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區第三屆鄉村旅遊
1. 跪求一篇科技小論文(1000字左右)
我有兩個。都得過獎的,你參考一下吧,切忌抄襲!
第一篇:
成都地區高壓輸變電項目
雜訊污染研究
研究人員:
研究單位:
研究時間:
成都地區高壓輸變電項目雜訊污染研究
摘要 針對初二物理中講到的雜訊概念,結合四川省電力公司組織開展的假期科技實踐活動,對成都市周邊地區若干500kV、220kV和110kV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雜訊污染情況進行了測試調查研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處理和分析,並就治理方案進行了討論。研究表明,根據國家現行環保標准,成都地區現有輸電線路能滿足國家環保標准,變電站基本滿足標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高壓輸電項目業主單位及建設單位應對高壓輸電項目,特別是大城市周邊地區的高壓輸電項目雜訊污染問題應予以高度關注,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做到在實現電力工業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環境,保證人民生活居住優質環境。
研究背景
物理課本中曾講到「我們生活在聲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聲悠悠......讓人心曠神怡;飛機轟鳴、工地噪音......讓人心煩意亂」,聲音無處不在,有規律、好聽悅耳的聲音被稱做樂音,無規律、難聽刺耳的聲音被稱做噪音。從人的主觀需要判斷,一切不需要的聲音就是雜訊。在雜訊干擾下,人們感到煩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生活質量。發聲源發出的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標准,妨礙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動的現象就是環境雜訊污染。
雜訊的來源有兩類: 一類是自然現象引起的自然界雜訊;另一類是人為造成的。雜訊污染通常指人為造成的雜訊,是一種社會性的公害。雜訊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 工廠雜訊污染源: 工廠中各種產生雜訊的機械設備,如運轉中的排風扇、鼓風機、空氣壓縮機等。② 交通運輸污染源: 運行中的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火車、飛機和輪船等。③ 建築施工雜訊污染源: 運轉中的打樁機、混凝土攪拌機和壓路機、鑿岩機等。④ 社會生活雜訊污染源: 高音喇叭,商業、交際等社會活動和家用電器等。
雜訊污染是一種能量型物理污染,當聲源消失或者採用一定措施使聲音降低到一定程度,污染就不復存在了,雜訊污染沒有殘留和富集的特徵,但雜訊對人類的危害具有長期累計效應。
電力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源方式和保障。隨著電力工業的不斷發展,大容量、遠距離輸電將成為未來電力發展的主要方向。那麼,與人們了解較多的電力行業發電項目噪音污染相比,輸變電項目是否也存在噪音污染問題呢?目前成都周邊地區高壓輸電項目雜訊污染情況如何呢?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方法來減輕其中的噪音污染問題?為此,我們利用假期的時間查閱了有關的資料,並利用四川省電力公司提供的「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周」機會對成都周邊地區高壓輸變電項目的噪音污染及治理問題進行了研究。
線路的電壓高低不同,輸電線路的雜訊也有所不同,通常在45~60dB分貝之間。電壓等級較低的輸電線路,雜訊問題不突出。對於一般高壓輸電線路來說,主要是無規則雜訊,其次是100Hz或200Hz的交流聲。隨著電壓等級的提高,特別是在潮濕或安靜地區,輸電線路雜訊已成為環境問題。
輸變電項目雜訊分為來自輸電線路的雜訊和變電站變電設備的雜訊。
輸電線路雜訊分為兩種,寬頻帶雜訊和100Hz及其整數倍的純音(純音又稱交流聲)。寬頻帶雜訊為嘶嘶和啪啪的爆裂聲,純音為按一定頻率起伏的嗡嗡聲。天氣條件對輸電線路雜訊的影響很大,好天氣時雜訊小,壞天氣時(如雨天、霧天、下雪天)可聽雜訊增大。不同氣象條件下,無規則雜訊和交流聲的相對值也不同,雨天無規則雜訊大,而結冰時交流聲大。輸電線路在開始投運前半年可聽雜訊相對較高,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可聽雜訊逐漸減小,趨於穩定。
變電站雜訊主要是電氣設備機械振動雜訊,如主變壓器、電抗器的振動雜訊,油泵、風機的連續性雜訊和斷路器的非連續性機械撞擊雜訊。其中,油浸自冷式變壓器由鐵芯硅鋼片的磁致伸縮振動和磁動態振動產生電磁性雜訊;油浸風冷式或強迫油循環風冷式變壓器,除了電磁性雜訊外,還有風機產生的旋轉雜訊和渦流雜訊,以及油泵產生的液力雜訊;集中式空氣壓縮機雜訊大、連續,危害最大。
110kV及以下的配電變電站主要是變壓器本體及其冷卻系統產生的電磁性、機械性和空氣動力性雜訊。在220kV及以上的變電站中,除了變壓器雜訊外,不同結構型式的電抗器和同步調相機在運行中會發生不同的雜訊;空氣斷路器在操作時,由於壓縮空氣的排放,也會發出巨大雜訊。高壓配電裝置導電部分及導線附近的空氣在強電場中會產生電暈放電,發出雜訊;高壓配電裝置中某些電場較集中部位,在空氣濕度較高時局部火花放電,也會發出雜訊。
