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高校鄉村旅遊人才培養

高校鄉村旅遊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 2021-02-05 05:37:00

❶ 高校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

網路和信息是當今社會的兩大主要特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誰能夠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佔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就能夠在競爭中占據主動權。高校圖書館肩負著學校教學、科研信息源和思想庫的功能,在網路和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高校圖書館已不能再僅僅滿足於圖書借閱和資料查詢功能。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高校在校生人數增長速度很快,普遍出現了校舍資源緊張、實驗資源緊張、圖書資源緊張等等辦學資源緊張狀況,一些學校選擇征地擴建的途徑,相繼又陷入了巨額債務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網路和信息資源優勢,構建學校人才培養的網路實踐實訓平台,探索網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途徑和新模式,增強高校圖書館在學校人才培養方面的服務功能,提高學校的知識密度、信息密度和功能密度,是一個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課題。

本平台的構建,目的在於充分利用網路條件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實訓環境。具體包括:第一,專業知識學習平台。內含有專業精品課程系統、專業課程學習案例分析系統、專業書籍和信息咨詢系統、專業課程教師輔導系統和專業知識學習考評系統;第二,專業實驗實訓平台。內含有專業課程驗證性實驗系統、專業課程綜合性實驗系統、專業綜合性實驗系統、專業軟體實驗實訓系統、專業實習綜合實訓系統、專業實驗及實習輔導系統、專業實驗實習綜合考評系統;第三,學生創新實踐平台。內含有成功創新案例備查系統、創新課題分析設計系統、創新課題資料數據查詢系統和創新課題教師網上輔導系統。

一、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性與可行性

高等院校辦學現狀對網路實訓平台建設提出現實需求。首先,從20 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相繼制定和實施了高等教育體制「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的改革思路。其中,合並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發揮學科互補和規模效益,因地制宜地對某些院校進行合並。據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公布的《1990年以來高校合並情況》顯示,自1990年1月12日教育部下發合並西安聯合大學的文件以來,全國共有1000多所高校進行了合並,組建成新一輪的400多所高校。高校合並使得多校區辦學成為高等院校的普遍現象,這種多校區辦學的現實狀況決定了傳統實體型實踐實訓設施建設已不再適宜於現實要求,充分發揮網路優勢,開展網路實訓平台建設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其次,隨著高等院校辦學層次及辦學方式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以遠程教學方式、開放式教學為主體的函授教育和電大教育已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網路環境實現異地教學和實驗實訓成為現實需要;另外,新一輪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帶來了高校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自1999年開始實行高等學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招生人數呈「登階狀」逐年增加,從1999年的164萬人陡增到2009年的600多萬人,各高校校園面積、實驗場所、實驗設備和設施緊張已成普遍現象,完全靠建設新校區的外延式擴張既不利於國家的宏觀投資控制,也不利於高校巨額債務負擔下的生存和發展。建設網路環境下的虛擬實驗實訓平台,提高單位校園面積的知識含量、信息含量和功能價值的內涵式發展,才是廣大高等院校的現實選擇。

同時,高等院校優越的辦學資源和條件為網路實訓平台的建設提供了現實可行性。一是以外網、校園網和各種類型的區域網構成了高等院校內外交互豐富的網路體系,為高校虛擬實驗室建設創造了條件;二是高校圖書館不斷提升的信息和知識服務功能,為網路實訓平台建設中相關資料、數據、信息的收集、存儲、整合集成、充實和更新等功能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高校學生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性及利用網路的普遍性,為校園網路實訓系統的建設與運行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而且,網路實訓系統的建設與運行,避免了實體實驗室資源緊張及開放時間的限制,為學生隨時開展實訓活動提供了方便。總之,高等院校建設網路教學實訓平台既是實際需要,又具有現實可行性。

二、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內容構成

實踐與創新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學生能力及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設計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與課程教學計劃緊密結合的原則;二是全面系統性原則;三是連續性原則;四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依據上述基本原則,確定高等院校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設計的總體思路是:從「培養具有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出發,確定既有基礎實踐又有綜合實踐、既有基本技能訓練又有開拓創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要求。依據上述原則及總體思路,可確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的總體框架(圖4-8)。

