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山東半島城市旅遊空間結構分析

山東半島城市旅遊空間結構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1-14 13:19:34

1. 工業城市,商業城市,風景旅遊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有何不同

工業城市空間結構,租金低為主導因素。商業城市與交通通達度有關,風景旅遊城市因地理環境而異。

2. 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5)題.材料一:圖1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材料二:山東半島城

(1)6月8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並且向北移動,因此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日照在濟南的南方,所以日照的晝短,濟南的晝長.此日,濟南離直射點較遠,所以中午的日影較長.
(2)根據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分析山東是溫帶季風氣候所對應的自然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山東是屬於我國的華北地區,在春末夏初常見的氣象災害是春旱.
(3)根據工業部門所要考慮的主要區位因素不同,我們就可以將工業分為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廉價勞動力指向型、技術指向型五大類.原料指向型工業,如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這些工業部門應該接近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東營市石油資源豐富,依靠石油資源發展化學工業,所以此工業是原料指向型工業.根據圖1 分析濰坊地形平坦,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所以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成為我國最大農業機械城.
(4)根據圖中的青島的位置分析其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青島具有的優勢有:①地理位置優越,海運和空運便利;②經濟(或工、農業)基礎好;③環境質量好;④創新能力強.
(5)根據圖3的信息,以及材料的內容分析山東的農業面臨的困境,並且提出對策.山東農業面臨的問題:①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比重過高;②人口數量多,人地矛盾凸顯;③人口素質低,生態破壞嚴重.
採取的對策是:①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生產結構;②堅持科技創新,發展生態農業(山地丘陵地區退耕還林,發展立體農業);③加強宣傳教育,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故答案為:
(1)日照濟南
(2)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乾旱(春旱)
(3)原料(農業發達,)(消費)市場大
(4)①地理位置優越,海運和空運便利;②經濟(或工、農業)基礎好;③環境質量好;④創新能力強
(5)問題:①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比重過高;②人口數量多,人地矛盾凸顯;③人口素質低,生態破壞嚴重.
對策:①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生產結構;②堅持科技創新,發展生態農業(山地丘陵地區退耕還林,發展立體農業);③加強宣傳教育,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3.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劣勢

山東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帶,但在長三角和京津唐的南北「夾擊」下,也存在成為經濟「窪地」的可能。「如今,發展區域經濟是各國、各地區避免邊緣化的必要措施。面對全球製造中心東移的好機會,如果不注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為吸引外資和民營資本創造好的軟環境,就必定會被邊緣化,處於劣勢地位」。煙台大學區域發展與城市化體系研究所所長孫矩教授認為,這樣的機遇對半島區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畢竟,人員、物資、信息、資金順暢流動的平台還遠遠稱不上平整;與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濟南、青島的經濟實力還相對較弱,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協調利益、調整標准、放寬許可權、統一規則,建設良好的制度平台,變經濟加法為乘法,是對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戰。也許可以這樣看,促進半島城市群崛起是我省發展的試驗田,它將為山東提前實現「兩個率先」起到示範作用,進而推動全省乃至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

4.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自然條件概述

1.自然地理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包括膠東半島及魯中南山地的部分地帶和山前平原及部分黃河三角洲,包括煙台、威海、青島、日照、東營、濟南、淄博和濰坊8個山東省的重要城市。其地理位置的特點是:①屬於環渤海地區的南翼;②位於黃淮海平原的東南部;③伸入渤海和黃海之間;④介於長江三角洲、江淮平原與黃河三角洲黃淮海平原的連接過渡地帶。這個地區位於山東省東北中部,顯然是山東省向外開放與出海的通道所在。

圖1 環渤海(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理位置

環渤海地區由以下部分組成:以大連—鞍山—沈陽及錦州—錦西(葫蘆島)組成的「V」形城市群,作為渤海灣北翼的城市群;渤海灣西側,為以唐山—天津—廊坊—北京三角地帶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涉及保定—石家莊—邯鄲—邢台—衡水—滄州等四邊形的山前城市群,其發展的空間包括了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山東半島,主要是煙台—威海—青島—日照4個城市為一邊,東營、淄博、濟南以及濟州為另一邊,中間連接濟南—濰坊—青島一線,構成H形城市群。青島—日照可南聯連雲港、南通直至上海,貫通黃海與東海的濱海地帶。所以說,山東半島城市群,在經濟發展與國防保護方面都涉及我國東半部南、北兩大地域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圖1)。

整個環渤海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條件,降水量為550~1100mm/a,山地為600~1100mm/a,平原區只有500~700mm/a,而蒸發量達1300~1900mm/a。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1~14℃,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70mm左右。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涉及山東省主要的3個地貌類型,即:膠東半島丘陵區,高程一般在200m以下;黃淮海平原的東南部分,包括魯中南山地前平原,高程在幾十米以下;魯中南山地,其中泰山最高峰高程為1524m,此外魯山為1108m。山東半島地區地勢見圖2。

圖2 環渤海地區衛星遙感照片

2.水系概述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河流有黃河、清河和膠東水系,黃河流域除了黃河主幹道通過利津向東北匯入渤海灣之外,尚有玉符河及南、北沙河;山東四大水系的沂、沭、汶、泗河中的沭河為淮河水系;小清河及膠東半島小河流則單獨匯入海洋。膠東丘陵地帶較大的河流有五龍河、大沽河、中村河、城陽河及膠河等。這些河流短,流域面積小。黃河流域,1995年由於中上游過量開發和大水庫蓄水,造成下游斷流達700km。山東半島地區水系大汶河,又名汶河,是黃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圖3),古時為古濟水的支流,元代後匯入大清河。清咸豐五年(公元183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渤海,大汶河才成為黃河支流,元朝時曾修付壩,分大汶河水以南流濟運(河)。清光緒27年(1901年)時,漕運完全停止,南流汶水失去意義。1946年堵塞了南流口門(小清河口),1959年堵塞了位於戴村壩上游的南流口(小汶河口)。至此,大汶河水全部注入東平湖,後經陳山口閘匯入黃河,匯入黃河的河口叫清河口。

