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市場營銷戰略
1. 如何推廣鄉村旅遊產業營銷推廣方案
這個建議去使用網路派去提問,裡面高人多,這不是一下子可以說清楚的…
2. 如何利用鄉村旅遊目的地網路營銷
鄉村旅遊市場營銷現狀分析,現代社會的經營管理理念早就超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產品觀念時代,大部分鄉村旅遊業的經營者都堅信正確營銷理念指導下的合適的營銷行為是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保障之一。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鄉村旅遊營銷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鄉村網銷建議走以下步驟:
1 、建立內容完善的鄉村旅遊網站 利用互聯網發展鄉村旅遊,首先需要建立一個鄉村旅遊網站。目前,國內專門的鄉村旅遊網站不多,綜合性的網站。自建景區網站是鄉村旅遊的網路營銷的必要產物。
同時網路營銷,必須有專門人員,負責在線的咨詢回復,保持良好的互動是網路營銷的核心環節。
好了,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3. 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的措施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展開追問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4. 國外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有什麼有效措施
國外的農家生態旅遊,在短時間內能夠得到高速的發展,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各個發達國家都意識到農家生態旅遊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政府對農家生態旅遊的干涉,制定相關政策有效輔助政策。國外農家生態旅遊出現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對鄉村地區旅遊、研究計劃、政府政策和行動缺乏關注,農家生態旅遊業發展制度和相關政策工具都較為缺乏。直到近幾年,政府逐漸對農家生態旅遊有了最直接的關注,並通過開發政策、土地和水資源管理計劃、提供人力和財力管理三種方式干涉鄉村的旅遊業發展。如,德國在1919年就制定了《市民農園法》,確立了市民農園的模式,並於1983年進行了修訂。法國在1941年首次制定了《工人農園法》,在1946年做了修訂;1952年又制定了《家庭農園法》,在1976年進行修訂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對鄉村「民宿」的發展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希望通過「民宿」的發展帶動鄉村的經濟,振興農業。
(2)農家生態旅遊參與區域結構調整。為了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歐盟對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1975年設置「歐洲區域發展基金」;1992年與Maostricht簽署的自主協議中第一次正式引入旅遊業;1999年「單一市場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成立,並將推動滯後地區的發展和結構調整、轉變受產業滑坡影響較大地區的格局、減輕鄉村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苦難、推動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四項重點工作,其中農家生態旅遊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農家生態旅遊與鄉村社區的調整。1991年,美國國家旅遊局的調查表明,60%的州正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50個州中有30個有具體的目標和發展計劃,70%以上的美國居民參與了鄉村旅遊。1993年,英國每天接待鄉村旅遊者的人數為90000人,有84%的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鄉村旅遊。農家生態旅遊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升溫,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旅遊從風景名勝區滲透到各種鄉村區域,深入小村鎮,變得更加鄉村化。然而,農家生態旅遊的廣泛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參與的機會和權利。以英國為例,約有25%的英國人經常到鄉村參與鄉村旅遊,50%的人偶爾在假日去鄉村度假,剩下的25%的人根本沒到過鄉村旅遊。沒去過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不具備私人交通工具,而居住地附近又沒有農家生態旅遊的村莊。在農家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的關系中,人們逐步意識到如果鄉村旅遊政策是以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那麼就更應該關注在公共政策中統一社會經濟目標,合理地制定各個利益相關群體的分配機制和分配辦法。
