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活化
『壹』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紅屋瓦、半木頭的傳統房舍、群樹叢生、百花齊綻,漫步於德國農村,彷佛錯置於《格林童話》里的某個熟悉場景。
一個古老的國家,一支嚴肅的民族,卻擁有浪漫主義的田野情懷,德國人對於景觀的設計和空間的配置,有著獨到的堅持。
但如台灣一般,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兩德統一後,大量人口自東德湧向西德,加速了農村衰退。為了讓人口迴流,德國政府有系統地推動農村小區重建發展,讓原本凋零的農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斷壁殘垣,多處亟待重建。於是地方社團紛紛自願投入整治家園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綠化為主要內容,在「德國園藝協會」加入後,逐漸拓展為農村小區美化運動。
一九六一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更將該運動升級為全國性的農村競賽,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農村應更美」。隨著時代變遷,二○○一年,增加了「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副標題,至二○○七年,則完全以「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競賽主題。
從戰後重建的必要性,演變至今日的永續發展基調,這種「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農村競賽與時俱進,並成為德國農村更新計劃的濫觴。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連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將農村質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層厚重的都市氣息:水泥鋪面、道路拓寬、增闢安全島、金屬線圍籬、混凝土牆⋯⋯等。
農村環境面臨巨幅變遷,天然資源及物種流失,導致大雨過後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問題也堪虞。這些驟變讓歐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環境,該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態和現代化?
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農村,佔地約四百公頃。一九九○年起,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
一九九三年,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一九九六年,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為「歐洲生態示範村」;
二○○○年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它更成為德國展示其在結合生態、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上的傲人模範。
自一九九○年代起,歷時三年的努力,歐豪村的改變包括:1.去除柏油改鋪透水磚;2.縮窄道路、兩側辟綠帶,以吸收地表徑流;3.大量植栽、綠化景觀,還居民一個綠色環境。
農村景觀回歸自然
一個空氣中仍泛著水氣的早晨,農村改造策畫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與我們在村裡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懷里抱著一本厚厚的相簿,裡面是歐豪村改造前的模樣。經過一番巡禮和比對後,才獲知這座朴實安逸的小村裡所暗藏的學問。
徒步走在村裡,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痕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鏟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車道的縫隙擴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路金錶示:「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為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里。」
一九九○年以前,歐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統,混合雨水和家庭廢水,一並排放至污水處理廠。如此一來,可以循環回收的雨水,就浪費掉了。
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後,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辟綠帶,吸收的水分又迴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里流出來。