圖3 黃河中下游及大汶河支流地下水資源分布(據張宗祜等,2004)

大汶河位於魯中山地和魯西平原間,有兩支源流:北支牟源河,發源於沂源縣崮山沙崖子村,長119km,流域面積5669km2;南支柴汶河,發源於沂源縣境,長115km,流域面積1951km2,沿牟汶河上行40km,右岸匯入贏汶河,長87km,流域面積1324km2。大汶河涉及泰安、濟南、濟寧、淄博等4個市13個縣,全流域面積約8635km2,其中山區佔36.07%,丘陵佔33.73%,平原25.76%,窪地佔4.44%;於泰安市內流域面積有8091km2佔全流域的93.7%。

大汶河於戴村壩水文站測得的年平均徑流量為13.7×108m3(控制流域面積95.7%),其中汛期為11.53×108m3,佔83.7%(1952~1980);年徑流量變化大,最大為60.73×108m3(1964年),最小隻有0.47×108m3(1968年),兩者相差123倍;年輸沙量達180t,汛期達172×104t,佔95.6%。

通過利津水文站入河口區的黃河平均徑流量為460×108m3,年平均輸沙量約12×108t。由於海淺潮弱,被輸送入海的泥沙只有1/3,其餘2/3泥沙淤積在三角洲和濱海區,自然起填海造陸作用。勝利油田就利用黃河河口泥沙淤積導引入油田開採的濱海地帶,使海上油田變為陸地油田。由於河口淤積,使黃河口每年向海伸進約2km。當淤積到一定程度,不能很好滿足排沙條件時,黃河的尾閭河道就會出現擺動,另尋捷徑入海。這樣,黃河尾閭不斷擺動,不斷出現新黃河入海河道,就形成黃河三角洲的濕地。1855~1953年,黃河入海口就改變7次,後來在人工控制下,把三角洲頂點下移約30km至漁窪附近,縮小了黃河尾閭改道擺動范圍,稱為小三角洲,面積約2200km2。1954~1982年,共造陸1100km2,平均每年造陸38km2。這片新土地對發展鹽業、畜牧業、農業、漁業等,起了很好的作用。

5. 山東半島城市群土地資源概況與水土資源配置

1.山東半島城市群土地資源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東部膠東地區為丘陵,南部魯中南山地為中低山丘陵,西部、北部為平原。在東部丘陵之間有山丘間平原盆地,高程在50~200m,山間傾斜平原,以昌邑—壽光—恆台一帶為代表。黃河沖積平原及沖積海積平原為主要土地資源,在利津以下為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由於黃河河道的變遷,黃河三角洲平原有較大的變遷范圍。因此,目前三角洲上的河網及早期三角洲的河網,構成復雜的水、土資源。

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處於膠東丘陵(魯東丘陵)、魯中南山地及魯北黃河三角洲及黃淮海的沖積平原。半島城市群地區國土面積64956km2,佔山東省總面積的42.3%;其中平原盆地面積36319km2,占本區面積的55.9%,丘陵和山地面積28637km2,佔44.1%。

據國土資源部門資料,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土地面積有373.9×104km2,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7%。據2004年統計,半島城市群地區農用地為538.5×104km2,建設用地為111.9×104km2,未利用土地為87×104km2,分別佔半島群地區土地資源的73.0%、15.2%和11.8%,並分別佔全省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46.4%、47%和50%。

這些數據表明,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資源已大部分開發用於農業生產,未利用的87×104km2土地,佔全省未利用土地的一半,主要是荒草地、鹽鹼地、泥澤地、河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等。半島城市群地區未利用土地見表18。

表18 山東省半島群地區8個城市未利用土地 單位:104×km2

2.水土資源配置情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面積只有373.9×104km2,人均國土面積0.18km2,(2.05畝/人),若只算農用地538.9×104km2,其中耕地面積2.97.3×104km2,則人均耕地只有0.075km2(1.13畝),比全省1.23畝/人的數值還小。

山東半島人均耕地與西北乾旱地區相比是不少的,從人均水資源量上來看,也屬於缺水地區(表19)。

表19 山東半島地區和西北地區人均水-土資源對照

從這些對比數值來看,新疆、青海地域大,人口少,因而人均水資源量多,但大面積的沙漠以及乾旱地帶生態需水量大,人均水資源量多並不足以表明水資源的豐富情況。就水、土資源匹配而言,山東半島地區,人均水資源和耕地資源匹配情況比寧夏要好,與陝西相比差不多。

3.水、土資源配置的潛力分析

黃河三角洲,土地、水資源相對比半島其他地區豐富,整個黃河三角洲在黃河演變過程中也是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三角洲土地資源和地表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

3000年來,黃河不斷改道的范圍很寬,北到海河,南達淮河,在中下游地帶構成黃淮海平原。自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602年)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黃河北流入渤海,這是有史以來黃河演化的第一時期。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豐四年(公元1855年),為黃河演化的第二時期,黃河南流入黃海。1855年6月在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造,奪大清河河道,使黃河重新入渤海。自1949年以來,由於注重對黃河水災的防治,在黃河兩岸加固堤壩建設,結果導致大量泥沙在中下游沉積,使黃河中下遊河道成為懸河,雖然沒有決口改道,但懸河仍構成水患威脅。黃河尾閭自1855年以後,決口50多次,大的改道11次,自1934年以來,形成以漁窪為頂點的現代三角洲。黃河近代和現代三角洲變化如圖15所示(安永會等,2005)。

圖15 近代和現代黃河三角洲葉瓣(據安永會等,2005)

根據一些粗略計算,如果合理調蓄地下水資源,膠東低山丘陵、魯中南山前沖洪積平原及黃泛平原地下水系統開采潛力資源共有約14×108m3/a。當然,這個數量水資源也不是很多(表20)。