當前,隨著公眾環境意識提高,輸變電工程所引起的雜訊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輸變電工程的雜訊有什麼特性?我們應如何治理?2007年8月下旬,我們參加了對四川省電力公司提供的對其所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雜訊污染現狀調查實踐活動。在四川電力試驗研究院化學環保所工程師們的安排指導下,我們測試調查了成都及周邊地區500kV、220kV和110kV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各15個,線路類別涵蓋了同塔雙回、單回水平排列、單回三角排列等線路排列方式;變電站則涵蓋了室內、半室內和戶外等型式,因此此次調查的線路和變電站的代表性強,對於我們了解掌握成都及周邊地區高壓輸變電項目的雜訊特性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調查採用實地雜訊監測方式進行,所使用儀器為國產HS6288B雜訊分析測試儀。HS6288B是一種攜帶型智能化雜訊頻譜分析儀器,由主機、列印機兩部分組成,適用於環境雜訊測量及統計分析、頻譜分析。該儀器能進行A聲級和1/3倍頻程頻譜分析測試,能進行瞬時A聲級或聲壓級測量,能按預先設定測量方式和倍頻程濾波器的中心頻率(31.5Hz、 63Hz、125Hz、250Hz、500HZ、1K、2K、4K、8K)自動采樣計算及倍頻程自動掃描測量,測量結束自動列印出頻譜圖和數據。通過RS-232介面、主機與微機可實現通訊,對數據作進一步處理分析及輸出,測量精度較高,能滿足此次調查要求。
在輸電線路雜訊調查中,測量位置選擇在兩側塔高基本相同的檔距中央且距交流線路外側導線的垂直投影15m處,傳聲器在地面上的高度均為1.5m,測量A聲級雜訊。為真實調查輸電線路和變電站雜訊現狀,本次調查採用連續進行5次測量,每次測量1分鍾,取5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雜訊評價值。15條輸電線路的雜訊測量結果如下:
表1:輸電線路雜訊測試結果
線路編號 1# 2# 3# 4# 5#
線路雜訊(A) 53.1 50.0 44.0 43.6 46.3
線路編號 6# 7# 8# 9# 10#
線路雜訊(A) 44.9 41.7 54.8 45.6 45.2
線路編號 11# 12# 13# 14# 15#
線路雜訊(A) 41.8 44.1 44.9 47.8 47.7
圖1:輸電線路雜訊測試結果折線圖
變電站雜訊的廠界雜訊測點選擇在圍牆外1米處,且測點高於圍牆50厘米。15個變電站雜訊調查結果如下:
15個變電站晝間雜訊測量值均低於60dB(A),具體統計結果為:雜訊值在55~60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8%,雜訊值在50~55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36%,雜訊值在45~50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42%,雜訊值在40~45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14%。
圖2 變電站晝間雜訊統計結果
15個變電站夜間雜訊測量值絕大多數低於50dB(A),具體統計結果為:雜訊值在50~55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12%,雜訊值在45~50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63%,雜訊值在40~45dB間的測點為總測點數的25%。
圖3 變電站晝間雜訊統計結果
對於輸電線路和變電站所產生的雜訊允許限值范圍,在我國國家標准《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GB 12348-90)標准中有明確規定,規定值如下:
表2 各類廠界雜訊標准值
類 別 晝 間 夜 間
Ⅰ 55 45
Ⅱ 60 50
Ⅲ 65 55
Ⅳ 70 55
註:Ⅰ類標准適用於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
Ⅱ類標准適用於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及商業中心區。
Ⅲ類標准適用於工業區。
Ⅳ類標准適用於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
各類標准適用范圍由地方人民政府劃定。
根據國家現行環保標准,變電站和輸電線路一般執行二類雜訊標准,即晝間雜訊不高於60dB,夜間雜訊不高於50dB,從15個輸電線路的雜訊的調查結果看,輸電線路雜訊滿足國家環保標准。變電站廠界雜訊基本滿足國家環保標准,僅個別地方雜訊值出現偏大現象,而變電站絕大多數位於農村和郊區,相對遠離居民區,盡管出現雜訊值偏大,因其附近無敏感點,所以對環境影響較小。
針對變電站雜訊部分值超標問題,在工程師指導下,我們對某500kV變電站的廠界雜訊進行了進一步的頻率分布特性分析,結果表明變電站雜訊主要來源於變電站的變壓器雜訊、電抗器雜訊以及高壓帶電構架的電暈雜訊,具體測試數據如下:
表3 500kV變電站廠界雜訊頻譜分析
晝間雜訊
測點
編號 等效聲級
dB(A) 頻 帶 聲 壓 級, dB(A)
31.5 63 125 250 500 1k 2k 4k 8k
