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綠水青山迎來鄉村旅遊熱潮
㈠ 處處皆風景時時可遊玩全域旅遊美了哪裡
南方夏季,烈日炎炎,陣雨頻繁,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出遊的好時機。然而,在浙江杭州的西湖邊,無論陰晴晝夜,隨時隨處可以遇到不同膚色、講世界各地語言的遊客。他們有的觀賞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體驗悠悠晃晃的手劃船,還有的抓拍雨霧繚繞的重湖疊山,沉醉於「詩畫江南之美」。
幾年前,像杭州西湖景區這樣「風雨無阻受客追捧」現象尚算孤例,而伴隨全域旅遊的深入發展,各類旅遊新產品、新線路和新業態在浙江相繼崛起,浙江省域景區化特徵愈加明顯,旅遊淡旺季界限逐漸模糊,吸聚了大量遊客的青睞。僅2016年,全省旅遊接待遊客就達5.8億人次。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旅遊產業增加值1650億元,增幅為15.5%,大大高於全省同期GDP的增幅。
浙江省旅遊局感到,只有依託共建共享的模式,通過旅遊發展把「大家園」建成「大花園」,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才能真正把旅遊培育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戰略支柱產業,率先建成全域旅遊的先行區和示範區,讓浙江在新一輪的生態綠色發展中勇立潮頭。
浙江真是個,好地方。有美景還有美人。
㈡ 浙江鄉村旅遊取得了哪些成功
近年來,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按照國家關於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總體部署,圍繞建設浙江全域大景區和打造「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總體目標,把鄉村旅遊作為浙江全域旅遊發展的「新增長極」,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和發展載體,全力提升鄉村旅遊產業規模與發展品質,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全省全年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3.2億人次,實現旅遊經營總收入300.7億元,同比增長17.9%;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產業集聚區1個,省級休閑旅遊示範村122個,省級旅遊風情小鎮14個,省級精品民宿122個(其中白金宿6個,金宿17個,銀宿99個);積極拓展農業多重功能,累計創建24個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3個省級示範縣,22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9個中國美麗田園,休閑觀光農業總產值達290多億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出官方的數據是:自2003年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起,截至2017年底,累計有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佔全省建制村總數的97%。2017年,浙江農民人均經營凈收入611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長9.1%,是全國13432元的1.86倍,連續3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
㈢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山青山就是什麼銀山的意識
增強綠山青山來就是金山銀山的源意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於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黨的十九大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了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總綱中增加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這一表述。
(3)浙江綠水青山迎來鄉村旅遊熱潮擴展閱讀
意義
「兩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對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子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生態論」,通過科技創新,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論是生態環境生產力理論生動、朴實和富含哲理的印證:
「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當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也有矛盾,綠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換,「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因此,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我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㈣ 一年吸引15萬人打卡,安徽黃山市徽州溪口鎮祖源村有什麼魅力能吸引這么多人
旅遊行業的興起讓國內很多小地方得到了巨大的改變,很多古城古鎮都吸引了一大批的遊客,安徽黃山市徽州溪口鎮祖源村歷史十分悠久,風景秀麗。而這個村子就在一年內吸引15萬遊客的打卡。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安徽的這座古村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夠吸引這么多人前來遊玩。
一個小山村能夠吸引眾多遊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祖源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雖然祖源村並不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村落,但是能夠將古建築,房子保存至今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詩人孟浩然就曾對安徽溪口優美的的風景就行了稱贊,小山村承載了歷史的輝煌,更是見證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㈤ 為什麼近年來的鄉村旅遊為何越來越火
為什麼近年來的鄉村旅遊為何越來越火?
