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生態環境良好
Ⅰ 如何構建農家生態旅遊資源
生態環境是農家生態旅遊資源的主體,在旅遊資源的構建中,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前提。因此,對農家生態旅遊資源構建的重要方面是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構建,在此前提下,再對資源的其他成分進行構建。
(1)田園景觀。田園旅遊資源是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特色之一。農田和土地都屬於景觀,屬於一種只有在鄉村才具有的景觀。在生態農業旅遊發展的今天,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要考慮如何使農田更加符合旅遊對景觀的要求,使得農田不僅具有高的生產力,而且具有景觀價值。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農田景觀進行建設:
①農田規格和布局。在滿足生產要求的前提下,對農田面積大小和形狀進行規劃,產生具有大景觀和層次感,滿足平面廣度和層次豐富的要求,形成合理的空間變化。
②農作物品種和種植方式。不同的種植方式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景觀效應。比如,點(單株種植)、線(行狀種植)、面(片狀種植)等,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甚至可以種植(構造)出不同圖案,產生豐富的景觀效果。在作物品種選擇方面,可以結合生產需要,選擇在不同季節開花結果的作物,使得四季有花景,月月有新色。田園風光中的森林、草地、溪流等更是景色中的重要成分,它烘托著田園,體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和技術的結合,具有學習和了解的價值。從旅遊的角度出發,傳統生產方式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於現代人,特別是對於來自城鎮的居民,它不僅可以演示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講述農業生產的進步。
(3)農產品。農產品不僅是重要的生活資料,通過有目的的生產,農產品也可以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針對已成為時尚的「生態產品」、「綠色產品」,在構建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時,應該充分利用傳統生產方式、傳統作物和畜禽品種,用「土」法生產出傳統的農產品,這種「土」產品將會是很有吸引力和有價值的旅遊資源。
(4)生活居住環境。農村的居住環境與城市居住環境截然不同。鄉村的幽靜、自然與城市的喧嘩和污染形成強烈反差。現代城市面臨的環境問題,是生態農業旅遊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村的居住環境有三個尺度范圍:①自然環境。大尺度范圍的環境,人們常說的生態環境就是這種大尺度的生態環境,鄉村在環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展,使之成為旅遊資源。②居住區「四旁」。這是指鄉村住宅旁邊的環境。在鄉村的民居四旁傳統上都進行綠化,有著較好的環境。③住宅和室內環境。鄉民居都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這些傳統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歷史,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欣賞價值。
(5)鄉土文化。鄉土文化在我國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是文學、戲曲、各種文藝形式創作的重要源泉。地方戲、民歌、詩歌、故事、飲食、服裝、民風民俗和歷史遺跡等各式各樣的鄉土文化是鄉村旅遊資源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Ⅱ 為什麼生態旅遊需要生態旅遊環境理論的指導
因為生態旅遊的性質、目標決定必須以生態環境理論作為指導。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回生答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生態旅遊的內涵應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二是要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Ⅲ 在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同時,應怎樣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很多時候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為了利益往往犧牲了生態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更造成了環境污染。這樣做並不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發展旅遊的同時更應該保護生態環境。政府必須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中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農家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一是要把農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開發的大系統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當地旅遊市場的需求、規模和發展趨勢,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投資與開發,保護好農村特有的農業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要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前期,以及開發、經營過程中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工作。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鄉村旅遊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特別是生態承載力和旅遊容量的評價。旅遊業雖被稱為「無煙產業」,但其經營同樣可以造成污染。農家生態旅遊區內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遊人、旅遊設施大批涌現,污染物增多更易破壞生態平衡。對大氣、水體、土壤進行長期的環境監測,以判斷鄉村環境質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Ⅳ 什麼是生態旅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態旅遊」這一概念。它不僅被用來表徵所有的觀光自然景物的旅遊,而且強調被觀光對象不應受到損害,是在持續管理的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旅遊活動。隨著經濟的增長、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卻面臨下降的威脅,廣大旅遊者對回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風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卻面臨著許多旅遊區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壞的被動局面,有些旅遊區的環境和生態污染十分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如何使旅遊業的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怎樣既發展旅遊業,又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既開發旅遊資源,又保證持續利用,諸如此類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和應對措施。因此,生態旅遊這一內涵豐富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在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具備開展生態旅遊的條件。目前,野生動物資源使非洲成為世界生態旅遊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尤其是南部非洲的肯亞、坦尚尼亞、南非、波札那、迦納等國已成為當今國際生態旅遊的熱點地區。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魯、智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也是生態旅遊較發達的地區。在亞洲,印度、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以及馬來西亞是最早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地區。此外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生態旅遊也有所發展。這些地區和國家開展的主要生態旅遊活動有野生動物參觀、原始部落之旅、生態觀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賞鳥、動物生態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參觀等。
