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生態環線
① 談談十二五崇州的發展方向,以及川西旅遊環線的三郎鎮的發展。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關鍵時期,是崇州基本建成「西部輕工名城,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2011年初,《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經崇州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綱要》主要闡明未來五年發展戰略意圖,是「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總體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編制和實施各類專項規劃、鄉鎮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一城一都一高地」現代中等城市,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的行動綱領。
一、崇州「十二五」的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崇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緊緊抓住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應對「5.12」地震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實現了城鄉統籌和災後重建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綜合目標考核進入成都市三圈層先進行列。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5.5億元,是2005年的1.97倍;地方財政收入46.5億元,是2005年的26.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0億元,是2005年的4.78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是2005年的2.1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46元,分別是2005年的1.80倍和1.70倍;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18億元,是2005年的3.6倍。
災後重建開創新局面。災區面貌煥然一新,率先在成都市實現了「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建設速度和水平列四個重災市(縣)第一。完成了以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為主的589個災後重建項目,實現投資101.7億元。全面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務,農村永久性安置房完工11917戶,災後居民安置率達到100%,公共服務設施超前建設,水平顯著提高。高水平完成實物總量為17億元的重慶對口援建項目111個。
統籌城鄉進入新階段。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完善,「三個集中」順利推進。已建成以榿泉、羊馬、懷遠為代表的66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含災後安置點25個),農民居住條件極大改善。農村「四大基礎工程」全面實施。確權頒證基本完成,「四證」頒發率達到99.1%,搭建了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完成農村產權流轉5000宗;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了農村建設用地最大化,實現了資源向資本的轉化;形成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五大機制」,推進了村級事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構建了「自主發展」體系;城鎮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按照「重建與發展同步、城市與鄉村互融」的思路,「十一五」期間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成46所市、鄉(鎮)、村(社區)文化站、室和敬老院建設,城鄉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高標准完成崇州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醫院、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和疾病控制、醫療救治及衛生監督三大體系建設,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立起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保參保率達95.9%,社會保障福利水平不斷提升;綜治維穩工作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管理全面加強,榮獲了省級「平安先進市」稱號。
基礎設施上了新台階。「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公共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向前邁進了「20年」,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確定了「六縱六橫三軌三站」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完成了重慶路、川西旅遊新環線、崇懷路、光華大道(崇州段)等省、縣級主幹道的新改建工程,暢通的內外交通網路體系基本構成;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電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面加強;電網基礎設施改造加快,城鎮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天然氣基本實現主城區和鄉鎮管網建設滿覆蓋,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鄉環境極大改善,為構建新型田園城鄉形態邁出了堅實一步。
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截止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2%,關閉了全市所有水泥廠,工業廢水、煙塵排放達標率為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大袋82.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3%,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成功創建「四川省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榮獲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稱號。
(二)「十二五」的發展基礎及規劃綱要編制的意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以科學發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崇州市立足當前實際,著眼發展,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全面完成,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長遠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將更加註重內需主導、消費驅動,更加註重科學引領、創新驅動,更加註重民生優先、社會公平。崇州市作為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區域,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既面臨諸如外部環境的有利變化、平台載體的高起點搭建、發展基礎的全面夯實等難得機遇,也面臨諸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壓力、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區域間的競爭壓力等重大挑戰。為此,《綱要》的編制和通過,對於指導崇州未來五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崇州「十二五」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發展戰略
