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效益
① 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有哪些
農業生態園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的原則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原則。生態景觀是生態旅遊最終成功的重要基礎,首先應突出下列生態景觀:1、從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態系列景觀。2、結合規模化生態農業生產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積的花、彩葉和觀賞果木)。第二,生態技術:即利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立體種植、生態因子綜合配置等原理設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第三,環境保護:生態園有著野生鳥類保護的良好基礎,必須使其突出成為亮點。此外,旅遊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會成為污染源,必須高度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如停車場的位置設置;園內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利用生物種類配置和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病蟲害,控制農葯污染;依據食物鏈原理配置動植物生產環節使全園的廢物循環利用,以消滅污染源等。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這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也是生態園區成功與否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高效益原則
從效益原則出發,規劃中將考慮最佳投入和綜合效益最高的項目組合。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範,生態產品生產,三方面的項目將有機聯系,互相促進,創造出比單獨經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園區的建立結合基礎設施的建立,勢必帶動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發展勢必帶動生態產品的消費;生態產品的消費勢必帶動生態農業示範的完善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良性循環逐漸完善園區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園的效率,結合提升生態旅遊的發展,最終發展成為成熟的多功能農業生態庄園。
(三)參與性原則
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是農業生態園最重要的特色亮點。規劃中要強調旅遊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緊密結合,使城市遊客廣泛參與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樂趣和相關的知識,使他們多層面地體驗農產品飼養、種植、採摘、加工、收獲;動物的馴化、逗趣;野生動物的保護;農業高新技術的操作及農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遊客享受到源於鄉村又高於鄉村的文化氛圍,享受到現代湖濱、田園、花海的風光。同時著重定位中小學生、青少年市場,作為科普娛樂項目開展具有廣大的市場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遊休閑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根據園區的實際,明確資源情況,選准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
(五)文化渲染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考慮其中的文化內涵。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是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連的,其中的花卉種植和欣賞,農業立體種養生態鏈,更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園區的規劃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項目內在的文化資源,並加以開發,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高水平利用。
② 簡述對生態旅遊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
旅遊者旅遊活動對環境影響頗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有必要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規范性管理。這種管理的基本目標是科學區劃分流和疏導遊人,合理確定與控制生態環境容量和經濟總量,避免生態旅遊區超負荷接待遊人。
(一)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目標
1.促進旅遊者滿意度的提升
滿意度是旅遊者在生態旅遊景區停留游覽之後對整個游覽經歷的個人感知評判,該評判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景區的資源、景區的環境、遊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對遊客的管理可以促進上述四個方面的優化,從而提升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滿意度。
2.強化對旅遊過程的控制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就是通過對旅遊主體實施全程式控制制和管理,將旅遊過程置於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證旅遊全過程的流暢性、安全性以及滿意性。對旅遊過程的控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旅遊者個人行為的控制,其二是對旅遊者的流動規模和流動方向的控制。這兩個層面的控制都必須以整個生態旅遊景區統籌管理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對生態旅遊景區內的旅遊者實現合理的組織,避免因旅遊者擁擠而出現遊程中斷或暫停,保障旅遊者獲得最佳的空間感受和旅遊經歷,同時也確保管理者對旅遊全過程的安全性實施監控。