表20 山東半島不同地區地下水資源潛力分析 單位:108m3/a

4.用水量結構的調節與土地的合理開發

在山東半島地區,河流面積為12.7×104km2,湖泊面積很小,可忽略不計,葦地佔53.3×104km2,灘塗有17.8×104km2。其中,如何利用葦地和灘塗,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山東半島農業用地結構見表21。耕地面積297.3×104km2,相當於4459.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57.2×108m3/a,平均每畝農田用水量為129.63m3/a,這個灌溉用水量不是很多,因而在農業節水方面可節約水資源的數量不是太多。只是在發展旱季農作物面積方面可以作些調整。根據山東半島現有規定的用水量,應當還是具有節水潛力的(表22)。

表21 山東半島城市群農用地構成概況 單位:104km2

表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農業用水分析(m3/畝)

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計算,現山東半島灌溉需水量為75.37×108m3/a(保證率50%時)或76.6×108m3(保證率75%時),從這個定額數量看,山東半島農田所需水量還是有節水的可能性。四川省岩溶地區2000年灌溉水量為470m3/畝,擬2030年減少為400m3/畝;貴州岩溶地區水田需水量為350~380m3/畝。山東地區雨量少,相應水田灌溉水量可相應減少。

6. 簡述城市空間結構分析

市空間結構看應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 承重結構與非承重結構,承重結構指城市空間在一定的生存生活質量標准下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品量;而非承重結構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多元文化的傳統、厚重的文脈特徵,以及文化沉澱等對城市容量所具有的非限制性。

2、 顯性結構與陷性結構,顯性結構指城市空間中道路網路、建築界面、開敞空間、功能分區等一切顯露於外的物理空間;隱性結構指的是各城市要素相互之間的聯系,如產生結構的比重,社會各階層的空間分異在需市空間結構中的地域表現,以及城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種種要素在城市空間結構中的沉澱與影響。
城市是人類生產的最大商品。如果將城市空間定位於一種商品的范疇內,那麼城市這一商品的使用性就會影響整個城市空間的價值的大小,而如果要提升城市這一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就需從城市的空間結構著手,那麼做為房地產企業是否也找到了著手點?要想做企業,首先應找准城市空間結構;其次在分析各城要素,從而具體確定地產項目。再者,做為城市空間結構的一種基本狀態,集中與分散也應是房地企業重點研究的內容。

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集中與分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空間集聚過程與城市空間的擴散過程同時發生。

一方面,隨著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的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建成區B至於郊區都處於空間迅速擴展的階段,集中程度的提高正迅速地走向它的反面,即過度集中產生一系列無法容忍的「城市問題」,這迫使一部分條件的人必須撤離原有的住區以尋求更適宜的環境,

另一方面,隨著到郊外尋求生活空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風氣後,城市迅速拉松,交通工具將廣大的居民在100KM甚至200KM的城市圈內來回運載,城市邊緣與郊區的繁榮使居住場所與工作場所的分離更加走向極端。分散過程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而且幾乎是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城市化急劇集中的階段,這是人力資本在空間上流動的結果,為了更好地就業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適移的主要目的,同時,也是出於住房條件的考慮,但最為主要的還是經濟活動分配上的空間就化,從重工業到高技術產業及服務、信息業的轉變,從大工廠到專門化的中小企業的轉變,減少了對市中心區位的需要,也降低了規模經濟及集聚經濟的重要性與優勢,使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自由更富有彈性,企業能夠從核心到邊緣甚至邊邊緣。

1、 從交通伸展形成的空間結構有兩種典型的模式:當城市為單中心結構時,其外部結構往往由中心區向外交通伸展,形成星狀化結構;當城市發展、規模擴大至一定程度後,該結構往往向雙中心結構或多中心結構演化,形成串珠放射狀結構。

2、 軸線帶狀結構。該結構一般是沿一條主要交通線或沿海、江、河或其他自然地形發展而來,城市形態呈帶狀、條狀演化,主城副城之間易形成串珠狀關系。

3、 均勻伸展結構。該結構在單中心下是主城——衛星城體系在多中心狀態下可以成網路伸展體系。

在集聚和擴散的作用下,城市空間結構會發生局部甚至全部的演化,其方式有:星形演化(點式演化)、圈層演化(軸式演化)、蛙跳演化(團決式演化)。最後我會發現城市外部空間的伸展總是沿優區位,即阻力最小的方向發展,而軸式演化由於交通可達性的拉動作用而表現的最為生動、活躍,在昆明城我們不難看出滇池路及北京路就是這種形式的演化。當伸展軸為全封閉的快速幹道時,則空間發展以節點集聚為主要方式(各高速公路)。而伸展僅僅是一般性道路時,則馬賽克式的填充為比較常見。

以上是城市外部空間演化,下面我們了解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演化:

1、 單核演化。

在城市內部,城市核心區一般是指市中心區,它是城市各種主要活動的集聚地,在此區域內,形成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的高度集中,同時他具有五個基本特徵:中心性、可達性、集聚性、流通性,城市中心區的上述特徵,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在城市的其他區位相繼出現,出現中心移甚至中心演替的情況,即城市中心越大,城市中心已不再是某個點狀或團狀空間,而是轉向跨街區、多軸向的片狀空間或接近地理中心。城市中心的擴大(集聚),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惡化,以及更捷性與可達性的降低,造成居住功能的向外遷移,城市的空間化。城市中心的演化反映了人口集中的空間格局的重新組織,城市向某個方向發展時,空間中心也會隨之移動,空間的不斷演替,不斷地改變著原有城市空間的結構關系,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單核結構演化的實際可能性。

2、 多核演化。當原有的單核城市不能容納快速發展的城市中心職能時,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現另處的中心或次中心,或者原有的中心功能發生分化,使一部分功能在其他區位集中,而保留下來的部分功能也因專門化程度提高而使集中程度加強。

一般情況單核結構向多核結的演化有下列幾種情形:

①、 原中心容量飽和,不能滿足需要,原業等級較低但區位較好的中心有可以發展成新的中心,或並行原中心構成雙核結構。

②、為抑制原中心的過度擁擠與膨脹,選擇某些節點,形成新的中心,有意說培育新中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解決原中心過度集中的問題,或者是為了新開發區更快的發展。

