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鄉村旅遊住宿
A. 綿陽悻潼
梓潼
以「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顆耀眼明珠。全縣景點眾多,尤以七曲山為勝。七曲山大廟相傳為晉人張亞子的祀廟。歷經一千餘載,今存樓閣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築之精華。景區古柏蒼翠,遮天蔽日,一派蕭然之意。七曲山大廟的「應夢仙台」,相傳是唐明皇得夢之所。此外,卧龍山千佛岩、漢闕上亭驛劍泉、司馬長卿石室等處均為難得一見的古跡。
梓潼縣位於綿陽市東北方,位於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縣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國道108線斜穿境內,寶成雙軌鐵路、成廣高速公路擦境而過。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331公頃,耕地佔幅員面積30%,森林面積421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8.48%,丘陵和低山佔全縣幅員面積的95.3%。縣境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64天,降水902.4毫米。
梓潼縣農業發達。全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林地、草皮共占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佔全市第一位。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餘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葯典》。
利用豐富的農付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加工工業。近年來,梓潼工業發展很快,梓潼酥餅、千佛特曲、片粉、湯元粉等產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製湯元粉獲中商部優質產品,飲池牌千佛曲酒系列產品,獲莫斯科國際金獎。
梓潼的風光名勝較多。有文昌帝君發祥地七曲山大廟,全國少有的純古柏林「翠雲廊」古蜀道國家級森林公園、司馬長卿石室、卧龍唐代石刻等眾多的人文及自然景觀,是蜀道風景旅遊線上的重要景區。
距縣城以西13公里的卧龍山,相傳為三國時諸葛武侯屯兵之處。山上的千佛岩為唐代摩崖造像,雕刻玲瓏、規模宏大,為古代石刻藝術之明珠。迄今保存完好者有3窟40餘龕,1000多尊佛像,大者高約2米,小者不足3公分。北壁一龕高約2米,釋迦牟尼端坐正中蓮台,神態自然,肅穆中微帶笑意;兩側侍立的文珠菩賢,造型生動,顧盼含情;金剛力十怒目怒睜,肘肌隆起,威猛非常。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專程來此,攝下了珍貴的唐摩崖造像珍寶,以讓世人共賞。
梓潼是革命老根據地,紅四方面軍曾經戰斗過的遺址、紀念地眾多,今天梓潼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梓潼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丘陵向低山過渡地帶,位於位於綿陽市東北方,縣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331公頃,耕地佔幅員面積30%,森林面積421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8.48%,丘陵和低山佔全縣幅員面積的95.3%。
長卿山
長卿山原名「神山」、「蠶婆山」,位於縣城西25里許。海拔670米,山勢纖細玉長,宛若秀眉,層林冠蓋,儼若畫屏。
七曲山
七曲山位於梓潼以北10公里處,為蜀道入川後的最後一道險峰。山間種有古柏4萬余株,綿延數里,蜀中罕見,七曲山大廟建於山頂,藏於森森古柏之中。七曲山為劍門山余脈,其地質構造屬於川北古中凹陷低緩構造區,主要以白堊系下段,七曲寺組為主,其次是白龍組,岩層為砂岩、而岩互層,頁岩較沙岩厚。
景區沿山脊成帶狀分布,帶寬約800~3500米,帶長約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區所屬范圍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對高差約400米,坡大、長而較緩,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布有很多級小台地,山脊秀峻,間有闊緩台地,分布了景區三分之二的森林資源。
全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林地、草皮共占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佔全市第一位。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餘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葯典》。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梓潼之名,源於夏商。《廣博物志》卷四十載,梓潼原名尼陳山, 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陳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獨木舟,知尼陳山有梓木,徑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樹不伏,化為童子,禹責而伐之,先民以梓樹為童子所化,故改尼陳山為梓潼山,因蛇水繞山,以水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潼江)亦因此而名梓潼水。
