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恢復
A. 有哪些適用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
(1)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農業生產的一種模式。生態農業強調在盡量減少人工管理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群體的多樣性,少用或不用化肥,減少環境壓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生態農業的基本內容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更多地強調人和化學能的低投入原則,把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銜接和保證資源環境的持續性放在首位;生態農業的核心是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徵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生產,恢復農業自然生態系;把生物工程技術引入農業,進行戰略性資源替代,最大限度地克服石油農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目標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建立起來,具有生態合理性、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的最大特點是把農作物從陽光那裡得到的能量和物質多次利用,循環使用,這樣可以在較少的土地和較小的空間、較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使排出污染環境的廢物最少。生態農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2)有機農業。有機農業亦稱「有機耕作法」,類似的還有「有機園藝」,是總結了東方傳統農業發展幾千年長盛不衰的經驗後提出的。它是指不使用化肥、農葯,而代之以有機肥料和機械與生物防治病蟲害,在生產操作上具有特定的精確標准特點的作物栽培系統。有機農業准確定義為,一種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生物工程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特點:一是天然性。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二是安全性。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產品,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標准加工成的有機食品,解決了當前農產品衛生、安全、營養的消費需求。
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所擁有地域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
(3)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又稱設施型及無土型農業,是通過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來調節生物體生活的環境,使之最適合進行農業生產。人口的持續增長、土地資源銳減、氣候異常等因素,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資源稀缺的國家,設施型農業顯得更為重要。現代設施農業管理可通過計算機將生態環境控制在最適合植物生長發育的水平,在寒冷地帶、沙漠地帶甚至在宇宙空間也能生產新鮮蔬菜,使農業能像工業那樣有計劃、有規模地生產。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設施農業是高效利用有限資源的重要途徑,建立在現代農業與工程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設施農業將促進我國農業走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4)生物農業。生物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採用多種農作物輪作肥田、天然殺蟲、生物多樣化等科學方法種植農作物,在不使用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條件下,建立農業開發管理體系,生產出接近天然植物的農產品。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修復被工業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擴大農業的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經濟價值,是生物農業的一項內容。生物農業發展目標是生產不含殘留化學制劑、高質量的農業產品,尊重自然環境,應用先進的耕作技術,不斷增加和保持土壤的肥力。其研究領域有多個方面,如新植物品種和新的有機體的特性評價與生產,擴大耕作,多樣化耕作,強化生產,降低成本,以及鄉村環境保護等。生物農業強調農事和園藝操作中生物、技術、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相互協調。
(5)其他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立體高效型農業,是多層次配置、多時序、多級質能循環利用的主體種養結構,構建高效復合生態系統。擴大對空間、時間、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使群體光合性能有效提高,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
保健型農業,以生產保健型、營養型、鮮嫩型、食療型等食品為主的農業生產體系。培育出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又有療效的農產品,如抗癌糧、富硒蔬菜、大米、防病瓜、長壽果、健腦雞、保肝蛋等。
工藝型農業,是以生產既可以食用又具有欣賞功能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效果的農產品為目的的農業。如白茄子、方形西瓜、黑辣椒、球形胡蘿卜、方形樹、彩色棉、鵪鶉雞、豬肉狗,水果遮光化妝水果。
B. 汶川地震對四川旅遊的影響及震後旅遊業的恢復情況資料
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經濟的影響及對策思考
[摘要]四川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使旅遊業成為四川省的優勢產業。在2008年,正當四川省政府提出將四川省從旅
游大省打造為旅遊強省時,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將四川的旅遊推向前所未有的低谷。「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發發展的
影響巨大,對一些景區幾乎是毀滅性打擊,對旅遊服務性企業影響也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由於地震的相關報道,使遊客
