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如何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A. 我國鄉村旅遊景區現有的特徵有哪些
1、缺乏獨立性的生存資源
對於現代鄉村旅遊來說,大多數的鄉村旅遊資源還不能獨立的生存,多數的鄉村旅遊景區依附於其他景區而存在。鄉村旅遊在發展的初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發展模式,其自身的旅遊特色還不能吸引旅客單獨的觀光旅遊。
2、經營分散且重復性大
就我國當前的鄉村旅遊景區來說,大多數的鄉村旅遊旅遊景區還沒有形成旅遊群,而且很多鄉村旅遊只是停留在「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等簡單粗暴型的項目上,項目建設缺少遠景規劃,當遊客的獵奇心過後,對於景區的熱度就在慢慢的退化。目前很多鄉村旅遊項目之時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品牌意識。
3、以情感為紐帶吸引遊客
對於任何地方或是物品來說,只有賦予了它足夠的情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能用自身的質朴打動人,能讓上一代人有回憶,同時又能感染下一代,袁家村做到了。中國目前過過快的城市化進程,讓很多傳統的東西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利用情感為紐帶來發展本地的旅遊業,用情感共享的方式,將農村旅遊景區與旅遊者緊密有效的聯系起來,促進鄉村旅遊的發展。
4、缺乏規劃和策劃
近年來政府大力發展、扶持鄉村旅遊,全國相繼出現了一大批鄉村旅遊景區,由於資金缺乏,沒有對旅遊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製濫造,許多鄉村旅遊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鄉村旅遊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銘智在鄉村旅遊規劃和策劃方面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並主動參與了廣元市劍閣縣姚家鄉銀溪村和沐川縣建和鄉廟坪村編制完成旅遊扶貧規劃的旅遊扶貧規劃公益行動。
5、主題不明顯,沒有核心產品
前面已經提到過很多鄉村旅遊景區只是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在形式上簡單粗暴,沒有文化氣息,只能滿足了遊客一時的獵奇心理,重遊率很低。
B. 如何做好鄉村旅遊規劃和鄉村生態旅遊景區開發
鄉村旅遊規劃和鄉村生態旅遊景區開發,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受村民審美意識的限制,村民對新式 洋樓推崇之至,對傳統建築卻是嗤之以鼻,顯而易見,盲目的追求新潮會讓農村脫離傳統文 化建設內涵。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規劃鄉村必須以和諧美為建設目標,不僅要切實解 決新農村建設中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發展矛盾,還需盡可能減少機械化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的 環境壓力。「官民一體」是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農村居民生活 需求和發展訴求的基礎上,農村政府還應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規劃項目。規劃需 要具體建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需要在嚴格落實規劃內容的基礎上,完成鄉村發展目標,因 此,從規劃和建設兩方面來講,規劃是前提,而建設是整體生態型美麗鄉村的項目核心。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建築、環境優化、村莊用地布局等方面。以上內容參考天成規劃設計。鄉村的美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現代化建設上,也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上。鄉村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區,在地域經濟 上雖然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其發展的意義和公益能力卻非常重大。因此,要創建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考慮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需在整頓農村經濟建設空間結構、環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須正確把握角色,在鄉村建設中與農村居民做好溝通,讓農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來。
C. 如何管理好一個農業生態旅遊景區
人文資源占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充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與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獲的快樂、了解生活習俗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與充滿想像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認識農具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如果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農業旅遊(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遊方式,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結合催生的產物。"農業旅遊"一詞首先出現在世界旅遊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專業協會。該協的主要功能是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這實際上標志著農業與旅遊業已經結合成為一個新形勢的產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國興起的這種農業旅遊,之後逐步擴展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陸續成為農業旅遊的開發熱點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陸開始進行休閑農業的探索性研究和開發。
我國生態農業旅遊起步較晚。國家旅遊局推出"1998年華夏城鄉游"為主題的旅遊年活動,拉開了鄉村旅遊發展的序幕。2006年確定以"中國鄉村游"為主題的旅遊年,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2009年的"中國生態旅遊年",倡導"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旅遊發展,相機出現了以農家樂、度假村、野營地、休閑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鄉村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旅遊。全國農業生態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消費方式。
