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協會規章制度

鄉村旅遊協會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2-05 18:40:57

『壹』 農家生態旅遊實際經營運作模式是什麼

(1)組織結構按照企業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場化的運作體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獎勵制度,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職責和目標,促進景區操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董事會制度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是休閑農業型景區的一種比較好的管理形式。

(2)經營上採用分開管理、獨立核算、循環利用。首先是農業區和度假村分開管理,實行大循環、各自獨立核算制度,聘請的是專業人士經營,農業區實行的是承包責任制,遵循了一條「以園養店、以店促園」的發展思路,實行園區開放(不收門票)、採摘園免費品嘗等措施。

(3)經營體制減少管理層次,集團公司總經理只管理各單位第一負責人,旅遊開發公司總經理只管理下屬各單位第一負責人;劃小核算單位,原則上,能夠進行獨立核算的單位都要進行獨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組及個人,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使每個員工都能感受到壓力和動力;專業化管理,防止各經營單位實行獨立核算後,各自都設立自己的輔助部門而導致「小而全」現象,必須對各經營單位進行合理的劃分與分工,各經營單位只負責本專業和本行業的事項;社會化服務,主要指在景區,把可以進行公共服務的部分統一由物業部門來管理,物業部門通過為各經營主體單位提供服務而獲得收入。這里的物業包括保安、衛生、交通管理、供水、供電、通訊、基礎設備設施的維修等方面。

(4)管理方針強調,農家生態景區中生態是景區的生命,生態效益等於或者大於經濟效益,不僅僅要使環境得到保護,而且要使環境更美好、更豐富;把動植物、水、空氣、岩石、文物、陽光等資源當作景點向遊人介紹,並把它們當作企業的財富與資產進行管理,健全生態保護的機構、人員、資金,對遊客、員工、社區居民進行生態教育,考核景區工作的指標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方面的內容。

(5)內部能力建設在人力資源方面,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完善服務系統,積極推進崗位交叉互補(Cross-Utilization)與現場走訪,由遊客和員工共同營造度假村的歡樂氛圍;在服務過程中,推行行動准則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禮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時,編制詳細的作業手冊,保證提供服務的質量。

『貳』 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的措施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展開追問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叄』 鄉村旅遊發展

