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周邊游
A. 忻州除了五台山還有什麼地方一日游
蘆芽山因形似一「蘆芽」而得名,蘆芽山峰巒重疊,山峰尖峭,森林廣茂,區內有700多種植物、240多種動物,100多種名貴中草葯,是世界罕見的生態基因庫。不僅擁有珍貴樹種落葉松、雲杉,而且是世界珍禽、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山西省鳥——褐馬雞的主要保護地。
邊靖樓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沖擊,至今完好無損。
黃河老牛灣景區由於地形條件的獨特性,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狀。長城在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並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
懸崖古棧道位於涔山鄉張家崖村西的翔鳳山上,走上次驚險又刺激,年輕人值得一去。
石門懸棺景區位於寧武縣石門山深處小石門村附近的斷崖絕壁上,景區的特色體現在「懸」和「謎」兩個字上。「懸棺之謎」因此被列為「蘆芽山五大奇迷」之一。
情人谷位於寧武城西 45 公里處的林溪山深處,馬侖村北側。溝谷內彎彎曲曲,奇石如洗,植被極好,是一條神秘美麗的珍品溝谷。
五台山下善財洞,位於五台縣台懷鎮楊林村營坊自然村東約400米。分上下兩院。山院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岩洞內曾掘出文殊、彌勒、善財童子銅像三尊,系唐代遺物。寺因以名。
B. 忻州有什麼旅遊景點
忻州主要旅遊景點介紹:
五 台 山;雁 門 關;趙 杲 觀;蘆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灘
楊忠武祠;古城代縣;閻錫山故居;奇村溫泉·頓村溫泉;老牛灣
忻州其它旅遊景點介紹:
忻府名勝
忻州明代城樓:忻州城原有四門,城門上均有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 ),由於歷史的原因,僅有北城門樓倖存於今。城樓總高28米,寬七間,深四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層,暗三層),歇山式屋頂,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城樓陽面三層高懸一巨大匾額,上書「晉北鎖鑰」四個雄偉渾厚的大字。整個城樓,紅柱藍瓦,畫棟雕梁,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登高俯視,市區景觀,盡收眼底。抬頭遠眺:南倚石嶺、赤塘之險,北扼忻口、雲中之隘,位居全晉後藩,他當交通要沖,定襄、靜樂分峙東西,寧武、雁門環山拱後,既為三關內障,更屬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晉北鎖鑰」四個大字的分量。以「鎖鑰」形容山關要隘的只有兩處:一是山海關的聯語:「兩京鎖鑰無雙處,萬里長城第一關」;再就是忻州北城樓上的匾額:「晉北鎖鑰。」然而山海關還經過人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則純粹是自然地貌,更為難得。
元好問墓: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岩村西北。元陵磚砌拱形大門門額上書以「元墓」兩個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跡。元墓一側,碑碣林立,詳細記載著先生的生平業績。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市韓岩村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歲能詩,20歲寫下《箕山》、《琴台》等詩,名震京師。31歲中進土,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不再做官,專事著述。他的詩歌創作頗豐,被認為是「少陵(杜甫)之後無此作」。史學方面,他作為金朝元老,編成了野史《壬辰雜編》、《中州集》等,成為後來編纂金史的重要史料。元氏家族龐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經過歷代修茸,保存完好,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容書院: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貂蟬故里: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忻口戰役遺址:忻口是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戶,保衛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鐵路、公路從中通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初期著名的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里。忻口戰役紀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處的公路旁、戰備窯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備窯洞在忻口村北的後溝至紅崖灣,1935年至抗戰爆發前,用款11萬余元,共築成窯洞47孔。每孔窯洞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餘米。石頭水泥結構。