圖4-8 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系統設計框圖

由圖4-8中可以看出,從一名高中生進入大學開始,到最後完成學業,走出校園,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是一個完整人才培養和訓練的系統實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某一專業或學科開展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能力培養是系統運行的關鍵環節。理論教學重點包括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革,這些內容構成理論知識的課堂教學系統;實踐教學是伴隨著理論教學的逐步開展,依次開展理論知識驗證性實驗(包括課程單項內容的驗證性實驗和課程綜合性內容的驗證性實驗)、學科專業知識綜合性實驗(包括專業知識綜合性實驗和學科知識綜合性實驗)、專業能力和素質創新性實驗(包括課程知識創新性實驗、實際應用創新性實驗和科學研究創新性實驗)。不同的實踐環節承擔著從知識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使命,應針對不同環節實踐教學開展的目的和要求,配置相應的實驗系統和環境。對於理論知識驗證性實驗是為了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應該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模擬教學軟體系統;學科專業知識綜合性實驗,目的是使學生全面領會和掌握專業知識,培養實際工作能力,應選擇社會經濟活動中實際應用的軟體系統;而對於更高層次上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創新性實驗,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要結合具體研究課題研究開發軟體系統。

三、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設計

依據上述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系統的內容和要求,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圖書館在內外網路資源收集與整理、存儲、加工與集成、參考咨詢、聯系與協作等方面的功能優勢,構建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網路實訓平台系統(圖4-9)。本系統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①網路虛擬實驗室。根據用戶規模,可以設計若干網路虛擬實驗室,各實驗室可依據實驗內容和要求進行功能劃分,學生通過不同的網路實驗室開展不同方面的實踐實訓活動;②教學與實訓中心。本中心按照功能要求劃分為教學中心、實訓中心、考核測試中心和共享中心。教學中心主要用於滿足課程理論教學需要,實訓中心用於開展各種類型的實驗與實訓,考核測試中心主要側重於理論和實踐教學效果的考核與評估,共享中心可以通過校際共享,開拓校外實踐實訓資源;③實踐實訓平台。按照上述教學與實訓中心的功能分區,依次設立了理論教學實訓平台、驗證性實踐實訓平台、綜合性實踐實訓平台、創新性實踐實訓平台、理論教學測試平台、實踐教學測試平台和校際共享實踐實訓平台。通過這些平台可以實現不同教學和實踐實訓內容及功能的模塊化;④實踐實訓系統庫。分別按照理論教學、實驗實踐、考核測試、創新能力培養、校際平台鏈接等方面設置專門系統庫,以滿足不同方面功能的實現。當然,本系統庫可以根據不同院校、不同學科專業的實際需要設計相應的系統庫,如可以增加成功創新案例備查系統庫、創新課題分析設計系統庫、創新課題資料數據查詢系統庫和創新課題教師網上輔導系統庫等;⑤圖書館網路信息保障系統。內含有信息收集與存儲、信息加工與整合、信息集成與個性化服務、信息咨詢與服務協作、系統維護與更新等功能,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網路信息優勢,保障教學實訓平台的系統分析與設計、資料庫建設、系統鏈接、系統的維護與更新等。

圖4-9 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框架圖

四、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優先和重點開展優勢、特色和基礎類學科專業教學實訓平台的開發

高等院校包含有眾多的學科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踐實訓平台的研究、設計與開發不可能在所有的學科專業全面開展,必須結合本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結合不同學科專業實踐實訓內容應用的領域和范圍,優先和重點選取優勢學科、應用面廣、基礎類的學科專業進行建設和運行。

2.通過校際聯盟,實現資源共享

在各學校有重點、有選擇性地開展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平台開發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校際聯盟、圖書館之間的網路鏈接,如建立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網路實訓平台系統鏈接,實現優勢資源共享,擴大各個學校網路教學實訓平台的應用規模和范圍,提高學校教學實踐實訓平台的利用率,使得學校教學實踐實訓平台建設工作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各部門的分工與協作

網路教學實踐實訓平台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運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圖書館、專業院系、實驗實踐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相關部門聯合行動,分別從系統規劃、分析與設計、網路信息資源的搜集與整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內容體系的確定和要求、平台系統設計開發的技術支持等方面進行密切的分工與協作,才能保證學校教學實踐實訓平台建設和運行的順利實施。

4.注意學校教學實踐實訓平台系統信息資料的充實、更新和完善

學校網路教學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平台的實施和運行是一個動態的建設過程,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客觀形勢的變化,對其相關結構和內容進行不斷修訂、充實、更新與完善,保證系統的適用性和持續性,實現系統不斷更新和升級,以滿足學校學生教學實踐與實訓活動的開展。