元月18日至21日,我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進行了調研。採取參觀現場、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與當地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就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當前基層幹部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及心態
(一)總體認識。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立即引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強烈反響。他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國家戰略轉軌,推動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抉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軌變型的關鍵時期,黨中央高瞻遠矚,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及少數國家因戰略調整滯後造成發展緩慢的慘痛教訓,適時地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對於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我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現實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方面,我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步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近些年城鄉差距的拉大,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障礙。同時,由於農村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農村購買力不強,已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必然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三農」問題,從根本上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從根本上搞活農村市場,從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好從理論和實踐上體現了兩者的本質要求。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從實踐上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也體現了城鄉一體的長遠發展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新農村之「新」,正是體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上、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目標上、體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格局上。總之,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完全符合農村實際,非常鼓舞人心。他們堅信,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的目標必將實現。
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上,基層幹部群眾普遍認為:這次與五十年代提出的「新農村」概念主要有三個不一樣: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樣。目前國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人均GDP過1000美元,總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新階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全市生產總值達153.02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7億元,完全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二是內涵不一樣。這次的新農村建設內涵更豐富,內容更全面。五句話,20個字,緊扣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命題,包含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內容。三是目標和要求不一樣,這次的目標更明確、更具體。他們認為新農村建設主要體現「五新」上,即: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水平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
(二)當前的心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基層幹部群眾是「既喜且憂」。基層幹部喜的是新農村建設使「三農」工作有了新抓手;憂的是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時擔心政績考核難以過關。基層群眾喜的是農民有了新盼頭,政府會有新舉措,農村會有新變化。沙嘴辦事處杜柳村村民王順軍喜笑顏開地對調研組人員說: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出力,群眾受益」。憂的是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的是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還有少數農民群眾則存在「急、怨、冷」的心態:一是「急」。期望值過高,恨不得馬上建成新農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眾看到電視上和周邊村莊發展建設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幹部爭取不到政策資金扶持,沒有找到致富門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礎條件較差,沒有致富門路,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漠不關心,冷眼相看。
二、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仙桃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仙桃市現有國土面積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33萬畝,下轄15個建制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6個農牧漁場、653個行政村、4703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農業戶22.01萬戶,農村勞動力62.67萬人,其中,外出打工勞動力11.5萬人。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53.02億元,其中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7元。全市現有農村職業學校8所,在校生4900人,教職員工487人,2005年共培訓各類職業技術人才1.5萬人,有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18個、影劇院19個、各類文藝演出團體198個;現有鄉鎮衛生院19所、醫務人員359名。現有農村敬老院28所,五保戶4040戶,其中集中供養戶3236戶;應享受最低收入保障人數達到3.1萬人,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107個,其中種植業類18個、養殖業類23個、流通業類76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大,2005年在全市范圍內實行村委會主任海選,共選村主任653名,農村的「雙代管」率達到100%。
(二)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情況
1、見事早,行動快。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短短的3個多月時間,仙桃市就已做到了「四有」,即有專班、有試點、有規劃、有初步成效。五個試點,可以說是鎮鎮有亮點,村村有特色。2005年12月底仙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市委書記馬清明任第一組長,市長陳吉學任組長,市發改委、財政、農委、水利、農業、林業、建設、民政、衛生、教育等十多個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設在市農委。目前市委市政府重點抓了五個鄉鎮的五個試點村,即陳場鎮的園藝場、三伏潭鎮的栗林嘴村、張溝鎮的先鋒村、沙嘴辦事處的杜柳村、彭場鎮的挖溝村。五個鎮中有四個鎮及五個村都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詳細規劃。規劃中既有發展目標,又有實施步驟;既有長計劃,又有短安排;既有物質文明建設,又有精神文明建設;既有產業發展規劃,又有生活居住環境的改善;既有點的重點建設,又有以點帶面的輻射帶動。總之,仙桃市認識早,行動早,領導重視程度高,農民參與積極性高,已取得初步成效。