崇州市委、市政府在認真把握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分析判斷國內外發展大勢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崇州市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按照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崇州市「一城一都一高地」的總體發展戰略。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三次產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全面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全面加強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以生態環境為本底,著力推進綠色增長、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力爭基本建成「產業突出、城鄉一體、田園宜居、社會和諧」的現代中等城市。
(二)發展目標
《綱要》規劃出了崇州「十二五」的發展目標,清晰勾畫出了崇州今後五年的城鄉發展藍圖。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基本實現「一城一都一高地」的戰略目標,成為統籌城鄉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樣板區,基本建成「現代中等城市」。
經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翻番達23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半程階段。
產業結構:工業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穩步發展,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4:50:36。
城鄉統籌:「三個集中」水平進一步提高,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工業集中度達到80%。農村「四大基礎工程」深入實施,「六個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建成「省級文明城市」。
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更趨均衡化,城鄉公共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加率達98%以上,年度城鎮登記失業率小於4%。
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努力建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創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均下降16%,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全面完成四川省、成都市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46.5%。
對外開放:主動對准國際化,加強外向型經濟發展,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提高,投資規模和質量再上新台階。
(三)總體發展戰略
圍繞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戰略,崇州市提出了「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產業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的總體發展戰略。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四個功能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在城鎮發展布局上,將構建「1主1新6支點」為主的城鎮體系。在產業發展上,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崇州市產業功能區布局將力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構建全市「11346」,即: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1、崇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
一城,即西部輕工名城.「十二五」時期,崇州市工業以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為主,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西部輕工名城」。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成都市消費類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建成「中國女鞋基地」、「西部管材基地」 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催動玻璃、蓄電池、食品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集中集約發展,實現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的目標。
按照「一區一主業」和錯位發展的要求,加快編制消費類電子產業發展規劃,瞄準「千億元」園區發展目標,突出「兩個高端」(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狠抓招商選資、高端提升、企業培育三個重點,強化規劃、要素、金融、人才和軟環境五個保障,強力推進工業園區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質量不斷趕超跨越。力爭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5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5.6%;園區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其中傢具產業達到500億元,消費電子及配套產業達到200億元,園區入庫稅金達到30億元。
「一園」即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富士康重大項目配套產業,發揮塑料光纖在該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大力引進高端電子信息企業,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崇州工業高端產業增長極。力爭到2015年,完成5平方公里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引進規模以上企業50家,產值達到100億元。
「一心」即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著力引進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入駐,打造崇州傢具區域性品牌。力爭到2015年,傢具年總產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40%。
「三基地」即「中國女鞋生產基地」、「西部管材基地」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力爭到2015年,建成「西部管材基地」,初步形成品牌裝飾裝修材料產業鏈,建成「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
一都,即田園宜居之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這是成都市今後一段時間發展的總體目標。主動對接『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總體要求,崇州市將深化完善全域規劃,規范城鄉空間開發,著力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統籌發展層級,加快構建以城市為核心,以重點鎮、區域中心鎮為節點,以路網為紐帶的網路化空間結構,推進繁華城鎮和優美田園有機融合,打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田園宜居之都。
圍繞建設現代中等城市的目標,崇州市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快主城區升級,建設「濱江新城」、「濕地新城」,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基本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和聚集能力的西部「田園宜居之都」。力爭到2015年,城市人口達到25 萬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以上,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同時,以生態田園理念為統領,圍繞「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目標,推進街子、元通、榿泉3個重點鎮和懷遠、三江、雞冠山3個特色鎮及其他17個一般鄉鎮建設,力爭到2015年,城鎮人口規模達到11萬人,基本建成現代田園城鎮雛形。