洞門若城門狀,門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進行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郝夢齡將軍指揮所設在忻口後溝的第九號戰備窯洞內,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10月15日夜,郝將軍偕同第54師師長劉家騏從這里出發,奔赴前線指揮作戰,同在疆場壯烈殉國。罪證碑是指日軍侵佔忻口後,分別於忻口村和下王莊村的公路旁,為炫耀其「戰跡」所立的兩通石碑。立在忻口村東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下王莊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隊建之」(背面)兩通石碑,這無疑都是日軍侵華的罪證。
原平名勝
天涯石鼓:從原平市驅車東行十餘里,過滹沱河大橋,即是天涯山風景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奇峰怪石,峭壁聳峙。山尖似箭,直插雲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蓮花,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稱石鼓。縣志記載:「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應觀而像園,鼓非革生音,從石中發清虛之雅奏,超塵溘似和鳴。」詩人無好問詩贊其曰:「煥起山靈槌石鼓,漢女湘妃出歌舞。」蓮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廟石鼓神祠。據縣志載:元代有張顯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縣。延氏樂善施捨濟貧,在蓮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葯院,並供奉綿山介子推神靈保佑。一天夜裡,忽聞人語馬嘶,隔窗聞問,答曰:「介神駐兵。」翌日,見院內石上留有馬蹄印,隨後將舍葯院改為介神行宮,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現存石鼓殿牌匾落款為「大元國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遲創建於元代。在石鼓神祠周圍,還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種晚收、天涯掃雪等景觀。
五峰山:五峰山距原平市區26公里,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里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五峰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座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上書:「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游九府神宮。」五峰山周圍,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產區。每逢杏熟季節,香飄十里,吸引著許多遠方商賈。
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
朱氏牌樓:亦名朱氏石坊,位於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陽武村。是晚清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兵道加鹽運使武訪疇為其母朱氏所修的節孝牌坊。武訪疇10歲喪父,32歲中進士,仕途順利,為官清正,頗受好評,晚年講學於西河書院。武訪疇母親朱氏,陽高縣人,28歲時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節,撫育孤兒,享年73歲。武訪疇為官陝西時,朱氏曾隨衙居住,經常教誨兒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禮教認為標準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聖旨特加「旌表」。朱氏牌樓原為三座,現存兩座,主樓座落於村中,配樓建於村外,兩牌樓均為石建。其主牌樓為四柱三樓,總高10.54米,面寬15米。牌樓面寬三間,主體由四根霸王柱承負支撐,霸王柱之間鏤雕二龍戲珠雀替聯接,活龍活現,雕刻精緻。上下檐額雕有二十四孝圖案,並配雕龍鳳花卉等吉祥之物。朱氏牌樓,遠看高大宏偉,氣勢磅礴,十分壯觀;近觀玲瓏剔透,雕鏤精細,工藝逼真;細析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用材恰到好處。實屬山西省境內石雕藝術之精華。
河曲名勝
河曲護城樓:位於河曲縣北城牆下的北園村中。城樓單體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長21米,南北寬20米,高12米,為磚石結構。樓門前有一約高三米的大月台,樓內結構為九窯十八洞。樓頂長18米,寬約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瞭望孔。樓頂原有寺廟一座,其大部已拆,現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鏡」字。並留有「乾隆丙戌歲」等款式。護城樓為晉西北唯一留存之精華,其造型之朴實,結構之嚴謹,藝術之精湛,確系古代磚石建築之結晶。
