1、陸林.徽州村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陸林.旅遊規劃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陸林.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陸林,章錦河.旅遊形象設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陸林,葛敬炳,蘇靜.基於制度變遷的浙江省民營資本旅遊投資行為研究.旅遊學刊,2008(5).
6、陸林.國內外海島旅遊研究進展及啟示.地理科學,2007(4).
7、陸林,葛敬炳.旅遊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地理研究,2006(4).
8、陸林,余鳳龍.中國旅遊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徵分析.經濟地理,2005(3).
9、陸林,凌善金,焦華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觀特徵及機理研究.地理科學,2004(6).
10、陸林,凌善金,焦華富,楊興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過程及其機理.地理研究,2004(5).
11、陸林,凌善金,王莉.試論高校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改革.人文地理,2003(5).
12、陸林,宣國富,章錦河,楊效忠,汪德根.海濱型與山嶽型旅遊地客流季節性比較——以三亞、北海、普陀山、黃山、九華山為例.地理學報,2002(6).
13、陸林.旅遊地理文獻分析.地理研究,1997(2).
14、陸林.山嶽型旅遊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黃山、九華山實證分析.地理科學,1997(1).
15、陸林.旅遊地居民態度調查研究──以皖南旅遊區為例.自然資源學報,1996(4).
16、陸林.山嶽風景區旅遊者空間行為研究──兼論黃山與美國黃石公園之比較.地理學報,1996(4).
17、陸林,焦華富.山嶽旅遊者感知行為研究——黃山、廬山實證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18、陸林,焦華富.徽派建築的文化含量.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19、陸林.皖南旅遊區布局研究.地理科學,1995(1).
20、陸林.山嶽風景區旅遊季節性研究——以安徽黃山為例.地理研究,1994(4).
21、陸林.山嶽風景區客流研究──以安徽黃山為例.地理學報,1994(3).
22、陸林.山嶽風景區國際旅遊經濟效益探析——以黃山國際旅遊業為例.旅遊學刊,1991(1).
獲獎情況:
1、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2001)。
2、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國地理學會,2009)
3、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三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06)。
4、安徽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安徽省教育廳,2007)。
5、安徽省首屆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安徽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安徽省教育廳,2008)。
6、安徽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安徽省教育廳,2005)。
7、中國地理學會吳傳鈞優秀人文地理論文一等獎(中國地理學會,2008)。
8、中國地理學會陳傳康優秀旅遊地理學術論文獎(中國地理學會,2008)。
9、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新聞出版總署,2008)。
10、第七屆安徽圖書獎一等獎(安徽省新聞出版局,2007)。
8. 寫一篇家鄉城市化的變化的報告(1500字),
廣東高要「進城」:一個中小城市的城鎮化樣本
城鎮化被作為今年擴大內需的一個著力點
粵每年需推動近八十萬人從農村進入城市
雙轉移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如何應對這一特殊的人口遷徙?
高要「進城」
一個中小城市的城鎮化樣本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別於以往的一大內容就是強調推進城鎮化。
會議提出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並將城鎮化作為今年擴大內需的一個著力點。
在廣東,來自省住建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我省的城市化率為63.37%,高於全國45.70%的平均水平。不過《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到2020年,我省城鎮化水平應達到80%。
這就意味著從現在開始,廣東城鎮化率須每年提高1個多百分點。也就是說,我省每年需要推動將近80萬人從農村進入城市。
如何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穩步提高城鎮化水平,並通過城鎮化拉動內需,成為了擺在廣東面前的一大課題。
最近,一份有關肇慶高要推動城市化的調查報告,引起了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的重視。高要———這個既位於珠三角、又屬於山區的縣級市———通過產業集群和人口集聚推動城市化的先行先試,或許能給其他地區推動城鎮化帶來一些啟示。
高起點規劃打開城市框架
城鄉規劃編制花了2000多萬元
走在高要城區,不時可以看到一幅大型規劃圖———《高要市新城區概念性規劃》。在這幅圖上,高要舊城區僅僅佔了一個角落,而江濱新區和西江新城兩大新城區則占據了絕大多數面積。通過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新規劃的高要城區面積從原來的18.5平方公里擴大到38.8平方公里;不久前西江新城納入規劃後,城區面積將達到50平方公里。
站在離舊城區不遠的象山之巔望去,與肇慶端州區隔西江而望的高要舊城區背後,有一片群山環抱的腹地,新興江從中穿流而過。從3年前在同一位置拍攝的照片來看,當時這片腹地主要仍是荒地和池塘。而現在,嶄新而整齊的住宅區已經占據了其中的大部,這就是高要「一河兩岸」的江濱新區。
高要市市委書記武臨黔說,雖然高要山多平地少,城市規模先天受限,但通過適度超前的科學規劃,高要拉大了城市框架,而通過交通、市政設施的建設,先天的地理障礙將被突破,舊城區將與新城區聯結成片,城區面積也將比原來擴大近3倍!