對四川的旅遊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給四川作為旅遊安全目的地的形象嚴重受損。因此,為恢復四川旅遊,促進四川旅遊
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應從短期和長期兩方面著手,短期內重再恢復人們對四川旅遊的信心;長期應接重新對四川旅遊進行
更加合理的規劃,打造更加安全和有吸引力的四川旅遊目的地形象。
[關鍵詞]「汶川大地震」旅遊影響對策
四川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使旅遊業成為四川省的優勢產
業。2007年,四川省旅遊總收入一舉突破了千億元大關,站上了
一個新的起點,全年全省旅遊總收入達到了1217.31億元,比上
年同期增長24.3%,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8569.9萬人次,國內
旅遊收入1179.90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2.0%和24.3%;
接待入境遊客170.8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12億美元,分別
比上年同期增長21.8%和29.6%。四川旅遊收入已超過四川省總
收入10%以上,旅遊業已真正成為四川的支柱產業。在2008年
4月,四川省提出了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
越發展。但是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造成了非常嚴重
的破壞,給四川旅遊帶來嚴重的打擊。因此,分析這次大地震給
四川的旅遊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尋找恢復和發展四川旅遊的對
策成為當前非常迫切的任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的影響
四川是旅遊資源大省,是中國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國家
重點風景名勝區較多的省份,都江堰、青城山、劍門蜀道、貢嘎
山等9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從高原、山地、峽谷到盆地、
丘陵、平原,從江河湖泊到溫泉瀑布,從岩溶地區到丹霞地貌,
一應俱全,素有「風景省」的美稱。四川現有世界遺產4處(九
寨溝、黃龍、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列入聯合
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4A級旅遊
景區1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處,
國家級森林公園25處,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8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優秀
旅遊城市10座。旅遊業發展很快,2008我省原預計旅遊收入超
過700億,而我省的GDP大概7000億,旅遊收入佔到10%的地位。
從一般產業地位確定習慣來看,四川旅遊是支柱產業的地位已經
確定了。
但是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
1.景區方面的損失。
這場浩劫不僅使震中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更
使汶川周邊的景區遭到重創。據了解,截至5月20日,汶川地震
已造成四川旅遊業損失達6 2 4億元,相當於去年四川省全年總收
入的一半。據四川省旅遊局數據顯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
省4000多個旅遊景區被損壞了568個,累計損失達278.40億元。
四川兩處世界遺產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貓棲息地卧龍景區
受到了嚴重的損壞。都江堰景區二王廟等大部分古建築倒塌,而
通往卧龍景區的所有道路全部斷裂受阻。還有很多景區在此次地
震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彭州銀廠溝、什邡歡樂谷、平武猿王
洞、北川小寨子溝和安縣千佛山等景區。
2.旅行服務性企業方面的損失。
據了解,在這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行社損失累計達2.8 3
億元,賓館飯店損失達95.35億元,旅遊城鎮接待設施損失99.14
億元。如在著名風景區九寨溝附近的「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
中心,目前幾乎沒有住店遊客,空出1000多間客房,與過去5月
旅遊旺季時酒店需要提前預定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由
於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暫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遊線路,此前報
名的所有成都團隊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規模退團,絕
大多數旅行社關門歇業,4 0餘萬直接從業人員中,至少有3 0萬
人處於無事可做狀態;旅遊景區除城郊未受損的鄉村旅遊點外,
基本歇業關停;災後一周內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別是重
災區酒店基本關門。
C. 鄉村文化如何用於鄉村旅遊開發
鄉村文化涵蓋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旅遊開發規劃過程中應該對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進行提煉,確定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現主題,圍繞著主題對鄉村文化進行放大,形成鄉村品牌形象。
(1)保留當初的風景文化的保護開發——特殊鄉村景觀的保留與環保開發
鄉村景觀,包含因地域環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風貌、鄉村聚落形態、後天農田景觀等內容,是村民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體現,也是鄉村旅遊開發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旅遊開發時就應該以恢復和保護為原則。
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開發中,除了提升基礎的道路交通等基礎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煉鄉村本土的元素,還原鄉村本土的風格,將原始的鄉村風景保留,將最初的感覺保留,將歷史的文脈保留,將鄉村的味道保留。
(2)回歸原始的情懷縈繞在很多人心中的「鄉愁」,其實是遠離鄉土的人,對於家鄉的一種記憶、一種兒時的情懷。因此,在鄉村旅遊的發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對鄉村的一種原始記憶,兒時鄉村活動,引起遊客在鄉村旅遊中的一種歸屬感。