(4)農家生態旅遊的統一合作。在美國西部,聯邦土地是重要的旅遊與遊憩資源。1992年,美國土地管理局、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國家森林公園中心、森林委員會、國防部、美國旅行與旅遊管理局的「備忘錄」(MOU)形成了地方、區域、州政府在推進聯邦土地發展旅遊業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3年亞利桑那州共同簽署了聯邦理解備忘錄,包括了所有州聯邦機構的代表、亞利桑那州旅遊局、競賽與魚類管理局、州公園、土地、商業、交通、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護委員會、印第安人事物管理局等多個部門。「鄉村旅遊發展計劃宣言」稱共同的目標是喚醒國內和國際公眾在聯邦土地上開發旅遊的意識,通過營銷鄉村旅遊機會,重點支撐鄉村社區的發展,在環境敏感的地區以獨特的方式取得經濟、教育和游樂等方面的利益。亞利桑那州旅遊促進委員會正在執行州鄉村旅遊發展計劃,通過統一機構支持鄉村社區發展旅遊。美國農業部運用該計劃作為農業部「經濟轉型中非常重要」的政策保障。
芬蘭在1995年成立了鄉村政策委員會,包括了從政府部門到非政府機構的所有部門,委員會的工作任務包括協調鄉村發展尺度,推進鄉村資源的有效配置。委員會為了促進鄉村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在其下設立了鄉村旅遊主題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的任務主要有:制定鄉村旅遊發展戰略和合作行動計劃;收集、分析區域層面上的鄉村旅遊發展項目的統計資料;制定鄉村旅遊的國家產品開發和發展規劃;在國家鄉村計劃中編輯和收集歐盟發展計劃;促進國內和國際鄉村旅遊市場的合作並促進形成鄉村旅遊的出口市場;與發展中國家農家生態旅遊交流學習;為鄉村旅遊發展提出建議、主動解決影響鄉村旅遊的問題。
5. 旅遊產品成熟期的營銷策略是什麼
鄉村旅遊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認真分析現狀,發現問題,樹立科學的鄉村旅遊市場營銷理念,並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對於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意義重大。本文從以下方面闡述了相關營銷策略。
產品是營銷的載體,鄉村旅遊營銷要繼續加快產品的開發速度,適應目標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完善產品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提高市場的美譽度和認可度。
實施差異化策略。目前,鄉村旅遊產品雷同,市場競爭激烈,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迫在眉睫。實施差異化策略在具體的產品思路方面可以考慮:一是增加尋幽探險和健身內容,如定向越野、生存游戲、漂流、沖浪、空中滑翔等個性和時尚的旅遊方式,農村的丘陵、山地、河流和湖泊為這類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二是推出各項專題旅遊,如「城市上班族,假日做農夫」、「市民小菜(果)園」、「教你編織和使用農具」等專題旅遊,豐富旅遊產品;三是注重開發休閑農業旅遊產品。
保持鄉村文化特色。農村環境的獨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對鄉村旅遊的巨大需求,鄉村旅遊開發應立足於自身的生態農業特色和文化特點,把相關文化資源、文化素材旅遊化,提高文化品位,增強遊客的參與性,設計出高質量的鄉村文化旅遊產品。要依據自身的地域環境,尋找獨特的發展方向,並且盡可能地形成規模、形成景觀效應。
積極拓展產品組合。鄉村旅遊的精髓是自然生態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可以通過對休閑度假、農業修學、考察、土特產品購物等類型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拓展產品組合寬度;通過與生態旅遊和民俗文化旅遊的緊密結合進行產品創新,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具體思路有:與修學旅遊相結合;與廣博的鄉村食文化相結合;與養老業開發相結合;增加鄉村的科技含量。
價格
改進價格策略。調查顯示,旅遊費用已不是影響人們選擇是否出遊的關鍵因素,大部分遊客已具備了對鄉村旅遊消費水平相對應的經濟能力。但另一方面,又有37.26%%的遊客因價格太貴而對旅遊經歷感到不滿,且收入越高,不滿意的比例越高,實際上遊客抱怨的並非價格,而是價值。我國鄉村旅遊現處於旅遊市場的低端,產品質量不高、價格低廉。應修正鄉村旅遊在旅遊者心目中的低端產品印象,向上擴展產品線,從偏好價格競爭轉向更為務實的品牌建設,減少低層次的價格戰。應堅決消滅價格欺詐或價格歧視,最大限度的減少旅遊景點的不合理收費或亂收費現象。
採取靈活的定價策略。依託城市資源的鄉村旅遊產品,其客源以城市周末、節假日休閑度假遊客為主,家庭出遊的比例大,主要出遊形式為散客旅遊,需求彈性大,對價格敏感性較強,應採取靈活的價格策略充分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對於依託風景名勝區的鄉村旅遊產品,其目標客源市場是該風景名勝區既有客源群,其需求彈性相對較小,對價格不敏感,此時鄉村旅遊產品宜採用中檔價位策略。
促銷
促銷方式多樣化。鄉村旅遊經營者應以體現自身特色為出發點,設計自己的旅遊形象,並製作受眾面明確,能迎合旅遊者出遊心理的鄉村旅遊宣傳資料,在各種媒體上進行促銷宣傳。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促銷活動要靈活多樣:依託城市資源的鄉村旅遊產品由於其客源市場地域集中性很強,可以採取廣告促銷和人員推銷雙層推進的策略;在城市的主要幹道懸掛路牌廣告以吸引盡可能多潛在旅遊者的關注;在居民社區、大的購物場所、大型活動會場等地進行人員推銷;在所依託景區的出入口以及旅遊集散地使用醒目的廣告牌吸引遊客的注意,引發游覽興趣;針對互聯網受眾群對商業廣告厭煩的心理特點,在全國知名度較高的旅遊網站或綜合網站上開展以本旅遊產品命名的游記徵文大賽、旅遊專欄等,進行潛移默化地宣傳。