美好的藍圖背後,是對規劃的高度重視和大量投入。
高要當地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在高要市的大大小小會上,主要領導總是反復強調「規劃」二字,「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個邀請專家提意見的小會,他們都會親自參加」。從2006年以來,高要僅投入城鄉規劃編制的總費用就達到2000多萬元,這種大手筆的規劃即使在珠三角地區也不多見。目前,高要除城區以外,3個中心鎮、12個建制鎮和6個主要工業園區、50平方公里的生態旅遊區也都已完成了總體規劃。
省委政研室的報告指出,城市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高要如果沒有通過高起點的規劃,快速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間,就不可能產生對人口的吸納集聚能力。
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從「金陶園」到「金淘園」一字千金
工業化是推動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表示,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率能夠達到80%多,遠遠高於東西北地區,與其發達的製造業密不可分。工業化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而吸納了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與專家的想法不謀而合,立足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成為高要推動城市化的重要抓手。
高要布局有金淘、金盛、金渡、西區、祿步、活道六個產業集聚基地和白金龍工業帶的「六園一帶」。「六園一帶」工業園區落戶企業550多家,引進資金300多億元,成為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高地。
在高要還流傳著一個通過主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故事。
金淘園區原規劃為承接珠三角陶瓷產業轉移,當時,金淘的「淘」其實還是陶瓷的「陶」。陶瓷產業佔地大、單位用地產出少,2006年,高要對園區進行了戰略性調整,收回了5300多畝原用於發展陶瓷產業的土地,並招商引進了高分子材料、不銹鋼等產業。就此,園區從單一的陶瓷產業園轉型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現代產業園,土地價值比原來提高數倍。「陶」字順理成章地改成淘金的「淘」後,這個故事也就被戲稱為「一字千金」。
園區負責人介紹,金淘園區現有企業全面達標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200億元,這就相當於再造一個高要的規模工業。金淘園區所在地———金利鎮有關負責人還介紹,得益於園區經濟的發展,金利鎮城區面積從2003年的4.8平方公里,擴大到目前的20平方公里。在鎮區的15萬常住人口中,外來工佔到了7.2萬人,已經超過了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54.95%,遠高於高要全市平均水平。
高要市市長徐敏堅表示,工業化帶來的不僅是就業機會,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經濟總量的大幅增加,高要也不可能有能力推動大規模的人口集聚。
引進品牌房企帶動人口聚集
珠三角和本地房企紛紛聞風而動
李先生是高要市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務員,過去一家三口都住在與高要城區一江之隔的肇慶端州區。不過前年,他在高要城區買了一套商品房,舉家搬了過來。李先生說,過去高要幾乎沒什麼樓盤,不過近幾年新樓盤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原來我就想換套大點的房子,正好現在高要選擇多,而且房價比端州還便宜。搬過來後,上下班也方便多了。」
這種變化源於高要近年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采訪中,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認為引進碧桂園和祈福兩大知名房企,對提升高要房地產業整體水平,起到了關鍵的輻射帶動作用。
2006年7月,碧桂園拿下象山前的一塊荒地,興建一批商住樓和別墅,2007年開盤後,銷售暢旺。隨後,祈福集團也順利進駐。目前,碧桂園和祈福集團在高要共有3個項目,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進駐,使得珠三角和本地的房企聞風而動,一批優質樓盤冒了出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周邊市民到高要安居置業。
來自於佛山的樂添房產經營有限公司營銷總監羅壯志介紹,早在2006年以前,樂添公司就進駐了高要並建有樂添大廈項目。「當時,幾個月都賣不出去幾套。而2009年我們公司的新項目麗景花園,預售僅幾百套,一開盤就賣完了。」
目前,高要城區在建樓盤17個,施工面積達134.89萬平方米,是幾年前的10多倍。2009年1-11月,高要城區商品房銷售面積37.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98%。預計全年可達到40萬平方米,增長200%。此外,目前來自高要以外的購房者已經超過五成。其中,來自肇慶端州城區的購房者更是佔了很大部分。
房地產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人口的集聚和服務業的興旺。僅碧桂園進駐高要的消息傳開後,一批在肇慶端州城區從事飲食娛樂業的業主,就紛紛出動到高要城區收購臨街商鋪。據統計,2009年全市飲食業、娛樂業、商貿業的從業戶數以及個體工商戶均是2006年的2倍多。推動城市化還需要做什麼
視點1「讓已經進入城市的人能有更加體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居住條件,使他們能在城市定居下來,並且逐步享受到城裡人的福利」
城市化從根本上說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通過提供就業機會把農村人口吸引到城市是城市化的必備條件,但也只完成了城鎮化的第一步。
