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名俗物態旅遊資源
① 山東重點旅遊資源及民風民俗介紹
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日誌原文: http://houluhao.blog.sohu.com/118474011.html
論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 2007-05-25 12:42:32 李東成 (山東師范大學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014) 摘要: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遊;山東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早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中國就已經開展了民俗旅遊,從20世紀90年代起,學者們開始探討民俗旅遊的概念,陸景川、西敬亭、葉濤、李慕寒、劉印其、遲景才、仇學琴、陶思炎、溫錦英、吳忠軍、巴兆祥、吳必虎等人均對此有所闡述。 1990年,西敬亭、葉濤首先明確提出了「民俗旅遊」的概念:「民俗旅遊是民俗與旅遊的結緣,以民俗事象為主體內容的旅遊活動」[2]劉印其提出:「民俗旅遊是藉助民俗來開展的旅遊項目,如尋根祭祖、朝山進香、民間藝術表演、民俗展覽、民俗表演 (婚禮表演等)、節慶活動、風味食品、舊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話,就是『到民間去旅遊』,到民俗氛圍里去切身體驗」。[3]溫錦英給民俗旅遊下了這樣的定義:「民俗旅遊就是藉助民俗來開展的旅遊項目,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4] 前述諸位學者對民俗旅遊界定,雖然有的比較寬泛,有的過於細致和繁瑣,但大多認為民俗旅遊是以民俗事象為基礎的一項旅遊活動。筆者認為,民俗旅遊之所以成為一項方興未艾、發展前景廣闊的旅遊活動,主要在與其資源主體——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強烈的傳承性,內容貼近民間,形式生動活潑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我們界定民俗旅遊的立足點;除此之外,理論上的探討還需結合當代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因此,界定民俗旅遊的概念,首先要明確民俗旅遊的資源主體,其次應表述其屬性和基本特徵,還要結合民俗旅遊開發實踐指明其形式。 參照各位學者的定義,筆者把民俗旅遊界定如下:民俗旅遊是指以民俗事象為主要游覽內容的文化旅遊活動。它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旅遊者,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的新興旅遊活動。常見的游覽形式有認知民俗事象、參觀民俗建築(包括民俗博物館、民俗村和民俗主題公園等)、參與節慶活動、體驗民俗風情和參訪家庭等。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② 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是城市中最常見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嗎
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是城市中最常見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如傳統民居、街道、會館、當鋪、作坊、商號、祠堂、府邸、書場、劇院、戲台、廟宇、園林、碑石、城樓、學堂等,都屬於物態的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傳統建築及其古老的結構布局,真實地記載了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們的是歷史文化、傳統民俗及城市形態連貫的記憶與韻味。如上海的石庫門房子,是大多數上海市民的主要生活、繁衍生息的場所,它是中西建築藝術及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隨著上海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的不斷變化,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適合於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所打破,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了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房子作為最具上海社會人情、最富有上海地方情調的上海居住文化特色,成為旅遊者了解上海城市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大窗口。還比如說,北京的四合院、廣州的西關大宅院等,都因其中蘊涵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而成為旅遊者體驗傳統民俗真實生活的熱門旅遊景點。
傳統城鎮民居、古老街區,包括建築文化、生態文化、禮儀文化、商業文化、風水文化等都具有厚實的文化內涵。它們是以城鎮中未經現代改造或毀壞的傳統街區、坊巷、院落為主,並包括其周邊的城鎮自然環境及風貌。如浙江的周庄、同里、烏鎮,北京的胡同,麗江與平遙的老城區,蘇州的古城等,均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傳統的民居、街區,具有民居建築、街道布局、自然環境的觀賞功能,是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的主要資源。城市的標志——城樓和鍾鼓樓,是中國古代城市象徵的標志性建築,它蘊含著不同的傳統城市文化。城樓是標示城門的位置,觀察控制出入城人流,瞭望敵情的,可以瞻示威嚴;鍾鼓樓是城市的中心,也是一項景觀工程,既為報時又做禮儀之用。從過去到現在,城市的標志性建築遺留著它自身的歷史痕跡,也記載了現時代的面貌與存在的狀況,這種歷史與現代集於一身的真實反映,證明了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之間的文化傳承關系。如北京的正陽門,湖南的岳陽樓、河北的正定長樂門、西安安定門等等。幾百年來的時代更替,城市在變,城市裡的人在變,不變的是文化和人的情結。城樓和鍾鼓樓,它帶給旅遊者的是城市的標志和象徵,是文化傳統的傳承,是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還有眾多的會館,如北京的「老舍茶館」,成都的茶館等,無不滲透出濃濃的地方風味。園林則是一種自然山水和人的思想意境相融合的一種旅遊資源。如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念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蘇州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自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是中國著名的文化旅遊資源。
③ 我國參與型的農家生態旅遊主要有什麼種類
(1)採摘旅遊。我國內地的採摘旅遊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深圳的荔枝觀光園後採摘園,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開展了此種觀光休閑旅遊活動,為城市旅遊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北京市開放觀光採摘果園533個,總面積近28.7萬畝,接待觀光採摘達到335.5萬人次,採摘果品2098萬千克,採摘收入近9730.4萬元,畝產效益比正常栽培的果園高出數倍。現在的一些觀光果園平均收益為7000.8元/畝,其中最好的旅遊採摘觀光果園已經達到3萬元/畝。各地觀光採摘園除了果園外還包括了大量的菜園、農園等(圖4-1)。
(2)務農旅遊。參加此種旅遊活動的遊客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多為「重溫舊夢」,實現某種「感情回歸」,遊客中既有早年離鄉進城的老者,也包括大量的「返城知青」和高考進城的中青年人,他們著重體驗「三親」,即,親知:了解農林業科技知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社會變革、家庭變遷等;親行:參與農事活動、民俗節慶、鄉村體育、鄉村游藝等,其中參與製造農家美食尤其受女性度假者的歡迎;親情:將度假者作為家庭一員,與其拉家常、結對子、共同娛樂等。
(3)垂釣漁業旅遊。沿海漁村游,參與者可以感受親自參加垂釣、捕魚以及海帶的採集、加工等勞動。我國沿海的許多漁村已對遊客產生了濃厚的吸引力,山東省半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加之30年來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和國家法定假日的改革,使得沿海的垂釣等漁業旅遊蓬勃發展起來。日本岩手縣的一個漁村50多家漁戶常年都能接待遊客。
(4)民俗旅遊。民俗旅遊是一種以鄉村民俗、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以及古民居、古建築等,組織開展觀光、遊憩、考古、體驗、休閑旅遊活動。其魅力在於能夠使遊客欣賞到異地他鄉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創造。從民俗生活的空間角度,又可以分為山村民俗游、水鄉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根據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范疇差異,也可分為物態民俗游、動態民俗游、心態民俗游和語態民俗游等。民俗旅遊重在參與和體驗,講求真實的融入。如「梅家塢茶文化村」、「蜂之語蜜蜂王國生態園」、「浙江(中國)花木城」等。2003年國家旅遊局選出203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民俗文化旅遊佔12個。
④ 旅遊資源的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⑤ 非物態都市民俗旅遊資源包含什麼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