實現聯合促銷。通過政府推動和企業聯合,有計劃,有重點地在主要客源市場建立營銷網路。政府可以編制3-5年的旅遊營銷規劃,指導旅遊營銷網路的建設,並實現營銷定位的長期性與分階段實施。鄉村旅遊經營者之間也應加強集體促銷的意識,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以合作營銷為突破口,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鄉村旅遊的影響。另外,還要發揮旅行社的推銷外聯作用,吸引外地人士前來觀光旅遊。
解決營銷人才瓶頸。調查發現,有過外出工作經歷、主動外出考察和接受過培訓的農戶的經營水平和營銷能力又普遍高於其他農戶,這就說明了從業人員的素質、視野與經營水平密切相關。因此,要解決鄉村旅遊的營銷人才瓶頸問題,可以加大培養、引進相關人才的力度,組織他們外出學習、考察,開闊視野。同時,還要加強對相關農民的旅遊教育。
渠道
對於處於新投入市場的鄉村旅遊產品而言,宜採用「間接銷售渠道」,即與旅行社合作,盡快打開市場。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社交廣泛的營銷人員,向選定的旅行社直接推銷,提高他們對新產品的支持度,通過定價優惠、結盟合作等方法聯合促銷,獲取充足客源。發展壯大或進入成熟期的鄉村旅遊產品,宜採用「直接銷售渠道」,設立企業自己的銷售網點,既掌握了主動權,又節省了費用。由於鄉村旅遊產品本身的不可儲存性、季節性,建議選擇「短渠道」,因為過多層級的中間商會使產品成本提高,也會使本來新奇的旅遊產品因過時而失去消費市場。
6. 如何讓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有機農產品銷售相結合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新途徑、清新的空氣,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事體驗,人們對長期的快節奏城市生活感到厭倦。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觀光休閑,而且帶動周邊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的農戶增收致富、休閑,提供觀賞,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開展餐飲,是一條創業富民,得出了一些觀點。因此、生態休閑。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是工業化、體驗農耕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應運而生。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的新渠道、經營活等特點、標准化生產。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優化,發展資源節約型,迎合了人們返璞歸真、鋼筋水泥到農村大自然去觀光,使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嚮往鄉村美麗的風景、三產業轉移就業難度加大,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產生走出城市高樓大廈,而且具有原料供應、企業化管理、拓展和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山林轉轉,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城市化進程加速。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特色化動作、環境友好型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向二、市場化營銷、淳樸的生活,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文化傳承等功能、餐飲等體驗性休閑活動,有利於優化農業結構,是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內部就業的良好載體,具有投資少、功能化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回歸自然的消費心理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融農業的經濟功能、寧靜的環境,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以踏踏水車,利用農民自有的生活資料,將農業觀光,感受鄉村田野寧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避暑等經營服務。 1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現實意義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門檻低。休閑觀光農業是順應城鄉消費需求、享受自然的需要、回歸自然,全國各地在實踐中積極地探索適合於中國國情和地方需要的發展模式、生態保護、風險小。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自然景觀。