天橋急流:在晉陝峽谷中黃河水面時寬時窄,形成許多險灘和急流,天橋急流便是其中之一。天橋急流,位於河曲縣石梯村和水寨島之間,全長20公里。峽深水涌的急流,邊綿不絕的峰巒,構成一幅壯觀的奇景,使人驚嘆不已,心曠神信。「霧迷浪」險灘,橫攔在峽谷中部,河心屹立著幾座犬牙交錯的巨石,急流從石洞沖擊,浪花飛濺,水霧騰空,遮天蔽日,令人生畏。天橋村附近,冬季積冰成橋,冰橋下急流滾滾,濤聲震耳,故而謂之「天橋」。大橋急流下游,現已建成天橋水電站。
岱嶽殿:岱嶽殿,位於河曲縣城東五公里的岱嶽殿村西南樑上。坐北朝南,南北長65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四層,現存各種建築15座,除日月宮為磚砌洞外,其餘均為木結構。據碑記,此寺創建年代,最晚為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後歷代修復。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大部為明清所遺。該寺各殿壁畫,分門別類,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石徑禪院:石徑禪院,位於河曲縣城東北25公里的石城村。創建於民國八年。石徑彈院東、西、南三面石圪梁環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進。整體建築全部為磚面結構,坐東朝西,寺廟東北開一小門,過磚砌小洞,自然石階、獨木橋和「懸空界」,便是黃河懸崖絕壁上通往彌佛洞的懸空石徑,其長百餘米。登臨五徑,俯視黃河,河水波濤洶涌,咆哮萬里,驚心動魄。兩岸百丈峭壁,儼然屹立。相傳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跡。彌佛洞,坐落在一處三面環山的土原上。是河曲古剎中的奇跡。它的大部分是兩層共七排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內供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彌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黃河開放,垂直河面約有百丈之高,是峭岩倒掛、飛鳥難棲的絕地。
海潮庵: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於大明萬曆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煙繚繞。海潮庵風景秀麗,氣勢宏偉,寺內佛像栩栩如生,石質欄桿工藝精細,壁畫、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記載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其它縣區名勝
西河頭地道:位於定襄縣西河頭村,於1947年動員五百餘人經40晝夜挖成,在打擊閻錫山軍隊的戰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已開辟為旅遊景點。地道全長10里,三條大幹線由東向西,五十多條支線縱橫交錯。地道分三層,二層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地道有出入口、出擊口、卡口、翻口、迷魂陣、迂迴槍眼、暗槍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裝置設施,能防水、防煙、防毒。
萬家寨引黃工程:位於偏關縣萬家寨,其右岸與內蒙准格爾旗相鄰,是一項大型跨流域引水項目,也是山西新開發的旅遊景區之一。
岩山寺:原名靈岩寺,位於繁峙縣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茸,除南殿外,其餘均為晚清到民間年間的建築。寺內青松鬱郁,古殿峻峨,壯觀幽謐,彷彿鑲於山野的璀璨明珠。南殿為文殊殿,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內壁四圍有金代壁畫,現存總面積約90平方米,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壁畫內容,都是以佛教經傳故事為主題的。西壁所繪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東壁描繪了養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繪制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故事;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其中許多畫面應該說就是宋、金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研究宋、金歷史、社會、宗教、建築、美術的珍貴資料,與永樂宮壁畫堪稱山西壁畫的「雙壁。」
定襄關帝廟:關帝廟大殿,俗稱無梁殿,亦曰關王廟。位於定襄縣北關南。關帝廟大殿為金代原構,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歇山頂琉璃脊飾。前檐明間特寬,平柱約與後檐次間中線相對,柱頭欄額肥大,次間欄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楣形制。該殿斗拱特殊,其結構形制達八種之多,前椽補間三垛,兩山及後檐各設一攢,用材較厚,出挑偏長,為別處所未見。據專家鑒定,此廟為我國北方現存最早的關帝廟,具有較長的歷史和較高的藝術及科學價值。
迤西洞:迤西洞位於偏關縣城東南35公里迤西村東北處的石洞窪內。石洞內,有洞三個,南一北二,以溝隔壑。南邊的因坐南背陰,故稱「陰洞」,相傳有險,所以只留洞口,里邊已堵死。北邊一洞,其口窄小,內徑極淺;另一洞因坐北朝陽,故呼「陽洞」,也就是迤西洞。迤西洞深約五公里,洞內蜿蜒曲折,高低有錯,寬窄懸殊。高處足有十幾米,低處則只尺許,闊處若小型劇場有餘,窄處只能側身而過。洞內潔白似雪的鍾乳石,琳琅滿目,鍾乳石筍奇形怪狀,挺拔滴翠,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洞內還有清澈見底的「青龍地」神泉水潭;有怪石交錯的「仙人橋」凌空飛架;有粒細如面的「明沙梁」熠熠閃光;有巨大的「鍾鼓石」;有白嫩圓潤的「控馬柱」似幢獨立。另有一小洞,形若盆狀,洞口處冷風嗖嗖,可聞水聲。相傳此處即為神仙之宅。