路金說:「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認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國民族一絲不茍的特質。
村裡的公家花園旁有一幢房屋,頂上裝有蓄存雨水的導管。剛才下過一場大雨,捧著雙手置於導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嘩啦啦地墜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圓桶中,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園。此外,村裡的低窪處也劃為濕地或滯留池,保育水資源的同時,也復育當地動植物。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為水泥路的邊緣已改辟成綠帶,等同於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變窄後,自然迫使車子開得較慢,而無需升高路面,同時也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夠用就好」的思維,反應出德國人務實的個性。
在環保上,德國人懂得使用減法;但其境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也仰賴他們的念舊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干砌石牆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縫也可作為小型生物的棲地。
而原本由金屬線纏繞做成的圍籬,如今都加種灌木,綠化太過人造的環境。先前種松樹的地方,改種在地的果樹如櫻桃樹,但同時也保留象徵德國精神的老橡樹,兼容並蓄。
路金透露,歐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村裡的房舍或農舍,多為傳統的木造建築,但由於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下滑,許多老農舍、畜廄便因而閑置。
更新計劃執行後,村裡的人重新啟用老房子,譬如將畜舍改建成住家或農場咖啡館,空間重新利用,不需再蓋多餘的房子,這除了意謂著無需另鋪水泥外,同時也能節省能源。
路金向我說明這一系列改造過程的轉折:「七○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他們認為,如果有樹,樹葉掉在地上,就會弄臟街道,而且還要清掃。
八○年代後開始改變心態,了解到綠色環境才是永續之道。而那些贏得的獎項,也誘導了當初沒有參加的農民思考『為何會得獎?』繼而跟著一起致力於農村再生。」
舊空間新利用
同樣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小鎮梅達巴(Medebach),是邦內第二大鳥類保育區,它因保育特有動植物,而在建設、農業方面等都受到相關限制。
譬如:農人只能在鳥離巢後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獲;具生態價值或特有物種等地區,禁止開發成農田,但是,他們會得到補助。受限愈多的地區,愈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間。
梅達巴鎮長諾特(Heinrich Nolte)表示:「保育區延伸到了鎮上建築區的邊緣,也就是說,小鎮是不可能向外擴張的,也不可能擴增建築物。雖然建屋計劃已經制訂,但由於和保育區計劃相抵觸而失效。鎮上的規畫因此變得很重要。」
鎮長駕著車,載著我們親身感受鎮上的空間配置。普遍性的少子化現象,使愈來愈多的房子,在老人往生後,便騰出閑置。諾特鎮長說:「我們不希望這個城鎮看起來像死城,所以與其建設新房子,我們思考如何將舊有建築重新利用。」
一九六九年學校重組後,梅達巴鎮的學校就停止運作。空置幾年後,相關單位將它改建成礦業博物館,因礦業曾是這里的傳統產業,維持生態環境水平的同時,文化遺產也幸而保存延續。
根據《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指出,舊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消耗二十至三十公升的加熱用燃油(heating oil),但若透過熱隔絕以及更有效率的能源系統,則可減少超過四分之三的用油量。
而為了幫助屋主更新他們的房子,德國政府自二○○六年起,每年補助約十四億歐元(摺合新台幣約六百七十億元)的金額,用於熱隔絕、更換暖氣系統及窗戶。
在農業型態逐年轉型,以及全球化沖擊與震盪的時代,小農勢必得找尋生計出路。對於只有二十九人的迷你農村艾冰霍夫(Ebbinghof)的居民而言,再生能源遂成為他們未來的希望。
這座擁有七百五十年歷史的小村莊,在一九五○年代,農業是主要收入;七○年起,旅遊業興起,取代農業成為主要收入;而大企業較有生存能力,中小型企業則漸漸式微。
經營家庭式旅館的提格斯(Johannes Tigges)告訴我:「我們只有二十公頃農田,也就是說,除非有特殊性,不然很難生存。所以我們聚焦於家庭式的假日農場,小也成了優勢,客人覺得很溫馨。」艾冰霍夫農村成了旅遊結合農業的好範例。然而,如今它有更大的願景:發展再生能源以增加收入。
活化農村資源