③、 為了保護原中心的文化風貌,開辟新區後自然形成新的中心,一些著名的古城如羅馬、佛羅倫薩、蘇州等都是通過這一辦法演化出多核結構。

④、 因地形地貌的限制,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天然聚落,只能以多核結構來組織城市的空間布局。

3、核心 —— 邊緣演化

任何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都是在城市核心與城市邊緣相互作用的關系中進行的,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觀與分散景觀同時並存的空間特徵,城市越大,這種特徵越明顯,城市越小,這種特徵則越模糊。在核心與邊緣的演化關系中「核心」是處於主導地位的,它決定邊緣的形態與大小,反過來,邊緣的結構與形態也反作用於城市的核心的大小。

7.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區位優勢

經濟區域的競爭力,取決於區域核心的競爭力。在山東的經濟版圖上,「半島城市群」無疑是最大的「閃光點」。2002年,這一地區以佔全省46.6%的陸地面積和42.9%的人口,創造了佔全省2/3左右的GDP,人均GDP一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半島城市群共有30個設市城市、651個建制鎮,分別佔全省的62.5%、51.9%,城市化水平「九五」以來一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在這片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濟南、青島和煙台3個年GDP1000億元以上的「經濟巨人」,還集中了山東14個全國經濟百強縣中的12個,聚集著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的50家經濟開發區和9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包括海爾、海信、青啤、輕騎、浪潮、重汽、勝利油田、齊魯石化在內的一大批「巨人」型企業。半島8市旅遊業總收入佔全省旅遊業總收入的74.9%。省建設廳長楊煥彩指出,廣東的發展得益於珠江三角洲的率先開放,江蘇的崛起在於蘇錫常的超常規發展。而珠三角、長三角都是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其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周邊的帶動力特別強。半島城市群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基礎好,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龍脊。推出「半島城市群」正是源於這樣的戰略考慮--8個城市形成合力聯合出擊,發揮整體優勢。

8.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殼穩定性與地震分析簡述

1.地質環境演化

山東地區在新太古代中期(阜平運動2600Ma)以後到中新元古代時期為陸殼固結後形成穩定地塊向剛性發展的階段。早震旦世時,全區仍處於穩定隆起階段,只有沂沭海峽地區下沉接受海相沉積。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時,接受華北陸表海沉積。早奧陶世時,為NNE向斷裂,使煙台—青島一帶成為陸地。晚奧陶世,山東地域抬升為華北古陸,一直持續至早石炭世,都屬華北古陸。這個時期,受加里東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寒武系—奧陶系的碳酸鹽岩發生古岩溶作用,這也是華北普遍發育古岩溶的時期。

晚石炭世,青島一帶有NE向古陸出現,山東其他地域仍然是華北濱淺海。早二疊世,青島—煙台一帶為山地,其他地區則為華北盆地,為海陸交互含煤、碎屑及碳酸鹽岩的沉積。直至晚二疊世,仍為華北盆地及古陸,內陸盆地有河湖相沉積。早三疊世,煙台—濟南的東南部為古陸,其他地區仍為華北盆地。晚中三疊世,上升為華北高地,直至早白堊世,山東地域仍屬於華北高地,但青島及部分膠州灣地域成為內陸盆地。晚白堊世,山東地域分屬NNE向蘇北盆地及華北盆地。古近紀,蘇北盆地縮小,華北盆地擴大;新近紀,華北盆地與蘇北盆地溝通,在濟南的北—西南—東南一帶,形成馬蹄形近海盆地,有河湖相沉積。

早更新世時山東地域仍然屬盆地,有河流砂礫沉積及淡水湖相沉積。晚更新世時,青島—煙台—濟南為古陸,其他地區為海陸交互沉積。

從上述地質環境演化過程看,在元古宙時就有泰山雜岩的沉積,有火成岩生成,寒武紀—中奧陶世的碎屑-碳酸鹽岩廣泛發育,而後上升為陸,而有古岩溶發育,直至晚石炭世。而後,山東地域出現沉降與隆升的變化,古陸與盆地分異出現,但淺海、濱海的盆地分布面積較廣,煙台—青島一帶,相對成為陸地的時間較長。

目前,主要受構造因素控制的山東半島地區的地貌景觀如圖4所示。

2.環渤海地區地殼構造穩定性分析

地球有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4個圈層。岩石圈主要是指地球最外層的固體硬殼。岩石圈的厚度有多大,界面在何處,這方面的認識是隨著人們對地球認識的加深而發展的。1909年在南歐發現地下50多千米處存在一個界面,被稱為莫霍面,也被作為地殼的底部界限,莫霍面以下被認為是地幔。早期在地殼中也劃分出硅鋁層和硅鎂層。1925年,在沉積岩底部和莫霍面之間,又發現地震波速度明顯改變的界面,稱為康拉德面,作為硅鋁層和硅鎂層的界限。以往,也把岩石圈的下部界面定在莫霍面。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地球物理勘探資料證明了20年代古登堡(B.Gutenberg)的分析(Birch,1952),認為在地表以下100~200km范圍內,存在著一個地震波的低速層。以往認為,地殼厚度(莫霍面以上),在青藏高原達60km,平原地區為20~40km,大洋盆地只有5~8km;在大洋的洋脊位置,大量地幔物質上涌。後來的地震波速資料表明,在60~250km范圍內,有比其上、下岩體更軟的物質存在,就是軟流圈。軟流圈的上部界限,就是低速層的上部界限,也就是地幔上部的一個界面,目前多數學者也將它作為岩石圈的下部界限。軟流圈厚度多大,目前尚無定論。軟流圈中有固相、液相及氣相3種物質構成的三相流,與礦產資源形成、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密切關系。軟流圈結構示意見圖5(盧耀如,1999)。