一高地,即山地旅遊高地。崇州旅遊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厚重,具有山水相融、生態宜居的自然資源優勢,已被成都市納入龍門山脈整體發展的核心區域。尤其是2010年街子古鎮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更增強了『北部崇州』區域發展動力。按照崇州市委確定的打造「山地旅遊高地」發展定位,我們將結合成都龍門山脈國際生態旅遊綜合發展區的規劃,深度挖掘崇州的旅遊資源,高水平、高檔次開發打造集會議會展、山地運動、療養度假、休閑觀光、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山地旅遊產業,使崇州成為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旅遊高地。
按照崇州市委「山地旅遊高地」的發展定位,崇州市將通過打造以雞冠山、文井江為主的「高端會議度假區」、以街子、元通、懷遠為主的「古鎮文化體驗區」和以重慶路沿線7鎮1鄉黃金走廊為主的「生態觀光休閑區」,著力推進旅遊產業向「高端」路線發展。在北部片區,重點推動琉璃壩「蜀山論壇」項目建設,加快實施鳳棲山居、西源豪庭、成都美村等重大旅遊項目,完成重慶路沿線旅遊開發策劃,促進2個起步區項目開工,完成三郎「意境區」一期項目建設,抓好街子古鎮文化大院建設和核心區立面風貌改造、重要路段路面改造。在中部和南部片區,加快打造羊馬新城,重點推進嘉裕五星級酒店、濕地公園等重大項目,深度打造羊馬北部現代農業創意園;實施榿泉林盤群打造,加速建設榿泉農產品加工聚集點;盡快啟動花果山「天府頤和」項目,配套建設旅遊服務設施,綜合提升花果山觀光農業檔次。
2、城市總體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
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
城市功能核心區,主要包括崇陽鎮和羊馬鎮,以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打造「西部輕工名城」和「田園宜居之都」主板塊;城市功能拓展區主要包括錦江鄉、濟協鄉、集賢鄉和大劃鎮,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城鄉功能融合區包括梓潼鎮、元通鎮、觀勝鎮、廖家鎮、崇平鎮、白頭鎮、隆興鎮、燎原鄉、榿泉鎮、江源鎮和三江鎮區域,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推進一三產業互動;生態旅遊綜合區包括雞冠山鄉、文井江鎮、街子鎮、三郎鎮、懷遠鎮、公議鄉、道明鎮、王場鎮的山區和淺丘,以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並重,推進國際知名的山地度假旅遊勝地建設,打造「山地旅遊高地」。
在城鎮發展布局上,構建「1主1新6支點」 為主的城鎮體系。「一主」,即崇陽鎮城市主城區;「一新」,即羊馬「濕地新城」;「六支點」,即榿泉、街子、元通三個重點鄉鎮和三江、雞冠山、懷遠三個特色鄉鎮。全面完成一般鄉鎮的升級改造,引導人口聚集,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化水平。
3、崇州「11346」產業發展布局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將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動力,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理念,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出「11346」發展布局,構建全市「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區」,即為成都崇州市經濟開發區,以電子信息高端產業和傢具產業高端為核心,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實現崇州工業向高端產業、產業高端發展,建成「富士康配套產業基地」。
「一軸」,即為城鄉統籌特色示範軸,以貫穿全市南北全境的懷雞路、崇懷路、崇雙貨運大道為軸線,統籌崇州北部生態旅遊資源、傳統特色手工業,中部工業產業、城市建設,南部現代農業生產加工基地有機鏈接,整體打造崇州產業、城市、文化和環境特色,帶動和促進軸線兩側區域互動發展、整體提升。
「三走廊」,即以街子—雞冠山為走向的北部山區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重慶路沿線6鎮2鄉為走向的淺丘休閑觀光、度假養生等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羊馬「濕地新城」—崇陽「濱江新城」為走向的城市和服務業發展走廊,通過打造三大走廊,全面提升「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品牌。
「四園區」,即榿泉現代高新農業、花果山生態觀光農業、羊馬都市農業、白頭循環農業「四大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四大園區建設,帶動全市農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六節點」,即把崇陽鎮、羊馬鎮、街子鎮、榿泉鎮和三郎起步區、琉璃壩景區作為重點區域打造,促進人口和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集聚,提升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能力,使其成為輻射帶動全市追趕跨越發展的重要節點。
三、推進《綱要》實施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崇州市當前面臨的形勢和省委、成都市委的戰略決策部署,按照崇州市「十二五」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全市上下必須把握全局,狠抓關鍵,強化組織保障,強化規劃體系支撐和項目支撐,著力在事關全局的重點難點工作上,攻堅克難、科學推進,確保完成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崇州更好更快發展,全力確保實現崇州「十二五」發展新跨越。
一要努力實現產業優化發展新跨越。要緊緊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發展「兩個高端」為主攻方向,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要優先發展新型工業,以富士康消費類電子配套產業為代表,著力實施「一園一心兩基地」戰略,努力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積極發展房地產、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山地旅遊高地」和「田園宜居之都」;堅持農業高端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著力發展有機農業,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有機農業強市,推動農業「市場化、品牌化、規模化」,把崇州市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二要努力實現擴大改革開放新跨越。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力爭將崇州市建設成為深化改革的先行樣板。要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理念,積極開展區域營銷,推進現代投資促進活動,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營造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社會環境,大力提升崇州市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三要努力實現新型城鄉形態新跨越。要圍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快速推進崇州市現代田園城市建設。要高標准高質量抓好示範線建設打造,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現代田園城鎮。要加快完善交通、信息、保障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以就業創業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保障事業,促進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發揮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要注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
② 大足鄉村旅遊景區公路已鋪上彩色步道了嗎
據報道,位於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和平村正在打造的「棠香人家」鄉村旅遊景區的新園路,這條公路,一路行來,田園野趣,高山流水,松濤拍岸,波光耀眼,在青峰起伏間穿行,在白雲仙霧里隱現。
希望公路的改造可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收入!
