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資源概況調查
1. 關於鄉村旅遊的調查問卷
女 20-30歲 在讀本科
A DE B B bB D C B E
發展自己的特色,並注意環境衛生
2.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調查問卷怎麼寫
首先現在版納的旅遊資源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景點分散,內容重復。
二、景點建設過於人為化和商業化,有的地方已經形成了以景點為中心的小村莊,主要居住景點中的服務員。
3. 旅遊脆弱性因素的分析與對策論文
看看本文,或許對您有幫助。
《試論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及其保護》
在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會議中提出:生態旅遊是通過環境上敏感的旅遊和設施提供的宣傳以及環境教育,使遊人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區域,同時,不對其生態系統或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或損害。據世界生態旅遊大會宣稱:現今世界生態旅遊的年總收入達200億美元。另據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收入也已達52億元人民幣。然而,有數據表明:我國生態保護區中,有22%遭到破壞,11%的資源出現退化。這說明,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生態旅遊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旅遊資源還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視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勢必影響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並有可能將生態旅遊徹底葬送。
l.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於受到外力(如拉力、沖擊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質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穩定因素而造成該事物的不穩定性、不堅強性及易消亡性。據此,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可從以下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定義為生態旅遊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壞,從而失去自身的平穩性、堅強性,並最終導致生態旅遊資源的消亡。二是生態旅遊資源本身具有不適應過度的市場發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場影響,有與市場過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適應性」。
2.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幾點認識
2.1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真實性
人們把某個生態區或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為生態旅遊景點,就有了遊人的旅遊和消費等活動,生態旅遊資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恢復起來就沒有在自然狀態下快,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人為性
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為除了人的作用外,還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等,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生態旅遊區失去生態環境或雖然生態環境還存在,但己失去旅遊價值。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經常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作用,而非人偶爾的非破壞性的活動。三是人在生態旅遊資源面前多數時候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此話雖然偏激,但是事實。
2.3趨利避害,促進生態旅遊資源再生
生態環境堅強性是指生態環境少受或不受人類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然而,生態旅遊資源為人類利用後,由於受到人類強大外來作用的影響,遭到破壞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現出了脆弱性。如何趨利避害,促進資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標。
3.生態旅遊資源脆弱住的表現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遭到破壞,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破壞,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失去穩定性,或者使生態旅遊的美學價值遭到損失,從而使生態旅遊活動終止。二是表現為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穩定,如在生態旅遊區大搞狩獵、燒烤野味等活動,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生態旅遊失去基礎。三是表現為生態旅遊創收能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是由於前兩方面的破壞,使生態旅遊價值下降,受到市場規律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4.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分析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且以人為因素為主。自然因素是由於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態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它引起的破壞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壞可在較短時期內得以恢復,大的破壞甚至在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人為因素破壞是由於人類的某些行為,如過度開發等所引起的。這種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生態環境也是可以自動恢復的。但是,人的有些行為可能造成某些資源的永久破壞,某些物種的消亡或生態旅遊價值喪失。因此,人為因素破壞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壞也最持久和嚴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態旅遊區粗放經營,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生態性。部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如,九寨溝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經開始退化變色。另外,經營目光短淺,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遊人數、建築數量;盲目發展機動車輛,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為例,作為國家公園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應嚴格控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國則缺乏控制和管理,許多生態旅遊區內,都有索道興建。②政府宏觀管理混亂或管理無力。由於主態旅遊區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水利、旅遊局等。正是由於這種職能劃分不明確,導致生態旅遊區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外,還在其中開采礦產資源,興建水電設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潛力地挖掘生態旅遊區的各種資源。然而,這樣只會使生態旅遊區遭到破壞,而旅遊主管部門又無力制止或干涉。③國民生態意識淡薄,旅遊行為非生態化。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可以說旅遊到哪裡,就污染到哪裡。因為旅行社和各級政府把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等同起來,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護規劃和不徵求當地社區意見的前提下,全民發展生態旅遊。黃金旅遊周期間許多生態景區遊客爆滿,其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部分遊客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攀折花木、恐嚇動物等,都是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5.克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對策