本文對這些理論觀點進行了總結、就業增收、技能門檻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利用田園景觀和農業資源,以期對發展休閑農業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有所啟示、游樂,消費需求也不斷攀升、規模化經營,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要求相對較低。許多學者探討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度假的強烈願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既滿足了城市居民的崇尚自然。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以回歸田園。由於受農民素質、自然生態作為賣點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採摘、農耕文化等有機結合起來、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生產資料,又促進鄉村旅遊業的崛起,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採摘,想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旅遊者、去景點名勝逛逛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社會功能於一體的新興朝陽產業,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推推石磨、去田野,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垂釣,促進農旅互動發展、設施化種養、休閑、生態功能、打打糍把。在中央領導的指示下、創新強農有效途徑
7. 舉例分析鄉村旅遊市場營銷方式有哪些
建議搜索一下濰坊雪桃節,參考一下運作模式
8. 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都是指那些方面
鄉村旅遊具有的一般特點是:
1、鄉村性。鄉村旅遊活動發生於鄉村及附近地區,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農業技術,農業產品,鄉土民情等旅遊資源為依託。
2、參與性。鄉村旅遊重在體驗。
3、差異性。表現為地域和季節兩個方面。
4、目標市場是城鎮居民。
5、費用低。鄉村旅遊的成本低,消費價格低。由於大眾旅遊消費觀念的轉變、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政策與制度法規的推進,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鄉村旅遊產業主體:
隨著鄉村旅遊市場需求的旺盛,我國鄉村旅遊這一產業也不斷的壯大。鄉村旅遊產業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個:
1、鄉村社區,鄉村社區的居民是鄉村民俗文化,傳統習慣,家事生產活動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同時社區居民也是鄉村旅遊的重要開發者與受益者。
2、旅遊企業,包括旅遊的經營商、交通的經營者、零售商、開發商、供應商、旅行社及咨詢公司等。旅遊企業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的資源保護和開發,直接影響鄉村旅遊各方面。
3、政府是制定和實施鄉村旅遊的保護與開發規劃行動的核心。
4、非政府組織是依法建立、非政府、非營利性、自主管理、非黨派性質,並具有一定志願性質、致力於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的社會組織。
我國鄉村旅遊產業組織模式分類與比較:
(一)分散、自主經營模式
就是由鄉村旅遊資源的所有者來直接經營,在自發的基礎上,由各個業戶以單體業戶為單位,分散地自主經營,項目的所有權、經營權合一,而不再通過委託或者租賃等方式交給外來企業經營。
優點:有利於調動個體戶的經營和管理的積極性,他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項目經營好。可以有效避免與外來者的沖突。
缺點:首先受鄉村旅遊資源經營者自身在經營觀念、經濟實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對競爭,可能會出現無力應對的局面。第二,資金有限,可能無力擴張。
(二)「公司+業戶」模式
就是以公司(經濟實體)、科研單位、各類農民技術或專業協會為龍頭,以一系列的社會服務帶動農村千家萬戶進行商品生產的方式,公司和農戶簽訂合約,把生產環節交給農戶去做,而市場和銷售環節交給公司去處理,這樣公司和農戶兩者優勢互補。
優點:該模式可以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市場運作之間的矛盾。經濟實體擁有農村單個經濟組織和農民個體不具備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層次,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技術、文化素質。這種模式還可以克服了業戶不懂市場的弊端,也解決了公司不易打入鄉村內部的短處,還可以擴大當地村民就業。
缺點:能夠與農戶進行合作的公司的數量比較少,使得農戶對合作夥伴的選擇餘地有限;公司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農戶處於弱勢地位,農戶在與公司進行談判時處於不利地位。
(三)「杜區+公司+業戶」模式