③ 鄉村旅遊發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路徑
鄉村旅遊升級基本思路與方向
(一)產品精緻開發
鄉村旅遊的升級,首先是鄉村旅遊產品的升級。導入生態與文化創意理念,基於對鄉土文化與自然充分理解、重構與設計,開發精緻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遺產公園、休閑農庄(場)、主題庄園、花海田園、親子樂園、鄉村營地等,在傳統的農家食宿之外,形成豐富的鄉村旅遊業態,提供多元化的鄉村旅遊體驗。
(二)參與主體擴展
鄉村旅遊產品升級和鄉村旅遊業態豐富,必將推動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將進一步擴展。除旅遊接待戶、當地政府之外,在管理層面,可組建鄉村旅遊發展協會、鄉村旅遊合作社;從投資開發層面,可引入外部旅遊投資企業、鄉村連鎖酒店、新農人群體等;在規劃設計層面,鼓勵旅遊規劃公司進入;在營銷層面,則可廣泛與各類新媒體平台展開合作。以此吸引外部資本、人才進入鄉村,在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投資運營、營銷宣傳等各個階段,形成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三)經營模式創新
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著力破解鄉村土地流轉、農宅租賃瓶頸,積極探索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農宅入股、旅遊咨詢機構智力入股、旅遊眾籌等新型投資機制,引導鄉村旅遊從單一的「農民自營+政府引導」,走向「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新農人+政府+社區」等多元化經營之路。
(四)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全面發揮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帶動效應,一方面,推進鄉村旅遊與農業、漁業、林果業、手工業等鄉村產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鄉村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旅遊導入,吸引文化創意、體育、商貿等新型產業業態進入鄉村,豐富和更新鄉村產業體系,全面激發鄉村地區產業活力。
④ 生態農業旅遊和農業旅遊以及鄉村旅遊有什麼區別
美麗鄉村應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統籌確定區域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旅遊資源、文化資料、生態環境,按不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規模,確定發展重點。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遊農業方面應統籌到美麗鄉村規劃體系中,首先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美麗鄉村體系的產業規模效益,達到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的強有力支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 美麗鄉村與生態休閑農業統一規劃核心是要明確生態休閑農業是否成為村鎮體系的產業支撐,其次要確定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內容。在美麗鄉村規劃案例提到落實好生態休閑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統籌好區域城鄉統發展,凸顯村鎮特色,確定美麗鄉村體系構建中的空間布局,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建設,配套建設等內容。總之,美麗鄉村與生態農業的統一規劃是總體與局部,骨架與內涵的關系,生態農業規劃應結合區域重點合理確定發展內容,融進美麗鄉村規劃。
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一體化規劃,要以區域農業產業基礎為依託,通過合理布局,確定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產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⑤ 求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成功案例。
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案例,龍岩洋畲原鄉生態旅遊度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一)入口服務區
1、生態停車場
與項目周邊環境相配合,形成具有達成與片區環境相融合的環境,形成為片區服務。
2、遊客服務中心
關於遊客服務中心的一點說明:本項目中的遊客服務中心由一組建築組成,這組建築包含「農庄酒店」的大堂、酒店普通客房、並兼具服務中心的功能。因此,這是一組復合型、多功能的建築群。
3、原鄉商街
一方面滿足整個區域遊客的旅遊商品購物需求,另一方面成為山莊休閑度假區的配套。主要提供具有洋畲特色的旅遊商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遊客必須的生活用品的購買。
(二)農庄休閑度假區
1、五彩生態谷
2、院落式農庄酒店
3、山地農庄
4、農家大屋
5、鄉野農庄
6、生態養生會所
⑥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⑦ 雲游佳鄉鄉村旅遊鄉村生態旅遊是什麼
鄉村生態旅遊是以鄉村為背景,具有生態旅遊內涵的一種綜合性旅遊,它是鄉村旅遊發展的一種新模式。與傳統的鄉村旅遊相比,它除了能滿足遊客的休閑娛樂、觀光游覽和農事學習等需求外,還具有生態體驗和生態教育功能,注重保護資源和環境,保持鄉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⑧ 重慶鄉村旅遊景點有哪些
銅鑼山礦山地質公園
明月山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銅鑼山礦山地質公園——香濃碩庄園——瑜峰山草莓採摘點——花島湖公園——玉峰山森林公園景區——七彩銅鑼生態園二兩江影視城二龍興古錢卜——排花洞景區——明月山花果長廊——張關水溶洞景區——沐豐園生態農場——回主城
明月山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斗碗寨景區——七彩大庄園——常青藤四季田園——興隆花海——五穀地度假農場——巴渝鄉愁景區——牛皇楊梅園——禾烽源油菜觀光園——趣童龍蝦主題園——純聖生態園——興隆海)(草莓——武印峽藍桂香園——卧龍居生態園——茨竹十里荷花走廊——放牛坪梨園景區——BG野獸花園農庄——南天門森林公園——白雲干畝桃林——回主城
御臨湖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仙桃李景區——周家山雲上攝影基地——花漾漁村景區——大灣桂禾花仙谷——大灣金風桃園——印盒李花生態旅遊區——御臨河10萬畝柑橘產業帶——統景溫泉——天險洞櫻花林景區——明月山中葯材基地——統大路現代化水果基地——回主城
⑨ 生態自然,農業觀光的鄉村旅遊地有哪些
近幾年,隨著人們趨近於回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鄉村旅遊發展迅速,在發展鄉村旅遊的時候,會考慮如何進行規劃,那麼鄉村旅遊規劃包括哪些內容呢?
鄉村旅遊規劃,是旅遊規劃的一種。從資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託,通過對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方向。近期,鄉村旅遊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遊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遊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根據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為鄉村是比較容易培養出特色經濟的。
其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模式、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築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休閑農業園區策劃、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特色採摘度假區、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遊景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規劃、鄉村會所、溫室建築設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