我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我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2)湖泊生態景區,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3)森林生態景區,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4)草原生態景區,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5)海洋生態景區,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6)觀鳥生態景區,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7)冰雪生態旅遊區,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8)漂流生態景區,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Ⅳ 生態旅遊的基本目的
關於生態旅遊的爭論很多,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不過,關於生態旅遊的目標卻得到了基本的認同。主要包括:第一,維持旅遊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第二,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第三,給旅遊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第四,增加旅遊地居民的經濟獲益;第五,增強旅遊地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遠景設計院認為,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強調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Ⅵ 我國生態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哪6個方面
不久前,陝西省安康市政協從生態項目建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開發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城市綠化建設、生態旅遊和生態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分別組織調研小組展開調查研究。
現狀:生態持續好轉,但問題依然突出
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安康市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局部環境得到優化,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全民抓生態建設的思想共識尚未真正形成。少數地方和部分群體只講生態權力,不講生態責任,不是把生態建設看做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是當做經濟增長的負擔,在實際工作中,重發展速度輕環境質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在實際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設施等不文明行為隨處可見。
二是生態市創建差距很大。對比國家生態市創建標准中5項基本指標和23項具體指標,安康市僅1項基本指標、9項具體指標能達到國家標准,其餘的均未達標,有些甚至距離標准還有較大差距,是生態安康建設的難點。
三是林業生態系統和城市綠化亟待優化提高。森林綠化分布不均,林木質量不高,林相殘缺,生態系統脆弱,森林後備資源匱乏;城市及重點區域綠量不足、品位不高;產業發展滯後,大林業小產業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生物多樣性還停留在自生自滅狀態等。
四是農業和水土保護任務艱巨。農業產業與資源環境間矛盾突出,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環境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危害不可小視;當地大部分江河過度捕撈,野生魚類種群銳減,水生物鏈破壞,水質季節性藻化嚴重;小水電過度開發,河道過度挖沙採石,造成河道千瘡百孔,地表水下降、護岸下沉,河系健康受到威脅。
建議:樹立保護理念,完善保障體系
生態環境是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影響持續發展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建議:首先,樹立保護優先理念,做實生態環境系統。全面做好森林、水保、土壤、地質環境、生物群落、主體功能區等生態系統建設,突出做好漢江綜合整治、月河補水工程策劃,江河湖泊管理,禁止在漢江支流新開小水電項目,加強漢江沿岸綠化力度,用工程造林的辦法盡快改變漢江兩岸的綠化現狀。其次,優化產業結構,做強生態產業。從循環工業、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山林經濟四個方面做強生態產業,實現節能減排和產業生態化目標。強化生態理念,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大力宣傳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載體,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生態文化體系。最後,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生態保障體系。從加強經濟保障、制度保障、司法保障、人才隊伍保障等四個方面完善生態保障體系建設。
Ⅶ 生態旅遊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大眾旅遊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利於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不利於公平分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生態旅遊是實現可持續旅遊的一種發展模式,比大眾旅遊更注重對當地自然和文化的保護、更注重對旅遊者的教育,消費高於國內大眾旅遊的消費水平,是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所以從目前我國的形勢來看,生態旅遊應該是特殊專項化的,但特殊專項化能帶來保護資源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嗎?我國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都不成熟,開展還受到諸多限制,其接待人數、經濟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標,恐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難以擔此重任。所以這就造成了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在這方面的案例依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武陵源,為了經濟利益進行無節制、超容量的開發。
