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資源的特點
⑴ 鄉村旅遊規劃的特點
特點: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遊者尋求差異。隨著國內旅遊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裡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嚮往的需求。
第二,與休閑度假旅遊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
第三,與一般性的度假旅遊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休閑度假旅遊是較觀光游更為成熟的旅遊類型。一些休閑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較高,對休閑度假的價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遊者偏向於距離較遠、時間較長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遊,鄉村游具有如下特點:鄉村游針對的主要是周邊的城鎮市場,因此旅行的距離較短,不同於一般性的中長線休閑度假;鄉村游的旅遊者對旅遊的價格比較敏感(相對於散客游和家庭游,單位集體出遊的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能與現在鄉村游市場還不是太成熟,沒有形成旅遊者可信賴的品牌效應有關;鄉村游一般距離近,旅遊時間短。魏小安在《中國三農旅遊的發展》一文中認為,鄉村游的市場層次比較分明:市民活動和農民活動基本是大眾化的旅遊,屬於比較低檔的消費;部門活動屬於中檔消費;企業活動層次較高,屬於高檔消費。因此可以說,鄉村游的需求市場是一個差異化的市場
⑵ 鄉村旅遊的特性有哪些
我國鄉村地域廣大遼闊,種類多樣,很多的地區都還保持著自然風貌,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具有獨特性特點,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這種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的優勢,為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提供了優越條件。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鄉村旅遊有以下一些特徵。
1、風格鄉土性:因為鄉村旅遊是從鄉村發展而來的,其鄉土性是吸引眾多都市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吃農家飯、住農家舍、體驗農家情都是鄉村旅遊開發的重要項目依託,所以鄉土性是鄉村旅遊獨一無二的特性之一。
2、地域異同性:鄉村旅遊資源形態各異,且大多以自然風貌、勞作形態、農家生活和傳統習俗為主,受季節、氣候和水土的影響較大,因此鄉村旅遊時間差的可變性、布局的分散性,可以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求。
3、行為多樣性:鄉村旅遊不僅指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還包括觀光、娛樂、民俗等多功能、復合型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復合型導致遊客在主題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如垂釣、劃船、捕撈、娛樂、參與勞作活動等。鄉村旅遊重在體驗,能夠體驗鄉村的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愉之餘,還可購得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⑶ 旅遊資源有什麼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⑷ 旅遊資源特點
6. 1. 1 環境獨特
雲峰山自然保護區位於不老屯鎮,地處首都飲用水源———密雲縣水庫正北岸的上風上水地帶,北部是綿延的燕山山脈,南部緊臨浩渺的密雲縣水庫。環湖公路和沙通鐵路穿鎮而過,距密雲縣衛星城 56 千米,距首都機場 115 千米。保護區面積3010 公頃,全境都在密雲縣水庫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地表水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准,地下麥飯石礦泉水量大、質優,植被覆蓋率近 80%,空氣中負氧離子在 2 萬以上,是一座天然氧吧,是一塊極具開發價值的風水寶地。
6. 1. 2 資源豐富
保護區內生物資源豐富。保護區屬於具有典型的暖溫帶特徵,生境類型多樣,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幼林、草地、水域、耕地、果園地、住宅地等。據初步統計,保護區有植物 888 種,其中,蕨類植物56 種,裸子植物6 種,被子植物826 種。根據本次調查和以往資料分析,已知保護區內有陸棲脊椎動物211 種,其中,哺乳動物32 種,鳥類162 種,爬行動物10 種,兩棲動物6 種。保護區西北高,東南低,環湖丘陵、平原地帶開闊; 花崗岩、金礦、鐵礦、麥飯石儲量大,鐵礦、麥飯石儲量都在1 億噸以上; 不老湖、轉山子水庫、燕落水庫等6 座中小型水庫,與華北地區最大人工湖密雲縣水庫遙相呼應,形成大、中、小三級水域明珠。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形成了以板栗、鴨梨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基地。
6. 1. 3 歷史悠久
不老屯的名稱源於一個不老的傳說,不老屯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的石器時代。山安口村出土的石器、陶器,充分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不老屯地區就有人類居住。燕落村南密雲縣水庫下的共工城遺址,距今 4100 多年,是原始部落時期堯的臣子共工 ( 掌管手工業的大臣) 流放居住的土城,是北京地區第一座古城。密雲縣人口第一大村———燕落村的古城池,始建於公元 440 年北魏時期,有燕落縣等十幾個州、郡、縣設址,平定 「安史之亂」最後一仗的古戰場就在這里。
6. 1. 4 文化厚重
