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鄉村旅遊
『壹』 簡要介紹青島市的「八大旅遊產品體系」
為了更貼近國際化標准,我市將在未來的五年內,實現旅遊產品發展新突破,建立完善度假旅遊、海上旅遊、郵輪旅遊、文化旅遊等八大旅遊產品體系。
加快發展度假旅遊產品。 「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加快石老人、鳳凰島、琅琊台等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力爭2015年前,建成港中旅海泉灣、今典紅樹林等5~10個度假旅遊單元,規劃建成陽光博澳艾美、銀座凱悅酒店等15~20個度假酒店,發展2~3處遊艇俱樂部,形成我市東、西兩大度假集群。
加快發展海上旅遊產品。我市將進一步開發海上旅遊航線,重點發展高檔遊船,加快培育海上看青島、海上演藝、海上餐飲、海上婚慶等旅遊產品;發展遊艇、帆船俱樂部,培育高端海上旅遊產品;積極發展水上摩托、水上自行車、拖弋傘等游樂項目,形成參與性強的海上游樂產品;完善靈山島、田橫島等海島旅遊設施,實現海島旅遊突破。
加快發展郵輪旅遊產品。我市將積極推動大港建成符合國際標準的郵輪母港;推動奧帆中心建立流動的郵輪通關設施,建成國際郵輪停靠港。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品。我市將加大旅遊與文化的融合,大力挖掘旅遊文化內涵,重點開發嶗山道教文化資源;推進建設靈珠山佛教文化公園、法海寺綜合項目等宗教文化旅遊景區建設。力爭完成港中旅海泉灣演藝項目;繼續完善城投「蔚藍青島」演出內容,形成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和打造古跡文化游、名人故居文化游、歐陸風情建築文化游、工業文化游、軍事文化游等品牌;辦好糖球會、蘿卜會、膠州秧歌節等民俗節會活動。
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產品。我市將培育鄉村飯庄、田園採摘、漁家風情、溫泉養生等八大鄉村旅遊產品,力爭到2015年全市鄉村旅遊特色村達到100個以上,鄉村旅遊特色點達到300個以上,鄉村旅遊年接待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
加快發展購物和餐飲旅遊產品。今年起,我市將加快規劃建設一批旅遊紀念品(商品)超市、特色街和專賣店,舉辦特色旅遊紀念品(商品)設計大賽,開發一批具有青島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和商品;挖掘、整理青島特色餐飲文化,組織推介青島十大特色菜和十大特色小吃,建設石老人海鮮街、青島鯉魚門海鮮城等特色餐飲項目,打造「青島菜」品牌。
加快發展節慶會展旅遊產品。我市將以國際啤酒節、國際海洋節、國際帆船周等大型節會活動,以及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依託,著力打造高端節會旅遊品牌。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高端會議中心,積極承接國際大型會議,鼓勵和扶持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期間舉辦大型會展活動。
加快發展體育健身旅遊產品。我市將積極引進和承辦國際高水平海上運動賽事,發展海上帆船、帆板等海洋體育活動;積極發展溫泉、保健、潛水、療養、登山、高爾夫、健步行等特色健身旅遊項目。
『貳』 張國勝縣鎮域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思考是在旅遊調研的多少期
很簡單,百強縣,要不就是有資源,要不就是交通發達,要不就是原始底子就比內較容厚實;貧困縣,大都交通不便,沒有工業,沒有資源(煤,油),沒有旅遊,僅憑農業,是上不了百強縣的。
2010年百強縣:榮城市第10名,文登市第11名;鄒城市第22名;龍口市23名;膠南市25名;即墨市27名;壽光市29名;膠州市30名;滕州市31名;章丘市:33名;平度市:34名;萊州市:38名;新泰市:40名;兗州市:49名;諸城市:50名;在這前50強中,山東省有15個排名,樓主可以看看,除去膠東半島的,內地還有幾個百強縣?除非是鄒城,滕州,新泰,兗州等幾個是在內地;而這幾個又是什麼出名呢?當然是煤碳,沒有了煤,想必這幾個也進不了前50名;
如果要考慮百強縣的農村,壽光應該不錯,值得借鑒一下吧,鹽鹼地上出個百強縣,憑得就是農業,貧困縣,魯南,魯西南,魯北地區很多很多,去看看吧,祝你成功!