以珠三角為例,珠三角目前大約集中了全省80%的GDP,但人口卻只佔到全省的一半左右。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指出,這就說明了有20%-30%的人口處於半城市化狀態。他表示,城市化的核心就是要讓已經進入城市的人能有更加體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居住條件,使他們能在城市定居下來,並且逐步享受到城裡人的福利。
目前,我省共有外來人口約3000萬,他們多數從事一些較為低端的工作,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比有相當距離。有限的收入使不少外來工大有身在城市卻被邊緣化的感慨,揣著微薄的收入卻不敢消費。宋勁松表示,城市化的進程中,既有拉力也有阻力。「拉力是指城市中就業、生活、服務的吸引力,阻力則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城市對勞動者技能的高要求等等。」以高要為例,前年高要實現農村教師收入與公務員相當後,鎮級中小學教師人均月收入從2006年的1342元提高到現在的4139元,增長2倍多,農村教師因此開始有能力到城裡買房。可見,收入的提高將大大增加拉力,對於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並紮根,起到了關鍵作用。
讓農民進入城市並斬斷土根,還要保證他們有穩定的生計來源,有更強的職業技能。宋勁松認為,工業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互配合、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這將推動更多農民去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也要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使他們獲得在城裡生活的技能。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也是推動城鎮化的下一項課題。省委政研室有關專家指出,改革戶籍制度,在制度上保證農民工從城市「邊緣人」轉變為「新市民」刻不容緩。
從1月1日起,我省開始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居住證持證人在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七年、有固定住所、穩定職業、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依法納稅並無犯罪記錄的,還可以申請常住戶口。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指出,在戶籍制度短時間內不可能取消的情況下,以居住證取代暫住證適度消弭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之間的差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伴隨著居住證制度的推行,非戶籍人口的福利待遇也將隨之提高。1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規定:流動人口在廣東按規定享有職業技能培訓、公共就業服務、傳染病防治和兒童計劃免疫保健服務等七大類公共服務,辦理了居住證的流動人口還可以享有在居住地申領機動車駕駛證等四大類公共服務。不過即便如此,基本公共服務的享受待遇,非戶籍人口與戶籍人口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宋勁松指出,城市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與小城鎮的財力有限有相當關系。未來,必須強化中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的公共財政能力和它們對於公共服務供應的水平。
「雙轉移」:城鎮化好途徑
視點2「偏遠地區的勞動力就近進入自己所在縣城或中心鎮就業,原來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都不會有太大改變,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階梯」
高要推動城市化的做法激發了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的興奮點。在接受本報的專訪時,宋勁松侃侃而談。他不僅點評了高要城鎮化的經驗和啟示,還為廣東推進城鎮化出了不少點子。
記者:實際上我們看到,高要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促進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正好就是「雙轉移」的內容。
宋勁松:是的,「雙轉移」是推動城鎮化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相對落後的一些產業,需要騰出去為發達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空間,但這些產業本身對社會發展是必要的,它需要尋找一個新的空間,這個空間可能就是欠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為當地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這就能讓農民就地城市化,讓農民更多地向縣城和中心鎮工廠轉移,找到新的就業崗位,開拓視野。當人口集聚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有完善的服務設施跟進,這些人的存在對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人口素質都有積極意義。
當然,偏遠地區的勞動力要一次性進入中心城市有比較高的門檻,但如果就近進入自己所在縣城或中心鎮就業,原來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都不會有太大改變,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階梯。因此藉助「雙轉移」的東風,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民城鎮化的第一站、橋頭堡———中小城鎮的發展,這能夠大大降低城鎮化的門檻和阻力。
記者:促進城鎮化,您有什麼建議呢?