提格斯經營的旅館,附設一間小型馬場,馬場屋頂上,鋪設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它們製造電力,並與德國市電並聯,一度電售價零點四三歐元,保價收購二十年。
提格斯說,他們當初投資了十二萬歐元,爾後獲利穩定。德國政府於二○○○年制訂的〈再生能源法〉,對於再生能源佔比、優先使用權、以及收購價格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因而促進了國內綠能產業的蓬勃發展。
提格斯帶我們來到村子的邊緣,左前方是蓊鬱的森林,右前方則是前年暴風所擊倒的樹群。艾冰霍夫坐擁二百公頃的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蟲害而亡的樹作為原料,燃燒木片來發電。
據估計,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於百分之二十)可發六百五十度的電,約抵六十五公升的石油功率;而同樣容量的濕木片(水分約佔百分之四十)可發四網路的電,約抵四十公升的石油功率。
眼前的一塊空地上,幾部挖土機正轟隆隆地來回行駛,因為今年年底,這里即將建成一座生質沼氣(biogas)工廠,利用農村豐富的原料——牛和豬的糞便所排放之沼氣發電。
目前為止,艾冰霍夫已自給自足地使用潔凈能源,而在生質沼氣工廠竣工後,售電的行為將讓更多村民獲益,而艾冰霍夫也會因此成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第一個再生能源村。
增加就業率,是德國積極推展再生能源的動力之一。曾經遭逢歷史巨變的東德,過去重工業十分發達,但兩德統一後,在利伯維爾場經濟結構下失去競爭力,於是政府輔導當地人轉型從事再生能源產業,譬如設置風力發電廠、裝設太陽能板,以及開發生質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等。
德國聯邦交通、建築及住宅部負責輔導東德的重建,任職於該部門的森林工程師杜納蓋(Alexander Dürnagel)說:「有些區域愈漸擴張、有些則縮小,受教育的、年輕的,到發達的地區,其他的則留在鄉下。
為了將人留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門會設法提高該地居民的福利,譬如促進農業發展、推行生質能源計劃,以及種植有機在地作物,供應附近的城鎮,如此就減少大老遠進口外地食材的機會,讓資源在地循環。」
位於布蘭登堡(Brandenburg)邦的柏多文(Brodowin),是當地著名的有機農業村,其所製造的農產品,大多銷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區。佔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頃,柏多文是德國最大的有機農場之一。它的轉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圍牆瓦解的前後。
當東德仍奉行共產主義的時候,柏多文已是突出的農村,這里聚集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作家吉爾森巴(Reimar Gilsenbach),他創辦了藝術家、作家和自然保育者的組織,他們定期於柏多文見面,暢談夾雜批判性的環境、農業等議題,形成「柏多文會談」(Brodowin Talks)。
由於看似是藝術家的聚會,政府和保安部門都束手無策,只能保持觀望,卻無法制止。這種聚會埋下了柏多文實踐環保的種子,並且延續至今。
實踐環保,堅持有機
「柏多文農場自然保育協會」(Naturschutzhof Brodowin)理事長弗拉德(Martin Flade)回憶道:「柏林圍牆倒塌後,柏多文的居民認為應該改變農耕的方式,必須找出與大自然相處的新詮釋,因為他們意識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問題。」
但同時他們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數人決定繼續待在一塊兒,而不是分割土地。他們延續合作社農場的經營模式,只是變成有機耕種。」
跟著弗拉德理事長深入柏多文的山林原野,他向我們做了豐富的田野教學:「傳統耕作時,雜草和昆蟲都會被農葯消滅,而這里則有很多雜草。」
他滔滔不絕地繼續說道:「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農葯集約耕作,作物稈會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鳥類無法在作物間飛行,此外,也沒有昆蟲棲息,因為缺乏空間、陽光和雜草,導致小動物沒有食物可吃。這里就沒問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在柏多文經營有機農場的彭柯(Susanne Poinke)說:「為了符合有機農產品協會Demeter的規范,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是有機、自製,連市面上賣的有機肥料都不用。」彭柯的農場自製混合葯草、植物、動物排泄物的天然肥料,種植蘿卜、洋蔥、色拉葉、南瓜,以及牧草、青貯等牛飼料,哺育五百五十頭乳牛。
彭柯坦言,十二年前開始製造乳製品時,不知今天會這么發達。原本只提供牛奶和穀物,並沒有做成奶油或乾酪,以及其他谷類製品。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業務開始擴張,如今每天都有貿易商的貨車,往返載送農產品至柏林的有機商店。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周送牛奶給一千五百戶人家。新鮮、有機的產品,已漸漸擄獲人們的認同與需求。為使資源更加整合,生計更有展望,小農村需和大城市合作。