『叄』 膠州風俗
膠州風俗習慣青島婚喪嫁娶風俗
節令習俗
年除日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辦酒菜、掛年畫、貼春聯,中午合家團聚吃隔年飯,下午到祖墳前燒紙磕頭,告祭祖先回家過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掛財神像、掛祝子、列祖位、擺供品、香案。院內撒乾草、馬料。晚燒香,包過年餃子。三巡香後,接回灶神,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晚上,舊時守歲至新年開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部分封建迷信習俗漸減,但鞭炮、禮花的品種、花樣和數量大增,歡樂喜慶氣氛益濃。
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在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除夕夜子時起,新年伊始。舊時,在供桌上供素餃子,並由家長為首,兒孫相隨開門接神,焚紙馬、酹酒漿、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餃,俗稱過大年五更。此時只許說吉利話,為避免禁忌詞語,多不許小兒說話。飯後,子孫輩於供桌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父祖則分給 「壓歲錢」,盼孩子們長命百歲,福壽雙全。拂曉,鄰里親友互致慶賀,作揖口呼「恭喜」、「發財!」謂之拜年。建國後,此節依舊,但祭神、祀祖等習俗已不盛行。機關、團體盛行團拜,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成新風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節,主要活動為張彩燈、踩高蹺、「打燈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廟、放焰火、吃「元宵」(湯圓)。農村有做「神蟲」、面油燈的習慣。晚上將面神蟲放在糧囤,將面油燈放在祖墳、廟前,院內院外處處燈火。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此三日,白天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演於街市(農村各村相互串演),熱鬧非常;夜間,街市、廟宇、店肆均張掛彩燈,燈上寫有謎語為「燈虎」。人們看花燈、「打燈虎」、放鞭炮、點「焰火」,童稚各打彩燈到處照。各廟宇開山門迎香客,善男信女羅拜佛像前;寺內香煙繚繞,燭光閃耀,鍾磐聲聲,紙灰紛飛,一派迷信氣氛。膠城錢市街財神廟中,香煙尤盛,拜神者多為不育少婦,手捧紅線,套於佛前泥娃頸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為「拴孩」。各寺廟遊人如堵,常有母子被沖散者,兒啼母喊,加上鞭炮交響,震耳欲聾之聲深夜不衰。1945年後,廟宇多廢。建國後,「拴孩」等迷信活動已無人相信,但慶元宵活動依舊,尤其彩燈加以電器化,質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慶,盛況空前,新花樣彩燈數以千計,焰火以萬數。膠州城區花燈齊放,遊人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也稱龍抬頭,謂龍開始治水,春雨將臨。主要活動為「打囤子」,凌晨各家於院內、場中,用草灰圈畫囤子形,囤邊畫梯子,「囤子」中心置五穀數十粒,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並炒黃豆、炒「旗子」(雞蛋、白糖和麵粉做成的菱形小塊)為節日食品,以祝人丁興旺。
清明 膠州民間也稱「寒食」。雖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紀念介之推的故事流傳,但禁火習俗已除。主要活動為掃墓和春遊、放風箏、植樹。節日大都食炒麵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龍白虎湯」。建國後,大批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忠烈和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五月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紀念詩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兒童的手腕、腳踝系五綵線,謂「端午線」,據說能防蛇蠍。耳鼻中塗雄黃,謂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謂能防眼病,稱「拉霧露」。家家門窗懸艾,謂能驅惡魔。囊裹硃砂,謂能祛邪祟。食小蟹,飲雄黃酒,謂能防百病。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謂過半年,一般只吃頓餃子。
入伏 入伏多農歷六月,是日吃面條,謂吃入伏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時逢雨季,膠州流傳喜鵲搭橋,織女落淚等神話故事。此日,婦女做各式印花小麵食,以線串連,稱為「巧餑餑」。當晚,少女齊集一堂,做素餃子、瓜果在院里擺供,向織女祈禱,請求幫助提高縫紉刺綉技巧,因名乞巧節,現農村僅存做小面花的習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節。當晚,家家陳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餅、西瓜、葡萄和蘋果等,焚香祭月老。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舊時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等活動。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農家節。此時農事結束,場屋門關閉,僱工回家另謀生路。建國後,農民多在這天改善生活,以慶豐收。