梓潼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梓潼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取「東依梓林、西枕潼水」之意。春秋戰國時期,梓潼為古蜀國領地。秦惠王派司馬錯滅了巴、蜀二國後,梓潼就成為蜀都的領地。公元前285年設置梓潼縣,屬廣漢郡,因此,梓潼成為縣治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秦漢以來,梓潼便被認為「千里天府,此為屏障」、「梓潼失、成都危」,故歷代視梓潼為重鎮,為兵家所必爭。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三國紛爭,梓潼在軍事上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劉備定蜀後設置梓潼郡,其轄區相當於現在一個專區。其後郡,縣更迭,轄區也有所調整,歸屬也幾經變更,但梓潼作為一個縣治所在地一直尚襲至今。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置蜀郡, 分其地為三十一縣,梓潼始置縣。梓潼縣城置今文昌鎮,位於縣境中部潼江東岸,北枕七曲,南跨雙峰,西衛長卿。縣城中心海拔475.6米。梓潼縣古城原址在今城之西北2公里的連枝壩。《華陽國志》載:東漢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梓潼縣治從原址南四里(2公里)於梓潼壩今址置縣治,漸次成城,歷代為梓潼郡、縣治所,距今已有近1900年的歷史,城址基本未變。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是談演道教《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的音樂。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宣揚文昌經誥的宗旨,是梓潼宗祀文昌帝君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活動。洞經音樂出現在大型祭祀活動當中,這也是古代「歌舞事鬼神」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形成了制度,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注意詩人屈原在他所著的《九歌》中,如《東方皇一》、《雲中君》等篇都生動的反映了當時楚國祭祀活動中以歌舞請神、頌神的內容,以後的歷朝歷代,無論是官祭還是民祭,用音樂(包括打擊樂)祭神都趨於規模化,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由於宗教音樂的滲入,更豐富了祭祀音樂的內容,明確了祭祀音樂的等級,提高了緝私音樂的水平,不難看出,緝私音樂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梓潼陽戲
在四川劍門蜀道梓潼縣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宏偉的大廟,廟內供著一位帝王打扮的神像梓潼(文昌)帝君。傳說梓潼帝君,系天上文曲星下凡,專管人間功名利祿。故歷來為文人學士、仕官儒生頂禮膜拜,亦是他們祈求功名的聖地。由於人們認定這是梓潼帝君的故鄉,是文昌信仰的發源地,於是縣城取名梓潼,亦借梓潼名望,顯赫傳揚。而在這梓潼神話傳頌的地方,長期流傳著一種酬神還願、驅邪納吉的民間儺戲——梓潼陽戲。
「梓潼陽戲」始於清乾嘉年間,甚至更早些時間已在梓潼一帶流傳,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
梓潼陽戲奉「四聖」(川主、土主、葯王、文昌)為戲神,並有一整套祭祀儀式和演出劇目,運用於善男信女求神許願,還願祈吉的民俗活動之中。
梓潼陽戲的劇目相傳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根據手抄本「戲門斷願啟白」所記,三十二天戲是:出掃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馬、出春牛、出結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陳牢、出猿猴、出屏鳳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聖起馬、出化主、出鳳冠柳青、出關韓二將、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楊泗將軍、出大伯二伯等。
至於地戲劇本依據上述手抄本中載有:上太白察善、上功曹、上祖師、上白鶴童兒、上靈官鎮壇、上點盤土地、上統兵元帥、出鍾馗、魯班造船、二郎掃盪等。
依其內容排列,則是:太白金星查得某地還願祈神,於是稟報天帝。天帝即派真武祖師糾願,派靈官、土地查願、鍾馗去驅鬼,最後由二郎神率領判官、土地去除妖驅邪。將全部疫鬼裝進神船,逐出門戶,掃盪殆盡。