布蘭登堡邦鄉村發展、環境和消費者保護部因應農業結構調整,研議出三個方向:加強農業競爭力,譬如加強生產結構、增加機械資本、現代化、基礎建設等;以永續的方式延伸自然和景觀,其中包括森林的維護和復育;以及增加生活質量和鄉村經濟多樣化等。
城鄉合作展新局
「為了吸引柏林及其周遭的人來鄉村,並對農業產生興趣,」任職於該部門的考茲(Rotraut Kautz)說,「我們舉辦不同的活動如布蘭登堡田園派對,人們可以來農場,親自看看農產品的製造過程,以及所使用的機器,也可購買當地產品。
我們推出以單車道連結農場和都市的方式,讓人們可騎單車前來,如此就更深入了解鄉村生活。」流經布蘭登堡邦的哈維爾(Havel)河,是德國第二長河易北(Elbe)河的支流,早年為運輸貨物,在兩條河流間開鑿運河。
負責規畫哈維爾河區的景觀設計師葛李布(Susanne Grieb)表示:「開鑿運河造成很大的改變,就是水流得更快了。如果沒有河岸或彎流處,水除了往前流之外沒有別的路徑,這對自然不好,因為自然界需要有水的交流。泛濫對周遭平原其實是有益的,會吸引鳥類前來生活。」
目前,歷史悠久、分會遍布全國的「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也已開始著手,欲將哈維爾河的水泥堤岸拆除,還以草皮取代,恢復其自然原貌,讓水可以依其量多寡自由進出。葛李布表示,希望創造多一點空間給水,將河流改直回彎,能防止大泛濫,與自然取得平衡。
戰爭摧毀了德國的國土地貌,而戰後致力於經濟發展,大肆開發使殘破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但半個世紀以來,德國的經濟和環境議題已逐漸脫勾,從家園的重建擴展到大環境的重生,代表著德國人從本位主義中脫殼而出,與自然重新融合,推倒長久以來築砌於它和人類之間的高牆。
柏林市的一處天井,屋外植栽綿延、綠意盎然。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取代塗抹濃妝來掩其斑駁,讓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
「更新」的概念不再被一味解釋成更高的建築、馬力更強的車輛、或者更加寬大的柏油路,反倒是一種回歸的精神、謙卑的姿態,與自然共存,與萬物共生。
『貳』 特色小鎮的新思路有哪些
1.特色小鎮建設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範。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振興鄉村戰略,將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且必將成為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案例《湖南省十里長坡幸福小鎮總體規劃》中,博雅方略提出將特色小鎮與鄉村旅遊相結合,依託當地的花果、油茶、稻田、中草葯等基礎資源,融合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湘楚文化等核心文化內涵,以「陽光」之名,以光伏發電旅遊扶貧為切入點,促使「陽光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有機」、「健康」、「田園」、「低碳」的十里長坡•陽光小鎮。
5.特色小鎮建設要注重「業態活化」
打造特色小鎮,要重視業態活化,充分依託當地的資源,拓寬產業業態。安順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甲類旅遊開放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案例安順溪橋小鎮(西區)規劃中,博雅方略充分挖掘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風景、休閑娛樂方面的要素,為其打造了「康體養生+多彩文化+觀光之旅」等多樣化的旅遊產品體系,盤活各種業態,帶動經濟發展。
6特色小鎮建設要保證功能分區與消費行為相匹配
在打造特色小鎮時,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功能分區與消費行為相匹配。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在《甘肅永泰龜城概念性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博雅方略提出了「一核、四帶、五片區、多節點」的結構形式布局。
『叄』 美麗鄉村一定要把傳統村落城鎮化嗎
美麗鄉村,不僅是一個口號,也不僅是「塗脂抹粉」、「穿衣戴帽」。鄉村的美麗,村容村貌只是給人最直觀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內涵。近期筆者參與奇創旅遊規劃咨詢編制的《浙江安吉縣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專項規劃》,感覺安吉作為「中國美麗鄉村國家標准化示範縣」首個樣本,從「旅遊」角度來看,安吉「美麗鄉村」還有更廣的提升空間,並在規劃中提出「安吉『美麗鄉村』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思路。基於此,筆者深思「美麗鄉村」從旅遊角度,如何「美麗」?如何才能「更美」?