鄉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是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的節點,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載體,同時也是遊客感知一個鄉村的最直接表現,遊客需要一種真實可觸摸的鄉村旅遊;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鄉村農事活動體驗、鄉村農耕技術展示、鄉村民俗活動體驗等形式,參與到鄉村旅遊的建設中,成為遊客感受鄉村,尋找兒時記憶的一種體驗。
(3)還原最初的味道,文化的滲透放大——農副產品的文化包裝與市場營銷
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最真實味道的直接載體,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產業經濟問題。在鄉村旅遊中,我們會提出「關注農民、關注農村、關注農田」等內容,會解決農民的再就業問題、鄉村的旅遊要素配置和特色問題,會解決鄉村旅遊核心農田景觀的營造問題……卻忽略了農產品的開發與鄉村文化的融入。有溫度的產品,有文化的包裝,有目的的營銷,才能真正實現「可帶走的記憶」。將農產品變成禮品,提升經濟價值;將商品變成記憶,進行情感營銷;將文化融入農業, 增加產品內涵;農副產品的文化包裝和營銷,不僅實現了產品價值的提升,還可通過遊客,將本土文化進行傳播,增強鄉村的市場影響力。
(4)傳承至臻的工藝文化的傳承發揚——民俗文化/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D. 鄉村旅遊培訓心得體會
在這一次鄉村的旅遊中,在這一次心靈與大自然的交集中,讓我感受到前所未內有的舒服和寧靜。大容自然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大自然的兒女,我們來自於大自然,也會回歸到這個純真的大自然裡面。我們每天忙碌於這個水泥的森林裡,每天周旋在這個森林裡的強者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做回自己,每天生活的很累,卻無處舒服,每天生活的很苦,卻無處傾訴,每天的每天。。。。。。如果能做到黃小琥《沒那麼簡單》的歌詞里唱的那樣,那說明你很孤單。。。。。。在這個水泥森林裡,它給不了我們森林裡的舒服,給不了我們森林裡的清新,更加給不了我們森林裡的淳樸。因此,感謝這次鄉村旅遊,讓我的心回歸大自然,讓我在這個大自然里返璞歸真。
E. 現有旅遊資源的分類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風景學,自然沒有對風景的分類,然而有關旅遊資源的書籍頗多,其各自對旅遊資源都進行了分類。在此先介紹部分旅遊資源分類方案(按出版先後排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書的風景分類方案。
1.王柯平主編《旅遊審美學》之分類
山景——如蒼山翠嶺、幽谷奇峰;
水景——如浩盪江湖、流泉飛瀑;
海景——如碧海金沙、島嶼風光;
地景——如水鄉田園、草原大漠;
雲景——如雲霞變幻、太虛萬象;
洞景——如洞天福地、鍾乳奇石;
花景——如名貴花卉;
林景——如森林植被;
其他——如珍禽異獸等。
2.楊學峰主編《旅遊資源學》之分類
1)歷史遺跡;
2)古建築;
3)陵墓;
4)城鎮;
5)園林;
6)宗教文化;
7)社會風情;
8)地質地貌;
9)水體;
10)生物;
11)天象氣候。
3.梁明珠主編《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之分類(表3-1)
表3-1 旅遊資源分類
4.張建萍著《生態旅遊》之生態旅遊分類
(1)自然生態旅遊資源
1)陸地生態旅遊資源:①森林生態旅遊資源;②草原生態旅遊資源;③荒漠生態旅遊資源;④濕地生態旅遊資源。
2)水體生態旅遊資源:①河流生態旅遊資源;②湖泊生態旅遊資源;③海濱生態旅遊資源;④溫泉生態旅遊資源。
(2)人工自然型生態旅遊資源
1)園林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中國園林;②西方園林。
2)城市生態旅遊資源。
3)科普生態旅遊資源:①植物園;②野生動物園;③世界園藝博覽園;④自然博物館。
4)景觀生態恢復生態旅遊資源。
(3)人文生態旅遊資源
1)農業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2)宗教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圖騰崇拜;②禁忌習俗。
3)民俗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傳統民俗文化;②儉朴自然生活方式。
5.黃子燕著《中外旅遊休閑地理》之分類
1)地質地貌景觀:①按高度劃分;②按成因劃分;③按岩性劃分;④按作用力劃分(火山、流水、風沙、冰川、海洋);⑤按功能劃分(觀光休閑地貌、考察探險地貌)。
2)水體景觀:江河、湖泊、泉井、瀑布、海洋。
3)天象氣候景觀。
4)生物景觀。
6.白文明著《中國自然風景大觀》之分類
1)中華五嶽;
2)佛林禪寺;
3)道教洞天;
4)萬窟造像;
5)山嶽奇觀;
6)地質公園;
7)旅遊名山;
8)雪嶺冰峰;
9)高山峽谷;
10)溶洞天坑;
11)草原草甸;
12)沙漠戈壁;
13)森林景觀;
14)古樹名木;
15)大江大河;
16)流水清溪;
17)疊水瀑布;
18)湖泊水庫;
19)園林池沼;
20)江南水鄉;
21)沼澤濕地;
22)海島海岸。
7.1992年中國旅遊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之分類
1)地文景觀(15種);
2)水域風光(7種);
3)生物資源(6種);
4)古跡和建築(32種);
5)休閑健身(11種);
6)購物(5種)。
8.國家標准之旅遊資源分類(表3-2)
此分類顯然是在1992年中國旅遊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的分類基礎上發展補充而成。二者在分類的方法原則上沒有區別,只是國家標准分類的內容更加豐富全面。
所有前述分類方案,在分類方法與原則上與此也沒有區別,只是重點與簡略取捨有一定差別。因此,本書涉及現有風景分類的評述,以國標為主,其他不再涉及。
表3-2 國家標准之旅遊資源分類(GB/T 18972—2003)
續表
9.《中國森林公園游》編輯部編《中國森林公園游》之分類
1)山嶽型森林公園,如張家界、四川瓦屋山、大別山、廣西八角寨;
2)湖泊型森林公園,如浙江千島湖、廣東流溪河、西藏巴松湖;
3)火山遺址型森林公園,如黑龍江火山口、吉林龍灣、廣東西樵山;
4)沙漠與沙地森林公園,如內蒙古額濟納胡楊、新疆胡楊;
5)現代冰川與冰川遺跡型森林公園,如四川海螺溝、陝西太白山;
6)海島型森林公園,如山東長島國家森林公園、福建平潭海島、廣東南澳海島;
7)海濱型森林公園,如河北海濱、山東日照海濱;
8)溶洞型森林公園,如浙江雙龍洞、山西禹王洞、河南五龍洞、雲南靖華洞;
9)溫泉型森林公園,如廣西龍勝溫泉、遼寧大黑山、江西明月山、陝西太白山;
10)草原型森林公園,如河北塞罕壩、內蒙古黃崗梁和海拉爾;
11)城郊型森林公園,如上海余山、江蘇徐州環城、浙江蘭亭、福建福州。
這一分類方法採用森林與地貌的組合。本書的分類,正是採用這一原則,只不過擴大了范圍,以所有風景美因子的全面組合為分類依據。
F. 生態公園之二:自然或人工生態恢復與提高區
一、概述