「社區」是指作為社區代表的鄉村旅遊協會,由全部鄉村旅遊經營業戶參加,一戶一名代表,其職權相當於旅遊公司董事會,決定村內一切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的重大事件、任命並考核、監督旅遊公司管理人員、審查財務狀況等。「公司」是指的村辦企業要接受協會委託,具體負責本村鄉村的旅遊經營。「業戶」作為具體服務的單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遊客,定期與公司結算。
優點:第一能充分保障開發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辦的企業只是管理和營銷的機構,並不從事直接接待和服務,業戶則是提供服務的主體,這就能充分地保障經營業戶收益。其次,鄉村文化能得到較好保護與傳承,再次,社區、公司、業戶間相互制約關系有利於管理過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間權利、責任明確後,彼此監督,相互合作,實現共贏。
缺點:村辦的企業規模有限,資金實力不足,在後續擴張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時可能出現問題。公司權力的過於集中,在利潤的分配時,可能與村民間發生爭執。
(四)整體租賃模式指一個旅遊的景區內,將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授權給一家企業進行較長時間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賃開發,壟斷性地建設和經營及管理,按約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經營者分享經營的收益。
優點:一個鄉村的旅遊景區或項目被一家企業承包經營,充分發揮企業在經營管理的優勢,將鄉村的旅遊產品較快地推向市場。缺點:地方政府、景區管理機構、景區投資企業和當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壞和諧。它將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並將經營權進行較長時間的轉讓,突破了現有的管理體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沒有明確法律規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擔較大政策風險。
(五)「村辦企業開發」模式是由村一級「村有的企業」開發、經營的模式,實際上是由村委會主持的。
優點:「自家產業」,積極性較高,開發時能把一些真正體現當地特色的東西留下來;開發過程中,「自家人」 容易溝通。
缺點:第一是資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夠資金,項目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會受到直接影響;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務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六)其他的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組織模式,但都可以說是上述五種模式的變通與創新。如「農戶+農戶」的模式、「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的模式和「政府+公司+業戶」的模式。
9. 旅遊產品營銷環境分析
摘要:對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開發進行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方面的SWOT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產品創新開發的具體策略:積極發展觀光游覽型鄉村旅遊;不斷探索商務會議型鄉村旅遊等。 關鍵詞:城郊鄉村旅遊;SWOT分析;濟南市 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其中,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點非常多,已經成為濟南市城郊旅遊資源的主體組成部分。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地也逐漸成長為濟南市民周末休閑度假、運動健身的理想去處。 一、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開發SWOT分析 (一)優勢 1.城郊鄉村旅遊資源數量多、規模大、種類豐富、特色鮮明 濟南市城郊地區擁有數量眾多的鄉村旅遊資源,並且有些資源體量比較大;資源種類也非常豐富,既有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等自然資源,也有古建築、歷史古跡、民俗風情等人文資源;其中,有些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特色,比如,九頂塔民俗風情園、金象山滑雪場等。 2.濟南市民平均出遊率高,城郊鄉村旅遊具有良好的基礎市場 根據客源市場分析可知,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的目標市場主要是濟南市民,因此,濟南市的城市化發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將直接影響城郊鄉村旅遊的發展層次與規模。濟南市擁有近300萬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較高,其中,2004年濟南市非農業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2 005元,並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長,這在全國都處於較高的水平。