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與天人合一的關系

鄉村旅遊與天人合一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9 04:06:08

A. 天人合一與自然的關系

天人合一
中國古典哲學的又一根本觀念是「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並非指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無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大人相應,或無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繫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B. 你如何理解「候應」與「天人合一」的關系。

老子的清靜無為就是嬰兒狀態,返樸歸真了,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宇宙是所有時間與空間的總和,時間空間是無始無終的,無生無滅的,人修持到了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了,也必定是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

C. 道教名山與旅遊業的關系

從生態學角度看旅遊或宗教(道教)旅遊,可以提出生態旅遊、宗教(道教)生態旅遊的概念。這是說,在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發展中逐步把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其實質是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綜合管理,調整其結構,優化資源和各要素組合,加強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遊業是促進生態環境與旅遊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旅遊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一大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旅遊業強調旅遊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一方面要求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以較少投入為社會提供量大質優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資源、不斷增加可再生資源量,提高旅遊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這就是生態旅遊業的目標。生態旅遊是人們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為目的進行的旅遊活動,可使人們更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大自然。遊客在欣賞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區域,盡情享受的回歸自然的樂趣、體味迷人的山野風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著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壓力,加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交通擁擠,渴望到清新幽靜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樂山樂水,正好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動力。通過這種人與大自然的親近,人們或能從中認識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於人類的重要性,進而接受一些生態學教育,在旅遊過程中不忘保護生態環境。旅遊業界人士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也需強調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宗教旅遊是指宗教信仰者的專門朝聖以及一般旅遊者參觀宗教景區景點的活動,是一項富有特色的旅遊形式。其含義非常廣泛,凡是在宗教景區景點的旅遊行為,都可歸入宗教旅遊。將宗教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就是「宗教生態旅遊」。宗教旅遊的生態化趨勢必將成為未來文化旅遊的主導傾向。
廣義生態旅遊涵蓋了從古代文人雅士的遊山玩水和現代尋常百姓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等所有活動。這樣的旅遊者群異常廣闊,相應要求旅遊業界針對不同消費主體推出相應的旅遊產品,道教生態旅遊正是符合這一市場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就其內涵論,道教生態旅遊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設施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依託,通過挖掘道教生態觀,讓遊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蘊,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而達到自覺保護環境,美化、凈化環境,完善人類自身建設的目的,寓「教」於游,在接受環保的教育的同時,也使遊客受到認識人類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體現道教生態游的積極意義。道教生態旅遊屬於高層次旅遊,其主要功能是給旅遊者某種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體論系統論思想,承認宇宙萬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實際是生態學的基本出發點。道教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也是生態學規律不可違背的原則。
從其重人貴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發,道教對人的生存環境採取了更為合理的珍視一切生靈的生態倫理觀。這也是道教區別於其它宗教之處。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都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闡述其思想觀點。道教則有著強烈愛自然的傾向,它關心的是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論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中心。雖然在道教學說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態的人,人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道教是關於自然的宗教,或可稱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一切非人類生物都應和睦相處。道教反對唯人獨尊,主張萬物平等。它認為,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空間的禽獸魚蟲,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大道至德的顯現。生命在其孕育、誕生、生長及至死亡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神聖色彩。人們對任何生命都應懷著敬畏熱愛之心,否認人我獨存,主張萬物同體。在道教看來,人類和所有非人類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礦物土地,共同構成一個在共同宇宙中相互連接、相互協同進化著的共同體。人和萬物應睦鄰相處,要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要保護生命、善待萬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自然宇宙觀是一脈相承的,都含有與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思想主張。目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世界范圍內的環保運動得到蓬勃發展,生態文明觀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完善。在這方面,中國道教也許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與感悟,其遠見卓識理應發揮它的光芒,為新世紀人類的新文明做出貢獻。
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具有東方人文的獨特色彩。《道德經》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愛子女般地愛護宇宙之內的萬事萬物,維護宇宙的和諧;儉,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慾,澹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即不逞強稱霸,要謙虛,柔弱自守。基於此,道教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道教所尊崇的教義,摒棄其消極面,很適於現代人旅遊的需要。現在旅遊者越來越多地關注於綠色旅遊、保健旅遊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訣等無不與當今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潮流相吻合。因此,將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出來,無疑會為當今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多方面優勢,概括起來為得天時、應地利、順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時。民風民俗風情信仰的差異歷來對旅遊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相對於世界性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會引起旅遊者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關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蘊所表現出的獨特的宗教程式及產生的健身延年效應,足以使海內外旅遊者為其傾倒。國內宗教旅遊產品開發多見於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節日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品已基本成熟。而作為道教旅遊資源的洞天福地宮觀等等的開發還較少,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在旅遊市場上必有其獨特魅力。(二)景觀資源的優勢——地利。我國歷史上宗教和山結緣頗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說。古代的道教修行者為得道成仙,多選擇自然風景優美、遠離塵囂的深山老林築道觀修煉。道教盛行時曾有十座名山被辟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據說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許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道觀。這些宮觀多座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植被豐富,林木幽深,猶如「世外桃源」,加上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傳說,真是占盡了人間的「風水」。(三)面臨跨世紀的機遇——人和。道教旅遊景區的資源與文化特色很適合現代旅遊者的胃口。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相當重視旅遊業,希望發展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也就是當前生態旅遊的核心:保護自然和謀利於當地人民。道教旅遊產品正好具備生態旅遊產品的雙重特點,理應抓住機遇,從深山老林走出來。
道教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其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雄厚基礎,進一步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開展道家科學、日常宗教活動等文化景觀為主,結合相宜的道教勝地,吸引海內外眾多追尋道家奧秘等的遊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術「吸取天地精華」於青山綠水環境之中,無疑對現代希望通過旅遊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相應的我們可推出太極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華佗的五禽戲改為人們普遍可練的八卦體操)、書畫氣功、野菜葯膳等旅遊產品。(三)天人合一游。將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與現代人追求的「返樸歸真」相結合,將道教的文化觀念與景觀建設相結合,讓現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識,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
開發旅遊資源理應注意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既表現在旅遊開發導致的直接結果,如景區交通建設開山、炸石、砍樹等對山體地表、生態的影響;也表現在旅遊開發間接誘發的環境變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氣質量、水質或地表的變化。前者一般較直觀,容易引起注意;後者則具滯後性,比較隱蔽然涉及面更廣。
道教旅遊資源開發也應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對客容量、環境容量及由此帶來的各類影響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氣污染等作出科學預測,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在接待遊客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注意向遊客宣傳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可藉助於道教的慈、儉來教育客人,使他們自覺地投身於環境保護,盡可能減少旅遊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樂融融。概言之即為,道教旅遊開發要實現旅遊活動的生態化和旅遊服務的生態化。此外,在旅遊開發中,還要注意對一些旅遊副產品的處理和新型旅遊紀念品的開發,以期達到持續發展。