生態旅遊在開發經營、消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過度生態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隨經濟效益增長的是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傳統習慣等代價的付出。生態旅遊業賴以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也是有限的,那種對生態旅遊資源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遊發展越快,環境污染越嚴重的狀況,並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總目標。因此,尊重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不斷改善環境質且,促進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決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問題的根本辦法。
5.1 倡導和堅持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於各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規律是人類反思其歷史經驗,謀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實現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根據可持續發展規律,生態旅遊開發商、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遊客)都要對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高級旅遊形式和產品,是實施可待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動,應充分考慮它對資源和環境、生物多樣化的影響。
5.2 認真做好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規劃是應用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活動與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種規劃。在規劃時要考慮生態旅遊資源狀況和特性及分布、旅遊者類別及需求特徵、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大小、旅遊地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保護條件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遊地公平發展和各方利益兼顧等原則展開。在不破壞生態旅遊環境基本原則指導下,分析生態旅遊地重要性,劃出功能分區,確定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實施步驟,制定旅遊線路,選擇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旅遊和居民居住的規劃方案。
5.3 加強教育,提高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自覺性
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須對他們實施生態旅遊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其次,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還要調整理順管理體制,以保證生態旅遊管理的有序性。最後,生態旅遊管理必須加強生態旅遊法規條例的建立和執行。例如,規定生態旅遊的消費模式、徵收生態區的生態環境費用;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
5.4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政府宏觀管理包括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審批開發項目、監督、評估管理者和宣傳教育工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應的宏觀政策,這是發展的先導,是進行管理的前提和條件。在經濟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多樣性,增強地方生態旅遊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態旅遊者的產業;在環境政策方面,加強對生態旅遊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有關法規徵收一定環境稅或頒發無污染獎金;在技術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盡量做一些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體系,使生態旅遊區更有吸引力;在社會政策上,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旅遊活動走上科學化、生態化的道路。
總之,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會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延續,隨著人們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開發保護而得以不斷減弱。因此,認真做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制定並執行生態旅遊發展政策;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審計,實施生態旅遊管理和認真做好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證生態旅遊地環境容量不超載,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原載《生態經濟》2001年第12期)
4. 生態旅遊 森林公園ROS分析
1.有資源條件了解——確定主題與可能的體驗
天際嶺位於長沙是南郊區,緊依長沙市汽車南站。是湖南省森林植物園,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同時是湖南省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有科研、公園、科普教育的功能。佔地面積140公頃,內有水域面積6公頃,1992年原林業部下文,批准其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既有森林植物資源的收集、引種、良種培育、加工利用的科研基地,又是科普性的遊憩地。園內設置植物分類區、珍稀瀕危植物區、葯用植物區、觀賞植物區等10個區,共有森林植物1100種和花卉果樹品種1800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區有珙桐、鵝掌楸、金錢松、銀杉、紅花木蓮、金葉含笑、黃山木蘭等珍稀植物111種,而葯用植物區有植物600多種。
2.遊客特徵與期望的了解(如長沙遊客佔多少,株洲的佔多少等)
3.遊憩者年齡構成
4.遊憩者職業構成
5.主要吸引因素
6.各種遊憩活動的傾向性調查
7.分析問題
植物園的主題定位落後
植物園的經營管理思想的偏差
缺乏興趣中心,遊憩者普遍的停留時間是半天以下
娛樂項目缺乏新意
娛樂項目與植物園的主題不符,不利於展示植物的主題,不利於提升植物的價值,只有24%的遊憩者知道這里的珍稀植物的價值
部分項目與環境相違背,如園內的蒙古包
主導項目違背了遊憩者的期望,健身與植物知識
相關的管理問題
8.對策
將天際嶺植物園新的定位確立為:長株潭的休閑遊憩地
改變環境景觀管理理念的(從園林景觀到自然遊憩空間)
遊憩策劃
5. 關於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分析報告的問卷調查應從哪幾個方面去調查啊
您可以參考一下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0887/200604/15155786/
http://all.zcom.com/mag2/nongyekexue/zonghelei/28196/200703/11503346/
和龍市生態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及其特徵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1104/200703/15538276/
雲南生態旅遊的現狀評析
6. 懷柔區鄉村旅遊遊客滿意度調查問卷
懷柔區鄉村旅遊遊客滿意度調查問卷,這個開展比較難,說句實話,在懷柔區的不管是河流還是用餐,都有存在部分的村民宰客的事件,而且經常性的!