3.優化生態旅遊景區的經營效益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從本質上看,是為實現生態旅遊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生態旅遊景區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旅遊者行為規范化來說,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的管理能夠減少因旅遊者不文明行為造成的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降低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巨大生態壓力,使生態旅遊景區中的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對旅遊者進行事先的行為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旅遊者因不遵守規則而造成的意外傷亡事故,因此生態旅遊景區的管理有助於增加生態旅遊景區的社會效益。同時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安全也成為生態旅遊景區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在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保障的條件下,景區形象和品牌較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內容
1.規范旅遊者行為
規范旅遊者行為是指從道德標准出發對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加以糾正。生態旅遊景區中常見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包括:亂扔亂刻,破壞公共設施,損害樹木,踐踏草坪,隨意給動物餵食,隨處吸煙和點火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視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生態旅遊景區中由於旅遊者在新環境中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淡薄而時有發生。為此,生態旅遊景區應採取措施,對旅遊者進行行為規范。
2.對旅遊者實行環境意識教育
環境意識又稱生態意識,其核心是具有生態意識成分和特徵的環境倫理。生態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態知識、生態規律、生態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環境倫理、生態文化理論及審美知識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要使遊客真正懂得作為一個生態旅遊者,必須履行生態義務,奉行生態道德,提倡生態文明。
3.保障旅遊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不當行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變成為事故或災難,因此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應該根據不同的生態景區環境為旅遊者提供安全行為的指引,避免因旅遊者行為不當而引發各種悲劇。
4.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
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主要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對旅遊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針對資源保護的措施,防止人為破壞。
③ 生態旅遊如何產生經濟效益
我的理解是,生態旅遊是用心去旅遊的,而不光靠腿和眼。哈哈
④ 農業生態園規劃應遵循哪些原則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農業生態園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的原則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原則。生態景觀是生態旅遊最終成功的重要基礎,首先應突出下列生態景觀:1、從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態系列景觀。2、結合規模化生態農業生產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積的花、彩葉和觀賞果木)。第二,生態技術:即利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立體種植、生態因子綜合配置等原理設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第三,環境保護:生態園有著野生鳥類保護的良好基礎,必須使其突出成為亮點。此外,旅遊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會成為污染源,必須高度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如停車場的位置設置;園內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利用生物種類配置和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病蟲害,控制農葯污染;依據食物鏈原理配置動植物生產環節使全園的廢物循環利用,以消滅污染源等。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這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也是生態園區成功與否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高效益原則
從效益原則出發,規劃中將考慮最佳投入和綜合效益最高的項目組合。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範,生態產品生產,三方面的項目將有機聯系,互相促進,創造出比單獨經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園區的建立結合基礎設施的建立,勢必帶動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發展勢必帶動生態產品的消費;生態產品的消費勢必帶動生態農業示範的完善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良性循環逐漸完善園區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園的效率,結合提升生態旅遊的發展,最終發展成為成熟的多功能農業生態庄園。
(三)參與性原則
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是農業生態園最重要的特色亮點。規劃中要強調旅遊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緊密結合,使城市遊客廣泛參與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樂趣和相關的知識,使他們多層面地體驗農產品飼養、種植、採摘、加工、收獲;動物的馴化、逗趣;野生動物的保護;農業高新技術的操作及農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遊客享受到源於鄉村又高於鄉村的文化氛圍,享受到現代湖濱、田園、花海的風光。同時著重定位中小學生、青少年市場,作為科普娛樂項目開展具有廣大的市場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遊休閑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根據園區的實際,明確資源情況,選准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