C. 忻州雙乳湖遊玩攻略市內從哪坐車
汽車站到達奇村,奇村再去雙乳湖有小電瓶車,
D. 我山西忻州的想國慶節帶女友自駕游,但不知道去哪,朋友們給推薦一下,謝謝了
省內有五台山、蘆芽山、盂縣藏山、皇城相府、平遙古城、太行山大峽谷也挺好玩。省外自駕遊人太多你得提早訂酒店了
E. 山西忻州原平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不要太遠,自駕游,車程大概1,2個小時(不要游泳館)
天涯石鼓 古老的滹沱河在山西大地上造就了一個富饒的忻定盆地。忻定盆地的西部坐落著雄偉的雲中山泳,南邊屹立著挺拔的系舟山,北部則有五台山脈的西麓連綿盤亘。天涯石鼓山即位於五台山脈西麓的群山之中..
五峰山與壽寧寺 五峰山是五台山麓的余脈,位於原平市區東北26公里處。盡管其海拔不算太高,但在廣袤的黃土坡綿長的深溝壑的簇擁下,卻依然顯得格外挺拔俊朗。出原白(原平———白石)公路,一條長長的黃土路...
大營溫泉度假村 原平溫泉度假村,位於崞陽鎮北5公里的大營村。據測定,水溫44℃,水中含有氟、硼酸鹽、硅酸鹽、氡氣等。其中硼酸鹽水可以治療皮膚病、粘膜傷口和潰瘍等;硅酸鹽水可治療牛皮癬、濕疹、癢疹、...
崞陽關帝廟 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現戲台、西配房已無存.
F. 忻州市旅遊景點大全
1、五台山
位於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五座頂如平台的山峰相簇擁,風光秀美,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此外,這里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院林立,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由於是中國唯一的黃廟(藏傳)青廟(漢傳)共存的道場,在五台山不僅能看到漢傳的僧人,也能看到藏傳的喇嘛。
2、偏關老牛灣景區
位於山西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南依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黃河從這里入晉,內外長城從這里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里為開端,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組成。
3、禹王洞
位於忻州市城東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處於太原與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人稱「華北第一洞」。原名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後改稱禹王洞。
據說該洞是七千五年以前,華北發生造山運動、海床上升為陸地,形成現在的太行山脈,後由於碳酸鹽岩侵蝕,形成繁多的洞穴。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餘米,已整修出可供遊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
4、忻州城樓
原有四門,城門上均有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由於歷史的原因,僅有北城門樓倖存於今。城樓總高28米,寬七間,深四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層,暗三層),歇山式屋頂,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城樓陽面三層高懸一巨大匾額,上書「晉北鎖鑰」四個雄偉渾厚的大字。整個城樓,紅柱藍瓦,畫棟雕梁,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5、雁門關
位於忻州代縣城西北約30公里,是明代內長城線上的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從代縣縣城沒有公共交通到達景區,只能包車前往,而在景區內遊玩,也是完全靠步行。
雁門關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這里最早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在此與匈奴作戰;漢朝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曾經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戰;在北宋時,雁門關成為宋與遼對峙的主戰場,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這里,景區內還立有楊六郎的塑像。
G. 忻州旅遊景點排名前十
1.五台山(Mount Wutai):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東北部,位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方圓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如壘土之台,稱作五台。最高點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