❷ 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科學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學科基礎扎實,具有自我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訓練,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備較強的獲取知識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優秀的科學品質。

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各行各業都有所不同,但總的目標是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對於企業來說,人才培養是多層次的,包括高級經營人才的培養;職能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基層管理人才的培養,等等在一定的基礎上加大對人才的施教。

(2)高校鄉村旅遊人才培養擴展閱讀

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於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目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總的目標就是,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讓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廣泛共識,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

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❸ 高校應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人才培養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確的培養目標,科學的培養模式,有潛質的培養對象和優秀的培養者。因此抓好創造性人才培養也要從這四個要素著手。美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成功經驗,這里結合他們的成功經驗來討論這個設問。
1.明確的創造型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我們要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然而當前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缺少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的要求。對此,美國大學就不一樣,他們不僅關心人才培養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地確定創新人才培養的標准。譬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本科生培養目標的12項標准設計中就包含了創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1)具有清楚地思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斷什麼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8)具有辯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針對這一具體明了的培養目標,大學的創造性人才培養工作不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據可查。我們大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不僅表現在目標籠統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脫離社會現實和時代的要求。美國大學的經驗對於我們思考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具有借鑒意義。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以為還有一個大學理念需要更新:大學不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力輸出基地,還應培養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於實踐自主創業的人才。因此,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中就應當體現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要求。
2.科學的培養模式。
育人環境決定育人質量。培養模式主要包含三個要素: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人文環境。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而素質結構,關繫到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教學改革實際上不單純是教學問題的改革,而是培養模式的改革。在培養模式的設計方面,大學總體上應該在面向社會實際、強調學科交叉、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團隊精神、訓練系統思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學制度及其改進。
教學制度既關繫到學習主體「學的規定」,又關繫到教學主體「教的要求」。哈佛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世界領袖地位並經久不衰,就在於近140多年來其7任校長從未停止過教學制度的改革。教學制度設計要體現兩個目的:一是有利學生的全面發展(共性要求)和個性發展(創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學質量的保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關於教學制度我以為有如下三個方面可以有所改進。一是學分制問題。學分制不僅只是一種教學管理的制度,它還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由的辦學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學制。為一些求學欲很強、有自己發展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一些科學研究訓練、素質拓展教育、專業深化教育、工程實踐教育或職業培訓教育等,這對於他們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參與研究。在美國盡管專業教育已經過渡到研究生教育階段,美國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無不設有本科生研究計劃,並將之作為一種必要的人才培養制度。為了激勵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美國大學還專門設有表彰本科畢業生優秀研究成果的獎勵制度,並專門在影響力極大的畢業典禮上頒發。
(2)教學模式及其改進。
教學模式包括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動態的教學方法。教育產品的質量是在教育設計階段決定的,教育設計不僅是培養目標、教學制度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亦極為重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從而決定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而他們的情感和素質結構。
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大學如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十分重視通識課程的作用。其二,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作用。
關於教學方法,其一,美國大學特別重視小型討論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這種人才培養的方式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思維批判性、創造性習慣和精神的養成。其二,十分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如通過試驗和實踐是MIT創造型人才培養的寶典。
(3)人文環境及其營建。
把人文環境納入培養模式加以強調,其理由是: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依賴大學創設的教育環境。美國大學在有利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人文環境營造方面也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其一,重視「追求科學、崇尚真理」和「對國家負責」的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文化的營造。一所大學能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首先取決於這所大學的價值選擇即使命確定,使命決定於這所大學的辦學方向和辦學定位。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傳播和發展科學並通過傳播和發展科學為人類、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目前,在我國不少大學缺乏一種以科學為己任的使命意識,更沒有將嚴謹治學作為研究科學的第一要務。當前我們不少大學有一個通病:浮躁和急功近利。具體表現為媚上、媚錢和媚俗,唯獨不媚科學。沒有這樣一種崇尚科學、追求科學並以此為人類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使命文化,大學能有幾人安於做真正的學問和科學研究?因此又如何能期待我們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其二,重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包容文化的營造。胡錦濤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強調:「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心理學家對「什麼是創新、什麼是創造力、通過什麼樣的方法遴選有創造力的人」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後發現,要培養創新人才也許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即消除人才創新的障礙。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並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環境。大學正是有了有不同學術思想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交鋒,學術才獲得發展的條件,學生才能從大學及教師中獲得學術應有的精神。大學的包容性體現了「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懷和學術自由的大學原則,而且也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有利學術發展、人才成長的人文環境。只有改革目前在創新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上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障礙,營造出有利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文化環境,我們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其三,重視培育大學競爭意識和學生想像力的文化營造。普遍缺乏想像力和競爭意識,這是我們大學文化中的一個很大的遺憾和缺陷。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有自己競爭的目標,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MIT等都是彼此競爭的勁敵。大學之間的競爭不僅激發大學的生機、活力和動力,同時也會有力促進學生不甘示弱、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我國大學包括著名大學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不僅缺乏與世界優秀大學進行人才競爭的實力,更缺乏的是與之競爭的意識,即便在國內大學之間尤其是著名大學之間也沒有形成競爭局面,尤其在人才問題上各校之間似乎保持著高度的友誼,彼此極少有人才的競爭和流動,這種狀況對一流大學的建設並非有利。美國大學相信任何創新都有賴於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意,他們相信如果天才學生有了想像力或者遇到有待人類攻克的難題,那麼就會在學校上演一場場天才對知識咄咄逼人、比智較勁的驚心動魄的好戲。為此,MIT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意的培養,任何學生只要有了好的創意,都可能在學校的鼓勵和支持下將計劃書發展成為一個富有潛力和生機的新的專業領域。在MIT沒有學科的限制,沒有系與系之間明顯的分界,學校鼓勵學生不受限制地進行跨學科研究。
3.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人才培養活動,為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構成大學不可或缺的兩類性質和任務均有所不同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授的主體,離開其一大學不再稱之為大學。因此,大學的優秀,一方面取決於教師的優秀;另一方面取決於學生的優秀。但是正如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干所指出: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教育的成功取決於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於教師。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對照我國大學,不僅確實存在有學者尖銳批評的「不少老師已經淪為教書匠,死氣沉沉地照本宣科,只會給學生灌輸教條思維和死的知識,教學不是智慧的啟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記住結論」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我們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學、追求創新視為自己學術生命的高水平的學術領袖型教師,而且缺乏美國大學那種把發現、培養、扶植優秀學生視為教師天職的教師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學科帶頭人缺乏的問題,教風和學風不良的問題,教育理念落後的問題,教師人事制度刻板的問題,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的問題。明智的大學領導者,必然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必須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當然所謂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既依賴於有水平的教育者,也依賴於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兩者都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大學以及「大學者有大師之謂」者失之意義。這也是本文尤其強調教師之優秀重要性的目的。

