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鄉村旅遊
① 生活性服務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供給,完善服務標准,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一)商貿服務業。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流通業態,改善流通設施條件,優化消費環境。推動現代流通方式和循環經濟理念在商貿流通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總代理等現代經營方式。優化城市大型百貨店、綜合超市、購物中心、批發市場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鼓勵發展專業店、專賣店、會員店,大力發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通過開展社區商業民生促進工程,構建社區商業便利消費體系,促進居民服務便利化發展。統籌城鄉貿易發展,支持城市商業企業向農村延伸開設商業網點,發展農資和日用工業品配送下鄉服務,引導農產品進城直銷。鼓勵商貿企業兼並重組,支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加快商貿服務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商貿服務行業統計和城鄉市場監測體系。建立健全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批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平台和服務機構。引導住宿和餐飲業健康規范發展。「十二五」時期,傳統商貿服務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商貿流通業多業態、多形式發展,商業設施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商業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建立現代化商貿服務體系。(二)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長性好、先導性強的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支持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規模效應明顯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培育骨幹企業,扶持中小企業,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和重組。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制度,在國家許可范圍內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加快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產權、信息、技術、版權等要素市場,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健全文化技術創新體系,研究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型業態。大力發展演藝業,加強演藝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發展全國性文藝演出院線和電子票務系統。加強廣播影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廣播影視骨幹企業,打造一批廣播影視知名品牌,實施一批廣播影視精品工程,推動廣播影視產品和服務出口。整合提升圖書、報刊等紙介質傳統出版產業,發展數字出版等新興出版產業,加快推廣數字環保技術,創新出版傳播手段和渠道,打造一批大型出版傳媒、印刷復制和發行企業集團。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加快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推進國家版權監管平台建設,提高版權服務與保護水平。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十二五」時期,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為將其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1文化產業發展重點 1.文化藝術產業和網路文化產品發展重點。鼓勵演藝節目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推動發展全國性文藝演出院線,加快劇院、劇場、電子票務等演藝基礎設施建設,形成1-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形成10家左右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開展動漫相關技術標准研製工作。發展網路游戲、電子游戲等游戲產業,推動國產游戲產品走出去。積極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繁榮美術創作,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藝術品產業健康發展。發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促進傳統手工藝產品發展。大力發展藝術創意設計產業。加強文化內容與高新數字技術結合,培育和發展數字文化產業。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中華民族特色的網路文化產品,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原創能力和文化品味,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網路文化品牌。2.廣播影視產業發展重點。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衛星直播廣播電視、地面數字電視推廣應用、廣播覆蓋傳輸數字化、高清晰度電視、城鎮數字影院、國產影視劇及影視動畫、紀錄片等重大產業項目。基本建成全國城市數字影院覆蓋網路。大力發展移動多媒體、網路廣播電視等新媒體新業態,加快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的全國運營。加快影視產業、影視動畫產業、影視紀錄片產業、影視製作業和網路視聽產業發展。3.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重點。加快實施新聞出版精品工程,構建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網路體系,引導出版精品創作生產,扶持動漫遊戲出版產品、民族原創網路出版產品的創作和研發。加快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帶和基地。提高新聞出版企業裝備水平和新聞出版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實施新聞出版科技創新工程。加快新聞出版領域基礎性標准、新業態核心標準的制(修)訂,加大標准宣傳貫徹力度。鼓勵海量數字內容資源平台建設。完善出版物發行流通網路,加快全國性出版物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網點覆蓋面,努力實現「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提高印刷復制產業發展質量,實施綠色印刷和數字化印刷工程。大力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實施「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加快國際交易平台建設,拓展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打造國際知名出版傳媒企業品牌。(三)旅遊業。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專欄2旅遊業發展重點 1.鄉村旅遊發展。推進實施《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綱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及休閑農業示範村和示範縣,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2.旅遊精品建設。推進實施《「十二五」全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城市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精品景區,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演藝精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溫泉、草原、工業、科技、會展、修學等專項精品旅遊景區。3.紅色旅遊發展。推進實施《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繼續加大紅色旅遊基礎設施投入,深化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遊區建設,加強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產品的結合,完善配套服務,提高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4.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推進實施《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旅遊要素轉型升級,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開發特色旅遊產品,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遊業管理、營銷、服務和產品開發的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四)健康服務業。統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升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依託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有利於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促進非基本醫療服務的發展。合理規劃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對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的監管和技術指導,鼓勵有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做大做強。積極促進醫療護理、健康檢測、衛生保健、康復護理等健康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大力發展中醫醫療保健服務業。加強健康管理教育與培訓,鼓勵技術產品研發,制定標准與規范,加快健康體檢行業的規模化與產業化進程。支持發展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健身活動,推動健康咨詢、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發展。健全康復醫療服務網路,提高康復醫學服務能力。「十二五」時期,基本形成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各類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醫格局,構建集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健康保險等服務內容為一體的健康服務產業體系。(五)法律服務業。大力發展以律師和公證為主體的法律服務業,穩步擴大從業人員數量,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眼光、精通涉外法律業務的高素質律師人才。拓寬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提高法律服務水平,實現法律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廣泛、有效參與。穩步擴大法律服務規模,完善組織形式,推動業務轉型和升級,促進專業化分工,扶持、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法律服務機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和行業規范,建立健全法律服務人員誠信執業制度,完善執業狀況評價、監督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規范服務秩序和服務行為。提升法律服務業開放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服務機構。加大對法律服務業政策扶持和保障力度,改善法律服務業發展環境,健全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擴大服務規模和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和服務質量,提高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十二五」時期,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要求、較為成熟的法律服務制度體系。(六)家庭服務業。健全家庭服務業相關法規、政策體系和監管措施,完善家庭服務業促進體系。研究制(修)訂家庭服務業服務標准(規范),擴大標准(規范)覆蓋范圍,研究制訂家庭服務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快推進家庭服務業公益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發揮市場機制,加強政府引導,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家庭服務業,重點培育一批連鎖經營的大型家庭服務企業,積極扶持中小家庭服務企業,促進家庭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和網路化發展。鼓勵各類人員到家庭服務業就業、創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加快構建便利惠民的家庭服務體系,優化城市服務網點布局結構,積極推動家庭服務網點進社區。規范家庭服務市場秩序,促進企業誠信經營,維護從業人員合法權益。以家庭為服務對象,以社區為重要依託,以家政、養老、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服務等業態為重點,創新家庭服務業發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務資源,實現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十二五」時期,家庭服務業吸納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共同發展的家庭服務市場和經營機構,初步建立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相適應的家庭服務體系。 