鄉村環境景觀美
景觀美,是吸引遊客到鄉村去的理由,也是鄉村居民不願離開的原因。美麗的鄉村景觀,除了保護良好的鄉村原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並進行景觀提升外,還可以規劃建設規模化的特色景觀,如筆者參與奇創旅遊規劃咨詢編制的《中華紫薇文化產業園旅遊概念性規劃》、《浙江長興和平鎮生態旅遊項目概念性規劃》等,通過規模化、科學化、藝術化種植紫薇花樹、紅楓等,塑造如夢如幻的獨特鄉村景觀,讓鄉村因不一樣的顏色、不一樣的面貌、不一樣的風景而變的更美麗。
鄉村文化風情美
景觀美能點亮鄉村,讓鄉村分外妖嬈;文化風情美則能讓鄉村更有內涵、更有韻味,讓鄉村回味無窮。鄉村文化風情美的塑造有兩個方面,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以及古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觀光體驗,二是民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活化體驗。而對於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比較匱乏的鄉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託於植入。如奇創旅遊規劃咨詢編制的《廣德和合生態農業旅遊綜合發展項目概念性規劃》植入廣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縣「洋家樂」植入的異域風情文化等。
鄉村產品系統美
景觀美、文化美是美麗鄉村旅遊兩個重要的核心,產品系統美,還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購的美」等產品組合支撐。如蘇州最美鄉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觀、銀杏、茶園、竹林等自然景觀美與西施塘、烽火台、九龍潭等文化內涵美之外,還有全國首家村級「中國特色商業街」以及溫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產品,這些產品組合起來,讓遊客感覺旺山旅遊產品非常豐富,有效地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增加了遊客消費,也增強了遊客的旅遊體驗。
鄉村配套設施及服務美
景觀美是美麗鄉村的前提,配套設施美則是基礎。美麗的鄉村景觀如果沒有優良完善的旅遊服務設施,不僅留不住遊客,旅遊的美譽度也將大扣。筆者在「安吉『美麗鄉村』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思路中,提出依託安吉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提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旅遊通道、旅遊集散咨詢服務設施、旅遊慢
行綠道、旅遊信息服務設施(如網路服務等)、旅遊標識導向及解說服務設施、旅遊環衛及安全服務設施等等,通過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提升,滿足遊客、居民的雙重需求,讓美麗鄉村不僅是當地居民的美麗鄉村,還是外地遊客的美麗鄉村。
美好的鄉村旅遊公共服務「硬體」配套,還需「過硬」的「軟」服務,如鄉村講解員的優質解說、鄉村飯店與農家樂住宿的熱情周到的服務、鄉村旅遊環境與社會秩序的維護與管理等等。
鄉村產業發展美
以旅遊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讓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現代服務業進行了有效結合,優化了傳統農業種植、養殖方式與內容,提高了傳統農業的附加值,形成了鄉村產業發展的「美麗經濟」。筆者在奇創旅遊規劃咨詢編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出依託松花江流域中豐富的土特產資源,諸如、鹿、林蛙、漁業等,將其與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土特產美食、購物、休閑體驗等產業,延伸土特產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富民」。
鄉村城鎮化建設美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逐漸在走向城市。有的鄉村在快速發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並點,有的甚至破壞了古老的村落,鄉村建設像城市一樣開始變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傳統的鄉村城鎮化道路應當探索新的路徑,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用地集約化發展、產業高效發展的同時讓鄉村變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遊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城鎮化建設,倡導盡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並適當保留原住居民,通過旅遊的導向發展,進行傳統農業的產業升級、農民身份的轉變以及鄉村城鎮化設施的配套建設,讓新農村兼具傳統鄉村與現代城市的雙重優點。如筆者在奇創旅遊規劃咨詢參與編制的《嘉興市湘家盪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策劃及水鄉古村概念規劃》中提出形成花園新市鎮、樂活新田園、度假新天堂的空間發展格局,並在「樂活新田園」板塊中保留水鄉古村,進行概念性規劃設計,建設「水鄉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園生活體驗地。
『肆』 鄉村規劃要從幾個方面做