過冬 即冬至,農家要上墳、燒紙,擺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頓餃子。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間興以8種粟米乾果煮粥喝,謂「臘八粥」。舊時塾學開始放寒假,塾師解聘。家家掃塵,准備迎接新年。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舊時以糖瓜(麥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燒紙馬,謂送灶王爺上天。建國後此俗大減,有的僅晚飯吃水餃。
生活習俗
服裝 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 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 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 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 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 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酒詞。有的用軍樂,有的攝影留念。不過,文明結婚人數過少,極難推行。建國後,男女雙方都注重事先經過了解熟悉,雙方同意後,並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記結婚。婚娶禮俗大減,彩轎、吹鼓手、儀仗隊廢除。農村尚有拜天地、坐廬帳等舊習。城鎮和部分村莊的大多數青年多崇尚新事新辦。迎娶多用馬車或自行車,婚期多擇定元旦、「五•一」或國慶節等節假日。親友鄰居送賀禮,男方設酒宴熱鬧一番。70年代末期開始,婚事日趨大操大辦,攀比之風頗盛。也有男女雙方置辦新傢具,單位組織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則實行旅遊結婚。
生孩子 嬰兒出生第三天,設宴請客叫過三日,嬰兒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雞蛋、紅糖、油條、豬蹄、小米等物,謂送湯米。親友鄰居也適量送湯米,回贈的禮物中定有染紅的熟雞蛋。嬰兒生後百日,親友再次贈送銀手鐲、脖鎖、小兒衣物等,謂送百歲。有俗語:「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鞋穿到老」。
過生日 膠州一般人家,無論長幼,每逢過生日都要吃面條以示慶賀,稱吃「長壽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語:「喝了粘粥,一年糊塗」。富裕家庭,凡年過6旬的生日叫壽辰,要大慶。親友贈送壽幛、壽聯、壽匾、壽畫,一般寫「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等祝詞,畫是壽星圖、松柏圖、仙鶴、壽桃圖等,也有送糕點、豬肉和錢幣的。主家要設宴款待賓客,吃長壽面,喝長壽酒。80年代,人們對過生日、祝壽越加重視,親友和兒女贈送壽辰蛋糕、高級點心、糖果等。有的子孫輩過生日也是大操大辦,請親朋喝酒。
搬家 亦稱喬遷,遷入新居要貼對聯,一般寫「移來新舍寓,還是舊鄰居」。並向鄰居饋贈面條等食品,稱認鄰舍,表示睦鄰。親友們要饋以饅頭、豬肉、糕點等表示祝賀,稱為燒炕。主人宴請賓客為謝。
喪葬祭祖
報喪 喪主請人將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親友。
入殮 舊時膠州用棺槨,興土葬。死者咽氣,全家慟哭,謂「報廟」。翌日晚,喪家到土地廟焚紙、香和紙扎的轎、馬,謂送盤纏,亡人的長子手執長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臉遮黃表紙,口含銅線,手握小面餅(富家有的握金銀),穿戴成套壽衣冠,被褥具全,由兒女親屬將屍體抬入棺內。棺內放香、紙灰等雜物,蓋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於當門屋正北,外加遮靈帳,靈前沒飯桌、瓦盆、燈罐和五穀囤,兒女守靈,親友弔唁。1968年以來實行火葬,把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當門正北,設供弔唁,或寄存火化場骨灰廳。
戴孝 父母亡故,兒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並扎白布條,腰束苘繩,手執柳木哀杖,女眷頭頂白布褡頭,侄孫按輩份穿孝服。建國後,逐漸改為臂佩黑紗。若死者男性,其兒女左臂佩黑紗;若死者女性,黑紗則佩在右臂。
出殯 舊時出殯,富貧相差懸殊。富家出殯設棺罩、靈床、主樓、旌幡,還有儀仗隊和鼓樂隊,並有紙扎的童男女,有的還設打路鬼、開路神,大擺路祭。死者的長子和其他子孫或親友都要按照輩分和身份,分別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掛棉球,手持哀杖,哭送靈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墳地焚燒紙扎的童男女,並在壙內隨葬陶器和銅、鐵、錫、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後,儀仗返回,稱回靈。回靈後,喪主向親友鄰居分遺飯(用面蒸的大餅切成小塊和小饅頭狀食品)。出殯當日晚,喪主要宴請所有幫忙人員,謂酬勞。