專欄3家庭服務業重點工程 1.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設立區域性家庭服務電話呼叫號碼,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實施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依託該平台,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形成便利、規范的家庭服務體系,為家庭、社區、家庭服務機構提供公益性服務。2.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培訓工程。以家政服務、養老護理和病患陪護服務等從業人員為重點,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和在職培訓。「十二五」時期,每年培訓100萬人。加強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依託現有培訓資源,在地級城市以及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建設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實訓基地,同時對有創業願望的人員提供相應的創業培訓。3.家庭服務業千戶百強創建工程。推動一批中小企業(單位)做專做精,扶持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單位)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知名家庭服務品牌,形成一批市場開拓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服務水平高的企業(單位)群體,加大對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單位)的扶持力度,提升我國家庭服務業的規范化、產業化、品牌化水平。(七)體育產業。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用品、體育中介等行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體育服務運營管理模式多樣化。積極提供適應中低收入群體需求的體育服務,合理引導高收入群體體育消費。堅持重點體育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培育特色體育產品,著力培育體育產業骨幹企業。合理規劃體育產業基地布局,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延長體育產業鏈。加強對體育組織、體育賽事、體育活動的名稱、標志、版權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和保護。推動體育服務貿易發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十二五」時期,體育產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創建一批充滿活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幹企業,逐步打造一批有中國特色與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和重大賽事品牌。(八)養老服務業。引入多種形式的市場主體,培育發展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開發養老服務項目,參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積極扶持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和中小型養老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大力拓展養老服務領域,逐步實現從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務、輔具配置、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務、緊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推進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發揮養老服務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的特點,推動養老服務與餐飲、服裝、營養保健、休閑旅遊、文化傳媒、金融和房地產開發等相關產業互動發展。加強老年護理人員培養培訓,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認證制度,提高其職業素養和服務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機構,促進養老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和網路化發展。健全養老服務市場准入、退出和監管制度。「十二五」時期,養老服務業規模顯著擴大,社會化養老覆蓋率明顯提高,基本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實現老有所養。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量達30張。(九)房地產業。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培育和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引導住房合理消費。引導房地產估價、房地產經紀、土地評估和登記代理機構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加強和完善房地產估價師執業資格制度,大力推行房地產經紀人、土地登記代理人執業資格制度,加強中介行業自律管理。建立房地產企業信用檔案,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加強土地登記代理制度建設,健全行業資信體系。加強農村建築技術隊伍建設。大力推廣建築節能服務,培育節能技術服務市場。進一步明確物業管理行業的責任邊界,健全符合行業特徵和市場規律的價格機制,規范物業管理行業市場秩序。建立和完善舊住宅區推行物業管理的長效機制,探索建立物業管理保障機制。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多種經營,積極開展以物業保值增值為核心的資產管理。繼續推進物業管理師制度建設,提升服務規范化、專業化水平。提高舊住宅區物業服務覆蓋率,城鎮新建居住物業全部實施市場化、專業化的物業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績效考核、人員准入、信息披露、責任追究制度,加快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十二五」時期,房地產和土地中介服務機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社會公信力明顯提高,建築節能服務標准規范進一步完善,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及第三方服務機構。
②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③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1.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實施「米袋子」工程、油料自給工程建設,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品質,提高糧油作物單產和品質,增強市場供給水平和保障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糧食高產技術推廣應用,大幅提高糧食品種良種化率和高產技術推廣面。在糧食和油料主產縣深入開展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範」工程,創建720個糧食、120個油料萬畝高產示範片,積極推進整縣、整鄉成建制創建,全面提升糧油作物生產的科技水平。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足。
2.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繼續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林業產業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和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縣,加快創建良種化、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基地,促進優勢特色農業持續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區)建設,加快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林竹、道地中葯材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蠶桑、花卉、煙葉、薴麻、糖料、生物質能源和楨楠(金絲楠)等珍稀樹種等特色產業。以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為重點,繼續實施「新增出欄2000萬頭優質商品豬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推進畜牧業標准化適度規模養殖,加快建設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資源節約型畜牧業。加快健康生態漁業基地和漁業資源養護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區域集聚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建成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在農業規模經營推進中,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生態農業,注重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村集貿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區域性交易中心,繼續推進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啟動農村商貿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繼續鞏固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服務工程」。加快發展「莊稼醫院」、社區綜合服務社、糧食流通服務綜合體。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農村流通主體。健全基層農技綜合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條件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完善動植物疫病監測、檢測和防疫體系。加強種養業良種培育、選育、引育、推廣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實行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辦好四川農村信息網、新農通和新農村信息服務熱線,建立覆蓋全省的、統一的農村經濟綜合信息共享平台。
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實施突破性農作物及畜禽水產新品種選育、農作物及畜禽水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3大科技專項,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創新平台,推進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把種業提到重要戰略位置,加快建立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農作物種子和林木良種生產基地,加快推進畜禽良種工程和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壯大良種產業。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四新」推廣,推進良種、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機「五良」配套。實施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農業科技園區、糧食豐產、科技富民強縣、科技特派員創業和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6項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和推廣應用。
5.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以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為重點,成片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逐步培育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和新興產業帶。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著力培育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在全國行業領先的企業。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區。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機制完善、管理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體化運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鼓勵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銀行、「大園區、小業主」等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建設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入推進「兩個帶動」,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和「園區(基地)+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6.強化現代農業人才支撐。健全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充實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加快建設一批設備設施較完善、示範帶動性較強的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著力推進「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提高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質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轉變培訓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特色效益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轉移就業、農村服務業和農民創業「五業」農民培訓,重點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專欄3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工程