鄉村規劃是來通過規劃來使鄉村自整齊整潔,包括農田規劃、排污規劃。所有個人建築不得在規劃區以外或建設用地以外隨意建設,不得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拆遷區內建設,實施坑塘規劃建設,控制農業污染。社會、經濟、科技等長期發展的總體部署,是指導鄉村發展和建設的基本依據。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規劃內容主要有:①鄉村自然、經濟資源的分析評價;②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及其地區布局;③鄉村經濟各部門發展規模、水平、速度、投資與效益;④制定現鄉村規劃的措施與步驟。制定鄉村規劃,要根據鄉村的資源條件、現有生產基礎、國家經濟發展方針與政策,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提高效益為前提。要實行長遠結合,留有餘地,反復平衡,綜合比較,選其最優方案。
『伍』 《海南省鄉村民宿發展規劃(2018—2030)》出台
記者4月29日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近日由該廳牽頭編制的《海南省鄉村民宿發展規劃(2018—2030)》(以下簡稱《規劃》)印發,首次界定了海南鄉村民宿的定義,並從發展定位、空間布局、產品規劃、政策扶持等方面全面制定發展規劃,通過鄉村民宿為抓手振興鄉村發展,豐富海南旅遊住宿產品體系和活化利用傳統民居,傳承和發展海南文化。
《規劃》提出,鄉村民宿是指利用農村、農林場居民的合法住宅,以及村集體用房、農林場房等閑置資源,為消費者體驗鄉村生活、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等提供住宿接待服務的經營場所。據了解,目前,海南的鄉村民宿約400家,鄉村民宿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南北部沿海區域以及東線旅遊帶,中部和西部相對較少。民宿產業處於萌芽階段,民宿資源開發層次低,有待深入挖掘。
《規劃》預測,2030年末海南鄉村旅遊人口將達到5000萬人次,需要短租型鄉村民宿數量約 6500 家,提供旅遊床位數 11.7 萬張。將新增候鳥養老人口68萬人,在房地產限購背景下,可將新增候鳥養老剛需引入到鄉村,促進鄉村康養型長租民宿發展。
《規劃》提出,依託全省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共享農庄等鄉村旅遊資源,結合全域旅遊空間布局和城鄉交通網路體系,形成海澄文鄉村民宿圈、大三亞鄉村民宿圈、東部康養組團、西部山海組團、中部雨林組團等 「 兩圈一帶三組團 」的鄉村民宿空間結構。 民宿旅遊產品策劃上分為火山民宿、騎樓民宿、合院民宿、漁家民宿、鹽村民宿、黎族民宿、苗村民宿、軍屯民宿、崖州民宿及軍墾民宿10種類型。創新經營模式上,可發展自主經營、租賃經營、協會(公司)+經營戶、工商資本+農戶、眾創共享等模式。
《規劃》中還提出了要以政策扶持發展鄉村民宿,在用房用地、建設資金、人才建設、審批監管上都有相應的措施,包括將鄉村民宿旅遊、休閑農業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支持村集體和承包人以租賃、投資入股等方式開發鄉村民宿旅遊項目,鄉村民宿企業享受國家小微型企業稅收減免等等。以扶持政策鼓勵盤活鄉村閑置土地和房屋,促進鄉村土地交易流轉,統籌安排建設資金和積極招商引資,加強金融扶持,發展鄉村民宿經濟。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發展鄉村民宿,一是可以盤活鄉村閑置資源,提供直接就業崗位,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海南鄉村振興。二是豐富海南旅遊住宿產品體系,緩解海南旅遊淡旺季明顯、空間分化嚴重等問題,促進全域旅遊發展。三是活化利用海南中國傳統村落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大量閑置的傳統民居,傳承和發展海南文化。
來源:海南日報
『陸』 談談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我國是農業大國,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但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垃圾多樣化、集中化、露天化現象日益突出,垃圾圍村、垃圾圍路、污水隨處排放在農村許多地區依然普遍存在。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圍村之困?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方面工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設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綜合協調、資金整合、項目實施和監督管理等工作,統一部署,共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把垃圾處理列入鄉鎮規劃和鄉鎮領導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近年來,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以為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蓋樓房、鋪水泥路,忽視了環境問題。對此,應把農村垃圾長效管理列入鄉鎮規劃,納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列入幹部年度績效管理評價體系中。因鎮、因村制宜,制定農村環境衛生及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將農村垃圾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培育新型農民,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當前農民環境意識還相當薄弱,多數農民沒有養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亂扔亂丟垃圾和廢棄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對生活垃圾特性、生活垃圾資源化水平、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生物降解垃圾系統管理和利用等方面還存在很多認識誤區。