這就為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場保障。 3.濟南市區位條件優越,內外交通發達 濟南市位於京滬鐵路、膠濟鐵路交叉點上,又是京福高速、濟青高速、濟聊高速、104國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匯處,區位條件非常優越;並且濟南市已經建成以高速公路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環線,內外交通非常發達。濟南市公交體系逐漸完善,交通網路已經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鄉村旅遊點,並在市區主要路段開辟了旅遊巴士,從而使市區遊客能更容易地進入城郊進行鄉村旅遊活動。 (二)劣勢 1.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特色仍顯不足 目前,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對「鄉村旅遊」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上,使得大多數鄉村旅遊產品仍以簡單的鄉村觀光、「吃農家飯」等為主,對參與性活動的安排較少,鄉村資源的旅遊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實際上也是國內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2.淡旺季明顯,對旅遊接待形成巨大壓力 由於濟南市處於我國北方地區,四季明顯,鄉村旅遊景觀四季差異很大,使得城郊鄉村旅遊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兩季是鄉村旅遊最好的季節,許多旅遊點經常會出現產品、設施「季節性短缺」現象;而秋冬季節由於景觀效果較差,溫度較低,使得遊客很少進入。鄉村旅遊經營戶經常是忙半年、閑半年,使得很多鄉村旅遊服務設施長時間閑置,難以長期保持供需平衡。 3.專業人才缺乏,經營能力弱 除了幾個主要的鄉村旅遊景區是由旅遊開發公司科學經營外,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開發的主體仍為當地的鄉村業戶,他們長期與土地打交道,還未擺脫小農意識,缺乏現代服務觀念,服務意識低下,市場開拓能力較差,這也是制約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綜合接待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機遇 1.山東省建設500個「旅遊強村」的政策推動 在2006年5月召開的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上,省旅遊主管部門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在全省推廣旅遊興縣、旅遊興農經驗,強化鄉村旅遊規范管理,繼續實施『旅遊扶貧工程』,大力開展紅色旅遊、民俗旅遊、農業旅遊,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建設30個旅遊強縣、100個旅遊強鄉(鎮)、500個旅遊強村,推動鄉村旅遊向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並將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和鼓勵。這一針對性政策的出台,使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的開發面臨著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2.回歸自然的社會趨勢,使鄉村旅遊日趨時尚 城市化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方便、給人們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城市病」等,這就使鄉村旅遊越來越受到更多城市旅遊者的青睞。濟南市城郊鄉村景觀秀美、旅遊資源豐富,能夠很好地滿足濟南市民日常休閑、回歸鄉村田園的願望。 (四)威脅 1.重復性開發,造成資源浪費 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點較多,雖然類型豐富,但仍存在同質競爭、重復開發等問題,比如,卧虎山國際滑雪場、金象山滑雪場就存在這種競爭。對於各種形式的「垂釣園」、「農家樂」等鄉村旅遊區(點),其競爭程度更加激烈。這種現象必須通過規劃、管理和引導,並進行協調與平衡,才能避免過度競爭。 2.鄉村文化和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地主要處於南部山區和東部丘陵地帶,尤其以南部山區為主,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水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環境脆弱,很容易因為旅遊者的大量進入而遭到破壞;當地的鄉村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消失、變異的威脅。因此,這里的鄉村旅遊開發一定要充分注意對傳統鄉村和鄉村環境的保護,必須把環境保護特別是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產品創新開發策略 通過分析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針對濟南市城郊鄉村旅遊的資源特色,提出具體的鄉村旅遊產品開發策略: (一)積極發展觀光游覽型鄉村旅遊 觀光游覽型鄉村旅遊以產業化農業園、特色蔬菜園、林木花卉種植基地、漁牧養殖基地、鄉村農舍、溪流湖泊等為旅遊對象,開發以親近自然、走近自然為主題的旅遊項目,使遊客通過觀賞游覽和參加簡單的鄉間勞作,感受浪漫、寧靜、自然、親切的田園氣氛,滿足在奇山秀水間得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需求。 