1.「米袋子」工程。繼續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建設糧食作物良種繁育、標准化生產、新品種展示示範等基地,開展耕地質量、科技保障、種子等工程,完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糧食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機現代化服務等體系。
2.「菜籃子」工程。建設以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和中葯材等為重點的「菜籃子」產品良種繁育、標准化生產等基地和采後商品化處理以及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和市場信息等體系。
3.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在88個生豬主產縣擴建種豬場、仔豬繁育場,新建、擴建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4.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工程。建成現代畜牧業重點縣60個,建設適度規模化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1萬個,改擴建國家省級重點種畜禽場、擴繁場240個。
5.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大力營造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工業原料林、紙漿竹、楨楠(金絲楠)、香樟、紅椿、核桃、木本葯材、麻風樹等現代林業產業基地3000萬畝。
6.特色水產業生產基地。建設100萬畝生態健康養殖基地,改擴建水產原良種場、水生動物防疫站、水產品質檢站、漁港等。
7.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億元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超10億元的100家,超100億元的5家,培育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
8.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5萬個以上,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5萬個以上,省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0個以上。
9.新農村建設人才培訓工程。依託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開展農村種養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性人才培養。依託新農村建設需求,開展農村木匠、泥匠、石匠、篾匠、電工、裝飾工等人才培訓。到2015年,培養新型農民100萬人,實用人才150萬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
(二)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全域灌溉建設。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盡快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紅魚洞水庫、向家壩灌區一期、開茂水庫等大中型工程。積極推進泥溪水庫、李家岩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大力實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區的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實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高標准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建成一批實現全域灌溉的市(州)、縣(市、區)和鄉鎮,保障城鄉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
2.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建設1000萬畝高標准農田」工程,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土,完善田間排灌渠系,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建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准農田。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不斷提高耕地質量,高標准農田佔耕地面積的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3.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突出抓好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鼓勵平原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積極探索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新路子。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加強機耕便民道路、農村提灌設施和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機械,鼓勵、支持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研發和使用,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的老舊農機,優化農機裝備結構。
4.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加強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中游和沱江、岷江中下游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全面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啟動實施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加快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強化以若爾蓋高原濕地為重點的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強易災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實施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禁止開發區生態移民。
5.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構建和完善氣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應急救援和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盡快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實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拓寬卡口斷面,提高行洪能力。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預警預報系統,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加強牧區雪災和草原生物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物資儲備、撲救指揮與作業等系統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平。
專欄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1.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大竹河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龍塘、開茂、關刀橋、寨子河、七一、九龍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大橋二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
2.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個大型灌區和8000多個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3.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從2011年到2015年,在全省百個產糧大縣投資105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1000萬畝,高標准農田示範區100萬畝,並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4.機耕便民道建設工程。實施「進組」、「入院」和「到田」機耕便民道建設20萬公里。
5.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6.農業農村災害防禦系統建設工程。在災害易發區建區域氣象觀測站600個,交通氣象觀測站100個,風廓線雷達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3部,氣象技術裝備應急儲備庫6個;建立和完善農村雷擊高發區避雷示範設施;建立新一代天氣預報綜合業務系統,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7.農業生產氣象保障服務工程。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建設,建設省級飛機增雨基地,市、縣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156個,地面作業基地4個,標准化作業點100個。建設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和科技支撐體系,農氣移動觀測業務平台及生態環境衛星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評估服務系統。
8.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建設。建設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阻隔系統、通信和信息指揮系統、撲救裝備能力建設、宣教能力建設、物資儲備庫建設、火災評估與火案勘查系統建設體系等。
9.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川西北防沙治沙、石漠化綜合治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經營、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10大生態建設工程。
(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1.挖掘家庭經營增收潛力。啟動實施農民收入促進計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兩個帶動」,以成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引導農民圍繞市場優化種養結構,推進標准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優勢特色種養業。積極培育大涼山、川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等區域和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力爭「三品一標」優質特色農產品達到4000個。扶持「農超對接」等多形式、多途徑的產銷對接,推動農產品直接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開拓農產品境內外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加快發展特色林產業和林業立體經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培育扶持鄉村農家樂群體,同時加快「林農樂」、「漁家樂」發展。鼓勵農戶通過專業合作,從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竹木工藝品、針織品、綉製品等家庭手工業,大力發展與加工企業配套的農戶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勵農民進入商貿流通領域,從事餐飲、娛樂、商品營銷、運輸服務,增加經營收入。
2.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勞務產業發展潛力。優化培訓結構,以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以及水庫移民為重點對象,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創業型專項培訓項目為重點,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鞏固傳統勞務品牌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工100萬人。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力度,依託小城鎮建設、農村資源綜合開發建設,以及本地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用工需求,促進就地轉移就業。結合鄉村旅遊、城郊餐飲和住宿等產業的發展,開展定向定崗培訓,增加就近就業。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拓展農村存量勞動力尤其是婦女的就業空間。繼續鞏固和擴大省外和國外勞務市場,每年遞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0萬。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障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3.增加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國家投入農民持續獲利的有效形式。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對農戶的補貼,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轉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成為農民生產經營資本的多種途徑,通過出租、入股等形式讓農民獲取更多財產性收益。支持、鼓勵農戶間的土地和林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種植大戶和林業大戶;引導和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探索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戶宅基地使用權。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專欄5農民增收重點工程