密雲縣東有霧靈,西有雲蒙,南有黍谷,北有雲峰,四座名山各有特點。 「不老之山」———雲峰山,歷史上宗教氛圍濃重,香火旺盛。山前有考古未定的 「古崖居」,山上有建於隋唐年間的超勝庵、建於北齊天保五年 ( 554) 的大安寺,山頂有天然形成的花崗岩菩薩洞,山後有建於明代的桃花庵、吉祥寺和 27 座古塔。大安寺旁的 「古佛道場」,相傳是燃燈佛 ( 如來佛的前世佛)傳經佈道的地方。集中分布在大安寺和超勝庵附近的 13 組摩崖石刻群,有篆書、隸書、正楷、勾勒體等字體,在北京地區罕見,為書法藝術之大觀。其中大安寺周圍的 「仙門」、 「仙坐」、 「仙手印」、「遇仙石」、「王志遇仙記」等 7 組摩崖石刻,記載著不老的傳說,證實了不老屯名稱的來歷。清代兵部尚書范承勛游歷雲峰山,流連忘返,曾作雲峰山十景詩,手書 「塵外賞」鐫刻於石壁之上,為雲峰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周圍的清朝太子陵、老爺廟、聖水山廟、龍王廟、娘娘廟、葯師廟、三關廟、七頂山廟,更襯出雲峰山久有的雄渾和神奇。
鎮域北有明長城、烽火台、戲台、兵營,南有國家級天文台觀測點。楊各庄村附近的密雲縣寓館,是清朝皇帝去承德途中休息的地方。清代大學士劉墉隨乾隆皇帝往來於北京與承德之間,常在此停留,伴駕之餘,寫有詩歌、札記、隨筆 179 篇,主要描寫祖國壯美山河、記載生活感悟及雜談。這本 《劉墉詩稿》手跡,經三代人珍存,現收藏於密雲縣博物館。
6. 1. 5 基礎優越
全面退出傳統糧食生產,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成果,形成了 8 萬畝板栗、1. 2 萬畝鴨梨、0. 8 萬畝水晶梨、中華聖桃、鹿王鮮桃特色林果布局,干鮮果品產量達 800 萬 ~ 1000 萬千克; 以奶牛、合同雞、肉羊為主的綠色養殖業快速發展; 麥飯石岩層孕育的礦泉水得到開發; 燕香板栗、黃土坎鴨梨、不老村礦泉水,注冊為品牌,暢銷於市場; 農旅結合啟動了密雲縣北線生態旅遊,雲峰山景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四星級聖水山國際鄉村俱樂部、不老山莊、雲峰農庄、鐵道部物資局招待所,與興起的民俗旅遊接待戶一起形成了大旅遊發展態勢。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日益嚴重,保護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回歸大自然成為都市人精神享受的一部分。為適應這種需求,我們緊緊抓住 「入世」和 「申奧」成功兩大機遇,運用生態經濟理論,從發展都市型郊區經濟的高度,適時提出了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⑸ 旅遊資源的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⑹ 旅遊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各種功能。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從海平面以下155米處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撥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不僅有緯向地帶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即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不論南北東西都有繁花似錦的美景,不僅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高緯度地區的避暑勝地,而且還有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閑度假勝地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多姿多彩。不論是從旅遊資源供給的角度還是從旅遊消費的角度看,中國擁有世界旅遊活動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可以開發成為適合現代旅遊趨勢的各種旅遊產品。很少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傢具有如此多樣和復雜的旅遊資源系統,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國土遼闊,地質復雜,氣候多樣,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發達有關。資源種類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是中國旅遊資源的一大重要特徵。②豐厚性中國旅遊資源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每種資源的積淀豐厚,擁有各種規模、年代、形態、規制、品類的資源特徵。不論是古代建築、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園林藝術、民俗風情,還是自然山水風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勝數,其資源之豐厚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主峰特性而導致球狀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③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其中許多資源以歷史久遠、文化古老、底蘊深厚而著稱。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中國旅遊資源的古老性還表現在,遠在數千年之前,中國的先人就開發和發明了一系列的工藝藝術、宏大建築,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安陽殷墟、咸陽秦城、京杭運河、萬里長城、秦兵馬俑坑等,無不以古稱勝。④奇特性 中國擁有數不盡的特有旅遊資源。在自然奇觀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吉林松花江邊的霧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豐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和眾多古跡,徐州的漢墓,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敦煌莫高窟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雄踞凌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⑺ 旅遊資源的特點