2、典型特色突出,推廣性強。目前仙桃市新農村建設根據「以點帶面、引爆一片」的要求,推出的幾種模式,其規劃藍圖宏偉,產業特色突出,群眾基礎扎實,推進穩步有序,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一是張溝鎮先鋒村模式(支部+協會+農戶模式)。先鋒村位於張溝鎮東南一隅,全村9個小組、419戶、1890人、耕地3530畝,過去以種植水稻為主,是一個封閉落後的水鄉。1998年開始發展養鱔業,養鱔面積2500畝。2003年,由村支部發起,正式成立村養鱔協會,全村420多戶養鱔戶全部加入成為會員,協會為會員提供農資采購、養鱔技術、資金融通、市場銷售等社會化服務。目前已形成了「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這種模式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視察先鋒村時,予以了高度肯定,並稱其為「支部加協會,農民得實惠」。2005年,先鋒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戶平3萬元。村民陳水兵前幾年是貧困戶,早年父母雙亡,留下兩千元外債和一間破瓦房,如今靠養鱔致了富,建起了兩層漂亮歐式樓,用上了太陽能,媳婦也娶進了門。村裡的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通村水泥路已修了3.5公里,有線電視、自來水戶戶通,電話安裝了380戶,擁有手機1200多部。從2004年5月開始的村莊改造建設目前已改造民居250戶,計劃3年內改造完畢。產業的支撐,為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堅實基礎。他們規劃把鱔魚交易市場輻射到全國和東南亞。現在村裡劃了40多畝地,准備由一個外地老闆投資400多萬建成一個大的多功能的鱔魚交易市場。
二是三伏潭鎮栗林嘴村模式(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栗林嘴村有12個組,3257人,752戶,4463畝耕地,養殖水面1200畝,種植面積3263畝。以前村級債務曾高達68萬多。近幾年該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於2004年底引進朗德鵝深加工企業—盛勝鵝業,形成這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了鵝產業規模化養殖、規范化生產。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005年三伏潭鎮發展朗德鵝8萬只,養殖戶達200戶,其中養鵝專業戶126戶,為農民增加純收入近100萬元。栗林嘴村農戶養鵝近3萬只,村裡不僅還清了債務,而且每年還有27萬元的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50元。目前已完成水改任務,全村農民吃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已安裝200多戶。固定電話安裝了585戶,擁有手機272部。修建通村公路2.7公里,不少農戶門前也通了公共汽車,一天有8趟到市區。村裡開展了大規模的「一建三改」,目前已改廁300戶,建沼氣池100口左右,計劃今年內全部完成改建任務。為美化環境,根治血吸蟲病,保障村民的健康,村裡投資對洛家河進行改道建設,長達2.7公里的改道工程完工後,還將對兩岸進行綠化和美化。村衛生室已達標。全村有2835人參加了市衛生局的大病統籌,每人出10元,可享受門診報銷15%、住院報銷兩千元的待遇。全村有50人享受最低收入保障,每人每年200元。為活躍村民的文體生活,下一步村裡打算利用閑置地修建一個長100米、寬30米的娛樂休閑健身廣場。
三是陳場鎮園藝場模式(農場+市場+農戶模式)。陳場鎮園藝場始建於1992年,由原陳場村劃組而治,現轄兩個分場。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桔橙和水產優勢不斷鞏固提高,全場現有柑桔、臍橙面積1000畝,精養漁池面積800畝。園藝場是江漢平原果樹種植示範基地,桔橙平均畝產達4000公斤,創產值6000餘元。「陳場蜜桔」被有關部門納入全國無公害食品評選規劃,倍受客商青睞,銷售商主動上門收購,產品供不應求。全場農民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在生產發展、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礎上,支部開始謀劃村莊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廁、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及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目前完成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並在逐步實施。完成了2.5公里的通戶公路建設,有樓房戶達80%。村容整潔,村民對新農村建設充滿信心。
四是沙嘴辦事處杜柳村模式(項目+業主+農戶(農家樂)模式)。這種模式是以農家樂項目為載體,吸引外來業主投資創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杜柳村位於沙嘴辦事處西部,仙桃城區宜黃高速公路出入口處,是仙桃城區南大門。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較好,村民住房規劃有序,村級道路四通八達,且全是水泥路面,給排水設施齊全,有「仙桃臉面」之稱。2005年底,仙桃市委市政府在學習借鑒成都、長沙城郊「農家樂」的基礎上,決定在杜柳村發展該項目。杜柳農家樂園依託「兩近」(離城區近,離高速公路出入口近)的區位優勢,利用庭院、堰塘、苗圃、菜地等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優勢,吸引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觀光、娛樂、運動、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改造後的民居參與農家樂園的經營活動,採取自營和租賃經營相結合的辦法,農民既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也可依託宅基地的區位優勢,將房屋租賃經營。據預測,杜柳農家樂首期工程完工後,年接待能力可達150萬人次,解決富餘勞動力1000多人就業,戶平可增收1萬元。二期工程完工後,年接待能力可突破300萬人次,旅遊收入可達6000多萬元,戶平增收5萬元。「農家樂」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己在全國各地逐步興起,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更呈興旺繁榮之勢。「農家樂」的興起,既為城裡人找到了休閑娛樂、回歸自然的好去處,又可為村民增加收入,使農民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既可改善農村生活居住環境,又可提高農民文明程度。
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年。仙桃市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四個一起抓」,即堅持完善基礎設施與發展特色農業一起抓、整體規劃與試點先行一起抓、村莊改造與提高農民素質一起抓,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與調動群眾積極性一起抓,力求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重點是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產業,壯大板塊經濟。具體來講就是抓好「六個一」:一條魚、一頭豬、一隻雞、一棚鴨、一隻鵝、一棵樹,即以張溝為核心區,建設網箱養鱔特色園區;以鄭場、毛嘴為中心,建設科技型養豬示範核心區;以郭河、陳場、等地為重點,建設家禽養殖產業帶;以三伏潭、楊林尾、沙原為重點發展養鵝專業戶;以沙嘴辦事處等城郊區為重點發展「農家樂」和花木板塊建設。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全力支持金威麥芽、外婆家水產、萬荷堂蓮業等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的突破口來抓。大力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向農村延伸,重點抓好張溝先鋒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陳場園藝場等4個核心區改造試點。四是廣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五是繼續落實「一免」「三補」政策,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三、當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
總的看,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物質基礎、實踐基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制約因素。
(一)認識上的制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我們這里經濟困難,群眾溫飽勉強解決,沒有能力建設新農村,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資金上的制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資金的投入。但從調查的情況分析,資金上的短缺將嚴重製約新農村建設。一是村級債務嚴重,化解難。仙桃653個村中,負債的村就有573個,到2005年底止,累計負債3.6億元,其中負債200萬元以上的村34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77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有限。據測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議」籌資僅為2.3萬元,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對資金的需要。如結合新農村建設,仙桃市計劃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萬元左右概算,需投資5500萬元左右,國家政策性補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投入只能解決2500萬元,資金缺口3000萬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壓力大。2006年仙桃市落實中央、省相關扶持政策,配套資金總額比2005年增加近6700萬元,遠遠超過了市財政每年增長的可用財力。由於財力有限,部分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為拿不出配套建設資金而無法實施,進而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進度。