上墳 葬後3日,喪家赴墓地祭掃,稱為三日墳。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墳,此後要上百日墳,周年墳。一年內,喪家人口皆不得穿紅著綠,過年只能貼藍紙對聯,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其後除在清明節、冬至、春節期間祭掃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時的上墳特別隆重。一般要燒紙錢、擺供品,並把紙扎的箱、櫃、搖錢樹、聚寶盆等在墳前焚燒。實行火化之後,多數鄉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築墳,有的還立碑為記,祭掃方式仍沿襲舊習。
家祭 對故去的先人要過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後為忌辰。每年的春節、清明、冬至節,都要在家擺供設祭。
祠祭 望族大戶都設祠堂,有公田,專供祭祖。春節時,祠堂內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掛祝子擺供品,燒紙、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長輩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族規森嚴,婦女不準入祠堂,同族人認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
『肆』 膠州的美景
膠州是旅遊勝地,境內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人文勝跡底蘊厚重。艾山風景區歷史久遠,積淀了豐厚的文化色彩,高鳳翰紀念館館內閣樓亭榭,玲瓏雅緻,完美再現了「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當年的居住風貌。「制帽之鄉」李哥庄鎮高起點規劃,展現了大沽河獨特的鄉村生態旅遊魅力。具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少海新城建成後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親水社區,大青島區域內的一個新興休閑旅遊目的地……以文化、休閑、商務旅遊為城市品牌的金膠州正熠熠生輝。 金膠州特色商務旅遊線路 置業商務考察游: 少海新城—三里河公園—新城區—高鳳翰紀念館—南關第一飯店(三星級餐館)或紫金苑生態園就餐—膠州灣產業新區(一日游) 投資商務考察游: 少海新城—三里河公園—新城區—高鳳翰紀念館—南關第一飯店(三星級餐館)或紫金苑生態園就餐—膠州灣國際物流中心—膠州灣產業新區(一日游) 旅遊商務考察游: 膠州灣產業新區—少海風景區—三里河公園—新城區—南關第一飯店(三星級餐館)或紫金苑生態園就餐—城隍廟—大沽河風景區(一日游) 膠州灣產業新區—艾山風景區—南關第一飯店(三星級餐館)或紫金苑生態園就餐—城隍廟—三里河公園—新城區—少海風景區(一日游) 休閑生態游: 少海風景區—鮑滿樓大酒店就餐(三星級餐館)—大沽河旅遊休閑區(一日游) 三里河公園—韓國風情商業街—海鮮街就餐—膠河風景區(一日游) 特色自駕游: 艾山風景區(東石景點、艾山景點、西石景點)—華山山莊就餐(三星級農家樂)—山洲水庫—膠河風景區(一日游) 少海風景區—寶榮休閑漁業觀光園—九興堂藝術館—東方福樂園飯店就餐(三星級農家樂)—大沽河旅遊休閑區(一日游) 高鳳翰紀念館—城隍廟—韓國風情商業街就餐—玉皇廟—新陽和睦生態園(一日游)
『伍』 膠州想請記者采訪怎麼聯系
去電視台。 或者去廣告公司 媒體公司
『陸』 青島農村公園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怎麼樣
青島農村公園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是2017-01-05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洋河鎮東王家莊村。
青島農村公園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370281MA3D3JJY1U,企業法人郭靜,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青島農村公園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青島農村公園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資訊。
『柒』 膠州薰衣草主題公園的自駕游線路
同三高速:膠州收費站(香港路)——向西至S217省道——往南再向東拐進S395省道 膠州灣高速:膠州收費站(海爾大道)——向西至S395(正陽路)
濟青高速:膠州收費站(馬店)——往南至福州南路和S395省道交叉口——向西至廣州路——香港路——福州南路——S395
(1)少海風景區 —幸福花海旅遊區——高鳳翰紀念館——城隍廟——九興藝術館
(2)三里河公園——幸福花海旅遊區——愛山風景名勝區(東石景點或西石景點)——九興藝術館——少海風景區 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花、日本北海道花海、荷蘭鬱金香花海、保加利亞玫瑰谷……這些都是世人嚮往的「美麗天堂」。在青島,也有一個「美麗天堂」即將打造完成——膠州三里河 「彩虹花海」正式迎客:高高低低的丘陵上,分布著浪漫的薰衣草和燦爛的向日葵,還有在夏季盛開的貓薄荷、紅帽子月季、白晶菊等近二十種跨季開放的多彩花卉,按照顏色帶狀排列的鮮花組成了一道的彩虹。