折疊可持續
一般生態農業旅遊景區都處在城市的邊緣,交通方便,投資成本低,回報高,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折疊生態旅遊
生態農業旅遊給了人們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人們可以親密的和農業接觸,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城市已經成為主角,但是生態農業旅遊的興起給人們一種回歸田園生活的感覺。
折疊展望
農業生態旅遊是當今旅遊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我們對於生態農業旅遊的投入不斷在加大,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態旅遊未來發展的前途是很大很好的
折疊趨勢
將是未來旅遊發展的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生態農業旅遊不僅有利於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也有利於帶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技術的合作與交流,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帶動餐飲、旅館、交通運輸業、旅遊產品加工業、房地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實現量的增長與質的飛躍。生態農業旅遊的開發還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農業旅遊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朝陽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時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舉措;是推銷名優特產品的重要途徑;是築巢引鳳招商引資的好契機;是加強城鄉交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新思路;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環境的重要一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D. 鄉村旅遊景區的規劃具體應該怎麼去做
山合水易認為鄉村旅遊景點規劃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科學規劃。比如採摘的景點要迎合遊客的喜好,可以設置茶亭、休息區,再如休閑的景點就要突出地方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針對每個景點的特點,進行不同的規劃,找好定位。
E. 生態旅遊與景區規劃該怎麼進行旅遊景區規劃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生態旅遊與景區規劃以及旅遊景區規劃的原則-綠維創景-旅遊規劃設計專家指出,生態旅遊景區概念生態旅遊景的概念是在生態旅遊以及旅遊景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目前,旅遊學術界對它的界定至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筆者在綜合了學者觀點的基礎上,作了如下定義:生態旅遊景區是指由一系列生態旅遊景點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態旅遊者前往游覽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確地域界限,並能提供各種必要的旅遊附屬設施、服務及環境保育措施,追求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綜合平衡的旅遊經營管理系統。生態旅遊景區在中國通常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的原則生態旅遊必須以生態旅遊景區內資源為主,貫徹「保護、利用、保護」的方針,堅持以自然為主,景觀協調,工程設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效益性,以促進景區自然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
任何生態旅遊的開發都必須以保護作為首要的出發點,這是生態旅遊景區別於大眾旅遊旅遊景區的核心所在。
(二)整體優化原則
生態旅遊的場所不僅有生物和環境條件因素,還包括人類活動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是多因子、多層次組成的集食、住、行、游、購、娛等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因此應該從整體}}{發、綜合衡量、全面考慮,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
(三)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原則
生態旅遊景區開發是以當地自然資和人文資源為依託,要使旅遊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其保護。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前提下進行開發,這是生態旅遊景區規劃的首要原則。
(四)特色原則
生態旅遊景區區別於一股的旅遊景區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規劃中一定要體現這一點。以便在以後的開發中能保持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要堅持以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遺跡等資源的開發為主,充分體現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觀的美學、文化及藝術價值,以滿足不同層次遊人的游覽要求。
(五)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原則
促進當地社區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開展生態旅遊的重要功能。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才能使規劃切合實際,才能被當地居民接受。
F. 如何讓鄉村旅遊成為aaa級景區
向有關部門申報。申報程序:
一、申報材料1、申請單位提出書面申請書一份;2、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報告書一式三份;二、審批程序1、申請評定A級旅遊景區的單位要根據國家標准和評定細則的要求進行自檢,自檢結果達到相應等級標准和細則規定的,填寫《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報告書》並向縣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提出評定申請;2、申報1A級的單位,由縣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組織評定、審批,公告;3、申報2A、3A級的單位,由縣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審核同意,並報省級旅遊景區評定機構檢查評定,合格的由省級評定機構審批,公告。三、收費標准不收費四、承諾時限30天(不含省旅遊局審批時限)。
