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縣農業局鄉村旅遊做法

縣農業局鄉村旅遊做法

發布時間: 2021-01-10 17:36:08

❶ 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有機農業的主要做法

打造生態觀光區。在沮河兩岸,依託原始的生態環境,組建了「農、林、牧、漁」完整的生態觀光系統,通過實施土地治理和低丘崗地改造等項目,全力打造「溝路匹配、田樹成行、生產便捷、旱澇保收」的生態農業帶,讓遊客體會現代科技給生態農業帶來的飛躍。該鎮正籌劃建設大型珍稀植物園和農博館,讓人們在觀賞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會古農耕文化的神韻。該鎮還利用河道治理項目,傾力打造河道公園,使旅客在沮河兩岸處處感受到生態休閑的愜意。
建設有機示範區。在漢三、白鶴船等6個村按照農田標准化、環境生態化、種田科學化、設施現代化、產品國際化的要求,高標准做好有機農業核心區建設規劃,將有機農業核心區建設成「三重基地」,即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示範推廣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開辟水上風景區。充分利用峽門口水庫資源,合理規劃30公里峽谷景點布局,增設水上游樂、峽谷垂釣、立體養殖、休閑娛樂、獵奇探險等項目,實現觀生態景、感生態情、吃有機食、住山野房,讓有機與生態魅力雙增。
設立柑桔採摘區。在峽口公路沿線劃定5000畝區域,供遊人參與勞作,領種柑桔。秋冬收獲季節,讓遊人進園自己採摘柑桔,不僅增加了遊客的參與性,而且讓他們在親手採摘有機柑桔之時,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樂趣。

❷ 如何發展鄉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建設內容。鄉村是眾多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其文化內涵厚重,歷史悠久,價值獨特。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再現鄉村傳統藝術,使其煥發新的生機。積極與鄉村旅遊發展相結合,發展傳統文化的演藝、體驗和產品開發、品牌打造,在實現鄉村文明傳承、加強鄉村文化遺存保護的同時,增加地方收入,踐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各地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生態農業的發展,其生產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安全、衛生、優質的綠色農產品,通過推廣精耕細作,使用有機肥,嚴格監管高毒劇毒農葯的使用,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具有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功能,也是實現望得見的鄉愁的重要途徑。
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美麗鄉村的規劃,重點突出地域特色,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體驗、科普教育、民俗體驗、文化傳承等為項目,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庄、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構建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美麗鄉村綜合體。

❸ 鄉村旅遊怎麼搞

挖掘鄉村自然生態資源和傳統文化內涵,突出鄉村優勢。與繁華大都市相比,鄉村旅遊的優勢就在於歸園田居、採菊東籬的詩意風光,在於農耕放牧、春播秋收的農業文明。鄉村旅遊開發中,應揚長避短,突出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差異性。要保留地方特色鄉村建築,保持淳樸的鄉村自然風貌,營造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盡量避免「大而全」的規模建設。要深挖鄉村旅遊人文內涵,要鼓勵和支持旅遊扶貧村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藝、農事體驗、節事節慶活動,保持鄉村旅遊景區特有的「農味」、「土味」和「野味」。

創建鄉村旅遊對接機制和收益共享機制,突出農民利益。鄉村有旅遊的優勢,但還需要現代化的旅遊理念和資本來開發。創建開放的鄉村旅遊對接機制和收益共享機制,把鄉村的山水、農民的資源和現代化的旅遊理念、資本對接,促進優勢互補,帶動貧困人口致富。要支持和鼓勵專業化旅遊企業參與旅遊開發,給予優惠配套政策,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帶動貧困人口參與旅遊發展。積極推進各類旅遊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與旅遊扶貧村「結對子」,在勞動用工、農副產品采購、產品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強對口幫扶。創新農民財產入股參與扶貧開發的新路徑,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財產權以及農民集體資源和資產都可以入股合作旅遊開發。建立鄉村旅遊收益共享機制,鄉村旅遊開發不能把群眾排斥在外,要著眼於貧困人口受益、貧困戶脫貧摘帽,讓貧困農民分享旅遊開發的長期收益。

拓展鄉村旅遊路線和產業價值鏈,突出農業價值。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要拓展鄉村旅遊價值鏈,讓貧困農民旅遊收入多元化。深入挖掘鄉村優質土特產和傳統手工藝品,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的帶動輻射作用,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小吃、餐飲、手工藝品品牌,實現產品標准化。要整體開發鄉村旅遊線路,形成鄉村旅遊合力。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定點扶貧的河北省大名縣為例,鄉村旅遊和農業資源正在進行統一整合,組團開發,科學規劃推出鄉村游線路。打造集生態農業旅遊、運河文化、回族文化、名人文化、小吃文化、紅色文化六大主題於一體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形成兼具人文、自然、民俗、休閑、娛樂、教育六大功能的鄉村旅遊產業模式,提供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鄉村旅遊體驗,增強旅遊的整體吸引力。