張建萍著《生態旅遊》一書在人工自然型生態旅遊資源中提出了「景觀生態恢復生態旅遊資源」類型,根據這一觀點,我們提出「自然或人工生態恢復與提高之生態公園」的概念。生態系統對地球自身而言,無優劣好壞之分,沙漠、濕地、森林、土地肥沃的農業區,都是它表面的景觀,對其存在、發展都無影響。但對人類而言,這些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的支持力卻大不相同,人類必須依靠農業區、草原、濕地等才能生存,沙漠、戈壁、岩漠、鹽鹼地等不能成為人類生存的空間。於是從人類的需要出發,各類生態系統便有優劣高低之別,從而又產生了生態系統惡化、恢復或提高的概念。所謂生態系統的恢復,是指原來對人類生存非常有利的優良生態系統,因為某種原因退化成為對人類生存不利的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或耕地變成了沙漠,肥沃的耕地變成毫無生產力的鹽殼,良好的耕地因侵蝕成為岩石裸露的岩漠,這便是生態系統的惡化。然而這些惡劣的生態系統,可以重新轉變成對人類生存有利的生態系統,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恢復區。川西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受岷江的威脅,經常遭受洪災,修建都江堰之後,成為天府之國。
生態系統的惡化、恢復與提高,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太湖流域、川西平原、榆林地區沙漠改造、陝北黃土高原的綠化,都是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對生態的惡化、恢復與提高作用是大范圍的,如氣候的乾旱潮濕、冰期與間冰期、地面和海面升降等變化。但自然原因引起的改變,在時間上很長,以人類的短暫生命難以觀察。因而對生態系統的改變,將主要依靠人為的努力,依靠人類對生態環境惡化的防治和建設。為此需進一步探討導致生態環境優劣的諸個因素。
生態環境的優劣由3方面的因素決定:
1)水是基礎,其豐歉直接決定了生態環境的類型,水患洪災的多發區—濕地—雨林—森林—疏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沙漠戈壁等荒漠的變化系列便是由水資源由多變少引起的。
2)土地同樣是基礎,由優質土地到土地消亡有兩個變化方向:①由平原到山區因水土流失和侵蝕引起的變化,即廣闊、厚實、肥沃的平原土地—大片坡地—瘠薄零星坡地—岩石裸露的石漠區;②因水資源由多變少引起的分帶,即水災多發區—濕地—鹽鹼化土地—肥沃土地—乾旱沙化土地—荒地—沙漠戈壁等荒漠。
3)氣溫(能量)(雨量充沛時)引起植被的分帶:熱帶雨林—闊葉林—針葉林—灌叢—草地—冰雪原。
用三維空間圖解表示水、土、氣溫3個因素的作用比較困難,且不清晰。為此,以氣溫與海拔高低為橫坐標,以水資源豐歉為縱坐標,將土地有無、規模及支撐植被的能力分不同類型置於該坐標系中,以示生態關系,共分出16類(圖7-1):①水資源豐富平原土地區;②鹽鹼化多發土地區;③濕地和水稻種植土地區;④洪澇災害多發區;⑤大面積坡地區;⑥嚴重水土流失區;⑦瘠薄零星土地區;⑧土地消亡的石漠區;⑨土地或有或無的冰雪區;
圖7-1 生態類型關系示意圖
數字所示生態區見文字
在我國9類自然保護區中,前5類可代表生態系統區,其與本書用土地表示生態區的關系如圖7-2所示。此5類生態區按其支撐人類生存能力所劃分的優劣順序為:濕地>森林>草原>海洋海岸>荒漠。其餘動物、植物保護區可出現在圖7-2所示5類中的任何一類中,而地質遺跡與古生物遺跡則不屬於生態范疇,故圖7-2中僅列5類。在上述順序中,森林實為適於森林生長的區域,在我國主要為耕地,故優於草原。
圖7-2 5類自然保護區位置示意圖
按自然保護區所劃分的5類生態區,並不是全部的生態區,因為它們只代表需要進行保護的5種生態類型。圖7-1所示的16種生態類型,基本可以代表我國的生態現狀,但其中沒有森林生態類型,因為森林可出現在冰雪區、草原、荒漠草原、海洋等5種生態類型以外的11種類型中,而且良好的耕地更是適於森林生長。僅因我國耕地過於緊缺,凡可耕種的土地均不應造林,故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位於嚴重水土流失區、瘠薄零星土地區、石漠等類型中,這也是我國的現實。故增加森林系統後,共有17個生態類型。
糧食對於人類社會極為重要,故按這17個生態類型對人類提供食物能力的大小來排序:濕地和水稻種植區>水源豐富平原耕地>濱海土地>大面積坡地>洪澇災害多發區>鹽鹼化土地區>嚴重水土流失區>乾旱缺水土地>草原>土地沙化區>森林>零星土地區>海洋>荒漠草原>石漠區>冰雪區>沙漠等乾旱荒漠。在上述排序中,凡能從後面的位置進入前面位置者為生態的恢復或提高區;凡從前面位置退後者為生態惡化區。例如鹽鹼化土地區、嚴重水土流失區能改種水稻,如河南原陽、雲南哀牢山區;石漠區能改造成森林,如貴陽黔靈山、河南濟源、陝西榆林對沙漠的綠化……都是生態系統的大幅度提高。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斷流,羅布泊乾涸和胡楊林死亡,則是生態環境的惡化。
在上述排序中,將草原置於森林和海洋之前,是因為後者單位面積提供的食物不如草原,但如果種植板栗、核桃等可食用果實樹種,可將森林改造為多年生農業區。海洋大量種植可食用植物,大量養殖可食用動物,就可發展成海洋農牧場,則其生態位置將提升到草原之前。
從圖7-1所示的關系中還可以看出,決定生態系統類型的3個因素中,任何一個因素惡化到一定程度,都可以使生態系統惡化,或一個因素的惡化會帶動其他因素的惡化,共同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有時也可以是多個因素同時惡化,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相反,在恢復或提高生態系統時,也可以通過改善一個因素即可使生態環境改善,如耕地或草場乾旱,通過調水灌溉即可解決,華北平原氣溫較低時,建設大棚即可種植蔬菜;有時必須同時解決兩個因素,如改造沙漠需要覆蓋土層以解決沙漠的流動性,引水灌溉以解決沙漠的乾旱性。雲南哀牢山哈尼族梯田,既將山坡改造成階梯狀的平地,又結合引水,能將整個山坡改造成為人工濕地。四川的梯田和北方旱作梯田都很多,但效果都遠不如前者,原因在於沒有結合水利建設。有的生態問題無法直接解決,例如山區的石漠化,局部小范圍可填土恢復原貌,但不可能大面積恢復。然而加強水資源卻可在石山造林,以彌補土地之不足,並進而建設荒漠型多年生農業;又如在鹽鹼化土地上種植水稻,可將鹽鹼隨水排入大海。有些生態環境的幾個因素之間還可以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或良性循環。例如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北緣的乾旱,一般的觀點認為是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形成現在的極度乾旱卻是高原與盆地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結果。因為秦漢時期塔里木河水量很大,正是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使高原北緣的降水量減少,進而引起進入盆地河流的流量減少,這又加速了盆地沙漠化的進程,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便加速了乾旱的進程。若切斷這種惡性循環,整個生態系統便會得到徹底的改善。例如在南水北調、東水西送的基礎上,從騰格里沙漠經中央戈壁、昆侖山前的戈壁建設一條長約2500km的森林帶(荒漠型多年生農業區)就能改善整個西北地區,包括青藏高原北緣的乾旱現狀,至少能恢復秦漢時的狀態,甚至降水量達到華北的降水量。決定生態優劣的因子和美因子一樣也有兩極性。氣溫過低成為冰雪原,氣溫太高既不適合人類居住,也會帶來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地面上升快,土地變少出現石漠,地面下降可使平原面積擴大,但又會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如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問題;水太多會引起洪災,水太少土地會失去生產能力,並經沙漠化而消亡。正是由於存在這種兩極性,所以要把造成災害的水調往缺水區,起到除害和興利的雙重作用。生態是個大系統,必須有同時全面解決各種問題的統一規劃,如此,則我國的生態面貌可以徹底改善。960×104km2 的陸地和473×104km2 的海域都能提供生活物資,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國土資源。如能促成這一點,生態旅遊的貢獻將異常巨大。