1 58.9 18.4 38.4 55.8 55.7 34.3 35.8 37.8 35.8 31.7
2 64.1 21.9 44.5 61.9 58.7 47.4 44.8 46.0 49.8 45.3
3 58.3 4.0 28.8 45.0 51.4 40.3 48.0 52.2 53.2 47.3
4 51.3 9.6 31.0 41.9 33.1 39.8 39.9 46.1 44.8 44.3
5 51.4 10.1 34.6 47.9 43.9 37.1 39.8 43.0 41.1 34.5
6 55.2 25.2 31.1 42.8 47.4 52.7 44.1 43.1 39.3 42.4
7 42.2 15.5 24.2 37.4 34.6 30.2 29.4 34.2 34.0 30.0
8 41.0 16.4 36.1 30.7 29.8 32.9 30.6 31.3 32.5 19.9
夜間雜訊
測點
編號 等效聲級
dB(A) 頻 帶 聲 壓 級( dB(A) A計權)
31.5 63 125 250 500 1k 2k 4k 8k
1 56.5 9.4 37.4 55.4 42.0 33.7 37.5 39.1 47.9 31.8
2 65.0 11.4 39.7 57.7 63.7 45.3 44.5 47.6 47.9 39.2
3 59.2 6.2 28.6 43.4 53.4 42.2 48.0 52.7 53.5 49.6
4 51.3 5.2 24.7 35.4 37.3 43.1 45.6 44.5 45.5 38.0
5 52.6 7.0 30.8 48.2 43.7 41.7 41.6 43.0 45.8 35.7
6 56.2 32.2 38.3 42.9 53.9 48.6 45.5 43.1 41.8 28.5
7 45.0 0.6 18.6 32.7 33.1 30.7 28.9 31.7 43.8 26.3
8 45.2 8.9 23.9 38.2 29.7 34.2 30.5 32.2 42.9 25.8
從表3可以看出,500kV變電站廠界雜訊主要為低頻雜訊,最大值雜訊主要分布於63~500Hz之間。正因為變電站雜訊為低頻雜訊,其特點是隨距離增加衰減速度比高頻雜訊衰減慢,對人員的影響比高頻雜訊突出,但實際測量值卻比高頻雜訊低。因此,一些變電站附近居民抱怨其附近變電站的雜訊影響其生活,而通過現場檢測,雜訊值並不高,且符合國家相關環保排放限制標准。
通過現場測試調查,我們發現盡管成都周邊地區輸變電項目雜訊基本能滿足國家相關環保標准,但由於輸變電雜訊多為低頻雜訊,對周圍居民的生活會帶來一定影響。目前低頻雜訊所產生的危害還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低頻噪音與高頻噪音不同,高頻噪音隨著距離越遠或遭遇障礙物,能迅速衰減,如高頻噪音的點聲源,每10米距離就能下降6分貝;馬路上的線性聲源每10米也能下降3分貝。而低頻噪音卻遞減得很慢,因此能夠長距離奔襲和穿牆透壁直入人耳。如果人長期受到低頻噪音襲擾,容易造成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各種神經官能症。因此,我們應採取積極措施對輸變電項目引起的低頻噪音進行治理。
通常,對噪音的治理是從噪音的產生、傳播及接收幾個環節入手。在工程師的指導下,我們提出以下方案來降低輸變電雜訊對周圍居民的影響,提高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1)輸電線路在施工過程中採用精細施工方式,盡可能減少輸電導線的表面劃傷,同時使用高質量的金具,減少電暈放電,降低電暈雜訊,這樣在減低噪音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減少電能損失。
(2)變電站在設計和施工中,對變壓器和電抗器等一些高雜訊設備進行合理布局,使其盡可能遠離圍牆和居民點,降低雜訊對附近居民的影響。
(3)對於已經投運的變電站,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和方法盡量降低變電站雜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變壓器和電抗器等設備附近修建隔音牆,以屏蔽方式來降低雜訊;改善變壓器和電抗器的通風散熱方式或加裝消音設備,降低機械雜訊。在變壓器和電抗器附近地面採用灌木綠化,減少反射雜訊,從而降低外傳雜訊。
通過這次科技實踐活動,我們深化和拓展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在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習了從制定實驗方案、現場數據採集、實驗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整套的實驗方法,還通過對輸變電項目噪音特性分析及噪音治理方案的探討,加深了環保意識,所以,我們認為這次活動是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活動,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類科技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測量方法》(GB 12349-1990)
(2)《架空送電線路可聽雜訊測量方法》(DL 501-1992)
(3)《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GB 12348-1990)
第二篇:
汶川大地震對安縣生態旅遊的影響
及對策初步分析