以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劉家村為例。該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線穿村而過,村南八里峪廣泛種植杏樹、桃樹、蘋果樹等,形成了大面積的果園。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該村成為歷城區歷屆春季賞花會的重要賞花區,賞花會期間遊客可以參與桃花觀賞游覽活動,從而吸引了大批濟南市內遊客。 而對於歷城區仲宮鎮支家嶺村來說,過去該村旅遊資源基礎差,經濟基礎薄弱。後來該村投資了500多萬元建成奶牛小區,現已養奶牛1 000多頭;村裡還拿出30多畝地扶持群眾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養殖業,鼓勵村民進行奶牛、蛋雞、生豬等規模化飼養,這就為該村開展觀光型牧業提供了優質條件。 (二)不斷探索商務會議型鄉村旅遊 商務會議型鄉村旅遊是在田園環境優美的鄉村地區,通過修建住宿、餐飲、娛樂等一體化設施,吸引市內商務遊客和會議人士前來觀光度假、娛樂休閑,為他們進行商務洽談、會議培訓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濟南市城郊柳埠鎮湧泉山莊為例,該山莊環境優雅清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其便利。它東鄰風景名勝四門塔,背靠青山綠水,四季陽光沐浴。山莊因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長年不枯而得名。湧泉山莊功能完善、設備齊全,是集餐飲、娛樂、學術交流、商務洽談等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地,其內部裝修極為考究,既有現代建築風格,又能體現出民族典雅之風。山莊設有客房30餘套,其中,包括商務套房、標准客房、單人間;餐飲部設有零點大廳一個,可同時容納200餘人就餐;還設有大中小會議室3個,可供舉辦大型會議、學術交流、婚宴等。 [1] [2] [] [] (三)全面開展體驗參與型鄉村旅遊 1.體驗農園 體驗農園是通過建設一些親情農園、度假農場等場所,讓遊客與家人一起度過一段鄉村生活,從中體會休閑和放鬆,體驗農業勞動的艱辛和喜悅,之後還可以回來收獲自己和家人們一起勞動的果實。體驗農園提供了遊客與村民交流的機會,使遊客充分體驗農家生活的樂趣和鄉村居民的熱情,因此,這種旅遊產品非常適合家庭旅遊、都市白領和青少年以及中遠程文化旅遊者。體驗農園可以開發的活動項目有:農田耕作、花草栽植、農田灌溉、牛羊放牧、農產品收摘與加工等,這樣就可以讓遊客充分參與和體驗勞動過程,深入鄉村生活,感受勞動之美,豐富旅遊經歷。 以歷城區西營鎮為例,該鎮位於濟南市南部山區,群山環抱,山青水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該鎮還與濟南市三大旅遊熱點相鄰,並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線、港西公路貫穿境內。當地以盛產蘋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類干鮮果品著稱,全鎮果園面積達到7.2萬畝,年產量2 000萬斤,形成了濟南南部山區大型果品生產基地。該鎮今後就可以利用現有的水果種植資源,在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培育幾個體驗型水果採摘園,開發果品採摘、果樹認養等項目。 2.民俗生活體驗游 濟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內容豐富,諸如生產民俗、生活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游藝民俗等都獨具特色,這為濟南市民體驗鄉村民俗風情、了解民俗文化、實現精神交流提供了機會。可以結合民俗手工藝品開發製作、民俗節慶活動、民俗主題游樂園建設等,深入開發濟南市城郊民俗生活體驗旅遊。 以濟南市城郊九頂塔民族風情園為例,該園集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民居建築、民間藝術於一體,每天還舉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發舞」等大型少數民族歌舞演出。遊客可以身著民族服裝,與少數民族演員一起載歌載舞,歡慶「火把節」、「潑水節」等少數民族節日,也可以參加少數民族婚俗表演,親自感受吊橋、溜索、攀岩、鞦韆等饒有興趣的娛樂項目,並可以在民族村品嘗各少數民族的風味小吃,購買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藝品。 3.森林徒步探險游 濟南市城郊南部山區隸屬於泰山余脈,區內植被茂密、溝壑縱橫、水系發達、泉水眾多,葯鄉國家森林公園、蟠龍山森林公園、臘山森林公園等亦在區內。可以在這些森林公園內,設計開發森林徒步探險旅遊。遊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間進行探險獵奇,可以暫時遠離喧囂的都市,這也是遊客實現自我價值的很好的旅遊方式。當然在開發此種旅遊產品時,要做好旅遊線路的策劃、鄉村大本營的建設等,以便充分保障遊客的安全。 (四)大力發展教育型鄉村旅遊 1.