建立鄉村旅遊協同管理與服務機制,突出政府職能。發展鄉村旅遊,實施旅遊扶貧,涉及的點多面廣,需要上下聯動、協同推進。要加強統籌、齊抓共管。建立由旅遊、農業、文化、交通、規劃、國土、環保、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的鄉村旅遊協同管理與服務機制。統籌解決旅遊扶貧工作中的規劃對接、用地保障、行政審批和資金整合使用等問題,將鄉村旅遊工作有機融入扶貧攻堅大局,共同推動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抓好頂層設計、做好規劃方案。積極探索「多規合一」,將鄉村旅遊扶貧規劃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交通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效銜接,科學編制鄉村旅遊扶貧專項規劃。

強化客源市場定位與營銷推廣,突出市場作用。目前,營銷仍然是鄉村旅遊的一個薄弱環節。要准確定位目標客源,主動開拓客源市場。把周邊大中城市作為一級客源市場,組織鄉村景區對周邊主要客源地進行宣傳推介,與當地旅行社進行業務合作。由本地人游帶動外地人游,先起步,再做大,後做強,示範帶動,造勢旅遊扶貧。要廣開鄉村旅遊營銷渠道,主動作為,積極謀劃,把鄉村旅遊產品、特色小吃、特色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捆綁營銷、聯合推介。可以利用網路新媒體營銷,支持推動互聯網企業深度參與旅遊扶貧宣傳營銷工作,充分利用網路媒體開展旅遊資源和產品的宣傳、營銷。

改善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和衛生環境,突出需求品味。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要做到「推開門看大自然」,更要求「關上門是現代化」。政府要統一規劃引導,改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加大對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景點景區到干線公路的連接路建設,確保每個重點村建好停車場、旅遊廁所、垃圾集中收集站、醫療急救站、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旅遊標識標牌。加快完善鄉村寬頻信息基礎設施,提升改善旅遊接待條件。加大鄉村環境整治力度,積極實施改廚、改廁、改房、整理院落為主要內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打造干凈衛生、舒適整潔的居住環境。
更多關於鄉村旅遊的問題請關注51找地網。

❹ 要怎樣才能做一次鄉村旅遊

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成為我國旅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農村與日本的農村基本情況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處,借鑒日本的鄉村旅遊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很有意義。

日本鄉村旅遊的起因

1.第一產業衰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青壯年外流,日本出現了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收入降低,農業地位弱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象引起了政府和學者關注,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振興鄉村經濟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勵、支持、引導發展鄉村旅遊。以旅遊為目的,既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又可以保護、發展鄉村文化與特色。

2.基於「本土化」回歸的旅遊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閑活動一直在民間進行著,特別在當代社會,日本文化出現了一種「本土化「回歸的趨勢。在迅速城鎮化的進程中,日本城市居民產生一種故鄉喪失的感覺。它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是日本的鄉村成了日本人民通過旅遊的方式尋找和重現鄉村傳統社會和文化的地方,進而也促進鄉村旅遊的發展。

3.鄉村精英的示範聯動作用

鄉村精英指的是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社會關系、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並對當地的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縣四賀村的現任村長,在當地蠶業和煙葉失去競爭力,農民生活狀況日益底下的情況下,利用廢棄的桑園地帶領村民開發逗留型市民休閑農園,取得良好的效應,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日本鄉村旅遊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期,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了高級度假村的開發與經營。日本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長野縣的農民在冬季農閑時期,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設滑雪場和民宿旅館,吸引了大批遊客。

第二階段:泡沫經濟破滅後,生態旅遊、農事體驗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迅速。為了改善經濟泡沫帶來的惡劣旅遊環境,從199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水果採摘型農業園區的發展。

第三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新時期。隨著周末休息時間延長,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時,由於城市化、工業化導致農業的萎縮,日本農業、農民也需要增進與市民的交流,加大宣傳農業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作用。城鄉居民的這些需求,進一步促進了日本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並使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❺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有什麼標准

(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基本條件

1.規劃編制科學。示範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建設規劃應符合當地經濟社會和農業、旅遊業發展規劃要求,發展思路清晰,目標市場定位準確,布局結構合理,工作措施有力。

2.扶持政策完善。當地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三農」和旅遊工作的方針政策,根據本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的實際需求,出台了較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

3.工作體系健全。明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管理職能和主管部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統計制度、教育培訓制度,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加強服務平台建設,已建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重視服務能力提升,能圍繞信息服務、創業輔導、融資擔保、市場推介、教育培訓、管理咨詢等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

4.行業管理規范。建立了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行業標准,對現代農業科技園、休閑農庄、觀光採摘園、民俗村及連片的農家樂等實行標准化管理,近三年內無安全生產和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園區建設規范,無擅自佔用耕地和基本農田修建休閑旅遊基礎設施行為,無以破壞農業生產為代價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象,沒有發生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資源事件。

