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農戶利益分配分析

鄉村旅遊農戶利益分配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1-13 02:50:45

㈠ 發展鄉村旅遊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鄉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在於:

①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②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③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④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⑤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同時,通過旅遊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⑥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⑦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㈡ 農家樂的開發模式

「公司+農戶」開發模式
這類具有旅遊特色的農家樂,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環境,指導鄉村居民開發住宿、餐飲接待設施,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遊活動,形成具有濃郁特色和吸引力的農家樂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遊者。這種開發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在參與式農家樂的開發中,這種開發還可演化成 「公司+社區+農戶」開發,公司先與當地社區(如村委會)進行合作,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戶參與農家樂,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但農戶接待服務、參與旅遊開發則要經過公司的專業培訓,並制定相關的規定,以規范農戶的行為,保證接待服務水平,保障公司、農戶和遊客的利益。
(二)「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開發模式
這類農家樂開發發揮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 通過合理分享利益又各司其責, 政府負責農家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農家樂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農民旅遊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地方戲的表演、導游、工藝品的製作、提供住宿餐飲等,並負責維護和修繕各自的傳統民居,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避免鄉村旅遊開發過度商業化,保護本土文化,增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從而實現農家樂可持續發展。
「農戶+農戶」開發模式
「農戶+農戶」的農家樂開發是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示範戶」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這種開發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農家樂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股份制開發模式
在開發農家樂時,可採取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合作,把旅遊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合作制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企業通過公積金的積累完成擴大再生產和鄉村生態保護與恢復,以及相應旅遊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鄉村的公益事業(如導游培訓、旅行社經營和鄉村旅遊管理),以及維持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的運行等。同時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股利分配。通過「股份制」的鄉村旅遊開發,把社區居民的責(任)、權(利)、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從而保證農家樂的良性發展。

