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園區市什麼概念
『壹』 鄉村旅遊本質上是什麼
所謂鄉村旅遊,基本就沒有離開自己日常生活的區域,從城裡到鄉下,仍舊在同一個地域內,大環境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頂多就是多了點「土、俗、野、古」的鄉村風味和習俗,以及區別於城市的生態自然環境,但區域性的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鄉村旅遊、全域旅遊都是近年很火的概念,也是政府層面著力推動的,行業在引導,企業在推進。談及規劃、開發以及落地經營,由於時間較短,還沒有顯現出實際效果,但是,社會影響已經有了,至於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恐怕還要觀望。
確切地說,鄉村旅遊的稱謂應該叫鄉村休閑,這個定義很重要。我並不是吹毛求疵,一味地在玩文字游戲,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路不暢。
鄉村旅遊也罷,鄉村休閑也罷,其目標客戶定然是城裡人,那麼城裡人究竟到鄉村去干什麼?休閑還是旅遊?這一點要搞清楚。
只有定位精準,才能規劃精準,才能開發到位,才能落地產生效益,大家才不會白忙活。否則,又成了政績工程、一哄而上的面子工程。
事實上,鄉村旅遊規劃與開發大多不到位,真正落地產生客流和效益的更是寥寥無幾。
鄉村旅遊是國家提出的,方向沒有錯。從宏觀經濟調控講,也算是供給側改革一個重大舉措。但問題是執行和運作,下面往往就弄歪了,搞著搞著就成了普天下之大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神器」。
所謂鄉村旅遊,我理解是鄉村休閑(鄉村休閑的發展方向也許是鄉村旅居,筆者此前曾有文章《鄉村旅遊的未來定位應該是鄉村旅居》),這個說法顯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權作一己之見。
先從概念說起。休閑不分區域,在本地休閑,不挪屁股,當然成不了旅遊;而到外地休閑,我們往往說成是休閑旅遊。
再從市場說起。鄉村總是與城市共生共存的,每個城市周邊都是鄉村,國內國外,亘古未變,概莫如此。只不過,隨著現代工業革命的深入,靠近大都市的鄉村,多半已半城市化,失去了鄉村的原生態,沒有了鄉村的原風景。
現在我們所搞的鄉村旅遊,其市場必然是定位於鄉村所依託的城市,或者是鄰近城市。這樣說來,就是附近的城裡人到鄉下去休閑,而不是旅遊。
因為誰都知道,旅遊要換地方。單從字面講,先旅後游,「旅」是旅行,有一種空間上的移動;「游」是游覽、觀光、娛樂,二者合起來即旅遊。
對於所謂鄉村旅遊,基本就沒有離開自己日常生活的區域,從城裡到鄉下,仍舊在同一個地域內,大環境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頂多就是多了點「土、俗、野、古」的鄉村風味和習俗,以及生態環境,但區域性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的。有的地方鄉村旅遊也是成立的,且火的很,市場輻射得足夠遠,不止是周邊城市。但其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這樣的鄉村有獨特的旅遊吸引物,要麼是景觀,要麼是業態,只不過,這已上升到景區的層面。這是景區旅遊,而非鄉村旅遊。
『貳』 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如何
談到鄉村振興戰略,在調研中發現,全國2000多個縣中,絕大多數都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發展鄉村旅遊的,試想如果全國每個縣都發展旅遊,誰去旅遊呢?如果每個景點都一模一樣,誰願意去看呢?
專家也頻發警示:只有5%的農村具有賺取城市人「鄉愁」錢的可能……仍然擋不住各地投資鄉村旅遊的「滾滾熱浪」。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振興的正確操作是什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鄉村旅遊發展的6大建議。
2、重視鄉土人才在鄉村旅遊策劃中的作用
鄉村旅遊開發過程中,重規劃輕策劃的現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領導一提搞旅遊,就想到請一流的規劃公司和知名的旅遊設計師。
『叄』 旅遊鄉村和鄉村旅遊的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旅遊鄉村是指具有一定的自然或文化資源稟賦,具備旅遊目的地功能,可以承辦旅遊活動、接納遊客的鄉村,可以具體指一個村子,也可以指一片鄉村區域。而鄉村旅遊是指以旅遊鄉村為依託和載體開展的旅遊活動。旅遊鄉村是鄉村旅遊的承載體。形象點說,旅遊鄉村好比一個戲台,鄉村旅遊就是在這個戲台上上演的劇目。
『肆』 什麼是生態旅遊區以及生態旅遊區遊客管理的概念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
生態旅遊,十年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開花,紅火得很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游,把大自然作為消費對象,雙方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既花錢享受自然。而生態旅遊則對大自然充滿了尊重與關愛,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朋友的關系。人在欣賞自然的美色的同時,也在聆聽自然的呼聲,關注和思考著環境問題。這是一種肩負著社會責任感的全新的旅遊方式,即融入了環境教育,又有利於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生態意識,生態理念與生態道德,是生態旅遊的核心。以下筆者將從什麽是生態旅遊談起,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並從法律角度探討其健康發展的相應對策。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一)、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而且必須是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的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認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是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森林生態旅遊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觀光,度假的空間外,其實也是一個環保教育的「大課堂」。旅遊者通過觀賞森林生態系統奇特的五種形態,群落結構,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潔凈的泉水,從而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成語循環,認識森林保護物種,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和改良區域環境等多種功能。森林裡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條消息,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教材。而只有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達到經濟的良性循環。然而,森林生態旅遊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對旅遊業,林業的發展市場潛力很大。相反,如果發展事務,也會帶來環境的災難。因此,在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要注意不要講傳統旅遊的發展經驗生搬硬套。因為森林生態旅遊從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樣:森林生態旅遊以保護生態為主,並非追求最大利潤;森林生態旅遊的受益者除遊客和經營者外,還有附近的居民,當前的經濟,未來居民,未來經濟;環保是森林生態旅遊的核心,只能有選擇的滿足遊客需要;傳統旅遊不同程度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森林生態旅遊則以改良生態與發展旅遊經濟緊密結合。
生態旅遊的產生是人類認識自然,重新審視自我行為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生態旅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價值的綜合體現,是以良好生態環僅為基礎,保護環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消費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於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過參加生態旅遊活動,實現與自然的交流,滿足精神消費的需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旅遊融休閑和科學區及教育為一體,需要依靠科學高標准進行規劃和管理,對管理者,遊客,導游和經營者都有較高的要求。