❹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 出處在哪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版須把提高質量始終權貫穿到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各項工作之中;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是我們建設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舉措。講話內涵豐富,論述深刻,是指導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又一篇綱領性文獻。同時,總書記首次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校的四大職能之一提出來,這是對大學職能認識的新豐富和新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蘭州大學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

❺ 高校人才培養計劃是什麼

就是學校培養學生的定位,比方說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簡單來說,就是開設什麼樣的課程,怎麼教等等。

❻ 對於能夠拉動內需的市場服務行業,政府給予哪些優惠政策,急急急!!!懸賞100!!!!

  1. 節能汽車,或叫做新能源汽車,政府應給予補貼,一是補貼給企業做開發;回二是補貼給消費者,使得答消費者能夠購買。另外,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限制燃油動力汽車。

  2. 放開核心城市周邊地區的限購與限貸,發展城際快速交通,在區域規劃中,將產業布局分布在核心城市周邊,解決就業與生活的問題,減少市民城際間的往來。

  3. 為了鼓勵消費者在衛星城市置業,應放開城際間快速路的收費。

  4. 逐漸取消非商品房銷售,鼓勵成品房銷售。

  5. 繼續鼓勵家電、傢具、家居用品的更新換代,政府採取補貼政策。

  6. 發展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和產業,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該領域,將公益性慾商業性分開,促進商業性醫療和教育事業發展。