都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在這個全民提倡環保的年代,青山綠水已經成了大自然留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窯里村作為善璉鎮的一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村內流水潺潺,四周青山環繞,彷彿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現階段的青年,社會壓力過大,工作生活基本都是在大城市裡,見多識廣,卻依然還是心心念念那個最原始的洗滌心靈的狀態,回歸鄉村,看看那些與世無爭的世界,看看那可愛懵懂的少年的自己,也是一種放鬆和自我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所以現在很多旅遊發展到回歸鄉村,更加自然和淳樸的生活狀態,是大家都嚮往和追求的。
來到窯里村,必不可少的便是來到窯文化館體驗制陶工藝,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玩著泥巴,自己也忍不住捯飭了一番,看著這些千奇百怪的成果,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如果玩泥巴玩累了,還可以來這里的蠶咖啡吧坐坐,細細品味這里的特色農產品,同樣別是一番風味。
㈥ 浙江省內風景優美或者人文景觀豐富的地方有哪些五一出遊,三四天。
浙江旅遊風光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居中國首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
傳統旅遊線
浙東水鄉佛國游。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景點主要有紹興柯岩、中國書法聖地蘭亭、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新昌大佛、寧波奉化溪口、滕頭村、河姆渡遺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等。
浙西名山名水游。從杭州向西而行,沿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島湖。這是中國著名的黃金旅遊線之一。景點主要有嚴子陵釣台、富春江「小三峽」、瑤琳仙境、富陽古法造紙及古籍印刷作坊、浙西大峽谷、山裡人家、紅燈籠鄉村家園、天目溪漂流、蘭溪諸葛八卦村、龍游石窟、建德九姓漁民婚禮、大慈岩及千島湖等。
浙南奇山秀水游。由寧波沿東南海岸南下至溫州,沿途可游覽天台山、雁盪山、楠溪江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昌的大佛寺,天台山的國清古剎、石樑飛瀑,雁盪山的靈峰、靈岩、大小龍湫以及楠溪江沿岸古鎮均為浙江山水之上品。主要景點有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永康方岩,溫嶺長嶼硐天,溫州南麂列島、洞頭漁家樂、瑤溪、澤雅、雁盪山、楠溪江,縉雲仙都等。
浙北絲鄉古鎮游。從杭州乘車至嘉興,再轉乘遊船沿古運河直達中國另一個名城蘇州;也可從杭州出發經湖州,乘船觀賞太湖風光,直達風景旅遊城市無錫。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蠶鄉,也是古代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沿途遊人可感受到小橋流水的風情,還可參與採桑、喂蠶、織布、印藍花布等活動。主要景點有南潯絲業會館、小蓮庄、方丈港蠶村、西塘、南北湖、烏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錢江涌潮,是北半球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海內外旅遊者。
新江南秀麗山水旅遊線
新江南秀麗山水旅遊線以口岸城市及高速公路沿線城市為紐帶,分為A、B兩條線,覆蓋了全省11個市 。主要特色是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與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相互結合,景中有文化,文化在景中,凸顯出浙江獨特的文化品位。
A線從上海至嘉興桐鄉,經杭州、千島湖、金華蘭溪、衢州龍游、麗水仙都、新昌、紹興,返至杭州離浙。沿途可看到街道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的江南水鄉古鎮烏鎮、西塘、南潯,美麗的西湖,江上漁民特殊的民俗婚禮,「江南懸空寺」建德大慈岩,千古之迷龍游石窟,還有以奇峰異石為特色的縉雲仙都,以「酒鄉」、「水鄉」和「名士之鄉」聞名海內外的紹興古城,充滿神秘氛圍的蘭溪諸葛八卦村。
B線從上海到湖州南潯,經杭州、紹興、寧波、舟山普陀、台州天台、臨海、路橋、溫州雁盪山,返至杭州離浙。沿途有舟山普陀山、奉化溪口雪竇山、台州天台山、溫州雁盪山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江南古長城」所在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等。
專項旅遊線
浙江有20餘條專項旅遊線 ,如江南蠶鄉風情游、青山綠水生態游、書法造紙探訪游、新三國旅遊尋蹤游、唐詩之路尋根游、千年古村探秘游、農家風情游、民間雕塑藝苑游、水鄉古鎮游、浙江經濟探秘游等。
㈦ 電視劇《青戀》是如何詮釋兩山理論的
花棉襖、黃土地,散發著泥土氣息的人和景,這是人們對傳統農村題材劇的印象,但聚焦青年返鄉創業的現代青春勵志電視劇《青戀》卻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同樣是農村題材,《青戀》與之前的傳統做了切割, 其延續並闡釋了浙產劇「以百姓故事講述時代史詩、以浙江風情展現時代風貌」的藝術風格,並為之增加了新的維度,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觀察農村。
歷來創業之路就不好走,而林深此番挑戰「要金錢不要環境」的舊有觀念更是給他的創業之路增設了重重障礙,即使背靠「兩山」理論的支撐,在這場「新舊觀念博弈」中,林深又將怎樣應對為劇情發展埋下一個個懸念。劇中不僅展現了以林深為代表的一批創業青年克服困難挫折,實現人生理想的群像,還通過不同人物的情節設置,展現了時下多個社會時政熱點,如:回鄉創業熱潮、農村基層選舉、招商引資、生態經濟和以鄉村旅遊為主的休閑農業帶動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等。
㈧ 浙江省的自然環境對浙江省生產生活的影響(初中歷史)
日報記載生態文明與生活品質
——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之二
沈軒理近日,省委宣傳部、湖州市委宣傳部、安吉縣委、縣政府召開以「生態文明與生活品質」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來自全省25所高校的青年學者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廣泛交流、深入研討。大家認為,加快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讓全省人民在良好環境中生產生活,不斷提升全省人民的生活品質,是浙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應有之義和根本目的,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A提高生活品質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
與會青年學者指出,在工業文明的早期,馬克思就以深刻的洞察力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人類在飽嘗了傳統工業文明人與自然之間不合理的物質變換的後果之後,在生態經濟學的知識不斷積累之後,在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持續推動之後,提出了生態文明發展的理論。因此,真正能夠論證與揭示生態文明的社會狀況與實現道路的理論,必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世界一切科學思想的理論。