「梓潼提陽戲」的表演頗有特點。它以提線木偶為主導,伴以面具和塗面表演角色,而所有表演又溶於法事儀式之中。梓潼陽戲的音樂唱腔以「神歌腔」為主,唱腔由法師引誦,道童和腔並幫腔,鑼鼓節拍伴奏。表演地戲時,還採用了川劇、燈戲聲腔。
梓潼陽戲表演,有一個特殊的方式,即戲劇演出過程中,直接與願主作神人交流。如王靈官在台上問:「還願弟子,當年你為何許願?」願主稟告:「為家宅不清。」王問:「今日如何酬願?」願主答:「獻上花戲一台,渾豬一頭,龍雞一隻,香燭備齊。」王靈官即賜言:「一了百了,一繳百繳,一斷百斷,水上脫刀,永無欠願。願你老者百年長壽,少者松柏長壽。」願主叩頭謝恩,退下舞台。《鍾馗斬鬼》中,鍾馗捉到兩個鬧事小鬼,拉到願主面前。問願主:「你可認得此二鬼,」願主上前答話:「不認得。」鍾曰:「此二鬼在你屋前屋後,斗雞弄犬,擾得你不得安寧。現在捉住,何以報答?」願主:「錢財酒席報答。」鍾曰:「好,我把此二鬼斬於陰山背後。從此你家門清泰,人吉平安。」願主:「謝神恩!」答話完,自動退下。在《二郎掃盪》一折中,二郎神登壇作法,願家立即引導二郎神逐房逐室,驅逐不詳。最後,二郎把所有「邪惡」掃進船中,並率領願主眾人,在樂隊伴送下,將船押至村外河邊,當天焚燒。意為疫鬼已除,地方平安昌盛。至此,戲劇演出全部結束。梓潼陽戲這種將驅儺法事、戲劇故事、驅邪民俗緊密結合一起的演劇形式,是對古代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疫驅儺活動的繼承與發展。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 業
梓潼縣資源眾多、特產豐富,歷來就有「五穀皆宜之鄉、林蠶豐茂之里」的美稱。全縣有栽培作物83種,栽培果樹23種,飼養禽畜53種,養魚44種。全縣擁有水利資源總量為10.38億立方米。地下礦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氣、煤等地下資源。
梓潼縣共有耕地52.28萬畝,人均1.4畝,同全國人均人平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畝。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物產豐富。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農產品以水稻、玉米、油料、棉花等為主。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餘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葯典》。
全縣林業用地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80萬立方米。
梓潼縣的畜牧業以人工養殖豬、牛、羊、雞、鴨等畜禽為主。
工 業
改革開放以來,梓潼縣的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全縣有15個工業門類,1000多個產品,有80多個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食品、輕紡、化工已成為梓潼經濟的三大支柱。
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加工工業。近年來,梓潼工業發展很快,梓潼酥餅、千佛特曲、片粉、湯元粉等產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製湯元粉獲中商部優質產品,飲池牌千佛曲酒系列產品,獲莫斯科國際金獎。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縣內鄉村村村通公路、通電、全縣開通程式控制電話。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梓潼縣位於綿陽市東北方,位於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
Zitong Xian
510725
622150
縣人民政府駐文昌鎮
2004年,梓潼縣轄11個鎮(文昌、許州、長卿、黎雅、白雲、卧龍、觀義、瑪瑙、石牛、自強、仁和)、21個鄉(小埡、演武、仙峰、雙板、文興、石台、馬鳴、建興、雙峰、仙鵝、二洞、豢龍、寶石、定遠、大新、東石、三泉、宏仁、馬迎、交泰、金龍場)。
[編輯本段]旅遊梓潼縣
七曲山
七曲山位於梓潼縣城北,古稱「尼陳山」。地理坐標北緯1°41′51〃,東經105°11′34〃,主峰海拔861.5m。天寶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經此山時,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細雨霏微七曲旋,郎當有聲哀玉環」的詩句,從此「七曲」之名便名揚天下,更是被道教譽為「天下第九座名山」。
七曲山風景區位於劍門蜀道風景名勝旅遊區之南端,金牛古蜀道縱貫南北,整個旅遊區沿山脊成帶狀分布,佔地面積29.3平方公里。旅遊區距省會成都150公里,與科技城綿陽相距僅45公里,交通便利快捷。