G. 無特色鄉村旅遊怎麼樣做景區提升
鄉村旅遊景區當下火爆升溫,千篇一律成為常態,做好鄉村旅遊景區的景區提升是關鍵!抓住要點,做出創意。
一、 深挖地域特點,整體化發展
鄉村旅遊景區要想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中享有佔有率,旅遊規劃找准特色是關鍵。找到特色也就是找到了景區開發的靈魂,找到了自己有別於其他景區差異化的東西。體現差異化是保持自己在市場佔有率。結合地域特點發展系列旅遊產品如觀光、體驗、購物、娛樂等多重功能。這種特色要顛覆傳統的認知,給體驗者全新的體驗。
二、 注入地域文化,尋找記憶
地域文化是旅遊景區的靈魂,景區景觀的設計沒有了文化就沒有魂。通過設計一些復興傳統工藝的創意文化,把它融入到景觀點的設計中,讓遊客在遊玩的同時尋找到兒時的記憶,體驗傳統工藝的精髓。
三、 景觀點的創意設計,引爆景區
在景區所在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水庫、古樹、古井、祠堂、有歷史的旅遊規劃老房子等有歷史價值的東西為依託來打造景點,尋找景區發展不曾有過的東西。讓這些不被發現的資源通過包裝成為景區有別於其他景區的亮點。
四、 主題營造,使產品有魂
通過圍繞主題氛圍的營造,讓景區和產品有文化有內涵有韻味。整個景區可以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讓景區更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產品具有延續性。
H. 鄉村旅遊發展宜堅持哪些原則才不走彎路
(一)前瞻性原則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對旅遊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還是對休閑農業生產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都應既著眼於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狀況,又較好地預測到將來社會經濟環境變化趨勢;既著眼於當前休閑旅遊消費時尚,又較好地預測將來休閑旅遊消費熱點,以使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生產項目的開發經營,既能適應於當前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休閑旅遊市場需求發展現狀的需要,又能適用於將來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休閑旅遊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的需要。
(二)個性化原則
鄉村旅遊景區景點開發若不能充分張揚自身個性就難對休閑旅遊需求市場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就難從眾多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中脫穎而出。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要盡量做到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生產項目的開發經營規劃有利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張揚自身個性,打造特色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品牌。
(三)創新性原則
"創新"符合人們選擇、購買、消費的心理需求,越是有創新性的景區景點就越容易引起廣大旅遊者的關注和青睞。"創新"是戰勝競爭對手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在當今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買方市場特徵日益明顯和人們消費水平普遍日趨提高的時代,無論是就影響力度而言還是就影響時間的長短而言,價格競爭的優勢已經是大大不如創新競爭的優勢和質量競爭的優勢。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都應當講究創新性。
(四)和諧化原則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須處理好以下三大關系
1、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關系對於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內容、途徑的取捨,要充分考慮將來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能否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問題。
2、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建設須順應自然、延續地方文脈,使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活動與大自然完美地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3、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與其周邊區域和諧發展的關系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將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各種旅遊經營資源要素和休閑農業經營資源要素有機地銜接起來,全面優化鄉村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配置,還需要注意將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各種資源要素與周邊區域各種資源要素有機地銜接起來。
(五)品牌化原則
在當今旅遊開發經營活動中,開發主題趨同、質量標准趨同、服務規范趨同、促銷手段趨同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在此發展趨勢下,誰擁有景區品牌,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取得良好的效益。
因此,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鄉村旅遊景區景點旅遊項目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實現品牌化的主要途徑
I. 如何堅持旅遊景區、旅遊產品的鄉村性
一、建立鄉村旅遊產業賴以生存的政策環境。
1.要從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營造有利於鄉村旅遊發展的外部條件, 鄉村旅遊的農業性質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農業產業政策、農業稅收政策、農業金融政策的優 惠,引導扶持當地農民深度參與生態旅遊項目開發;
2.要吸引發達企業、發達地區企業、甚至外資企業開辦生態旅遊實體;