7. 請你到實地進行調查,常見的鄉村旅遊項目有哪些
總的來說,鄉村旅遊項目的種類很多,像鄉村農業觀光旅遊、鄉村農業生態旅遊、鄉版村休閑旅遊、鄉村權度假旅遊等項目都是很不錯的。以下是前瞻產業研究院歸納的幾種主流的鄉村旅遊項目。
(1)觀光農園。觀光花園:以觀花賞花、園藝習作為主題的觀光農園。主要利用一些大型花卉生產基地,為遊客提供觀光、賞花、買花、園藝習作、插花技藝學校等旅遊活動場所。
(2)觀光牧場。觀光牧場開發有兩個方向:飼養普通家禽、家畜,如牛、馬、羊等,開發參與功能,讓遊客全方位、多層次參與。
(3)觀光漁村。觀光漁村主要以參與為主。如規劃地周圍有大面積的水面和傳統漁業,則應恢復傳統漁業生產風貌,甚至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使其具有旅遊吸引力。
(4)農業公園:按照公園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形成一個公園式的農業庄園。
8. 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生態化規劃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目標在於要保存現有資源的整體生態價值、基本特徵以及對人類活動干擾進行自我恢復的能力。具體內容有保護、保存並提高地表和地下水質量;保存、保護並提高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的多樣性;保護自然風景的質量等。
第二,人文資源目標在於要維護並提高歷史和文化資源。具體內容有維護與規劃區域整體生態價值相關且協調的傳統生活方式;保存、保護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發掘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
第三,發展目標在於採取與景區整體生態和文化價值的保護相互協調的方式來調整旅遊產業的發展。如只允許在指定的未來發展區內進行能夠促進發展的項目、只允許在規定區域內布置旅遊接待設施等。 生態調查的目的在於收集規劃區域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方面的資料和數據,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因素提供基礎。
景區生態調查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歷史調查及公共參與的社會調查、遙感調查等調查手段來完成。
自然環境調查的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野生動物、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人文調查的內容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人文地理特徵。社會經濟要素的調查分析是確定旅遊景區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以及最臨近中心城市、經濟帶、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輻射距離。這對旅遊景區的發展規模有關鍵的決定作用。 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們旅遊產品越來越強調生態模式,其中,包括主題生態化、游樂生態化、藝術表現生態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體現旅遊景觀生態化的項目,有生態迷宮(花卉迷宮、果蔬迷宮、濕地迷宮、水景迷宮、樹林迷宮等等)、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場、大型樹屋、大地藝術、空中花園等等。把生態造景與生態游樂結合起來,用綠色植物進行造景,用綠色植物製造游樂項目,用綠色環境打造遊憩模式。 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化規劃的核心,其目的是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區資源環境的適宜性等級,為景區旅遊開發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議。
以生態適宜性分析為基礎,可以准確地將那些生態上極為敏感、景觀獨特、宜保持原貌,不宜進行人工建設干擾的區域設為保存區;對有的敏感性稍低,景觀較好,宜在指導下做有限的開發利用,設置為保護區,還有生態敏感性較低,自然地形及植被意義不大,適於開發而成為開發區。
9. 鄉村旅遊社區居民滿意度調查研究是屬於什麼類型研究
根據鄉村旅遊的文化特點,可以把鄉村游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農家樂類型:農家樂是以體會農家院生活為主要方式,以農村特色為旅遊資源,策劃開發的旅遊類型。
「農家樂」旅遊是以農村為背景,以農事作為主要方式,充分突出鄉村特色。其二是自然村類型:包括山村類型、水庫類型。其三是民俗村類型:包括 「原生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區選擇較為典型的天然村落對民俗文化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展現一個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現狀。我國幾千年的發展,給後世留下了擁有大量傳統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國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我國鄉村旅遊古村落類型中,以南方的土樓最具有典型性。其四是田園風光類型:田園風光,是廣袤田壟與峰林山巒相連、田秀山青、山環水繞等美妙景色
10. 關於環境保護或者旅遊資源的社會調查日記
武夷山風景區,結束了一天的載客漂流,竹筏工彭美蘭(左)與夥伴收工歸來,絡繹不絕的遊客使這里的旅遊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各種生態旅遊項目的開發都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通過嚴格保護與管理,武夷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6.3%。而閩江上游綠色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和綠色通道工程的相繼啟動,也使武夷山的生態資源得到了可持續利用。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這里森林覆蓋率達74.7%,素有「森林之窗,冠甲全閩」之譽;這里生態環境優美,是福建省重點生態文化旅遊區;這里又是福建省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竹木、茶果、畜牧等多種特色產業加速發展;這里更有通過國企改革後重振雄風而崛起的產業集群……
綠水青山,其實就是金山銀山。根據這些特點與優勢,南平市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走具有閩北特色的生態效益型、節約型的發展之路。近年來,該市緊緊抓住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建設,在保護資源中求發展,注意處理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
與此相適應,該市通過打造七大開發區,使之成為閩北經濟發展快車上的強力引擎。這七大園區各具特點——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的產業特色在於旅遊服務業,它為做大做強武夷山旅遊業提供產業保障;位於武夷山與建陽之間的閩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產業特色鮮明、綜合配套能力強的現代製造業集聚區;而南平工業園區、建甌工業園區、邵武經濟開發區等工業發展平台,也都在原有的資源和特色優勢上,加強自主創新,增加科技含量。
在「十一五」期間,南平將培育出50家以上產值超5億元的工業企業,而其高新技術產值將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的14%以上。
坐擁秀美山川的閩北人,深感當地交通的不便和物流的不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通道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在閩北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全市有9個已建成或在建或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高速公路項目,總投資達458.86億元,總里程904公里。其中福銀高速已建成通車,浦南高速即將通車,武邵高速已開工建設。今後幾年間,南平市將盯住平均每年開工建設一條高速公路的目標,基本形成連接沿海港口、連通長三角和內陸地區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從而為發展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把南平建成閩浙贛三省交界的物流集散中心提供交通保障,讓綠色腹地交通便捷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