㈢ 如何運作「公司+農戶」鄉村旅遊模式

漕泊鄉是攸縣酒埠江風景區的重要旅遊鄉鎮。近年來,該鄉在「旅遊興鄉」工作中,突出「鄉土旅遊」主題,開發鄉土觀光奇景,發展鄉土購物特產,建設鄉土居家新城,真正讓遊客「游有所處,購有所需,娛有所樂」,不虛鄉土之旅!開發鄉土觀光奇景漕泊是羅宵山脈的「懷中驕子」、酒埠江風景區的「掌上明珠」。酒埠江風景區緣何魅力四射?除了酒仙湖區的「水」,更有漕泊境內的「洞」。漕泊鄉是我省首批省級地質公園酒埠江地質公園的核心地質遺跡保護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觀齊全,有奇特的溶洞、地下河、天坑、瀑布、溫泉,並與山水相依的柏市、巒山、蘭村、黃豐橋等旅遊鄉鎮,構成了天然的岩溶博物館,其中各種大型天然溶洞多達120餘個,形成國內最密集的溶洞群,已探明的大型溶洞有白龍洞、海棠洞、禹王洞、皮佳洞、鳳凰洞、青蛇洞等10多處。漕泊鄉「白龍洞景區」,由政府「搭台」,讓民資「唱戲」,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企業經營」的鄉土旅遊景點綜合開發格局。白龍洞景區主要景點有白龍洞、獻花岩、海棠洞、三洞峽、峽山書院、金仙觀、佛教勝地石濤寺、洪秀全紀念館、紅色革命勝地東沖兵工廠等。由長江實業公司投資開發的白龍洞,以奇、險、全、美著稱。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洞中隱洞,樓上藏樓,構成一座令人留連忘返的地下謎宮。洞中的白龍馬、石河床、石鍾音樂、古生物化石更是「四絕」。中國地質科學院溶洞研究所所長朱學穩教授在考察白龍洞後,贊其「景賽黃龍洞,奇勝蘆笛岩」。白龍洞於前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每年吸引了10多萬遊客。白龍洞景區的成功開發,極大地增強了漕泊鄉「挖掘鄉土旅遊珍稀資源,實現旅遊產業興鄉富民」的信心。他們積極配合縣里對酒埠江風景區的整體開發建設,主動服務,當好開路先鋒,努力創造最優發展環境。舉全鄉之力,全民介入,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艱難跋涉,鄉村幹部和當地農民樂為專家考察團當向導,先後發現國內罕見的一條長達10餘公里的地下陰河和一個可同時容納200人沐浴的溶洞溫泉。地下陰河位於漕泊鄉至柏市鎮之間,是湘江支流m水的重要源頭之一。陰河流經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溶洞,水量豐富,洞內鍾乳石、石筍無數,景觀神奇。陰河入口處的山頂,是中國藏傳佛教密宗的集大成者、世界佛教協會前主席陳健民閉關修煉處———獻花岩,陰河出口處是大名鼎鼎的禹王洞瀑布,遊人到溶洞,就能夠聽見水流聲,可以看見地下陰河的一部分。溶洞溫泉位於與漕泊鄉毗鄰的柏市鎮,水溫常年處於攝氏39.8度,富含礦物質。今年10月,廣西桂林溶洞研究所的專家和英國「切爾希」溶洞探險隊對「獻花岩———禹王洞」地下陰河進行了地質地貌調查和探險;11月,美國「紅玫瑰」探險隊慕名而至,來此考察。這兩項珍稀資源給湘東名勝酒埠江風景區增添了兩道亮麗風景。專家斷言,此條地下陰河可望打造成「世界上最長地下河漂流」的旅遊品牌,攸縣溶洞群有望形成「國際品牌」。漕泊鄉不僅「奇洞」誘人,更有「秀山」、「麗水」醉人。目前,正在開發的「太陽山景區」,宛若清水出「芙蓉」。太陽山景區位於漕泊、巒山、蘭村3個鄉鎮的交界處,以山、石、泉為主要特色,主要景點有桃源谷、仙人橋、七里峽、滴玉石瀑布、太陽山等。其中桃源穀穀長7公里,溪水繞峰穿峽,清澈如碧;兩岸危崖峭壁,怪石嶙峋,森林茂密,濃蔭匝地,是個天然的大氧吧,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木同生共榮,構成極為雋秀、清悠的生態環境。七里峽延綿數里,峽谷曲折幽深,間或絕壁幢幢,間或瀑雨漣漣,更有「仙人橋」飛架東西,「神女峰」橫亘南北,天然美景,目不暇接。發展鄉土購物特產漕泊鄉充分發掘野菜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野菜臘焙產業,進而掀起鄉土旅遊購物的綠色熱潮。漕泊以及攸縣東部地區及江西境內的綿延幾千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是野菜生長的天然基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加上人工培育基地,野菜資源非常豐富。有些野菜如乳參、野芋等,在湖南境內都是稀有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在臘焙食品方面,漕泊的臘焙肉、豬火腿、腌魚在民間也都有傳統、有市場、有名氣。漕泊出產的一些土豬、土雞、肉牛、黑山羊,因用農家傳統方法喂養,其肉質、口味、營養成分都深受城裡人的青睞,而且存量也多。鄉土觀光,帶動了鄉土購物。鄉黨委、人大、政府明察秋毫,迅速成立旅遊產業開發辦,以旅遊開發為契機,以野菜文化節為載體,以民俗文化村為平台,以「公司+農戶+基地+市場」的形式為產業鏈,每年還從財政中列支專項經費,用於對野菜臘焙產業實行全方位的扶持和引導,使之不斷提質增效。今年來,漕泊鄉旅遊開發辦建立了以11家農戶為股東的100畝集中連片的股份制野菜示範園,政府從信息、技術、資金、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示範園內種植的多種野菜和新型瓜果,一上市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在政府的扶持下,漕聯村村主任鍾偉民,組建了湖南株洲白龍野菜臘焙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擁有先進的山野菜、臘焙食品兩條加工流水生產線和微菜、香椿、乳參等5個千畝人工野菜培育基地,以及上萬畝天然野菜基地,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000多萬元。公司目前已開發生產的乳參、白龍筍、山裡焙肉等20餘種鄉土特色產品,產品熱銷三湘四水,有的還打進了國際市場。其中「白龍八野」菜不僅成為湘東菜系中的「八大名菜」,而且還有著「醫食同源,葯食同用」的野菜醫療保健價值。在今年11月份舉辦的「第五屆湖南省(國際)農博會」上,「白龍八野」中的「白龍煙筍絲」獲得「金獎」。據漕泊鄉旅遊產業開發辦分析估算,遊客到風景區消費,有80%是用於購和娛,其中50%以上是用於采購鄉土特產,今年僅野菜臘焙食品收入就高達5000萬元。建設鄉土居家新城漕泊鄉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努力建設體現觀光、購物、休閑、健身於一體的鄉土旅遊集鎮,營造良好的鄉土居家新城。立足沿公路發展的帶形集鎮,著力發掘和利用集鎮及周邊環境景觀資源,盡可能地克服和減少公路集鎮的不利影響,從街道、建築、綠化和空間布局等各個角度改變渠式集鎮形象,形成收放有序的街道空間。整合白龍路西廂用地,適當集中同類功能用地,逐步形成串珠式集鎮形態,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生態的、有鮮明特色的山區鄉土居家新城———「深谷幽蘭」,使之成為集登高觀景、植物博覽、超市購物、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在集鎮中心區的入口和出口各規劃了一個交通環島,在環島中央分別設計了「門」和「白龍出洞」兩件雕塑,作為集鎮的標志性景觀。「門」的形態莊重,虛實結合,意為「歸家之門」、「開放之門」。白龍路穿鎮而過。在白龍路北面規劃修建一個小廣場和山門,作為集鎮的公共活動中心和公園入口,敞開了街道空間,形成了一個景觀節點。從出口往白龍洞方向,尊重道路和溪流的自然線型,規劃了兩個自然村落,盡可能地不改變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適當保持現有村落形態,並以此作為民俗文化農家樂基地。在綠化種植方面,採用草地、花草和喬木搭配的原則,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綠化效果。同時根據自然地形,形成一定的坡地,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採用地方材料護坡選景,形成一些鄉土自然景觀的微縮。漕泊鄉今年又投入300多萬元,切實加強集鎮街道建設。鄉土居家新城那淳樸而綽約的風姿,令遊客眼前一亮!「深谷尋幽蘭,雲靄繞青磐。梭梯欲奔月,聽笛至天明。」去過漕泊鄉的遊客,無不從內心深處發出「不可不來,還要再來」的感慨,那是對鄉土的深深眷戀,對鄉情的永恆神往……