  7. 鼓勵帶薪休假,繼續放開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政策,促進假日經濟發展。

❼ 旅遊專業人才培養如何適應市場需求


為了適應旅遊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高校旅遊管理專業方向的拓展、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的設置等方面必須在「規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善於洞察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熱點,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准確地運用超前意識,結合自己的特色優勢,培養特色專業人才,體現人才培養的適度超前性,實現跨越發展。
從國際旅遊教育發展來看,鮮明的職業性和實踐性是旅遊教育的一大特色。當前旅遊企業普遍認為,創造性人才的基本標准有兩條:一是接近企業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旅遊院校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必須注重搜集來自實業界的信息和知識,以旅遊業的前沿動態作為教學課程設置的重點發展方向,在完善旅遊專業理論性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加強應用性課程設置。應用性課程的設置要注意廣而大,增強實用性和戰略性,這樣才能保證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給與旅遊人才需求的成功對接。加強實驗室建設和校企合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通過全程產學交叉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將所學理論應用於實踐,並把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帶回學校與導師共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能解決企業常見問題,符合企業需求的創造性人才,最終縮短學校與社會的距離,使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都受益。

❽ 高校人才培養發展態勢及培養目標和規格

一、高等教育如何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和發展。這種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國高校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原來計劃經濟的辦學機制上,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現在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所面臨的挑戰,並已著手進行改革。有的從機構調整開始,有的從定編定員起步,有的從專業改造入手等等,各有千秋。下面內容將從專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向上進行探討。

1.目前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一些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不注意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或者只注意到目前人才市場的需求情況,沒有長遠的和發展的觀念,沒有對未來人才需求情況的分析和預測;或者是遠遠超越經濟的發展,只重視高深理論的研究,不注重實際生產經營的需要。這些情況都造成了與實際需求的脫節,影響了高校的自身發展。

(2)專業結構不合理

一個學校的專業結構是否合理,關繫到這個學校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一些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搞一刀切,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注重骨幹專業與重點專業的培養,這就造成了人才培養上的平淡無奇,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拳頭產品」,形不成自己的優勢。

(3)專業規模不協調

有些院校在專業規模上也不盡合理,不注重人才市場對人才需求種類和層次的變化,在專業與專業之間,招生規模與市場需求不協調。一方面造成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又出現就業困難。同時,在同一個專業內部也缺乏研究生層次、本科層次、專科層次比例的協調,出現專作本用,本當專使的現象。

(4)教學內容不適宜

教學內容上,一部分院校不注重教學計劃的修訂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在骨幹專業和非骨幹專業之間,熱門專業和非熱門專業之間,以及同一專業的不同層次之間,教學內容上缺乏輕重緩急,缺乏理論性與實用性的協調,缺乏能力培養和知識更新的協調等。

2.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應掌握的原則

(1)處理好社會需求多變性與人才培養滯後性的關系

高等院校在設置、改造和調整專業結構時,一定要有長遠的觀念,要結合高等教育的特點,不能只看眼前。因為人才培養具有滯後性,從招生開始到向社會提供合格人才,需要一個培養過程,而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多變的,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今天需要的這種人才,將來就可能需要另外一種,而且對人才的需求層次、結構比例、素質要求、能力水平等都會發生變化,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專業設置、結構調整以及教學內容上都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利於高等院校的自身發展。

(2)做到人才多樣化和發展方向性的結合

高等院校在進行專業結構設置或專業結構調整時,一定要結合本校的特點,立足於本校的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確定自己的重點學科或重點專業,以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並在人員配備、師資力量、資金設備、政策措施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不斷地扶持和創造條件,促使其不斷發展,不斷地強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優勢。當然,在確定重點發展方向的進程中,也要注意到人才市場對人才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做到重點專業大規模多層次,一般專業多方向小規模,做到重點與一般的統一。

(3)搞好人才流向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一般來說,高等院校的人才流向都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即使是在全國統一招生統一就業,其就業方向上的區域性也很明顯。這種區域性一方面表現為行業的區域性,另一方面表現為地理上的區域性。行業上的區域性在我們目前的高等院校體現得比較明顯,但在就業去向上的區域性往往容易忽略。而事實上,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確實存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形成了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內地、由東部到西部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發展上的這種不平衡性已越來越明顯。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直接表現為對人才需求種類、質量、層次結構的不同。發達地區注重開拓性、管理型、高科技型人才的開發;而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後的地區則更多地注重對適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設置專業或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時,一定要結合本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集中區域,結合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速度、發展方向,以及未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3.相關對策與建議

(1)做好人才需求預測

高等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時,一定要做好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預測,也就是對未來人才市場的需求分析。這種需求形勢分析包括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結合本行業、本部門未來的發展規劃、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發展速度,分析人才的供給情況,從而對未來若干年內,本行業所需人才的種類、層次、質量、數量、結構比例等做出科學的預測。