1.農民收入促進計劃。加大「三農」投入,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農村體制機制,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力爭用6年時間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2.「兩個帶動」。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突出農民主體地位,使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到2015年,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達到70%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中,帶動主體提供統一服務,農戶家庭經營參與的比重達到75%以上;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經營的收入占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
3.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建設1000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範縣,實現農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一批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的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四)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1.重點推進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堅持總體規劃、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連片推進、以片帶面,加快全省新農村建設進程。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點、高標准編制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新村建設、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新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4+1」重點工作,連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分類推進村落、村莊、民居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建設,加強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建成民富村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示範片,確保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12年,省、市、縣三級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目標基本完成,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8000個以上。總結推廣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經驗,2013年啟動第二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以片帶面,分類指導,協調推進全省各市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到2015年,全省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2萬個以上。
2.突出抓好新村建設。堅持把新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新村建設帶動新農村建設其他各項工作,特別是民族地區、連片扶貧地區和革命老區要把新村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完成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彝區彝家新寨建設。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編制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做好新村(聚居點)的具體規劃設計工作和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提高推進工作的有序性和整體性水平。統籌考慮新村建設和推進城鎮化的關系,充分考慮不同類區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分類有序推進。整合疊加相關項目,結合重大工程建設,通過遷建、新建、改建、擴建和風貌改造等多種形式,建設現代宜居和諧新村,初步建成各類新村8000個。
3.積極探索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充分考慮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帶來的人口轉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鎮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的輻射帶動作用,選擇一批場鎮周邊的村,配套建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功能較為齊全的鄉村聚落空間,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備、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體現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村新型社區,探索發展城鄉結合、災區發展振興、拆遷安置、鄉村旅遊等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綜合體模式,初步建成新農村綜合體100個,提高全省新村建設總體水平。
4.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通鄉、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斷頭路改造,啟動建設現代新村、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連接線,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技術等級。完善農村道路配套,繼續實施農村危橋、渡口、渡船改造,大力推進養護體制改革,落實養護資金。加快鄉鎮和建制村瀝青(水泥)路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標准適宜、設施完善、管養到位的農村公路網。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快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農村電氣化,繼續完善農村電網,基本消除無電鄉村。大力提高農村信息網路覆蓋率,力爭實現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全面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積極培育小城鎮主導產業。實施省重點鎮建設工程,因地制宜高標准發展資源開發、旅遊度假、加工製造和商貿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引導農村居民進入小城鎮就業和創業。
5.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鞏固普九成果,積極支持中職涉農專業發展,不斷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擴大廣播影視在農村的有效覆蓋,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工程,不斷改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廣泛開展農村文體活動。完善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盡快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加快完善和推進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就業服務體系。大力開展「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6.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農村連片扶貧開發。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抓好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全面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扶持政策。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把我省藏區、彝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扶貧搬遷、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貌。
7.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用農葯,搞好農膜回收利用,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合理控制畜禽養殖規模,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防治任務。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市)處理的垃圾收集清運與處理體系。推廣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開展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城鎮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農村轉移。推進農村住宅節能和沼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在農村的開發和利用,重點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和戶用沼氣建設,大力開展秸稈還田、作物基料、生物有機肥等循環利用。
專欄6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
1.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推進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和整縣推進的示範縣(市、區)建設,建成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100個以上。
2.新農村綜合體。初步建成人口聚集適度、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的新農村綜合體100個。
3.農村公路。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約9.3萬公里,全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大部分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4.農村飲水安全。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5.農村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林業棚戶區改造、墾區危房改造,加快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彝家新寨建設。
6.農村扶貧開發。在全省貧困地區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
7.農村環境清潔行動。在優先開展污染物源頭削減、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選取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已建環境基礎設施、操作簡便、運行維護費用低、輻射帶動范圍廣的技術模式,重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
8.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大中型沼氣、聯戶沼氣、秸稈能源化利用、農村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等工程、太陽能熱水器等熱利用,完善農村能源服務體系。
④ 茅石鄉的茅石鄉鄉村旅遊
茅石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一是有夏季涼爽的氣候和美麗的高原自然風光,極宜夏季休閑避暑;二是有紅軍長征經此地到板橋的足跡,茅壩街邊有群眾自發建造的長征亭;三是有民國初年主政貴州的軍政名人周西成、毛光翔的故居;四是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垂柳山莊、龍鳳山莊,漂亮的黔北民居、悠閑的草坪漫步、逸人的塘中垂釣、獨特的農家生活體驗、誘人的爬山運動,是盛夏休閑避暑的理想境地;五是有龍會村天門河水庫蓄水而成的庫區風光、底水經果林風景區及順勢而產生的鄉村旅館;六是有奇特的新橋村渾水河風光,四季渾黃的溪水及沿岸的青山綠地、小橋流水,展示著大自然的嫵媚和神秘;七是神奇的龍會、中關、高埡溶洞風光,吸引著眾多的探秘尋奇者前往尋幽解夢。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四在農家」創建為基礎,大力發展外向型鄉村旅遊,目前已開發朝門、茅龍兩個景點,共建黔北民居72幢,發展鄉村旅館50餘家,累計接待重慶客人204000人次,創收510萬元。2009年成功承辦全縣第三屆鄉村旅遊節暨茅石野釣賽事,舉辦西南地區場地摩托車邀請賽,遵義電視台在我鄉成功錄制《科學發展觀論壇》節目,進一步提升了茅石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朝門鄉村旅遊點位於茅石鄉茅壩村朝門組,距鄉政府1公里,景區內有鴛鴦湖、清風亭、茅壩河峽谷、百畝草坪、摩托車競技場、健身場、水榭舞台……是重慶遊客納涼避暑的聖地。該點目前已有36家鄉村旅館掛牌營業,日接待能力800餘人,2010年創收100萬元。今年4月,朝門鄉村旅遊點作為中國·貴州(桐梓)鄉村旅遊節暨鄉村旅遊與「四在農家」研討會的分會場,喜慶地迎接「一節一會」的召開。