(五)文化渲染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考慮其中的文化內涵。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是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連的,其中的花卉種植和欣賞,農業立體種養生態鏈,更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園區的規劃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項目內在的文化資源,並加以開發,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高水平利用。
更多關於農業生態園規劃方面的信息,可以關注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的官方網站。
⑤ 如何提高紅色旅遊景點的經濟效益
淺談周山紅色旅遊發展經濟效益;一、背景;周山,全稱周佳山或周家山,位於福鼎市東北部的佳陽;周山鄉村旅遊區核心區是周山村和西坑村為核心的區塊;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三、原則;1、體現特色;以保護好現存風景資源為前提,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突;2、休閑體驗;景區建設緊扣休閑度假的發展方向,在景觀營造和服務;3、就地取材;開發
淺談周山紅色旅遊發展經濟效益
一、背景
周山,全稱周佳山或周家山,位於福鼎市東北部的佳陽鄉,距城關28公里,坐落於閩浙交界的天湖山下,西北與「世界礬都」浙江蒼南礬山鎮接壤,東北與蒼南馬站鎮為鄰。周佳山因周姓族人聚居於此而得名,系閩浙邊界千年歷史文化名村,素有「進士村、秀才村」、「邊界延安」、邊界「紅色堡壘」、「南國牡丹之鄉」等美譽,是「福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小記者福鼎實踐基地」。
周山鄉村旅遊區核心區是周山村和西坑村為核心的區塊。景區距縣城車程28公里,交通較為便利,旅遊資源相對豐富,是福鼎市鄉村旅遊發展的優先開發項目,是福鼎市環太姥山旅遊帶的重要節點。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方針,貫徹休閑度假與觀光相結合的規劃理念,通過對景點的整理修繕和重新設計以及旅遊活動項目和服務設施的建設,讓遊人多方位、多層面地接觸周佳山,體驗牡丹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獲得愉悅身心的旅遊體驗,把周山鄉村游打造成為閩浙交界地區的鄉村旅遊知名品牌。同時,充分考慮投資方企業經營的機會和風險,以費用——效益理念為基點,讓投資方的投入產出比達到最佳,幫助政府達到招商引資的目標,促進周山鄉村游迅速啟動,快速發展。
三、原則
1、體現特色
以保護好現存風景資源為前提,充分挖掘文化內涵,突出「鄉村旅遊」的個性特色。在尊重歷史傳統的基礎上,以概括性、藝術性的手法,加工提煉牡丹特色文化,再賦予時代的新內容,創造一個富有個性魅力的文化鄉村窗口的形象。
2、休閑體驗
景區建設緊扣休閑度假的發展方向,在景觀營造和服務設施配置中,以鄉村休閑度假為主導功能,融入鄉村旅遊活動的開展和旅遊項目的體驗。
3、就地取材
開發中充分利用當地建材,不求華麗,不求排場,但求質朴、韻味、自然。廣場、園路、坡坎的鋪砌、美化亦提倡逐步完善。以地方化和低成本原則為核心,由骨至肉有序開發,滾動發展。
4、美化環境
堅持綠化先行,加強自然生態、水土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原則,盡量依山就勢進行景觀設計。同時,重點做好周山村和西坑村的環境整理,把旅遊區建成一個旅遊功能設施較為完善的旅遊村。
四、范圍與期限
1、范圍
工作范圍集中於近期開發目標中的「周佳山古村落旅遊核心區和西坑古村落生態休閑區」,具體為周山行政村管轄的周山自然村和西坑自然村所轄范圍,面積約31.04公頃。
2、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5-2018年;遠期2019-2020年。
五、依據
《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農家樂經營服務規范》、《旅遊規劃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旅遊發展規劃管理辦法》;《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等指導文件和法律法規。
《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福鼎市旅遊發展規劃》、《福鼎市城市總體規劃》、《周山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和其它有關規劃等。
六、目標
規劃區以「歷史文化、牡丹文化、紅色文化」為靈魂,實施旅遊扶貧戰略,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功能,延長遊客的逗留時間,提升整體經濟效益,把周山鄉村旅遊區建設成環太姥山旅遊帶上的一顆新星、在閩浙邊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綠、古」相融合的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和國家3A級旅遊區。近期2015年遊客量達到8萬人次,遠期2020年遊客量達到20萬人次。
基礎概況
一、文物古跡
周山千年的歲月積淀,呈現出周族的榮光和生生不息的文脈。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乾隆皇帝、宰相蔡新、刑部尚書孫希旦、四庫全書編撰者陳科捷、翰林院侍讀學士阿肅、大理寺卿藍應元題匾、溫州知府張慎和、福寧府郡守李拔等重要題匾。乾隆皇帝御賜「牡丹」、精巧的「木雕、石雕、磚雕」、明清「書法、詩詞、繪畫」 、清代石獅欄桿、明清古墓等。
傳統建築有周氏宗祠、明清古戲台、古戲台、土地宮、明清古民居、古代水渠等。
二、生態環境
周山的祖先注重風水,也注重樹木的種植和保護,在周氏家譜「族訓規則」中規定:「??周圍樹木,原以培護闔族風水,如敢盜砍強伐者,雖一枝之微,必從重懲治」。所以,使得現在的周山綠樹成蔭,古樹名木眾多。周山的古樹主要有:千年古樟樹、西坑古樹群、後門山楓樹林等。
四、革命傳統
周山是閩浙邊界紅土地,鼎平革命的發祥地。20世紀三十年代,閩東革命迅速發展。1933起,在本村周建生、周欽明、周廣達、周招黨等進步青年的推動下,周山也融進了革命浪潮中。為進一步開展閩浙邊革命斗爭,閩東特委於1935年6月在周山成立中共鼎平縣委(轄今福鼎、平陽、蒼南一帶),周建生擔任委員。同年,上東區蘇維埃政府也在周山成立,組織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1936年初,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的領導下挺進鼎平地區,革命力量不斷壯大。懾於形勢的發展,國民黨八十師曾在周山建起炮台長期駐扎清剿,共有87戶人家113間民房先後被燒毀,周山根據地人民慘遭嚴重摧殘。戰火紛飛,周山革命先輩,繼續奮戰在閩浙邊區,為中國革命作出偉大貢獻。