另一方面是針對畢業生就業區域的形勢分析。這種形勢分析是和目前本校畢業生主要就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這些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處境、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密切相關的,是實用型、技術型、還是開拓創新型、參與管理決策型做到准確掌握,在根據本地區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來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內本地區對人才需求的數量、質量、層次、種類、結構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專業設置布局更加科學,專業結構調整更趨合理,專業發展方向切實可行。

(2)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包含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在確定本校的主攻方向及重點專業時,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現有基礎之上,要考慮到目前學校在本部門、本行業以及本地區的學科專業優勢,結合本校目前主要的學科研究領域,合理確定自己的重點發展專業和發展方向,集中主要優勢力量,給予人、財、物、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傾斜,促使其迅速成長、發展、壯大,以形成自己的優勢專業群,佔有相當的人才市場和科研開發領域;另一層就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結合現有專業、現有實力,實行多角化經營,以滿足人才市場對多種類型、多種層次人才的需要,這種多角化經營包括縱向和橫向的專業拓展。如對過去過細專業的拓寬改造、大專業多方向、文理滲透的復合型人才,研究生、專科、本科等多層次結合等。這樣,在重點發展一部分專業的基礎上,拓寬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種類,一方面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校自身的發展。

(3)根據市場需求做到深和廣的協調

高等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時,一定要做到深和廣的協調。這個深和廣的協調直接表現為人才種類、人才層次的比例結構,即各專業在招生規模上的比例結構,同一專業不同層次之間的比例結構。例如,研究生是作為高級決策人才和高級科研人才培養,本科生重點在於實用,並能參與管理和決策,專科生則更接近於從事實際工作,處理日常業務。這種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在不同專業中應該是不同的,在同一個專業中,高、中、低的比例要協調,這個比例的確定要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對未來不同層次人才需求的預測,不斷調整比例結構,使其更加合理和協調。

伴隨著人才層次比例結構的協調,在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教學計劃、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環節也應有所側重。例如,對於專科生的培養,必須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要熟練處理日常業務,注重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專而精,不能面面俱到,只求一行精通,一上崗就能勝任;而對於高層次人才培養則要側重於深、尖、邊緣領域的研究,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各有所長,各得其所,適應多層次需求。

(4)加強教學管理工作

要培養出好的人才,除了做好專業調整和課程建設等各項工作之外,還必須加強教學管理工作,要做到學校的宏觀管理、院系的中層管理、教研室微觀管理的校、院、系、室多級管理相結合,其他部門做到很好的配合和協調,以保障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5)進一步深化改革適應市場經濟需要

高等院校要想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人才,在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地深化改革,實行定編定員,加強機構改革,不斷擴大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隊伍比例,縮小行政人員比例,使兩者的比例關系更加趨於合理,這是高校不斷發展、不斷強盛的基本前提。

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高等教育要不斷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就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革,不斷地揚長避短,除垢納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保持動態的協調關系,才能使高等教育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發展態勢

21世紀是一個不斷孕育著重大變革的世紀,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知識經濟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路化等等。面對如此復雜的時代特徵,無論是駐守一隅的專才,還是博而不精的通才,都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對21世紀人才提出了四個要求——「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認為這四種基本學習是人生的支柱,教育應當圍繞它們加以組織。

1.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經濟形勢分析

面向21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五大趨勢: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網路信息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日趨顯露。21 世紀世界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對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入世」要求強化教育質量,培養「國際性復合人才」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了世界經濟大循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方位的開放,通用國際貿易規則;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原有的優越條件和保護,在經濟、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要想自如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就必須主動地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去主動地學習和運用國際慣例,熟悉WTO規則,就必須擁有大批掌握外語、經濟、貿易、法律、信息技術且精通專業的「復合型人才」。

(2)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知識的創新、傳遞、應用為基礎,從而形成經濟力量。未來經濟發展中知識的含量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1997年飛速發展,主要依靠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巨大貢獻。現在支持美國的不再是傳統的汽車和鋼鐵工業,而是四萬多家軟體公司和三百多家晶元公司。國際經驗對中國教育是不乏啟迪的,即我們的教育要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新經濟時代的必然,也是教育改革的歸宿。

(3)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廣,要求培養「創業型」人才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 2000年已達到10.5%,2005年以前可望達到15%。而且隨著我國人口高峰的過去,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適齡生源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高等教育大有普及和推廣之勢。這將為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勞動效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用人單位結構調整、減員增效將是經常性的行為,這些都意味著就業機會的減少。如果高校還以過去的思路培養人,發展空間會越走越窄。必須努力培養「創業型」人才,使他們不僅是「求職者」,還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就要求人才除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外,他們還要有自信心、冒險精神、開拓精神等。