摘 要:安縣生態旅遊業是該縣第三產業的龍頭和主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對該縣的生態旅遊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文在實地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就汶川地震中安縣生態旅遊業的受損情況、地震災害對生態旅遊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初步分析和評估,進而初步提出了安縣生態旅遊恢復、重建與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健詞:安縣 生態旅遊 地震影響 對策建議
一、前言
四川省安縣是我爸爸的家鄉,每年的節假日我們都要回去看望我的爺爺奶奶和姑媽他們一家。安縣生態環境優美,有很多風景名勝,尤其是安縣的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海綿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羅浮山溫泉和溶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之一,而且聽家在安縣的姑父說,地震最嚴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海綿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羅浮山溫泉等所在的茶坪鄉、高川鄉和曉壩鄉。想起昔日曾經多次游覽的地方已遭受重創,心裡總是覺得無限惋惜。據我所知,生態旅遊業可是安縣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地震對這些地方造成了怎樣的損失?將來該如何恢復重建和發展?這些問題成為我在災後始終懸掛的疑問。放暑假了,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我終於有機會在地震2個月後重回安縣,對我心中掛念的風景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走訪。後來,又在姑父的幫助下,了解到相關地點受災的情況。我想,我一定要寫一篇文章,為家鄉的災後重建貢獻自己的力量。之後,我開始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得到了安縣地質公園管理處、安縣科技局、環保局和林業局的叔叔阿姨們的大力幫助),並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帶著問題請教老師和專家,最終形成了《汶川大地震對安縣生態旅遊的影響及對策初步分析》一文。
二、地震前安縣生態旅遊資源及發展情況
(一)安縣地理位置
安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龍門山脈中段與成都平原接壤地帶,跨東經104°05′45〃-104°38′15〃和北緯31°22′20〃-31°47′30〃范圍,東臨綿陽市、江油市;西與羅江縣相鄰;南連綿竹市;北接北川縣、茂縣,全縣幅員面積13.99萬公頃,距離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直線距離不到70公里(圖1)。
圖1 研究地點在龍門山斷裂帶上的位置示意圖
來源:互聯網
(二)安縣生態旅遊資源
1、生態旅遊內涵及分類
生態旅遊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態旅遊特別顧問、墨西哥人塞巴洛斯?拉斯奎林(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先提出的,是在國際上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旅遊理念和旅遊品牌。四川省具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隨著我省旅遊業從傳統旅遊到貼近自然、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旅遊的發展,將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起來的生態旅遊(ecotourism)就成為在川西地區,特別是在重要自然保護區開展旅遊、發展地方經濟的一個重要選擇。學術界對於生態旅遊資源的概念認識各有不同,不同概念也各有其側重點,較為共識的是以生態旅遊系統的「四體」組分分析為基礎,將生態旅遊資源定義為以生態美吸引遊客前往進行生態旅遊活動,為生態旅遊業所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能夠產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綜合效益的客體。生態旅遊專家印開蒲老師(2003)將生態旅遊資源大致分為三大類:(1)自然生態旅遊資源:陸地生態旅遊資源(森林、草原、荒漠生態旅遊資源)、水體生態旅遊資源(海濱、湖泊、溫泉、河流生態旅遊資源);(2)人文生態旅遊資源:農業生態旅遊資源(田園風光、牧場、漁區、農林生態旅遊資源)、園林生態旅遊資源(中國園林、西方園林)、科普生態旅遊資源(植物園、野生動物園、世界園藝博覽園、自然博物館);(3)保護生態旅遊資源:自然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北極、南極、山嶽冰川生態旅遊資源)、文化保護生態旅遊資源(中華五嶽名山、宗教名山、「龍山」生態旅遊資源)、法律保護生態旅遊資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