茅龍鄉村旅遊點位於鄉政府西南面100米的茅龍組,背靠鳳凰山,有奇特的茅壩河風光和長征亭。目前該點已有鄉村旅館20餘家,日接待能力400餘人。
「十二五」期間,鄉黨委政府將在兩個鄉村旅遊點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增收工程,種植向日葵、觀賞型蔬菜等經濟作物,著力在創特色、提品位上下功夫,努力實現鄉村旅遊升級換代、轉型跨越。
⑤ 政府,國家分別對鄉村旅遊扶持政策的支持有哪些
根據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1.鄉村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綱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及休閑農業示範村和示範縣,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
2.旅遊精品建設。
推進實施《「十二五」全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城市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精品景區,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演藝精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溫泉、草原、工業、科技、會展、修學等專項精品旅遊景區。
3.紅色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繼續加大紅色旅遊基礎設施投入,深化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遊區建設,加強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產品的結合,完善配套服務,提高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⑥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的第五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體系布局的要求,加快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並給予政策傾斜,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路,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老區縣(市、區)對外通道建設,完善內部交通網路,實現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改善老區發展條件,增強老區區位優勢。
重點推進建設老區對外通道,加快實施客運專線、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高等級航道等進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提升老區內聯外通快速通行能力,推進水路聯運,建設瀘州、宜賓、廣元、南充、廣安等港口,加強老區支線機場建設,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增強快速運輸能力。完善老區內部網路,建設覆蓋鄉鎮、建制村的農村公路網路,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安全保障體系,繼續實施三州基本通公路,內地基本完成通鄉、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
專欄3 老區交通重點項目
鐵路。建設成綿樂、西成、成貴、成渝客專,成都至雅安、蘭州至重慶、巴中至達州、敘永至大村等鐵路項目,加快建設成都至蘭州鐵路。新開工建設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至昌都段、隆黃鐵路(內江至敘永段擴能改造、敘永至畢節段)、綿遂內自宜城際鐵路、廣元至巴中鐵路擴能改造。加快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等項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設廣元至陝西、雅安至瀘沽、內江至遂寧、廣甘、達陝、廣南、成都至南部、巴中至桃園、達州至萬州、巴中至達州、成都至安岳至重慶、宜瀘渝、南大梁、映汶、雅樂等高速公路;加快樂山至漢源、宜賓至敘永、敘永至古藺至習水、汶川經川主寺至川甘界、綿陽至九寨溝、巴中至廣安至重慶界、汶川至馬爾康、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加快藏區、彝區干線公路以及現有省道為重點的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大九寨、川東北、川南、川中、川西等重要經濟干線公路。
水運。加快長江川境段、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設瀘州港、宜賓港和廣安港,開工建設廣元港和南充港。
航空。建成九寨黃龍三期擴建;加快南充機場擴建、阿壩紅原機場建設;遷建宜賓、瀘州和達州機場;加快甘孜機場前期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加快閬中等通用機場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 加強供水保障工程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重點,加快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建設,新建一批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大力實施灌區渠系配套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努力滿足老區群眾生活和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
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的除險加固,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及重點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專欄4 老區水利重點項目
水庫及灌區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開茂、關刀橋、寨子河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大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 按照全面消除「無電村」的目標,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加強城鎮電網改造,建設優質的城市供電網路。強化負荷集中區和工業園區供電網路建設和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提高電力保障和送出能力。加強供氣管網建設,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天然氣輸配送網路。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和沼氣集中供氣、秸稈能源利用和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工程,改善農村用能條件。
專欄5 老區能源重點項目
電力。重點建設向家壩、雅礱江錦屏二級、大渡河大崗山、長河壩、猴子岩、雙江口等「三江」及大中型河流的水電站。建設珙縣、福溪、內江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建設達州等燃機電廠。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等工程。
煤炭。加快筠連、古敘等礦區綜合開發,建設觀文、武樂、沐園、石屏二礦、龍山、瓦窯坪等重點煤礦項目。
天然氣。加快達州、巴中、廣元、南充以及川西等地區天然氣開發。
管道。加快川東北至川西、北外環等骨幹輸氣管道工程;建設內江至宜賓、成都至遂寧至南充至廣安至達州等成品油管道。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新跨越,發展農業專合組織,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專業化、標准化和集約化水平。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特色水果、優質蔬菜、道地葯材、食用菌等特色效益農業;突出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節糧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建設食品飲料、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肉類、檸檬、糧油、茶葉、中葯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發展一批引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綠色、特色農產品品牌。
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電資源開發,建成 「川電外送」重要水電基地。大力支持通南巴構造帶天然氣勘探開發,支持以川陝蘇區為重點的革命老區發展利用天然氣產業。加強煤炭、鹽鹵等老區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轉化和綜合利用,積極發展特色加工製造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積極發展特色旅遊業。以自然生態、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等為核心旅遊吸引物,結合民族特色,加快旅遊資源深度開發,調整旅遊產品結構,積極培育旅遊市場,重點打造大九寨、環貢嘎山、光霧山生態休閑度假等旅遊品牌。
專欄6 特色優勢產業
特色農牧業。以優質稻、馬鈴薯、「雙低」油菜、飼用玉米為重點,實施優質糧油基地建設工程。以名優早茶為重點,建設高標准無公害茶葉種植基地。以優質甜橙、檸檬、荔枝、龍眼、獼猴桃、核桃、銀耳、木耳、香菇、綠色水果等特色產品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標准、高效益、規模化的特色果蔬種植基地。以盆周山區、川西北高原的黃連、金銀花、天麻、杜仲、川貝母、黨參、羌活、冬蟲夏草等道地中葯材為依託,建設中葯材良種繁育基地、標准化生產基地;以優質生豬、優質肉牛、優質奶牛、優質蜂、優質肉雞、黑山羊、優質肉兔、高原氂牛、藏系綿羊等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特色畜產品為重點,突出發展特色畜禽養殖業。以高粱為重點,建設高標准釀酒原料基地。以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為重點,大力培育木竹工業原料林、核桃、油橄欖、油茶、青花椒、棗、銀杏、麻風樹、粉葛、山桐子等林業產業基地。
優勢資源開發。山區縣、高原縣重點開發水能資源。川東北老區重點開發天然氣,建成全國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筠連礦區和古敘礦區開發,構建我省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特色加工製造。重點發展糧油、肉禽、果蔬、茶葉、中葯材、林竹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發展大型煤氣化及綜合利用。建設中國白酒金三角。林漿紙一體化。
特色旅遊業。建設大九寨國際旅遊區、中國白酒金三角旅遊區和大巴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等精品旅遊區。提升九環線、三國文化旅遊線等國際精品旅遊線;新推環貢嘎山旅遊線、抗震救災和紅色旅遊線等精品旅遊線路。發展休閑度假、高端生態、特色文化、鄉村旅遊等特色旅遊產品。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廣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等產業技術改造,振興絲綢、薴麻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淘汰落後產能計劃,運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分地區、有重點、分步驟推進老區紅磚、小礦山、立窯水泥等落後產能淘汰。支持老區引進培育節能環保、先進製造和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餐飲、家政、養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務業。
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繼續推進生產力布局調整,引導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集聚,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要求,在資源富集地區適度規劃建設特色產業園區。鼓勵發展「飛地」園區,支持地區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機遇,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的原則,圍繞特色資源,發揮比較優勢,以重點園區為載體,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及毗鄰地區產業分工協作,打造天然氣化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承接基地,建設汽摩零部件、機械裝備、電子產品、輕工紡織等產業配套基地。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招大引強,支持各地承接產業(品)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的轉移項目,努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⑦ 鄉村旅遊發展政策機遇與旅遊業