道教旅遊開發有多種模式,各洞天福地宮觀及其相關道教人文資源等都可為我們所用,針對不同市場作不同的產品設計。今就瓦屋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談談其道教文化生態旅遊趨向。

D. 天人合一與共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不僅僅是天人合一,還有社會學的方面.

E. 鄉村旅遊發展宜堅持哪些原則才不走彎路

(一)前瞻性原則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對旅遊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還是對休閑農業生產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都應既著眼於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狀況,又較好地預測到將來社會經濟環境變化趨勢;既著眼於當前休閑旅遊消費時尚,又較好地預測將來休閑旅遊消費熱點,以使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生產項目的開發經營,既能適應於當前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休閑旅遊市場需求發展現狀的需要,又能適用於將來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休閑旅遊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的需要。

(二)個性化原則
鄉村旅遊景區景點開發若不能充分張揚自身個性就難對休閑旅遊需求市場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就難從眾多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中脫穎而出。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要盡量做到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生產項目的開發經營規劃有利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張揚自身個性,打造特色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品牌。

(三)創新性原則
"創新"符合人們選擇、購買、消費的心理需求,越是有創新性的景區景點就越容易引起廣大旅遊者的關注和青睞。"創新"是戰勝競爭對手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在當今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買方市場特徵日益明顯和人們消費水平普遍日趨提高的時代,無論是就影響力度而言還是就影響時間的長短而言,價格競爭的優勢已經是大大不如創新競爭的優勢和質量競爭的優勢。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都應當講究創新性。

(四)和諧化原則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須處理好以下三大關系
1、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關系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要充分考慮將來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能否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問題。

2、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須順應自然、延續地方文脈,使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活動與大自然完美地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3、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與其周邊區域和諧發展的關系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將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各種旅遊經營資源要素和休閑農業經營資源要素有機地銜接起來,全面優化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配置,還需要注意將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各種資源要素與周邊區域各種資源要素有機地銜接起來。

(五)品牌化原則
在當今旅遊開發經營活動中,開發主題趨同、質量標准趨同、服務規范趨同、促銷手段趨同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在此發展趨勢下,誰擁有景區品牌,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取得良好的效益。

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實現品牌化的主要途徑

F.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

有些老年人或者受過傷的人,每逢雨雪天氣來臨之前,體內傷處都會感覺憋悶難受。雨或雪後恢復正常。此外,人的氣血、情感受月圓月虧的影響也可佐證。

G. 天人相應和天人合一之間的關系和意義

「天抄人合一」是中國古典襲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
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
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H. 哪些人提出了天人合一論。其內容和區別是什麼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抄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主要內容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的和諧統一關系,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過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狀態。

I. 如何理解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處理建築與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 大題,該怎麼答,謝謝

既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也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自然!
比如建築的設計要符合環境的發展規律,也可以根據環境的發展需要開拓創新,營造新的建築設計需求!

J. 中國園林史中的「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考試內容``希望答案准確點

中國古代山川秀美,自然環境優越,人們對美麗神秘的自然充滿了熱愛與崇拜,對中國園內林容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文化,如神仙思想(包括昆侖山的傳說和海上仙山的傳說)、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隱逸文化等,都將中國文化與大自然的山水草木聯系在一起。中國園林起源於對純自然,即第一自然的模仿,並且沿著自然風景式的方向發展了幾千年。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一種極為生動的文化信息載體,是傳統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體現。「君子比德」與「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這種文化精神,開啟了傳統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質朴之美,對中國園林藝術的生命精神與審美趣味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古典園林藝術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把「本於自然,高於自然」作為創作主旨,通過對山、水、植被、建築四大園林構景要素的搭配布局,達到人工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園林藝術是一種極為生動的文化信息載體,她是傳統文化中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體現。「君子比德」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張人與自然要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共存關系。老子在《老子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