(二)、我國生態旅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據考證,中國生態旅遊始於舜,盛於唐,宋,即我國生態旅遊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種產業則是近代的事,即生態旅遊,尤其是森林公園建設,則是一項新興產業。森林公園的澗流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游覽,觀光,度假,健身,科學考察,探險等多種形式的森林生態旅遊場所。我國具有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茲1982年我國在湖南誕生了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幾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只1997年底,我國建立了9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鼎湖山,長白山,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還有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以國有林場為依託建立了一批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大部分森林公園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務體系,不少森林公園已成為我國新的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5000人次以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發展。
根據《中國林業「九五」計劃和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旅遊事業的總體規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以森林公園建設和開展特色旅遊為重點,依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增強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國森林公園將發展到2000處,面積達到1900萬慶,使森林公園真正成為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地。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是較短,目前尚未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岩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旅遊冬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已發現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後又不控制遊客人數,過多的遊客加速了洞內沉澱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東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岩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不亂殺,有的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遊客,使不少珍惜品種瀕臨滅絕,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愛護野生動物,應成為生態旅遊的得一項重要內容而給予重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雲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於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壞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遊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台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遊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佔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遊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遊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
由於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遊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今天,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都面臨著人工設施和人工景觀過多過濫的問題,正是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景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准。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准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並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准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准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幹流中遊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游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遊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裡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遊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我國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先進生態理念,我們看到了彼此的差距。可以說我國的生態旅遊還處於初級水平,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盡管我國生態旅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應因噎廢食。我們高興地看到,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倡導,並確定1999年旅遊的主題為「生態環境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勢必對我國生態旅遊事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為了使「生態環境游」活動取得時效,首先應本著積極的、科學的態度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制定規劃和生態旅遊管理辦法;其次要對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區域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監測和疏導,把遊客數量控制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第三、應制定相關政策,確保一定比例的生態旅遊收入用於自然保護;第四,要加強環境宣傳和教育,讓遊客在旅遊中獲取生態知識,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成自覺的行動。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合諧、有序、「天人合一 」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森林生態旅遊作為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還給一直以來發展基金匱乏的林業帶來一片生機,而森林生態旅遊同時也是一種與教育有的環保宣傳新形勢。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努力使生態旅遊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依法建設,依法經營和依法管理;當前則要對那些如規劃或不按規劃要求亂開亂建並導致自然景觀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森林公園及生態旅遊項目進行必要的整頓,使其盡快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伍』 什麼叫現代鄉村休閑旅遊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內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容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也有專家稱,鄉村游是指旅遊者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託,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對象,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遊形式。
『陸』 鄉村旅遊的特點是什麼如何開發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的特點
1、獨特的活動對象