鄉村旅遊發展政策機遇——山合水易的旅遊業解讀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是中國第一家專業鄉村旅遊規劃設計院。作為鄉村旅遊設計與鄉村度假開發的專業機構,山合水易擁有多位國家級休閑農業規劃與鄉村旅遊設計專家,與農業部、農業規劃設計院、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協會、CCTV農業頻道等緊密型外部資源。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有多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發展產業模式、旅遊為導向的產業結構調整與休閑化升級、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築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經具備了大量休閑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意農業產業園區、高新農業示範園區、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農業旅遊教育科普園區、特色採摘度假區、鄉村旅遊示範縣、鄉村旅遊示範村、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特色新農村景觀建築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遊景區規劃、田園俱樂部、民俗村落規劃、古村古鎮、農家樂聚集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鄉村會所、溫室建築、水庫旅遊開發等等項目的實踐經驗與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農村旅遊、新農村民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鄉村旅遊發展、休閑漁業旅遊、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經驗研究、古村古鎮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個專項研究報告,並已經結合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若干意見的最新精神,為北京、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個鄉村旅遊項目提供了咨詢與規劃設計指導工作。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多年專注於休閑產品設計與度假項目開發,積累了大量業界的知名專家、專業團隊與專業技術合作夥伴,形成了項目總體實施、專業資源整合以及後續服務跟進的實戰項目理念。以旅遊產品休閑化升級、度假區規劃設計、鄉土景觀與生態建築設計為核心競爭力
鄉村旅遊發展的重大政策機遇--《關於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的旅遊業解讀
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了市發展改革委《關於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該《意見》的出台,將對北京市生態涵養區區域內的鄉村旅遊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此,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的鄉村旅遊業,將成為彰顯北京城市特點的(國家首都、國際化城市等)」窗口「型產業;成為極大增加北京市旅遊業產業規模,為北京市旅遊業持續貢獻產業增量的戰略性產業;成為北京旅遊業引領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的」明星「式產業。
一、《意見》的亮點
在《意見》中,除」生態「這個主題詞外,」旅遊「在全文共出現30次,遠遠超過頻次居第二位的」農業「(出現7次),成為當之無愧的」關鍵詞「。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對旅遊業的高度重視,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旅遊業,是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現實中的支柱產業,是未來發展的首選替代產業。為此,《意見》提出了諸多理念,明確了發展措施。
(一)值得關注的概念
經濟類:生態經濟、產業友好、生態服務型經濟、服務型第一產業
環保類:環境要素補貼機制、碳交易
產業集聚類:
共建基地 , 提倡山區和城區共建,通過生態環境共建,實現生態資源共享,為山區引進市場、投資、管理和人才,類似於千家店鎮與金融街街道。
市級產業園區 , 北京市旅遊局正在研究在生態涵養區布局建設市級休閑旅遊產業園區,需要積極爭取。
旅遊集散地 , 市發改委已經通過」旅遊集散鎮「進行落實。
社會發展類:生態田園村莊
(二)必須把握的發展理念
明確了生態旅遊業屬於生態友好型產業,是生態涵養區大力發展的產業類型。
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末期,力爭形成1至2個國際性的會議休閑度假名區。
明確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即」推動城市公用設施和服務向生態涵養發展區延伸,促進生態特色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此舉將極大改善生態涵養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相當一批特色村、鎮,不僅提高了旅遊業的服務設施水平,更為旅遊業提供了全新的社會旅遊資源。
二《意見》為旅遊業發展提供的產業支撐
堅持把融合化發展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的延伸融合。
2. 在生態建設方面,通過加快構建森林體系和加快建設重要生態流域,將會出現更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將為濕地旅遊、觀鳥旅遊、養生健體等旅遊,度假木屋、森林河岸徒步、汽車營地(帳篷露營地)等新業態提供資源和空間支撐。同時也將面臨上述公園的管理體制問題。
加快山區礦山關閉和低端工業淘汰轉移。對於已關閉礦山的廢棄工礦用地,可以引入替代產業帶動生態修復。如千家店鎮的銅礦,應盡快就生態修復進行立項,大力發展礦區的鄉村旅遊。
三、《意見》加大了旅遊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適當增加旅遊建設用地。
(1)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確保耕地佔補平衡的前提下,調整具有旅遊集散功能的鄉鎮產業用地規劃,增加旅遊設施用地。
(2)對舊村改造騰退的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以試點進行流轉,優先用於發展旅遊項目。
支持民俗旅遊升級改造。
(1)鼓勵以農民參股和集體租賃託管、合作經營等方式,建設鄉村酒店、鄉村旅館等接待設施,促進民俗旅遊業升級。
(2)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對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鄉村酒店、鄉村旅館的,市區兩級對其外部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建立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和執證上崗制度。
要求自2012年開始,生態涵養區旅遊從業人員須經培訓合格後執證上崗。
具體措施為:
(1)鼓勵各區縣整合建立旅遊學校或旅遊培訓機構,實施定向培養,全面開展旅遊從業人員從業資格培訓。
(2)市區兩級共同制定旅遊從業人員培訓計劃和標准,統籌安排培訓經費。
四、《意見》解讀
(一)吸引投資的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將增強投資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資者,尤其是大型投資者關注鄉村旅遊,投資鄉村旅遊,投資大型旅遊服務設施。
(二)區域擴大與產業擴容
生態涵養區范圍擴大,在原有門頭溝、懷柔、平谷、密雲、延慶等5個區縣基礎上,將昌平、房山區山區行政區域納入生態涵養區范圍,形成「五區兩部」的新格局。新增加的昌平區、房山區一直以來是北京市鄉村旅遊的大區,但是因為游離於生態涵養區之外,其廣大山區的鄉村旅遊業發展一直以來受制於基礎設施薄弱等諸多因素。將上述兩區的山區劃入生態涵養區的范圍,使其能夠與傳統5個縣區同等享受「《意見》待遇」,不僅有利於促進相關區域鄉村旅遊增量提質,更使得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的鄉村旅遊資源總量增加,產業規模得到了擴充,產業內涵和業態也更加豐富。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
(三)區域合作
有利於不同尺度、內容和方式的多類型、多層面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區域合作。《意見》將「加強區域合作發展」作為生態涵養區四大發展策略之一,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協作、合作發展理念。合作的思維基礎是建立「夥伴」思維,在市場經濟中「一枝獨秀」可以產生、存在,但不可持續;合作的思想基礎是換位思考,站在夥伴的基礎考慮問題;合作的經濟基礎是共贏,要保障合作方的利益;合作的技術手段是個性化定位、差異化發展,實現功能互補、產品互換、市場互享;合作的經濟基礎是「固本強身」,靠實力說話。一個弱者型的經濟體,只有依賴和扶持,合作無從談起。生態涵養區內區縣之間的鄉村旅遊業「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強化產業互補」。各區要根據資源特點、區位條件,追求、打造「一區一色」。「一色」也就是唯一性,是在建立多元化、復合型、全功能旅遊產品(服務)體系過程中必須清醒認識、明確樹立、大力推廣的「唯一性」,是由相同內涵和特質,但是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高度集聚,形成產業集群的「唯一性」。其次,合作可以分為區際(與城區)、國內、國際三個層面。區際層面,也就是與城區的合作,實際上已經成為生態涵養區鄉村旅遊業對接城區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市場營銷手段之一,「鄉村旅遊進社區」被延慶、昌平、懷柔等區縣廣泛、靈活採用,是對旅遊目的地社區營銷理論的重要探索和積極實踐。除此之外,延慶縣千家店鎮基於「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理念,與西城區金融街街道開展的區域合作是對《意見》中與城區合作的創新性實踐。第三,對與周邊河北、天津接壤的相關區縣開展鄉村旅遊業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延慶與河北張家口的懷來、赤城,懷柔與河北承德的豐寧,密雲與河北承德的興隆等,平谷與河北的興隆、遵化和天津薊縣等,都是地相鄰、水相連、文同脈,可以共同推出主題型精品線路,如平谷區與天津薊縣、河北遵化正在策劃中的「京東黃金旅遊線」,利用新開通的京平高速、平薊高速和正在東延的西煙路,串聯起了平谷區的京東大溶洞(AAAA)、石林峽(AAAA)、金海湖(AAAA),天津薊縣的黃崖關長城、九山頂國家地質公園、盤山(AAAAA),河北遵化的清東陵(AAAA)等國家級品牌和世界級產品,將為北京市民提供一個全新的產品,提供一個全新的體驗。
第四,國際層面的合作。這個層面的合作,目前是三個合作層面中最為薄弱的,也是最有發展潛力,具有最大提升空間的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最佳切入點,是旅遊國際化。旅遊國際化,包括客源國際化、產品(服務)國際化、投資國際化、管理國際化。旅遊國際化,是促進北京市鄉村旅遊業轉型升級、增效提質的巨大動力。實際上,北京市國際化城市的城市特點,已經為生態涵養區鄉村旅遊的國際化提供了強大的市場、資本、人才等產業要素支撐。這也是北京市的鄉村旅遊業區別於其他省市區的一個顯著特點。懷柔區慕田峪村的「小園」模式,通過舊民居的加固改造,面向在京居住工作學習的國際人群和500強企業,達到「中為洋用」,表現了對京郊鄉村建築和文化的最大尊重,在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鄉村酒店業態的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即將消失的,是最可寶貴的。在我們眼中司空見慣的東西,在消費者眼中是難得一見的旅遊吸引物。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民間國際資本以租賃、轉讓等形式,進入鄉村旅遊開發領域,建設或體現異域風情(如懷柔鵝和鴨農庄)、或體現先進服務理念(如「小園」)的不同鄉村旅遊業態,進而吸引在京外國人消費,不失為開展國際合作起步階段的捷徑。
理念創新
隨著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進程,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規劃制定、環境優化、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組織、領導、協調、推動作用的同時,創新是發展的靈魂也是促進鄉村旅遊邁向新目標的動力。更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投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經營服務等方面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山合水易通過多年的旅遊咨詢與規劃設計,傳統旅遊項目的休閑化升級、城鄉綜合休閑商業與特色休閑街區開發、休閑度假地產、旅遊服務區與集散中心、郊野休閑公園設計、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開發、休閑目的地規劃與整合營銷等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與跨專業合作的實踐規劃模式,突破常規,注重細節與創新理念是我們不變的理念。
理念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是促進鄉村旅遊邁向新目標的動力。隨著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進程,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規劃制定、環境優化、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組織、領導、協調、推動作用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投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經營服務等方面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模式創新
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出現的困難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產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創新發展模式十分重要。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提升產業素質和擴大產業規模的關系。規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素質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數量擴張的同時要注重品質和效益的提升。要著力推動揚州市鄉村旅遊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由單一依靠投入拉動向依靠資源整合、體制創新和內涵提升轉變。要促進鄉村旅遊形式和產業功能的多元化,在滿足遊客需求、延長逗留時間和提高人均消費上做足文章。
機制創新