2.我國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之中。這一趨勢不僅對廣大工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對我國的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挑戰。

(1)工商管理日益國際化的挑戰

目前,我國企業管理的現狀是:有管理的制度,缺管理的行動;有管理的願望,缺管理的人才;有管理的大綱,缺管理的細則。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由於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作為WTO的正式成員,我國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許多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中國也將有許多企業走向國際。要想使我們的民族工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要想使我們的民族工業成功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要求工商管理類人才不能僅局限於傳統的經營、生產、財務、人力資源等管理,還必須熟知國際經濟法、涉外談判、風險管理等知識。即未來的工商管理類人才應樹立競爭觀念、合作觀念、風險觀念、信息觀念等與市場經濟相關的觀念和意識。同時,他們還必須具有戰略頭腦,開闊的思路、高瞻遠矚的謀略、敏銳的洞察力和准確的判斷力。要善於抓住機遇,大膽適時決策。只有掌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具有從事國際商務的能力,適應全球化管理的需要,才能成為新世紀勇敢挑起民族工業發展重擔的管理人才。

(2)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挑戰

在信息社會,對信息的開發、佔有、控制和使用將成為經濟管理的核心。網路技術空前發展將削弱經濟活動與時空因素的制約,從而對管理活動本身產生了重大影響;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管理科學突飛猛進,這客觀上要求工商管理類人才必須能夠適應時代要求,跟上時代步伐,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這也對我們的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3)現代社會對工商管理人才全面素質要求的挑戰

面對高度復雜、瞬息萬變的管理對象和管理任務,面對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21 世紀的管理者必須是全面高素質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須建立起動態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相關技術、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具備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靈活地、創造性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技巧。同時,社會責任感、倫理道德、環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跨文化經營管理所需要的各民族文化內涵的認識等等也需要掌握。

3.當前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的趨勢

「十五」期間是我國高等教育發生重大轉變的五年,一是由數量發展轉向質量提高;二是由宏觀布局結構調整轉向校內學科專業調整。這些重大轉變都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變化而作出的戰略性調整。當前,一般院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是:基礎化、綜合化、實用化、終身化和國際化。

(1)人才培養的基礎化趨勢

一般院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要大力加強基礎教學,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知識老化周期縮短以及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因此,普通院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必須適應這一趨勢要求,夯實和拓寬基礎,這一基礎包括三個層次的基礎:第一個層次是科學知識基礎,如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人文科學基礎;第二個層次是素質能力基礎,如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語言基礎、文化修養等;第三個層次是專業基礎,如經濟知識基礎、管理知識基礎、動手和實踐能力基礎等。

(2)人才培養的綜合化趨勢

人才培養的綜合化是21世紀一般院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這一綜合化的要求首先表現為學科專業的綜合,即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實現知識結構的優化;其次是理論與方法的綜合,即體現為各方面前沿性、邊緣性理論知識的綜合集成和不同分析研究方法的優化整合;再次是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即表現為人才培養過程中按照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利用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換的互動規律,構建一般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結構體系。

(3)人才培養的實用化趨勢

我國的高等教育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才培養,專科生側重於掌握熟練操作技能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研究生是在本科生學習的基礎上,側重於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培養,本科生處於上述兩者之間,在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傾向於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按照高等院校的不同層次,又有重點和一般之分,它們在人才培養上具有不同任務和要求,一般院校更側重於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隨著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一般院校絕大部分為地方院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重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不同的發展格局,這就要求廣大的一般院校,必須結合不同地區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實用型人才。

(4)人才培養的終身化趨勢

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不再是某一特定年齡段的人們在一段連續的時間內進行的被動接受教育的過程,也不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後環節和學生走向社會的終極訓練場。大學本科教育仍然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這個基礎要注重於能力與素質、知識和專業三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工具性知識和今後繼續學習的自學技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知識更新能力;加強實踐教學,激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後續的創新性工作和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5)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趨勢

伴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們的工商管理類高等教育不能只局限於本民族、本區域,必須是面向國際,面向世界。因此,從學生的知識結構設計上要擴大知識的領域和范疇,增加國際貿易、國際經濟法、WTO規則、國際慣例等國際經濟方面的知識;從學生的意識和觀念上要樹立全球意識與大市場觀念,提高他們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上要注重東西方多元化文化的交融,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禮儀、意識觀念、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適應未來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能力與素質結構的優化