2、安縣生態旅遊資源概況
安縣生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有植物資源814種。森林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421.60萬立方米,森林面積7.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4%。動物資源有948種,其中大熊貓、金絲猴、大鯢、棘湍蛙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77種;礦產資源和水利資源也十分豐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海綿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白水湖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羅浮山、尋龍山風景旅遊區(天然溶洞)、羅浮山溫泉度假區等。主要生態旅遊資源情況如圖2所示:
(1)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2)海綿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3)羅浮山及溫泉
(4)尋龍山風景旅遊區
(5)白水湖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
(6)羅浮山羌王城、飛鳴蟬院
(三)安縣生態旅遊發展總體情況
地震前安縣生態旅遊主要由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海綿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羅浮山溫泉、尋龍山溶洞、白水湖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等生態旅遊點及40多個農家樂為主。2007年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54.09萬人次,同比增長47.28%;旅遊總收入6.38億元,旅遊稅收達到693萬元,同比增長22%;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2000餘人。生態旅遊業已發展成為安縣第三產業的龍頭,正成為全縣經濟支柱產業(表1)。
三、地震對安縣生態環境及生態旅遊的影響
(一)地震對安縣生態環境的影響
安縣地處龍門山斷裂帶上,安縣境內的地震災區所屬的龍門山脈主要包括茶坪山體,全縣18個鄉鎮,總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受災人口51萬人,其中茶坪、高川、秀水等8個沿山鄉鎮是重災區。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之一。
安縣是省級生態示範區,地震重災區植被類型繁多,景觀多樣性特徵豐富,以珙桐、大熊貓、金絲猴為主體的珍稀瀕危物種為其保護對象,擁有千佛山、海綿生物礁等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創建的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個之一的茶坪鄉是重災區,損毀嚴重。高川河、茶坪河、蘇保河流域的山區,房屋倒塌嚴重,林地植被因山體滑坡、垮塌毀壞十分巨大,林區公路垮塌209公里,防火通道受損630公里,橋梁20座、涵洞108處,經濟損失合計3678.6萬元。太平伐木場、千佛山保護區、王銀章溝林場、城北園林場、天台山林場、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都不同程度的損壞,由垮塌、滑坡、泥石流造成林地、林木被毀28.0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34.3億元。
地震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堵塞河谷或河床,流水聚集形成堰塞湖。全縣共形成堰塞湖二十多處,其中肖家橋、老鷹岩為高危險級,肖家橋現已基本解除險情。地震造成的岩石崩塌和山體滑坡,直接造成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可能導致珍稀野生動物個體的受傷和死亡,也將嚴重威脅它們的生存。全縣林區損失面積240246畝。千佛山自然保護區植被受損面積5000畝,直接經濟損失27482萬元。管護站點、科研監測設施、供水供電、防火道、瞭望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對重要保護對象的監測能力和監管能力基本喪失。此次地震災害破壞了大量的植被,誘發了大量次生災害,加劇了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區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對水、土壤、大氣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增加了發生潛在環境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二)「5.12」汶川8級地震對安縣生態旅遊的影響