(三)體制上的制約。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致使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處於空白,這些都將嚴重製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農村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響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領導是關鍵。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發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都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議將農村小康建設領導小組歸並到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具體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協調各部門的力量、組織推進實施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幾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實踐說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要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要放手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
(二)制定標准,科學規劃。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內涵相當豐富,對全國各地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我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湖北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標准。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小康的目標基本體現了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議省委、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全面小康建設的實踐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盡快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階段性標准。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村人口變動、土地整理、生產生活發展、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鎮建設等實際進行科學規劃。制定規劃時應重點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要求各地依據當地實際,突出產業特色,以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堅持城鄉聯動、統籌發展的原則。要按照「立足農村抓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的思路,把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進行謀劃。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百鎮千村」計劃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陽光工程」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目標與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尤其要注意將農村區域調整中心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以及水利、電力、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起來進行規劃,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一方面要充分體現當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農民的意願,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防止單獨的政府行為、幹部行為。四是要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延及子孫的持久工程,決不能單兵突進,急於求成;要將農村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分階段規劃,循序漸進地實施。
(三)重點突破,試點先行。針對我省實際,當前要抓好以下五個「突破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以產業扶持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持,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二是要以「一建三改」為突破口。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是農村實現循環經濟、改善村容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三是要以提升農民素質為突破口。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農民,要加強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四是要以化解農村債務為突破口。村級債務是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實施「村村通」等為契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建設。同時,要採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辦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要依據平原湖區、丘陵、山區;城郊、偏遠鄉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典型,進行重點扶持,總結經驗後,在全省推廣。
(四)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溫總理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這是今後幾年經濟工作上的一個大動作,一個戰略性舉措」。這充分表明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從我們在仙桃市調查的情況看,他們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扶持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的發展壯大。要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要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要求國家加大對中部地區「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將現在每公里補助7萬元,提高到每公里補助10萬元;同時要加大對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對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國家在減少「一建三改」項目的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加大對我省的資金扶持力度,將戶用沼氣池的補助標准由現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國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標;要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將我省開展的基層組織陣地建設與村級文化室的建設一並進行,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在農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盡快試點,積累經驗 ,逐步推廣。建議國家盡快實施農村保障體系試點,並將我省列入農村保障體系試點省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肆』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層次