七曲山風景區以文昌文化發祥地和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享譽海內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築、古文化為主體的人文景觀50多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七曲山大廟是海內外文昌宮觀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運動中,張亞子由人到神被歷代皇朝追封至「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說。七曲山大廟現存元、明、清古建築23處,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它既像人間王府,又似天上宮闕,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源於文昌祖庭的洞經音樂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隨著文昌帝君的聲名遠播,它走出廟堂,根植民間,不斷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樂營養,發展成為一種古老的民俗音樂,聆聽這一韻味高雅的「鈞天妙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頤養人的身心,洞經音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佔地400餘畝的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擁有古柏2萬余株,最老的「壽星」皇柏有2100歲,最年輕的「壽星」潘家柏也已200歲高齡。如今,新植柏林成片與古柏林區相連,形成了一條10多公里的「綠色長廊」,完整的古柏生態遺存受到了國家的重視,1994年新老柏林區被林業部批准為「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加以重點保護,2004年又被省林業廳列為「四川省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據美國林業科學家測定,一公頃柏樹一晝夜分泌的揮發性殺菌素是松樹的6倍,能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人在呼吸凈化過的空氣後,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因此,七曲山風景區無疑又是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為了讓具有獨特、唯一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展示出它迷人的魅力,近年來七曲山風景區先後投資近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功能,強化宣傳營銷。隨著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高,前來觀光朝聖的遊客絡繹不絕,2005年共接待中外遊客51.6萬人次,其中台灣、日本等地海外遊客3.01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達2750萬元。
七曲山風景區優美獨特的景觀不僅吸引了許多遊客的眼球,也受到了影視界的青睞,已有《西遊記》等32部影視片在此取景。同時,良好的服務風范也贏得了省文明委的認可,2004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的殊榮。
2007年6月26日,「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發布及中國文化旅遊推廣大會」在北京召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單位代表與旅遊專家、新聞媒體、中外旅行商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大計,推廣優秀文化旅遊品牌。七曲山風景區有幸被列為首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楊學傑先生作為示範地單位代表在會上作了發言,並播放了七曲山風景區的宣傳片。最後,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王石先生為七曲山風景區授牌並合影留念。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陝公路邊,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麼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致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後,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築或建於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步入大廟正門,便是明代替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樓高3層共100尺。此樓當時據說堪與荊楚名樓岳陽樓和黃鶴樓媲美,後毀於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於山頂的天尊殿,更是宏偉壯觀,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廟里有10尊明代鐵質鑄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萬斤。這些造像體態勻稱,工藝精湛,為川中所少見。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平。