莫霍面以下的溫度梯度為12℃/km,莫霍面溫度約為500~700℃,軟流圈上的開放系統在洋底出露。據夏威夷等地岩漿噴發的研究表明,來自地下深處的玄武岩溫度達1200~1300℃。原生岩漿形成於50~200km,即軟流圈活躍的位置。軟流圈是大規模岩漿活動的發源地,全球性洋底擴張運動,顯示了軟流圈的作用。軟流圈熱量來自放射性元素蛻變,也來自地幔的熱擴散、熱對流與熱傳導。軟流圈中的物質來源於下地幔物質圈層分化出的水和揮發性物質,也來源於造山帶底部,即軟流圈對岩石圈內界面產生的內侵蝕作用,使岩石圈被侵蝕與熔融而成為軟流圈的組分。被侵蝕熔融的岩石圈物體厚度,估計達幾百千米,而岩石圈又在高溫熔融狀態的軟流圈上漂移,這就是岩石圈中板塊運動的機理。據均衡原理推斷下,山體及厚岩石圈部位就要更多地沉入軟流圈中(類似阿基米德定律)。這樣,軟流圈與岩石圈的內界面,就必然要不斷發生熔融與侵蝕。岩石圈與軟流圈的相互作用,使產生氣-液-固的三相流的流場不斷變化,加上海底擴張與火山噴發,導致軟流圈和岩石圈不斷產生變化,形成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環狀態,導致一系列地質作用的活躍,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

軟流圈中的礦物成分,主要是橄欖石、斜長輝石、單斜輝石和石榴子石。岩石圈隨深度和壓力的不同,生成的礦物也不同,大陸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厚,平均達120km,大陸玄武岩質岩漿主要形成於100~150km的軟流圈中。

軟流圈的下部與下地幔的界面尚未確定,上地幔黏滯度在1020~1021mPa·s(McCon-nell,1968),下地幔物質的黏滯度推測為1022~1024mPa·s(Walcott,1993),而軟流圈為4×1018~6×1020mPa·s。下地幔分異作用,向軟流圈提供水和揮發物,造成軟流圈的低黏滯度,增大其流動性。另一方面,軟流圈中物質也可以沉入下地幔中,下地幔物質成分分為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底部鎂和鎳成分增長。由於地球演化中,重的物質向深部分異積聚,所以下地幔也是提供礦床元素的源地。下地幔中鐵、鎂硅酸鹽礦物逐漸由疏堆積結構變為密堆積結構,而生成高壓型氧化物如MgO、FeO、SiO2等,這些成分向上運移,又密切影響到碳酸鹽岩的岩石變化,如產生白雲岩化、硅化等作用(牛文元,1981;林伍德,1981)。

圖4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貌略圖 (據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圖5 軟流圈結構示意圖(據盧耀如,1999)

在高山及板塊相撞造山帶,由於岩石圈沉入軟流圈中較深,使軟流圈中流動的三相流(固、液、氣)物質受阻,在高溫高壓下,對岩石圈產生內侵蝕作用,並有部分為固體流,增大黏滯性,對鄰近地帶又會產生內吸附作用,內增生作用加大了地殼的厚度,又相應引起地殼的沉浸,產生沉陷、沉降現象。這種三相流作用,是產生構造變化、引起地殼隆起與沉降的重要原因,也是火山噴發、地震等災害的發源地。

環渤海地區莫霍面深度變化不太大(田德培,2005),山東半島地區莫霍面深度為30km左右,表明這一地帶的地殼中三相流活動帶位置較淺。環渤海地區的莫霍面等深線見圖6。

環渤海地區構造帶分布情況見圖7。

3.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殼構造與地殼穩定性分析

前節已略述山東地區的地質環境與構造運動的演化概況。需著重指出山東地區燕山運動的影響也是顯著的。白堊紀後有海盆-陸地的變遷,並有許多斷裂構造繼承發育,生成新的構造形跡。對山東全省而言,特別是對半島城市群地區而言,郯廬斷裂帶是最主要的活動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為郯城至廬江的斷裂帶,是我國東部大陸邊緣的一條巨型斷裂帶,總體呈NNE走向,綿延超過2400km。該斷裂帶跨越了具有不同演化歷史的東北吉黑地塊、華北板塊及大別山-蘇魯構造帶,其形成與演化對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沉積岩相與古地理環境、岩漿作用,以及金屬礦產和油氣田生成,都具有密切的關系。郯廬斷裂帶發生於印支末期華北板塊與華南地段拼接的過程中,該斷裂帶主要表現為中下地殼左行韌性剪切變形。燕山期為其主要活動時期。

圖6 環渤海地區莫霍面的深度等值線圖(據田德培,2005)

圖 7 環渤海地區活動構造帶分布簡圖( 據田德培,2005)

郯廬斷裂帶實際上起於湖北武穴( 原稱廣濟) 的長江北岸,經安徽的宿松、潛山、廬江、嘉山,江蘇的泗洪、宿 遷,山 東 的 郯 城、沂 水、濰坊,過渤海灣,穿越東北 3 省,延至黑龍江的遜克一帶,進入俄羅斯境內。郯廬斷裂帶可分為 3 段: 北段,斷裂帶以分支斷裂組成為特徵,包括敦化 - 密山斷裂、依蘭 - 依通斷裂帶、松遼平原東 - 遜克、孫吳一帶斷裂; 中段,為沂沭斷裂,由 4 條大致平行的主幹斷裂組成 ( 圖 8) ; 南段,由嘉山 - 廬江斷裂和五河 - 合肥斷裂構成東西向主幹斷裂。

郯廬斷裂帶中段由 4 條大致平行的主幹斷裂組成,自東向西分別為昌邑 - 大店斷裂帶、安丘 - 莒縣斷裂帶、沂水 - 湯頭斷裂帶和唐吾 - 葛溝斷裂帶。前人測得的郯廬斷裂帶古應力值 σ1- σ3為 29. 1 ~ 176. 3MPa。郯廬斷裂帶及其鄰區韌性變形古應力值為 40. 35 ~118. 83MPa。國內外其他著名活動斷裂帶 σ1- σ3為 20 ~ 150MPa( 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蘇格蘭等)( 王小鳳,2002) 。