農家生態旅遊法律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1)生態旅遊法,是旅遊法律體系中的主體法;

(2)由國務院頒發或批准,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條例、規定等;

(3)國家旅遊局在職權范圍內制定頒發的規章、制度、辦法等;

(4)地方政府或地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制定頒發的地方性生態旅遊法規;(5)我國政府簽訂且未作保留的有關生態旅遊的國際條約、參加的宣言等。

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證。目前,要在部門規章的基礎上,對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破壞行為進行防患和直接懲處並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要根據農家生態旅遊業發展需要,緊抓已經出台的規章制度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真正落實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伍』 有關旅遊業的法規

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旅遊活動。集中力量塑造中國國家旅遊整體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

(十二)推進節能環保。實施旅遊節能節水減排工程。支持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經營戶和其他旅遊經營單位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高效照明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企業。五年內將星級飯店、A級景區用水用電量降低20%。合理確定景區遊客容量,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倡導低碳旅遊方式。

(十三)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東部發達地區、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要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旅遊發展水平。有序推進香格里拉、絲綢之路、長江三峽、青藏鐵路沿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泛珠三角地區、海峽西岸、北部灣地區等區域旅遊業發展,完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繼續促進內地居民赴香港、澳門旅遊。加強海峽兩岸旅遊交流與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強規劃和法制建設。制定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旅遊基礎設施和重點旅遊項目建設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和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基礎設施規劃、村鎮規劃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需要。制定國民旅遊休閑綱要。設立「中國旅遊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抓緊旅遊綜合立法,加快制定旅遊市場監管、資源保護、從業規范等專項法規,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十五)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和誠信建設。落實地方政府、經營主體、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健全旅遊監管體系,完善旅遊質量監管機構,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遊投訴處理。旅遊、工商、公安、商務、衛生、質檢、價格等部門要加強聯合執法,開展打擊非法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整治「零負團費」、虛假廣告、強迫或變相強迫消費等欺詐行為,維護遊客合法權益。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開展誠信旅遊創建活動,制訂旅遊從業人員誠信服務准則,建立旅行社、旅遊購物店信用等級制度。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行業自律水平。

(十六)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素質建設。整合旅遊教育資源,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提高旅遊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健全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抓緊改革完善導游等級制度,提高導遊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離退休老專家、老教師從事導游工作。實施全國旅遊培訓計劃,加強對紅色旅遊、鄉村旅遊和文化遺產旅遊從業人員培訓,五年內完成對旅遊企業全部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導遊人員的分級分類培訓。

(十七)加強旅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以旅遊交通、旅遊設施、旅遊餐飲安全為重點,嚴格安全標准,完善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檢查,落實安全責任,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健全旅遊安全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和重大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旅遊安全提示預警制度,重點旅遊地區要建立旅遊專業氣象、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等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防止重大突發疫情通過旅行途徑擴散。推動建立旅遊緊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出境遊客緊急救助機制,增強應急處置能力。搞好旅遊保險服務,增加保險品種,擴大投保范圍,提高理賠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旅遊宣傳推廣、人才培訓、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資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重點景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旅遊發展基金重點用於國家旅遊形象宣傳、規劃編制、人才培訓、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安排中央財政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外貿發展基金以及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時,要對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給予支持。要把旅遊促進就業納入就業發展規劃和職業培訓計劃,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完善「家電下鄉」政策,支持從事「農家樂」等鄉村旅遊的農民批量購買家電產品和汽車摩托車。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對符合旅遊市場准入條件和信貸原則的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要加大多種形式的融資授信支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可享受中小企業貸款優惠政策。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但暫時經營困難的旅遊企業,金融機構要按規定積極給予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旅遊企業融資擔保等信用增強體系,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的擔保力度。拓寬旅遊企業融資渠道,金融機構對商業性開發景區可以開辦依託景區經營權和門票收入等質押貸款業務。鼓勵中小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戶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消費金融公司在試點過程中積極提供旅遊消費信貸服務。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和旅遊企業開展多種方式的業務合作,探索開發適合旅遊消費需要的金融產品,增強銀行卡的旅遊服務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實賓館飯店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政策。允許旅行社參與政府采購和服務外包。旅行社按營業收入繳納的各種收費,計征基數應扣除各類代收服務費。排放污染物達到國家標准或地方標准並已進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的旅遊企業,繳納污水處理費後,免徵排污費。旅遊企業用於宣傳促銷的費用依法納入企業經營成本。鼓勵銀行卡收費對旅行社、景區售票商戶參照超市和加油站檔次進行計費,進一步研究適當降低對賓館飯店的收費標准。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積極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可以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開發旅遊項目。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興辦旅遊業。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提高對加快發展旅遊業重要意義的認識,強化大旅遊和綜合性產業觀念,把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重點扶持,切實抓好本意見的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綜合協調,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業務指導並對本意見的貫徹執行情況開展督促檢查。各級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協調配合,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國務院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上一頁 [1] [2]