我國鄉村地域廣大遼闊,種類多樣,加上受工業化影響較小,多數地區仍保持自然風貌,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具有獨特性特點,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這種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的優勢,為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提供了優越條件。
2、分散的時空結構
中國的鄉村旅遊資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風貌、勞作形態、農家生活和傳統習俗為主,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較大。因此鄉村旅遊時間的可變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參與的主體行為
鄉村旅遊不僅指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和活動,還包括觀光、娛樂、康療、民俗、科考、訪祖等在內的多功能、復合型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復合型導致遊客在主體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鄉村旅遊能夠讓遊客體驗鄉村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快之餘,購得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層次
鄉村文化屬於民間文化,我國鄉村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致使鄉村旅遊在文化層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點。鄉村的各種民俗節慶、工藝美術、民間建築、民間文藝、婚俗禁忌、趣事傳說等,賦予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於鄉村社區的這種「濃厚的區域本位主義和家鄉觀念特色的非規范性」,使民間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樸性和詭秘性,對於城市遊客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續的旅遊發展
由於現代鄉村旅遊融鄉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現代科技於一體,旅遊發展與農業生產於一體和城市旅遊與鄉村旅遊於一體,因而是可持續旅遊。
如何開發鄉村旅遊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遊者尋求差旱。隨著國內旅遊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裡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嚮往的需求。
第二,與休閑度假旅遊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
第三,與一般性的度假旅遊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休閑度假旅遊是較觀光游更為成熟的旅遊類型。一些休閑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較高,對休閑度假的價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遊者偏向於距離較遠、時間較長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遊,鄉村游具有如下特點:鄉村游針對的主要是周邊的城鎮市場,因此旅行的距離較短,不同於一般性的中長線休閑度假;鄉村游的旅遊者對旅遊的價格比較敏感(相對於散客游和家庭游,單位集體出遊的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能與現在鄉村游市場還不是太成熟,沒有形成旅遊者可信賴的品牌效應有關;鄉村游一般距離近,旅遊時間短。魏小安在《中國三農旅遊的發展》一文中認為,鄉村游的市場層次比較分明:市民活動和農民活動基本是大眾化的旅遊,屬於比較低檔的消費;部門活動屬於中檔消費;企業活動層次較高,屬於高檔消費。因此可以說,鄉村游的需求市場是一個差異化的市場。
且採取這兩種形式的旅遊者不在少數。旅行社應關注這兩種形式的市場開發,在一定意義上需要旅行社轉變角色,適應市場需求。
具體地講,針對鄉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產品設計、代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來滿足鄉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進一步提高產品組合的靈活度,為遊客提供專業的線路設計的意見;提供一些代理服務,而不一定是包價旅行服務;提供方便快捷的專業化咨詢服務等等。針對單位團體鄉村游,則應該加強與單位的聯系,完善客戶管理,根據單位情況量身定做產品,並且通過優質服務吸引回頭客。
(五)適度關注鄉村游的延伸性項目
鄉村游不只局限於農業旅遊,還可以開發一些拓展性項目。比如林業旅遊,觀賞林業;漁業旅遊,海上魚類養殖的觀光,鄉村池塘、溪流的垂釣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游的延伸性項目融入旅行社的產品中去,豐富產品的內容,增強趣味性。
(六)鄉村氣息、旅遊體驗與城市生活方式相結合
鄉村氣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農村風情等。再加入一些體驗性元素,讓旅遊者深入體驗鄉村氣息,體驗濃濃的鄉情。但是,在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旅遊基礎設施等方面,則需要與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衛生間的設施,基本的住宿條件,以及目的地的衛生狀況等等,使遊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產品供給的特點
第一,資源特點。鄉村游本身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資源種類較多而豐富。比如鄉村美麗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淀,淳樸的民風等。
第二,產品特點。目的地產品同質化、近距離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嚴重,市場發展不夠
『柒』 什麼是鄉村旅遊業
鄉村旅遊是以旅遊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遊形式。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鄉村旅遊規劃,是旅遊規劃的一種。從資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託,通過對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方向。近期,鄉村旅遊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遊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遊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
『捌』 鄉村旅遊與農家樂有什麼區別
1、鄉來村旅遊的概念源外延大,農家樂的概念外延小,二者是包含關系。
2、鄉村旅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興的旅遊方式。中國各地的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幾個方面。
3、農家樂,一是「農」字要體現農村特點、展示農耕文化;二是「家」字,讓遊客不僅感到賓至如歸,更要感到農家的淳樸、熱情、溫馨;三是「樂」字,要有參與性的農事活動,讓遊客感到開心、快樂。
『玖』 鄉村旅遊地產的概念和發展前景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向全社會推介了100條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專涵蓋了全國屬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0餘個休閑農業精品經營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遊客的歡迎,其市場前景看好。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表明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快速發展。2009-2013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遞增。僅2011年,鄉村旅遊行業就帶來了860億元的經營收入,帶動近200萬城鄉人口就業,其中安排農民就業159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億元。鄉村旅遊前景看好!
『拾』 「農家樂」和鄉村旅遊的區別
鄉村旅遊的概念外延大,農家樂的概念外延小,二者是包含關系,去農家歡樂其實是內屬於鄉村旅遊之中的。
在鄉村地容區,以一些自然和人文客體的景觀或沉澱來吸引遊客前來,這樣的行為稱為鄉村旅遊。目前中國的鄉村旅遊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
農家樂表示所在地要體現農家的特點,所處的環境要有農家的風味,展示的文化,要有沉澱的農家質朴。家呢,無疑就是突出以家的樂趣為主,享受家的感覺。——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