大廟中原有張獻忠像,綠袍金面,甚為威武,清時給綿州知州安洪德所毀,今又重塑。據說張獻忠領兵入川至七曲山,見廟內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也姓張,就與你聯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廟改為太廟。「大」「太」相通,以後就叫大廟了。
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雲。這就是飲譽海內外的古蜀道翠雲廊。它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奇異:有的主幹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並干,形同連理,於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的樹腔。傳說劉禪亡國後,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斗柏。最為珍奇的是應夢仙台側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聞名遐邇的翠雲廊古柏是怎麼來的呢?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說奇跡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後人造就了這條翠雲廊,翠雲廊上的古柏,是活著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B. 梓潼大廟 美文
出綿陽市向北走是梓潼縣,再向北幾公里,老川陝路就上了山,進入盆地邊緣團團萬嶺,如龍如蛇的七曲山。見山巒起伏,蟠龍逶迤,望古柏森森,濃蔭蔽日。突見一大片古建築從公路邊拔地而起,掩映於萬綠叢中。正是「路從古柏蔭中轉,樓向雲峰缺處開」,七曲山大廟到了。
大廟文化內涵豐富,「四古三張」概括。四古者,古蜀道、古柏樹、古建築、古戰場;三張者,張亞子、張飛、張獻忠。四古貨真價實,名不虛傳;三張中有一位值得考究。每次陪朋友到此一游,賣弄我的一知半解,都調侃一番:各位,儒、釋、道等各路神仙,混住道觀的大雜院不稀奇,是宋以來三教合流社會思潮的反應。可是主管道德文章的文昌大帝和驍勇戰將張飛、綠林好漢張獻忠供奉一堂,獨此一家。
游大廟,先懷古。古蜀道「翠雲廊」南端,止於七曲山。李白《蜀道難》描繪的「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的五婦嶺在此。傳說,蜀王派出的五丁壯士,帶著秦王贈送的五個美女、五頭屙金之牛走到此處,看到巨蛇入洞,五壯士玩忽職守去逮蛇,造成山崩地裂。壯士壓死了,美女化山峰,五牛變石頭,佩劍插地成劍泉。劍泉旁邊,過去有一「送險亭」,亭前石坊刊刻「坡去平來」,告知旅人,平川沃野的成都平原就在眼前,有聯雲:「歷盡艱險才博得腳跟站穩,前程坦夷豈能夠掉以輕心」。
這里令人流連忘返的還是那滿山遍野的古柏樹。方圓四百餘畝的柏樹綠浪滾滾,據說古樹就有兩萬多株,根連枝接,各具風姿,魁梧蒼勁,枝葉婆娑,遮天蔽日,英氣凜然。那年在七曲山莊過夜,清晨風起,戶外古柏搖曳,濤聲如浪,走出門外,柏樹發散的清香氣息,沁入肺腑,頓感進入仙境。
這里還是古戰場,三國孔明曾在此演武練兵,張飛命軍士植柏樹以顯示道路。蜀漢軍隊由此發兵,進軍閬中。明末張獻忠在這里設伏兵大戰楊嗣昌,「梓潼一戰,累骨如山,十三省大軍,喪殲殆盡」。張獻忠大喜,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說:「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奉文昌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敕封文昌宮為「太廟」,清代因為避諱改為「大廟」。怪不得全國到處都叫「文昌宮」「文昌閣」「文昌殿」,這里卻叫「大廟」。也因此,張姓的人物成了這個眾神居住的大雜院的代表。
大廟古建築群的主神是文昌帝君張亞子。道家建宮觀,要在神仙福地,幽逸山居,去塵離俗,古林深藏,體現道法自然,這里如是。20多處從元代到明清建築的廟宇,依山取勢,結構錯落,宏偉壯觀,既風格殊異,又主次分明,以百尺樓、正殿、桂香閣為中軸線,左右延伸,成不對稱分布。此地的建築很有代表性,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過這里,在他的《中國建築史》詳細介紹了這里的《天尊殿》。自從川陝公路開通,深山古廟成了路邊大殿。反映唐明皇當年避亂做夢軼事的「應夢台」,被分割到了公路的另一邊,想來,中間可能還破壞了一些。
走進皋門,高高的台階與皇宮相似,中間雕龍,兩邊階梯,氣勢庄嚴。上去以後,是宏偉的文昌正殿。有古代和現代兩幅對聯,古人說:「列天上星斑兩字傳心惟孝友;掌人間錄籍千秋大業在文章」。今人題:「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聖地;十年木百年人眾生芸芸仰文昌。」我以為,這今人的對聯也不好,因為文昌是造神現象產物,不值得敬仰,聽我道來。