旅遊資源具有多樣性、獨特性、變異性和永續性等特點。
1、多樣性表現在,既有回自然的,又有人文的答;既有景觀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遺存的,又有現代興建的;既有實物性的,又有體察性的。
2、獨特性表現在,凡是旅遊資源,都是有與旅遊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境不同之處,這種差異越大,對旅遊者來說就越獨特,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變異性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4、永續性表現在,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利用和不斷再生的特點,如作為旅遊資源主體的觀光、度假、特種和專項旅遊資源本身是旅遊者帶不走的,旅遊者帶走的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感受。只要保護得當,大多數旅遊資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而某些旅遊資源還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的再生。
⑻ 鄉村旅遊的特點是什麼
鄉村來旅遊的特點是什麼?北京山合水自易規劃設計院解析,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人口總數的近70,即使是城裡人也有著濃厚的農村情結。我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極大興趣。其特點是:
第一,旅遊者的一切旅遊活動均發生在「鄉村」這一特定的區域環境內。 第二,旅遊資源應是鄉村已開發的和待開發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屬集體的或個人所有的各類自然、社會資源。 第三,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具有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鄉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應該以經過培訓的農業人口為主。第五,鄉村旅遊經濟兼有鄉村集體經濟和鄉村個體經濟成分,它納入鄉村經濟核算體系,有些核算內容可虛擬地納入整個國家旅遊經濟統計,以反映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⑼ 根據鄉村旅遊的特點可以分為幾類
以其體現出的特點作依據,可細分為以下8類:
1.鄉村民俗型。
指以鄉村民俗風情為載體,所開展的旅遊活動,其內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風俗和風物。鄉村民俗又分歲時、節日、婚姻、生育、壽誕、民間醫葯、喪葬、交際、禮儀、服飾、飲食、居住、器用、交通、生產、職業、民間工藝、宗教、社會、娛樂、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類。擁有這些民俗資源的鄉村,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民俗旅遊。
2.鄉村傳統農業類。
鄉村旅遊的限定范圍主要是在農村,因此這種旅遊與農業生產、農業發展過程等密不可分。但農業類旅遊有傳統與現代農業兩大類,故作為傳統鄉村旅遊模式之一,其類型則特指舊式的農業生產觀光活動,如舊式的農業生產過程、農耕文化、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等。
3.古村古鎮類。
這一類指以古村落、古建築、古民居、古鄉村環境氛圍為觀賞、觀光、觀看、觀覽、觀展、觀研載體的旅遊活動。
4.鄉村風水或風土類。
舊時許多鄉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環境和風水結構發展起來的,有的是依據風水理論經過精心設計選址和建設的,有的是依據真山真水環境自發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種排水、給水、避寒、避風、採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間布局形式。鄉村旅遊規劃專家—銘智旅遊策劃。這對發展鄉村環境旅遊、科學旅遊、體驗旅遊、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鄉村土特產類。
品嘗、購買鄉村土特產是城市或外地遊客進入鄉村旅遊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產包括鄉村生產、生活用品、鄉村風味食品、鄉村手工藝品、鄉村名特產等。這些物品大多都有廣泛的銷售市場和固有的品牌形象,歷史形成時間長,產品有較固定的風格和工藝水準,因此其信譽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較大,旅遊者對土特產品的認知是發展這類鄉村旅遊的重要驅動力。
6.鄉村休閑娛樂類。
從需求供給角度,大多離城市較近的鄉村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閑暇時間提供了優良的休閑、度假、娛樂等場所設施,如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家庭旅館、鄉村旅店等。
7.鄉村名勝類。
指依託本村或與之相鄰的歷史文化或山水名勝資源開發的鄉村旅遊模式。這類旅遊的特點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給後代留下的古跡和名勝,其功能主要是觀光,通過其他特色景觀來帶動當地鄉村旅遊。北京的門頭溝潭柘寺村、懷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藉助附近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發展為鄉村旅遊目的地的。
8.鄉村紅色旅遊類。
此類指擁有紅色旅遊資源,並利用此優勢發展以紅色旅遊為主題、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鄉村旅遊活動。這類旅遊是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已有大量鄉村旅遊點正在全力開發這類旅遊產品,並形成鄉村旅遊的一大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