『陸』 關於生態旅遊及開發的問題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柒』 如何建立和加強旅遊新業態的管理規范

一、填補新業態行業監管空白
旅遊業在產業融合的大環境下融合一二三產業,催生了會展旅遊、鄉村旅遊、工業旅遊等新業態。新業態蓬勃發展,其監管卻仍然存在多處空白。監管標准缺失導致監管缺位嚴重,如果違法行為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將對消費者購買和消費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最終將新業態扼殺於搖籃中。首先,需要制定新業態的分類標准,隨著旅遊業態的發展逐漸完善,統一的分類標准便於新業態的市場發展和行業管理。其次,為監管依據空白的新業態類型制定行業管理規范,引導其專業化發展。2015年,為適應旅遊休閑新業態快速發展的需求《自駕游管理服務規范》和《溫泉旅遊服務質量規范》行業標准發布實施。2015年11月,國家85號文件對發展客棧民宿釋放積極信號,非標住宿進入黃金發展期,杭州市、黃山市、張家界市等作為先行者也先後頒布民宿客棧管理實施辦法,對鄉村民宿的管理規范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是總體來看,新業態的管理規范目前只在少數行業和地方標准中有所關注。最後,還需制實施行業信用制度,為消費者權益提供重要保障,提高消費者的信任。新業態種類繁多,市場監管需要跑步前進,及時填補空白,扎進新領域積極實行探索。
二、提高新業態行業准入門檻
在旅遊新業態監管方面,行業准入門檻較低是主要問題,較為突出的有鄉村民宿與農家樂的良莠不齊、魚目混珠。《自駕游管理服務規范》從信息、服務、管理等方面對自駕游組織機構提出了較為嚴苛的組成條件,為引導、規范自駕游的管理和服務,保障遊客的合法權益,促進自駕游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及時雨。加強其他新業態的管理規范也應要對旅遊服務與產品供應商設定合理的准入條件,在環境、設施和服務等標准上做出明確的規定。經營主體散、小、弱、差不利於行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辦理營業執照的硬體標准,淘汰設施安全、產品衛生不達準的經營主體。此外,對經營主體貫徹實施達到一定金額的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用於違規處罰、旅遊者權益損害賠償。
三、明確權責與職能范圍
近年來,我國各省在推進旅遊體制改革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全域旅遊、綜合產業、開放市場的內在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旅遊業的各項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實。以遊艇產業為例,由於船型分類模糊、經營性質模糊,且海事與漁政的職能范圍不清晰。因此,遊艇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的新興產業與旅遊休閑的新業態一度出現監管難題。《自駕游管理服務規范》最大的亮點之一是要求自駕游組織機構與遊客需簽訂書面的自駕游服務合同,合同對組織機構、工作人員、遊客都提出了明確的權責與義務,這一亮點值得學習與借鑒。國務院《關於加強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制定了旅遊市場綜合監管責任清單,對旅遊部門、公安部門、工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等12個部門劃分了職責范圍。各省也應將明確權責與職能范圍延伸至各部門、各行業、各區域,按照「屬地管理、部門聯動、行業自律、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原則,明確各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按照公平競爭規則落實旅遊企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旅遊服務質量社會監督員和旅遊志願者的監督作用,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提供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線索。
四、綜合協調、聯合執法
對於新業態的監管必須依託綜合執法或者聯合執法。旅遊者是旅遊市場參與者,是旅遊消費者。由於旅遊要素滲透於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因此消費者和旅遊者的界定一直比較模糊,這種模糊也同樣延伸到了由一二三產業融合產生的新業態消費中。以美國分時度假為例,其行業管理主要由聯邦貿易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國內稅務局、美國度假村發展協會分別承擔保護消費者權益、管理經營主體的投資與征稅、維護行業利益、督促政府制定規范的職責,共同推動了分時度假產業的健康發展。盡管國情不同,但是其嚴格的法律體系和完善的政府管理為我國旅遊新業態的管理提供了對比與借鑒。治理旅遊市場必須加強綜合監管,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業態、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第一,可以構建全域旅遊綜合協調管理體制,建立了旅遊警察、旅遊工商分局、旅遊巡迴法庭、旅遊委員會等,綜合協調、明確分工,強化監督。第二,綜合監管線上線下違法行為。線上線下聯動,綜合管理。第三,多部門聯合充分運用旅遊公共管理工具。運用專門稽查、聯合執法、評估機制等監管工具,通過推薦、表彰、評比等激勵措施規范新業態發展。第四,動員行業協會積極參與進新業態的行業管理中,各部門協作、聯動、相互監督。
旅遊市場的監管需要從被動轉變為主動,政府部門在積極培育新業態時要前佔先機,做好引導和統籌規劃的角色,加強行業管理、規范行業管理,不僅讓旅遊新業態遍地開花,還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捌』 美麗鄉村旅遊文化設計公司章程怎麼寫