幸福花海景區內種植著多達百畝的向日葵田,而這一種植規模是最大。景區種植的向日葵更為低矮,但黃色的花盤也很大。喜歡沐浴在陽光下的向日葵生長的欣欣向榮。種植的向日葵多到人的腰部位置,因為長勢不高,所以很適宜漫步其中,在成片的向日葵田中感受它的明媚燦爛。這種低矮的向日葵是美國品種,花期比較長,適合觀賞旅遊景區種植。除了景區內主打的薰衣草和向日葵田,市民及遊客還能在園內觀賞到夏季盛開為旺盛的貓薄荷、白晶菊、波斯菊、太陽花等近二十種跨季開放的多彩鮮花。景區內有一處由貓薄荷、地被石竹、薰衣草、紅帽子月季、白晶菊、大花金雞菊組成的七彩花丘,花丘中有六種花草,其中兩端都是紫色的薰衣草,其餘五種花也成花帶狀依次排列。從不遠處的觀景台上看,有彎型弧度的七彩花丘宛若彩虹,非常美麗。除成片花海外,景區內還有兒童樂園、情人谷、薰衣草愛情小鋪、仿照日本北海道風格建造的白色小教堂等景觀。 據了解,該園區已經投資近2000萬,未來還將繼續加大投資,打造成青島鄉村旅遊的一大亮點。該園區已經可以參觀,門票價格為30元,同時該景點還特別適合婚紗攝影以及拍攝寫真的外景地,畢竟數百畝的花田和大片的向日葵在青島地區難得一見
『捌』 去青島的自駕游路線
第一天,從安徽蕪湖到青島要經過淮安,灌雲,連雲港,汾水,日照,膠南,膠州等地方,全程257公里,正常速度4個小時可到達,中午在青島棧橋附近稍背點的地方應該能找到100元左右價位的賓館,下午就在八大處一帶轉轉,既遊玩也讓駕車人作些小調整.青島旅遊路線參考:
青島的景點比較集中,因此非常適合自助游和自駕游,尤其適合步行游覽。順便說一句,到青島旅遊參加旅遊團實在是浪費錢財又看不到什麼風景,旅行團的方式我想大家都知道,匆匆而行,真正品位青島的美,那種飯後遛彎式的最適合不過了,穿上短褲、拖鞋,牽著愛人的手沿著海邊溜溜達達,面對著大海沙灘上小坐一下,實在是愜意又浪漫。青島濱海一線最有特色,一邊是大海,一邊是歐式古建築和城市園林,2005年起青島政府又沿海邊修建了濱海步行道,從棧橋西面的「八大峽」一直延伸到石老人浴場,綿延三十多公里,市區內的主要景點大都集中在其周圍了,所以,您有駕車游覽的習慣的話,到青島來還是把車找個地方停下改用步行吧。這樣既能觀賞美景還能鍛煉身體。
★ 濱海一線游:
『玖』 用膠州土話說旱鴨子
膠州風俗習慣青島婚喪嫁娶風俗
節令習俗
年除日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辦酒菜、掛年畫、貼春聯,中午合家團聚吃隔年飯,下午到祖墳前燒紙磕頭,告祭祖先回家過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掛財神像、掛祝子、列祖位、擺供品、香案。院內撒乾草、馬料。晚燒香,包過年餃子。三巡香後,接回灶神,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晚上,舊時守歲至新年開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部分封建迷信習俗漸減,但鞭炮、禮花的品種、花樣和數量大增,歡樂喜慶氣氛益濃。
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在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除夕夜子時起,新年伊始。舊時,在供桌上供素餃子,並由家長為首,兒孫相隨開門接神,焚紙馬、酹酒漿、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餃,俗稱過大年五更。此時只許說吉利話,為避免禁忌詞語,多不許小兒說話。飯後,子孫輩於供桌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父祖則分給 「壓歲錢」,盼孩子們長命百歲,福壽雙全。拂曉,鄰里親友互致慶賀,作揖口呼「恭喜」、「發財!」謂之拜年。建國後,此節依舊,但祭神、祀祖等習俗已不盛行。機關、團體盛行團拜,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成新風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節,主要活動為張彩燈、踩高蹺、「打燈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廟、放焰火、吃「元宵」(湯圓)。農村有做「神蟲」、面油燈的習慣。晚上將面神蟲放在糧囤,將面油燈放在祖墳、廟前,院內院外處處燈火。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此三日,白天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演於街市(農村各村相互串演),熱鬧非常;夜間,街市、廟宇、店肆均張掛彩燈,燈上寫有謎語為「燈虎」。人們看花燈、「打燈虎」、放鞭炮、點「焰火」,童稚各打彩燈到處照。各廟宇開山門迎香客,善男信女羅拜佛像前;寺內香煙繚繞,燭光閃耀,鍾磐聲聲,紙灰紛飛,一派迷信氣氛。膠城錢市街財神廟中,香煙尤盛,拜神者多為不育少婦,手捧紅線,套於佛前泥娃頸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為「拴孩」。各寺廟遊人如堵,常有母子被沖散者,兒啼母喊,加上鞭炮交響,震耳欲聾之聲深夜不衰。1945年後,廟宇多廢。建國後,「拴孩」等迷信活動已無人相信,但慶元宵活動依舊,尤其彩燈加以電器化,質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慶,盛況空前,新花樣彩燈數以千計,焰火以萬數。膠州城區花燈齊放,遊人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也稱龍抬頭,謂龍開始治水,春雨將臨。主要活動為「打囤子」,凌晨各家於院內、場中,用草灰圈畫囤子形,囤邊畫梯子,「囤子」中心置五穀數十粒,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並炒黃豆、炒「旗子」(雞蛋、白糖和麵粉做成的菱形小塊)為節日食品,以祝人丁興旺。