與會青年學者認為,人的生活品質與生態文明息息相關。優美的生態環境有助於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潔凈的空氣和水,安全、健康、舒適愉快的生態環境是人的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馬克思說:「從理論方面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或者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或者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是人為了能夠宴樂和消化而必須事先准備好的精神食糧。」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營造了美的氛圍,以美的氣息凈化著人們的心靈世界。另一方面,人在審美活動中又會自覺意識到生態環境對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從而對生態環境以美的呵護,用美的原則塑造生態環境,從而使生態環境更美,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建構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會引發人們在價值觀念,在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一系列領域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有助於人們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地球的可供給能力存在著極限,生產和消費都不是無限增長的過程,而生活方式又是持續的過程,因此必須考慮社會和人類世代生命延續和持續性發展。即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體現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的全面進步。既要考慮生活質量的「代內公平」,即消除貧困和兩極分化,實現當代人在發展機會上的平等,滿足當代人要求過較好生活的願望,又要考慮生活質量的「代際公平」,即當代人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損害後代人應該享有的發展條件,包括資源利用分配的公平以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兩者的效益。目前,在全球資源已經十分匱乏和整個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的情況下,按照生態環境對於資源的可供給能力進行適度生產和消費就十分必要。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應該考慮資源的臨界性,不應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統,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與會青年學者認為,要始終堅持把提高生活品質作為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發展理念,始終將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放在發展的首位,把維護人民群眾生態權益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價值標准。為此,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定期發布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各市城區的空氣質量、集中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情況等信息,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對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曝光;並注重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向社會公眾提供有序有效的監督渠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人民監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省人民享有「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活品質。
B公眾參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更離不開文化意識的支撐和公眾的參與。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觀念,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公眾參與的程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公眾是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直接受害者,對環境保護最有發言權;公眾是各種商品的最終消費者,公眾的消費行為對環境保護有著巨大的影響;公眾有能力影響決策者的行為,而依靠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又是國家政府的職責和需要。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目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上尚處於起步階段,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還不高,生態文明理念還沒有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全社會深厚的生態文化氛圍尚未形成。部分領導幹部仍存在著「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思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下大力氣治理突出環境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部分企業經營者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和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守法治污的自覺性和加快轉型升級的積極性仍不高;部分群眾缺乏綠色生活消費觀,過度消費、鋪張浪費的現象時有發生。全民參與度不夠,廣大群眾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訴求比較被動,生態文化的自覺意識和主動參與精神還不強,民間環保組織發展相對滯後。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追求高質量生活品質的呼聲越來越高,公眾環保維權意識也逐步增強。據《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綠皮書》顯示,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62%上升到2008年92.4%以上。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引發的信訪有增多趨勢,有些地方甚至頻繁發生因生態環境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這一方面說明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逐步增強。這一切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群眾基礎。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法律賦予的權力。《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國際環境規范性文件均規定了公眾參與制度。我國《憲法》也明確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環境保護法》第6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另外,《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環保法律、法規也作了相關規定。