這里的三張中,張飛和張獻忠是確實的歷史人物,主神張亞子卻來歷不明,一團霧水。過去對文化聖人有「北孔子,南文昌」的說法。道家說,文昌星宿歷七十三世化生,降生於晉代梓潼七曲山,極其孝順父母,後來仕晉戰死,歷代加封,成為主宰功名利祿的大神。科舉時代,讀書人必奉祀他。舊時,凡是與紙張文字,如刊刻、印字、書籍、裱畫等有關行業,皆供奉文昌為行業神。道教認為,文昌星明亮則主文運將興。文昌的神坐旁邊有「錄馬神」附從,民間說「錄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求取功名利祿之心一目瞭然。台灣省至今還很重視文昌,崇奉文昌、關帝、呂仙、朱衣、魁星為「五帝星君」。
從傳說中看看文昌的來歷吧。梓潼有神的記載,最早見於《華陽國志》,說梓潼縣「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是個雷神。到了唐代的《北夢瑣談》有了張惡子的故事,說「西州張生所養之蛇,因而祠。時人謂為張惡子,其神甚靈。」而且說,當年五丁開山就是拔的那條大蛇。過去的龍身人首的雷神惡子有名無姓,後來的養蛇的張生有姓無名,兩者結合就有了張惡子其人。惡字,不好聽,雷神、蟒蛇有瀆神靈,於是進一步加工,就叫張亞子吧。竊以為,張亞子的名字與孔仲尼彷彿,兩個文化聖人,「亞」和「仲」都是老二,是否故意,不得而知。
為了給張亞子以孝悌的美名,還有一個「水淹許州救母」的傳說,說七曲山住的張公、張婆,勤儉持家,上山砍柴割破手指,滴血入清泉,幻化為男童,喊爹喊媽,活潑可愛,取名張亞子。張公張婆上街賣柴,男孩化作雲彩蟠龍,布雲蔽日保平安。許州知府認為是不祥之兆,把二老投入牢房。張亞子向二郎神借箭,三箭射穿許州北三十餘里的白陽洞,引涪江水灌許州,投箭桿入水,化作烏木沖開牢門,救出父母鄉親。從此孝敬父母,得道成神。這些,都還是一個地方小神的作為。
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作亂,史思明響應。唐玄宗避亂,在馬嵬驛處死楊貴妃,心灰意冷逃往四川。路過七曲山住宿,當夜夢到一書生告知,安史之亂已平。到成都天回鎮,果然聽到捷報,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時,見廟內塑像如夢中儒生,即封張亞子為「左丞相」。從此,地方小神受到皇封,身價倍增。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唐僖宗又逃往四川,在這里效法玄宗,加封張亞子「濟順王」。宋朝的幾朝皇帝又封張亞子「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皇家如此推崇的神仙,道家當然要借題發揮 。南宋時,道家編造了玉皇大帝降旨,「文昌星官」張亞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張亞子成了「文昌帝君」。當年「凡蜀舉子入貢,必禱之問得失」。為了使文昌的學識與孔子相當,古代文人學士和道教學者,甘當無名英雄,採取「天啟」「神諭」「降筆」手段,以洋洋數千萬字為文昌製作經誥文章,張亞子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其作品博大精深,囊括天文地理、文史經哲、星冶醫方所有文化知識。最著名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一篇勸善的短文。自從張亞子從地方小神受皇封發跡以後,全國到處都有他的宮觀,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宮。竊以為,也是因為進京高考的舉子人多,少了怕不夠用。
知道了文昌的來歷,游大廟就有了目的。遊人不一定考究文昌的來歷,但是都知道文昌帝君保佑功名利祿。於是人們都在正殿前面焚香點蠟,煙霧騰騰。有磕頭的,有捐功德的,也有給孩子抽簽的,抽到上上簽,自然高興,抽到下簽,說一聲「騙人的」,把簽捏在手心裡,不給他人再看。正殿和桂香殿有12尊巨大的明代鑄鐵坐像,殿中全套祭器如大鼎、一人高的花瓶和鏤空花束均為鐵鑄,乃稀世之寶。鐵鑄造像十分生動,背後銘文「崇禎元年陝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鑄。正殿的文昌像高4。7米,全身鎦金。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前面兩側的兩個侍童造像,一個瞪眼吐眉,一個張口結舌,一個拿書卷,一個捧印鑒,名叫「天聾」、「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道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系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泄漏。
這里的許多廟堂,主要圍繞著文昌而設。「桂香殿」院子里,有四棵古代丹桂,顧名思義取「瞻宮折桂」之意,據說丹桂飄香的時候,這里甜香襲人,滿地金黃。「白特殿」和「風洞樓」為上下兩座廟宇,前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的坐騎,後者裡面有一個兩米深的自然石洞。白特是一匹馬頭、騾身、牛蹄、驢尾的神獸,傳說張亞子年輕時每天騎著它通過風洞到千里之外的陝西讀書。道家總喜歡山洞,無非是道教「洞者,道也,萬物通有此理,即太極之謂」,「洞天福地」「洞觀其邃」的意思。門上有明文學家馮夢龍撰聯:「三清老子騎青牛西出陽關;梓潼帝君乘白特下臨凡界」。其他殿堂也很有說頭,「家慶堂」為文昌創作了五世同堂一大家人。「瘟祖殿」則說降伏妖魔,治理瘟疫的五位瘟神是文昌的化身。