清明 膠州民間也稱「寒食」。雖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紀念介之推的故事流傳,但禁火習俗已除。主要活動為掃墓和春遊、放風箏、植樹。節日大都食炒麵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龍白虎湯」。建國後,大批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忠烈和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五月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紀念詩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兒童的手腕、腳踝系五綵線,謂「端午線」,據說能防蛇蠍。耳鼻中塗雄黃,謂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謂能防眼病,稱「拉霧露」。家家門窗懸艾,謂能驅惡魔。囊裹硃砂,謂能祛邪祟。食小蟹,飲雄黃酒,謂能防百病。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謂過半年,一般只吃頓餃子。
入伏 入伏多農歷六月,是日吃面條,謂吃入伏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時逢雨季,膠州流傳喜鵲搭橋,織女落淚等神話故事。此日,婦女做各式印花小麵食,以線串連,稱為「巧餑餑」。當晚,少女齊集一堂,做素餃子、瓜果在院里擺供,向織女祈禱,請求幫助提高縫紉刺綉技巧,因名乞巧節,現農村僅存做小面花的習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節。當晚,家家陳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餅、西瓜、葡萄和蘋果等,焚香祭月老。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舊時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等活動。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農家節。此時農事結束,場屋門關閉,僱工回家另謀生路。建國後,農民多在這天改善生活,以慶豐收。
過冬 即冬至,農家要上墳、燒紙,擺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頓餃子。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間興以8種粟米乾果煮粥喝,謂「臘八粥」。舊時塾學開始放寒假,塾師解聘。家家掃塵,准備迎接新年。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舊時以糖瓜(麥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燒紙馬,謂送灶王爺上天。建國後此俗大減,有的僅晚飯吃水餃。
生活習俗
服裝 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 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 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 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 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 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酒詞。有的用軍樂,有的攝影留念。不過,文明結婚人數過少,極難推行。建國後,男女雙方都注重事先經過了解熟悉,雙方同意後,並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記結婚。婚娶禮俗大減,彩轎、吹鼓手、儀仗隊廢除。農村尚有拜天地、坐廬帳等舊習。城鎮和部分村莊的大多數青年多崇尚新事新辦。迎娶多用馬車或自行車,婚期多擇定元旦、「五•一」或國慶節等節假日。親友鄰居送賀禮,男方設酒宴熱鬧一番。70年代末期開始,婚事日趨大操大辦,攀比之風頗盛。也有男女雙方置辦新傢具,單位組織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則實行旅遊結婚。
生孩子 嬰兒出生第三天,設宴請客叫過三日,嬰兒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雞蛋、紅糖、油條、豬蹄、小米等物,謂送湯米。親友鄰居也適量送湯米,回贈的禮物中定有染紅的熟雞蛋。嬰兒生後百日,親友再次贈送銀手鐲、脖鎖、小兒衣物等,謂送百歲。有俗語:「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鞋穿到老」。