郯廬斷裂帶在早期 ( 燕山期前)普遍的韌性變形之後 ( 燕山期以後)主要為脆性破裂或脆性變形。用岩石聲發射性法( AE 法) 估算郯廬斷裂帶地區岩石變形所經歷的各期構造主應力值為 51. 3 ~192. 8MPa,抗壓強度為 87. 6 ~240. 7MPa。郯廬斷裂帶韌性變形主應力 σ1方向見表 1。

除了受郯廬斷裂帶影響之外,整個山東省處於二級構造單元,華北坳陷、魯西隆起和魯東隆起和膠南 - 威海造山帶影響之下。

4. 地震活動概況

根據上面所述,顯然郯廬斷裂帶在全新世仍有活動,集中於莒縣上嶺至泗洪縣孫牌,全長約200km,其中 F5斷裂於1668 年發生8級地震,近代破裂方式為擠壓兼右旋走滑。郯廬斷裂帶的西支唐吾 - 葛溝斷裂帶及沂水 - 湯頭斷裂帶,也有晚更新世活動的證據,為右旋走滑; 在沂水、濰坊間有大量晚新生代玄武岩噴發。在魯西南地區,蒙山山區斷裂帶和蒼尼斷裂帶於晚更新世時期也有過活動。

圖 8 郯廬斷裂帶中段結構圖( 據郭振一等,1985)

表1 郯廬斷裂帶地區韌性變形主壓應力σ1方向一覽表

(據王小鳳,2002)

山東半島一系列盆地的形成都與構造與斷裂帶活動密切相關,多數盆地,大者如沂原盆地、臨朐盆地、莒縣盆地、黃縣盆地等,於早更新世都有構造活動,但逐漸減弱,個別於全新世時仍有活動,如莒縣盆地。

從區域地震情況分析,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殼穩定性及地震密切相關的,除了郯廬斷裂帶之外,尚有南黃海地震構造帶及燕山-渤海地震構造帶。

南黃海地震帶主要為NW—NNE及NW—NNW向第四紀活動斷裂控制,7、8級地震帶位於兩組斷裂交匯處,6級地震帶位於構造帶一定部位。

燕山-渤海地震構造帶,主要體現為渤海-威海強震帶及諸城-惠民中強地震帶。前者,受NW及NWW向斷裂帶控制,新近紀以來發展形成的新活動斷裂帶,在渤海中部橫切郯廬斷裂帶,為7級大地震多發帶,強度大、頻率高;後者受益都斷裂、雙山-李家莊斷裂帶控制,曾發生臨朐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級地震。

山東半島地區地震震源及深度見圖9。

圖9 山東半島城市群及附近地區現代地震源深度分布圖(1970~2005.12)(據山東省地震局)

5.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震規律探索

(1)地震的帶形性和群集性

從1480~2005年的觀測記錄來看,山東半島地區發生的MS4.7級以上地震,受活動斷裂帶影響明顯,呈現出成帶性特徵,在大構造交匯處,出現強震,且會繼承發育,而呈現出群集性。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MS>4.7級地震的震中分布與構造分析見圖10。

圖10 山東半島城市群及附近地區MS>4.7級地震震中分布(1480~2005年)

根據有關地震監測資料,1480~2005年郯廬斷裂帶及山東半島地區MS>5級和MS>6的地震情況,見表2及表3。

表2 郯廬斷裂帶(1480~2005)MS>5級的地震幕式活動

表 3 山東半島城市群及附近地區與華北地區的地震幕式活動關系

(2)地震綜合情況

山東半島地區綜合地震情況見圖11,圖上表示整個半島區都處在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地區內,最高達Ⅺ度,莒縣部分,日照、五蓮、諸城、安丘等地處在Ⅸ度內,Ⅷ度區也有較高比例。

圖1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震綜合等震線圖(據山東省地震局)

9. 山東半島八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探索與有關建議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8個城市的地質-生態環境條件各有優劣。從有關條件上進行評判,也是有所差別的。但是這種評判並非最終結論,只是提供一定的參考,因此應認真從整個山東半島,甚至整個山東省,及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的區域性戰略地位上,探索這8個城市的功能差異,及彼此間的有機配合,以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1.八大城市的功能協調

(1)濟南市

面積799850.28hm2,人口642.88萬,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8.84元(2005年,以下同)為全省平均的117%。2005年,生產總值1876.61億元,為全省的10.13%。

濟南市目前是山東省政治、文化、經濟、貿易等中心,在城市發展中保護濟南泉群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因此,濟南市不能無限擴展,以致破壞自然環境,而誘發更多不良現象的發生。

為此,建議濟南市應當將城市功能予以減縮,有泉水湧出的舊城區,主要作為政治、文化、科研及旅遊的場所,而西部地帶,則可以發展商業、經貿、金融及相應的工業區。

(2)青島市

面積1110268.02hm2,人口819.55萬,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9.84元,為全省平均的113.3%;工業總產值達43166128萬元,為全省的10.18%。青島市目前是航運、電子工業、文化、科技、貿易的中心,根據青島的自然條件,今後突出發展的還是航運、電子工業、信息工業、漁業。從青島市的水、土資源上看,青島不宜在市區過多地發展人口,今後應限制人口在老市區的發展,在黃島及其管轄的縣城可適當發展些能節省水、電而不污染的企業,如石化工業和先進製造業,但不要設在濱海市區。渤海灣和黃海等,也都曾發生過強震。此外,青島海水入侵已很嚴重,今後海平面上升將會加劇海水入侵,是在今後發展中需要予以關注的問題,應建立相應的災害鏈預警系統。

(3)淄博市

面積596517.09hm2,人口442.44萬,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1.82元,為全省平均的1.03%。2005年生產總值為1430.9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32553元,為全省人均的102%。主要為魯中南山地,水、土資源也是不豐富。目前淄博市主要工業是煤炭能源和石化工業,但2005年,第一產業產值只有60.0億元,第二產業達955.78億元,農、林、牧、漁等總產值為1102847萬元,為全省的2.9%。

因此,對淄博市而言,應當繼續發展煤炭能源及石化等有關工業,以及陶瓷工業。另外,在淄博地區,合理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尚應發展現代節水農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