恢復與提高的生態區,同樣有與風景區復合以及純生態兩種類型,例如都江堰是有名的風景旅遊區,是人為因素對生態的提高區;河南王屋山岩漠上的森林,貴州茂蘭岩溶地貌上的森林,既是有名的風景區,又是自然因素對生態的提高區。但大部分地區的生態恢復提高並無大的旅遊價值,例如榆林地區對沙漠的改造,河南濟源市大溝河林場及其以西的石山造林,金沙江乾熱河谷的造林……都是人工對生態等級的提高,但它們只有科學研究、科學考察、交流生產經驗的科學價值,並無旅遊價值,因而屬於純生態公園,而不是與風景區復合的生態公園。
二、生態系統惡化區
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是目前我國生態系統惡化中最突出的問題。自從長江發生特大洪災以後,國家重視了森林的保護,對退耕還林和人工造林都有補助獎勵的政策,森林銳減情況已不是嚴重問題,相反有些地區生態系統還得到了恢復和提高。
1.沙漠化
(1)羅布泊的乾涸
塔里木盆地東部有台特馬湖、喀拉和順湖和羅布泊,3湖間有河道溝通,總稱羅布泊窪地。羅布泊過去的面積曾達5350km2 ,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終端湖,由於塔里木盆地乾旱程度逐年增加及塔里木河上游及沿途用水量增加,導致面積逐漸縮小,1942年為3006km2;1952年由於在拉依河口築壩,只有孔雀河單獨流入羅布泊;1962年面積僅為660km2 ,1975年水面消失。1952年築壩後,塔里木河和東爾臣湖流入台特馬湖,面積有150km2;1962年面積只有88km2;1981年主體乾涸;1987年,羅布泊地區全面乾涸,徹底荒漠化。
(2)居延澤和居延綠洲的消失
黑河是河西走廊中部最大的河流,尾閭形成居延澤,面積726km2 ,沿岸為居延綠洲,漢時駐重兵稱居延塞。唐、西夏、元在此設集乃城。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明當時黑河還是大河。明洪武五年,朱元璋命馮任西征,集乃城守將不降,馮切斷水源,從此河水北流,居延澤乾涸,綠洲變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
2.石漠化
凡地面上升或海拔稍高的山區、丘陵,流水都會引起水土流失,進一步的侵蝕,將把土層全部帶走,剩下岩石裸露的石漠。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故石漠化是我國生態環境中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尤以西南地區最為突出。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五省(區、市)石漠化面積在億畝以上,貴州石漠面積佔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一。
三、生態系統恢復提高區
1.人工濕地區
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保護濕地已成為全世界的熱點問題。其實水稻田(包括梯田)就是典型的人工濕地,建設梯田,就是建設人工濕地。稻田除具有濕地的一切功能外,在生態方面還有許多其他價值,最主要的有以下4方面:
1)抵抗流水對土地的侵蝕,減輕河道的淤塞。流水對土地侵蝕的能力,取決於降雨時形成的徑流量和流速的大小,降水在坡地上形成的徑流會攜帶泥沙造成水土流失和對土地的侵蝕。但徑流進入水田後將變為靜水,流速接近於零,所攜帶泥沙將沉積在水田內,減少進入江河的泥沙量。黃河年輸沙量約為長江的3 倍,長江年徑流量約為黃河的12.5倍,故每立方米的輸沙量,黃河約為長江的37.5倍,除了黃土高原的黃土抵抗侵蝕的能力較弱外,長江水系的源區廣布水稻田應該是更加重要的原因。故結合水利建設,在黃土高原周邊廣泛建設水稻梯田,有可能使黃河的含沙量降到長江的水平。
2)攔蓄洪水,錯開洪峰,調節河流流量,減輕洪災。降雨時,雨水積蓄在水田中,而後逐步進入江河,可以錯開洪峰,使河流流量穩定。過去人們只注意湖泊的調蓄能力,事實上水田也有此功能。我國現有水稻田約38×104km2 ,如蓄水深0.5m,其蓄水量將超過我國東南部和雲貴高原湖泊的總蓄水量,調節功能將超過湖泊,可以解決或減輕許多地區的洪災。
3)稻田具有蓄水和農業生產的雙重功能,能解決蓄水與種植之間爭奪土地的矛盾。
4)在水庫上游開發梯田,既可減緩淤庫又相當於擴大了庫容。
元陽梯田可作為一例。元陽全縣無一平川,梯田全嵌刻在400~2000m的溝壑山嶺之間,這里滿山滿谷坡坡相連、溝溝相嵌,全是梯田。因此處居住著哈尼族,梯田又被稱為哈尼梯田。
水利和梯田統一建設,是元陽梯田技術的精髓。元陽開辟梯田的許多地方,地勢很險要,公路邊是懸崖,懸崖下是層層梯田,在壩達,哈尼人鑿出了5000級梯田,極目之處,如同天庭垂下的天梯。農忙季節,為了省去往來路上的時間,當地人就住在田棚里,田棚如點點小舟,漂盪在浩渺的大海上。
2.減災與灌溉兩利的都江堰工程
分流調水能消除調出區的洪澇災害,增加調入區的水資源,具有雙重生態提高的效果,是減災與興利並舉的措施。都江堰既是世界知名的水利工程,又是人們喜愛的旅遊勝地。最初修建都江堰是為了解除成都平原的水患。因為岷江的流量大,漲水時成都平原會被淹,蜀國的宰相開明鑿開寶瓶口,修渠將一部分江水引入沱江,這才消除了成都平原的洪災。後來秦國滅蜀後,郡守李冰在都江堰原來的基礎上發展灌溉,灌溉的經濟效益高,使蜀國(四川)成為天府之國。可見都江堰的修建同時提高了水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的生態等級。
由於我國各流域發生洪災的時間不同,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將都江堰分流的經驗推廣到全國,將各流域連接起來,互濟互利,將洪災時造成水災的洪水引到其他流域,變成引入區的水資源。例如長江與黃河、淮河之間,松花江與遼河之間,都易於溝通。
決定生態優劣的根本因素是水,解決水的根本方向是將引起洪災的多餘的水引向需要的地方。於是沙漠內只要有外地的足夠水源進入,生態等級便可提高,將變成綠洲。
3.水稻種植可將鹽鹼地提高為人工濕地
都江堰工程的許多技術,現代化水利工程望塵莫及,然而灌溉而使土地不鹽鹼化,才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精華所在。
在6000~7000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平原,人們便懂得將河水引向農田,所以兩河平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灌區。但灌溉並沒有把這里變成肥沃的土地,卻形成一片又厚又白的鹽殼。都江堰灌溉系統,從表面上看沒有採取任何解決鹽鹼化的措施,但運行2000多年來沒有任何鹽鹼化的跡象,其原因在於它將岩石風化時分離出的易溶元素(鹽鹼成分)送入了海洋。都江堰灌區種植水稻,鹽鹼隨水進入了大海,國內許多地方都利用這種辦法改造鹽鹼地。例如20世紀70年代遼寧盤錦、營口一帶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150多萬畝,單產400kg,3~5年即可脫鹽,提高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等級。原陽曾是河南省鹽鹼化的重災區,鹽鹼地佔耕地面積的80 ,但改種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一切可以大量引水的地方,都應採用這一灌溉方式。
4.儲水地下可提高生態系統的等級