⑥ 生態旅遊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隨著近來年旅遊活動日趨豐富和多樣化自,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明顯,人們逐漸認識到問題所在,生態旅遊藉此獲得快速發展。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旅遊規劃專家道: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旅遊成為一種特色旅遊。而在開發生態旅遊資源時,也不應僅僅考慮經濟效益,而是需要長遠的戰略性目光,處理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三者之間的關系,生態保護是條件,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進步是根本,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益」的統一。
⑦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目標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復游資源保護性制開發的新目標是: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內涵有三個要點:
(1)限制性條件。即開發的限制性前提是保護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其環境。為了保護,開發應在資源及環境的可承載范圍內,在強度上的控制性開發,在方式上的選擇性開發。
(2)最大效益。即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近期目標是獲得最大效益,這一效益不是三大效益中的某一效益最大,而是三大效益協調發展而呈現的綜合效益最大。
(3)可持續效益。即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遠期目標是獲得可持續的最大效益。這一可持續效益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環境可持續基礎上的整體三大效益的可持續。同時,這一可持續也不是為了保護而降低整體效益,追求的既是可持續,又是整體最佳效益。
⑧ 關於桂林資源縣(八角寨)生態旅遊的三大效益
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
剩下的自己擴展
⑨ 推進農業生態園建設方面應該做哪些工作
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的原則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原則。生態景觀是生態旅遊最終成功的重要基礎,首先應突出下列生態景觀:1、從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態系列景觀。2、結合規模化生態農業生產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積的花、彩葉和觀賞果木)。第二,生態技術:即利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立體種植、生態因子綜合配置等原理設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第三,環境保護:生態園有著野生鳥類保護的良好基礎,必須使其突出成為亮點。此外,旅遊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會成為污染源,必須高度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如停車場的位置設置;園內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利用生物種類配置和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病蟲害,控制農葯污染;依據食物鏈原理配置動植物生產環節使全園的廢物循環利用,以消滅污染源等。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這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也是生態園區成功與否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高效益原則
從效益原則出發,規劃中將考慮最佳投入和綜合效益最高的項目組合。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範,生態產品生產,三方面的項目將有機聯系,互相促進,創造出比單獨經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園區的建立結合基礎設施的建立,勢必帶動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發展勢必帶動生態產品的消費;生態產品的消費勢必帶動生態農業示範的完善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良性循環逐漸完善園區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園的效率,結合提升生態旅遊的發展,最終發展成為成熟的多功能農業生態庄園。
(三)參與性原則
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是農業生態園最重要的特色亮點。規劃中要強調旅遊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緊密結合,使城市遊客廣泛參與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樂趣和相關的知識,使他們多層面地體驗農產品飼養、種植、採摘、加工、收獲;動物的馴化、逗趣;野生動物的保護;農業高新技術的操作及農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遊客享受到源於鄉村又高於鄉村的文化氛圍,享受到現代湖濱、田園、花海的風光。同時著重定位中小學生、青少年市場,作為科普娛樂項目開展具有廣大的市場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遊休閑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根據園區的實際,明確資源情況,選准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
(五)文化渲染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考慮其中的文化內涵。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是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連的,其中的花卉種植和欣賞,農業立體種養生態鏈,更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園區的規劃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項目內在的文化資源,並加以開發,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高水平利用。