高等院校肩負著國家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重任。因而,高等院校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相適應。目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從知識型轉向了能力型和素質型,尤其是對於管理類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我們這些以培養管理類人才為主的學校,更要不斷地調整辦學機制和辦學模式,不斷地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不斷地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更主要的是,應把對學生的素質培養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優化素質結構,確定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模式,選擇培養方案,落實培養措施,以達到最終的培養目標。

1.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素質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跨世紀改革與發展的一項社會系統和戰略抉擇。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素質教育以其獨特的教育內涵及品格,必將對社會教育和國民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必將有利於重建當代中國跨世紀改革與發展所呼喚的新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的第一個獨特內涵和品格在於其教育的全方位及綜合性。與傳統教育注重單一的「應試」策略不同,素質教育倡導全方位綜合的「素質」戰略,即要做到文理滲透、情理交融、身心統一;做到博學與專長、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做到學習與信仰、個性與社會、為學與做人的統一。這種新的綜合與統一,將以更高的標准在大教育、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科教思想道德觀念、民主法制意識和科學文化水平,從而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國民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意識的覺醒,重建全民族的科教意識與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的第二個獨特內涵和品格在於其教育的適應性與時代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浪潮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時代舞台和現實需要,因而素質教育要結合時代、順應時代並具有前瞻性。素質教育這一戰略工程的提出,正在於順應這一時代召喚,大力推進改造全民族文化素質的「能力」教育;通過基礎理論教育以增進其思考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教育以增進其應變能力;通過專業技術教育以增進其操作能力;通過新學科、新思維教育以增進其創造能力,造就一大批能肩負起新時代使命的「能人」——復合型多功能人才。這是基礎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巨大挑戰。素質教育的使命也正在於培養和重建跨世紀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創造意識及時代精神。

2.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特點及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構成

(1)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特點

先進的技術與科學的管理是企業走向成功的保證,而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高技術含量產品的開發,歸根到底還取決於管理者的素質和水平。作為一個面向21世紀成功的生產經營者、管理者和決策者,必須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和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高科技水平和高信息時代市場競爭的需要。未來優秀的管理者應具備如下的能力和素質結構(圖4-1):

圖4-1 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和素質結構圖

(2)管理類學生能力與素質結構的內容

從圖4-1中可以看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上述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但這一綜合的能力和素質是最終的素質結構組合,即是通過四年(或多年)學校全面的教育和培養,以及走上工作崗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繼續學習、實踐和鍛煉才能達到的目的,是具體的應用能力和素質,是培養的最終目標。而從學生入學到畢業這一培養過程中,必須系統地、逐步地、循序漸進地實施各項培養方案,從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入手,配合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其他社會知識教育、實踐訓練等環節,達到最終的能力和素質培養目標。

3.管理類專業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結構的優化

從圖4-1可知,要達到未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能力與素質,是我們最終的培養目標,而這一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從學生能力和素質內容體系的各個方面來實施培養,即結合專業課程進行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基本的能力和素質包括自學能力、操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寫作能力、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攻關能力、理解能力、科研能力、觀察能力、管理能力等很多方面,而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對最終目標實現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因而,在培養過程中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根據最終的培養目標,對上述各項能力和素質進行優化,我們採用優序表法進行優化。

優序表法又稱優序圖法,是以強制確定法的0-1法,以表格形式比較和表明各評價項目的相對重要性,或表明各評價項目的優劣順序的一種選優方法。優序表法根據其具體使用情況不同,又分為簡單優序表、多輸入優序表、多輸入加權優序表和最高分取某一偶數時的優序表。本次我們邀請了六位專家和教師,請他們就以上14個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對於管理類專業人才能力及素質結構培養目標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比較,結果如表4-1所示。

根據以上綜合分析優化可知,管理類學生優化培養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結構組成為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14個方面。這些能力和素質與專業培養、政治教育及思想教育相結合,通過各個培養方案及各項具體措施的實施,經過四年全方位、多層次的培養和訓練,最終實現培養目標,達到一個優秀管理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水平。

表4-1 管理類專業學生能力與素質結構綜合分析優序表

❾ 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會導致怎樣的就業問題啊

什麼培養不培養的,985,211學校怎麼培養都是供不應求,其他的培養再合理也看運氣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