總的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在公眾參與方面依然嚴重不足,參與機制和渠道不暢,其中特別是環境政策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方面,公眾無權利或機會維護自己的環境生存權、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總之,要完善環境決策與立法程序,調動人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要推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公眾環境權益,除法律層面加以硬性規定外,還必須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和稽查制度,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健全行政爭議化解機制,切實加強生態執法內部制約和監督機制。完善生態環保公眾參與制度。充分依靠和發揮人大、政協、輿論、各類社會組織包括民間環保組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形成強大的監督力量。進一步拓寬環保公眾參與渠道,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懇談會和生態保護主題活動等形式加強與公眾的雙向互動,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通過網路、媒體、政府公告、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定期發布生態信息,確保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聽證會、社會公示和新聞曝光制度。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推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受益面最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生態倫理和生態行為,提倡生態善美觀、生態良心、生態平等、生態正義和生態義務等,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生態文化在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弘揚生態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養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他們履行生態道德准則和規范的能力,在全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的強大合力。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必須建立完善的環保教育機制,尤其要抓好學校教育的環節,特別要重視青少年生態道德意識的培育和提高。中、小學及幼兒教育應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高等院校應有計劃地設置有關環境保護的專業或課程。要把生態道德教育貫穿於國民教育的全過程。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要利用各種紀念日或活動日,如每年的世界水日、氣象日、地球日、環境日等,廣泛宣傳生態理念,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組織生態文明專題教育講座、建立生態文化知識教育基地、環保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覽等。
深化各類生態創建和綠色系列創建工作,創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氛圍,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每個部門、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開展生態文化藝術活動,在文學創作、書畫、攝影等群眾參與面較廣的文學藝術領域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文藝團體的作用,積極創作反映時代特徵,有現實意義、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生態保護題材的文藝作品,積極開展「綠色進社會」、「送生態保護知識下鄉」、「保護母親河」等環保科普與實踐活動。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要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形成一種推進環保文化建設的巨大民間力量,對政府和企業的環保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溝通政府決策與民意訴求,宣傳環保知識,喚起公民環境意識,提升環境公德。
C轉變生活方式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路徑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生態文明呼喚科學的生活方式,促使傳統生活方式按照生態學的要求嬗變、轉換和創新。現代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理應蘊含生態文明的內容。也就是說,現代生活方式應該是一種與自然界充分和諧的,有利於生態環境的優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綠色生活方式。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現代生活方式必然選擇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一種按照社會生活生態化的要求,培育支持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能力,創建有利於生態環境和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型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要求人們充分尊重生態環境,重視環境衛生,確立新的生存觀和幸福觀,倡導綠色消費,以達到資源永續利用,有利於人類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目的。綠色生活方式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在於,它能夠避免和減少消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並能夠通過綠色購買這一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引導企業從事綠色生產,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綠色化」。在現實生活中,要鼓勵消費可循環產品,鼓勵開設「綠色商店」、「綠色超市」。深入開展「綠色飯店」、「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建築」和「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現在「碳排放」已成人類社會發展瓶頸,世界各國都在致力於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消費模式,並將其作為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氣候之間關系的基本途徑,我們要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培養責任意識,推崇環保、節能、經濟的生活方式。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應先行發展低碳交通。首先,改善公共交通體系。繼續實施清潔汽車行動計劃,鼓勵使用醇類、燃料電池等節能降耗環保型混合動力交通工具,推行電車、自行車的使用,可借鑒杭州市推廣免費自行車的經驗,減少對轎車的依賴、減少交通擁堵;其次,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公交周、無車日、周末不開車、單雙號通行等活動,減少私人轎車的使用;再者,制訂新政策來減少交通方面的排放,強制淘汰超標排放車輛,倡導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小排量汽車,使汽車尾氣排放100%達標。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要大力提倡使用低碳生活用品。一是不斷提高空調、冰箱等高耗能家用電器的節能標准,對大多數家用能源設備實施最低能源效率標准。二是倡導群眾盡量選用節能型家用電器,如太陽能熱水器、省電型空調、節能燈具等。鼓勵群眾更新能耗較高的老式家用電器,及早維修制止室內製冷制熱設備的泄漏等;三是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同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白天盡量用自然光照明,電腦、電視、列印機、復印機等電器不用時不要處於待機狀態。