推進鄉村體制機制的創新,關鍵點應放在激活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在活力上。要培育壯大鄉村旅遊龍頭企業,引導旅遊企業以農民參與等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改變「大產業、小景點」的現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市內外投資開發商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
⑧ 談談十二五崇州的發展方向,以及川西旅遊環線的三郎鎮的發展。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關鍵時期,是崇州基本建成「西部輕工名城,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2011年初,《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經崇州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綱要》主要闡明未來五年發展戰略意圖,是「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總體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編制和實施各類專項規劃、鄉鎮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一城一都一高地」現代中等城市,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的行動綱領。
一、崇州「十二五」的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崇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緊緊抓住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應對「5.12」地震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實現了城鄉統籌和災後重建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綜合目標考核進入成都市三圈層先進行列。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5.5億元,是2005年的1.97倍;地方財政收入46.5億元,是2005年的26.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0億元,是2005年的4.78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是2005年的2.1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46元,分別是2005年的1.80倍和1.70倍;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18億元,是2005年的3.6倍。
災後重建開創新局面。災區面貌煥然一新,率先在成都市實現了「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建設速度和水平列四個重災市(縣)第一。完成了以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為主的589個災後重建項目,實現投資101.7億元。全面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務,農村永久性安置房完工11917戶,災後居民安置率達到100%,公共服務設施超前建設,水平顯著提高。高水平完成實物總量為17億元的重慶對口援建項目111個。
統籌城鄉進入新階段。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完善,「三個集中」順利推進。已建成以榿泉、羊馬、懷遠為代表的66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含災後安置點25個),農民居住條件極大改善。農村「四大基礎工程」全面實施。確權頒證基本完成,「四證」頒發率達到99.1%,搭建了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完成農村產權流轉5000宗;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了農村建設用地最大化,實現了資源向資本的轉化;形成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五大機制」,推進了村級事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構建了「自主發展」體系;城鎮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按照「重建與發展同步、城市與鄉村互融」的思路,「十一五」期間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成46所市、鄉(鎮)、村(社區)文化站、室和敬老院建設,城鄉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高標准完成崇州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醫院、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和疾病控制、醫療救治及衛生監督三大體系建設,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立起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保參保率達95.9%,社會保障福利水平不斷提升;綜治維穩工作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管理全面加強,榮獲了省級「平安先進市」稱號。
基礎設施上了新台階。「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公共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向前邁進了「20年」,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確定了「六縱六橫三軌三站」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完成了重慶路、川西旅遊新環線、崇懷路、光華大道(崇州段)等省、縣級主幹道的新改建工程,暢通的內外交通網路體系基本構成;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電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面加強;電網基礎設施改造加快,城鎮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天然氣基本實現主城區和鄉鎮管網建設滿覆蓋,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鄉環境極大改善,為構建新型田園城鄉形態邁出了堅實一步。
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截止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2%,關閉了全市所有水泥廠,工業廢水、煙塵排放達標率為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大袋82.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3%,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成功創建「四川省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榮獲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稱號。
(二)「十二五」的發展基礎及規劃綱要編制的意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以科學發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崇州市立足當前實際,著眼發展,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全面完成,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長遠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將更加註重內需主導、消費驅動,更加註重科學引領、創新驅動,更加註重民生優先、社會公平。崇州市作為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區域,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既面臨諸如外部環境的有利變化、平台載體的高起點搭建、發展基礎的全面夯實等難得機遇,也面臨諸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壓力、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區域間的競爭壓力等重大挑戰。為此,《綱要》的編制和通過,對於指導崇州未來五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崇州「十二五」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發展戰略
崇州市委、市政府在認真把握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分析判斷國內外發展大勢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崇州市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按照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崇州市「一城一都一高地」的總體發展戰略。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三次產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全面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全面加強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以生態環境為本底,著力推進綠色增長、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力爭基本建成「產業突出、城鄉一體、田園宜居、社會和諧」的現代中等城市。
(二)發展目標
《綱要》規劃出了崇州「十二五」的發展目標,清晰勾畫出了崇州今後五年的城鄉發展藍圖。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基本實現「一城一都一高地」的戰略目標,成為統籌城鄉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樣板區,基本建成「現代中等城市」。
經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翻番達23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半程階段。
產業結構:工業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穩步發展,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4:50:36。
城鄉統籌:「三個集中」水平進一步提高,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工業集中度達到80%。農村「四大基礎工程」深入實施,「六個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建成「省級文明城市」。
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更趨均衡化,城鄉公共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加率達98%以上,年度城鎮登記失業率小於4%。
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努力建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創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均下降16%,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全面完成四川省、成都市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46.5%。
對外開放:主動對准國際化,加強外向型經濟發展,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提高,投資規模和質量再上新台階。
(三)總體發展戰略
圍繞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戰略,崇州市提出了「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產業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的總體發展戰略。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四個功能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在城鎮發展布局上,將構建「1主1新6支點」為主的城鎮體系。在產業發展上,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崇州市產業功能區布局將力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構建全市「11346」,即: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1、崇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
一城,即西部輕工名城.「十二五」時期,崇州市工業以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為主,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西部輕工名城」。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成都市消費類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建成「中國女鞋基地」、「西部管材基地」 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催動玻璃、蓄電池、食品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集中集約發展,實現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的目標。