公司章程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下面為有限責任公司的章程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___等___方(人)共同出資,設立___有限責任公司,並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公司名稱和住所
第一條 公司名稱:___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
第二條 住所:___
第二章 公司經營范圍
第三條 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公司經營范圍:(略)
第三章 公司注冊資本
第四條 公司注冊資本:___萬元人民幣
公司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必須召開股東會並由持有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並作出決議。公司減少注冊資本,還應當自作出決議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30日內在報紙上至少公告3次。公司變更注冊資本應依法向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四章 股東的姓名、出資方式、出資額
第五條 股東的姓名、出資方式及出資額如下:
(股東姓名、出費方式、出資額)
第六條 公司成立後,應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
第五章 股東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股東享有如下權利:
(一)參加或推選代表參加股東會並根據其出資份額享有表決權;
(二)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
(三)選舉和被選舉為董事會或監事會成員;
(四)依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獲取股利並轉讓;
(五)優先購買其他股東轉讓的出資;
(六)優先購買公司新增的注冊資本;
(七)公司終止後,依法分得公司的剩餘財產;
(八)其他權利。
第八條 股東承擔以下義務:
(一)遵守公司章程;
(二)按期繳納所認繳的出資;
(三)依其所認繳的出資額承擔公司的債務;
(四)在公司辦理登記注冊手續後,股東不得抽回投資;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六章 股東轉讓出資的條件
第九條 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
第十條 股東轉讓出資由股東討論通過。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
第十一條 股東依法轉讓其出資後,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住所以及受讓的出資額記載於股東名冊。
第七章 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
第十二條 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二)選舉和更換董事,決定有關董事的報酬事項;
(三)選舉和更換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決定有關監事的報酬事項;
(四)審議批准董事會、(或執行董事)的報告;
(五)審議批准監事會或者監事的報告;
(六)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七)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的方秉;
(八)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九)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十)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
(十一)對公司合並、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項作出決議;
(十二)修改公司章程。
第十三條 股東會的首次會議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
第十四條 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
第十五條 股東會會議分為定期會議和臨時會議,並應當於會議召開15日以前通知全體股東。定期會議應每年召開2次,臨時會議由代表1/4以上表決權的股東,1/3的董事,或者1/3以上的監事提議方可召開。股東出席股東會議也可書面委託他人參加股東會議,但委託書中應載明被委託人的許可權。
第十六條 股東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董事長指定的副董事長或者其他董事主持。
(註:如果公司不設立董事會的,股東會會議由執行董事召集並主持。)
第十七條 股東全會議應對所議事項作出決議,決議應當代表1/2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通過,但股東會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分立、合並、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所作出的決議,應當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通過。股東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作出會議紀錄,出席會議的股東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第十八條 公司設董事會,成員為___人,由股東會選舉(委派)。董事任期___年,任期後滿,可連選連任,董事在任期屆滿前,股東會不得無故解除其職務。董事會設董事長1人,副董事長___人。董事長、副董事長由董事會選舉和罷免。
第十九條 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負責召集股東會,並向股東會報告工作;
(二)執行股東會決議;