(二)生態旅遊地差別迥異,認證標准難以統一
在生態旅遊泛化現象日益嚴重的推動下,不少專家學者投身於生態旅遊的認證和標準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通行,通過此認證標準的就是生態旅遊景區,打造生態旅遊的示範基地,統一規范「混亂」的生態旅遊市場。但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標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徵,認證項目數量急劇增加,但只有少數的國際性標准正在形成和推廣。還有很多認證體系是建立在國外經典的認證體系基礎上的,但盲目採用舶來發達國家的標准,不利於我國對生態旅遊的發展和引導規范。各個生態旅遊地的資源特色不同,所認證的重點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標准。
(三)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僅依靠旅遊法規只是奢望,總有旅遊者對此置之不理。現今所謂的「生態旅遊者」較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而言,大多數幾乎沒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態意識,具有淺顯的環境責任感,旅遊行為類似於大眾旅遊者,這足以證明我國在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國無論是生態旅遊實踐還是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實踐均晚於並落後於國外,國內迅速大眾化的生態旅遊多年來日益泛化並不斷走向異化,生態旅遊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功能,而被陷於「破壞生態」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處理不好社區參與的問題,不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旅遊的開展。而在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上面,缺少關於環境教育的導游和標志,致使大部分生態旅遊者的行為和大眾旅遊者無異。
(四)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者,構成生態旅遊的利益相關者。由於我國的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國政府關於生態旅遊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建立;企業無論是對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還是對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遊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設 施設備、環境評價、容量控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還不成熟,都還處在初始培育階段。
Ⅷ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提倡綠色環保游 管理論文
在旅遊開發中,要貫徹生態意識,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環保旅遊和各種新型旅遊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如餐飲結合本地特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在對土特產品的開發上,首先也要樹立環境保護觀念,不能把應保護的資源作為特產而出售。對違反者,要堅決打擊和取締,更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同時,對旅遊產品的開發也要有計劃性,不能竭澤而漁。
總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一項關系子孫萬代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建立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促進這項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有些地方甚至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因此,許多地方都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掀起了旅遊資源開發的熱潮。但在以往的旅遊開發中 www.bfblw.com 畢業論文網,有些地方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對旅遊資源重開發、輕保護,甚至有的只顧開發、不管保護,使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遭到了破壞,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在看到旅遊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開發中對資源造成破壞、對環境構成威脅等負面影響,積極尋求保護性開發措施,堅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促進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只有走有效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發展道路,旅遊業才有生命力。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一切,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民珍惜和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Ⅸ 生態旅遊的八個標準是什麼
2002年10月21--25日,《國際生態旅遊標准》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國際生態旅遊大會上正式公布實施。根據《莫霍克協定》的精神,《國際生態旅遊標准》提出了生態旅遊產品的八大原則,即:
1. 生態旅遊的核心在於讓遊客親身體驗大自然;
2. 生態旅遊通過多種形式體驗大自然來增進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贊美和享受;
3. 生態旅遊代表環境可持續旅遊的最佳實踐;
4. 生態旅遊應該對自然區域的保護作出直接的貢獻;
5. 生態旅遊應該對當地社區的發展作出持續的貢獻;
6. 生態旅遊尊重當地現存文化並予以恰當的解釋和參與;
7. 生態旅遊始終如一地滿足消費者的願望;
8. 生態旅遊堅持誠信為本、實事求是的市場營銷策略,以形成符合實際的期望。
2004年8月,《國際生態旅遊標准》進行了第一次重大修改,生態旅遊原則的表述更加具體化,並歸納為以下11個方面:
1、 生態旅遊經營者公開承諾遵循生態旅遊的原則,並納入管理體系,以確保其實施效果;
2、 生態旅遊讓遊客親身體驗大自然;
3、 生態旅遊為遊客提供體驗自然和文化的機會,以增進其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贊美;
4、 在生態可持續和了解潛在環境影響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生態旅遊經營方式;
5、 生態旅遊產品在經營管理方面採取生態可持續的實踐,保證經營活動不影響環境質量;
6、 生態旅遊應該對自然區域的保護作出切實的貢獻;
7、 生態旅遊應該對當地社區的發展作出持續的貢獻;
8、 生態旅遊產品在開發和經營階段都必須保持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9、 生態旅遊產品應滿足或超出遊客的期望;
10、 生態旅遊向遊客提供有關產品的真實准確的信息,使遊客對產品有符合實際的期望;
11、 制定行為守則,使生態旅遊產品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並且保證依照制定的行為守則進行經營。
Ⅹ 生態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旅遊的意義:
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生態旅遊是一個區域或一個保護區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激勵保護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