宋勁松:首先,適當的行政整合是必要的。很多建制鎮甚至是縣城承接產業轉移和推動城鎮化的能力還很有限,所以能不能考慮對於小城鎮進行一次整合,也就是行政拆並,將幾個小鎮變成一個大鎮,大鎮裡面重點培育它的產業發展,強化它的城市功能、管理許可權,這也是我們可以去做的。我們應該慢慢地對小城鎮的布局進行一次梳理,使更多的小城鎮既能夠成為行政管理的中心,又能夠將經濟中心和服務中心的作用結合起來。
第二,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扶持城鎮化的一個前提條件應該是對這些中小城鎮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空氣治理等環境治理設施作硬性要求。
第三是城市之間可以考慮結成聯盟,類似現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推行的對口幫扶一樣,兩地都能從中得到益處。在對口幫扶的過程中,可以形成發展生產的鏈條,比如大城市主要從事產業研發、提供生產性服務等;而中小城鎮則是「製造業的廠房」,並且能共享一些稅利。這些機制在對口幫扶的過程中要逐步健全,這也是進一步推進雙轉移要做的工作。
9. 城市化生成機制角度,分析中國城市化存在的問題及模式選擇
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型,人口向一定地域聚居的過程。
問題:
一、從1950年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大速推進,從原先城市人口的20%多,向1999年45%的變化,反應了中國城市化速度之快,勢頭之猛。但細思起來,我們的城市化僅是人口上的轉變。也就是相當一部分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但其思維和職業仍是從事農耕勞作,這是有悖城市化的實質的。
二、現在廣泛流行的一句話是,換一批領導就得從新再造,也就是說我國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在設計之初缺乏一個長遠發展的思考。有的道路規劃規劃年限是50年,但用了十幾年甚至幾年時間就被重新規劃了,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嚴重浪費現象。國外有的建築幾百年都不動,而我國有的領導為了搞政績,大肆盲目地搞新城建設,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三、城市污染問題。城市要發展就必然要發展經濟,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還主要是考工業帶動。近年來,我國有的地區大力引進外資,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不敢在本國搞的重污染、重毒素的工業拉到本地發展。這些工業往往是產業價值不高但卻是既消耗了本國資源又嚴重污染了我國的環境,這樣必然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些年來,水土流失,北京的沙城暴,江水和河水發臭充分說明了我國城市的污染問題之嚴重程度。
模式選擇:
推動城市化的模式有很多,如增長極發展模式、點軸發展模式、圈層發展模式,也有大城鎮重點論、小城鎮重點論等。模式的選擇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
至於具體的選擇哪種,還是要看實際情況的。
10.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未來五年,是回我市全面建答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我們面臨著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雙重歷史重任。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將直接影響整個21世紀武漢在全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順應全球城市發展趨勢,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城市化進程,將為我市在城市競爭中贏得新優勢、向現代化國際性城市邁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武漢市城市化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