過生日 膠州一般人家,無論長幼,每逢過生日都要吃面條以示慶賀,稱吃「長壽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語:「喝了粘粥,一年糊塗」。富裕家庭,凡年過6旬的生日叫壽辰,要大慶。親友贈送壽幛、壽聯、壽匾、壽畫,一般寫「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等祝詞,畫是壽星圖、松柏圖、仙鶴、壽桃圖等,也有送糕點、豬肉和錢幣的。主家要設宴款待賓客,吃長壽面,喝長壽酒。80年代,人們對過生日、祝壽越加重視,親友和兒女贈送壽辰蛋糕、高級點心、糖果等。有的子孫輩過生日也是大操大辦,請親朋喝酒。
搬家 亦稱喬遷,遷入新居要貼對聯,一般寫「移來新舍寓,還是舊鄰居」。並向鄰居饋贈面條等食品,稱認鄰舍,表示睦鄰。親友們要饋以饅頭、豬肉、糕點等表示祝賀,稱為燒炕。主人宴請賓客為謝。
喪葬祭祖
報喪 喪主請人將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親友。
入殮 舊時膠州用棺槨,興土葬。死者咽氣,全家慟哭,謂「報廟」。翌日晚,喪家到土地廟焚紙、香和紙扎的轎、馬,謂送盤纏,亡人的長子手執長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臉遮黃表紙,口含銅線,手握小面餅(富家有的握金銀),穿戴成套壽衣冠,被褥具全,由兒女親屬將屍體抬入棺內。棺內放香、紙灰等雜物,蓋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於當門屋正北,外加遮靈帳,靈前沒飯桌、瓦盆、燈罐和五穀囤,兒女守靈,親友弔唁。1968年以來實行火葬,把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當門正北,設供弔唁,或寄存火化場骨灰廳。
戴孝 父母亡故,兒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並扎白布條,腰束苘繩,手執柳木哀杖,女眷頭頂白布褡頭,侄孫按輩份穿孝服。建國後,逐漸改為臂佩黑紗。若死者男性,其兒女左臂佩黑紗;若死者女性,黑紗則佩在右臂。
出殯 舊時出殯,富貧相差懸殊。富家出殯設棺罩、靈床、主樓、旌幡,還有儀仗隊和鼓樂隊,並有紙扎的童男女,有的還設打路鬼、開路神,大擺路祭。死者的長子和其他子孫或親友都要按照輩分和身份,分別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掛棉球,手持哀杖,哭送靈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墳地焚燒紙扎的童男女,並在壙內隨葬陶器和銅、鐵、錫、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後,儀仗返回,稱回靈。回靈後,喪主向親友鄰居分遺飯(用面蒸的大餅切成小塊和小饅頭狀食品)。出殯當日晚,喪主要宴請所有幫忙人員,謂酬勞。
上墳 葬後3日,喪家赴墓地祭掃,稱為三日墳。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墳,此後要上百日墳,周年墳。一年內,喪家人口皆不得穿紅著綠,過年只能貼藍紙對聯,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其後除在清明節、冬至、春節期間祭掃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時的上墳特別隆重。一般要燒紙錢、擺供品,並把紙扎的箱、櫃、搖錢樹、聚寶盆等在墳前焚燒。實行火化之後,多數鄉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築墳,有的還立碑為記,祭掃方式仍沿襲舊習。
家祭 對故去的先人要過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後為忌辰。每年的春節、清明、冬至節,都要在家擺供設祭。
祠祭 望族大戶都設祠堂,有公田,專供祭祖。春節時,祠堂內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掛祝子擺供品,燒紙、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長輩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族規森嚴,婦女不準入祠堂,同族人認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
『拾』 青島瑞祥永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怎麼樣
青島瑞祥永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是2016-05-05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回組織,注冊地址位於答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裡岔鎮大河流村。
青島瑞祥永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370281MA3CA4981G,企業法人王世枝,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青島瑞祥永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本社成員在里岔鎮從事農業休閑觀光和鄉村旅遊咨詢、服務(不得組團對外從事旅遊業務); 組織成員開展果蔬種植、採摘、銷售;為本社成員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與本社成員種植有關的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青島瑞祥永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