在風景分類中,我們把泉水風景作為江河的源頭看待,因為每一個泉必然會有一個相應的溪流或小水溝,即使它因所處位置不利,不能成為一條江河的主源,也必定是江河的一個補給水源。地表降水時間短暫,而江河卻四季長流,原因即在於降水滲入地下,形成一個巨大的水庫,在時間上均勻地供給江河。降水蓄積地下的事實在許多風景區都可以直接見到,例如貴州龍宮風景區,在龍宮的上游有地表水進入地下的漩塘;在岩溶風景區,到處都可見到降水進入地下的落水洞;在河南三門峽市農村,至今分布有較多的天井窯院。天井窯院是在平地挖6~7m深的坑,坑底四壁開窯,降雨的水和平時生活用水全部由院中的滲井進入地下。在天井窯院里可以鑿井取水,說明其下是一個小型的地下水庫,降雨時雨水滲入地下,儲蓄在地下以供平時從井中汲水利用。因此,在黃土高原和其他缺水土地上建設集雨工程的同時再廣泛建設滲井,將降水的絕大部分存入地下,再鑿井取水,用於灌溉和生活,就可以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降水主要以泉水(清水)的形式補給黃河,還可解決黃河的泥沙問題。
山東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年允許開采水量為1.42 × 108 m3 ,實際平均年采水量為1.9 × 108 m3 ,枯水期地下水位降至-10m,其後由太河水庫於豐水期向淄河灘放水,年補水量近1.3 × 108 m3 ,滿足了當地工農業生產所需供水。
儲水地下,是一種世界趨勢。如德國柏林以地下水為飲用水,通過河岸過濾補充的地下水,占總水量的40~70。印度恆河流域,雨季洪水泛濫成災,旱季洪水卻不能滿足需要,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建議,旱季大量抽取利用地下水,以騰出地下儲水空間,把多餘的河水儲存至地下含水層中,實現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循環利用。
如上,地下儲水可將乾旱缺水土地的生態等級提高為水源豐富土地的等級。
5.石漠可轉化為森林
茂蘭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南部的荔波縣,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世界上所有的岩溶地區,包括我國絕大部分岩溶地區,森林早已消失,只剩下光禿禿的石灰岩、白雲岩荒山。然而在茂蘭自然保護區2×104 hm2 的面積內,有1.937×104 hm2 為茂密的森林,占土地總面積的92。與世界上岩溶地區的荒涼景象相比,這種相對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不能不成為稀世之寶,它給人類指出了利用「石漠」、征服荒山的方向。
保護區的岩溶森林,計有漏斗林、窪地林、盆地林和峽谷林各種類型,茂密的亞熱帶原始森林,鬱郁蔥蔥,完全是荒野原始林,延伸80km,寬20km,是地球上唯一的岩溶林區。無論是陡峭壁立的錐形山峰、峰叢和峰林,還是沼澤濕地,都覆蓋著茂盛的常綠林。從空中俯瞰,宛如浩瀚的綠色海洋,波濤洶涌。森林遮天蔽日,幾乎沒有陽光能透過厚厚的華蓋照到地面。
漏斗森林由30~40m的高大樹木組成,這些樹木分布在深100~200m、直徑100~200m的漏斗型坑底上,並從陡峭懸崖上生長至崖頂。岩溶窪地巨大而平坦,可作為農田,森林則生長在窪地周圍的岩溶錐形山峰上。盆地森林生長在開闊而平坦的盆地里,山谷里也生長著茂盛的樹林,使之成為綠色長廊。
這里的岩石嶙峋峭立,形狀各異,但所有岩石上都覆蓋著綠色植物,樹木沿著岩石的裂隙生長,發達的根系能夠深深地扎進縫隙,有的樹木的根在岩石周圍發展成密密麻麻的根網,有的扎進岩洞里,蕨類植物和苔蘚覆蓋著陰濕的地面,一片綠茵。茂蘭岩溶區能覆蓋森林的原因,在於這里水源豐富,高處低處,地上地下,到處都有水。小河、泉水、池塘……提供著滋養森林的水源,才保證了植物能夠在岩石上生長。
茂蘭自然保護區、貴陽黔靈山公園是石灰岩質石漠,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是花崗岩和石英岩質石漠,河南馬道岩生森林公園是花崗岩質石漠,河南濟源大溝河林場和湖南株洲郊區的小山丘是砂頁岩質石漠,其上都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證明在水量適度的條件下,各類岩石的石漠都可以成為森林,也就是說可以開發為荒漠型多年生農業區,即種植板栗、核桃等多年收獲的新型農業。
石漠的岩石類型不同,解決水源的方式就不同。湖南龍山縣的岩溶型地下水庫,是石灰岩地區在地下河出口處築壩形成,利用溶洞空間儲水,溶洞出口小,築壩費用低,水庫又不淹地,無蒸發損失;庫內水向四周滲透,能將潛水面提高到接近地表,保證岩漠森林對水源的需要。貴州如能推廣這一措施,可將大部分的岩漠區開發為多年生農業區,使貴州的生態水平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6.人為努力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等級
一般地面海拔升到一定高度,森林帶將被草原帶取代,但是通過人為措施能提高森林帶的上限。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稻城縣人,在海拔38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培育出了延綿20km以上、佔地3.2萬畝的萬畝青楊林,平均每人造林一畝多,楊樹全部種在河灘的卵石堆上,原本一片灰黃色的荒灘變成了生命禁區里的生命帶。國際林學界一致認為在高海拔地區造林成功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四川涼山州寧南縣黑水河與金沙江匯合處的乾熱乾旱河谷,號稱死亡河谷,最高溫度達42℃以上,地表溫度可達78℃,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大障礙。1964年林業部在此試驗育苗造林,經過對幾十種樹種的篩選比較,以木麻黃效果最好,後又從澳大利亞引進了銀合歡,經全縣人民共同努力,河灘和荒山坡披上了綠裝,「這真是人類戰勝乾旱的奇跡」。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儲存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80 以上的碳,它的重要性無需多說,但我國森林覆蓋率並不高。我國土地緊缺,沒有足夠的土地用於造林,因而在惡劣環境中造林為提高我國生態系統等級和森林覆蓋率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G. 鄉村旅遊之我見
贛菜味型之我見
2006-9-1 www.elong.com
一個菜系,代表一個地方的風味特色,一個地方風味,代表當地人們的飲食口味。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和人們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各省區人們都有其特殊的口味偏愛和要求,如山東、東北多喜咸,江蘇、浙江多喜甜,山西、陝西多喜酸,四川、湖南多喜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時,這些飲食口味的偏愛是形成地方風味特色的根本原因。
江西簡稱贛,江西菜又稱贛菜。它的形成有其社會、經濟、文化、物產資源各方面因素,氣候環境、飲食習俗更是其主要因素。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四季氣候為春多梅雨、夏炎熱、秋乾燥、冬潮冷。山區地帶更為濕潤,由於特殊的環境氣候所致,江西人的飲食習慣中也是多喜香辣和偏愛咸鮮,口味注重濃郁,菜餚形成的特色頗具鮮明。 贛菜菜品品種多樣,贛菜調味豐富多采。它的調味和其它地方菜餚一樣,也是充分利用當地調味用料,在菜餚烹制過程中,巧妙配合,使不同的調料相互擴散,相互滲透,並融為一體,產生滋味。同時,利用各種調味料的特殊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加以調和,達到清除異味,突出正味,豐富口味的效果。同時贛菜也不忽視加熱中和加熱前、加熱後的輔助調味、補充調味,基本做到口味定標准,投料按比例,投料時間恰到好處,投料次序分明適當。贛菜的調味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又有其調味的基本格局,產生的贛菜味型獨具特色。 贛菜的菜品味型較多,稱得上多姿多采,其大致可劃分為原汁原味型,復合味型和特殊味型三大類,其中尤以三杯味、家鄉味、多味、薑茶味、桔香味最為突出。