3.對現有的鄉村旅遊項目,要減輕經營者的負擔,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營造法制化的有序的經營環境;
4.應當將鄉村旅遊納入當地整體旅遊規劃和管理的范疇,加強分類指導。通過整體旅遊規劃的制訂,把鄉村旅遊的發展納入到科學化、規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能夠大大提高投資的效率。
5.必須發揮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避免政府在其中大包大攬,要充分調動市場各主體的積極性,使鄉村旅遊在經營上更加靈活多樣,在機制上更加充滿活力,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兼顧生態、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效益。
從事鄉村旅遊的開發和經營:
1.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按照均衡兼顧的原則,對開發和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努力形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2.正確處理旅遊開發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優先發展不佔或少佔耕地的休閑農業項目,要在節約、集約上下工夫,要充分利用我市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等集中型農業園區開發農業旅遊項目,利用大型設施農業發展休閑旅遊農業。努力走出一條既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又節約資源的發展道路。
3.要正確處理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堅持以農為本、農民主體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保護農民利益的機制體制。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拓寬社會參與、支持的途徑和方式,培育或者引進新型農民群體,引導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閑農業,實現鄉村旅遊上水平、上層次、上規模和可持續發展。
J. 如何發展景區農村經濟
鄉村旅遊不僅在國際旅遊中成為熱門,在宜昌也漸成時尚。近年來,宜昌加快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等要素的整合,以發展鄉村旅遊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宜昌鄉村旅遊紅紅火火
宜昌鄉村旅遊起源於城郊「農家樂」,並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逐漸擴展。宜昌城郊「農家樂」的興起,從而帶動了宜昌鄉村旅遊由城郊向縣市、由點到面的快速發展。「吃農家飯、看農家景、干農家活」等休閑活動成為「農家樂」的主要內容,「農家樂」已成為宜昌旅遊的亮點和特色品牌。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宜昌鄉村旅遊日漸成熟,並培育出車溪民俗風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柴埠溪風景區等一批特色景區。「筆筆陡陡兩座山,中間只有丈把寬,出門就是單身漢,油鹽全靠雞蛋換」。位於點軍區土城鄉的車溪,過去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山村,旅遊業的發展使車溪舊貌換新顏,很多城裡或外鄉的女子主動嫁給村裡的小夥子。
目前,我市「農家樂」已達家,鄉村旅遊景點47處,其中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3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處,從業人員共計1.8萬人,其中農民就業1.5萬人。今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207萬人次,總收入突破6422萬元。
特色產業支撐鄉村旅遊
宜昌特色產業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有效支撐。春賞桃花、夏品仙桃的枝江安福寺萬畝桃花園、以種植梨樹為主的百里洲砂梨園、以清江奇石加工、展覽、銷售一條龍的長陽奇石村,長陽高家堰根雕盆景,都是依靠當地的資源優勢,不斷延長旅遊產業鏈條,發展成為鄉村旅遊的「特色板塊」。
漁峽口的椪柑節、火燒坪的高山蔬菜節、榔坪的木瓜節、都鎮灣的金梔節如火如荼;枝江桃花藝術節被評為省內十大桃花旅遊勝景之一;宜都青林寺謎語村開展「農家樂」特色菜評比活動;西陵區在城郊舉辦釣魚錦標賽。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將旅遊與文化完美「嫁接」。
原始質朴的土家文化、源遠流長的峽江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為宜昌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資源和載體。車溪、三峽人家、柴埠溪等景區,對地方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包裝,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成為宜昌鄉村旅遊的典範。
宜昌旅遊發展規劃中,還確定重點發展秭歸、長陽、五峰等3個鄉村旅遊特色縣,夷陵三斗坪鎮、興山高陽鎮、點軍土城鄉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鎮及猇亭區黃龍寺村、枝江市安福寺鎮秦家塝村、西陵區窯灣鄉黑虎山村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村。
旅遊開發助推新農村建設
據統計,宜昌現有23家3A級以上的旅遊景區,其中有18家分布在鄉村。在這些景區的帶動和輻射下,已呈現出發展一個景區,致富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效應。
秭歸縣通過發展九畹溪漂流景區,將進出景區的兩個集鎮、10個村的38公里鄉村公路全部改成了柏油路面,景區所在地的周坪鄉移動通訊網路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三峽環壩旅遊集團爭取國債資金3600萬元,修通了從三斗坪鎮到黃牛岩頂的道路,使當地的老百姓告別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生活。
隨著遊客的大量進入,加強了村民與外界的交流,促進了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村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在旅遊的熱潮中逐漸培養起來,過去不值錢的土特產變成旅遊商品,過去熟視無睹的河灘小卵石也擺上了攤位,過去與陌生人一說話就臉紅的農民也學會了討價還價,就連原來藏在深山的民間藝人,也紛紛出山找市場。
發展旅遊業,石牌村的農民蓋起了新樓房,購置了現代化的家電和交通工具,村民用上了沼氣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沒想到我們會碰上今天的好日子,這多虧了景區的開發,為我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記者 陳 芳 通訊員 張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