(4)東營市

面積792325.65hm2,人口194.81萬。2005年生產總值為1166.14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9.28元,為全省最高;農業總產值923183萬元,佔全省的2.4%。全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利潤只有7708萬元。

由於東營市濱海地帶地勢平坦,目前海水入侵已很嚴重,也有地面沉降發生,所以東營市的發展應向離岸的高處地段。除了油氣工業之外,尚應當發展其他替代工業。東營市土地資源還是比較多的,應當在引黃驅鹽、擴大水資源供給量方面多採取措施,農業具有發展前景。

(5)煙台市

面積1374645.7hm2,人口693.51萬。礦業產值達290108.4萬元,佔山東半島地區礦業產值5118076.2萬元的5.65%。海產品產值達1157988萬元(漁業為1176982萬元),佔山東半島海產品總產值3761412萬元的25.28%。

煙台地區,歷史上多次發生5~6級地震。此地靠近威海強震帶,地震問題還是需要認真對待的。煙台地區海水入侵問題也較嚴重,在芝罘、萊山、牟平、福山開發區,及龍口、萊州、海陽、萊陽、招選、長島等市縣,海水入侵合計達495km2;萊州灣地下水超采,已形成大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大的已達2.14m。地下水下降,也加劇了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礦化度由1995年的124mg/L上升至2000年的4409.56mg/L,5年內地下水礦化度增加了35.5倍。今後,煙台市可以進一步發展為海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中心,礦業、旅遊業也會進一步發展。

今後煙台市需要考慮災害的防治問題,包括風暴潮、海水入侵、地震等,需要做好應急預案的制訂,並建立氣候-地質災害鏈和相關災害防治的預報預警系統。

(6)威海市

土地面積1600488.84hm2,人口277.59萬。生產總值1169.77億元,為山東半島地區12249億元的9.5%;為全省18516.87億元的6.3%;海產品產值為1257881萬元,佔全市總產值的10%,佔山東全省3761412萬元的27.65%。礦業生產值只有26395.4萬元。大農業包括農、牧、漁、林、漁等,總產值為2047447萬元,佔地區總產值的17.5%。

在威海轄區,歷史上曾發生過8級及6級地震;海水入侵問題,也需要今後及早進一步採取防護措施。

(7)濰坊市

面積1600488.84hm2,人口有871.62萬,2005年生產總值為1471.17億元,工業總產值27241383元;農林牧漁總產值為3997742萬元,佔半島地區該項總產值的27.17%。漁業生產值達215496萬元,其中海產品產值164027萬元。區內壽光的蔬菜基地,享譽全國,為北京等城市提供蔬菜供應。人均土地相對還是較多的,但耕地有限,從水土資源出發,在已有農田、菜園種植的基礎上,宜進一步發展精細耕作農業、生態農業,可以在發展大農業的過程中,建立更好節水、節約土地的先進農業基地。

濰坊地區曾發生過7級地震,也是地下水降落形成大漏斗的地帶,還存在海水入侵問題。壽光北部平原位於萊州灣濱海平原西段,第四紀地層厚200~300m,高礦化度鹹水地帶寬達20~30km,鹹水層厚度達100m以上。因此,要保證壽光平原農業的發展,控制海水的入侵是首要的問題,涉及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與地表水,以及合理回灌調蓄地表水與地下水,以扼制海水的入侵問題。

(8)日照市

面積534799.20hm2,人口269.54萬,總產值426.50億元,其中農、林、牧、漁等產值有1207107萬元,占總產值的20.3%。海產品產值375105萬元,為大農業的30%。從日照市的水、土條件及人口來看,今後發展的空間還是有的,因此,在其城市功能定位上,可以作為青島市的結伴城市,發展對外航運、外貿以及旅遊事業。

日照市歷史上有過地震,海水入侵也是存在的,在今後發展中,應當和青島等濱海城市,共同建設氣候-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日照市和威海市在8個城市中,相對是經濟發展不快的城市,但日照市比威海市要強些,日照市出口總值有132341萬美元,為山東省4625113萬美元的28.6%;威海為473400萬美元,佔全省的10.23%;最高為青島1942323萬美元,佔全省的41.99%;其次為煙台市648308萬美元,佔14.01%。

在旅遊外匯收入上,2005年,日照市只有1907.9萬美元,只佔全省78023.1萬美元的2.44%;最高是煙台,為13206萬美元,佔全省的16.92%。

上述城市功能結構,是有明顯區別的。今後,為了可持續發展需要可再做些調整,以爭取有更好的發展。

2.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幾個結構戰略性問題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8個城市的功能結構,必須與其所處自然地理環境和地質環境的特點相適應,才能取得進一步的可持續發展,在上面論述的基礎上,這里再提幾個與8個城市功能與發展途徑有關的戰略問題。

(1)突出城市特色功能的發展

8個城市的現有功能還是明顯的,建議今後更應突出各自的中心特色:

1)濟南———政治、文化、教育與旅遊中心;

2)青島———航運、外貿、新興工業中心;

3)淄博———煤炭能源、化工與陶瓷工業中心;

4)東營———油氣能源工業中心;

5)煙台———水產、旅遊、礦業中心;

6)濰坊———現代農業、食品工業中心;

7)威海———海運、外貿、旅遊中心;

8)日照———旅遊、海運中心。

上面所列的中心,其比重和級次還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探討的是,環渤海南岸的經濟中心,也就是山東省的經濟中心,應當在哪裡發展。2005年,青島地區生產總值達2695.32億元,佔全省18516.87億元的14.55%。這個比例並不算高,今後應當進一步確定青島市的經濟中心地位。濟南市,生產總產值在山東省列第3位,受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的限制,濟南市應當放棄發展經濟及成為工業中心的願望。這樣處在環渤海地區北翼的大連、西翼的天津和南翼的青島成為三足鼎立之勢,而青島又面臨黃海、南鄰長江三角洲,其經濟與航運中心的作用,應當與江蘇的連雲港、上海洋山港相互協調。