對此,應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使廣大農民逐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改變消費方式,號召村民盡量減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能夠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減少白色污染。逐步轉變農民多年來形成的垃圾處理習慣,普及垃圾處理的科學方法和意識。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一要增加對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入。必須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切實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環保的投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積極推動農民投資投工投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保,各級排污費、土地出讓金等專項經費必須按一定比例用於農村環境整治。二要建立農村環保長效投入機制,加大農村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執法、宣傳教育和應急能力投入。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層農村環保科技隊伍,研究推廣適合農村地區的環保技術等,強化農村環保科技支撐。建立健全農村垃圾回收處理機制。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一要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綜合回收利用。為農民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提供相應條件。對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置堆肥;對難以回收的廢棄物,採取衛生填埋,以減少對水源、土壤、空氣的污染。二要推廣先進、綠色農業科技。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盡量把垃圾處理與利用可再生資源結合起來,利用有機廢棄物資源,如豬糞、秸稈、柴草等作為生產沼氣原料,既可以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決生活用能,還可以有效促進種植和養殖業發展,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利用科學技術對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這是消除環境污染、化害為利的積極措施。開展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工作,既可減少污染物,創造大量財富,又擴大了就業渠道。加快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強化農村地區工礦業環境監管。加快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主要包括農村環境保護專門法律、法規,農村環境保護標准,農村環境質量考核和統計體系,鄉鎮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和人員,農村環保工作多部門協調和管理機制等。合理調整農村工礦業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合理布局,對污染源實行集中控制。嚴格農村地區工礦業企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准入,加強工礦業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王金水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黨校
『柒』 特色小鎮的內涵是什麼,特色小鎮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於產業園區、風景區的「版區」,而是按照創新、權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准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中機院專家通過眾多項目規劃實踐總結表明,特色小鎮建設應該做到:
1.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築產業創新高地。定位突出「獨特」。
2.功能疊加不是機械的「功能相加」,關鍵是功能融合。發掘文化功能,嵌入旅遊功能。
3.「一鎮一風格」,多維展示地貌特色、建築特色和生態特色。求精,不貪大。
特色小城鎮打造應該遵循的原則: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5.改善民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
『捌』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人為本、抄因地制宜,做好防污處理,兼顧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凸顯村鎮特色。
『玖』 美麗鄉村 如何"更美"
美麗鄉村,不僅是一個口號,也不僅是「塗脂抹粉」、「穿衣戴帽」。鄉村的美麗,村容村貌只是給人最直觀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內涵。近期筆者參與奇創旅遊規劃咨詢機構編制的《浙江安吉縣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專項規劃》,感覺安吉作為「中國美麗鄉村國家標准化示範縣」首個樣本,從「旅遊」角度來看,安吉「美麗鄉村」還有更廣的提升空間,並在規劃中提出「安吉『美麗鄉村』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思路。基於此,筆者深思「美麗鄉村」從旅遊角度,如何「美麗」?如何才能「更美」?