按照「一區一主業」和錯位發展的要求,加快編制消費類電子產業發展規劃,瞄準「千億元」園區發展目標,突出「兩個高端」(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狠抓招商選資、高端提升、企業培育三個重點,強化規劃、要素、金融、人才和軟環境五個保障,強力推進工業園區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質量不斷趕超跨越。力爭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5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5.6%;園區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其中傢具產業達到500億元,消費電子及配套產業達到200億元,園區入庫稅金達到30億元。
「一園」即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富士康重大項目配套產業,發揮塑料光纖在該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大力引進高端電子信息企業,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崇州工業高端產業增長極。力爭到2015年,完成5平方公里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引進規模以上企業50家,產值達到100億元。
「一心」即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著力引進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入駐,打造崇州傢具區域性品牌。力爭到2015年,傢具年總產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40%。
「三基地」即「中國女鞋生產基地」、「西部管材基地」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力爭到2015年,建成「西部管材基地」,初步形成品牌裝飾裝修材料產業鏈,建成「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
一都,即田園宜居之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這是成都市今後一段時間發展的總體目標。主動對接『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總體要求,崇州市將深化完善全域規劃,規范城鄉空間開發,著力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統籌發展層級,加快構建以城市為核心,以重點鎮、區域中心鎮為節點,以路網為紐帶的網路化空間結構,推進繁華城鎮和優美田園有機融合,打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田園宜居之都。
圍繞建設現代中等城市的目標,崇州市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快主城區升級,建設「濱江新城」、「濕地新城」,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基本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和聚集能力的西部「田園宜居之都」。力爭到2015年,城市人口達到25 萬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以上,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同時,以生態田園理念為統領,圍繞「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目標,推進街子、元通、榿泉3個重點鎮和懷遠、三江、雞冠山3個特色鎮及其他17個一般鄉鎮建設,力爭到2015年,城鎮人口規模達到11萬人,基本建成現代田園城鎮雛形。
一高地,即山地旅遊高地。崇州旅遊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厚重,具有山水相融、生態宜居的自然資源優勢,已被成都市納入龍門山脈整體發展的核心區域。尤其是2010年街子古鎮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更增強了『北部崇州』區域發展動力。按照崇州市委確定的打造「山地旅遊高地」發展定位,我們將結合成都龍門山脈國際生態旅遊綜合發展區的規劃,深度挖掘崇州的旅遊資源,高水平、高檔次開發打造集會議會展、山地運動、療養度假、休閑觀光、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山地旅遊產業,使崇州成為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旅遊高地。
按照崇州市委「山地旅遊高地」的發展定位,崇州市將通過打造以雞冠山、文井江為主的「高端會議度假區」、以街子、元通、懷遠為主的「古鎮文化體驗區」和以重慶路沿線7鎮1鄉黃金走廊為主的「生態觀光休閑區」,著力推進旅遊產業向「高端」路線發展。在北部片區,重點推動琉璃壩「蜀山論壇」項目建設,加快實施鳳棲山居、西源豪庭、成都美村等重大旅遊項目,完成重慶路沿線旅遊開發策劃,促進2個起步區項目開工,完成三郎「意境區」一期項目建設,抓好街子古鎮文化大院建設和核心區立面風貌改造、重要路段路面改造。在中部和南部片區,加快打造羊馬新城,重點推進嘉裕五星級酒店、濕地公園等重大項目,深度打造羊馬北部現代農業創意園;實施榿泉林盤群打造,加速建設榿泉農產品加工聚集點;盡快啟動花果山「天府頤和」項目,配套建設旅遊服務設施,綜合提升花果山觀光農業檔次。
2、城市總體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
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
城市功能核心區,主要包括崇陽鎮和羊馬鎮,以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打造「西部輕工名城」和「田園宜居之都」主板塊;城市功能拓展區主要包括錦江鄉、濟協鄉、集賢鄉和大劃鎮,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城鄉功能融合區包括梓潼鎮、元通鎮、觀勝鎮、廖家鎮、崇平鎮、白頭鎮、隆興鎮、燎原鄉、榿泉鎮、江源鎮和三江鎮區域,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推進一三產業互動;生態旅遊綜合區包括雞冠山鄉、文井江鎮、街子鎮、三郎鎮、懷遠鎮、公議鄉、道明鎮、王場鎮的山區和淺丘,以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並重,推進國際知名的山地度假旅遊勝地建設,打造「山地旅遊高地」。
在城鎮發展布局上,構建「1主1新6支點」 為主的城鎮體系。「一主」,即崇陽鎮城市主城區;「一新」,即羊馬「濕地新城」;「六支點」,即榿泉、街子、元通三個重點鄉鎮和三江、雞冠山、懷遠三個特色鄉鎮。全面完成一般鄉鎮的升級改造,引導人口聚集,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化水平。
3、崇州「11346」產業發展布局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將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動力,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理念,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出「11346」發展布局,構建全市「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區」,即為成都崇州市經濟開發區,以電子信息高端產業和傢具產業高端為核心,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實現崇州工業向高端產業、產業高端發展,建成「富士康配套產業基地」。
「一軸」,即為城鄉統籌特色示範軸,以貫穿全市南北全境的懷雞路、崇懷路、崇雙貨運大道為軸線,統籌崇州北部生態旅遊資源、傳統特色手工業,中部工業產業、城市建設,南部現代農業生產加工基地有機鏈接,整體打造崇州產業、城市、文化和環境特色,帶動和促進軸線兩側區域互動發展、整體提升。
「三走廊」,即以街子—雞冠山為走向的北部山區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重慶路沿線6鎮2鄉為走向的淺丘休閑觀光、度假養生等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羊馬「濕地新城」—崇陽「濱江新城」為走向的城市和服務業發展走廊,通過打造三大走廊,全面提升「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品牌。
「四園區」,即榿泉現代高新農業、花果山生態觀光農業、羊馬都市農業、白頭循環農業「四大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四大園區建設,帶動全市農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六節點」,即把崇陽鎮、羊馬鎮、街子鎮、榿泉鎮和三郎起步區、琉璃壩景區作為重點區域打造,促進人口和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集聚,提升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能力,使其成為輻射帶動全市追趕跨越發展的重要節點。
三、推進《綱要》實施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崇州市當前面臨的形勢和省委、成都市委的戰略決策部署,按照崇州市「十二五」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全市上下必須把握全局,狠抓關鍵,強化組織保障,強化規劃體系支撐和項目支撐,著力在事關全局的重點難點工作上,攻堅克難、科學推進,確保完成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崇州更好更快發展,全力確保實現崇州「十二五」發展新跨越。
一要努力實現產業優化發展新跨越。要緊緊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發展「兩個高端」為主攻方向,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要優先發展新型工業,以富士康消費類電子配套產業為代表,著力實施「一園一心兩基地」戰略,努力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積極發展房地產、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山地旅遊高地」和「田園宜居之都」;堅持農業高端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著力發展有機農業,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有機農業強市,推動農業「市場化、品牌化、規模化」,把崇州市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二要努力實現擴大改革開放新跨越。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力爭將崇州市建設成為深化改革的先行樣板。要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理念,積極開展區域營銷,推進現代投資促進活動,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營造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社會環境,大力提升崇州市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三要努力實現新型城鄉形態新跨越。要圍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快速推進崇州市現代田園城市建設。要高標准高質量抓好示範線建設打造,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現代田園城鎮。要加快完善交通、信息、保障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以就業創業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保障事業,促進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發揮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要注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
⑨ 十二五旅遊規劃的十一五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旅遊業取得明顯突破的時期。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產業素質明顯提升,產業功能有效釋放。
在經受四川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甲型H1N1流感等諸多不利因素沖擊下,旅遊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調控能力,通過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化危機為轉機,我國旅遊業在各行業中率先實現復甦和增長,旅遊業總收入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國內旅遊總人數首次突破20億人次,入境旅遊人數、旅遊外匯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國旅遊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確立的總體發展目標。
旅遊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基本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完善的旅遊服務功能、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旅遊產業體系,並形成了以國內市場為主體、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
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旅遊要素發育更加成熟,旅遊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度假產品、專項旅遊產品、旅遊新業態成為投資熱點,海外上市成為新興旅遊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其他產業開始介入旅遊業,加速了旅遊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旅遊業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成為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遊產業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國務院明確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陸續實施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戰略措施。
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取得明顯突破,積極實施對外開放,國際旅遊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旅遊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