鄉村生態科考游 發展鄉村生態科考旅遊,能夠增加遊客對鄉村生態的基本認識,讓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旅遊,而是通過更為積極的游覽學習,來進一步了解自然,培養對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濟南市城郊原有的鄉村生態旅遊資源,發展地質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觀鳥旅遊等旅遊活動。 2.農業科技展示旅遊 濟南市城郊鄉村地區已經建立起許多農業科技示範項目,諸如章丘市垛庄鎮林果科技示範園、章丘市水寨鎮生態科技示範園、平陰縣玫瑰科技示範園、濟陽縣太平鎮設施瓜果科技示範園等。在今後的項目建設中,應逐漸增加其旅遊功能,提高旅遊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將傳統手工勞作與高科技的農業科技展示結合起來,在充分展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的同時,營造自然純朴的傳統農業景觀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從而使旅遊者在兩者的對比中對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產生自豪感。 (五)引導發展鄉村古鎮文化旅遊 濟南市城郊地區仍遺留有歷史久遠的鄉村古鎮,其中以歷城區仲宮老街為代表。仲宮老街位於仲宮鎮政府以西500多米處,老街古稱終軍寨,呈封閉狀態,南北兩端有城樓式建築。街上有多條通向東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條老街蜿蜒崎嶇,南北兩端閣樓旁挖有十多米見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龍戲水,為理想的風水寶地。古代曾在此設驛站,南北驛道貫穿其間,既為官府傳遞公文,又為商賈提供販運貨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漸形成街道,開展集市貿易。老街有多處名勝古跡,如南北閣樓、清真寺、漢白玉終軍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護老街古跡的同時,利用古老而傳統的民舍,開展住宿農家、領略古鎮風貌、理解古鎮文化內涵的古鎮文化體驗旅遊。可以組織遊客進行農家訪問,到農家做客,與純朴熱情的村民交流,體驗古鎮居民質朴的生活方式。 (六)廣泛開展購物型鄉村旅遊 濟南市城郊鄉村地區蘊涵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很多地方特產經過加工、包裝後,就可以成為深受遊客喜愛的旅遊商品,這為開展購物型鄉村旅遊提供了物質基礎。通過研究旅遊者的興趣、愛好,進而開發出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旅遊紀念品、旅遊日用品、土特產品、特色食品等,供遊客參與購買活動,可以豐富遊客的鄉村旅遊經歷。 濟南市城郊在發展購物型鄉村旅遊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開發鄉村旅遊商品:(1)土特產品系列,包括各地盛產的特色水果、海鮮、農作物等,如歷城紅玉杏、平陰玫瑰、章丘大蔥、龍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蓮藕、福牌阿膠、靈岩綠茶等;(2)旅遊紀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藝品、印刷與出版物、鄉村景點紀念品、民族風情紀念品、生產工具紀念品等種類,如魯綉、長清木魚石、黑陶、魯綉、絹花、麵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於不同鄉村地區自然環境各異,從而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食品系列,這些地方特色食品對外來旅遊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開發設計成地方特色旅遊商品進行銷售。如濟南的糖酥煎餅、盤絲餅、酥鍋、饊子、油旋等。這些鄉村旅遊商品可以擺設在水果採摘園、鄉村工藝作坊、鄉村集市等地方,這樣可以方便遊客隨時購買,並爭取讓遊客親自參與製作某些旅遊工藝品等。開展鄉村旅遊購物活動,既做到了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又突出了鄉村體驗旅遊的參與性;既能提高鄉村旅遊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為遊客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七)在有條件的鄉村地區重點開發綜合型鄉村旅遊 綜合型鄉村旅遊就是將各類鄉村旅遊產品集中於一體進行開發,使其具有觀光游覽、商務會議、體驗參與、科普教育、旅遊購物等功能,從而全方位滿足旅遊者的需求。 以濟南市城郊歷城區柳埠鎮龍門山莊為例,該山莊已初步建立起集農家休閑、旅遊觀光、採摘垂釣、餐飲娛樂、避暑度假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山莊內有一片杏林,色澤鮮亮的杏子可供遊客隨手採摘品嘗;樹下菜園中有黃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遊人可以任意採摘,也可以在田間勞動,嘗試勞動的樂趣。遊客還能在路邊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納涼,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農家的媳婦宴等。遊客返回時,還可以購買當地無污染、無公害的山雞蛋、山河魚、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產品。 網上案例,僅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