鄉村環境景觀美
景觀美,是吸引遊客到鄉村去的理由,也是鄉村居民不願離開的原因。美麗的鄉村景觀,除了保護良好的鄉村原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並進行景觀提升外,還可以規劃建設規模化的特色景觀,如筆者參與奇創旅遊規劃咨詢機構編制的《中華紫薇文化產業園旅遊概念性規劃》、《浙江長興和平鎮生態旅遊項目概念性規劃》等,通過規模化、科學化、藝術化種植紫薇花樹、紅楓等,塑造如夢如幻的獨特鄉村景觀,讓鄉村因不一樣的顏色、不一樣的面貌、不一樣的風景而變的更美麗。
鄉村文化風情美
景觀美能點亮鄉村,讓鄉村分外妖嬈;文化風情美則能讓鄉村更有內涵、更有韻味,讓鄉村回味無窮。鄉村文化風情美的塑造有兩個方面,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以及古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觀光體驗,二是民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活化體驗。而對於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比較匱乏的鄉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託於植入。如奇創旅遊規劃咨詢機構編制的《廣德和合生態農業旅遊綜合發展項目概念性規劃》植入廣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縣「洋家樂」植入的異域風情文化等。
鄉村產品系統美
景觀美、文化美是美麗鄉村旅遊兩個重要的核心,產品系統美,還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購的美」等產品組合支撐。如蘇州最美鄉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觀、銀杏、茶園、竹林等自然景觀美與西施塘、烽火台、九龍潭等文化內涵美之外,還有全國首家村級「中國特色商業街」以及溫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產品,這些產品組合起來,讓遊客感覺旺山旅遊產品非常豐富,有效地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增加了遊客消費,也增強了遊客的旅遊體驗。
鄉村配套設施及服務美
景觀美是美麗鄉村的前提,配套設施美則是基礎。美麗的鄉村景觀如果沒有優良完善的旅遊服務設施,不僅留不住遊客,旅遊的美譽度也將大打折扣。筆者在「安吉『美麗鄉村』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思路中,提出依託安吉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提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旅遊通道、旅遊集散咨詢服務設施、旅遊慢
行綠道、旅遊信息服務設施(如網路服務等)、旅遊標識導向及解說服務設施、旅遊環衛及安全服務設施等等,通過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提升,滿足遊客、居民的雙重需求,讓美麗鄉村不僅是當地居民的美麗鄉村,還是外地遊客的美麗鄉村。
美好的鄉村旅遊公共服務「硬體」配套,還需「過硬」的「軟」服務,如鄉村講解員的優質解說、鄉村飯店與農家樂住宿的熱情周到的服務、鄉村旅遊環境與社會秩序的維護與管理等等。
鄉村產業發展美
以旅遊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讓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現代服務業進行了有效結合,優化了傳統農業種植、養殖方式與內容,提高了傳統農業的附加值,形成了鄉村產業發展的「美麗經濟」。筆者在奇創旅遊規劃咨詢機構編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出依託松花江流域中豐富的土特產資源,諸如人參、鹿、林蛙、漁業等,將其與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土特產美食、購物、休閑體驗等產業,延伸土特產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富民」。
鄉村城鎮化建設美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逐漸在走向城市。有的鄉村在快速發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並點,有的甚至破壞了古老的村落,鄉村建設像城市一樣開始變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傳統的鄉村城鎮化道路應當探索新的路徑,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用地集約化發展、產業高效發展的同時讓鄉村變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遊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城鎮化建設,倡導盡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並適當保留原住居民,通過旅遊的導向發展,進行傳統農業的產業升級、農民身份的轉變以及鄉村城鎮化設施的配套建設,讓新農村兼具傳統鄉村與現代城市的雙重優點。如筆者在奇創旅遊規劃咨詢機構參與編制的《嘉興市湘家盪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策劃及水鄉古村概念規劃》中提出形成花園新市鎮、樂活新田園、度假新天堂的空間發展格局,並在「樂活新田園」板塊中保留水鄉古村,進行概念性規劃設計,建設「水鄉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園生活體驗地。
『拾』 大神幫忙翻譯一段文字:摘 要 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見證,
僅供參考,學術英語寫作,推薦使用谷歌翻譯進行輔助。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anlou village of Nanping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create a natural harmony, cultural prosperity, people warm traditional vill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tection work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hollowing out of villages and the lack of protection funds.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ural tourism; activation; protection;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