原汁原味型中的三杯味
贛菜的不少菜餚屬原汁原味型,它是贛菜菜餚的一大主要特色。即通過原料自身的鮮味相互滲透的烹調方法,輔以適當的調味料來突出主料本味的一種味型。三杯味型的調和是以一杯烹豬油,一杯甜米酒,一杯鮮醬油為調味料(一杯的定量標准視熱菜原料質的老嫩而定,原則上75克一杯為度)。江西菜"三杯雞"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它選用萬載三黃子雞,剁塊後直接盛入砂缽內用炭火爐燜制,使雞肉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充分溶解於湯汁之中,調味料中只需投放醬油、豬油、米酒各一杯,以達到除去腥味,突出鮮味,增加滋味的目的,從而使主料的香鮮味得到充分的體現。採用三杯調料進行調味和炭火爐燜制出來的"三杯雞"色澤紅亮,雞肉香鮮骨酥,汁稠味濃、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外,贛菜中採用三杯調味烹制和以三杯命名的系列菜品尚有不少,如"三杯腳魚"、"三杯乳狗"、"三杯石雞"、"三杯肫肝"等。它們均屬於原汁原味型的傳統三杯味菜餚,其共同的特點是香鮮酥爛,汁稠味濃,原汁原味。 復合味型中的家鄉味
由於江西氣候環境的濕潤,人們依靠食物進行補充人體的不適,以達到正常的生理平衡,形成的飲食習俗和口味偏愛是順理成章的,因而贛菜中的偏香辣,重咸鮮,喜濃醇的菜品屢見不鮮,特別是家喻戶曉的家鄉味型,民間均廣為流傳。
家鄉味:它是選用鮮蒜頭、干紅椒、葡萄豆豉、精鹽、料酒、醬油等調味料進行綜合調和形成的一種復合味,其中豆豉為不可缺少的調料,以突出它的家鄉風味。豆豉中,含有人體多種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咸甜兼備,醇厚鮮美。製作家鄉菜餚時,以精鹽滲透,豆豉增香,干椒提味,用量上以達到咸辣濃醇為度,突出家鄉味的特色,此味豉香濃厚,咸鮮香辣,四季皆宜。贛菜中?quot;家鄉肉"是其代表菜品之一。取豬瘦肉刀片,加筍片、青蒜、生薑、干紅椒、豆豉一起旺火煸炒出香味後,加精鹽、料酒、醬油一起燜制而成。贛菜中家鄉口味菜品的"家鄉魚"、"家鄉豆腐"、"家鄉雞"、"家鄉牛肉"等都具有咸鮮兼辣、豉香味濃的共同特點。
特殊味型中的多味、薑茶味和桔香味
贛菜菜品中,味型豐富多采,尤其是通過傳統贛菜發展產生出來的新品菜式和形式的新型口味菜餚,構成了由多種各具芳香的調味原料配比、融合、形成的新復合味型,它們都具有開胃、健脾、助消化吸收等多種保健功效。因而,贛菜中視這些味型為特殊味型。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多味、薑茶味和桔香味。
多味:多味的產生是由精鹽、醬油、白糖、黃酒、紅酒、味精、胡椒粉、五香粉、薑末、蒜末、紅椒粉調合而成。它具有咸、甜、辣、香、鮮等味感,別具一格。這些調味品的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復合後,使菜餚在食用中同時能感覺到多種的滋味。"烤多味肉串"就是新派贛菜中的多味菜代表,它選用前夾豬肉切厚片,經上述調味料拌勻腌漬,鐵釺串好入烤箱,烤至金黃成菜。其特點是外香肉嫩,一菜多味。贛菜中採用雞、鴨、魚、肉,炸、溜、爆、炒烹制出來的多味菜品均深受廣大食客歡迎。
薑茶味:取老薑去皮切碎,與濃茶葉、精鹽、味精、香蔥、香油調和而成。其味清鮮淡雅、略顯苦澀、又隱苦香、菜品爽口,在調味中,以精鹽定味,重用薑茶汁,突出薑茶香味,味精增鮮,香油襯托薑茶的濃郁香味。生薑中富含醇、姜烯、姜酮等諸多物質,它具有驅寒、發汗、解毒等功效。茶葉含芳香油、茶鹼、鞣質和少量維生素等物質,葯用功能可解瀉、提神、消食利尿。贛菜中採用薑茶味調味的"薑茶鴨子"就是典型的菜例。"薑茶鴨子"取薑茶汁與調味料一起燒燜而成,其味清淡,甘香、辛辣、鮮嫩、饒有風味。以此推演出來的薑茶系列菜品有動物性、植物性多種原料,烹調方法也以炒、溜、燒、燜、蒸皆宜。由此創新調制的系列薑茶味菜餚?quot;薑茶蝦仁"、"薑茶桂魚"、"薑茶鴿子"、"薑茶豆腐"等美味佳餚,它在贛菜中顯得別具一格,並贏得消費者青睞。
桔香味:贛菜發展中產生的又一種新型口味。它是利用鮮桔汁,鮮桔皮、干桔皮的特有芳香氣味烹制菜餚,以達到去腥除膻的作用,即調和菜餚的滋味,又增香添色。桔香味的產生,它是以皮薄肉甜的南豐蜜桔皮、桔肉汁、精鹽、白糖、料酒、蔥、姜調和而成的,其特點是菜餚桔香味濃,具有一定的葯用功效。鮮桔肉富含糖、核黃素、尼克酸、胡蘿卜素等,還含有維生素P,桔皮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油精,它們具有理氣、化痰、健胃、降血壓等作用,還能促進維生素C的吸收。桔香味調味的菜品在贛菜中也有多款,諸如"桔香狗肉"、"桔汁魚"、"金桔粉蒸腸"、"桔皮雞絲"、"桔味蝦"等,均是利用鮮桔皮切絲去澀與執菜原料爆炒,桔汁鮮甜與調味料調和對汁烹制熱菜,去肉整桔皮裝菜餚作盛器取其香味作菜,特色新穎、風味別致。贛菜中調味的獨到之處,味型的獨特風格,豐富了贛菜的品種,增添了贛菜的花式。
進入現代餐飲消費市場後,烹飪行業發展迅猛,伴隨著全國眾多的風味菜點進一步在各地的交流、薈串、融合。贛菜也處在不斷的探索、創新、發展之中、力求調味的技法、技巧和新型口味的贛菜不斷開發,在注重不失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一改過去菜餚口味的偏咸、多油、重色、重芡的格局,正朝著符合現代餐飲消費領域、適合當地人們飲食習慣、適應各消費群體的口味要求發展。如果說烹飪是藝術,那麼烹制菜餚的調和滋味則是藝術中的精髓。用江西烹飪原料結合新工藝,取新型調味用料,大膽、創新、改良製作的諸多新味型特色菜品,是現今贛菜的一大突破,如:用水發刺參作主料的"龍馬精神"、雞腳筋烹制的"醬炒鳳筋"、廬山石雞蒸制的"荷香石雞"以及"爽爆雞心球"、"紅燜地虎"、"美極鴨咀"、"豉油蒸鱅魚頭"、"XO醬炒米粉"等,炸、溜、爆、炒、蒸、燒、燜的創新菜式都具有製作新穎、以味為重的特點,並形成了當地調料與外埠調料互相作用的新型復合味菜式,尤其是一些獨特口味和特殊菜餚調味醬汁的綜合運用,使之贛菜口味更為豐富。這些新味型菜式,業內人士稱之為"迷宗新味型",其菜式色、香、味、形在創意、風格上均得到一種品味的升華,格調的提高,使之贛菜呈現出頗具新潮的風貌。
贛菜要步入全國性主菜系,必須要將傳統特色與新派風格有機結合,要使贛菜系統的完善,要形成新風味特色的整體,尚須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提高,相信,不久的將來,在贛菜廚師的共同努力追求下,定能將贛菜發揚光大,並擠身於全國知名地方菜系的行列之中。
著名菜點有:三杯子雞、香質肉、冬筍干燒肉、黎毫炒臘肉、原籠船板肉、石魚炒蛋、沼陽魚片、炸石雞、興國豆腐、米粉牛肉、金錢吊葫蘆、信豐蘿卜餃、樟樹包面、黃元米果等。
H. 廣西最大的將軍府邸,為恢復原貌斥資2500萬修繕,你知道在哪裡嗎
廣西來賓武宣縣二塘鎮樟村有一座嶺南最大將軍府邸,距離武宣縣城13公里,佔地面積達160畝,是廣西最大的庄園。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個庄園的時候絕對是會震撼!入園必會被它的宏大雄偉所折服。這樣一個庄園卻很少有人知道,曾經一度被毀壞,為恢復它的原貌斥資2500萬修繕,這個庄園到底是何人所建,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歷史的變遷,曾經輝煌的大庄園雖為文物保護單位,卻隱藏在鄉野之中,沒有得到保護,因為年久失修,已變成斷壁殘垣、破爛不堪,因為曾經是將軍府邸,有很多人傳言裡面藏有寶藏,所以有很多盜寶的人把庄園偷偷去挖寶藏,把地面破壞得面目全非,牆面也有坍塌的危險。曾經的輝煌不再,真是可惜!