1、生態旅遊資源受損情況
(1)生態旅遊主要景區生態環境受損
位於龍門山地震帶上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千佛山景區,受地震影響,造成山體傾斜移位、垮方、泥石流隨處可見,地形地貌完全變了樣。肖家橋兩座大山合圍一起,形成了堰塞湖。森林覆蓋率由95%變為災後的不足50%,林地損毀45000畝。景區內建築損失較大,百鳥園、龍洞溝古棧道被土方掩埋,金溪湖被填為平地,藏羌藝術館整體移位,老街、國際大酒店破壞嚴重,總的損失估計在52885萬元;羅浮山溫泉度假區地面設施破壞嚴重,酒店賓館建築受損嚴重,損失達2.15億元。羌王城中的著名景點「壁繪仙人」、「天然座佛」受損,景區山體存在眾多安全隱患,財產損失880萬元;尋龍山風景區的溶洞等存在安全隱患,景區損失5700萬元;白水湖景區湖心島碼頭、園林站、酒店餐廳、配電線路、輸水管道等損壞嚴重,損失5700萬元。
(2)生態旅遊交通受損
安縣境內的旅遊交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其中曉壩鎮、睢水鎮、秀水鎮到白水湖計30公里,曉壩到茶坪的20公里、以及高川鄉和茶坪鄉的內部公路由於山體的垮塌滑坡全部損壞,橋梁垮塌40多座,隧道垮塌2公里,因此地震災害形成的堰塞湖導致公路橋梁修復難度極大。景區內部旅遊道路損毀也較為嚴重,其中千佛山景區投資修建的158公里防火便道、35公里林區道路全部損毀,損失1287萬元。
(3)生態旅遊設施受損
地震對旅遊基礎和服務設施等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毀(表2),旅遊標示、旅遊酒店賓館、旅遊建築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表2 旅遊系統災害損失情況統計表
2、生態旅遊受災情況分析評估
(1)主要旅遊景區受損嚴重,但核心旅遊資源依然存在
安縣旅遊資源在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其中千佛山景區損失最為嚴重,羅浮山景區內建築損壞嚴重,但核心旅遊資源溫泉並未在地震後喪失,安縣未來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依然存在。
(2)山區旅遊通道破壞嚴重,但旅遊外部交通依然通暢
沿山景區因地震造成山體移位和滑坡待次生災害,旅遊通道破壞非常嚴重,其中千佛山景區和茶坪鄉內部道路幾乎全部被毀,羅浮山等沿山附近景區的內部旅遊道路均有損毀。連接旅遊景區之間的旅遊通道:曉壩通往茶坪鄉的旅遊公路損壞嚴重,安縣旅遊主通道之一成青路桑棗段有部分坍塌。
(3)地震遺跡等新生旅遊資源出現,提高了旅遊吸引力
安縣擁有國家地質公園一處,地質遺跡旅遊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核心吸引力競爭力都很大。此次汶川大地震,使得處於龍門山構造帶中段的安縣地質地貌發生極大的改變,千佛山自然保護區山體大量傾斜和移位,曉壩肖家橋形成了一處堰塞湖,茶坪鄉等處的地震遺址,地震造成的地質地貌景觀豐富,豐富了安縣旅遊業的發展空間。雖然道路只是初步恢復,但我在去肖家橋考察中,已看到來自成都和德陽等市的自駕游遊客在那裡旅遊。
(4)旅遊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
地震後千佛山和羅浮山等主要旅遊景區基本處於歇業關停狀態,災區酒店、餐飲等基本關門。地震導致本地旅遊者對災區風險的感知提升,外地旅遊者由於對災區信息等情況不明了,會加大他們對災區旅遊風險的感知,影響他們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短期內將給旅遊者造成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市場信心。同時,旅遊業的投資信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地震增大了旅遊投資者和經營者對投資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的風險感知,對旅遊市場的需求規模預估會降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安縣旅遊經濟的發展。
四、災後安縣生態旅遊恢復與重建對策建議
(一)恢復重建主要景區的生態環境
(二)恢復重建生態旅遊設施
(三)發展森林、山地、溫泉生態旅遊
(四)發展地質科普、地震遺跡旅遊
(五)發展鄉村休閑生態旅遊
(六)恢復重建旅遊信心
(七)利用地震遺跡加大對中小學生科普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安縣林業局:《關於全縣林業地震災害損毀調查報告》,安林發[2008]59號
[2].蔡淑華,陳朝鎮.《四川省安縣干佛山旅遊資源開發芻議》,《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4): 58-59
[3].印開蒲、鄢和林.《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附件:
1、 安縣生態旅遊主要景區實地考察照片
2、 安縣生態旅遊主要景區災前災後對比照片
3、 部分工作記錄和參考資料
4、部分參考文獻
……………………
我刪了一些,字太多了……………………汗…………………………
您就自個兒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