有的青年學者認為要大力發展低碳建築。嚴格執行新建民用建築實施節能65%的設計標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應用比例不低於5%),新建12層以下建築全部實施與建築物統一的太陽能供熱技術。全面建立政府機關辦公樓和1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築用能監管系統,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普遍應用,尤其是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築一體化設計的推廣。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農村新建住宅採用節能新技術,拓展居住建築節能標準的執行范圍。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穩妥地推廣水源、地源熱泵技術。同時,健全建築節能改造標准,高耗能公共建築50%以上實施節能改造。還要研究制定新的環境友好型建築設計標准,並將其應用於新建築以減少碳排放,對於原有建築則需要進行改造促其減排。
D美麗城鄉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
與會青年學者在進行理論研討的同時,也深入安吉農村實地參觀考察,並暢談了體會認識。他們對安吉以「中國美麗鄉村」為總載體,集全縣之力,匯全民之智,把整個縣域當作一個大鄉村來規劃,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人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致力於推進環境、空間、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一二三產整體聯動、城鄉一體有機鏈接,力求全縣美麗、全縣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表示高度肯定。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浙江多數地域是農村,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創建生態鄉村是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細胞工程。「垃圾亂丟、污水橫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進門穿拖鞋、出門穿雨鞋」的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是以往多年來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關系最密切的環境問題。近年來,各地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農村人居條件作為生態鄉村建設的一個重點,把垃圾收集處理、污水治理和村莊道路建設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最基本要求,注重抓好村莊的改路、改水、改廁和改塘工作,由點到面、由重點到一般、因村制宜地開展「三化」到「八化」的整治。在抓好硬體建設的同時,努力營造好農村環保的軟環境,「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善待自然、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的共識,「打生態牌,招生態商,走生態路」的發展之路成為農村發展的主導理念。以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建立為抓手,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農民群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普遍得到了提高,垃圾亂丟亂扔、污水亂潑亂倒的傳統陋習明顯少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就是最大優勢」等全社會關心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正逐步形成。
有的青年學者指出,在生態鄉村建設中,全省各地積極發揮生態、人文、區位等優勢,運用生態經濟、循環發展的全新理念,借環境整治之力,推動生態農業、鄉村休閑旅遊業的發展,不斷開辟農民創業增收的新增長點。地處生態源頭地區、老區山區和海島漁區的村莊,把生態鄉村創建、古村落保護開發與發展特色農業、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結合起來,拓展了農民就業增收的門路;在欠發達的山區,發展「農家樂」更是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捷徑,農民增收路子實現了由過去「賣山頭、賣山貨」向「賣生態、賣環境」轉變。從直觀上看,生態鄉村建設改善了人居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從深層次上看,它很好地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了環境改善、文化傳承、生態優化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安吉是浙江省農家樂的發祥地,是我省最早建立鄉村旅遊服務中心的縣。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服務管理機制,並日益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產業、農民增收的致富經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方面。與會青年學者參觀考察安吉農家樂之後認為,要積極推行旅遊開發型、文化保護型的創建模式,把生態文明村創建與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鄉村旅遊發展、鄉村旅遊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在生態文明村創建中,要充分發揮各地山水風光秀麗、農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積極利用田園景觀、農村資源和鄉村文化,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家樂休閑旅遊業。要充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和鄉土景觀景緻,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觀光旅遊;要結合古村落的修復、保護和完善,挖掘民俗婚慶、舞龍、祭祀等民族民俗文化,大力發展鄉土風情旅遊;要結合農村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大力發展垂釣、採摘、體驗、品嘗等休閑觀光農業游。
這些青年學者將按照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的統一部署,圍繞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以掛職蹲點調研的方式深入基層一線,綜合研究浙江地方生態文明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規律,深入挖掘浙江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中蘊含的豐厚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思想資源,著力探求富有浙江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