(三)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四)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五)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六)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方案;
(七)擬訂公司合並、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八)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總經理)(以下簡稱為經理),根據經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決定其報酬事項;
(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註: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董事會的,董事會有關條款可不要。)
第二十條 董事會由董事長召集並主持。董事長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董事長指定副董事長或者其他董事召集和主持,1/3以上董事可以提議召開臨時董事會會議,並應於會議召開10日前通知全體董事。
第二十一條 董事會對所議事項作出的決定應由1/2以上的董事表決通過方為有效,並應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第二十二條 公司設經理1名,由董事會聘任或者解聘,經理對董事會負責,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聘任或者解除應當由董事會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公司章程和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經理列席董事會會議。
第二十三條 公司監事會,成員3人,並在其組成人員中推選1名召集人,監事會中股東代表監事與職工代表監事的比例為2:1。監事會中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監事任期每屆3年,任期屆滿,可連選連任。
(註:股東人數較少,規模較小的公司可設1~2名監事。)
第二十四條 監事會(或監事)行使下列職權:
(一)檢查公司財務;
(二)對董事、經理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行為進行監督;
(三)當董事和經理的行為損害公司利益時,要求董事和經理予以糾正;
(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
(五)公司章程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監事列席董事會會議。
第八章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五條 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期為___年,由董事會選舉和罷免,任期後滿,可連選連任。
第二十六條 董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議和董事會議;
(二)檢查股東會議和董事會議的落實情況,並向董事會報告;
(三)代表公司簽署有關條約;
(四)在發生戰爭、特大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對公司事務行使特別裁決權和處置權,但這類裁決權和處置權須符合公司利益,並在事後向董事會和股東會報告;
(五)提名公司經理人選,由董事會任免;
(六)其他職權。
(註:公司設立執行董事而不設董事會的,執行董事為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職權參照本條款及董事會職權。)
第九章 財務、會計、利潤分配及勞動用工制度
第二十七條 公司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本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並應在第一會計年度終了時製作財務會計報告,並應於該會計年度終了後60日內送交各股東。
第二十八條 公司利潤分配按照下列順序執行:提取10%的法定公積金;5%的法定公益金;彌補虧損;向股東按出資比例分配利潤。
第二十九條 勞動用工制度按國家法律、法規及國務院勞動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與清算辦法
第三十條 公司為永久存續公司。
第三十一條 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時;
(二)股東會決議解散;
(三)因公司合並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四)公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被依法責令關閉的。
第三十二條 公司解散時,應依據《公司法》的規定成立清算組對公司進行清算。清算結束後,清算組應當製作清算報告,報股東會或者有關主管部門確認,並報送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並公告公司終止。
第十一章 股東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三條 公司根據需要或涉及公司登記事項變更的,可修改公司章程,修改後的公司章程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修改公司章程由股東會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通過。修改後的公司章程應送原公司登記機關備案,涉及變更登記事項的,同時應向公司登記機關做變更登記。
第三十四條 公司章程的解釋權屬於董事會。
第三十五條 公司登記事項以公司登記機關核定為准。
第三十六條 本章程經各方出資人共同訂立;自公司設立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七條 本章程應報公司登記機關備案1份。
全體股東親筆簽字: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