5.基礎條件完備。縣域范圍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完善的接待服務能力。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點要做到通路、通水、通電,通訊網路暢通,要有路標、有指示牌、有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衛生等基礎設施要達到相應的建設規范和公共安全衛生標准。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實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具有農耕文化展示、農業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功能的園區,要做到設施齊全、先進實用。

6.產業優勢突出。在全省范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點10個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點分布在全縣30%以上的鄉鎮區域,形成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帶或集聚區;主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點要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有吸引力較強的體驗項目和餐飲、服務功能。能夠依託當地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開發設計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產品。

7.發展成效顯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以上,農民受益面30%以上,從業人員中農民就業比例達到60%以上,從業人員30%以上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60%以上接受專門培訓。

(二) 全國休閑農業示範點基本條件

1.示範帶動作用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符合當地規劃布局和有關要求,並得到相關部門批准。能夠緊緊圍繞當地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鄉土人情開發休閑產品,周邊農民能夠廣泛參與和直接受益。通過項目建設,對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2.經營管理規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依法經營,依法納稅,熱心公益事業,社會形象良好。管理制度完善,崗位責任明確,接待服務規范。近三年內沒有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和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無拖欠職工工資和損害職工合法權益現象。

3.服務功能完善。園區規劃科學,布局合理,休閑項目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強。客房、餐廳干凈整潔,衛生設施達標。通訊、網路等設施順暢。農耕文化展示和農業科技普及、教育等設施完善。機電、游覽、娛樂等設備完好,運行正常,無安全隱患。

3.基礎設施健全。道路通暢,路標、說明牌、路燈、停車場健全。消防、安防、救護等設備完好、有效。無違規建築和佔用耕地亂搭濫建現象。建立了符合環保標準的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產和生活垃圾實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近三年內沒有發生污染環境等問題。

4.從業人員素質較高。高度重視提高員工素質,注重加強人才培養。有完善的培訓制度,健全的管理機制,堅持開展經常性的業務培訓,上崗人員培訓率達 100%,關鍵和重點崗位人員持證上崗。

5.發展成長性好。主導產業特色突出,堅持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所產農產品要達到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標准。近三年示範點總資產、銷售收入和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穩定增長。當年營業收入要達到1000萬元以上,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上,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占職工總數的60%以上。

詳細的可以到付件中查看相關內容。

❻ 申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需要哪些申報材料

追夢的農民 -迷宮-迷宮設計

❼ 如何把農業觀光與鄉村旅遊融合

我國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鄉村地域廣闊,鄉村人口眾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城市景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鄉村是我國經濟改革最早的地區,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遊文化中,豐富了旅遊業的內涵,是旅遊業的一朵奇葩。隨著旅遊業與農村、農業的不斷融合,將進一步帶動農村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成為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

義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

❽ 鄉村旅遊究竟應該如何去做

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成為我國旅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農村與日本的農村基本情況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處,借鑒日本的鄉村旅遊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很有意義。

日本鄉村旅遊的起因

1.第一產業衰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青壯年外流,日本出現了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收入降低,農業地位弱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象引起了政府和學者關注,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振興鄉村經濟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勵、支持、引導發展鄉村旅遊。以旅遊為目的,既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又可以保護、發展鄉村文化與特色。

2.基於「本土化」回歸的旅遊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閑活動一直在民間進行著,特別在當代社會,日本文化出現了一種「本土化「回歸的趨勢。在迅速城鎮化的進程中,日本城市居民產生一種故鄉喪失的感覺。它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是日本的鄉村成了日本人民通過旅遊的方式尋找和重現鄉村傳統社會和文化的地方,進而也促進鄉村旅遊的發展。

3.鄉村精英的示範聯動作用

鄉村精英指的是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社會關系、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並對當地的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縣四賀村的現任村長,在當地蠶業和煙葉失去競爭力,農民生活狀況日益底下的情況下,利用廢棄的桑園地帶領村民開發逗留型市民休閑農園,取得良好的效應,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日本鄉村旅遊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期,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了高級度假村的開發與經營。日本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長野縣的農民在冬季農閑時期,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設滑雪場和民宿旅館,吸引了大批遊客。

第二階段:泡沫經濟破滅後,生態旅遊、農事體驗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迅速。為了改善經濟泡沫帶來的惡劣旅遊環境,從199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水果採摘型農業園區的發展。

第三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新時期。隨著周末休息時間延長,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時,由於城市化、工業化導致農業的萎縮,日本農業、農民也需要增進與市民的交流,加大宣傳農業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作用。城鄉居民的這些需求,進一步促進了日本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並使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日本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

日本的鄉村旅遊主要分為觀光型旅遊、休閑型旅遊、鄉村文化旅遊,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的形式:

時令果園

觀光旅遊的農苑

時令果園是城市居民非日常性的旅遊觀光場所,它根據果物的成熟季節,定期向市民開放,並向其提供優質的旅遊服務。遊客可以在果園里觀賞、採摘、了解起生長和生產過程,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又收獲勞作的樂趣。

原文:網頁鏈接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