在中國,文昌宮里都同時供奉魁星,古代讀書人眼裡,魁星主科舉文事,地位僅次於文昌,奉之甚虔。這里的「魁星閣」又叫「百尺樓」,在大廟正山門上面,過街樓式建築。二樓正中塑魁星造像,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右手握一管朱筆,左手持一墨斗,右腳踩著鰲魚頭,左腳跛起倒踢呈北斗星狀。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或說北斗的第一顆星為魁首,或說前四顆星合起來為斗器之首。古代文人高中狀元後,到皇宮迎榜,皇宮台階上雕有龍和鰲,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站在鰲頭上,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關於魁星有兩種傳說。一說魁星奇醜無比,滿臉麻子,一隻腳顛跛,發奮讀書,終於高中榜首。殿試時,回答皇帝對他長相的提問說,麻臉是「麻面滿天星」,跛腳是「獨腳跳龍門」,皇帝大喜,欽點狀元。另一說,魁星本是帥哥,滿腹學問,可是考場腐敗,總是名落孫山,憤而跳海,被海中鰲魚頂起,化身醜陋,升天而為魁星,主管功名。所以說,「任你文章高百斗,就怕朱筆不點頭」。其實,這魁星也是文人們把「魁」字拆開來,一個「鬼」的造型,加上星斗的附會,演繹出來的故事,暗含譏諷和無奈。
德國文化哲學大師恩思特·卡西爾《人論》書中說:「神話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投影」,的確如此。從「天聾」「地啞」和「魁星」的故事看到,自古以來考場作弊就是防不勝防的,連仙界也要採取裝聾作啞的非常措施。就是這樣千方百計的防範,還出現了魁星跳海的悲劇。逼得舊時的文化人,對考場腐敗無可奈何,寄託於神靈保佑。
今天,看到魁星樓里,掛滿了高考的學子們送的錦旗,祈求祝詞五花八門,突然想到一句俗語:「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不禁啞然失笑。這個大廟建築群中,還有一個關帝廟,裡面的關公並非紅臉,而是金身、金面。關公也是武財神,所以指示牌上的箭頭指的不是「關帝廟」而是「財神廟」。如今,那裡好像比文昌宮的香火旺盛,也是與時俱進的現象。如今的許多遊人到此,並非供奉文昌,而是找樂子來了,東看看西瞧瞧,領略文化,休閑心境。走到一處,看到洞經音樂表演,絲竹聲聲,鑼鼓陣陣,男女合唱,抑揚頓挫,時而清麗婉約,時而高亢激昂,時而飄飄然如臨仙界,時而坦盪盪胸襟開朗。下面院子里有個很大的古代焚紙爐,過去的文人認為文字是倉頡大帝所造,要愛惜,寫過字的紙不能亂丟,收集到貼有「敬惜字紙」的竹籠里,在文昌廟里集中焚燒,待到每年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日祭祀完畢由學生們扛抬紙灰撒入河海。現代,這里成了人們過鞭炮癮的所在,不時傳來噼噼啪啪炮竹聲聲。我擔心,這里的煙火和炮竹會不會那一天引起火災,把幾千年的文物毀於一旦。歷史上,這里的魁星樓就在清雍正年間遭遇火災重建過,我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
一件有意思的情景進入我的視線,我看到有一個老婆婆見神就拜,財神廟里燒柱幾根香,文昌殿里磕幾個頭,魁星面前也下跪,瘟神面前也作揖。送子娘娘面前,她還磕頭,我好奇的問:「婆婆,你拜的這是什麼神?」老婆婆說:「不知道什麼神,不過拜拜有好處。」真是禮多神也不會怪罪。有趣。
離開的時候,我抬頭看看那團團萬嶺,如龍如蛇的七曲山,看看那冠如華蓋,綠蔭如雲的古柏樹。慨然想到,這里的歷史告訴人們,再結實的建築,也不會永存,再神聖的神靈也會退位。只有大自然是永生永存的,歷經風雨,傲視蒼穹。
C. 梓潼縣雙板現在怎麼樣呢
現在雙板鄉有所改變
D. 秋遊''梓潼縣金寶村''作文整么寫
一走進金寶村,映入眼簾的是煥然一新的鄉村美景:沿著玉帶般的水泥路,一幢幢現代川西民居風格的漂亮民居逶迤(wēi yí) 在村道兩旁,灰瓦白牆、書畫飄香、道路暢通、環境優美,潼江河畔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園里,是三百畝大棚蔬菜和五百畝葡萄園……經過兩年的災後重建,梓潼縣金寶村不僅披新裝、換新顏,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變化。
金寶村位於梓潼縣城以北3.5公里,與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七曲山大廟隔江相望。幾年前,金寶村還是一個經濟難發展的傳統農業村,「5•12」特大地震,上漲的河水沖毀了村民的土坯房,損失嚴重,70%的農房需要重建。在災後重建中,金寶村被梓潼縣委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重建,2009年底,全村災後農房重建全部完成。瞄準打造旅遊觀光示範村,金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也於去年底基本完成,村民們在房前屋後栽植果樹、添設花台,引進了百種花卉,去年三月,金寶村舉辦了首屆櫻花節,6千多遊客同賞櫻花,隔江而望,金寶村掩映在花的海洋。
在金寶村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的蔬菜大棚旁,前村支書白正舉的新居燈籠高掛、春聯火紅,這幢6間屋的新房,建房連裝修共花了4、50萬元,除國家補助4萬多元,其餘都靠在外承包工程的兩個兒子。62歲的老支書夫婦和兒子兒媳、孫兒孫女三代同堂,生活在這200平米的兩層小樓里。客廳里,色澤雅緻的柔軟沙發合圍著電視和玻璃雕花組合櫃;房間中,席夢思、冰箱、空調、洗衣機,一樣都不少;餐桌上,臘肉、香腸、蔬菜、水果、葡萄酒……擺滿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