(2)城市的聯合經濟發展功能

一個城市的發展,在已取得較顯著成效的情況下,若仍以行政區劃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結構,必定不能很好地發展,還會加劇相互競爭,又會造成重復發展。如每個城市都要成為山東半島的中心,那樣必然會造成更大的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會加劇對環境的破壞。因此,今後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宜強調區域協調、市市聯手、合理規劃、整合資源、協同防災,將會取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前景。為此,在山東半島地區,可加強城市部門間協作,建立共同發展帶。

1)青(島)(包括日照)-煙(台)(包括威海)發展帶:為山東半島溝通渤海—黃海的發展帶,與渤海灣西翼的(天)津唐(山)發展帶及北翼的大(連)-錦(州)發展帶形成鼎足而立的發展帶布局。青(島)-煙(台)發展帶應當是環渤海南翼及長江三角洲北部鄰區的經貿、航運、電子等新興工業和水產業中心,隨著今後國際化的發展,應更好地向海洋、向全世界發展。

2)東(營)-淄(博)發展帶:在目前東營油氣能源開發中心和煤炭能源發展中心之間,形成東(營)-淄(博)發展帶,仍是以發展能源及有關化工為中心。這個中心,也是應當向海洋發展的經濟帶,這個經濟帶可以利用自身生產的油田和煤炭資源,也可利用第二資源,也就是從海外進口油氣資源。這個發展帶與青-煙發展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青-煙發展帶可以利用海運中心的條件,及地形以丘陵為主、高程在200m以下的優勢,修建更多的地下油庫,原油的儲存也可通過管道與東-淄發展帶相連。這樣在油氣的安全供應上,有很重要的意義。本發展帶也可延伸到半島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如萊蕪市,使之成為更好的資源開發帶。

3)濰(坊)(包括壽光)-高(密)發展帶:本帶位於環渤海濱海平原和萊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在農業上已取得很大的成功。本帶城市可以更好地密切配合協作,發展糧食、蔬菜、水果等生產,以及有關農產品加工業,創造農產品及有關工業的綠色食品名牌。防治海水入侵,高效利用水資源,防治污染水、土資源,利用土地,引進與開發先進農業生產的高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都是本發展帶能取得發展的重要前提。

4)濟(南)-濟(陽)發展帶:主要沿著黃河下游兩岸發展。濟南市是政治、文化、科研中心,有著名泉水出露的舊城區需要保護,而濟南市西部沿黃河至濟陽一帶,地勢平坦傍河的自然條件,可以進一步發展綜合性科技產出企業以及無污染的製造業。本發展帶也可沿黃河繼續下延至濱州。

上述4個發展帶,概括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今後可以重點發展的戰略方向。

3.發揮山東半島「H」型城市結構的整體功能

以上述4個經濟發展帶為核心,宜進一步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H」型經濟發展帶的功能,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可持續發展。這個「H」型結構經濟發展帶,包含兩縱發展區和一橫線發展帶。

西縱經濟發展區,包含了濟-濟經濟發展帶和東-淄發展帶,是政治、文化、能源、製造等中心。這個發展區,是一個支柱,對發展山東半島,以及全山東的經濟,具有打下基礎、支撐壓力與危機的功能,因此,由兩個經濟發展帶相互依託構成的這個堅實的協作發展區,應是「H」型經濟發展結構的中流砥柱。

東縱經濟發展區,由青-煙發展帶構成,在「H」型經濟結構的東側,也是臨海的一個經濟支柱,是航運、漁業、先進電子工業、外貿等中心。這個東縱支柱,也是一個通道,可溝通渤海灣至東北地區,南部可與南通、北長江三角洲相連,利用濱海的優勢,可成為山東省向海外發展的通道,並可與大連港、上海洋山港形成海運及對外貿易的三大港鼎足之勢。

濰-高發展帶為一橫線,連接著東、西兩縱經濟發展區,以現代化農業、食品加工業及相關輕工業支撐著東、西兩個縱向經濟發展區,使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完善的經濟結構,及工、農業相互支持的發展保證體系。

字母「H」,是英文「high」的第一個字母,中文翻譯為「高」。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H」型結構的城市功能,使之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就可使之形成高科技、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經濟發展體系,促使山東半島以至整個山東省的經濟得以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要使山東半島更好地發展,上述4個發展帶間,可以更好地發展軌道交通。目前,青島和黃島之間正在修建穿越膠州灣的海底隧道,與地面輕軌相連,向北延伸可達日照海港。前已論述,這一交通線路尚可溝通煙台—青島—黃島—日照—連雲港—長江三角洲這一重要的東部濱海通道,甚至北越渤海,連接至大連。

在東營—淄博間也可有輕軌相通,並可修建壽光—濰坊—高密—膠州灣的輕軌,使輕軌交通也呈「H」型。用幾個發展帶間的交通聯網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發展,提供更好更快的人流、物流的基礎條件。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和「H」型經濟發展結構功能的構思,見圖52。

圖5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發展帶的構思略圖

10.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結構

為六級節點和來三個城市聯合區源。規劃提出半島城市群按六個核心城市節點發展。其中前三個分別是以青島為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以濟南、青島為區域雙中心城市,以煙台為區域副中心,促使煙台與濟南、青島分別成為區域東、南、西部子區域的核心城市。後三個節點是:以淄博、濰坊、東營、日照、威海為城市區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壽光、高密、龍口、榮成、乳山等為城市區副中心城市;以鄒平、濟陽、桓台、廣饒、昌樂、昌邑、安丘、膠州、膠南、諸城、平度、萊西、萊州、招遠、萊陽、文登、利津、墾利、莒縣等為城市區優先發展城市。在空間發展結構上以濟南—淄博—濰坊—青島、日照—青島-—威海—煙台兩條空間發展軸為半島區域城市發展主軸,以煙台-龍口-萊州-濰坊和日照—五蓮—諸城—安丘—壽光—東營為區域城市發展次軸,形成區域內部密集分布的多條城市聚合帶和空間緊密聯系的濟南—淄博—濰坊—東營、青島—日照、煙台—威海三個聯合城市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