㈣ 發展鄉村旅遊,農民應做好哪些准備

充分利用鄉村的全部吸引物要素,讓每方國土都成為優游的風景,經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舍都是最美好的旅遊體驗;讓每個人都成為樂游的主體,居民、經營者和遊客之間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相互關注、共享空間;讓每項設施都具備宜游的功能,進行全面的旅遊化改造和宜游配套建設;引導、支持各項工作都主動加游的導向,推進「旅遊+」「+旅遊」,發展全產業融合、全資源利用、全時空服務、全過程體驗、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遊。

㈤ 鄉村旅遊中,要如何突出當地農民的作用

鄉村旅遊規劃中要突出當地農民的作用,多訪談當地農民,多聽聽他們的聲音,回將本地農民的智慧充分體現答出來。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創新鄉村旅遊的新業態,要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生態+」「文化+」「時尚+」等跨界融合,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開發民俗文化、養生養老、農業公園等新形式,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一方面要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合作社或旅遊協會,讓農民以抱團的形式嵌入到利益鏈條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貧困戶的扶持力度,防止出現「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㈥ 如何調動農民、社區積極性發展鄉村旅遊

首先,發展鄉村旅遊千萬不能盲目,涉及到千家萬戶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內
然後,有一句話類似的說「容沒有不感興趣的,只有不了解的或者了解不夠的」,我們一般認為認知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實踐的選擇,即所謂的「KAP」理論
在這里,農民、社區對你認為很好的鄉村旅遊積極性不高肯定是有各種原因的,至少你和他們的認知肯定不一樣,鄉村旅遊這種事情一般都是超越於普通農民經驗范疇的,於是就需要經驗擴展啊,
對農民、社區的經驗擴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外出考察學習,最好到已經發展鄉村旅遊的地方去「農民to農民」的培訓,效果最好了。
祝你好運啦

㈦ 鄉村旅遊合作社算不算農民專業合作社

屬於農民專業合作社

㈧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庄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庄、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庄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裡,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裡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佔15.2%,101萬~500萬的23家,佔50.0%,500萬~1000萬的8家,佔17.4%,1000萬以上8家,佔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佔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佔32.6%,500萬~1000萬的1家,佔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佔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佔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佔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佔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佔7.24%;古鎮新村39個,佔l0.86%;農家樂l8個,佔5.01%;自然景區28個,佔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佔49.76%;中部地區65個,佔32.1%;西部地區38個,佔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佔15.32%,江蘇43個,佔11.98%,遼寧34個,佔9.47%,貴州l8個,佔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佔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