到2014年,武宣縣人民政府正式立項黃肇熙庄園維修項目,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在2016年將正式啟動維修工程。將保留黃肇熙庄園故居原始格局的基礎上,以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故居門樓、地台進行清理維修;對前、中、後三進主房及左右廂房、迴廊、走道進行維修和恢復,並按照歷史樣式有效整治故居庭院空間。
據了解,黃肇熙庄園修葺之後,完善了路網、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等建設,是來賓武宣縣二塘鎮樟村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有黃肇熙庄園的半月塘、百年荔枝、百年古槐、黃肇熙創辦的惠儒中學舊址等景點,文物得到了保護又可以帶動鄉村旅遊。
I. 鄉村旅遊規劃中的鄉土景觀怎樣應用
鄉土景觀是指以大地景觀為背景,以鄉村聚落 景觀為核心,由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構成的景觀環境綜合體。鄉土景觀在現今加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銘智旅遊策劃認為理想的鄉土景觀規劃設計,應體現出鄉村景觀資源提供農產品的第一性生產、保護及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觀光資源3個層次的功能。
鄉土景觀的構成要素
從空間層次上劃分鄉土景觀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1.微觀層次
——鄉土事物。一個或一組事物形成的景觀,例如鄉村小路旁的一棵大樹、遺留在田邊的一架水車等。一般是由具象的「物」所構成的,其具有具體的景觀形態,給人較為直觀的鄉土感受、是生活藝術的體現。借鑒這樣的元素,將原有的鄉土景觀藝術化、符號化,從而保留鄉土的精神,可以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2.中觀層次
——鄉土片段。鄉土環境中的一些景觀片段,例如鄉土聚落景觀、農業景觀、民俗景觀等。這一層次的景觀最富有地域特點和鄉土原生特色,也是鄉土環境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風景。對於這一層次的鄉土景觀,應重在保留維護和更新,在規劃和進一步設計中,保持其風貌,順應其特色,營造出和諧美感。
3.宏觀層次
——鄉土意象。宏觀層次的鄉土景觀即鄉土意象,是鄉土環境中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給人們的感受。它是以自然純朴的田園風光為主題,由鄉土環境中的各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鄉土景觀意象是人們對鄉土景觀的認知過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個具有個性化特徵的景觀意境。在鄉土景觀意象明確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鄉土景觀規劃中。繼承和保持傳統景觀和景觀意象是最高原則。
鄉土景觀設計手法
1.鄉土「 物」 的表達
鄉土「 物」 的運用在鄉村旅遊設計中最為常見, 因此有時也會成為設計的原則之一,鄉土「 物」 的類型不一般可以分為2 類:
(1 )鄉土要素的直接運用
主要指在規劃造景中運用鄉土的器物,如:水車、石磨、古井、古樹等,並適當經過簡單的藝術加工,比如擺放形式、擺放次序等,而不需要過多的裝飾處理。這種鄉土要素的直接運用常常出現在2 種環境之中,一種是在原生環境中利用這些原本具有生產功能的材料造景,帶有強烈的地域標識性; 另外一種是在旅遊產品設計匯總直接運用鄉土素材,形成強烈的景觀對比,藉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
(2 )鄉土材料的加工利用
指旅遊開發建設中直接運用鄉土的自然材料, 如:植物、石材、木、磚、陶等,並通過造景手法處理使普通的材料變得不普通,這種方法在設計中最為普遍,使之成為新的景觀觀賞對象。鄉土材料是最生活化、最方便可取的資源, 各地由於地質特點,氣候特徵不同,進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資源特點。
2.鄉土「 事」 的表達
鄉土「 事」 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常以情景雕塑、景觀小品等形式出現, 因其多為非物質形態,所以需要進行藝術加工處理。通過對鄉土「 事」 的歸納, 現實生活中場景的展現流傳與民間的風俗活動、健身運動等通過自發或有組織的安排,在特定的環境中能表現出濃濃的鄉情。
(1)現實生活中鄉風民俗的藝術化加工
取材於當今的鄉風鄉情, 通過對現代的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後形成地域的典型景觀小品,一般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現。這種方式的表達建立在創作者和觀賞者對地域生活或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共性認識才能形成共鳴,從而達到藝術創作的目的。
(2 )對過去值得記憶的歷史事件、生活往事的紀念一般是通過小品復原場景或將遺跡就地保護, 對非物質形態的文化, 如歷史人物故事、區域內的歷史事件等也需要通過二次藝術加工變為物質形態的景觀,形成對歷史事件的記憶。
3.鄉土「 意」 的表達
鄉土景觀中「 意」 的表達通常需要藉助「 物」 和「 事」 來表現,通常對鄉土「 意」 的表達多表現在鄉土自然風景片段的展示和鄉土氛圍的創造上。
(1 )鄉土自然風景片段的展示
這種片段的展示需要一定的場所, 因此, 此類「 意」 的表達常出現在度假村、風景區等地域相對廣闊的園林中,某些區域需要恢復鄉土氣息,可以通過「 物」 的運用營造場景,進而可以讓遊客到此品味鄉土的意境。
(2 )鄉土氛圍的創造
多指「 物」 和「 事」 的聯合運用,在一定區域內通過量的積累和升華達到氛圍的營造。通過淺層次即抄襲或模仿行為、中層次—符號象徵、高層次——精神來體現原真性、地域性的鄉土文化。
J. .怎樣實行「股份制」模式來開發鄉村旅遊
為了合理地開發旅遊資源,保護鄉村旅遊的生態環境,可以根據資源的產權將鄉村旅遊資源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村民小組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4種產權主體。在開發鄉村旅遊時,可採取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合作,把旅遊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合作制經營。企業通過公積金的積累完成擴大再生產和鄉村生態保護與恢復,以及相應旅遊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鄉村的公益事業(如導游培訓、旅行社經營和鄉村旅遊管理),以及維持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的運行等。同時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股利分配。這樣,國家、集體和個人可在鄉村旅遊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實現社區參與的深層次轉變。通過「股份制」的鄉村旅遊開發,把社區居民的責(任)、權(利)、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從而保證鄉村旅遊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